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川芎贮藏过程中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川芎贮藏过程中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川芎贮藏过程中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

川芎富含苯酞、多糖、挥发油等成分,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出现走油、虫蛀、霉变等劣变现象,严重影响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课题研究川芎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的变化过程,找到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为川芎的贮藏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如下:1川芎药材收集及贮藏条件设置2017年4月至5月从眉山东坡区、彭山谢家镇、彭州敖平镇等川芎主产区收集样品15批。

每批样品分别采用聚乙烯塑料袋,聚丙烯编织袋包装,贮藏于不同温度(常温、15℃、5℃)条件下。

分别于贮藏的0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取样,观察样品外观性状、测定样品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变化,研究川芎贮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另取7批样品,贮藏前进行杀虫处理,采用聚丙烯编织袋包装于常温储藏,与未杀虫样品比较,研究川芎害虫的主要侵染环节。

2川芎贮藏过程中外观性状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及现代分光测色技术,研究川芎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外观性状变化。

研究表明:贮藏温度是影响川芎外观性状的主要因素。

5℃、15℃条件下,样品均未发生明显虫蛀或霉变,其外观性状基本无变化。

常温条件下,聚丙烯编织袋包装样品在贮藏3月开始发生虫蛀,虫蛀样品质地变脆,产生虫孔和蛀虫排泄物,香气浓郁程度显著降低,与未发生虫蛀样品比较,重量明显减轻,重量下降率范围为:29.74~46.72%,中部围粗显著减小,减小率范围为:10.31~30.11%。

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的部分样品于贮藏3月开始发生霉变,霉变样品质地变软,表面颜色变深,特异香气消失,并产生异味,样品断面颜色显著加深,将颜色数据化,表证亮度的L~*值,霉变前范围为:61.86~69.71,霉变后范围为:34.57~59.46,表证红绿颜色的b~*值,霉变前范围为:21.37~29.39,霉变后范围为:33.12~47.68,表明断面颜色经霉变后由黄白色变为深棕色。

川芎调研报告

川芎调研报告

川芎调研报告川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川芎,又称川芎、川芎背风、川芎背风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川芎的产地、药材质量、药理作用以及应用领域,为进一步推进川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中药学、药理学、农学等领域的文献、专著和期刊,对川芎的传承历史、药材特点、药理作用等进行综合分析。

2. 野外实地考察:赴川芎主要产地,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川芎的生态环境、栽培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1. 川芎的药材特点:- 外观特征:川芎根状茎圆柱形,粗长,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有时带有分叉及侧枝;气味芳香,味苦辛;- 药材质量:应选择干燥完整、无虫蛀和霉变现象的川芎,在质地、颜色、气味上应符合标准要求。

2. 川芎的药理作用:- 血管祛痹作用:川芎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能够扩张微血管,改善痛风、关节炎等血管疾病;- 抗凝血作用: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的形成,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轻炎性疾病的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可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染疾病。

3. 川芎的应用领域:- 中风及风寒感冒:川芎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对中风引起的头痛、面瘫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痛经和月经不调:川芎可调节女性的生理功能,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血栓性疾病:川芎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四、调研建议1. 加强川芎产地的规范化种植:要注重川芎的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加强质量管理和采收标准的制定,提高药材的质量和效益。

2. 深入研究川芎的有效成分和药理机制:在川芎的研究中,要注重深入挖掘川芎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3. 推进川芎的产业化建设:川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该加大对川芎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促进川芎产业的发展。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川芎,学名为Chuanxiong,属于伞形科植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川芎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将介绍川芎的药理作用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川芎的药理作用1. 血管扩张作用川芎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具有血管扩张作用。

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葛根素能够放松平滑肌,从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液的供应量。

这一作用对于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抗凝血作用川芎中的活性成分乌头内酯具有抗凝血作用。

乌头内酯能够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阻断血栓的形成过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川芎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 抗炎作用川芎含有多种具有抗炎效果的活性成分,如川芎素、川芎苷等。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川芎在治疗炎症所致的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川芎在临床上的应用1. 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川芎具有血管扩张和抗凝血作用,因此在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如,川芎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预防血栓形成等方式,减轻疾病的症状和风险。

