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知识点
《资本论》教程简编
《资本论》教程简编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运行机制和历史发展趋势。
以下是《资本论》教程简编的大纲:
第一部分: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6. 货币的功能和本质
第二部分:资本的总公式
1. 资本的总公式:G-W-G'
2. 剩余价值的来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3.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4.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2. 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实现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累
第四部分:资本的流通过程
1. 资本的循环:G-W…P…W'-G'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3. 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 资本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时间
5. 资本的流通费用
第五部分:资本的总过程
1. 资本的总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 资本的总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3. 资本的总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分配
4. 资本的总过程中的阶级斗争
5. 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论十大原理
资本论十大原理资本论是马克思所著,在经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今日的社会经济奠定了基石。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资本论的十大原理在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下面将一一介绍。
第一原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规律,它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规律体现了以劳动为质变的商品价值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二原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劳动者加班加点创造的超过自身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经营的目的。
第三原理: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但是资本积累也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等问题。
第四原理: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达到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之一,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或削减工人工资,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五原理: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另一种增加自身利润的方法,依靠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价值增加,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第六原理:无限制竞争。
在资本主义时代,巨头垄断的市场竞争会被小企业所瓦解,形成无限制竞争,这推动了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第七原理:商品。
商品代表了人们的需要,是人们交换的基本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
第八原理:货币。
货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换媒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货币为基础的。
第九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经济却仍被资产阶级掌控。
第十原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两者是互相对立的阶级,且在经济领域永远无法达成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十大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矛盾,深刻分析了经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我们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资本论知识点
资本论知识点《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中的巨著,全书共三卷,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批判政治经济学派的错误理论,探讨劳动力的剥削等方面。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堪称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就《资本论》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有价值的物,也是使用价值的物”。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却密不可分。
使用价值是一个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所具有的交换价值。
每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某种需要的满足器。
从交换的角度看,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交换比率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需要和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
只有那些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物品,才能成为一种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属性,但是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共同考量的一个结果。
由此可见,同样的商品品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价值也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实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劳动力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者的生存需要和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条件所决定的。
这是因为,劳动力既是商品,也是人的一个属性。
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自身与外部物质界的一种统一,一种既包括人、又包括自然物的东西。
因此,劳动力所包含的自身费用和其他费用不能完全等价。
这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劳动力不等于劳动过程的本质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也必须由市场来决定。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的价值由供求双方的谈判所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了资本家愿意支付多少工资,这就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了一种经济规律。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是受经济规律约束的。
三、商品流通和交换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流通和交换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由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所决定。
这是因为,生产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生产商品来获取利润。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
资本论重点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
“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
”P58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条件——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各个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前者是后者的产生原因,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全体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竞相追逐,使得社会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资本家因而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它的实现是得宜于商品个别价值与一般价值的差距,并为个别资本家获得,它只有在其他大多数资本家都没有获得的前提下才是超额剩余价值(否则就仅仅是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产物,它的实现得宜于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它让“全体”资本家都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仅限于个别资本家。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资本论选读重点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1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根据名著导读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与练习《资本论》
根据名著导读重要知识点整理归纳与练习《资本论》一、资本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增殖价值的能力。
- 资本的基本矛盾:资本既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多利润,又需要维持和保障工人的生存条件。
二、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资本的总投资之比,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
三、商品和货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 货币: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作交换价值的媒介和价值的度量标准。
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资本家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与私人占有制度的矛盾。
五、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 货币经济: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经济形态。
六、资本的流通和实现- 资本的流通:资本通过货币形式进入市场,通过购买商品转化为现实资本,再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增殖。
- 资本的实现:资本通过出售商品并获取利润来实现自身价值。
七、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积累:资本家通过从工人那里剥削剩余价值并进行再投资,不断积累更多资本。
- 资本的集中和扩大规模:资本积累过程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导致资本集中和生产规模扩大。
八、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由于剩余价值率下降、市场饱和和生产不足等原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地出现危机和萧条。
九、无产阶级的剥削和解放- 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被迫为资本家工作,通过剩余价值被剥削。
- 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以上是根据名著《资本论》的导读所整理归纳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它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例如衣服可以保暖、遮体,食物可以充饥等。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它与人类的具体劳动相联系。
2. 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价值实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生产一把椅子和生产一张桌子的具体劳动虽然不同,但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形成了价值。
-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例如,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其价值量就会提高。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论知识点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简述资本论
简述资本论摘要:1.资本论的概述2.资本论的主要内容3.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4.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5.总结正文:一、资本论的概述《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
这部作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尝试,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的平均生产率。
同时,他还分析了货币的起源、职能和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2.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部分后剩余的部分。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3.资本的循环与增长: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包括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固定资本等。
同时,他指出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积累和投资。
4.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不断提高生产率,但利润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率上升,导致资本家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而加大剥削力度。
