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重点总结
马克思女儿燕妮三句话总结资本论
马克思女儿燕妮三句话总结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虽然长篇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将其用于生产商品,并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利润。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迫使他们不断追求最大化利润的手段,从而驱使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是由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从而使资本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的框架,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
他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实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积累。
而这种剩余价值的积累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和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一方面,资本主义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积累,导致资本积累的集中和扩大。
这使得资本家阶级越来越富裕,而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化,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无节制地扩张,使得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的经济衰退。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多方面、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马克思女儿燕妮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以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也为我们思考和探索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知识点
资本论知识点《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中的巨著,全书共三卷,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批判政治经济学派的错误理论,探讨劳动力的剥削等方面。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堪称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就《资本论》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有价值的物,也是使用价值的物”。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却密不可分。
使用价值是一个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所具有的交换价值。
每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某种需要的满足器。
从交换的角度看,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交换比率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需要和物质的需求有所不同。
只有那些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物品,才能成为一种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属性,但是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共同考量的一个结果。
由此可见,同样的商品品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价值也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实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劳动力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其生产者的生存需要和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条件所决定的。
这是因为,劳动力既是商品,也是人的一个属性。
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自身与外部物质界的一种统一,一种既包括人、又包括自然物的东西。
因此,劳动力所包含的自身费用和其他费用不能完全等价。
这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劳动力不等于劳动过程的本质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也必须由市场来决定。
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的价值由供求双方的谈判所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了资本家愿意支付多少工资,这就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了一种经济规律。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是受经济规律约束的。
三、商品流通和交换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流通和交换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由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所决定。
这是因为,生产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生产商品来获取利润。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
资本论知识点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简述资本论
简述资本论摘要:1.资本论的概述2.资本论的主要内容3.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4.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5.总结正文:一、资本论的概述《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全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
这部作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尝试,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的平均生产率。
同时,他还分析了货币的起源、职能和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2.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部分后剩余的部分。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3.资本的循环与增长: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包括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固定资本等。
同时,他指出资本的增长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积累和投资。
4.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不断提高生产率,但利润率会呈现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率上升,导致资本家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而加大剥削力度。
5.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周期性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周期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如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
三、资本论的意义和影响《资本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矛盾,为劳动者争取权益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资本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积极探索适应国情的发展道路。
如我国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都体现了对资本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五、总结《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内容摘抄
资本论内容摘抄
1. 《资本论》里说资本就像个贪婪的怪兽,张着血盆大口,时刻准备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吞个精光,连骨头渣都不剩。
2. 在资本的世界里,金钱就像是魔法棒,能让原本老实巴交的人变得疯狂,仿佛被施了最邪门的魔法,《资本论》把这魔法的秘密剖析得清清楚楚。
3. 《资本论》揭露了资本这个狡猾的狐狸,它总是在市场的森林里东躲西藏,用各种障眼法来迷惑大众,悄悄把财富都聚拢到自己的洞穴。
4. 资本就像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按照《资本论》的描述,它吞噬着劳动力、资源,还嗷嗷叫着嫌不够,简直比饕餮还饕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资本像个超级大磁铁,不管是小铁块般的小生产者,还是大铁砣般的大企业,都被它牢牢吸住,难以逃脱。
6. 按照《资本论》所说,资本是个蛮横的独裁者,它挥舞着看不见的皮鞭,驱使着劳动者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好为它产出更多的利益,那场景就像恶魔在驱使小鬼。
7. 《资本论》里的资本如同一个爱变脸的戏精,一会儿在经济繁荣时穿着华丽的衣服,满脸堆笑;一旦经济危机来临,就立马换上一副狰狞的面孔,把苦难都甩给普通民众。
8. 资本好似一个巨大的章鱼,在《资本论》的透视下,它的触手伸到经济的各个角落,紧紧缠住每一个能产生利润的地方,不管是工业的礁石还是商业的珊瑚。
9. 从《资本论》的角度看,资本像是一场龙卷风,所到之处卷走一切价值,把劳动者辛苦创造的财富吹到那一小撮资本家的口袋里,吹得干干净净。
10. 《资本论》描述的资本就像一个霸道的地主,把土地(经济领域)都划成自己的地盘,让劳动者像长工一样在上面辛苦劳作,收获却被它占了大半。
资本论总结
第1讲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及其生命力二《资本论》产生与传播三《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过时论理由1:《资本论》是100多年前的著作,对于现代经济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点评: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没有消失,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货币的基本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一切商品经济规律都适应。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资本论》所阐述的经济原理,仍可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研究这些变化。
3)一种理论诞生的时间是否久远,决不是判断它是否过时的尺度,关键是它是否有生命力。
理由2:《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存在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局限性的突出表现。
