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论全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全套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全套教案

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一、主要内容:1、什么是科学2、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3、科学教育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科学2、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对于科学的本质的认识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看录像。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科学的三位一体说: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提起科学,人们自然会想到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及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多数人视科学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

事实上,知识本身并不等于科学的全部。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目前科学教育界较流行的观念是所谓的科学的三位一体说,即完整的“科学”定义应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的特殊目的•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家的独特品格•正确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对比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的工作目的)•科学课堂上的提问技巧: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有关材料,提供信息,设置环境,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如一杯水里等溶解多少食盐?)2.学生接触和进入境界,了解和分享信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3.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什么不同意见?有什么更好的想法?”4.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少提“这是什么?”这类知识性的问题,多提“有什么特点”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5.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探究。

•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科学知识和常识的区别:科学知识经得起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时刻准备接受别人的修正;有明确的适用条件的阐述;具有预见性或普遍性。

1.可重复性。

强调科学方法的规则性、操作步骤和所获结果表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2.可积累性。

科学教学论

科学教学论

第一章一、科学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1、科学课程教学过程就是科学活动的过程2、科学课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科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3、科学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二、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结构1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特点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主要因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主要活动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结构2 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特点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信息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和辨析,以获得知识重组主要因素有效的信息重组主要活动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活动结构3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特点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的多次分析于比较,以获得新的结论主要因素尝试实验的方式主要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结构4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特点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作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主要因素准确的抽象概括主要活动尝试发现并构建科学模型第二章一、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功能?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生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学导教导测量教学目标的表述示例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表述1.教学目标叙写的要素第一,行为主体(Audience)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行为动词(Behavior)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

第三,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知识与技能的行为动词知识1.了解水平说出、举例、列举、描述、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2.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对比、懂得、看懂3.应用水平使用、用理论或模型解释、用理论说明、分类、归纳、概括技能1.模仿水平2.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测定、查阅、学会、计算3.迁移水平联系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1.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感知2.反应(认同)水平关注、注意3.领悟(内化)水平形成、树立、建立、领悟、增强二、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属于教材层面的概念,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是一种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必须直接以科学验证和实验证据为依据,注重科学实践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真实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实践证明,采用科学主义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科学主义教学法还强调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科学主义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尝试和推广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科学主义教学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过度强调科学实验和实践,会使教学成本高昂并且难度较大,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太现实。

此外,过度依赖书本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主义教学法是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虽然它存在不足之处,但只要合理使用,科学主义教学法仍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三节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三节

科学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选择
01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
讨论式、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组织与管理
0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流程,确保课堂秩序井然,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专业素养
03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灵活应对课堂教
学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在线教育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将更加普及,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 习方式。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 式学习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跨学科融合的科学课程设计
学科交叉融合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 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学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 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 行的评价,旨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 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多元评价方式
科学课程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包括考试、作品评定、观察和自我 报告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 况和需求。
VS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 、强调实践和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 多元化发展等。同时,随着信息化和人工 智能技术的应用,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将更 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02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 概念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1、叙述科学教育的特征和性质。

1、科学教育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类别构成的专门教育系统。

2、科学教育是有关科学的教育,它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教育有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涵。

2、科学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科学教育起着促进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竞争水平提高和培养科学事业后继者的重要作用。

第二,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学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

3、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哪第 2 页共 27 页些方面?1、有关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2、科学教育的实践应用研究。

3、科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4、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是什么?(p9)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20世纪中叶以来,在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目的发生了哪三次较大的转变?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7)第一次转变发生于20世纪50到70年代初,第 3 页共 27 页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离你那更新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1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的,2以理解科学知识的学术价值为中心,3以培养探究发现的能力为归宿,)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这一转变是在回归基础运动和生计教育的背景下完成的第三次重大转变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迄今起来的科学驾驭发展过程中,是在蓬勃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等位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产生的(1通才培养观,强调适应科学技术普及化的趋势,培养具备科学基本素养的通识型的人才,2综合的学习观与课程观,主张采取学科综合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和编制科学教材,把那些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问题,如能源,人口,工程,环境,资源利用,国防与太空,科学社会以及技术发展的第 4 页共 27 页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主题。