5.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周期性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周期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如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
三、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资本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矛盾,为劳动者争取权益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发展道路。
如我国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都体现了对资本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五、总结《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
大一资本论知识点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运动规律和资本积累过程。
在大一学习资本论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1. 资本的定义和本质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的积累,它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和再投资实现增值。
2. 商品和劳动价值商品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单元。
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中的基础,它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3. 资本的二重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这种二重性使得资本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意味着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剩余价值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积累。
4. 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剩余价值的占有。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
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限度。
6.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剧,最终将导致危机的爆发。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剥削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8.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革命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经历了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
以上是大一资本论知识点的简要概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为今后深入学习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考点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一、名词解释(5*4)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2、资本有机构成:从物质形态上,资本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决定。
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有机构成。
公式为C/V。
3、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级差地租:是一个相对于绝对地租的概念,它是指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这个超额利润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选择题(2*10)1、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c v 关系式)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变化。
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支配占有。
劳动具有私人性。
2、社会劳动:在社会分工中,每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产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社会性。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价值: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交换价值:①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②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价格: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7、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种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成为具体劳动。
8、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抽象劳动。
9、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10、社会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简单价值形式(一对一):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即简单价值形式。
12、扩大价值形式(一对多):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即扩大价值形式。
13、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即一般价值形式。
14、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15、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6、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7、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18、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9、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资本论主要观点摘录
资本论主要观点摘录资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资本论》,该书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撰写的。
以下是《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摘录:1. 商品和货币:《资本论》认为,商品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货币则是一种普遍的等价物,用于商品交换。
2. 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资本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3.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4.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为他们工作的方式。
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利用其创造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论》指出,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的售卖实现的。
资本家以生产的商品为货币,出售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6.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等因素引起的。
7. 阶级斗争:《资本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8.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以上是《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摘录。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其潜在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提供思考和借鉴。
资本论摘抄
资本论摘抄《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巨著之一,被誉为政治经济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该书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矛盾,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命运。
以下是本人对《资本论》的一些摘抄,以及对其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不仅是物质过程,而且是社会过程。
”(第一卷)这句话表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洞察,即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不再是为消费服务,而是为了追求利润,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积累。
劳动力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与生产资料相对立的社会财富。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既是物质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并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加剧。
二、“自由竞争把生产力的改进与膨胀,这是无可避免的经济属性,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毁灭性力量。
”(第一卷)这句话揭示了自由竞争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但是也加剧了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造成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同时,自由竞争又剥夺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尊严,加重了贫穷和不平等现象。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旧社会在革命发展过程中不得已出现的负面产物,但同时也是新社会发展的先天形式。
”(第三卷)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必然发展的。
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种种弊端和矛盾,但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和抵制资本主义,而应该认识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并在承认这种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摧残以及对人类劳动力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卷)这句话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果,即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对劳动者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如身体亚健康、疲惫不堪、压力过大等。
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
资本论重要考点
《资本论》选读章节试探题要点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互换关系”。
2)那个地址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进程。
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包括在生产、分派、互换、消费进程中发生的各类经济关系。
3)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是商品生产进程,其所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都是商品,都需要通过互换来实现。
也确实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商品互换进程而展开的。
因此马克思强调“互换关系”确实是要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运行的背景是商品互换关系(经济体制)。
4)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在其进展进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强调“和它相适应”,确实是指要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论》的大体方式1)资本论的大体方式是唯物辩证法。
包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进程。
2)科学抽象法是资本论的要紧方式。
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式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达方式。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区分经济范围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方式、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数学方式等。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的质要紧包括价值实体和价值本质两方面。
从价值实体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组成价值实体,但劳动本身并非是价值。
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物化劳动才成为价值。
从价值本质角度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资本论精华摘抄
资本论精华摘抄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被广泛引用和研究的经典著作。
本文将对《资本论》中的一些精华摘抄进行介绍和解读。
1. "资本主义无情地追求利润。
"这句话表达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原则。
资本主义强调追求利润,而不顾劳动者的福祉或社会的公平性。
资本家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视为赚取利润的机会,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2. "劳动力是商品化的。
"这句话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
劳动者必须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使用它来生产商品并获得利润。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