2. 预防和治疗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

川芎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结合使用,提高疗效。

3. 缓解痛经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川芎可以通过舒张子宫平滑肌、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和疼痛。

在临床上,川芎常常与当归等中药配合使用,共同治疗痛经。

总结:川芎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

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血管扩张、抗凝血和抗炎等方面,这使得川芎在治疗血管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中风以及缓解痛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

川芎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研究川芎,又称川芎和川芎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一直是科学家和医师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首先,川芎的药理作用是研究川芎的关键方面之一。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川芎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类、苷类、酚酸类和多糖类等。

其中,挥发油类是川芎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川芎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循环系统: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如中风、心绞痛和血栓等。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凝血,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2. 抗炎作用:川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川芎能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川芎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增强川芎对抗感染的能力。

4. 抗氧化作用:川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抑制氧化反应,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保健作用。

5. 神经保护作用:川芎被广泛用于中风、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川芎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

然而,川芎的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毒副作用,这些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虽然川芎被广泛认为是安全的中药材料,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川芎的使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等。

此外,川芎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其毒性,因此需要小心使用。

在研究川芎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在不断进行。

一些研究表明,川芎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特别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川芎的用药剂量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虽然川芎在适当剂量下是安全的,但超过推荐剂量使用川芎可能会导致毒副作用。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川芎对不同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川芎味道辛,干燥。

在上行过程中走而不守,行散能够到达顶部,而且还可以下行到达血海。

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血液停滞的多种作用,使其适合于血液停滞以阻止各种疾病。

它具有很好的驱风止痛作用,可以治疗风湿,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通过多年研究,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多糖等,包含如二聚体,有机酸酚,生物碱等。

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川芎对疾病的作用较广泛,主要是止痛,抗氧化,抗凝,抗衰老,细胞保护等良好作用。

关键词:川芎;药效;临床应用;研究引言中草药川芎是属于伞形科川芎的干草。

川芎是最受欢迎的中药之一。

几千年来,它一直被用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民间医药。

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产区在四川省内。

川芎有暖心、刺激、补气、活血等功效,药用价值较高。

众所周知,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液停滞。

在临床上,川芎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舒张、血栓形成和缺血。

另外,它也是用来作为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中药,像是中风、心绞痛和高血压。

川芎具有健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

几千年来,川芎在我国一直享有“活血消炎”的美誉,临床上作为心血管保护的主要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有抗氧化,抗炎症和抗细菌作用。

其生物活性主要与化学成分有关。

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到了180多种化合物,其中90多种属于不同结构类型。

除此之外,川芎还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及其它成分。

川芎是芎属植物的根茎,属于伞形科女贞(又称川芎),能促进气虚、活血、驱风、止痛。

据本草的文字研究,在古代川芎、抚芎一起被称为“川芎”,在神农本草经中首次被发现,名列前茅。

宋代并非只有“川芎、抚芎”两个名字,川芎的分化在宋代开始。

川芎在江西种植、药用历史悠久,注册商标为“江西省药材标准”。

直到现在,许多人川芎在种植后和茶叶一起浸在开水里。

所以“川芎”这个名字被用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治疗感冒和头痛。

原、药用植物性状、活性成分相似,临床疗效相近,且易混淆。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川芎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部。

在中医药中,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头痛、痹证等病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苯丙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占干燥根部的0.5%-1.5%。

挥发油主要由薄荷醇、丁香酮、樟脑、麝香酮等多种成分组成。

实验证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促血液循环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川芎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川芎素、川芎嗪、川芎嗪苷等。

这些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从而具有抗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川芎甙、川芎内酯、川芎酮等。

研究发现,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能力强。

此外,川芎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也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酚酸类物质包括川芎酸、杂多酚酸等。

