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解决办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就越多。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资本周转时间:
1)劳动时间:主要由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特性决定。 2)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停工时间、 销售时间。 一个企业想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需要 A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生产资料就近,就少原则。尽量减少停工时间; 及时了解供求状况、价格波动、竞争程度、交通运 输条件。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研究消费心理、噱头 营销、饥饿营销;运用多种平台:实体店、互联网 商城、微商。
1、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买卖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3、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价值 (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4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 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内容: 其一、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其二、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 值. 其三、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总是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省. C:V高低, n快慢, C节
(二)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间的分配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 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 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小结
产业资本的循环,重点分析了资本运动过程中所 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进一步揭示 了资本只有在连续不断地运行中才能实现价值增 值这一本质。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 : 人的劳动能力,
是存在于人体内部的脑力和 体力的总和。
劳动力 成为商 品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劳动力或劳动适龄人口: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 生产者统计的人口。 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 为劳动适龄人口。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 岁-60岁期间、女子16岁-55岁期间的人 口为劳动适龄人口。
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 本家
A 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B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 C 一定时期内放弃了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D 永远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E 没有放弃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
答案:B、C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具有两个特点: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恢复——再生产) B、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延续)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须的费用。 (满足复杂劳动的需求)
布
使用价值 消失 ,价值转移到衣服上 .
劳动力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商品: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这个商品,具有决定意义的 是它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 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特 点,即劳动力的价值 D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
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 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 G阶段上,这里商品 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 — W阶段的商品上。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 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 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 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 便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资本总公式
浅谈资本总公式14级会本二140311207 纪露雪周四9、10节浅谈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G—W—G 【G—W—G′(G'=G+m)】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首先要正确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这里G′=G+ m。
m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
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可见,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如果把货币贮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即使等到世界末日,价值量也不会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换句话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可以弄清楚价值为什么会增殖,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 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3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_课后答案
w
w
w
.k
hd aw
.c
om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 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 剩下的另 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 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 c 表示,可 变资本用 v 表示,剩余价值用 m 表示,商品价值就是 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 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其公式是: 示: m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
剩余劳动时间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 必要劳动时间
削程度, 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 式表示剥削程度, 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有多大部分 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 答: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 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 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 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 从而增加剩 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 机器大 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 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 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 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 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 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 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 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 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马哲第四章二、三节
真题练习
12年单选——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 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 ‚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 漫画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是资本主义制度下( ) C A.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真题练习
08年单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 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D ) •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真题练习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 基础的经济制度。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资本总公式:G —W—G` 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形式:A.流动
B.潜在
C.停滞
社会主义失业及治理:
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计划生育等。
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 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政治经济学》作业
《政治经济学》作业一、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性质、对象、结构与水平、具体方式。
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二、论述题试述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三、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途径。
答:(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一W—G’。
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一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从哪里产生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价值增殖产生的途径:①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
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中一方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
②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增殖产生的条件:①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
②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重性:价值(社会属性)与使用价值(自然属性)的统一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㈡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的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两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则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以价值量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1.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生产技术改进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和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引导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㈢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商品经济中,他同时又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㈣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㈤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㈥抽象劳动: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乃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㈠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及如何解决:1.资本总公式是指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G—W—G’(G’=G+ΔG).G—W表示作为资本家的货币持有者,用垫支货币购买商品。
W—G’表示同一资本家出售商品换回更多货币,ΔG是G的增加额,叫剩余价值。
此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2.矛盾: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切商品的买卖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只能使价值形式发生变化,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增减。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1)
第一章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3、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4、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有什么特点?(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唯物辩证法;(2)科学抽象法;(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4)其它方法。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规律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1、前提: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要求:劳动力价值降
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整个社会劳动
生产率提高)
2、实现:各个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展开竞争的结果
