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塔_后现代_思想阐释

合集下载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与 政 治 精 神 ) 即 启 蒙 运 动 崇 扬 的 理 性 主 义 、 的 主 , 人 体 解 放 和 德 国古 典 哲 学 注 重 整 体 性 的 精 神 辩 证 法 , 而 今 它 们 都 已不 可 信 、 溃 瓦 解 了 。 认 为 对 “ 叙 崩 他 元 事 ” 怀 疑 就 是 “ 现 代 ” 基 本 特 征 , 代 知 识 背 的 后 的 当 离上述 两 大“ 叙 事 ” 是 背离 西方 启蒙 思想 传统 , 元 即 这 种 知 识 非 合 法 化 恰 恰 为 后 现 代 性 思 潮 开 辟 了 道 路 。 后 现 代 的全 部 知 识 都 是 形 形 色 色 的 语 言 游 戏 ,
言 游戏 , 不再 需要 “ 元叙 事” 的普遍哲 学根 据 , 只有约定 的游戏规 则; 利奥塔 从语 言资质及 其运 用规则 的差异 着
手 , 证 了作 为 西 方 文 明 维 系网 络 与 认 知 基 础 的原 话语 的 衰败 消蚀 , 论 以及 因 此 产 生 的 “ 事 危 机 ” 知 识 非 合 法 叙 与 化 局 面 。利 奥 塔 主 张 社 会 生 活 多元 和 文 化 的 多样 性 , 并在 此 基 础 上 论 证 了知 识 和 权 力之 间 的 关 系 问题 。
知 识 状 态 变 化 , 图 以 语 言 应 用 学 ( rg t s 观 试 P a mai ) c 念 与 方 法 解 释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后 的 资 本 主 义 变
“ 界 权 力 竞 争 ” “ 重 要 的 赌 注 ” 近 代 以 来 作 为 世 的 最 。
西 方 文 化 的 理 论 基 础 有 两 大 “ 叙 事 ” 指 传 统 哲 学 元 (
不 再 需 要 “ 叙 事 ” 普 遍 哲 学 根 据 , 有 约 定 的游 元 的 只

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尔读后感

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尔读后感

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尔读后感第一篇: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尔读后感《后现代状态》读后感——浅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后现代状态》作者是法国的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利奥塔尔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在他看来科学以及整个社会都处于合法化的危机之中。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章谈论问题的合法化。

在本章中,作者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全部的知识,它曾经是多余的,它总是处在与叙述性知识的竞争和冲突中。

但是这还涉及到一个合法化的问题,作者认为合法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立法者得到允许来颁布这条作为规范的法律。

从而,科学的合法化问题就与立法者的合法化问题密不可分了。

那么判断真理的权利与判断正义的权利是相互依存的。

这样来看,科学知识比任何这时候都更依附与权利,知识和权利便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谁决定知识是什么?谁知道应该决定什么?在信息时代,知识的问题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是政治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的现实生活中科学与政治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科学与政治到底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即政治。

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的功能已经政治化为意识形态,将科学技术视为政治统治工具。

比如书中所说:除了那些负有职业使命的大学,院系或机构中,知识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全盘传给尚未就业的年轻人,而是像“点菜”一样传给已经就业或即将就业的成年人。

以便改善他们的能力并促进他们晋升,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信息,让他们拓宽职业生活的视野,链接技术试验和理论。

这样便带来了高等教育体制从属于权利这种后果。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与科学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政治人们便不能很好的组合在一起,不可能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突破。

没有科学,人们一样不能依靠新技术实现超越。

现在看看我们国家对于教育和科学的的口号吧“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竞争靠科技,科技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竞争靠教育”。

合法性问题——利奥塔论后现代知识

合法性问题——利奥塔论后现代知识

存在合法不合法的问题。也就是说 , 语言游戏的合法性不在于 指谓 的内容来 实现 的一个过程 , 是内在于其 自身的一种合法化 。
规则 ,关键在于游戏 的参与者是 否合法 ;二是任何 游戏都有规 科学合法化作 为一个过程 ,其合法性的前提是述说科学知识的 则 , 同的游戏有不 同的规则 , 不 游戏规则 之间具有不可 通约 性 ; 主体必须具有合法性 , 使发 话者具有说话 的权力。 三是在语 言游戏 中, 对话 者之间 的每一个 陈述都是 在游戏 中使
用 的“ 招数” 。
‘・
当社 会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宏大叙事 占主导地 位的知识 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 首先 ,科学知识 与叙 事知识的语言游 戏本来 就是对立 的。
利奥塔对语言游 戏的这种理解是他分析后现 代知识状况
的理论前提 , 际上 , 实 语言游戏在这里是 一个 转喻 , 用语 言游戏 科学语言的游戏规则是靠大量确凿的证据和有力 的论证取得有 指代后工业发展 阶段 的知识和社会关系 。随后 , 指出 了语言 效性 , 他 是证明证据的合理性 和正确性 , 是追求真假 的知识 。叙述
认 真梳理 和评述法 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 的名著 《 后现代状态 》 , 则也不同 。利奥塔采用语言分析 的方法分析后现代社会 的合法
对 于人们正确理解当今社会 的很多问题有很大 的启示和教益。