点评:1)《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存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理论原理的社会主义,因而他不可能预见到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市场经济;2)《资本论》的局限性是相对真理意义上局限性,即任何理论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正确的,当条件等变化时,其对实践的指导受到了限制,因而需要从实践出发,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理作用。
《资本论》未过时观点理由1:《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
《资本论》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不仅进行了制度分析,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对《资本论》的研究应从两方面注重,一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理由2: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
200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
资本论主要观点摘录
资本论主要观点摘录资本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资本论》,该书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撰写的。
以下是《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摘录:1. 商品和货币:《资本论》认为,商品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货币则是一种普遍的等价物,用于商品交换。
2. 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资本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3.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获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4.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为他们工作的方式。
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利用其创造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论》指出,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的售卖实现的。
资本家以生产的商品为货币,出售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6.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等因素引起的。
7. 阶级斗争:《资本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
8.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以上是《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摘录。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其潜在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提供思考和借鉴。
资本论核心思想总结
资本论核心思想总结《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之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总结和批判。
该书有三卷,总共33个章节,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本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以下是《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总结。
1. 商品与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的产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实际功能,而价值则是由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所确定的。
货币则是便于交换的通用商品,通过货币交换实现商品之间的价值转换。
2. 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而这个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劳动力本身创造的价值来决定。
同时,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这是他们获取利润的方式。
3. 资本积累与资本循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通过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生产商品并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而这个利润再投资于生产,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积聚的过程会导致贫富分化和资本集中,增加社会的不平等。
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来剥削工人。
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产生了剩余价值。
通过剥削工人,资本家实现了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积累。
5.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和危机。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会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能力过剩。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不断剥削和贫困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这使得商品无法销售和资本得不到利润。
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不平等和危机,认为这些问题是资本主义固有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7.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马克思希望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它是与其它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其它劳动共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比例的分配(经济调节作用)。
第二,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刺激作用);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作用)。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资本就是通过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价值增殖不会在第一阶段G—W的货币上,这里货币是作为一种购买手段,它是价值是一个既定的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阶段W—G~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价值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发生在货币到商品G—W这个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
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五、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资本积累。
《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支配占有。
劳动具有私人性。
2、社会劳动:在社会分工中,每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产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社会性。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价值: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交换价值:①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②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价格: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7、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种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成为具体劳动。
8、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抽象劳动。
9、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10、社会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简单价值形式(一对一):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即简单价值形式。
12、扩大价值形式(一对多):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即扩大价值形式。
13、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即一般价值形式。
14、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15、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6、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7、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18、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9、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资本论内容摘抄
资本论内容摘抄1. 《资本论》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资本主义那看似华丽的躯体,一层一层地剥开,露出里面赤裸裸的逐利骨架,那骨架仿佛是由无数贪婪的小鬼拼凑而成。
2. 在《资本论》里,资本就像一个永远吃不饱的饕餮,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着劳动者的血汗,那大口好似能吞下整个世界的财富。
3. 马克思的《资本论》犹如一面照妖镜,把资本主义市场上那些伪装成绅士的资本家们照得原形毕露,他们就像一群穿着华服的强盗,在财富的舞台上肆意掠夺。
4. 《资本论》指出,资本像一个狡诈的魔术师,把剥削的戏法变了又变,让工人在迷雾中像迷失的小羊羔,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被藏到了哪里。
5. 资本在《资本论》的描述下像一个恶性肿瘤,附着在社会这个躯体上,不断地扩散、侵蚀,而劳动者就像身体里的健康细胞,被这个肿瘤压迫得奄奄一息。
6. 《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像一个巨大的榨汁机,把工人当成一个个橙子,无情地压榨,只留下干枯的果壳,而资本则在一旁贪婪地喝着果汁。
7.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露,资本如同一条贪婪的蟒蛇,紧紧缠住劳动者的脖颈,一点点勒紧,而资本家还在旁边拍手叫好,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8. 按照《资本论》所说,资本就像一个有着无数触手的怪物,这些触手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抓取着每一个能产生利润的东西,而工人就像被触手黏住的小飞虫,挣扎不得。
9. 《资本论》就像一位严厉的法官,在审判资本的罪恶,而资本像一个狡猾的罪犯,试图用各种花言巧语和障眼法来逃避罪责,可终究逃不过《资本论》的法眼。
