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助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经验介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l]。
,,,,。
,,,,,,,,。
,、,“,”,、,。
、。
,,,,,。
,,,,,、、、,,、、。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
1.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
,,,,。
,,,、、。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徐群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为目的,能较好的被企业认可并发展成为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观、跨界整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的技能为依据,全面梳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性、落地性、时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24.73作者简介:徐群英(1976.0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167.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1.2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联合教学方式,,,、、,,,。
,,、、,,,、、。
,,[3]。
,,,,,。
,,,,,,,,、。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共建育人模式,,,,,,,,、,,。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2.1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组建,,,,,,。
、,。
、、。
、、,,、、。
,,,。
2.2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
,,,,,,。
、,,,、,、、、。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思考
务、 为合作 企业开展 员工 系列 培训项 目等 。 二、 完善合作育 人的运行 机制 要建 立校企合 作育人 的长效机制 , 立常设专 门机构 , 建 畅通 校 企双 方 的合 作渠 道 , 宽 校 企合 作空 间 , 拓 加强 制度 建设 , 成 “ 习基地 融合 、 资 队伍 融合 、 学培 训融合 ” 形 实 师 教 的高效运 行机 制。
( ) 四 责任 共担 的合作制度 建设
( ) 三 师资共 享的师 资队伍建设制度
要 做好 以下 几方面工作 。 建立合作 育人 的动 力机制
一
、
校 企共 同开发专业 , 推行工学 结合 的培 养模式 , 大力 是 高等 职业 教育 人才 培养模 式改 革 的重要切 入点 , 强校 企 加
合 作是 高等 职 业 院校 改善 办学 条 件 、 显 办学 特 色 、 高 彰 提
调 动起 企业 的积极 性 , 实现 校企 双赢共 同发 展 , 笔者 认 为 ,
推行校企合作“ 目化” 项 管理, 制定校企合作项 目管理
办法和流程 ,明确合作蘧 目总体 目 标并细化阶段性 目标、
合作 各 方 的投入 方 式 与形 式 、 同阶段 承担 的任务 、 不 收益 形式 与 比例 , 目操作规 范等 。完善 项 目管理 过程 中 的各 项 项配 套制 度 。充 分发 挥校 企合作 的育 人功效 , 拓展 实训基 地 的对 外服务 功能 。
( ) 二 过程 共管 的实训基地 建设 制度
和 岗位 的需 求 为切入 点 ,以职业 核心 能力 培养 为主线 , 建
立 专业及 专业群 的指导思想 。
高职教 育 的实践 表 明校 企合作专业 共建人才 共育是 高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深入体现,在多年校企合作探索及实践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本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以及经验,并对校企合作的长效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观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
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介绍了该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从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实践案例分析、关键成功因素探讨、问题与挑战、建议与展望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也为未来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案例分析、成功因素、问题、挑战、建议、展望、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学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企业培训员工则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实际的培训,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技术交流等活动,学校可以吸纳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校企合作的新篇章:打造产业学院,共育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新篇章:打造产业学院,共育应用型人才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产业学院则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旨在共同培育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学院的概念、背景、意义、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图1校企合作的新篇章:打造产业学院,共育应用型人才一、产业学院的概念产业学院是一种政产学合作的新型育人实体,以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为教学、科研和服务对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这种学院结合了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产业学院的背景和意义背景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加速,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政产学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意义产业学院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政产学的深度融合。
通过共建共管共享的育人实体,产业学院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同时,产业学院还能够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产业学院的实践经验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产业学院的探索实践。
例如,某高校与当地政府和多家企业合作,共同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该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依托,整合政产学三方的优势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
具体实践经验如下:共建共管共享的育人机制该产业学院建立了共建共管共享的育人机制,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学院的管理和决策。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方共同商讨学院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项目等重要事项。
这种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的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该产业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
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会成立专业指导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的队伍。
专业指导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
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的新路径——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育人实践
职 业OCCUPATION人才培养文 / 张红霞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的新路径——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育人实践一、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概述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诉求,是职业学校对接市场的主要路径。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盱眙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创业富民”经济建设的核心战略,遵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合作企业为支撑,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着力推进“引企入校”。
校园共占地400.1亩,其中,校企合作园占地100亩,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与20多家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发展战略,2013到2019年数控专业已创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省级实训基地、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现代化加工制造专业群、省现代化数控实训基地。
二、基于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质量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行业、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过程,围绕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
(一)立德树人,构建“三段渐进”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学校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除了正常的语、数、外之外,结合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开展“职业道德专题讲座”“企业文化学习”“企业8S 管理学习”“企业质量检测报告学习”等,通过组织与企业相关的讲座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幸福感,初步形成职业理想。
(二)基于企业真实产品加工,开发项目教学案例的研究学生在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
教师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第一阶段,中级工集训;第二阶段,高级工集训;第三阶段,校企合作产品案例开发与加工,引入企业校企合作产品,对接企业生产过程、优化工艺流程,将企业产品开发成学生训练作品,变企业产品为教学作品,实现生产与教学的无缝对接。
协同共建、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为例
协同共建、双主体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①—————以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为例李晓艳,庄晓纯(广东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普宁515300)[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和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利用高校的教师人才和科研力量,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瓶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校企共投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科研团队,协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达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协同共建;双主体育人;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2-0048-02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飞跃发展,高等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高职教育同样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
因各种原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的不断探索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李克强总理批示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食品检测专业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背景下而开设的一个新型专业。