性, 也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关 系复杂化和多样化。


语言游戏
二、 合法性危机
段 , 识 的 地 位 、 质 和 作 用 都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 期 占主 导 地 住 的 宏 大 叙 事 日益 走 向崩 溃 , 会 呈 现 出存 在 差 异 与 误 构 的 多元 化 知 性 长 社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

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思想体系中存在一种内在矛盾:从他的后现代基本理论上看,他有支持消费文化的倾向;但从他的后现代艺术来看,他又是极为推崇先锋艺术的,这就体现了他的无奈。

一方面,利奥塔认识到了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仍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在摄影的压力下,一段时期内先锋派艺术家认为绘画已经难以为继,并提出了一个问题:“绘画是什么?”于是,一些画家开始寻找新的绘画之路,最先打破传统的要数印象派了,马奈和莫奈的画使原来的真实美变为一种朦胧美,画中的色彩与真实色彩并不相同,但却是人们感觉中的颜色,这是摄影做不到的。

关于“绘画是什么”。

利奥塔对之做出了回答:“我们不再惋惜艺术品的‘机械复制’了。

我们知道工业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而只意味着艺术的变异。

”[3](P104)可见,无论绘画还是摄影,都只是一种手段,判断先锋艺术的关键是它的内在精神。

例如,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像,它巧妙地利用了复制艺术对复制进行了一次艺术化的解释。

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个不同色彩的玛丽莲·梦露头像,画家使用各种对比色、互补色将头像重新装扮,在观众面前呈现了无数个美丽的玛丽莲·梦露,将传统绘画中的一个变为相同的若干个,画家展示了复制时代的特色。

三、利奥塔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时代改变了,而在现代主义中成长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改变对崇高的追求,这也正是他们的悲哀。

与时代不同步总是痛苦的,不管是先于时代还是落后于时代。

利奥塔讲到了创作广告的美术图案设计者的悲哀。

“如果行人只沉思广告及其艺术,这就是一种失败。

如果广告海报并不能吸引行人去看表演,那么演出广告就不会布满他的办公室。

”所以,美术图案设计者必须推荐他们的作品和作品以外的其他东西。

这是一种从属艺术,是一种“应用”艺术,它要求美术图案设计者有一种仆人的谦卑。

广告合同限定了广告内容和创作方向,设计者们必须在它面前屈服。

当代美术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当代美术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当代美术中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日益流行的哲学和文学术语,近期也被广泛应用在当代美术领域。

虽然一些人可能不愿意接受后现代主义,但是它仍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当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艺术中的应用,同时还将讨论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期,主要是通过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反对传统和权威主义,以及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但它也强调的另一方面,即现代主义中被忽视的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鼓励“大杂烩”,接受在现代主义中忽略的东西,包括对比、变化、故事性主义,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各种元素。

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应用在艺术中,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多样的形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概念艺术和后现代雕塑。

概念艺术强调的是作品的概念性和思想性,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外观。

后现代雕塑则更多地强调了抽象和复杂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不可预测性。

概念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得到高度发展,其中最为知名的创作是由马瑞娅·艾伦所创作的作品《我的床》。

这个作品是由艺术家用自己的床单、被单、枕套等物品组成的,呈现了她精神分裂的状态。

这种作品可以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中对个人经验和情绪的一种反映。

在后现代雕塑中,艺术家更多地强调了材料和形式上的复杂性,旨在进一步探索艺术的形式和意义。

例如,由理查德·朗所创作的作品《学者的石头》。

这个作品是由几百个不同的石头组成的,这些石头都来自世界各地。

这个作品具有强烈的原始感和纯度感,这种感觉符合了后现代主义对过去的向往和复古。

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后现代主义者的作品常常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和思想,强调观众的主观体验。

例如,由范·达艾肯创作的作品《转向》。

在这个作品中,观众需要通过一个旋转的照明设备,才能看到画作中的图像。

文献选读之利奥塔的后现代

文献选读之利奥塔的后现代

[法]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Jean-Francois Lyotard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

是当代法国后现代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他是后现代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的选择,或者说,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提醒人们在面对总体化时注意差异的根本重要性,也鼓励人们站在差异一边行动,而反对普遍标准和价值的不公正运用。

