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原文厉王虐②,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
以告⑥,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⑧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25。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
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
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
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
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
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
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解释】防:阻止;甚:超过。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可简述释义为: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厉王特别残暴,劭公劝告周厉王不要太过分,周厉王于是派人到路上去监视百姓的言行,使得人们只能道路以目。
劭公叹息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做法太过分,是行不通的。
没过多久,愤怒的人们起来将周厉王赶下台。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统治者荒淫无道,但他们又怕人民议论,就采取了压制社会言论的措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
实际上这是最愚蠢的作法,它不仅使下情无法上达,错误的政策得不到纠正,加剧社会矛盾。
更可怕的在于虽然民众口上不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只要社会矛盾到达临界点,大规模的暴乱必然爆发,给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正可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成语解释及用法
希望能帮助到您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成语解释及用法
本文是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成语解释及用法,感谢您的阅读!
【拼音】:fángmínzhīkǒu,shènyúfángshuǐ【简拼】:fmzksyfs
【解释】:防:阻止;甚:超过。
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
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近义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统治者
【顺接】:水上风行水不扬波水中捉月水中捞月水中着盐水中著盐水乳不分水乳之合
【顺接】:巴山蜀水跋山涉水白山黑水悲歌易水冰寒于水裁云剪水残山剩水残汤剩水
【逆接】:暗箭难防猝不及防杜微慎防防不及防防不胜防家贼难防曲为之防桑土之防
【逆接】:防不及防防不胜防防微杜渐防微杜衅防微虑远防心摄行防患未然防患未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XX-05-0101:54作者:陈奕伦点击: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渐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于是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这样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局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很快,在长父的带领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原本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自己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就是所谓的“专利”,也就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控制。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所以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发展农业。
我们也不知道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根据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无论是好是坏,肯定是侵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于是很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民者,以致命者也;防川者,以避祸者也。
然而,如今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防民之口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的无法无天、言辞过激,正日益侵蚀着公众对于言论自由的理解与信心。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醒我们,面对网络言论的风险,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需要确立起媒体的责任意识。
提倡媒体的自律,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现。
媒体机构应明确言辞规范和道德准则,不以炒作、激化舆论为目的进行信息发布。
同时,建立媒体监督机构,加大对违规言论的查处力度,并对背离原则的媒体进行处罚,以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
其次,需要加强公共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
网络言论的害处在于它可以迅速传播,影响更为广泛。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媒体的自律,也需要公民自觉地抵制不良言论的诱惑。
公共教育应重视培养公民的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让人们能辨别谣言与真相,远离网络的陷阱。
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加以规范。
限制网络暴力言辞的传播,加大对诽谤、侮辱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底线。
此外,还需要鼓励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加强网络舆论的自律和管理。
此外,在面对网络言论时,重要的是保持理智和客观的判断。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一切在网络上的信息,更不能因为个人主观情绪而随意发表言论。
在接受和传播信息时,应做到辨明是非,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
只有如此,才能将网络言论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更好地打造和谐的网络空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对人们的警示。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能被言论的海洋淹没,也不能成为言辞的奴隶。
相反,我们需要有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力,有对言论负责的自律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时代维护自身权益,保护社会安宁。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篇一: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陈奕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时间:2010-05-01 01:54 作者:陈奕伦点击: 630次这个故事我第一次是在1月初应景而讲。
但是鉴于过去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况,此故事配此景都甚恰当,故在此重发一遍。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人叫做姬胡。
姬姓是古代周朝的王姓,而姬胡也是一位周朝王室的成员。
姬胡出生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是周夷王姬燮的儿子,并在公元前878年即位成为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后世称为周厉王。
姬胡即位的时候周朝的国力早已日趋式微,不仅时常被周边的部族欺侮,连下面的各国诸侯也逐步开始不听话了,经常互相征讨,甚至有些人都开始称王了。
因而小胡上任以后就下决心要整治如此一个中央权力衰落的场面。
他首先开始改变了原来周公、召公这两个世袭公爵作为卿士的政治协商传统,而改重用荣国国主夷公和西虢国国君长父两人,一边南征北战,一边加强对经济的操纵。
特别快,在长父的带着下,周王室的军事力量重新开始崛起。
诸多本来称王的诸侯都放弃了本人的王号,也不敢再随意互相征讨了。
但是小胡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却进展地没有那么顺利。
姬胡和荣夷公最重要的一项新的措施确实是所谓的“专利”,也确实是把所有这些公有的或者贵族拥有的山林川泽都加强了操纵。
现世的普遍说法认为“专利”是对这些山林川泽的国营垄断行为,但是而今又有人考据出这项措施只不过是一种税收制度而已,只是从经济上打击贵族的金库而加强中央财政。
不过我今天只是讲故事,因而无所谓了。
而同时,厉王在还大力开展农业。
我们也不明白他当时是否想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按照当时的一位大臣芮良夫在《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所说的,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进入了“代食”的官员的肚子里。
如此大的变革,不管是好是坏,确信是进犯到了特别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当这种变革是国家前进一步而民间力量退后一步的时候。
因而特别多人开始表示他们的不满。
邵公谏弭谤原文翻译
邵公谏弭谤原文翻译[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宣告召公曰:吾能够弭谤矣,实乃不敢言。
召公曰:就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城陷,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就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保民者,宣之并使言。
故天子临朝,并使公卿至于列士作诗,瞽献上典,史献书,师箴,瞍诗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导,耆艾修之,而后王推敲矣。
就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存有口也,犹土之存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来;犹其存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启。
善行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以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说召公说道:我能够稍缓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骂人了。
召公说道:这就是堵塞他们的口。
挡住百姓的口,比挡住河水更难受。
