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罪与罚》: 人性与道德的抉择

《罪与罚》: 人性与道德的抉择

罪与罚:人性与道德的抉择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病痛中的挣扎,以及他对犯下谋杀罪行后内心的痛苦和纠结,深入探讨了人性和道德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主题,并探讨其中反映出的思考和启示。

2. 人性的复杂性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方面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渴望改善社会不公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又沉溺于自己的狂妄与虚荣。

这种复杂性使得他既有可能表现出高尚行为,也有可能陷入罪恶之中。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反映了人类内心中善恶两重天并存的现实。

3. 社会环境对道德选择的影响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在一个贫穷、腐败和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

他被迫面对着贫困和无望,同时也目睹了社会上的不义。

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他在选择犯罪行为时出现了一定的动机和合理性。

这引发了关于道德选择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探讨。

4. 罪孽与良心的斗争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实施谋杀后开始经历严峻的内心斗争。

他的罪恶行为让他不断受到内疚和良心谴责,甚至导致了精神崩溃。

小说通过描述他对自己罪行意识的苦闷,深化了读者对内心挣扎与忏悔之间关系的思考。

5. 后果与救赎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决定承担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并接受法律惩罚。

这个决定代表着他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认识、悔过和救赎。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追求真正的改变和希望,展示了罪人从罪恶中解脱的可能性。

6. 思考与启示《罪与罚》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引发了许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它提醒着我们,人的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同时也揭示了环境、意识与良心在道德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这部作品强调了罪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悔过和救赎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罪与罚》通过刻画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性和道德抉择,深入探讨了人类内心中善恶两重天并存以及环境对个体道德选择影响的议题。

读者从中可以得到对人性、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并从主人公追求救赎中获得一定启示。

人性的诅咒:《罪与罚》解读

人性的诅咒:《罪与罚》解读

人性的诅咒:《罪与罚》解读《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该作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对一个人的影响。

本文将对《罪与罚》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其中关于人性的诅咒。

1. 介绍1.1 小说背景简要介绍《罪与罚》的出版背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1.2 主要角色列举并详细描述小说中重要的主要角色,如杜尼亚、索尼娅等,并分析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2. 犯罪心理2.1 杜尼亚的犯罪动机探讨导致杜尼亚犯下谋杀案件的心理原因,如贫困、虚荣心等。

2.2 内疚与良知折磨分析杜尼亚在犯下罪行后内心所受到的内疚和良知折磨,以及这种折磨如何影响他。

3. 道德选择与后果3.1 罪与罚的主题详细阐述小说中揭示出来的道德选择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以及相关的主题。

3.2 杜尼亚的道德抉择分析杜尼亚在被抓获后所做出的道德选择,如是否供认罪行、接受惩罚等。

3.3 后果与救赎探讨杜尼亚所做道德抉择的后果,并讨论他是否能够得到救赎以及如何实现。

4. 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4.1 社会对个人的压迫探究小说中展示出来的社会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压迫,例如贫困、阶级差异等。

4.2 慈悲与宽恕分析小说中关于慈悲和宽恕的意象以及这些观念对人性诅咒的解脱作用。

4.3 对人性黑暗面深入思考通过《罪与罚》这个案例来思考人性中存在的黑暗面,以及这种黑暗如何诅咒着一个人。

5. 结论通过对《罪与罚》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对个体的影响。

这部作品有力地揭示了人性的诅咒,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个体关系、道德责任、救赎等问题的思考。

注:以上内容只是为了展示文档编写思路,实际完成时需要更详细和丰富的分析并参考相关资料。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罪与罚:内心挣扎中的罪恶与救赎
一、引言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一个被社会压迫和
内心矛盾困扰的人物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关于罪恶和救赎的主题,并展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和人性探索。

二、罪恶的根源
《罪与罚》通过描绘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挣扎,展示了罪恶行为
的根源。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不公、贫困以及无助感都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逐渐堕入犯罪行为。

三、内心挣扎
在犯下杀人等严重罪行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陷入了内心挣扎和道德良知的折磨。

他时常陷入懊悔和自责之中,同时又试图通过辩解自己来减轻内心负担。

这展
示了人性中善恶的复杂交织以及道德观念与欲望之间的矛盾。

四、罪恶的后果
虽然在一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惩罚,但他发现内心的困扰并
没有得到解决。