他的思想受到蒙田 ·康德 ·马克思 ·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 ·帕森斯 ·塗爾干J.L. 奧斯丁等人的影响主要著作有:《现象学》(1954)、《后现代状况》(1979)、《争论》(1983)、《海德格尔与犹太人》(1988)、《旅程》(1988)、《非人道》(1988)和《政治性文字》(1993)等。

解读利奥塔的后现代“无疑,后现代是属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些尽管在昨天才被我们接受的必须受到怀疑。

塞尚向何种空间领地发起挑战呢?是印象主义的空间观念!毕加索和波洛克所抨击的对象是什么呢?是塞尚。

而杜尚在1912年所突破的对象是什么呢?他所突破的是艺术即绘画,而且绘画就是立体主义这种执妄。

……要想成为现代作品,必须具有后现代性。

因此,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始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川流不息的。

”(注:利奥塔:《后现代性状况》,岛子译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个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纯粹的接替,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的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注: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论析

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论析

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论析作者:王晓翔杜立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4期摘要:后现代崇高可以理解为传统崇高的后现代转向,利奥塔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崇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后现代崇高的佐证。

在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中,解构是贯穿其思想的中心线索,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在元叙事危机中解构同一性、在语言游戏中解构规则、在非线性时间中解构必然。

基于这种解构思想,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极力推崇不可表现之物,在对康德崇高美学的批判继承中推崇否定性呈现,将先锋艺术作为后现代崇高的载体。

从利奥塔的崇高美学中可以看出后现代崇高不同于古典崇高,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美学发生了明显转向,其美学形式和美学意味都与现代美学的方向大相径庭。

崇高作为美学范畴之一,也深受其影响。

后现代崇高在后现代美学的浪潮下也几乎成为被后工业同化的产物,其特點主要表现为非人性、断裂性和梦幻性。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在对康德崇高理论基础上批判继承而来,进而阐释了他对崇高新的认识,并由此确立了崇高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其崇高思想对分析后现代崇高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崇高;利奥塔;崇高美学;解构;非人;虚无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朗吉努斯到康德,崇高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美学范畴经历了相对较为完整的发展之线。

然而进入后现代,崇高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极大转变,利奥塔的崇高思想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传统崇高的后现代转向研究,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不可忽略的关键一环。

崇高在利奥塔的美学中是一个核心范畴,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基础上,并与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紧密相连。

一、解构:后现代崇高的产生背景在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中,无论是《后现代状况》还是《非人——时间漫谈》,解构是贯穿其思想的线索。

这种解构在利奥塔思想中可提炼出三个方面,即在元叙事危机中解构同一性、在语言游戏中解构规则、在非线性时间中解构必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美国利奥塔(J-F.Lyotard):《后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而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论是西方哲学界最引人重视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目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义传统,它似乎要将形而上学信仰体系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一种反思、质疑和批判。

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中出现的。

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朝气蓬勃,资本主义急剧扩张,历史进步的脚步突然加快了。

然而,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们都对历史进步抱有信心,都对未来怀有希望。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20世纪为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构成了一幅20世纪的阴暗画面。

这幅图画足以使人们对历史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

后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了。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

“后现代主义”释义

“后现代主义”释义

“后现代主义”释义「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等领域,发生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

其中托夫勒的“新世界”概念描绘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远景;利奥塔阐释了后现代思潮的来源和特征;德里达表述了反“逻辑中心主义”,哈贝马斯论证了后形而上学的反哲学倾向,布尔迪厄从社会游戏的角度,提倡建立一门反观性社会学,而里查德??罗蒂则着重论述了协同性实用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逻辑中心主义,后形而上学,反观性社会学近10多年来遍及中国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无论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意识形态,都是针对现代而言的,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和否定,是用诸多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取代。

现代主义是18世纪以来工业化的产物,它以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博爱、绝对、统一性、一体化,以及经验性和终极关怀为基本特征。

而后现代主义则一反常态,提出近乎截然相反的见解,认为人类于最近几十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哲学观、科学观等领域,都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哥白尼式”裂变。

那么究竟何谓后现代主义呢?一、托夫勒的“新世界”概念要界定“后现代主义”,需要先理解何谓“后现代”、“后现代观念”和“后现代性”。

对此,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在瑞士哲学家汉斯??昆和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看来,后现代就是指当代,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短暂时期,人类历史发生划时代裂变。

所谓后现代观念、后现代模式、后现代思潮都是指与旧有传统相对立的当代意识、当代模式和当代思潮。

概括这个新世界,基本上具有如下特点:1.在这个新世界里,既不是原始的渔猎或畜牧业成为支撑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也不是落后的农业或标志现代文明的工业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而是服务性经济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欧洲后现代的旗手 利奥塔

