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将理论践行为策略的执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需要将理论践行为策略的执着
当前教育教学理论铺天盖地,方针政策坚定明确,老师们都知道立德树人,知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多媒体应用……,知道不等于做到,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前提是老师们具有实践的意志与执着,才能将理论落地生根,催生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唤起老师们的这份执着,形成学校上下研究、实践、反思、完善的文化场。如何形成这文化场,现就南京学访略谈一二
一,让课堂成为教师心目的艺术品,让教育情怀润泽学生的成长
1、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质量就是老师的水平,就是学校的品质。学校应唱响课堂兴校的号角,领导应该用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老师们的期望值,因为有期望的事情人们做起来会有更大的动力。所以一所有发展的学校,校领导最好应是课堂专家,有引领作用,指导老师对于一堂课怎么听、观什么、议什么有专业的指导和示范,这是践行理论的最直接的方式。只有校领导亲近课堂,研究课堂,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加之制度和机制保障,才能将自身的引领力得以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才能成为必然,实际上是老师们若都在课堂上用心了,课堂的美好自然就像艺术品一样成为老师们的追求。
2、一直以来,学校课堂只拼命地教学生如何冲刺一百米,做一个顶级的坚强的能拿100分的成功的人,却忽视了教学生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破的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我们普通校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失败,面对挫折,这些抚育人心的策略,在我们急功近利
的追求各种“率”的同时,更应该停下脚步,扣问我们为什么出发。当考的一塌糊涂,当上课提问被挂,当处在各种关系的纠结中……,心未平,情未定时,学生是没有冲刺百米的信心和力量的。老师若忽视了对人的成长的研究,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就多挑剔,少包容;就多冷血,少热情,即使善良,也容易被他人的一点好而上当,何谈家国情怀,因为老师们少了教育情怀,没有经营师生关系。教育少了温度,只能是我们的老师们应多看书,多反思,多跟教育行人对话,学校在静心凝气中办教育,每堂课方能成为师生共同用心雕镂的艺术品。
二,课堂内容的精当,其作用远大大于形式的花哨
吴亚萍教授讲,课堂教学改革,但真改的不多,有的改的只是形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都可以用其它形式替代,唯独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清”是其精髓,通过官教兵,兵教兵的彻底的“清”,实现了学习金字塔中通过向他人教授能够留存90%的最大效果。我想其中“清”什么更是精髓中的精髓,若胡子眉毛都要清,清的完,清的动吗?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课堂笔记、复习资料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文本,本人也认为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通过实践练习留存75%的应用,这样做来,基本上所有学生将试卷里的基础分保证拿到,突出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讲学稿,还是三“清”,其中的要点,都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实现了让学生主动地学让教师积极地教,这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产生的形式变化,而不是唯
形式主义。我们初中的发展分,高中的走班,甚至是分层走班,都是是形式,若没有国家课程的校本资源做依托,学生最终享受不到课改带来的红利。
三,老师用脚手架思维促进课堂实现增效
1.设置有思维空间的问题,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构建如果缺少教师的创造性问题设计,学生的学就缺少了支点,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不能充分发挥。照本宣科的记忆类,理解类和浅层操练类的问题过多,碎问题过繁,学生就感受不到思维构建的自主与独立,更谈不上创新。老师们总是慨叹,学生太笨,换个数就不会做了,我想,这样的笨小孩难道不是我们一手培养的吗?教师因为缺乏对知识的更高层次的分析与把握,对教材中的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落实找不到连接点,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饱满,将哲学思想的感悟作用到学生的生命成长等方面都欠好,所以对于将知识转化为带有分析价值,判断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问题就设计不出来,从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讲《六国论》就是翻译,背诵。可是这篇文章是政论文,我们高中《过秦论》贾谊《出师表》诸葛亮《伶官传序》欧阳修《六国论》苏洵《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都是政论文,政论文也是考公务员的申论,所以就可以引导学生横纵联系让学生总结出政论文的特点,并学写政论文,这就是建立在分析与综合之上的问题,需要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思维空间的问题。语文强调项目式学习,项目哪里来,是抛开教材而言及其它吗?我想不是,是基于教材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其他学科亦如此。
2.通过提高国家课程的校本资源的质量来提高学生的质量。
学校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资源,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最可靠的基础。思维导图的构建,讲学稿的使用,导学案的使用,错题本的使用…..都是课程资源,坚持使用都是课堂增效的脚手架,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发展。充分尊重“最近发展区”的规律,遵循“分层设计,分层达标”的设计思路,达到“小步走,缓爬坡,重夯实,强思维”的设计目的。“量身定做”的课程资源才会惠及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评价机制保障学生素养的生成。
老师们总有一种讨巧的想法:我讲他都不会,合作更不会了,还浪费时间,我把它讲清楚了,可以节省时间,任凭考试后学生完全不如人所愿,老师们抱怨一番,指责一通,课堂依然涛声依旧。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老师满堂灌是最省心的。没有学生的声音,静的让人感觉到死寂;没有学生的质疑,权威不会有挑战;没有学生的动态交流,不用费心的管理……可结果是学生的灵魂早已不在,老师依然喋喋不休,何谈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责难小组合作学习,认为是形式主义,可是教育若不在体验中生成品质,难道是在说教中形成吗?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担当,互帮互助,包容理解……,难道是学习些知识就提升了?本人不以为然。
如果说小组学习在积极尝试中坚持做下去,不断优化,我想这应该是对教育的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利用运行机制能将小组合作探究做的更好,保持良性发展,这是对教育的理解。简单梳理一下本人的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