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变化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答案:A
练习巩固
3、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黜:
辞去官职,卸职。 B、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迁:升迁。 C、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废免,
革职免官。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传》)—去:改
任官职。
答案:B
【答案】D 。解析:将“明清”改为“宋”。
15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 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 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 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
官职变动-兼、代
①兼:兼任。 ②摄:暂代官职。 ③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 的职务。 ④领:兼任。 ⑤行:代理官职 ⑥署:代理,暂任 ⑦权:暂代官职。 ⑧判:高位兼低职。
官职变动-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②解官:辞去官职。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 “乞身”。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①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②贬:降职。 ③放:驱逐,流放。 ④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⑤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 ⑥罢:解除,免去官职。 ⑦免:免职。 ⑧废:废黜,放逐。 ⑨黜:贬退。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古代官职及称谓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
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 、子、而、乃、若”等七个。其中以“女、汝 、尔、若”四个为常见。
谪:贬官或被贬。如 “予以愚触罪,谪 潇水上。” ——柳宗元《愚溪诗序》
古代重要官职介绍:
丞相:也称宰相,是管理国事的最高官职。 太史令: 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法律、政令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都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的官员。 长史:文官名,大将军的秘书。 左徒: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的官员。 典军校尉:武官名,统领皇帝卫兵的长官。 刺史、州牧、太守、知府:都是州郡的最高行 政长官。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 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 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2、古人多用“子、足下、君、公、大王、殿 下陛下(对君王)”尊称别人,相当于“您”。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 子·滕文公下》)
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 同处理事务。 参军:丞相的军事参谋。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 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 级官员。
都监:掌管州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差使等事务 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 事长官。
②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

古代官职变化汇总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官职系统在夏朝尚未建立之前,国家的事务主要由贵族家族内部来管理。

后来随着夏朝的兴起,官职系统也逐渐建立,夏朝的官职体系主要包括太宰、左右相等几个高级官职,以及少府、司寇等几个低级官职。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相对于夏朝来说,商朝的官职系统更加完善。

商朝始祖唐虞之后,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级别的官职。

同时还设立了司空、司徒、司士等专门管理军事、行政和法律事务的官职。

3.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最为完备的时期之一、周朝将官职划分为九品,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等,每个品级下面还有不同的职务。

除了九品官职之外,周朝还设置了太宰、太守、太史等数个高级官职。

4.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朝代,官职系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全国划分为丞相、御史大夫、客卿等几个高级官职,下设郡守、县令等较低级别的官职。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郡、县二级。

5.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期间官职体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初期的西汉时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高级官职,下辖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而后期的东汉时期,由于自汉灵帝起至汉献帝灭亡,中央政权混乱,官职系统也逐渐瓦解。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政权多次更迭,官职体系也较为混乱。

魏晋南北朝的官职名称主要延续了汉朝的制度,但具体职责范围、职级等方面有所变化。

此时期一般分为二、三品、从二品、正四品、从四品五等几个品级。

7.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从隋朝开始至清朝,中国官职体系逐渐趋于稳定。

隋朝由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部门的设置和职责范围。

唐朝、宋朝相继承袭了隋朝的官职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和完善。

辽金元明清时期,官职体系基本延续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只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职的设置和职级也有所调整。

古代官职变迁

古代官职变迁
•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 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 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 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 • 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 • 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
公斤
地方 郡县制
郡36
郡守
郡尉
郡丞
• 非常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 至孝、童子等科。
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之人才。“童子科”,规定年龄在12岁至16岁 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可选入“童子科”。
汉朝沿用到清朝的官职
•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大夫等。
•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 书的属官。
三省六部制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左右丞相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枢密使都督同知太尉参知政事六品尚书翰林学士六部侍郎元朝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秉兵柄和御史台司黜陟组成
古代官职变动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 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
•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 太守。”
•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 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无独有 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汉武帝更"太 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古代官职变化(全面版)

古代官职变化(全面版)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1.征:①召,征召。

《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2.辟[bì] :征召;《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彧(yù郁)荐嘉。

”(彧:荀彧。

)《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4.拜:授予官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5.除: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6.授:授官,任命。

《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7.起:起用,起用人任以官职。

《战国策·秦策二》:“起樗(shū)里子于国。

”8.擢[zhuó] 、拔:提拔,选拔。

《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9.入:进入朝廷。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

”10.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11.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12. 陟(zhì) :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1.迁:①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放逐、流放。

柳宗元《封建论》“然后掩捕而迁之。

”③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去: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

《后汉书·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3.转、调、徙:调动官职。

转:《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

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

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
古代官职的变化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中央集权:在古代,官职的趋势是向中央集权发展。

随着帝国的扩张和统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职也逐渐由地方豪族变成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 官僚化:随着帝国的发展,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官职也趋向于官僚化。

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这样可以确保政府机构的有效运作。

3. 社会阶层的流动:古代官职的变化趋势还表现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上。

在某些时期,官职可以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途径,一些出身低微的人通过考取功名,可以跻身士大夫阶层,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 官职的专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职的专业化越来越明显。