欧洲后现代的旗手 利奥塔

欧洲后现代的旗手利奥塔简单总结利奥塔的思想:批判宏大叙事,因而走向众声喧哗,再批判众声喧哗,确证精英主义。

总之利奥塔虽然很努力地宣扬多元和差异,但他并不真的认同多元差异的社会文化,这只是他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确证自身自由和随意的话术。

骨子里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姿态才是他的本性,很恶心,比起他的论敌哈贝马斯,利奥塔实在不是一个很讨喜的人。

相比之下哈贝马斯虽然强调共识,强调共同理性,但是实际上却是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他俩的论战虽然都几乎陷入互贴标签的境地,但利奥塔似乎更气急败坏一些……|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衰落后现代被利奥塔规定为元叙事的衰弛,用来称呼当代社会的知识状况,抵制科学的宏大叙事。

因此,后现代就意味着现代性的衰落,而现代性的代表就是元叙事和宏大叙事。

元叙事是指那些为其他叙事提供概念或者主题基础的叙事,而就知识而言,元叙事就是为各种知识提供理性标准的话语。

现代性知识的元叙事是从启蒙时代就确定下来的普遍理性,在现代性的进程中,科学成为唯一合法的知识,通过一种名为宏大叙事的话语机制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现代性的普世框架。

利奥塔对其定义的现代性机制持有非常明确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现代性的宏大叙事通常是未经批判的,从而为叙事赋予了一种难以忍受的霸权。

他认为追求一致和同一的普遍理性对自由是一种损害,是不合法的,只有多元理性才是值得肯定的。

而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衰落,这引发了知识合法性的危机。

利奥塔针对这种危机提出了后现代的精神,以此来解决现代性衰落的问题。

|对后现代的复杂态度而后现代,按照利奥塔的界定,就是对元叙事的怀疑。

不同于现代性在启蒙时代确定下来的普遍理性,后现代主义推出了另一种尊重差异的理性,也就是多元理性。

后现代知识推崇想象力,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拒绝稳定的系统和决定论。

由此,后现代被视为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的掘墓人,必将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一个差异性压倒同一性的时代。

利奥塔似乎对这种反对绝对主义的怀疑精神尤为着迷,但是我们在他的文化批判那里可以看到他实际的态度。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后现代状态: 关于知识的报告让-弗·利奥塔导语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有关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 我决定以后现代一词表述这种状态。

该词目前在美洲大陆的社会学家和批评家中间颇为流行, 人们用它来指示我们眼下的文化处境: 历经19世纪末以来的多重变革, 从科学, 文学到艺术的游戏规则均已改换。

本书试将上述变革置于叙事危机的范围内加以考察。

科学始终同叙事发生冲突。

依照科学的标准来衡量, 大部分叙事不过是寓言传说, 但是, 科学除了在陈述有用常规和追求真理方面可以不受限制, 它仍然不得不证明自己游戏规则的合法性。

于是它便制造出有关自身地位的合法化话语, 即一种被叫做哲学的活语。

我将使用现代一词来指示所有这一类科学: 它们依赖上述元话语来证明自己合法, 而那些元话语又明确地援引某种宏伟叙事, 诸如精神辩证法, 意义阐释学, 理性或劳动主体的解放, 或财富创造的理论。

例如, 按照理性的双方可以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观念来判断, 具有真理价值的陈述在陈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导致共识的规律便能够成立: 这就是启蒙叙事, 在这类叙事中, 知识英雄总是朝着理想的伦理-政治终端——宇宙的和谐迈进。

从此例可以看出, 如果利用暗含着一种历史哲学的元话语去证明知识的合法性, 随之引起的疑问便将是有关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的机制的合法性, 它们本身也需要合法化证明。

因而正义同真理一样都受到宏伟叙事的关照保护。

用极简要的话说, 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

这种不信任态度无疑是科学进步的产物, 而科学进步反过来又预设了这种怀疑态度。

与合法化叙事构造瓦解的趋势相呼应, 目前最突出的危机正发生在思辨哲学领域, 以及向来依赖于它的大学研究部门。

叙事功能正在失去它的运转部件, 包括它伟岸的英雄主角, 巨大的险情, 壮阔的航程及其远大目标。

它逐渐消散在各种叙事语言因素的迷乱星云里, 其中搀杂着叙事、指示、命令、描述等等成分, 而每一星云又依照它自身独有的语用学规律进行旋转。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美〕拉什(sh)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

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

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

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

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地登载论述后现代主义的文章。

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

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

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

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专稿。

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装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