10. 在《资本论》的世界里,资本主义像一个摇摇欲坠的积木城堡,看似高大壮观,可里面的每一块积木(资本的各种构成部分)都在互相倾轧,随时可能在被剥削者的怒吼声中轰然倒塌,那倒塌的模样就像一个醉汉在跳滑稽的舞蹈。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资本论总结
资本论总结引言《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部著作以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主线,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资本论》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生产和交换等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和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从中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种剥削关系将劳动者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超过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力,将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并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本质,揭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只能通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
商品生产和交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单位,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本积累。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础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来揭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他指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通过商品的交换,劳动者将自己创造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并实现价值增值。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资本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过度生产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重点总结资本论选读重点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1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它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不管劳动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包括两方面: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而形成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活劳动:是与“物化劳动”相对应的概念,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支出的体力和脑力。
它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资本总公式:G—W—G。
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物的活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为基础的。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
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体中,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产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本钱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本钱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不变本钱: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本钱,经过生产2资本论选读重点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本钱:本钱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本钱。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本钱增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本钱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本钱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本钱家剥削水平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本钱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
劳动内涵量:劳动外延量:XXX把劳动的持续时间称之为劳动的外延量,把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称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强度。
劳动总价值量=劳动的内含量×劳动的外延量3本钱论选读重点工资: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依据法律划定、或行业划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本来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本钱原始积累:经由过程暴力使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汗青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本钱及与之相顺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汗青阶段,以是称为“原始积累”。
它是本钱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和起点,对农民地皮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本钱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本钱轮回过程。
本钱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轮回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年剩余价值:实际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本钱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本钱的增殖水平。
用公式表示为M’=M/v=m’n(n 为本钱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本钱: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本钱,属于不变本钱的一部分。
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
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物中去。
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自己的物质形态。
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4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力的部分,包孕全部可变本钱和一部分不变本钱。
流动本钱包孕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生意业务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本钱。
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
个别本钱:是社会本钱的对称,亦称单个本钱。
指本钱主义社会中各自独立发挥职能作用的本钱,是本钱中一个独立的、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
社会总资本:是全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XXX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
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了的规模上不断更新和重复的生产。
二:问答1.《本钱论》方法和意义①《资本论》的方法是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②《资本论》方法的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历史唯物论将社会经济形态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因此,XXX强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是生产一般。
因为生产一般无法解释特定的社会生产。
广义经济学的研究要回答人类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这也必须以对各特定经济形态的分析为基础。
同时,经济规律、经济范畴作为经济关系的理论化,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特定性质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生产。
最后,经济行为人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其本质只能是社会的,其行为规与选择最终要由其在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来说明。
③辩证唯物论将客观世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源于客观世界内部的矛盾运动。
因此,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质去认识客观世界。
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决定了《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或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5本钱论选读重点④《本钱论》的基本方法或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要求在运动中把握研究对象和进行矛盾分析。
在《本钱论》中,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它包孕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据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包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汗青与逻辑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等等。
科学抽象法则是《本钱论》基本方法的集中体现。
⑤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科学抽象法的内容,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既是叙述问题的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对象的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运动,是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性,并把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从理论上阐述出来的逻辑思维运动的统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