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机构对食品检测技术十分重视,纷纷加大了设备投入和技术培训。
因此,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食品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一、潮汕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方向与路径校企合作的动力必须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合作的目的必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摘要】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工学交替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实践效果,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在指出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高职教育与实际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意义、作用、特点、优势、实践效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浅析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强调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还能够有效缩小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工学交替模式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使所学知识得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应用。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发展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朝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和作用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产学之间的距离,促进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且可以帮助校方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市场的教育和培养。
企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就更有优势。
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举措:首先,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惠”。
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也可以在校内提供实习、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
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
“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陈祥明院长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
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
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
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
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
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
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
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
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
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
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
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
“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企业实践和学校的学习结合起来完成学业。
教育部长袁贵仁2010年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上的讲话,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的办法。
新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
随着各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校企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践效果,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任务,如何应对挑战是每个职校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不断地实现教学的转化,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职业教育深入发展。
1 教师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观念现代化,就是教师不断地学习现代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现代教学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职校教师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育人是合作宗旨,并且要信守这一宗旨,离开这一宗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影响着教改的进程。
教师通过不断学习、讨论政策文件,才能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教师通过身体力行,才能深刻领会校企合作的内涵。
教师到企业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真正做到工与学结合,实现“工”与“学”的科学安排及有效衔接,才能拓宽教学思路,提高业务水平。
2 教师能力的一体化教师能力的一体化就是教师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于一身。
教师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验实习,还能指导企业生产。
这是职业属性规定的,职业教师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其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活动对象具有多样性、职业活动目标具有多重性、职业活动内容具有多样性、职业环境具有多元性”,这就要求职业教师能说会做,提高专业化素质。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促进中职示范校汽修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THE TALENTED编辑 王雪娇文 / 杨巧玉 马立文筑巢引凤 共建共享 人才共育 校企共赢摘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简称汽修专业)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开展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研究,形成了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汽修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方面形成了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 共建共享 人才共育 校企共赢 促进 专业建设汽车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汽车生产制造、汽车商务、汽车维修服务、汽车文化等一系列产业链。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汽车生产制造、维修服务、营销等方面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如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服务于汽车行业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有效开展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汽修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形成了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
一、研究背景1.学校汽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汽修专业是学校理工类第一大专业和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近年来生源增长迅速,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已建成两个1400多平方米的汽车维修实训车间,增加了大量实习、实训、生产设备,学校急需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专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具备了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条件,如何用好学校的设备、场地资源,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学校汽修专业建设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需要企业深度参与,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室和车间、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生产、招生和招工”的有效对接,促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共赢、人才培养共育的新常态。
“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
191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和完善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合作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
制造业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中间层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以一线工程师为主,负责工程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造、质量监控等工作,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制造业领域的中间层人才,能够在生产企业的一线岗位熟练工作。
具体要求是包括较强的综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在实验室简单操作仪器设备。
必须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行将课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产实践和学习模式。
特别是为了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产学合作,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相关知识,具备迅速进入市场的基础。
1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较少。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和设备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场地。
这样,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效果不够理想。
1.2 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随着社会的迅猛进步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职业道德素养已成为毕业生顺利踏入职场的关键要素。
然而,许多学子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也给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职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高等教育已开始强调要始终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教育手段却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仍然是说教居多。
虽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一流课程的课堂改革能有所改善,可是,教育方式依然流于表面,难以产生优异的效果。
学校发展巡礼——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 共同发展
T L C 集团成都公司生产基地建有教 室和 实训 中心,实现
“ 中有校 ” 。首批 顶 岗实训 学生 已经顺 利结业 。 厂
5成都 乐创 自动化技术有 限公 司投 资 余万元 ,与 .