3.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财富的真正源泉。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价值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 "资本主义呈现出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的现象。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相应的阶级斗争。
他认为资本家利用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来压制劳动者,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导致阶级冲突和社会动荡。
5. "资本主义体制具有无限增长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体制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无限增长,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然而,资源有限,市场需求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和危机。
6. "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归宿是自我毁灭。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导致自身的崩溃。
他认为剥削和不平等将导致社会分裂和不满情绪的增加,最终引发革命。
资本主义的崩溃将为社会主义的到来铺平道路。
总之,以上摘抄涵盖了《资本论》中的一些精华观点。
这些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作机制,强调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资本论需要掌握的内容2013.06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表现出的外部形态3.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是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社会一部分人占有生产条件,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它通过表现为经济范畴的物来实现自身运动并反映自身的。
表面看,资本主义经济中运动着的都是物,如商品、货币、资本、证券等;实质上这些物都是体现着生产关系的物,体现着背后作为不同经济角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
6.《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7.《资本论》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分析经济形式的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8.《资本论》中的抽象法有两种表现:其一:深度的抽象法:既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抽象,或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二:研究范围的抽象法:抽象掉对所研究过程形成干扰的过程和因素,使研究在纯粹状态下进行。
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着科学抽象法的应用,是资本论的根本方法10.《资本论》的阶级性:理论不管正确与否,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11.《资本论》中的核心范畴是剩余价值12.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要从分析商品开始13.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14.“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15.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必须是不同质的18.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形成社会分工——商品生产产生的一般条件19.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要求20.劳动与自然资源是物质财富的源泉21.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这一经济范畴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有意义22.误解:抽象劳动=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 体力劳动,复杂劳动=脑力劳动;少量复杂劳动=多倍简单劳动;简单劳动= 操作劳动;复杂劳动= 管理劳动23.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商品具有神秘性,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于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于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量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辩证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分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商品拜物教:就是指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是物的自然属性,把反映商品价值所体现的人和人的关系,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因而把商品神秘化。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个别劳动首先是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
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辩证关系: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二: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六、导致李嘉图的两个难题劳动和资本交换同价值规律的矛盾(劳动与劳动力的混淆)解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且这个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超过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可见,如果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别开来,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看成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就不但不和价值规律的要求相矛盾,而且只有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同价值规律的矛盾(价值与生产价格的混淆)解决: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劳动二重性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又揭示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把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与利润加以区别开来,为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马克思分析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等量资本会生产出不等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是不会甘心保持现状的,而是要与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
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的转移来实现的,即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这既包括社会原有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也包括新资本投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这种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几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时才能停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率,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于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原来,商品价值=生产成本+剩余价值,现在,商品不再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家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价格即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3、马克思证明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生产价格规律并不矛盾,而且后者只有通过前者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因为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卖,绝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知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从个别部门看,虽然一些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高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得到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一些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高于它的价值,;另一些则低于它的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而且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2、价值规律的刺激作用:商品生产者为了多获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的价格。
这不仅对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二章货币理论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所赖以表现的形式。
这种形式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即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公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 (20码麻衣=1件上衣)说明: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后一个商品其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
二者的关系:这两者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相互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
他们的互相依赖表现在:每一极都以另一极的存在而存在;他们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在一个等式中,作为相对价值表现形式的商品不能同时是等价物,等价物也不能同时是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内容: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等价形式特点: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公式:20码麻衣=1件上衣或=1磅茶叶或=2盎司金=其他三、一般价值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 20码麻衣2盎司金=其他商品=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形式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等式的颠倒,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飞跃。
物物交换已经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这时一般等价物起到货币的作用。
一般等价物的多种多样。
但最终固定在贵重的金属上。
四、货币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 2盎司金20码麻衣=其他商品=五、商品的交换过程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过程的实质:体现这一个商品所有者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还表现为他们相互承认对方各自商品的私有权并彼此让渡这种权力的法权关系。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首要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就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第二篇剩余价值理论第三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一、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商品流通形式:W——G——W (商品——货币——商品)资本流通形式:G——W——G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共同点:1、两者都经过买和卖两个阶段2、两者都有商品和货币出场3、两者都有三个人物登场,即一个买者,一个卖者,一个又买又卖者4、两者都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区别:(1)从流通的形式来看,买和卖两个阶段的次序不同。
前者以卖为始,以买为终,先卖后买,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以货币为中介。
后者以买为始,以卖为终,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以商品为中介。
(2)从商品和货币变换位置来看,前者是同一货币两次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后者是同一个商品两次换位,货币最终有回流到他的出发点;(3)从流通的目的看,前者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卖出自己多余的或暂时不急需的使用价值,换回自己所缺少或急需的使用价值;而后者则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价值。
(4)从流通的内容看,前者是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交换,从其价值来说应当等价交换;而后者的始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他们在质上是相同的,因此要求在量上有差别,即收回的货币要大于支出的货币,这种流通才有意义。
(5)从流通的界限来看,前者由于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因此它的流通是有限的;而后者由于目的是为了价值或其货币形式,因此它的流通是无限的。
1、流通的形式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在交换过程中,货币并没有改变自身的形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商品则一方面作为资本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转换形态,一方面又表现为取得更多货币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