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课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总结
咏雪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文章通过写谢家小辈即景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古今异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与儿女
..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文中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与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文章通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情景,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处世应讲礼守信的道理;同时,赞扬了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 重点课下注释
①与人期.(约定)行
②舍.(丢下)去.(离开)
③相委.(丢下)而去
④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
⑤下车引.(拉)之
⑥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友人惭.(感到惭愧)
3. 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4.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导;引用
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注意;照管
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期.日中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志⼈⼩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

⼜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些名⼠的⾔⾏与轶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初⼀上册语⽂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原⽂ 《咏雪》 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

俄⽽雪骤,公欣然⽈:“⽩雪纷纷何所似?”兄⼦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笑乐。

即公⼤兄⽆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期⽇中,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

元⽅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

”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

”元⽅⽈:“君与家君期⽇中,⽇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

”友⼈惭,下车引之,元⽅⼊门不顾。

【篇⼆】部编版初⼀上册语⽂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积累⽂⾔实词,理解⽂义,背诵课⽂。

2、过程与⽅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内容,积累⽂⾔实词。

品析⽂中⼈物的语⾔,培养多⾓度分析问题的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童,关于他们的故事,⾄今流传。

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罗⼗⼆岁做宰相等。

)今天我再向⼤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则《咏雪》。

⼆、探索新知 (⼀)朗读课⽂,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

(出⽰课件) 2、听课⽂录⾳,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及⽂意给课⽂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品读课⽂,研讨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教案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教案笔记

第一部分:课文概述与主题内容1.1 课文概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范进中举》是一篇古文阅读教材,以范进中举为主线,描写了范进母子坚韧不拔、执念不渝的精神品质。

文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描写了辛辣的现实讽刺,娓娓道来,充满了激励和鼓舞。

1.2 主题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课文,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所读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情感上对古文感染,理解范进母子之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真情实感,并用文言文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课文细节及内涵阐释2.1 范进与兄弟处境描写课文首先描写了范进虽然贫苦,但勤奋读书的决心;范进与兄弟的对比,折射了不同读书态度和生活观念。

2.2 母子情深,信念不渝文中描写了范进母子情深,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和支持,范进对母亲的感恩;范进前行困难与阻碍,但他毫不动摇,信念不渝,最终中举。

2.3 现实讽刺与人性思考文中透露出许多现实讽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也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人生与现实。

第三部分:文章总结与个人理解3.1 总结回顾通过对《范进中举》的深入阐释,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是深刻理解了范进母子的坚韧与决心,明白了读书之道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3.2 个人观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启迪了我对人生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念。

通过课文,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也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请您对本文的结构性和文法性指出建议,以便我在编辑时能更好地优化和完善文章内容。

结构性建议:1. 建议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加入标题和副标题,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在扩写新内容时,可以按照主题内容进行逐段展开,并且进行适当的分段,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文法性建议:1. 在写作中要注意使用准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避免重复和模糊不清的描写。

2. 在使用修辞手法和描述语言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两弹”元勋邓稼先》同步阅读(pdf)(新版)语文版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两弹”元勋邓稼先》同步阅读(pdf)(新版)语文版

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挑山工①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

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②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巉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

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

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

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

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

一步步慢慢吞吞地走自己的路。

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

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

脚底板在石板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

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③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④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们在山脚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初一语文上册第8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8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8课笔记一、重点字词1. 观沧海:曹操在碣石山登山观海。

2.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

3. 山岛竦峙:山岛高高耸立。

4.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5.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6. 歌以咏志:用诗歌来表达心志。

二、重点句子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曹操的壮志和抱负。

他看到大海的辽阔,想到自己掌控的疆域如同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感到非常自豪。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四句诗描写了碣石山秋天的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用“丛生”、“丰茂”、“萧瑟”、“涌起”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诗描写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望着南山,看到山上的景色越来越美,飞鸟纷纷归巢。

这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4.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这四句诗描写了富春江的美景。