我校机 电 系共建 “ 乐创一 成都 电子 高专运动控 制创新 实
验 室” ,实验 室设 备 包括 论证 性 、 实际应 用性 和 开发 性
员组 成项 目组 ,针 对真 实课 题 ,面 向产 业 需求 ,共 同开
g 4 d-  ̄和人 才培养_作。 Y -
2机械 系汽 车检 测与 维修技 术 专业 先后 与 四川一 汽 .
丰 田汽车有限公 司等1 家企业签订 了产学合作和订单培 5
养协议。通过产学合作 ,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
学生定 岗实习、就业和共建校 内专业实训 室等方面进行
合作 ,为企 业输送 酒 店 管理 、 市场 营销 、连 锁 经 营和 旅 游 英语 等 专业毕 业 生 11 ,取得 了良好 效果 。 2人 与 苏宁 电 器公 司合 作 ,组 建 苏 宁教 学班 ,公 司提
供其 卖场、仓储 、管理 、物流等环 节,供 学生 实习、
1在 省教 育厅 支持 下 ,学校 与知 名模 具制 造企 业重 .
庆平伟集团合作 ,共建模具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 室 暨成电机专—平伟科技模具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前期投 入上百万专项经费,与教 育厅科技处、学校三方在校 内
开展 4 个横 向课 题 研 究的 “ 招标 ” 。老 师与 企业技 术人
与 苏 宁 电 器 合 作 协
议
签 字 仪
式
与校外
业工作 内容作 为 学 习和训 练 目标 。
9 学校在 将校 办工厂 改造 为 “ . 工程 素质训 练 中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提前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提 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 标
整合校企资源,优化课程 体系
实施“双师型”教学模式
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
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制定不同领域、 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涵盖技能型、 技术型、管理型等多个方面。
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不足
培养成本高: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和财力,成本相对较高。
合作稳定性差: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受市场影响较大,合 作稳定性相对较差。
合作风险大: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知识产权、安全 等方面的风险,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和协调。
02 中职教育校企合 作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01
优势
02
针对性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针对
性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用性强: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生产环境和技
03
术,所学知识更加实用。
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提高企业参与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够提高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对人才的关注度。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和 法规,鼓励和规范中职学校 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深化合作层次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 ,深化合作层次,实现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
强化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加强师资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 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校 企合作。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摘要: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的重要输出端,对为社会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占有首要地位。
为此,高校积极引入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改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由于此模式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科技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分析1.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共同培养人才,解决传统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矛盾,企业培养和发掘优秀人才,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利和共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拉近毕业生与岗位实习与就业的距离,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即将踏上社会岗位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大量未知且无法界定的岗位问题,人才模式的实施应贯穿学生从入校到走出校门的整个教学培养过程。
1.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校企合作一直以来都被职业教育所推崇,产学结合旨在发挥学校和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把实际项目与教学课题挂钩,把实践环节教学在方式、场地、教学人员等方面落实到位。
项目引领下的教学能让学生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改革以往校方单方依赖企业的做法,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合作。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重视企业资源与工作室的联系,将企业项目不断地引入到工作室,通过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促进教学实践,借助项目操作,将系统地统筹计划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带动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