不同的部门和职位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官职也开始出现了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变化的趋势是由地方豪族向中央集权、由官员素质的提高向官僚化、由社会阶层流动向官阶的稳定以及由泛政府机构向专业化。

古代的职官

古代的职官

10、佐官、属官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臵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 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 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臵通判,即共同处臵政务之意。 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 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 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 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 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 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 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 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 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 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
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
机大臣”。
3、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 寇、大行人、宗伯。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 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 ①太常 ②郎中令 ③卫尉 ④太仆 ⑤廷尉 ⑥典客 ⑦宗正 ⑧治粟内史 ⑨少府 九卿之外,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九 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 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 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 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 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 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 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臵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 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形成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官职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时期着重阐述官职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1.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西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官职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继承。

国家机构主要由君主、诸侯、官员以及士农工商四民组成。

官职多为贵族子弟担任,官吏的任命主要取决于出身和血统。

官职的权威主要体现在宗族间的政治权力和地方官员的管理职能中。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官职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的职务逐渐从世袭制转向选拔制,开始出现了以才能、功绩为基础的官员任命。

各国也开始设置了更加完善的官职体系,如郡县、州府等。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制度也得到了全面改革。

官职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制转变为以功绩和能力为基础的选拔制。

官职的设置也更加明确,具备了一定的层级关系。

此时,官员职位分为三公、九卿、列侯等,各级官职之间的权力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4.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在三国时期,由于各国内部的混乱和割据局势,官职制度也遭到破坏。

大多数官员的任命取决于地方武装力量的力量和纷争,比较混乱。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重视,官职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官职的设置更加科学和细致化,职位的划分更加明确。

隋唐时期的官职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设立了更多的官职名号和职责,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官员等级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职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时期官职的设置和职能也都会相应发生变化。

官职制度的演变不仅影响到政权运作和国家治理,也体现了社会阶级、文化观念以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变动(1)授官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

(《后汉书·张衡传》)③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④拜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⑤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⑥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⑦授授予官职: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寶鲁传》)⑧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传》)⑨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职: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元史·贾鲁传》)(2)免官①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②黜废掉官职: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③免罢免: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④夺削除: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升官①升升官: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③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④迁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⑤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⑥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古代官职的演变

古代官职的演变
古代官职的演变
古代官职的演变
❖ 中国古代官职萌芽发展在先秦时期,逐 步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向魏晋南 北朝的”三省六部”制过渡。隋唐官职 制度趋于成熟,并发展为宋朝的”二府 制”和清朝的”内阁制”。
中央官职
❖ 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 ❖ 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 吏部掌官吏任命;户部掌户口土地、钱粮收 支;礼部掌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武 官选用、军事行政;刑部掌司法行政;工部 掌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又各设四司, 总二十四司,以郎中、员外郎为司正副长官。
❖地Leabharlann 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 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的长官 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军事重 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 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 改州为府,称知府。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 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六部制
❖ 三省: ❖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
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 行国家政务。
六部
❖ 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 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 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 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 沿未改。均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

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

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文化常识】古代的公立学校古人很重视教育。

国子学(或称国子监)是高级官员子弟的学校,太学是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学校,学校内有博士、助教等官(助教作为博士的副职),以其中聪明威重的一个人担任博士祭酒(又称国子祭酒)。

到宋代,府和州也开始设教授的职官,负责教诲所属生员。

古代官职表大全和现在官职对比

古代官职表大全和现在官职对比

古代官职表大全和现在官职对比在我国古代,官职制度一直是社会政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官员在古代我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管理政务、维护社会秩序,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官职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今天的我国,官职制度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而且在职权和职责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本文将通过全面评估古代官职表和现代官职制度的对比,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探讨这一重要的主题。

古代的官职表可以说是非常庞大和繁杂的,不同朝代、不同职等都有着不同的官职称号和职责。

古代的官职可以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每一类官员在官僚体系中都有着相应的职级和职责。

而在不同的朝代,官职表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唐朝就设立了尚书、侍御史等官职,而在宋朝则设立了知州、刺史等官职。

这些官职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古代官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可以逐级晋升,最终成为一方官员或者朝廷重臣。

在现代我国,官职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官职的名称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原来的尚书已经改为部长,知州也已经改为市长。

而在职责和职权上,现代官职制度更加侧重于公正、廉洁和效率。

官员需要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在今天的我国,官员晋升的标准也更加科学和严格,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不是靠关系和背景。

古代官职表和现代官职对比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

古代的官职制度更加侧重于等级和身份的象征,注重官员的家世和背景。

而现代的官职制度更加注重于官员的实际能力和业绩,注重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虽然两种制度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它们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服务,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国家发展。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制度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古代官职表大全和现代官职制度的对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全面评估古代官职表和现代官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官职制度,探索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