科学学科教学论

科学学科教学论
• 发展科学探究各要素 • 了解、认识、理解相关要素的意义、作用 • • • • • 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了解科学知识的阶段性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能从事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小学)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现)
• 好奇心、求知欲,和谐态度 • 尊重、兴趣、关心,反对迷信 • 敢于依据事实发表意见,听取、修正、交流,尊 重他人劳动 • 责任感,服务意识 • 好奇心、热情,乐于探究,克服困难,认真完成 任务 • 敢于依据事实发表意见,听取、修正 • 合作、交流,对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具有敏感性 •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环保意识,责任感(小学)
要不要在初中教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呢?
“为什么教”,是一个问题
• 学生 • 学科 • 社会
• 对学生而言:要考虑他的接受和发展 • 对学科而言:要考虑学科的继承和发展 • 对普通人而言: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 学家,不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科学公式。但 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相关的科学问题, 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 • 对社会而言:需要用好科学带来的丰富认 识和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为什么要这么写目标?
作业
• 作业1:整理小学或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的结 构。包括几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几个层 次,每个层次又可以有哪些行为表现 • 作业2.任选一课,按要求撰写科学教学目标 (不强求任务分析、学习分析的合理,但 要求具有形式上的具体可操作性)。 • 作业3,检查微格教案或教学设计中的“教 学目标”有没有符合目标撰写的一些要求。
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 • • 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推动关系; 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 了解技术的负面影响,懂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了解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用,了解科学 技术是每个公民要关心和参加的重要社会事业

科学学科教学论

科学学科教学论

例: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 论证:物体下落是因为在地表附近受到地 球引力 • 所需证据是什么? • 证据一:地表物体下落 • 证据二:不受地球引力时不下落的证据 • 在这里,光是证据一是不足以支持这个论 证的。第一是归纳法的问题;第二是没有 其它条件相同下去控制引力有无这个变量
要素:获取事实与证据
要素:解释、检验与评价
要素:表达与交流
将科学探究与具体内容相结合 例:电磁铁的磁极 电磁铁的磁极
• 提出问题:电磁铁钉尖和钉帽去靠近指南 针时,指南针方向会动;但是有时是吸引 有时却是排斥,不像条形磁铁那样,要么 吸引要么排斥。这是为什么?
做出假设猜想
• 观察到电磁铁在接近指南针时,电极或绕 线方向是不同的。猜想,电磁铁磁极方向 与电极有关,与绕线方向有关。
制定探究方案
• 采用固定变量的方法。 • 分别研究电级方向与磁极方向的关系和绕 线方向与磁极方向的关系。 • 用实验的方法,变化电级,看磁极;变化 绕线看磁极。
获取数据
• 变量有:绕线的方向、电级的方向、磁极 的方向 • 列表记录
解释检验评价
• 根据发现,当绕线不变时,电极改变,磁 极也改变。说明电级方向会影响磁极方向。 • 同理,当电极不变时,绕线改变,磁极也 改变。说明绕线也会影响磁极。 • 如果电极与绕线同时改变,会有什么情况 呢?
科学探究六要素
• • • • • • 提出问题 提出猜想和假设 制定探究方案 获取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要素:提出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发现问题 • 2)可以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算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 天空是由空气组成的,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那怎么会看起来是蓝色的呢? • 看到颜色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天空看起 来是蓝的,就是因为有蓝色的光进入眼睛, 那么蓝色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学科学教学论(精)

小学科学教学论(精)

