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的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疗

氧疗指各类缺氧的治疗,除了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外,均可给予吸氧治疗。吸入高浓度氧使血浆中溶解氧量增加能改善组织的供氧。缺氧是指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机体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缺氧的分类】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的变化,一般分为4种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

1、基本概念: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

2、发生原因:

1)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如高原.高空等。

2)喉头水肿等呼吸道狭窄或阻塞疾病,胸膜炎等胸腔疾病,肺炎等肺脏疾病,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性疾病。

3、发生机制: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造成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及呼吸膜面积缩小,引起低张性缺氧。

4、病理特征:动脉血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降低,氧容量一般正常,因组织利用氧的功能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或变化不明显。低张性缺氧(严重通气障碍)时,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加,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并反射地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代偿性呼吸增加。

二、血液性缺氧

1、基本概念: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减少,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不足,引起的供氧障碍性缺氧。

2、发生原因:由于贫血,血红蛋白性质改变引起的。贫血常见于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性贫血。血红蛋白变性常见于亚硝酸盐,过氧酸盐氧化剂,磺胺类药物,硝基苯化合物等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

3、发生机制:

1)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减少,使其携带氧的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处氧分压降低,导致氧向组织弥散速度减慢,供给组织的氧减少。

2)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a.高铁血红蛋白症,亚硝酸盐等的中毒时,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价铁血红蛋白症。一方面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剩余低价铁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造成缺氧。常见的大量食用含硝酸盐腌菜中毒,正是因为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称为肠源性紫绀)

b.一氧化碳中毒,Hb+CO->HbCO,HbCO失去携带氧的能力,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一氧化碳抑制正常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HbO2结合的氧不易释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10倍,而HbCO解离速度却是HbO2的1/2100。因此一氧化碳中毒既妨碍Hb(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力,又妨碍氧气的解离,从而造成严重的缺氧。

4、病理特征:贫血性缺氧时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均正常,而动脉血管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静脉血液的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及血氧分压均降低。贫血时动脉血氧分压虽然正常,但是在毛细血管中的平均血氧分压低于生理常数,当血液在毛细血管床通

过时,血氧分压下降较快,氧向组织弥散速度减慢,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血红蛋白变性发绀(煤气中毒时,皮肤,可视黏膜呈桃红色;严重中毒时,因毛细血管收缩,可视黏膜呈苍白色)

三、循环性缺氧

1.基本概念:由组织器官血液量减少或流速减慢而引起的细胞供氧不足,称为循环性缺氧。包括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2.发生原因: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见于心衰竭,休克等。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见于栓塞,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局部淤血等血管病变。

3.发生机制;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导致全身性缺氧,严重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组织缺氧,功能衰竭可导致动物死亡。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时,单位时间内从毛细血管流过的血量减少或变慢,弥散到组织细胞内的氧减少。

4. 病理特征: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为,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容量和动脉学氧含量正常,由于血流速度缓慢,一方面血在毛细血管床通过时间延长,氧向组织弥散的量增多,氧被细胞利用,而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降低,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另一方面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流的总量少,氧向组织弥散的总量少,导致组织缺氧。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加,皮肤、黏膜发绀。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肺水肿.休克等严重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四、组织性缺氧

1.基本概念: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2.发生原因:见于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维生素缺乏等。

3.发生机制:

1)组织中毒。如氰化物中毒时,各种氰化物进入人体内,氰基迅速与线粒体中氰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上的三价铁结合,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而不能在接受并传递电子给氧原子以形成水,呼吸链中断,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硫化氢,砷化物等中毒也主要由于抑制该氧化酶而致缺氧。

2)细胞损伤。当大量辐射或细菌毒素作用时,线粒体损伤而导致细胞利用障碍。

3)维生素缺乏。例如硫胺素(维生素B1),尼克酰胺(维生素B5)和核黄素(维生素B2)都是多种还原酶的辅酶,参与体内生物氧化还原反应,这些维生素严重缺乏时线粒体功能障碍,呼吸酶合成障碍,导致细胞利用氧障碍。

4)组织需氧量过多。如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和需氧量增加而引起相对缺氧。

5)总之,组织性缺氧是外呼吸,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血液携带氧过程正常,但细胞不能利用氧,内呼吸环节发生障碍引起缺氧。

4.病理特征:组织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为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动脉血氧含量正常,但细胞不能利用氧,导致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因为静脉,毛细血管中氧含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所以动物皮肤,可视黏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

【综述】

缺氧虽分为上述四类,但在临床上所见的缺氧常为混合性。例如感染性休克时主要是循环性缺氧;但微生物所产生的内毒素还可以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功能障碍而发生组织性缺氧,当发生休克肺时可出现低张性缺氧。失血性休克既有血红蛋白减少所致的血液性缺氧,又有微循环障碍所致的循环性缺氧。心力衰竭时既有循环障碍引起的循环性缺氧,又可继发肺淤血,水肿而引起呼吸性缺氧。因此,对具体病情,要全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