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pharmacology名词解释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理学Pharmacology](https://img.taocdn.com/s3/m/336e66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9.png)
药理学Pharmacology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药理学研究药物的药效、毒性、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是研究和开发新药的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药物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药理学的发展对于解决人类疾病和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药理学主要分为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两个大方向。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身体作用的影响。
药理学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例如,药理学和生物学有着紧密联系,研究药物在生物学方面的作用;与化学学科相关,研究药物化学性质和药物合成;与临床医学相关,探究药物在临床中的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
药物的分类可以按照其用途分为止痛药、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等;也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分类,如酰胺类、五环素类、青霉素类等。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药理学的特性,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等。
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也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会根据研究目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验证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药理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药物不仅可以缓解疾病症状,还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提高疾病治愈率。
此外,药物治疗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药理学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它不仅为研究新药提供了科学基础,还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理学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的保障作出贡献。
药理学pharmacology名词解释
![药理学pharmacology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343a4eb03d8ce2f016623b6.png)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集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2.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4.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
5.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6.副反应side r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7.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8.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9.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10.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
11.计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2.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or all-or-none response: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称为质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cf78294b73f242336c5fb6.png)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11b0202f60ddccda38a041.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cf3f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f.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4b224d33687e21af45a90a.png)
1.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5.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
[动因]6.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结果],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7.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
8.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9.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10.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1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14.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15.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16.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81bc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3.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理学(pharmacology):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与作用机制。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得影响下所发生得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得另一侧。
5、首关消除(firstpass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 cs):又称恒比消除,就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得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就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得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 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得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得药物量与进入体内得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得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11、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得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CL):就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得总与,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1fd6bb9b89680203d825e7.png)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3618286edb6f1aff001f3b.png)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和规律的学科。
2.(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3.(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
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回跃反应,反跳现象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allergic reaction):指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idiocrasy):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
: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成比例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
当药物的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时的药物效应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它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同类药物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它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半数中毒量(TD50):能引起50%的动物中毒的药物剂量。
TI):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TI=LD50 / ED50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
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antibiotics):由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
![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1901ee9e31433239689385.png)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edc331f61fb7360b4c65ea.png)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药理学的英语名词解释
![药理学的英语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319c3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f.png)
药理学的英语名词解释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理学的英语名词解释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定义,以下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药物(Drug)药物是指能够诊断、治疗、缓解、预防或改变病情的物质。
药物可以来自天然产品,如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也可以由人工合成。
药物的英文名词是“Drug”。
药效(Therapeutic effect)药效指治疗药物对疾病或症状的效果。
药物的英文名词是“Therapeutic effect”。
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或有损害的作用。
药物的英文名词是“Toxicity”。
副作用(Adverse effects)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期望的非疗效反应。
药物的英文名词是“Adverse effects”。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的英文名词是“Pharmacokinetics”。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转化的过程,目的是将药物转化为容易排除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英文名词是“Drug metabolism”。
药物排泄(Drug excretion)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肾脏、肝脏、肺部等途径从机体中排出的过程。
药物排泄的英文名词是“Drug excretion”。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体内相遇时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的英文名词是“Drug interactions”。
药物治疗(Drug therapy)药物治疗是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或症状的方法。
药物治疗的英文名词是“Drug therapy”。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上进行的旨在评估药物安全性、疗效和副作用的研究。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理学pharmacology](https://img.taocdn.com/s3/m/c71e410f763231126edb11d2.png)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of untoward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反应。
●副作用side effect: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特点:可预知,不可避免,轻微,药物本身固有)●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应。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到有效浓度一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在适当剂量下,对某一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产生作用或作用很弱的性质。
特点:相对性,与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有关。
选择性与特异性不一定平行。
意义:药物分类的依据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临床价值高●效能efficacy: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效价potency: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
●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增加剂量才能产生原有药物剂量的药理效应.●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要改用其他有效药物。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75df0ade53a580216fcfe68.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药理学( )
![药理学( )](https://img.taocdn.com/s3/m/fca3ba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7.png)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药物和生物体两个方面。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包括合成药物、天然药物、生物药物等。
生物体则包括人体和动物体,以及微生物、植物等。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性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涉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层次。
药物代谢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在生物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物毒性则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药物毒性的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则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方法。
其中,实验药理学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手段,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效应。
临床药理学则通过临床试验等手段,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药理学的研究也对于揭示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以及探索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0d624d02f60ddccdb38a07f.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展受试药物平安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响,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响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响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病症,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响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响称不良反响。
多数不良反响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11.副反响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响,亦称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集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2.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4.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
5.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6.副反应side r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7.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8.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9.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10.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
11.计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2.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or all-or-none response: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称为质反应。
15.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16.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7.药物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8.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9.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o dose,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1.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到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23.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能。
2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
25.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6.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27.拮抗参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的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
28.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不可逆的。
29.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0.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31.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状态的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的现象。
32.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3.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34.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35.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中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36.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7.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38.生物利用度bioab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39.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40.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41.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42.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43.神经摄取neuronal uptake:NA被摄取回神经末梢,储存于囊泡中。
称摄取-1. 44.非神经摄取non- neuronal uptake:许多非神经组织如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也可摄取NA,称摄取-2.45.调节痉挛:动眼神经兴奋时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
这种作用叫调节痉挛。
46.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此即为调节麻痹。
47.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48.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49.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50.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52.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来表示。
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53.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54.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应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此非水解机制的耐药性又称为“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
55.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它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56.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处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具有部分激动作用。
57.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小剂量时可引起安静或嗜睡状态,成为镇静作用;较大剂量时引起类似生理刺激性睡眠的催眠作用。
58.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
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59.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与PG合成受阻有关。
60.Reye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
61.金鸡钠反应cinchonism:由于长时间应用奎尼丁,而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现象。
62.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功能减弱、Ach的功能增强而引起的三种反应:①帕金森综合征②静坐不能③急性肌张力障碍。
63.NASIDS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扛风湿作用的药物。
鉴于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通,故将这类药有称为非甾体抗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