内在动力:追逐 m 单个资本提高劳动生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 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制约因素 (1)生理界限:休息、吃饭等活动的必然性 (2)道德界限:家务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必然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
不能在流通领域得到解决(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产 生),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原 因何在?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c)。 2、特点:
① 变换了原有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了旧价值 ② 旧价值的转移可以是一次全部转移,也可以分次进行 ③ 必须借助于人的劳动 ④ 虽不形成价值增殖,但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课文学习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可变资本 1、含义: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了价值增殖的资本(v)。 2、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第四节 工资
资本和价值增殖
第三章资本和价值增殖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公式是:W——G——W。
是先卖出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是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它们之所以都叫流通公式,因为它们都包括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的统一,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
这儿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它们的区别。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两种流通的限度不同上述可见,作为资本的G和作为一般W流通媒介的G,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般W流通中的G,只是充当W买卖的中介,其自身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是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已;而作为资本的G则不同,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这就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刚才讲的G——W——G′这个公式很重要,我们称它为流通领域中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以后我们分析其它各种资本,如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时,都要用到这个公式。
对于这个资本总公式,我们不仅要问,在流通中G是如何变为G′的呢?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存在着什么矛盾呢?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具体说来,按照价值规律,W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流通领域W是按照它包含的价值量进入交换的,因此,在流通中价值应该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因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W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经过一买一卖的过程,资本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增加了的那部分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流通中可以产生m,那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价值是人们在生产W时由抽象劳动凝结而成的,在流通中仅仅是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由G到W,由W到G,价值量不会改变。
资本利用中的矛盾以及决策-最新范文
资本利用中的矛盾以及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积累了大量资本,但大多以储蓄的形式沉积于银行机构,或者闲置,或者流入低回报率的领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相应的,这部分投资所得收益大部分也将流向国外,而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也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在国内资本和国外资本利用中的矛盾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对我国国内资本的正确引导、对外资的合理监管、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矛盾,使我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国内资本充足,但利用率不高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12月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2005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而国内储蓄率高达51%。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降低储蓄利率,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速度节节攀升。
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不能有效地消化巨额民间资本并将其转化为高回报率的投资。
在资本的分配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非法集资。
居民手中有大量的储蓄,这些储蓄中的一部分有投资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合法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较难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非法集资打着高收益率的幌子往往就能骗取带有很强逐利性的资本。
此外,一些民营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时,也会进行民间融资,但由于其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一旦企业不能维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就不得不采取借新还旧的措施,持续下去,可能最终无法偿还借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银行坏账。
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总体发展滞后,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因此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是指资本的流通公式,即货币(G)-商品(W)-更多的货币(G')。
资本流通公式的目的不同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目的。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为目的;而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资本增殖,即获得更多的货币为目的。
资本的流通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即在运动中自行增殖,体现了各种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即获取剩余价值,所以,通常把它称做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特性,它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而且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为贵卖而去买,即G—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实际上,如果从流通领域来看,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也是这样。
最后,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简化为没有以W为中介的价值增殖运动,即G—G’。
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流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资本在运动中会带来剩余价值。
那么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按等价进行。
在流通过程中,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在交换过程,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值量不能增加。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政经复习资料+总汇
2008-2009政治经济学考题回忆一、名词解释(5分*4题=20分)1.价值参考答案: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通货膨胀参考答案: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3.流动资本参考答案: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资本循环参考答案:产业资本依次经历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存在,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
二、多选题(5分*4题=20分)1.考察超额剩余价值:大企业工人个别劳动时间。
2.考察货币的两种主要职能3.考察利息率三、简答题(10分*2题=20分)1.简述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内涵及其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及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资本集中: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其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大资本并吞小资本。
第二种方式是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为一个大资本。
通过资本积聚的方式来扩大个别资本,速度很慢,很难适应组织先进的大企业的需要,而资本集中,特别是股份公司形式的那种资本集中,则很可能适合需要。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形式。
2.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参考答案: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为获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由此使得生活资料价值降低。
而劳动力的价值也因此降低。
必要劳动时间随之缩短,也就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同时代表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四、论述题(20分*2题=40分)1.论述两种剩余价值的涵义、联系与区别。
资本论_课件
8小时工作日
•资本的积累过程
(所谓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 私有制的解体。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 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3、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是否定 的否定。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剥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方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结果。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 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 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 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之<<资本论>>选读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 G —— W 商品--货币--商品
• 资本流通公式: G—— W —— G 货币--商品--货币
次序不同 货币使用方式不同 目的不同 为了使用价值
为了价值增殖
资本总公式表明 : G—W — G 带来了剩余价值G’ 即 △G
• • • •
举例: 每天工作6小时: 预付资本=棉花、纱锭(20元)+工资(2元) 产品价值=2磅棉纱(22元)
每天工作12小时:
预付资本=棉花、纱锭(40元)+工资(2元)
产品价值=4磅棉纱(44元)
剩余价值=44元-42元=2元
资本的本质
• 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表面看来, 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商品、货币都是资本, 是资本的各种存在形式。但是,资本的这些存在形式,天 然并非就是资本,只有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资本。 • 资本的本质是以物为媒介并在物的掩盖下资本家剥削雇佣 工人的社会关系。它不是永恒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 • 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 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 • 人和人之间的社本家所预付的资本,一部分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另 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资本的这两种存在形式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资本总公式:G-W-G′(G'=G+m)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①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再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关系,及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夺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解决办法
资本总公式是一种收益和机会成本之间的衡量方法,它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矛盾。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可能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在资本总公式中,投资者通常会因为“错误的评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举个例子,
一些投资者可能不会考虑市场走势,只考虑自己的投资决定,因此有可能使投资耗费太多资金,最终影响公司收益。
其次,资本总公式对长期投资有限制。
通过资本总公式,投资者可以快速制定投资决策,
但是由于资本总公式只关注当前时期的投资成果,因此很少会考虑到长期投资的价值。
最后,资本总公式在测量风险管理能力方面也存在矛盾。
资本总公式只要求投资者在短期
内实现盈利,而忽略了投资者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风险的评估和处理。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首先应该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使其能够正确评估市场
走势和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减少因不正确的投资决策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应考虑长期发展规划,对长期价值的分析和判断要比短期价值更加重要。
最后,投资者应加强投资决策的督导,以保证投资意图符合长期发展水平,减小投资风险。
总之,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需要投资者认清风险,重视长期投资规划,加强投资督导,以此等方式来确保投资盈利和减少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