相反,罪恶行为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最终导致了精
神崩溃和自我毁灭。

五、救赎与希望
尽管整个故事充满了罪恶和绝望,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他角色的出现,展
示了救赎与希望的可能性。

索尼娅作为一个善良纯洁并且理解主人公内心挣扎
的女孩,试图以爱和关怀来拯救拉斯科尔尼科夫,并唤起其内心深处对善良和
正义的渴望。

六、结论
《罪与罚》是一部探讨罪恶与救赎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
挣扎中所展示出来的悖论、痛苦和希望,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罪恶的根源、内心挣扎以及罪恶后果等方面来探讨该主题,并阐
述了救赎和希望的重要性。

《罪与罚》:罪恶与苦难的救赎之旅

《罪与罚》:罪恶与苦难的救赎之旅

罪与罚:罪恶与苦难的救赎之旅
1. 引言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描绘了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科夫斯基在苦难和自我救赎中经历的旅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现的罪恶概念、苦难的含义,以及主人公通过面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救赎过程。

2. 罪恶:两重性与后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罪与罚》深刻揭示了罪恶的两重性。

首先,他表达了犯罪行为给予犯人内心的极大压力和精神上的折磨;其次,作者还指出了犯人必须为自己行为付出代价,并接受来自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惩罚。

3. 苦难:寻找存在意义
在小说中,主人公罗多涅索夫通过遭受各种苦难和困境来寻找生活的真谛和存在的意义。

通过面对这些苦难,他开始反思和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选择,并认识到罪恶与苦难之间的紧密关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多涅索夫的经历,让读者思考苦难是如何塑造和启示人性的。

4.救赎:重获内心平静
在《罪与罚》中,救赎成为了主人公重建自我的关键。

面对犯下的罪行和良心上的摧残,罗多涅索夫最终决定接受责任并寻求救赎。

他通过积极改变自己行为、悔过并尝试向受害者道歉来减轻内心负担和获得内心的平静。

5. 结论
《罪与罚》以其深刻揭示了罪恶、苦难与救赎之间复杂而相关的关系而享有盛誉。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提醒我们反思自身劣行并尝试通过真正悔过和行动来实现救赎。

该小说引发了对于道德观念、人性抉择以及善恶边界的深入思考,并仍然是当今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之一。

以上内容只是对《罪与罚》主题的部分简要讨论,后续可以进一步探索该作品的背景、角色形象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罪与罚》:罪恶、良知与救赎

《罪与罚》:罪恶、良知与救赎

罪与罚:罪恶、良知与救赎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著名小说,首次出版于1866年。

本书探讨了罪恶、良知和救赎等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心理历程,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罪恶与良知在《罪与罚》中,作者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描绘成一个犯下谋杀罪行的年轻学生。

他突出展示了犯罪对个体内心所产生的冲突和负面影响。

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在犯下过程中产生了内疚和自我指责的复杂情感,这种内心折磨不仅表现为精神上的困扰,还会导致身体上的压力和崩溃。

同时,《罪与罚》也围绕着良知这一概念展开了讨论。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对于自己行为后果的反思,揭示了良知对于罪恶行为的摧毁力。

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内疚和自责正是他压抑良知的深刻体现,使得他无法逃脱道德上的自我惩罚。

救赎与转变尽管犯下罪行,但是《罪与罚》并没有将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塑造成一个彻底堕落的角色。

相反,通过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作者呈现了主人公逐渐寻求救赎和内心转变的过程。

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先是试图逃避对于谋杀罪行的责任感,在后来则由内心驱使去向受害者家属忏悔,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惩罚。

这一过程不仅令他对于自己犯下罪行的认识更加清晰和真实,同时也使得他从内心深处体验到救赎所带来的解脱和心灵净化。

人性、社会与道德除了个体层面上对罪恶、良知和救赎进行探讨,小说还通过展示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与社会的互动,触及了更广泛的人性、社会和道德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各种角色的言行举止,探索了人性中的善恶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呈现出的社会不公、贫困和腐败等问题,引发了对于社会正义、道德责任以及个人选择力量的深思。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内心世界并探讨罪恶、良知与救赎的经典之作。

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经历,读者被迫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并重新反思道德与正义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第十讲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分析