生 命 世界
常见 的植物 常见 的动物 世界 常见的 其他生物 动植物 的一生 生物 的繁殖 生物的结 构和功能
多样的生物
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 基本需求
生理 与 健康
生命世界
遗传现象
健康生活
生物与环境
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
生长发育
良好生活习惯
进化现象
物质世界
物体 的特征 材料的性 质与用途 物质 的变化 物质 的利用 位置 与运动 常见 的力 简单 机械
科学教育学 (将来)
科学教学论
把科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教学系统 中诸因素的内在关联及其统一过 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的主体与媒体、教学本身与 教学环境之间的多向、多层面的 交互作用。
科学教育学
不仅要揭示科学教学的教学 规律,还要揭示科学教学培养人 的规律,要从科学学科在培养人 的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 析出发研究课程、教材和教法, 研究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与学 校其它教育的关系等等。
参考网站
[1]e21科学探究网 [2]小学科学教师 [3]小学科学教学网 [4]小学科学教育网 [5]小学科学教学研究(教师版) [6]科学课在线 [7]科学常识教研网 [8]小学自然教学 [9]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网) [10]红桥教育网 [11]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网
科学课程研究
课程的概念
学科
教学内容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 以培养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 蒙课程。
科学是什么?
⑴科学是一种探索活动 ⑵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⑶科学是一种过程和方法
⑷科学是一种精神、思想、态度
⑸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怎样理解科学课程性质?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较完整)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较完整)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名词解释:科学素养:人们在运用科学看待,处理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科学的基本品质。

科学教育目标: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课程类型:根据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主要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统一性。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凡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作教材。

课程标准:指由国家发布的关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据课程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深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理念和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包含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检验和评价,表达与交流六个要素。

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中学科学教学论

中学科学教学论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教育类专业课程。

它是由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 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基础知 识是科学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哲学等是科学教学论的理论指导。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科学教师和专业研究人 员,根据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经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教育理论,是直接用以指导中学科学教学的有力工具。

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如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对科学、技术、社 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 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 的能力。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 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一、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地位,并把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和统一起 来。

二、既强调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

三、更新科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凸显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技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

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以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改革。

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注重提高科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注意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重视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重视评价改革,构建与科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STS 教育是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STS 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 公民。

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 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1.科学课程教学论的概念?科学课程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专门研究科学教学原理、过程、内容、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科学课程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来指导科学课程教学实践,并且在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理论,对教育理论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是决定相关的教育理论能否与科学课程教学实际全面地结合,影响科学课程教学实践质量的一门重要学科。

2.科学课程教学论的设课目的?为了使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胜任小学、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也能适应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3.科学课程教学论的学习方法:一、把握学科的系统性,联系各学科进行综合学习。

二、适应学科的实践性三、注重自身探究能力的提高4.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不同的途径。

5.STS概念P48(不够准确)STS是英语中科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缩写。

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6.科学课程教学的原则:P176-177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原则2)师生互动原则3)过程原则4)开放原则5)形象原则7.科学教学策略有哪些P1981)问题情境引导策略2)实验探究引导策略3)借助互联网引导策略4)单元小结性学习引导策略8.谈谈你对教学过程中应用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认识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的理论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子版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电子版1、光照射到物体上,我们就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

[单选题] *A.被物体吸收B.被物体反射(正确答案)C.传播的方向不会改变2、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现象是()。

[单选题] *A.长出嫩芽B.种皮破裂C.种子膨大(正确答案)3、某农田为防止鸟类啄食农作物的种子,大肆捕杀了鸟类,后来发现农田中有大量害虫,其主要原因是()。

[单选题] *A.农作物旺盛生长,食物充足B.食物链被破坏(正确答案)C.害虫生长速度加快4、在组成花岗岩的矿物中,硬度最硬的是( )。

[单选题] *A.云母B.石英(正确答案)C.金刚石5、下列比较容易找到蚯蚓的是()。

[单选题] *A.黄泥浆里B.菜地里(正确答案)C.沙堆里6、港珠澳桥采用桥、岛、隧为一体的主要原因是( )。

[单选题] *A.我国建造特高大桥的技术不成熟,而建造海底隧道的技术很成熟B.为了保证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正确答案)C.保护环境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变异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当用手摇电动机点亮小灯泡后,想要使小灯泡更亮,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单选题] *A.转动的时间更久一些B.改变转动的方向C.转动的速度更快一些(正确答案)9、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在同一条直线时,地球在中间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0、30、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多,但人均占有量丰富。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1、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的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2、安全帽做成拱形,能提高抗撞击能力。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根据这一成语,可以写出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4、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 ) [单选题]对(正确答案)错15、在户外进行空投包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记录数据来帮助改进实验。