然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

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

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其起源于20世纪的思想潮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将对后现代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结尾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和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阐释、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启示、影响、比较、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它对传统现代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境、相对性和多元性,在对待现代社会问题和个体行为上持怀疑态度,强调了知识相对性、多元文化、权力关系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后现代主义不仅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展开阐释和深入探讨,探讨其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让-福科•利奥塔提出的。

利奥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

无奈的后现代主义——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艺术理论

无奈的后现代主义——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艺术理论

无奈的后现代主义——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艺术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世纪最后十年里,后现代主义一再被用来描述某种思想范式、时尚风格或学术方法。

被约集于这一名称之下的现象斑驳陆离,对其名称本身的溯源与界定也是五花八门。

这引起了笔者对这一课题的兴趣,随即着手对其中的代表人物,法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9-)进行个案研究,以获得一些管窥之见,也算是研究后现代主义这个庞杂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利奥塔于1979年发表题为《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并在该书最后部分回答了什么是后现代艺术这个问题。

由于该书的影响,他被视为后现代哲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利奥塔对后现代主义的阐述与众不同。

他从考察当代知识形态入手,指出存在着遵循不同原则的各种知识类型,强调不同知识之间的异质性,强调各种知识原则之间不可通约,由此否定将全部知识统合于某一共同原则之下的做法。

他认为,德国思辨哲学便是将知识全部统合在绝对精神之下。

例如,黑格尔将人类的全部知识都置于绝对精神的运行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扬弃,绝对精神不断向上攀升,各门知识的价值由它们在绝对精神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所决定。

科学知识受自身之外的原则支配,或者说从自身之外的话语中获得自身的合理性,这样的理论体系就是利奥塔所说的“元叙事”(meta-narrative)。

利奥塔认为,还有一种元叙事体系是法国的启蒙主义。

法国启蒙主义主张科学知识应与政治理想联盟,只不过它依靠的不是绝对精神,而是寄希望于受良好教育的国民来实现知识与理想的统一,因此特别强调对国民的启蒙与教育。

那么,所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认为,就是异质性向元叙事的挑战,就是元叙事在当代知识状态下的危机。

所谓异质性,利奥塔指的是各种知识之间在原则上的根本差异。

巴尼特-纽曼,利奥塔与后现代崇高感

巴尼特-纽曼,利奥塔与后现代崇高感

巴尼特-纽曼,利奥塔与后现代崇高感一、崇高与抽象表现主义尽管抽象表现主义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关于这个复杂的流派一直缺乏某种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

不仅对于公众来说,抽象表现主义的欣赏和接受是困难的,即使对于艺术史和评论界,抽象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含糊不清,而在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画家内部,也存在不同的风格和观念。

抽象表现主义大致诞生于1943年,终结于二十世纪60年代。

从它诞生之日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冷战期间美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在本土文化身份确认中带来的强烈焦虑感。

这是抽象表现主义一直遭到普遍误解的地方。

毕竟,抽象表现主义带给了美国现代艺术的第一份世界性的荣耀,这也是这个流派的理论缔造者格林•伯格的主要目标,它成为公众对这个流派接受的起点和可能性。

但抽象表现主义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接受和解读的各种可能性,而在于抽象表现主义本身具有的“事件”的性质。

这个事件的性质,就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纽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称之为“崇高”的事物。

它彻底从连续的欧洲美术史中抽身出来,打断传统艺术的对“美”的理解,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探索的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艺术从此与“优美”没有关系,“崇高”才是今后艺术最重要的赌注。

纽曼用“崇高就是现在”这个赫然的标题概括了整个事件,在理论上将抽象表现主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超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框架。

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的哲学系,身兼评论家、辩论家和画家,纽曼的出色的理论素养和犀利的文笔让他在这个流派中最具实力去反思和总结抽象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

他不仅是这个艺术运动的观念和理论的塑造者,同时是超越这个流派的最出色的实践者之一。

1948年开始,他的成熟风格的作品完美而准确地体现了他“崇高”的“绘画主题”。

这启发了利奥塔对“后现代崇高”的艺术精神的发掘,他与利奥塔后期的对康德崇高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重新解读产生了呼应。