第十讲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分析

3、疯狂的赌博
陀氏一生有两大激情,爱情和赌博。赌博和女人在 他的精神上和生活中,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常常为 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 法克制狂赌的激情。 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嗜赌如命,不 可自拔。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 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 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 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 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
第一次婚姻
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发病,这 在夫妻性生活方面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后果。两人 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折磨人的追 求,不论在情绪和欲望上都合不到一起,这是他们婚姻 失败的关键。 玛丽娅不理解陀氏的写作,不断指责他,最后夫妻 关系破裂, 1861 年起分居,各自独立生活。 1864 年 4 月 玛丽娅死于肺病,陀氏在她的最后几个月里一直照料她。 她死后,他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阿波利纳里娅原型
阿波利纳里娅的反叛气质,果断与专横触动了他的 心灵深处理想和隐秘的意向,形成否定传统准则的思想。 尽管他们分手了,但他把她称为“永恒的女友”。在他 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都有阿波利纳里娅性格的体现。如 《罪与罚》中的杜尼娅,《白痴》中的阿格拉娅,《少 年》中的阿赫玛科娃,《群魔》中的莉莎,《赌徒》中 的波琳娜。此外,《地下室手记》、《赌徒》、《罪与 罚》的反叛主题都与阿波利纳里娅反叛的激情与性欲相 联系。
安娜之死
1918 年,安娜远离家庭和朋友,住在克 里米亚。正值德俄战争时期,她收不到儿 子寄的生活费,经常吃不饱,简直要饿死 了。 6 月 1 日,她买到两磅冒着热气的面包, 全吃下去了,当晚腹痛剧烈,诊断为急性 肠炎。 6 月 9 日去世,终年 73 岁。死时身边 既无儿女,也无亲眷,孤苦伶仃,穷愁潦 倒,凄凄惨惨地死去。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与救赎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与救赎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与救赎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恶与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罪与罚》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使我们反思罪恶和救赎的意义。

本文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背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他们所经历的罪恶与救赎来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呈现的人性之谜。

一、生平背景引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1821年,将军之子的他在圣彼得堡度过了他的早期生活。

他曾经担任过士兵、外交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等多种身份,这些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主要人物及罪恶罪恶的源头:在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夫尼科夫是一个贫困的学生,他由于贫困失去了对社会的信心,最终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谋杀行为。

罗迪翁的罪恶源自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自我的崩溃,他试图通过杀死富人来还击并摆脱自己的困境。

然而,在犯罪后,罗迪翁内心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煎熬,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痛苦的反思:犯罪后的罗迪翁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他感到巨大的罪恶感和内疚,同时也面临着警方的调查和威胁。

他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掩饰罪行并逃脱处罚,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逃避对自己罪恶行为的思考。

罗迪翁开始认识到,罪恶不仅对他自己带来了痛苦,也对他身边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救赎的启示悔罪与救赎:在《罪与罚》的故事中,罗迪翁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觉醒。

他渐渐意识到,真正的救赎在于承认犯罪并接受惩罚,而不是逃避责任。

最终,他决定去坦白自己的罪行,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在入狱的过程中,罗迪翁经历了一次自我的洗礼,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罪恶并寻求救赎。

通过这次心灵的转变,他重建了自己的人格,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和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迪翁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救赎在于悔过自新。

爱与救赎:除了罗迪翁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命运展示了救赎的力量。

索尼娅是一个作为妓女的女孩,她曾为了一家庭的生计而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罪与罚》中的罪恶与个人救赎解读

《罪与罚》中的罪恶与个人救赎解读

罪与罚中的罪恶与个人救赎解读《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创作的一部文学杰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俄国圣彼得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贫穷学生犯下双重谋杀后的心理和道德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犯罪者的态度和个人救赎的可能性。

1. 罪恶:内在动机与外在压力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出于经济困境,在一次意外中杀死了两位老妇人。

他内心充满了罪恶感,对于自己的行为深感痛苦和不堪。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绝对的罪恶是如何摧毁一个人精神世界的。

此外,社会环境也给予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巨大的外在压力。

他担心被发现、被捕,而父母、警察、法官等则代表着社会惩罚和责备。

2. 犯罪心理与复仇欲望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老妇人的动机主要源于他的贫困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然而,在实施犯罪后,他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罪感和道德谴责。