研究表明,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疼痛,改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关于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表明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川芎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同时,川芎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液供应,降低血液黏滞度,有利于防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川芎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同时,川芎也被研究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总结来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显示,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川芎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报告

川芎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报告

川芎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川芎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实验原理:川芎是一种中草药,具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

而凝血是人体止血的重要过程,血液凝固所需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都是由血液中的成分合成的。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川芎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来探究川芎对血液的影响。

实验材料:
- 川芎粉
- 生牛血
- 钠柠檬酸
- 活化剂(如吡啶肼)
-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取一小块滤纸,在上面滴上生牛血。

2. 在滤纸上滴上一滴川芎粉溶液,并在另一块滤纸上滴上相同的量的生牛血作为对照组。

3. 将滤纸置于实验室温度下的平面上,启动计时器,并记录滤纸上的血液凝固时间。

4. 将滤纸上的血液与一定量的钠柠檬酸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活化剂,等待数秒后再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血凝时间(秒)
对照组40
川芎组35
实验分析:
通过对比对照组和川芎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川芎组的血凝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凝固,有助于止血。

实验结论:
川芎对血液凝固时间具有促进作用。

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川芎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理学效应,被认为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川芎的药理学效应、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方面,详细介绍川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首先,川芎被广泛认为具有扩展血管和抗凝血的功效。

川芎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如川芎内酯、川芎羟基内酯等。

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的松弛,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改善血液流动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次,川芎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会导致疼痛和炎症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疼痛和炎症,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氧化和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氧化应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的损伤。

同时,川芎还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组织的抗缺血耐受性,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损伤。

临床研究表明,川芎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川芎可以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

研究还发现,川芎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等症状。

此外,川芎还可以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如脑缺血和脑梗死。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脑组织缺血状态,减轻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的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尽管川芎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出血性疾病患者和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川芎。

此外,川芎在一些个体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和消化不良,因此在使用川芎时应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严密关注身体状况。

综上所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川芎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川芎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川芎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心血管疾病,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川芎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川芎,学名为Chuanxiong,属于伞形科植物,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

它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和双萜类,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调经活络等药理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川芎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评价。

首先,川芎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川芎通过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研究表明,川芎中的挥发油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此外,川芎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以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其次,川芎在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心肌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研究表明,川芎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缺血、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心肌梗死的损伤。

此外,川芎还能调节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心肌细胞的抗缺血耐受性,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存活率。

另外,川芎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川芎通过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双萜类化合物具有降压的作用,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川芎还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血管功能,进一步降低血压。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川芎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述,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的存在不仅赋予了川芎独特的药理活性,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通过现代分离提取技术的运用,对川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药理作用方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增生等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川芎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方制剂中,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对川芎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川芎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及阿魏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藁本内酯、丁烯内酯、川芎内酯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氧化作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酚酸类化合物是川芎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阿魏酸、香草酸、咖啡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川芎还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如川芎嗪、甲基川芎嗪等。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几味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其在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中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给临床治疗血栓相关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活血化瘀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及内皮细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内科领域治疗血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取得较好而公认的疗效;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活血化瘀研究是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手段,探讨和阐明活血化瘀治则、原则、机制的研究课题,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合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其将成为开发活血化瘀中药及新药的趋势。

标签:中药抗凝血药;中药抗血小板聚集药;中药溶栓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血栓形成是由“血脉不通,血行失度,血气不至,血凝而不流”所致的血瘀证,故治疗的主法为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药是以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适用于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血脉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瘀血内阻之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胸胁脘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关节痹痛、痈肿疮疡,瘀血阻滞经脉所致的出血等证。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

相比西医抗血栓药,活血化瘀中药虽然抗血栓作用平和,但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1]。

目前应用的抗血栓中药主要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溶栓药三大类,按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行气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赤芍、三七等;破血散瘀药,如水蛭、全蝎等。

1 中药抗凝血药1.1 水蛭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及柳叶蚂蟥等的干燥体,本品咸苦性平,专入肝经血分,功善破血通瘀而通经脉,因药力峻猛,多用于瘀血阻滞重症。