崇高概括了抽象表现主义这个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但这种崇高并非古希腊的或者德国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崇高,它实际上经过了美国本土经验对崇高体验的转化和重新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浅析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浅析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浅析理查德·罗蒂(1931-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哲学教授,是当今英语哲学界中最具妨碍力得哲学家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哲学与自然之镜》[②]和《偶然、反讽与团结》[③]等一系列极具思想冲击力得著作得咨询世,确立了罗蒂作为新有用主义领军人物得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对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得本体论、相对主义真理观、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观、有用主义得女权主义和后哲学文化及政治理论得积极倡导,也使他同时成为了西方学界一位颇受争议得人物.重要著作包括:《哲学与自然之境》(1979)、《有用主义得后果》(1982)、《偶然、反讽与团结》(1989)、《客观性、相对主义与真理:1991)、《论海德格尔及其他哲学家:第二集》(1991)、《真理:第三集》(1998)、《立国论》(1998)和《哲学与社会盼望》(2001)等.理查德·罗蒂对传统哲学得批判差不多上是循着:1.在本体论上反对实在论、2.在认识论上反对基础论、3.在心理学上反对自我论等三个维度展开得.罗蒂不同于其他得后现代主义者,即不仅仅对现代哲学进行解构、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而是要在批判与解构中进行重建.这种重建就表现为罗蒂以哲学与文化得关系为差不多点,提出了“后哲学文化”.后哲学文化包含以下内容:今日之哲学充当了各学科得法官,获得了与中世纪神学一样得至尊地位.这种哲学追求大写得“真理”、“善”、“理性”是一种大写得“哲学”,与神学一样,哲学也应该失去至上得地位,进入后哲学文化.Wwwm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得一员,哲学和哲学家是小写得哲学和哲学家,在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专门得科学标准能够遵循,也因此没有人声称他们拥有讲明一切得神秘,没有科学家和学者以为他们得著作具有“普遍得人类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后哲学文化》中,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观”:启蒙运动得先知们以哲学文化观代替中世纪得神学文化观,但随着人们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日益增长得怀疑,哲学最终无法成为文化得核心.不论是哲学、科学依然政治,基本上平权得文化,不存在“文化之王”和“文化得最后法官”,而民主先于哲学.罗蒂还反对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人们相信为确实东西,认为真理只是指所有确实陈述共有得一种性质,真理没有本质,它只是用来表示人们对事物得态度,不表示对事物得讲明.因此,真理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得东西.德里达得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得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得代表.他得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得人物.德里达得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得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得理论源泉之一.要紧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sàn)播(bō)》(1972)、《哲学得边缘》、《立场》(1972)、《人得目得》(1980)、《马克思得幽灵》等.解构主义针对结构主义而言.结构主义,顾名思义,确实是对世界采取结构式得、系统式得研究.由来已久.然而,严格意义得上得结构主义指得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得思维方式,它所强调得是一个系统得意义并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靠于系统内部之间得关系.系统个不单位之有意义并不是他们本身具有什么实体性得意义,它们得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得作用.德里达解构得对象要紧是传统哲学.认为一切基本上不确定得,他从语言入手,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否认本体、本质得存在.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得、先在得全然性特征或本质,一切基本上变动得、不确定得,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得解释行为中,“阅读确实是一种误读”.因此本体、在场是不存在得,“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得在场”也是必须解构得.反对二元论,主张自由嬉戏,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动身,消解中心与本原,颠覆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得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假如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得形而上学”得观点观看事物、认识事物,则必定会导致形而上学得“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得二元结构.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得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得范围.全然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源.反对语言中心主义,并由此更进一步地解构形而上学大厦本身,语言中心主义确实是认为语言和写作是对立得,“语言得本质是讲话而不是写作,写作只是是讲话得派生物(记录)”语言更能直截了当地表达讲话人得意思,写作则使讲话人得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言讲优于写作.他认为言讲和文字是一种平等和互补得关系:文字、书写记录言讲,是讲话得记录形式,讲话是文字、书写得补充形式,二者不可偏废.循着对语言中心主义得颠覆、拆解,德里达一鼓作气,直抵形而上学大厦本身,拆解中心本身得在场与不在场.德里达不顾一切地解构,使其解构主义走向了另一极端,即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利奥塔得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得被放逐法国当代闻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青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得占据.纳粹得暴行,尤其是“奥斯威辛”集中营得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得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得前提“凡是存在得基本上合理得”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得来源.利奥塔得要紧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得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得词语》(1986)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咨询题得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得经典著作之一.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得,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得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讲:“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得叙事.”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得一个时代,而事实上,后现代乃“现代得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得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咨询,“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得临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得状态得冲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伙儿得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因此他对“后现代”得解释具有专门得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得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得霸权予以批判.利奥塔讲:“假如哲学家们关心了如此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得地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得考虑.”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得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得“小叙事”将会繁荣,给予人类新得意义价值.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截了当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化得关系为差不多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得批判转化为对知识得合法性和知识分子得地位得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得目得.他宣告:元话语差不多过时,元叙述得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挽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得杂乱得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得世界.哈贝马斯得现代性救助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得科技和理性出现偏差得缘故并不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得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得文化意识形态防备系统.需要冲破资本主义得意识形态系统,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主张后现代性是不可能得,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自己能证实一个种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交往和合作得结构,理性得活动必定要依靠理性”.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得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作为自己研究得重点.他得“新理性”确实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得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得共识得过程.。