这种内心折磨将其推向了一种精神崩溃的边缘。

此外,复仇欲望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拉斯科尔尼科夫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状况充满了愤怒,他试图通过杀害富有人物来进行报复。

3. 社会对罪犯的反应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对于犯罪者的态度。

拉斯科尔尼科夫与他周围的人交往时,隐瞒了自己的罪行。

当他们意识到他可能是凶手时,对拉斯科尔尼科夫产生了恐惧和憎恶,并试图远离他。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社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描述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等角色对待案件及相关人物时的行为,展示了官僚主义、腐败和不公平。

4. 个人救赎:罪恶与良心的纠葛尽管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属于可怕的罪行,但是他的内心却并没有完全被邪恶所占据。

他对自己行为的谴责和负罪感表明他仍然保持着一种良知和道德观念。

小说通过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试图在自己内心中找到救赎之路的过程,探究了个人救赎的可能性。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拉斯科尔尼科夫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并开始寻求自我改变和补偿。

虽然这个救赎过程是困难且痛苦的,但它也暗示出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内省和努力来寻求个人的救赎。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于1866年首次出版。

这部小说以揭示人性的黑暗面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罗迪翁·罗曼诺维·罗斯托洛夫斯基的故事,探讨了罪与罚、赎罪与获得救赎的思想深度。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圣彼得堡,主人公罗斯托洛夫斯基是一个钱财拮据、思想颓废的贫民。

由于生活的压力和对经济学理论的执著追求,罗斯托洛夫斯基不惜铤而走险,杀害了一名邪恶的地下世界害人者。

他本希望通过杀人来验证自己的超人理论,但随后内心的煎熬和罪恶感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内心困惑之中,常常被幻觉和恐惧所折磨。

罗斯托洛夫斯基的罪行成为他后来的命运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逐渐认识到罪孽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通过与一名善良、充满同情心的女性索菲亚的接触,他逐渐看到了救赎的可能性。

此外,他也通过与警察官员普什金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罪恶的本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洛夫斯基的痛苦和逐渐觉悟的过程,揭示了罪孽对人心灵的摧残和对社会秩序的损害。

他指出,罪恶不仅仅是个体的错误行为,更是人性的某种反映,而赎罪则是重建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通过罗斯托洛夫斯基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向读者传递了对罪与罚的理性思考,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清白和道德的自律。

罪与罚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引发了对罪恶、罪犯心态和人性的广泛讨论。

小说中所呈现的道德困境和心理分析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影响了许多著名作家的创作,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等。

总之,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深入探讨罪与罚、赎罪与获得救赎的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痛苦。

通过主人公罗斯托洛夫斯基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向读者传达了罪孽带来的痛苦和对救赎的重要性。

《罪与罚》:罪恶与忏悔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罪恶与忏悔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罪恶与忏悔的心理剖析引言《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斗争,深刻探讨了罪恶和忏悔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对《罪与罚》中所呈现的罪恶及其后果以及忏悔与救赎等主题进行详细剖析。

1. 罪恶的由来和性质•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刻画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中的罪恶感。

•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罪行的动机和原因,如自卑、报复心理等。

•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恶本质的看法,暴露出社会环境、道德压力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2. 罪行后果及其影响•探究拉斯柯尔尼科夫犯下罪行后所带来的内外部影响。

•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物塑造,揭示罪行对个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关系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3. 忏悔与救赎之路•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中忏悔和救赎的渴望。

•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转变展示主人公逐渐走向忏悔与救赎之路的过程。

•引用小说中的情节和台词,说明作者对于忏悔与救赎观念的表达。

4. 社会与个体•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

•分析作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个人遭遇,探索人性在社会环境下受到压迫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反抗。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深入剖析罪恶和忏悔心理的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对罪恶的描绘、罪行带来的后果以及忏悔与救赎的呈现,深刻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纠葛不清的关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令人思考的印象。

*以上只是粗略地概括而不是真正要求完成每一个部分。

请您提供具体内容以便系统继续编写。

《罪与罚》赏析

《罪与罚》赏析

《罪与罚》赏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深度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罪与罚》以犯罪与惩罚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现了罪恶与良知的斗争。