第一章 科学课程教学论

第一章  科学课程教学论

英国:1988年通过《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在中小学实施统一的 “全国
学校课程”,将科学列为“核心学科”,并颁布《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以指导 英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法国:1985年公布并实施全国小学新教学大纲,决定在小学开设数学、科
学和技术等7门课程。
二、国内科学教育发展概述
1.古代科学教育
我国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 派繁多,科学思想也十分活跃。但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一世 纪的秦汉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得不到官方认可的 哲学思想很难产生、发展和传播。 中国古代一方面是技术发达,另一方面是儒家理论的经验论和 认识观念的直观化,使得科学理论结构具有过分技术化的倾向,而 不重视理论体系的自我完善。这使得科学理论难以得到相对独立的 发展。
此外,20世纪70年代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最主要的有综合科 学教育 (综合理科教育)概念的提出。
5.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科学教育
美国:1989年,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科学促进联合会发布了有关科学、
数学与技术教育改革的长期规划—— 《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 并详细阐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2061计划开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先声。 1996年,正式出版修正后的《全美科学教育标准》。
二、科学本质
1.科学世界观
科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 工作都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它们与自然世界的性质 和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关。 1) 世界是可知的 2) 科学理论是变化的 3)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4) 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

科学教学论6

科学教学论6

三、说课的内容
所讲授的内容所处的知识地位、思想地位、 教学要求是什么、重点、难点;实施教学的主要 方法、途径、练习的形式;如何启发,如何指导 自学,时间安排、分割、作业布置等。
1、说教材 即说明所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 据。简要说明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特征、结构。说出编者意图及本节课与其他章节相关内容的 联系和地位。
计划的内容:课程名称、班级、总学时数、周学时、任课教 师、教学目的(一学期的总目标)、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九年 级分析八年级,高一分析中考)、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其中教材分析很重要,它包括教材性质(元素、化合物、理论 知识)、教材的作用(安排在某一位置的作用)、教材的特点、 难易程度。
其中教材分析很重要,它包括教材性质(元素、化合物、 理论知识)、教材的作用(安排在某一位置的作用)、教材的 特点、难易程度。 需要注意:教学计划是粗略的,宜粗不宜细,具有灵活性。 教学经验融入教学计划,应写在教学计划中。
九、教学
试讲是对教学过程的演练、预演。上新一论 教学课仍然需要试讲,纸为黑板、钢笔为粉笔, 这样卡时间,查漏存在的问题,看看内容。结、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 手段的有效方式。可以分为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 (课件分析、学生活动组织、科学素质),又可 以分为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自己分析上课的全 过程)。
全面分析
目标;制定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任务完成怎样. 教学内容;难易,是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逻辑层次。 教学过程;(时间安排)计划性,课堂导入情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举例、比喻、实验安排是否恰当,是否利用了实验结果。 教学思想;是否贯彻了现代教育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很好达成目标,形式多样。 师生活动;表现积极,乐于参与。 准备;实验操作、准备是否充分 效果;课堂气氛 教师素质;思路清楚、表达、板书、版画、教态、衣着(不得穿拖鞋 、化浓妆,不穿奇装异服)

科学学科教学论

科学学科教学论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前期分析教学顺序确定修改教学管理设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学习者分析学习情境分析教学顺序确定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媒体和资源设计课堂管理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编制和实施教学设计形成性评总结性评价前期分析修改修改修改学习环境设计修改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我们如何做教学设计
一些信息
• • • • • • • • • 技能考核: 教学设计+课件制作1.5H 说课5分钟+模拟上课15分钟 四月份可能试考核 具体标准未定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奖作品FTP 10.1.73.11 Sfjn sfjn
• 4月2日微格调制3月24日(周六)
《科学》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
• 教学设计的概念 •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
关键的过程:
• 前期分析:旨在确定教与学开展的各类基 础条件或限制 • 教学目标阐明:旨在明确教学后学生要达 到的变化 • 教学过程设计:旨在确定要达成目标所应 经历的过程、用到的模式策略或方法
前期分析及主要内容
• 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 学习者分析 • 教学重点、难点
前期分析之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 要求: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 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 解读: • 起点水平,可指学习者在各方面的基础 • 动机,可指学习者对从事新内容学习的原 因 • 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可指学习者对该类 内容的学习方式及特点
前期分析之教学重点、难点
• • • • 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解读: 重点,可指按某规范要求的学习内容 难点,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技 能态度等