中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四、调动职务:移、调、徙、迁,量移(调 比原职稍好之地任职),补(补充缺职或由 候补而正式任命),出(出京受任)。
五、兼职:领(以本官兼较低他职),摄 (暂时兼代比本官更高的职务),权(临时 代职),行(执行某职而尚无官衔),假 (暂时代理),署(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护(原官短时职,临时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任职授官:任、除、授、拜、封(用于爵 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 (多用于布衣任官),点(口语)。
二、提升职务:擢、升(由低到高),进(用于 较高职务),加(在本官之上加更高官衔),起 复(恢复原职务),超迁。陟(提升和进用)
三、降级免职:罢、免、解、黜、夺(因非严重 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职), 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放,委 任委派,有时指京官调任外地。

古代官职的变动常用术语

古代官职的变动常用术语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 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 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 陇西都尉。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 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③《张衡传》:再转, 复为太史令。
5.授:授予官职。如《宋史·辛弃疾传》:召见,
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6.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
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7.复:恢复原职务。如《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 再转复为太史令。
8 . 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 特指君招臣。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 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9.①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②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 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③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 静,不慕仕进。
谢谢!
4.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如《南史·何远 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超擢:破格提拔。《辞监察御史表》:“圣私殊 甚,特加超擢。” 5.陟 、 升 、 提:提升官职。如①《出师表》:陟 罚臧否,不宜异同。如②《北史•魏收传》:提奖后 辈,以名行为先。《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6.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如《陈情表》:过蒙 拔擢,宠命优渥。
5.下车:新官到任,如《后汉书·张衡传》:衡下 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 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新唐 书·魏徵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陈书·袁枢传》:其年 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 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下车”,即官吏到任。

“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

“新用事”,刚刚执政。

“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

“摄”,掌管政务。

“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如2004年天津卷:“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2007年全国卷Ⅰ:“迁九江太守。

” “擢”,提拔,如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 “拜”,授给官职,如2006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 “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

“躐跻”,越级升官,如1998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 “左迁”。

降职,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谪”,贬官或被贬,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 “免”,撤职,如2004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 “黜”,废去,贬退,如2005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 “贬”,降职,如2004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 “疏”,被疏远,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 “徙”。

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如2002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滴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 “移”。

也大都表平调,如2004年全国卷《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授浃城尉。

天圣中,移渑池尉。

” “署”,代理,暂任,如2005年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 “行”,代理官职,如2004年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 “加”,表示兼职,如2005江西卷的“加银青光禄大夫”(有银章青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2006年辽宁卷有“二征七辟皆不就”,2004年江苏卷有“举进士,选桂州教授”,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隋以后实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

上述几例中的“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察”是考察和推荐,意思比较接近。

2006年上海卷“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的“官”是做官,“之官粤西”就是“到粤西做官”。

2005年湖南卷的“宦于洛阳”就是“在洛阳做官”。

2006年江苏卷的“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州”,“知”是掌管或做知州(若是府、县则为知府、知县)。

《五人墓碑记》中有“以大中丞抚吴者”,其中的“抚”是做巡抚。

也有用具体的职官名作动词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检校”(吏部侍郎),2005年重庆卷的“签书”(仪州判官),2006年湖北卷的“提点”(湖北刑狱)等。

皇帝即位叫“践祚”,践是登上,祚是台阶,封建帝王登台阶以主持祭祀,因以“阼”指帝位。

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有“武帝践祚”之句。

我国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时,有一种委婉说法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去,使骸骨得以归葬其乡土。

如2004年全国卷Ⅰ《汉书·疏广传》:“广遂上书乞骸骨。

”我国古代京城的官员到地方任职叫“出”,如2006年江苏卷《宋书·董槐传》:“嘉熙元年,(槐)出知常州。

”古代有的人死后被追加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是谥号;与谥号不同,还有一种是追加爵位或官位的,这叫“赠”,如2003年全国卷《旧唐书·裴矩传》:“贞观元年,赠(裴矩)绛州刺史,谥日敬”。

“为”可单独表示一般的任职,释为担任,如“季布为河东守”(2006年全国卷Ⅱ);也可单独表示升职,释为升任,如“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Ⅰ第11题翻译);还可与其他词配合表示降职(或升职),如“安第初,征为博士”(2006年四川卷)。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后汉书·王涣列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

(《三国志》)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以相如官大,拜为上卿。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武卫将军进(裴)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裴侠传》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①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

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新唐书•柳宗元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窜:放逐,贬官。

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韩俞《进学解》)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调:变换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徙:调动官职。

《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隋史·徐文宝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领大农行:兼任,代理官职。

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安国行丞相事。

《汉书·韩安列传》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署:代理、暂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汉书•王尊传》署江州司马。

《董槐传》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权通判镇江府。

《董槐传》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假:临时的,代理的。

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记》)以班超为假司马。

《班超传》摄:暂代官职。

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太守以忧去,董槐摄通判。

《董槐传》守:代理官职。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告老:官员年老。

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

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

(《汉书•疏广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

(《新唐书•白居易传》)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