小说中,罗斯托夫斯基因贫困与压迫而产生犯罪的念头,并最终选择将自己罪行公诸于众。

作者通过这一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引人入胜之处。

罗斯托夫斯基这一主角形象既具有普通人的复杂性,又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内心扭曲与罪恶之行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有一系列精彩的次要角色,如索尼雅、白发老太婆等,这些角色的塑造丰满了故事情节,使读者对小说情节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技巧方面的运用也是《罪与罚》的一大亮点。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展开,这种叙事形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罗斯托夫斯基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进行思考。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来丰富故事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还灵活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如雨水和阴影等符号,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张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罪与罚》对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通过罗斯托夫斯基的犯罪行为和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探讨人们在压迫和贫困中的行为准则。

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环境给人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选择。

这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引发了对伦理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人性矛盾的作品。

通过对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开,小说中涉及到众多的主题和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各种文学技巧,作者将故事情节展现得生动有趣。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

《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

《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

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导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Raskolnikov)的罪恶和内心挣扎,展示了罪犯在复杂的道德体系中寻求救赎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分析《罪与罚》中涉及到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救赎之旅。

主题一:罪犯内心挣扎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主人公,在小说开头就计划并实施了谋杀行为。

然而,他在事后却陷入了极度焦虑和自责之中。

这种内心挣扎体现在他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对自己动机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理念的对抗等方面。

拉斯柯尔尼科夫试图通过理性推导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人,可以凌驾于善恶之上,并因此有权利杀死富有但毫无价值观和道德感的老妇人。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深陷矛盾之中,对自己的理论陷入了怀疑和懊悔。

主题二:罪犯的救赎之旅随着故事的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走上了一条寻求救赎之路。

他与索妲脱(Sonia)相遇,并通过她的信仰与善良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荒谬和错误。

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救赎并非来自于社会审判或世俗规范,而是来源于内心真正的改变和自我反省。

拉斯柯尔尼科夫通过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决心为其付出代价而展示了真正愿意接受惩罚和改造的态度。

他在与内在恶劣部分战斗的同时,也在寻求道德觉醒和道德重建。

结论《罪与罚》通过展示拉斯柯尔尼科夫罪恶行为及其内心挣扎与救赎之旅,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

作品通过思考个人责任、道德感和奉献精神等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边界。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挣扎以及他向救赎进发的旅程展示了一个罪犯如何寻求自我救赎,以及真正实现道德改变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通过《罪与罚》,读者对于个人选择、权力和道德规范等话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上是《罪与罚:罪犯的内心挣扎与救赎》所涉及到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犯罪、罪恶感和救赎的心理剖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犯罪,以及犯罪者内心中所产生的罪恶感和对于救赎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心理剖析,探讨这些主题。

1. 犯罪心理分析1.1 罪与欲望在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下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被原始欲望和冲动所驱使。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在小说中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揭示出这种欲望如何引导一个人走向犯罪。

1.2 压抑与爆发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屡次压抑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并最终爆发出来的倾向。

这种压抑可能源自于他对社会和个人的压力,导致他通常无法按照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

深入剖析这种压抑与爆发之间的心理构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 罪恶感与道德观念2.1 罪恶感与良知犯罪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谴责,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良知。

通过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小说中对于罪行所产生的内心挣扎和执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恶感如何影响一个人,并推测其可能采取的行动。

2.2 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罪与罚》还涉及了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正义的制裁,但同时又受到社会规范对他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限制。

探究这种冲突如何引发内心的矛盾与纷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是如何在社会规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并应对罪恶的存在。

3. 救赎与道德重建3.1 自我救赎拉斯科尔尼科夫通过面对自己的罪行并承担责任,试图实现自我的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涉及法律和社会层面的补偿,更关键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净化和改变。

揭示出他如何追求救赎,以及对于自我救赎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心灵和谐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罪恶与道德重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3.2 社会救赎与公正除了个体层面上的救赎,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犯罪者的救赎机制。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与社会批判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与社会批判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与社会批判介绍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深入剖析人类内心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解析《罪与罚》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提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和历史,包括他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思想背景。

介绍他如何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并转化为文学创作。

2. 小说概述
概括《罪与罚》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

强调小说中所展示的心理犯罪主题,并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的独特风格。

3. 心理分析与道德困境
讨论小说中涉及到的心理分析和道德困境。

重点关注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之后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并探讨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后果。