关+于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介评

关+于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介评

关于利奥塔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介评(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利奥塔是后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及唯物史观的两个方面——主体理论和历史进步论展开了批判和解构。

利奥塔企图通过批判和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适得相反。

他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反而是一种理论倒退。

[论文关键词]利奥塔,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倾向的思潮。

其流派众多,成员复杂,观点各异。

西方学者西姆将其分为背弃的和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两大类,并将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前者的典型代表。

作为背弃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利奥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批判和解构,企图颠覆和超越马克思主义,但结果恰恰相反。

他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反而是一种理论倒退。

一青年利奥塔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在当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重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接受大学教育,深受导师阿尔都塞等人的影响,再加上法国知识分子的左派传统和早期想担任僧侣的志向,使利奥塔有一种对政治的反思精神和实践事业的献身精神。

他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力量,认为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时期,他奉行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哲学,加入“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这一激进政治组织,投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

他坚信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所有的社会矛盾都能在革命运动中得到解决。

但是,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利奥塔发现,“社会主义或野蛮状态”对“阿尔及利亚解放战线”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权威的认可,对领导阶级的服从,结果仍然是民众受军事官僚政权控制的官僚主义集权国家,造就的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而不是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工人的民主自治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7-06 作者简介:贺旭辉(1963-),男,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贺旭辉1,2(1.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 2.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摘 要: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的一种描述。

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利奥塔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了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

利奥塔主张社会生活多元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利奥塔;后现代;知识中图分类号:B089;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6)03-0036-05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强调突出主体性、透明性、和谐性。

它抛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以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生的新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1924-1998),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

利奥塔的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后现代状况》、《海德格尔与犹太人》、《非人道》、《政治性文字》。

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1979年《后现代状况》和《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书中,他认为后现代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它通过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瓦解了自由解放和追求真理的“宏大叙事”。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着重探讨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变化,试图以语言应用学(Pragmatics )观念与方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变异和危机症状,与其他几种后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没有像丹尼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活动理论,又不像弗莱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印合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

一、“后现代”是“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利奥塔是一位以“后现代”思想成名的思想家。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

他认为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后工业化年代后,“知识已成为首要生产力”,并具有“信息商品形式”,深刻影响发达国家的社会构成,甚至已是“世界权力竞争”的“最重要的赌注”。

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有两大“元叙事”(指传统哲学与政治精神),即启蒙运动崇扬的理性主义、人的主体解放和德国古典哲学注重整体性的精神辩证法,而今它们都已不可信、崩溃瓦解了。

他认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就是“后现代”的基本特征,当代知识背离上述两大“元叙事”即是背离西方启蒙思想传统,这种知识非合法化恰恰为后现代性思潮开辟了道路。

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它们无需系统、结构、统一性、整体性、人的主体性,而是呈现差异性、异质性、多元性、解构性、不确定性。

甚至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等都表现了不确定性;“正义”也是约定的游戏规则,并无共同判断标准,不再成为“共识”这种“陈旧、可疑的价值”,社会历史也只是偶然事件的集合,并无总体发展的普遍法则。

他宣称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就是“向整体开战”。

他还反对哈贝马斯主张维护、更新西方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认为他企图用交往理论统一理性的认知、伦理、审美三个层面,以此来解决当代西方社会的“合法化危机”,那只是过时无效的“整体性”哲学传统的残渣,而强求沟通“共识”只会导致新的思想控制和独裁性统一。

总之,利奥塔勾勒出后现代的图景,指出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不应割裂,并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有见地的。

但是他着力推进一种抹煞人的主体能动性、抹煞理性与客观规律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虽很有影响,但实质上却是否定全部知识的科学精神,导致文化相对主义。

“后现代”其实代表着反对“现代性”的态度。

何谓“现代性”?利奥塔称之为“元叙事”或“解放”、“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nology(S ocial S ciences)2006年9月蒙”的“宏大叙事”。

利奥塔以为,在人们的叙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叙事者一方面可以转述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当评判者的角色评判别人的意见。

本来,转述别人意见的角色应是内在于别人意见中的,而评判者是外在于别人意见的,两个角色并不同一。

但当人们以评判者的角色去转述别人的意见时,就以自己的立场去代换了别人的立场。

这种以某种立场代换其他立场的行为无疑将部分扩大为整体,将条件性的叙事视为基本的、“元(meta)”叙事。

在《公正游戏》中,利奥塔区分了两大类陈述,一种是描述性的认知陈述,一种是祈使、命令式的伦理陈述,而西方传统哲学是对这两大类陈述的混淆,把认知理论上自足的陈述当作是对的,可用于诸种领域中(包括伦理)的命令。