抗凝血药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脑卒中或其他血栓性疾病,其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

水蛭体内抗凝活性成分为水蛭素,水蛭素是一种多肽,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肝素、抗血栓素,是凝血酶最强的特异性抑制剂。

川芎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对小鼠出血凝血的影响研究

川芎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对小鼠出血凝血的影响研究

红细 胞脂质 过 氧化 作用 ,降低 补体 溶血 作用 ,抑 制 1A VP 0 T 型高压输 液泵 ,S D.0 VP P 1A 型紫 外检测器 ,
D NA合成 ,镇静及抗放射作用口。药理 学研 究表 明 , 】
柱温箱 ,恒温 自动进 样器 ,L C工作站 ) ,旋转 蒸发
川 芎含有 的生物碱类 ( I 嗪tt meh lyaie 仪 ( 系 列 ) ,循 环水 真 空泵 ( HB 3 I 如川 芎 e a typ rzn , r R S . ),AB.树 8 T MP)、酚 酸类 ( 阿魏 酸fr l cd 如 eui a i )和 苯酞 类 脂柱 ,仪 表恒温 水 浴锅 ( 列 四孔 ),真 空干 燥箱 c 二 ( 如藁苯 内醋l utie i sl )成分的药理活性与J 芎的传 g id I l
C r o a in 。 op rt ) o
表1不同提取方法制备川芎提 取物 比较
本 品 采 用AB 8 孔 树 脂 富集 法 精 制 川 芎 粗 提 .大
.大孔树脂约 1 0mL,加入9 0 5%乙醇浸 实验 动物 : 昆明种 小 鼠 ,普 通 级 ,体重 1 ~ 2 物 。量取AB 8 8 2
Ble i  ̄M i e e dn c
MAH , O G S i o C E a -n , U i —i e D N h— , H NGY nl g S N Q a qa b i n n
(h n o g ntue f h r a et a d s yJn n 5 1 1 C ia S a d n s t P am cu ̄ ln ut , ia 0 0 , hn ) I ito I r 2
痛 、胸肋刺痛 、跌扑肿痛 、头痛 、风湿 痹痛[。川 芎 研 究了川芎提取物对 小鼠出血 、凝血时间 的影响 。 1 I 】 I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川芎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头痛、痛经等疾病。

川芎嗪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川芎嗪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凝血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川芎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嗪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的形成。

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血栓素B2(TXB2)的释放,从而减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的形成。

此外,川芎嗪还能够增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tPA)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防止血栓的形成。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川芎嗪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够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等氧化产物的生成。

此外,川芎嗪还能够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具有抗氧化作用,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川芎嗪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的产生,降低迟发型变态反应(DHR)和血管渗透性的增加,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川芎嗪还能够抑制编码炎症调节基因的转录因子(如NF-κB)的活化,减少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进展。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具有抗炎作用,对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川芎嗪还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嗪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NO)合成酶的活性,增加NO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另外,川芎嗪还能够增加心脏供血量,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川芎的研究进展范文

川芎的研究进展范文

川芎的研究进展范文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它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痛经、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近年来,关于川芎的研究进展非常丰富。

以下将从药理学研究、有效成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川芎的药理学研究进展1.抗凝血作用研究: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轻度抗凝血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和川芎嗪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的生成,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2.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酮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川芎酮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等机制,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

3.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川芎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发现,川芎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减少血管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二、川芎的有效成分研究1.川芎嗪:川芎嗪是川芎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氧代谢,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损伤。

2.川芎酮:川芎酮是川芎中的另一种重要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等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酮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三、川芎的临床应用研究1.心脑血管疾病:川芎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川芎可以改善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功能。

2.妇科疾病:川芎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症状。

研究发现,川芎可以通过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减少子宫内膜炎症反应,缓解痛经症状。

3.神经系统疾病:川芎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研究发现,川芎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总结起来,川芎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药理学研究、有效成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

中药的抗凝血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凝血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凝血作用与机制研究抗凝血是指阻止或减缓血液凝固的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循环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抗凝血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抗凝血方面的作用和机制。