4. 社会批判
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以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例揭示的社会问题和现实。

探讨作者对19世纪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问题提出的批判和警醒。

5. 文学意义与影响
评价《罪与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作品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

引用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并提出个人观点。

结论
总结《罪与罚》这部作品所涉及到的心理犯罪主题和社会批判,强调陀思妥耶
夫斯基通过此书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却又充满黑暗和挑战的现实世界。

通过
从个体内心到整个社会层面探讨人类存在中的问题,该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们对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抨击。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矛盾与复仇心理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矛盾与复仇心理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矛盾与复仇心理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道德矛盾和复仇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背景,小说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道德矛盾的揭示以及复仇心理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背景在谈论《罪与罚》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信息。

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对宗教、心理学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运用这些知识构建了他独特而复杂的创作风格。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1. 罗迪昂·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罗迪亚)罗迪亚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极具复杂性格特点的角色。

他聪明、敏感,同时又有着一种病态的自卑感和白日做梦般的幻想。

他将自己视为超凡人,并以犯罪来实现他内心的理想。

2. 陀妮娅·索洛夫廖芙娜(多莉娅)多莉娅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女孩,她对别人始终保持着善意和同情。

在小说中,她被描绘成罗迪亚内心世界的一种美好象征。

3. 彼得·彼得罗维奇·鲍穆热伊斯基(彼得大师)彼得大师是一个身份神秘但有深刻见解的人物。

他提供了许多道德上的启示与忠告,对罗迪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道德矛盾的揭示《罪与罚》探讨了人性中固有且不可避免存在的道德矛盾。

通过罗迪亚这个复杂的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了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

罗迪亚犯下了一起谋杀案,主动选择犯罪行为,但他内心却不断受到良知和后悔的折磨。

此外,小说中还探讨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制约以及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冲突。

罗迪亚在犯罪之后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重大转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逐渐体现出复杂而真实的道德辩证法。

复仇心理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复仇心理是《罪与罚》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罗迪亚认为通过犯下谋杀来惩罚那些他认为恶劣和不公正的人,这是一种合理的复仇行为。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罪与罚》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罪与罚》

当代文学名著鉴赏:《罪与罚》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详细的鉴赏和分析。

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是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哲学家,以其深入人心的描写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他在《罪与罚》中探索了道德、犯罪和苦难等主题,并通过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故事。

小说概览《罪与罚》讲述了贫穷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一位寡妇和她的妹妹,并为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故事。

小说以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挣扎和思想转变为线索展开,揭示了社会压力、良知折磨和个体意志力量等主题。

主题分析社会批判《罪与罚》通过描绘一种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贫困、腐败和失序。

小说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行为和思想,暴露了社会条件和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道德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探索了道德和良心问题。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动机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自己虚无感的反应。

小说中显露出对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的质疑与思考,引发读者对内心抉择和制约力量的深入思考。

个人意志力量《罪与罚》强调了个体意志力量在面对内心冲突和恶劣环境时的重要性。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遭受压迫、自责以及警察侦查之下,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决定去向警方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承担后果。

影响与评价《罪与罚》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并成为文学爱好者们研究与讨论的对象。

结论《罪与罚》是一部值得深入鉴赏和品味的小说。

通过对社会、道德和个体意志力量等主题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他优秀的创作才能和对人性及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

阅读这本小说将给我们带来有关人类存在、道德选择和内心挣扎等问题的无尽思考。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经典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经典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经典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心理犯罪小说之一。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独特之处和深刻的内涵。

2. 作者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信息。

3. 小说概述•'罪与罚'讲述了年轻贫穷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由于贫困而选择杀人,进而追踪他内心复杂矛盾感与精神折磨的故事。

•描述主人公行凶前后的心理变化、冲突和挣扎。

4. 主题探讨4.1 罪恶与良知•罪行能否被良知感知?作为罪犯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如何体验和处理这种内心的矛盾?•罪与罚之间的纠结,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4.2 自由意志与命运•拉斯科尔尼科夫信仰自由意志,但却在恶劣环境下陷入罪恶行径。

