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抗凝血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对川芎以及抗凝血治疗方面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川芎的相关文献,从川芎的研究概况,药理作用,抗凝血研究以及川芎的抗凝血机制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川芎主要是通过其主要成分川芎嗪的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凝血机制对血小板的解聚作用,对钙离子的拮抗作用,提高cAMP,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方面起到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川芎;抗凝血机制;药理作用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Chuanxiong Rhizoma’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yrrh related during recent years. Methods: By looking at the Chuanxiong Rhizoma literature,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Chuanxiong Rhizoma,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ticoagulant research and l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lotting mechanism are review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Chuanxiong Rhizoma mainly through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ligustrazine inhibit platelet clumping, platelet depolymerization of calcium ion of antagonistic action, improve the cAMP, reduce the 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 etc have anticoagulant, and inhibit thrombosis role.
Keywords: Chuanxiong Rhizoma; Anticoagulant mechanism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1.川芎的研究概况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驱风止痛。临床用于痛证,月经病,偏正头疼,感冒头疼。古人曰:“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本品气浓香,性温,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为活血化瘀常用的中药。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疜腹痛、胸肋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1]。川芎含有多种内酯类、生物碱类、酚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合物。
2.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
近年来对川芎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扩血管、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脏器的缺血损伤、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活血化淤与血淤证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活血化淤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活其血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淤滞(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2]。各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环障碍以及血流变性和黏滞性异常而导致各组织器官水肿、炎性渗出、血栓形成、组织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都可以概括在血淤证的病理实质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脑、肾、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认为这些病是血行不畅或者血流痛滞而形成的。通过对川芎药理作用的研究, 川芎能发挥上述的作用起到活其血脉化其痰滞的作用[3]。川芍嗦是从中药川芍中提炼出来的,是川芍的主要有效成分[3]。
目前,川芎嗪静脉滴注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川芎、丹参、桃仁、蝉衣、辛夷、细辛、苍耳子、黄荆子、黄芩、甘草等组成的川芎平喘合剂能治疗哮喘发作期的患者.
阿魏酸是中药川芎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花生四烯酸(AA)代谢、拮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广泛药理作用。阿魏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 )而显著抑制有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SMC增生。结果显示阿魏酸将有可能成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4]。
3.抗凝血治疗的现代研究
3.1凝血的过程
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凝血(coagulation)。血栓是由纤维蛋白网和血细胞组成,凝血过程的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凝血主要涉及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环节。凝血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组织因子途径负责体内凝血过程启动,并生成少量凝血酶;继而是放大阶段:少量的凝血酶反馈激活血小板与FXI、FVIII、FV,通过内源性途径促使足量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发生凝血。
3.2参与凝血过程的因子
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一共有14个,根据它们被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即FI~FXIII,PK(前激肽释放酶)和HK(高分子量激肽酶)以及其成分多数为蛋白酶原,除了第3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多数在肝脏合成。
3.3抗凝药物的抗凝机制
凝血酶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通过对凝血因子、血小板、血管内皮多方面的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凝血酶抑制剂成为近年来抗凝药物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抗凝药,使凝血酶失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抑制血浆凝块的形成;再凝血过程初期阶段生成初凝血酶(initialthrombin),其存在是FV、FVIII 激活的先决条件。抗凝药物对此初凝血酶的抑制,使FV、FVIII不能被激活,因而阻抑凝血过程的瀑布反应,即抑制了凝血酶对凝血过程连锁反应的放大作用。抗凝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新型的凝血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四大类。
(1)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又分为主要依赖A T-III的凝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肝素、低分子肝素:主要依赖肝素辅因子II的凝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为硫酸皮肤素(dermatran sulfate,DS)
(2)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此类药物不依赖任何辅因子的介导,对凝血酶有直接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水蛙素、比伐卢定(bivalirudin)、阿加曲班(argatroban)、抗凝血酶III(A T-III)、ximelagatran.
(3)新型凝血因子抑制剂:Fxa抑制剂,包括戊聚糖钠(fondaparinux)和伊曲普利(idraparinux); FVIIa抑制剂等。
(4)维生素K拮抗剂:FII、FVII、FIX、FX在肝脏中先合成为无生物活性的前体,经羧基化才具有生物活性。其羧基化需要维生素K催化,称之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华法林(Warfarin),可以抑制维生素K的环氧酞还原酶和酮还原酶,从而阻止维生素K还原成KH2,抑制相关凝血因子的羧基化[5]。
3.4中医学对抗凝治疗的认识
抗凝治疗是为了预防血栓形成,中医对于血栓的认识是基于血瘀证的认识。中医认为,血瘀的发生病机主要为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留而成瘀;或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寒入经脉,血液凝涩,停而为瘀;或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而为瘀。治疗总则当活血化瘀。关于血瘀证,我国古典医书记述甚多。在我国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就有“治瘀医方”,记载了应用当归、丹皮及川芍等活血化瘀药;《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活血化瘀药占了41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述用活血药茜草等治疗“血枯经闭”;张仲景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