一、中药的抗凝血作用中药在抗凝血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环节,而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干扰血小板的聚集过程。

例如,桂皮中的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磷酸脂酶活性,从而减少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2. 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凝血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关键调节因子,中药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功能来减缓血液凝固的过程。

丹参中的丹酚酸B可以抑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生成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聚集。

3. 液化血栓: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血栓,促使其溶解和液化。

川芎中的川芎嗪具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可以加速血栓的溶解。

4. 改善血流:中药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流动性来减少血液凝固的风险。

例如,红花中的花青素可以增加微血管的弹性和扩张,改善微循环,从而减少血流受阻的可能性。

二、中药抗凝血作用的机制研究中药抗凝血作用的机制研究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研究,包括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

1. 分子水平的研究:通过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研究其与凝血因子、血小板受体等分子的相互作用,揭示中药抗凝血作用的分子机制。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中药中特定成分的抗凝血活性,并深入了解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

2. 细胞水平的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研究,探索中药对凝血过程中关键细胞的调节作用。

例如,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等指标,评估中药对血小板和血栓的影响,从而揭示其抗凝血作用的细胞机制。

3. 炎症调节作用:中药的抗凝血作用可能与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有关。

炎症和凝血过程密切相关,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少凝血的风险。

如何中药黄连中的黄连苷可以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激活。

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在治疗血液疾病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中药药效物质被发现具有抗凝血作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以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一、中药的抗凝血作用机制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干扰血液凝固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一些中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生成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次,中药药效物质可以调节体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栓形成的可能。

此外,中药还可能通过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来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方法为了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中药提取物或纯化的中药有效成分与血液或血小板进行反应,测定其对血液凝固功能的影响。

在动物试验中,科研人员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中药进行处理,并通过测定动物血液凝血参数的变化来评估中药的抗凝血作用。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进展过去几十年来,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许多中药药物的抗凝血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并且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例如,铁线莲叶中的有效成分绿原酸被发现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效果,已经在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此外,川芎、罗汉果、生晒石斛等中药药效物质也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

四、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的临床应用前景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中药药物的抗凝血作用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病情。

其次,在手术后的抗凝血治疗中,中药药物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减少抗凝剂的使用,降低出血的风险。

此外,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血液疾病的治疗,如血栓性疾病、血友病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物质的抗凝血作用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临床应用前景。

川芎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川芎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川芎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引言: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许多药物被用于调节血脂代谢,然而一些药物存在副作用或者效果有限。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对于控制血脂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川芎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川芎的概述与药理特点:川芎,学名为Rhizoma Chuanxiong,是中药材中的一种。

川芎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川芎苷、丹参酮等。

川芎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头痛、月经失调等疾病。

川芎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凝血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

川芎对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1.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研究表明,川芎能够显著降低高脂饲养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这主要归因于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及吸收,通过调节脂代谢途径进而降低血脂水平。

2.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还被发现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一种“好胆固醇”,它能够帮助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研究显示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是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环节,导致胆固醇的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川芎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的程度,从而对血脂代谢产生积极影响。

4. 调节脂肪代谢途径: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脂肪代谢途径,影响血脂代谢。

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川芎苷可以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脂肪细胞的积累和脂肪酸合成。

此外,川芎还能够影响脂肪酸氧化途径,促进脂肪酸的氧化降解,从而减少脂肪的堆积。

5. 调节脂质激素表达: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还可以调节脂质激素的表达。

脂质激素是一类参与脂代谢调节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川芎苷能够抑制脂质激素的合成,减少脂质激素对脂代谢的影响,从而改善血脂代谢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对川芎以及抗凝血治疗方面的研究。