他是否有选择权?个人选择与社会压迫之间的关系。

4.3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学生、一名杀人犯以及一位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角色?对他身份认同的挣扎。

5. 文学风格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的文风和叙事技巧。

•反映出来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6. 影响与评价•'罪与罚'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和艺术创新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者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评论,赞赏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意义。

7. 结论•'罪与罚'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经典,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自由意志等重要主题。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彩的叙事展示了作家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它永恒地触动和启发着读者们的内心。

以上是对《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犯罪小说经典的一份详细内容编写。

它介绍了作者简介、小说概述,并分析了它所涉及到的主题如罪恶与良知、自由意志与命运、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等。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1. 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揭示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罪恶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细腻而深入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令人深思的真实形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罪与罚》展开分析。

首先,我们会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这部小说的背景,从作者角度解读小说内容的意义。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特点,探究他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源于何处。

接着,我们将讨论小说中涉及到的罪恶与道德观念,并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来加深对这些议题的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罪与罚》对心理学和道德伦理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对人类思考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罪与罚》的全面分析,在揭示作品内涵和意义的同时,探讨心理学、道德伦理学等学科中相关概念和原理,并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深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经典巨著,能够使读者加深对人类心灵深处阴暗与光明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思考人性、道德与正义等重要议题。

2. 罪与罚的背景:2.1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于1821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经历了父亲的暴力行为和财政危机。

这些经历对他后来作品中犯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小说概述:《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困和自身病态心理而杀害凤凰镇邻居妇女的情节,以及他接下来内心的挣扎和道德执行者索尼亚意外成为觉醒良知的反派角色。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

《罪与罚》解读: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引言1.1 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杰作,讲述了一个穷学生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在贫困和内心煎熬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实施一起谋杀并随后承受良心的痛苦。

本文旨在探讨该小说中所展现的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并寻求达到罚与赎的平衡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并探讨犯罪背景和行为动机以及良心的定义与作用。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将考察社会正义和惩罚力度对于达到罚与赎平衡点的影响,同时也会探讨罪犯悔过与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以及受害者、家属和社会对罪犯的接纳和宽恕度。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从小说中提取出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启示与思考,强调公正法治、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以及互助关怀的重要性。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罪与罚》,探讨犯罪与良心之间的较量过程,深入思考达到罚与赎平衡点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同时,还希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思考,提供一些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并呼吁人们在面对错误和缺点时能够保持理解、宽容和互助精神。

通过这篇长文的阐述,希望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秉持正直、善良以及谦逊之心来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

2. 犯罪与良心的痛苦较量2.1 犯罪背景与行为动机在解析《罪与罚》中犯罪与良心的较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犯罪者的背景以及其行为动机。

对于主人公罗迪恩·罗曼诺维奇(简称罗迪恩)来说,他是一个贫困下层的年轻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他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这种高度紧张、情节复杂的犯罪背景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2.2 良心的定义与作用良心无处不在,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被描述为个体内部最纯净、最深沉的声音,可以指引我们分辨善恶、做出正确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陀思妥耶夫斯
基:《罪与罚》
内容梗概
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
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
研究综述
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在1920年前后开始。

近80年来,中国对《罪与罚》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40年代,研究停留在一般的评介阶段,突出陀氏对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批判,但几乎都认为陀氏小说的艺术性有缺陷,如结构拖沓冗长,主人公语言与作者语言相似等。

5070年代,研究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而趋于停滞。

1957年,叶尔米洛夫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论》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当
时和以后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的不少研究割裂陀氏及其作品,把他描绘为伟大艺术家和反动思想家的奇怪混合物。

80年代,巴赫金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后,共时、复调、狂欢化之类的术语便成为研究陀氏时不可缺少的话语。

近20年来,中国学者对陀氏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单篇作品,还对陀氏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陀氏的宗教哲学、心理描写艺术、人物结构和叙事模式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一、关于独特的心理描写
陀氏的心理描写历来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早在1936年,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医学者往往用病态来解释陀思妥夫斯基的作品。

这伦勃罗梭式的说明,在现今的大多数的国度里,恐怕实在也非常便利,能得一般人们的赞许的。

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

当代学者多给予陀氏的心理描写以极高的评价。

周成堰在《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一文中认为:在《罪与罚》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灵活动史。