河水阻塞而冲破堤坝,危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鹿河水一样。
所以环境治理河水的人,必须堵塞它,并使它通畅,环境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纵容他们,使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环境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作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上书,太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读诗歌,朦者诵读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谏官,百姓恳请人传话,近臣尽心劝告,亲戚填补监察,太师、太史展开教导,元老大臣整理阐述,然后君王考量推行。
所以政事获得实行而不违反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存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好象土地存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以刊登言论,政事的.优劣就创建在这上面。
推行不好的而避免糟的,这就是多样财富衣食的基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被称为西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国王被称为周厉王,他是一位残暴无道的君王,对人民进行严酷的统治。
周厉王对人民的言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禁止他们谈论政治和发表不满的声音。
他派遣巫师监视人民,一旦发现有人谈论政治或发表不满的声音,就会立即处死他们。
这样一来,人民再也不敢开口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甚至只能通过递眼色来示意。
有一位名叫召公的大臣看到了这种情况,非常担忧。
他劝周厉王说:“堵住人民的嘴巴,不让民众说话,就像堵住水流一样,水积得越多,一旦决口,伤害就越大。
道理是一样的,甚至比堵塞河流的还要严重。
”然而,周厉王并没有听取召公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更变本加厉的残害百姓。
没过多久,愤怒的人们联合起来造反,周王朝也日渐衰落。
这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的含义:如果统治者过度地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不让人民说话,就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和不满,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注音】fáng mín zhī kǒu , shèn yú fáng chuān【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译文[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
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带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日:“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玻赋,噪诵,百工谏,麻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
国人围之。
邵公日:“昔吾骤不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
②宣王:厉王之子。
③卑:衰微。
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④⑦D.⑤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
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
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
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
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
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
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
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
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
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劝告。
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
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
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翻译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翻译
【原文】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译文】
召公说:“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
堵百姓的嘴,比堵塞洪水还危险。
河水被堵塞,就会一溃千里,受伤害的人一定更多,封堵百姓的嘴也是如此。
所以,治理河道的人,应该懂得疏导洪水,使它畅通无阻;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要让公卿大夫直到底层的士人都敢于献诗讽谏,盲艺人敢于献乐曲,史官敢于献史籍,少师敢于献箴言,瞍者敢于朗诵,矇着敢于吟唱,各色工匠勇于进谏,百姓的意见都够传达给天子,近臣能够悉心规劝,宗室能够以正纠偏,乐官能够教诲不倦,朝中老臣能够进行劝诫,最后天子斟酌裁决,只有这样,政事才能得以施行,且不违背情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典故的寓意很深,它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不要以为掌握了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够把老百姓的嘴巴堵住;当然,这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是,终归是要被老百姓赶下台的。一些古代的统治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常常说出这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谓民意难违,就是说的这样一个基本道理。
但是,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些思想糊涂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水平几乎比那些明智的封建君主还要“落后”,他们对如下的信条深信不疑: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谁掌握了权力,谁就能决定一切。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等说法,只不过是说说而已。这些人认为,芸芸众生,名义上是“国家主人”,其实只不过一些由当权者随意驱使的阿斗罢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谈谈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2013-09-02第16版:党校教育专刊综合文化
作者:宋惠昌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597
中国古代的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封建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对所有的臣民都有绝对的生杀大权。所以,一般的大臣,对皇帝只能是唯命是从,至于那些所谓“草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值一提了。由此,有些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封建社会中,是统治者决定国家的命运,而芸芸众生,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这样说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个原理,在这个历史时期岂不是错误的了吗?其实,这个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就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老百姓——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里引用我国的古典文献《国语》中的一部典籍,作些分析。其中《国语捠周语》中的《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说:
果真是这样的吗?从一时的现象上,也许可以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如果从比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就未必是如此了。比如说,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农村由人民公社制度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广大农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的,而不是上面什么人设计出来的。这就是说,国家的农业政策、农村的经济体制,归根到底是由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的根本愿望决定的;这自然不是说领导者没有任何作用,但是,看一个领导者是不是高明,他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起多大的作用,要看他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纷纷指责他。贵族大臣邵穆公告诉他说:“人民已经忍受不了您的暴虐了。”厉王听了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神巫,让他监视指责自己有过失的人。根据卫巫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于是,人们就不敢再有议论了,大家只能在相遇时彼此用眼睛示意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消除对我的指责了,老百姓不敢说话了。”于是,邵公对周厉王讲了这样一番道理:“您这只不过是在用堵百姓口的办法罢了。不过您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啊!因为筑堤堵塞河水,而河水壅塞一旦溃决泛滥,结果会伤害更多的人,企图封住老百姓的嘴,这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因此,治水的人应该疏通河道,使水畅流无阻;统治者应该引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人有嘴巴;就好像大地有高山大河一样,国家的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好像大地有平洼高低各种土地一样,人民衣食资源都从这里产生。让人说话,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真正反映出来,从而能够推行善政、防范败亡,就能使百姓财用增多,丰衣足食。百姓们心里有意见,就要用口表达出来,这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嘴,不让说话,这样做是不能长久的啊!”周厉王根本听不进邵公的这些忠言劝告。这样,老百姓就不敢再说活了。但是,仅仅过了三年,周厉王就被驱逐到晋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