在《后现代状态》中,利奥塔也指出科学话语与叙事话语的混淆导致了“解放”的“启蒙”的“宏大叙事”。

所谓“解放叙事”或“启蒙叙事”,有两种意义,一是将人的行动建基于知识之上,尽管人的行动涉及到人的处境,而知识则不考虑人的处境;二是为人类竖起一个理想,例如“人性”、“非异化”等,而视人类当下状态为这个理想——其实是概念——的自我实现过程(自动性)的片断。

这第二种意义仍有以偏概全、混淆两种话语模式的问题,因为理想—概念毕竟是不能统摄人生处境中的多元发展意向的。

提出“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个部分。

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

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是“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在《后现代状况》中,利奥塔的论述围绕着科学话语和科学知识中叙事的功能这一问题展开。

首先,利奥塔认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排斥或压抑建立于叙事之上的合法性形式。

他对叙事知识的定义得益于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的描述。

在原始社会里,叙事的功能体现在对特定人群中谁有讲话的权力、谁有听讲的义务的明确规定之中。

利奥塔认为“这些叙事所传达的是一整套构成社会纽带的语用学规则”。

利奥塔强调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叙事的节奏形式。

它通过有规律的韵律或叙事“节拍”,把自然时间的无规律性固定和容纳下来。

利奥塔的结论是:与人们习惯认为的叙事的区别性特征不同,这样的叙事在其展开过程中不是将注意力引向时间的推移,而是淡化或中止时间感。

在利奥塔看来,这一叙事形式是一种文化或群体通过强有力的重复以获得正当性的主要方式。

利奥塔认为,自然科学从18世纪以来一直试图与这样的正当性抗争并力图摆脱它。

用他的话说,“科学知识语用学的古典观念”要求一种迥然不同的授权结构。

科学知识与构成社会联系的语言使用分离开来。

它的主要“语言游戏”——是指示性的而并非叙事性的。

科学语言竭力同叙事的语言游戏抗衡,认为后者与愚昧、野蛮、偏见、迷信,与意识形态相联。

但是,叙事与科学之间还存在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区别。

原始叙事除了其行为本身之外并不需要其他任何形式来证明其正当性,它“毋需论证和证明,在其传播的语用学中”就能进行自我证明;反之,科学知识不可能通过其操作方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与叙事知识不同,科学知识与构成社会及群体联系的知识形式和传播方式并非一体;因此,正当性问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科学活动究竟为什么存在?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支持科学研究?利奥塔认为,这就是科学必然回归叙事的要旨所在,因为科学工作最终只有借助叙事才能获得权威和目的。

科学求助的两种主要叙事为政治叙事和哲学叙事。

其中之一与欧洲启蒙运动相联系,在法国革命的理想中得以体现,是人类从奴隶制度和阶级压迫中逐步解放出来的叙事。

科学作为知识的表述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因为知识一旦被所有人所掌握,将有助于绝对自由的实现。

在黑格尔著作中开始并实现的一种哲学叙事与这种政治“解放叙事”相互交叉,但影响却广泛而巨大。

在该哲学叙事中,知识是自我意识的精神从无知的无自我意识的物质通过历史逐渐进化过程的主角。

先前的叙事围绕着重新发现或返回原初真理这一理念展开,以上两类解放的、思辨的叙事均具有目的论性质,即基于过程是为实现某个终极目标这一理念之上的。

二、“后现代”视界中的科学知识问题1.科学知识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也对科学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且把它置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中来讨论。

他说:“知识以信息的商品形态出现,成为权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世界范围权力竞争中,已然变成最重要的筹码。

”[1]那么,究竟知识对什么样的权力之竞争是关键的?是否只有增加利润的资本家权力才能展示科学知识的成就?这里利奥塔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扩展。

利奥塔把科学知识看作是语言游戏及其规则,并通过对科学知识借助权力追求合法化的探讨,实际上解构了现代主义或现代性中科学的霸主地位。

后现代科学实际上正在改变着知识的本质,并正在提供一种合法化的模式,即科学中的明确文本来源于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372006年第3期 贺旭辉: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测性,只不过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效率合法化毫无关系。

科学知识的几个重要特征。

利奥塔的研究方法是将科学知识与叙述知识相对立,通过对科学语用学的研究和比较,得出了科学知识的几个重要特征。

在这项知识报告中,利奥塔设定的实现科学知识的两个途径为:(1)生产途径:研究;(2)流通途径:教育。

而在这两个过程中,科学知识发生了“双重异化”。

首先是知识的商品化。

与知识游戏“相关的不是真善美,而是高效:当一个技术‘招数’获得更多、消耗更少时,它就是‘好的’。

”要确立科学的地位,就必须有其合法性举证的证据(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容后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