艺术家独树一帜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分裂和二重人格。

艺术家通过瞬间心理变
化和无意识行为来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

而主人公梦回作案现场则重现了主人公杀人犯罪时的心理体验,也充分反映出罪犯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失常。

刘义斌的《试论罪与罚中梦的艺术含蕴》在提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梦回作案现场一事时认为:这个梦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自我的本能反映。

他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别人发现,担心暴露自己的罪证,他希望完全掩盖自己,很难想象在寒热病和受压制的情况下他的潜意识不暴露出来。

梦就在于是不自主的、自发的,其性质没有被任何有意识的目的所歪曲,它包含着希望进入意识的幻想。

这个梦的意义不难猜测,杀不死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周围的笑声、低语象征着拉斯柯尔尼科夫用刀斧为人们造福理念的失败和落空,他的救世行为无济于事,就像梦中的一只苍蝇猛地撞到了玻璃上。

现实中有更多的压迫者、损害者,如他梦醒见到的斯维德里盖洛夫。

梦和现实相互映衬,梦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当他一梦醒来,真的见到了一只在屋子里飞的大苍蝇和斯维德里盖洛夫的大笑。

二、关于宗教哲学
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认识到陀氏宗教思想的重要性。

于鑫的文章《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指出:《罪与罚》的两个主人公是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把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向重生的卖淫女索尼雅。

作家想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经历告诉我们,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不
是依靠理性和反抗,一切理性都是一种谬误,一切反抗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罪行,能够给人以慰藉和出路的只有宗教,走向宗教就是走向人民,就是走向人的精神复生。

但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吻她的脚表明在宗教的影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对苦难的夸大式的崇拜。

孙利军《红字与罪与罚:关于赎罪原型的两种阐释》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形象是陀氏将宗教悲剧纳入市井小说的情节之中的艺术成果。

在他的创作烈焰里,日常现实的原始的零星片断引起了轰动的市井故事,《圣经》里充满上帝感召精神的篇章,都要消熔于一炉,化作新的成分,并将获得他本人的风格情调的深刻印迹。

《罪与罚》在形象塑造、情感表现方面所进行的一种对传统的偏离与反叛,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原型模式赎罪原型的一种远距离超越。

在这部作品里,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犯之罪不是人类无可选择地身负的原罪,而是资本主义竞争时代,小资产阶级两极分化而必然要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驱使之下所犯的非人道的罪孽,是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法则的一种反映。

三、关于叙事艺术
陀氏的叙事艺术曾经被许多同时代人诟病,但20世纪的作家、学者见解则相反。

法国新小说作家萨罗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是文学研究和新的技巧的活的源泉,至今仍然前途无量。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问题》一书中揭示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共时性戏剧化结构:这是他艺术地感知世界的特点:他只善于从同时共处这一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世界。

在他的思维中,看不到渊源因果方面的范畴。

这种观点为大多数中国学者认同。

龚觅的《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认为:《罪与罚》不仅基本取消了背景描写(极度压缩),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那种历史模式。

我们看不到那种连贯的情节流,而发现一种以对话和独白为中心,融戏剧和后来被称作意识流的结构为一体的特殊模式,线性的因果关联基本上退出了小说。

作者作这样的处理,就是为了利用人物对白和内心独白在共时层面上对人物复杂、多变、分裂的意识结构作纵向的把握。

由于因果-历史叙述模式的全面退场和新的结构的建立,《罪与罚》的心理描写获得了自由广阔的内在空间,而这种内在空间在与小说的封闭、枯燥的室内剧式的外部空间的对照中产生出奇妙的艺术张力。

王志耕在《基督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时性诗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陀氏的创作固然存在共时性结构,但也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因为他的创作勾画了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的直接明确性,堕落,复活,就跟但丁的《神曲》类似。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中运用这种结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同一个艺术形象中历时地展现精神的辩证发
展历程,一种就是以不同的艺术形象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时地展现历时内容。

以《罪与罚》为例,索尼雅所扮演的就是引导者的角色。

索尼雅自称有罪,但她身在泥淖,心灵却始终与上帝同在,她在无形之中映衬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卑微,也在无言之中将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向复活。

引导者作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尺度,代表了作者的眼光和理想的统一精神,它使得各种对话具有了有益性语境,使得人物的精神发展有了一种可见的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