诗人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词语,描绘了江面上的清新景色。

接着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词语,表达了自己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心态。

5. 天下为公我独贤,天下为私我独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公”与“私”的看法。

他认为当官应该是为了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如果官员只为自己谋取私利,那么他就会变得愚蠢。

这反映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6.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刘。

这两句诗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是真正的英雄?答案是曹操和刘备。

他们能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和才华。

这也表明了诗人对曹操和刘备的推崇和敬仰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8《〈世说新语〉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参考答案: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1.文言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是一个词;2.文言中省略的现象比较多,承前省略很常见;3.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讲述故事示例: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他二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和友人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友人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在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迟到的友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发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走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来拉元方。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参考答案:谢安认为“柳絮”一喻更好。

因为柳絮是轻盈的,以柳絮为喻,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盐相对来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撒盐”一喻欠缺白雪翩飞的轻灵意蕴。

示例:我认为“撒盐”一喻更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

据此可知,“撒盐”一喻更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咏雪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来。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教案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 咏雪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 咏雪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 寻味。
谢道韫
雪 “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 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 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 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 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 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 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 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 好在有意象。
例句:A是一座 B是两个联结的 C是未满的月牙 金字塔,是进取。 心,是友谊。 儿,是缺憾。
巩固训练: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 景,请用原文填空。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俄而雪骤(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撒盐(差可拟)
和睦
欣然
咏 雪
何所似
比比 喻较
大 笑 笑 轻松 乐
亲 情
柳絮 (未若)
乐 融洽
哪一个好?
3、《咏雪》里 哪些词语可以 体现家庭中的
亲情?
文中谢公认为哪一个回答更好? 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个答案,仅供参考:
一是对两个都满意;

是笑第一喻,乐后一喻; 三是
为后一好喻而笑而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 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 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
份可以看出,作者分
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
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没枝没叶没人栽, 一夜北风银花开。 花儿随风漫天舞。 天地山河全变白

介 作 品

《世说新语》共八卷,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等。 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 (juàn)永。鲁迅称其为“一部 名士底(的)教科书”。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课件+说课稿(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优质课件+说课稿(统编版)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 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 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 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 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fǒu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 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
考点 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常见的考查形式: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陈行 太 丘
与 友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起因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 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 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 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 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 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 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任务三
合作讨论: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 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出“友人” 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 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
从元方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懂礼识仪,聪明机灵。

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文

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文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作者】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作者:刘义庆【宋代】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第11课《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

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

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

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等志怪小说。

原有文集八卷,已亡佚。

二字音《咏雪》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nǐ)。

”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断句《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原文一句一译字字落实【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3.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4.讲论:讲解。

5.文义:文章的义理【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句解:"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同时交代咏雪的背景。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8课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8课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8课笔记1. 文学常识。

2. 字词积累。

- 内集:家庭聚会。

- 儿女:子侄辈,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风:乘风。

因,趁、乘。

3. 内容理解。

- 故事背景:谢家在寒雪日家庭聚会,谢太傅与子侄辈讲论文义时,兴起而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 人物形象:- 谢太傅:家庭中的长辈,有文化素养,善于引导晚辈思考和讨论问题,从他出题考子侄辈可见他对晚辈教育的重视。

- 兄子胡儿(谢朗):把雪比作“撒盐空中”,这个比喻较为直接、质朴,注重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体现出他天真直率的性格。

- 兄女(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具诗意,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轻盈,还写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动态美,表现出她的聪慧、富有才情。

- 主题思想:通过描写谢太傅一家雪天咏雪的故事,展示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家庭文化生活,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也表现出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1. 字词积累。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2. 内容理解。

- 故事发展: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出行,友人未到,陈太丘先走了。

友人到后,得知陈太丘已走,怒骂陈太丘,元方(陈太丘之子)据理反驳友人,友人惭而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人物形象:- 陈太丘:守信用,按照约定的时间行事,友人未到便离开。