科学学科教学论

科学学科教学论
• 逻辑可以有效,也可以无效;即使有效也不能保证有新的 真的结论 • 所有关于哲学的课是乏味的 • 这节课是关于哲学的 • 这节课是乏味的(逻辑上有效,结论包含在前提里) • 许多关于哲学的课是乏味的 • 这节课是关于哲学的 • 这节课是乏味的(逻辑上无效) • 所有的猫都有五条腿 • 这是一只猫 • 这只猫有五条腿(逻辑上有效却为假)
• 科学起源于观察,我们来观察一下细胞器的图片, 从中可以发现它是没有膜的。 • 镁能与很多物质反应,所以它的还原性很强 • 在原子结构的探索中,后来的电子云模型推翻了 前面的轨道模型。接下来我们来讲原子的电子结 构示意图。 • 核外电子分布有三个规则,最内层小于等于2个, 其它为2N2个,最外层小于8个 • 细胞质与核分离,死亡;细胞质里植入核,活。 所以细胞核是具有生命功能的。
科学是可否证的理论?
• 对于证伪主义者来说,一个理论越是可证伪的, 它就越好(进步与成长) • (a)火星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 (b)所有行星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它们的太阳运行。 • (b)作为一则科学的知识比(a)有更高的地位。 定律(b)告诉我们(a)告诉我们的一切、并且 此外告诉我们的还更多。定律(b)这个更可取的 定律,比(a)更可证伪。
• 证伪主义者把科学看作试验性地提出的一 组假说,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描述或说明世 界或宇宙的某些方面的行为。 • 任何假说或假说的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 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 条件。如果一个假说要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它必须是可证伪的。
科学是可否证的理论?
• • • • • • • • • 可以证伪的例子 1.星期三从来不下雨。 2.所有的物质受热都膨胀。 3.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松手将重物(如一块砖)放开, 如果不被阻挡,就 垂直下落。 4.当光线从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人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不可证伪的例子 5.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6.在欧几里得圆上,所有的点与圆心等距。 7.在赌博性的投机事业中,运气是可能存在的。

1科学教学论PPT课件

1科学教学论PPT课件

.
10
B: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科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科学的 本质和特征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 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认识。因为,中学《科学 》课本包含了科学和技术的内容,所以《科 学》教师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认识,有助于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 进行
.
11
C: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
13
E: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应学生的进步
F: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科学》老师参与教育研究是自身发展的一个
重要途经,同时,老师还要利用多种学习资源 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
.
14
G:时代的发展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新一轮的《科 学》课程改革。
20世纪未,我国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此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程在课程理念 、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 有了很大变,在重新定位了中学《科学》课 程的价值后,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 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一. 中学科学教师肩负的使命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国家“科教兴国”的 方向,根据中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努力使 学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 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需要的科学能力,并能运 用科学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应用自然资源、改善 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明确科学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 身心健康发展,为民族营造合格人才。
教师是个专门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 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职业道德的要求,必 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严格的教师资格管 理和制度等。这个职业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科学教学论》复习资料绪论名词释义:1.科学本质:德莱弗(R.Driver)等认为理解科学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科学内容;理解科学探究的进程;理解科学为一种社会事业。

2.科学知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指出科学知识具有两个层面:它可以是暂时的、可被修正的,或者是持久的。

3.科学共同体:是探索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4.科学素养: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段落:1.传统科学哲学与当代科学哲学都认为科学新知识的发现须依赖①事实的观察、②证据的搜集、③资料的分析、④假说的建立、⑤逻辑的论证。