方法:通过查阅川芎的相关文献,从川芎的研究概况,药理作用,抗凝血研究以及川芎的抗凝血机制等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川芎主要是通过其主要成分川芎嗪的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机制对血小板的解聚作用,对钙离子的拮抗作用,提高cAMP,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方面起到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川芎;抗凝血机制;药理作用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Chuanxiong Rhizoma’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yrrh related during recent years. Methods: By looking at the Chuanxiong Rhizoma literature,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Chuanxiong Rhizoma,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ticoagulant research and l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lotting mechanism are review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Chuanxiong Rhizoma mainly through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ligustrazine inhibit platelet clumping, platelet depolymerization of calcium ion of antagonistic action, improve the cAMP, reduce the 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 etc have anticoagulant, and inhibit thrombosis role.Keywords: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oagulant mechanism ;Pharmacological effects1.川芎的研究概况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驱风止痛。

临床用于痛证,月经病,偏正头疼,感冒头疼。

古人曰:“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

本品气浓香,性温,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为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疜腹痛、胸肋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1]。

川芎含有多种内酯类、生物碱类、酚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合物。

2.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年来对川芎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扩血管、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脏器的缺血损伤、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

活血化淤与血淤证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活血化淤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活其血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淤滞(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2]。

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性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淤证的病理实质中。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脑、肾、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认为这些病是血行不畅或者血流痛滞而形成的。

通过对川芎药理作用的研究, 川芎能发挥上述的作用起到活其血脉化其痰滞的作用[3]。

川芍嗦是从中药川芍中提炼出来的,是川芍的主要有效成分[3]。

目前,川芎嗪静脉滴注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川芎、丹参、桃仁、蝉衣、辛夷、细辛、苍耳子、黄荆子、黄芩、甘草等组成的川芎平喘合剂能治疗哮喘发作期的患者.阿魏酸是中药川芎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拮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广泛药理作用。

阿魏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 )而显著抑制有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SMC增生。

结果显示阿魏酸将有可能成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4]。

3.抗凝血治疗的现代研究3.1凝血的过程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凝血(coagulation)。

血栓是由纤维蛋白网和血细胞组成,凝血过程的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凝血主要涉及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环节。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组织因子途径负责体内凝血过程启动,并生成少量凝血酶;继而是放大阶段:少量的凝血酶反馈激活血小板与FXI、FVIII、FV,通过内源性途径促使足量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发生凝血。

3.2参与凝血过程的因子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一共有14个,根据它们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即FI~FXIII,PK(前激肽释放酶)和HK(高分子量激肽酶)以及其成分多数为蛋白酶原,除了第3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多数在肝脏合成。

3.3抗凝药物的抗凝机制凝血酶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通过对凝血因子、血小板、血管内皮多方面的作用促进血栓形成。

因此,凝血酶抑制剂成为近年来抗凝药物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为抗凝药,使凝血酶失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抑制血浆凝块的形成;再凝血过程初期阶段生成初凝血酶(initialthrombin),其存在是FV、FVIII 激活的先决条件。

抗凝药物对此初凝血酶的抑制,使FV、FVIII不能被激活,因而阻抑凝血过程的瀑布反应,即抑制了凝血酶对凝血过程连锁反应的放大作用。

抗凝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新型的凝血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四大类。

(1)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又分为主要依赖A T-III的凝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肝素、低分子肝素:主要依赖肝素辅因子II的凝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硫酸皮肤素(dermatran sulfate,DS)(2)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此类药物不依赖任何辅因子的介导,对凝血酶有直接抑制作用。

代表药物有:水蛙素、比伐卢定(bivalirudin)、阿加曲班(argatroban)、抗凝血酶III(A T-III)、ximelagatran.(3)新型凝血因子抑制剂:Fxa抑制剂,包括戊聚糖钠(fondaparinux)和伊曲普利(idraparinux); FVIIa抑制剂等。

(4)维生素K拮抗剂:FII、FVII、FIX、FX在肝脏中先合成为无生物活性的前体,经羧基化才具有生物活性。

其羧基化需要维生素K催化,称之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华法林(Warfarin),可以抑制维生素K的环氧酞还原酶和酮还原酶,从而阻止维生素K还原成KH2,抑制相关凝血因子的羧基化[5]。