- 友人:无信(未按时赴约)、无礼(对着元方怒骂其父),但在元方的反驳下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的知错能改的品质。

- 元方:聪明机智,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能抓住友人的无信和无礼进行反驳;同时也体现出他性格直率,在友人惭而引之的时候,入门不顾。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 孔子见南子南子者,鲁人也,少时隐居,不市采,不与时接,精精神焉。

及长,游大夫之门,以一篑之直,一琴之雅,报之。

大夫未之知也。

孔子自鲁游吴,至南子门,谓门者曰:“有南子在此乎?”门者曰:“无之。

”孔子曰:“善哉!吾闻其人善,而未之识也。

”言毕,去,张琴而歌。

南子闻之,曰:“孔丘来矣!”即出迎之,揖而让入。

孔子曰:“有言乎?”南子不对。

孔子又问,南子曰:“君自来何所?”孔子曰:“游。

”南子曰:“何游?”孔子曰:“吴。

”南子曰:“何为?”孔子曰:“求买八扇生。

”南子乃告孔子曰:“八扇生已死矣。

”——《世说新语》2. 鲁迅离婚信大长今到我家来吓我女人,她要问昨天的事。

因为昨天我给她拍了一个耳光,这是三十年的夫妻,我从不出手打人,这一回打她只因为太气了。

她不讲觉悟,一向站在日本人方面瞪眼看人,光明哇叫,真不怕钱能装到死。

我忍受到今天,已经忍受得不行,我希望她一个月不要来。

我再也不想见到她,也不想看到她写的信,所以请你们不要再传阅给我。

请代我去找张光楷,把所有钱交给她。

明天我也写信去找她,要她自己取钱请她赶快走,立刻走,我当然不会阻止。

其实我一心一意的工作和造反都没有造成今日的状况,都是她搅和的。

我没有再去见上海警察和国民党,不会去的。

鲁迅——鲁迅《信》二、教案1. 语文知识重点词汇1.游:旅游,指外出观光游玩。

2.篑(kuì):民间常用来举行儿童成人礼的仪式,篑指用糯米粉做的一种饮食。

3.琴之雅:指琴声幽静、柔和的音乐。

4.八扇生:初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品,以描述一位美女与八扇子之间的故事。

5.大长今: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故事辑自朝鲜民间传说,是一部历史类的喜剧。

语言点1.名词性从句2.比喻手法2. 阅读分析《世说新语》是作者刘义庆在东晋时期整理的一部鲁迅企鹅解密班资料群语录。

这个故事中的孔子发现了一个对琴艺、礼仪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南子,他虽然从未谋面,却对南子十分敬仰,张琴而歌,偶然得以见南子,最后了解到他想要找的画家已经去世。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笔记一、课文概述本课是一篇描写人物成长历程的记叙文,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尝试、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重点词汇1.倔强:性情固执,强硬。

文中用来形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沮丧:灰心失望。

文中描述主人公在面对挫折时的情绪。

3.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文中指主人公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4.凝聚:聚集,积聚。

文中形容主人公通过努力将分散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5.汗马功劳:泛指大的功劳。

特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

文中用来形容主人公付出的巨大努力。

三、重点句子1.“我一定要成功!”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信念和决心,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2.“我不怕失败,我只怕没有尝试。

”这句话展现了主人公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也是他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3.“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

”这句话总结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成功的来之不易。

四、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坚持不懈、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以及通过不断尝试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重要性。

五、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本文,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断尝试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被主人公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所感动,这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往直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新事物。

此外,本文也提醒我要珍惜成功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以及珍惜身边的支持和鼓励。

六、思考与启示本文让我思考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我认为,要像主人公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同时,也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策略。

此外,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也要感恩身边支持和鼓励自己的人,珍惜他们的付出和帮助。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文全解内容预览:8.“两弹”元勋邓稼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崭zh n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n 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r 苦: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

茹,吃。

蓦m 地:突然。

浩瀚h n:形容非常广大。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元勋x n:立大功的人。

汗马功劳:指战功显赫。

二、相关背景:1、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出处:《世说新语》。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3、《世说新语》: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代表作。