看看:1.英国在其颁布的课程指导文件《全国学校课程》中提出的科学素养标准中的能力培养标准,包括:科学应用能力、科学调查能力、科学交流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总目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教育名词释义:1.科学:至少包含五层含义:①科学是一种建制;②科学是一种方法;③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④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⑤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段落:1.对科学的认识:①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精神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②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领域,它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③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构成整个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科学的特征(p12):①客观性②理性③可检验性④可重复性⑤增长性⑥批判性。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社会发展的意义。

②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方面。

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在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

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热爱科学,反对迷信,勇于创新,独立思考,崇尚真理,严谨求实,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技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

这一阐述,针对中国的现实,也针对中国当前的科学教育,并且十分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4.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认识:①科学素养属于基础教育的目标范畴,它指向全体学生,是为未来公民适应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做准备的。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素养与‘科学为大众’等口号主旨是一致的。

②科学素养不仅是一个口号,它确实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这种实质性的内容是使科学素养的理念能够贯彻到课程与教学实际中的保障。

③科学素养涵盖多个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和过程,还涉及相关的数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

④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会因时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变化。

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科学素养内涵式可以理解的。

⑤个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水平会由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向较为成熟或成熟逐步发展。

5.科学本质观特征(p20):①与境性。

②主体间性。

③历史性。

④反思性。

6.科学教育的特征(p24):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③科学世界教育与生活世界教育统一④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结合⑤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一致。

第二章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段落:1.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三次浪潮: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浪潮,称其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科学知识的现代化及其结构;②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第二次改革浪潮,称其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工具,培养科学家,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③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第三次改革浪潮,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

(1)第一次改革浪潮:纳菲尔德基金会的资助下,英国开发一系列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课程,即纳菲尔德课程。

(2)第二次改革浪潮:提出‘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口号。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3)第三次改革浪潮:变革由以下诸方面体现(p31):①概念的变化②综合方式的变化③主、客体关系的变化④教师角色的变化⑤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关系的变化⑥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关系的变化。

2.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1879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讲格致(自然科学),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起点;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学制4年,设12门课程,其中科学课程设置为博物、物理、化学三门。

博物含动物、植物、生物、卫生、矿物。

标志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科学课程的发展。

1902-1948年,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有时采用合科制,有时采用分科制,从总的看来,以分科课程为主。

3、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p39):①在课程主旨上,崇尚‘科学为大众’;②在课程目标上,以科学素养为导向;③在课程内容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④在课程编制上,趋向统一性。

看看: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大致看p36)第三章科学教程标准的解读与教科书评价●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见表P51“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科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掌握---P53)总目标: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分目标: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1.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体现科学本质。

3.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

4.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5.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创造性。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的特点:1.强调有机的统整。

2.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3.突出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4.加强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

第四章科学课堂教学(上)●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几种观点(大致知道--P68):1.特殊认识说———苏联凯洛夫: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领导学生自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4.交往说———基本精神在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特定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的组成:“二要素”说———教师、学生。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课程、教法、教学环境。

“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重点--P71)1、突出综合。

2、强调科学探究、关注教学情境。

3、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

4、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为主体。

5、关注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科学课堂教学的原则:1、过程原则。

2、开放原则。

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原则。

4、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步骤及其相关的策略。

●教学模式的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实现条件。

4、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选择依据: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实质。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教师的特点。

5、教学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6、教学时间。

●运用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要具有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思想。

2.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3.优化组合,变通运用。

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

第五章科学课堂教学(下)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这一概念的含义如下:1.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如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知识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以在班级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4.以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科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科学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方式、组织和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当它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材的掌握实际地作出贡献时,才能合乎目的地加以选择。

教学目标与教材不同时,往往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诸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者生动活泼的课题讨论。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教材范围与难度、学生理解教材的程度,以及教科书等教材作了何等程度的叙述,等等。

2.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效,提高科学素质。

例如,分组学习不只是追求外部活动的活跃,它只有在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3.使学习活动合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