3.4中医学对抗凝治疗的认识抗凝治疗是为了预防血栓形成,中医对于血栓的认识是基于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认为,血瘀的发生病机主要为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留而成瘀;或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寒入经脉,血液凝涩,停而为瘀;或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而为瘀。

治疗总则当活血化瘀。

关于血瘀证,我国古典医书记述甚多。

在我国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就有“治瘀医方”,记载了应用当归、丹皮及川芍等活血化瘀药;《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活血化瘀药占了41种。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述用活血药茜草等治疗“血枯经闭”;张仲景还对“瘀血”设专篇立论。

所以凡能“和血”、“活血”、“散血”、“行血”、“破血”、“逐瘀血”、“祛恶血”的药物,均属于活血化瘀药范围。

3.5川芎抗凝的机制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 TMP) 、川芎哚( T-1) 、甲磺酸川芎哚( T- 2) 、阿魏酸川芎哚( T- 3) 、阿魏酸哌嗪( T- 4) 、阿魏酸川芎嗪( T-5) 、阿魏酸川芎哚酯( T-6) 、3, 4, 5-三羟基苯甲酸川芎哚酯( T-7) )等。

唐刚华等[6]发现川芎哚及其类似物抗血栓作用与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川芎哚及其类似物抗血栓作用机制之一。

川芎哚及其类似物主要通过β- 咔啉环或阿魏酸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李秀才[7]的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冠脉回流中的血栓素(TXB2)含量增高,6-酮-前列腺素F1相对减少,TXB2/6-keto-PGF1,比值增高,乳酸脱氢酶(LHD)释放增多。

证明川芎嗪能促进/6-keto-PGF1的合成,且能抑制TXA和LHD的释放,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效.许多研究[8]表明川芎嗪不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溶解血栓。

栾宝红[9]等发现川芎嗪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是从中药川芎的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四甲基吡嗪,属于酰胺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和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滞度及血脂。

改善微循环并解除血管痉挛,能增加微动脉口径,使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口径增粗,流速加快,增加单位面积内开放的毛细血管数,改善血液流变性,故能抗凝血,抗缺氧,扩张血管。

田禾[10]等认为可川芎嗪可能可以使细胞内cAMP 水平增加,通过cAMP 等系统介导, 影响血管平滑肌胞浆Ca2+清除, 降低细胞内Ca2+浓度, 从而引起平滑肌舒张。

陈可冀等研究证明[11], 川芎总酚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抑制血栓素A2的生成和活性, 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功能,,赤芍总苷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缺血心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作用。

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刘剑刚[12]等发现川芎提取物和赤芍提取物的四种不同配比皆有一定程度降低大鼠血液黏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性的作用。

张旭静[13]等研究发现川芎嗪不但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还可以对已经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

4.总结川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起到抗凝血的作用,但是主要是通过川芎嗪的抑制血小板凝聚,对血小板的解聚作用,对钙离子的拮抗作用,提高cAMP,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方面起到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5.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S]. 2010年版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8.[2]张燕. 桃仁川芎二药治疗脑出血30例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04,02:41-42[3]华乐柏. 川芎临床应用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02:42.[4]钟添,钟富荣,李丛民,蒋德祥,杨华连. 川芎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加料试验[J]. 烟草科技,2002,04:9-11[5]陈晓伟. 活血化瘀中药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6]唐刚华,唐小兰,姜国辉. 川芎哚及其类似物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03:333-336.[7]李秀才.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草药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04:1-4.[8]刘加升,胡国华,蒋明伟等.最新临床药物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杜,1996:88[9]栾宝红.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合并高凝血状态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2011,08:103.[10]田禾,樊红亮. 川芎嗪对猪离体冠状动脉的作用研究[J]. 中医研究,1997,02:19-21.[11]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01:1-2.[12]刘剑刚,徐凤芹,史大卓,董国菊. 川芎赤芍提取物不同配比的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05:315-317[13]张旭静,曹奕丰,冯春红,范柳,王春安,钱国正,闵阳,王桂清. 川芎、当归萃取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01: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