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二、主要内容:1、中心: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

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2、层意: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3、人物形象分析:太丘:汉朝陈寔(shí),曾做太丘长。

长,掌管。

元方的父亲。

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看重承诺,守时。

友:太丘的朋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错能改。

总结:(不讲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元方:七岁孩子。

——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理不饶人、年少气盛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年少气盛】三、字词积累及运用:1、关键实词:与:和、同。

期:约会、约定时间。

过:超过。

至:到。

舍:放弃、舍弃。

戏:嬉戏、玩耍。

委:放弃、抛弃。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顾:回头看。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期行:相约同行。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2、关键虚词:乃:才。

便:于是、就。

则:就。

之:代词,代人,指元方。

3、特殊用法:通假字:不,通“否”。

例句:“尊君在不?”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文梳理及拓展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文梳理及拓展阅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知识梳理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巩固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解析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二、写作背景《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

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

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

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

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三、字词《咏雪》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人教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知识梳理,周末也要学习哟~

人教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知识梳理,周末也要学习哟~

人教部编版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知识梳理,周末也要学习哟~七上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详解课文知识点《咏雪》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集的代表。

二、生字注音:讲论(lùn)雪骤(zhòu)差(chā)可拟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三、解释词语:(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讲:讲解)(论:讨论)(4)俄而:不久,一会儿(5)骤:急、紧(6)欣然:高兴的样子(7)差:大致,差不多(8)拟:相比(9)未若:不如,比不上四、翻译句子: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五、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且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答: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也表明了他享受天伦之乐的愉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课参考资料
训练内容:第八课训练时间:2018.9.21 命题人:杨磊审题人:薛春梅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指导学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疏通文意后,反复朗读,读到流利为止。

2.感受占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先让学生自由说从这两个故事中读到了什么,再参考教材中“思考探究”的第二、三题,以及本书中“问题探究"的两个问题来设问。

3.了解“兼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结合课后第五题,先了解课文中的“谦称”和“尊称”,再浏览教材补白中提供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自己比较熟悉,可以尝试使用。

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人赏析。

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不要动辄直接询问同学“这句话什么意思?”),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对过于机械的翻译和死记硬背,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琉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

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再如“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的“拟”字意义相同。

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以“页”为部首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颇、顶、倾、项须、顿、颅、领、颈、颊、颖、频、颗、题、颜、额、颠、颤等。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两个问题:一是从文中何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如何评论两个比喻的高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人门不顾”是否失礼。

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应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朗读接力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世说新语》是传世经典,非常值得学生了解和品读。

引发学生对这部书的兴趣,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一些人物(例如曹操)和背景知识人手,从书中情趣盎然的小故事人手,还可以从本书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人手。

二、素养提升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艰深,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等,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中的始终,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文言文朗读教学和现代文朗读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听读、认读,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这些较为基本的要求。

再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读出感情。

朗读形式上也同样十分丰富,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人一句轮流读等。

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属性,教学时还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不同于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也不同于现代文,意思清晰明了,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在何处停顿。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2.揣摩虚词,读出韵味。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对虚词的把握。

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

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本课两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教学中开展朗读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反复多读,熟读成诵,才能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隔膜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问题探究
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地,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感受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人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如果认为“失礼",可参考的理由是: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如果认为“不失礼”,可参考的理由是: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人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文言的精粹和简练,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异.并在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解文章内容,练习表达能力。

注意,尽量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述时应让学生合上书本。

要力求讲得生动有趣。

参考答案:略。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做简单判断。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升他们品味语言的独特的审美能力。

参考答案: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学生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

“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故事理解古人所说“方正”的含义,把握陈元方这一人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

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
..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语。

参考答案:见教材中的课下注释。

五、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

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文言中称谓词语的语体色彩,提高文化修养。

尝试在言语交际中适当使用,使言语表达更加文雅和得体。

参考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