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17.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18.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19.非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虽不争夺相同受体,但会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激动剂单独使用时的最大效应。
20.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剂量与效价成反比。
21.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此时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强。
22.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表现为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烦躁不安、流泪、出汗、呵欠思睡、腹痛腹泻、呕吐等,只有等到在用药症状会消失。
时间药理学
是研究生物体时间节律对药物作用和体内过程的影响及药物对生物律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学将昼夜分为12时辰,故称为时辰药理学。
缓释制剂
用药后可缓慢地非恒速释放
控释制剂
用药后可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的释放
联合给药
临床上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目的是为加大疗效,减少副作用,但常因选药不当反而会降低疗效。
习惯性
有些药物在连续用药后,可使得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
耐受性
患者在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逐渐降低,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药效的现象
耐药性
需要加大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抗菌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菌谱
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阴性球菌,链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两者抗菌谱的覆盖面都较窄,因此属于窄谱抗生素(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而四环素类的抗菌谱覆盖面广,包括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因此为广谱(Boad Spectrum)抗生素。
抗菌谱反映了自然状态下细菌(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存在耐药性的干扰。同类或作用相似的药物常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抗菌谱。虽然抗菌谱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但应用时还必须考虑微生物耐药性发展的现实情况,两者不可偏废。
分布
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向各组织、细胞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过程。
药物排泄
是指药物以原型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过程。
肝肠循环
药理学必考的名词解释
药理学必考的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众多专业术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药理学必考的重要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转变过程。
代谢能力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常见的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
肝脏是药物主要的代谢器官,肾脏也参与药物代谢的一部分。
二、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药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对生物体的作用。
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都是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三、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它关注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作用位点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药效学的研究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互作药物互作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加强作用的现象。
药物互作可以使药物的效果增强或减弱,也可以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相互配伍和合理搭配。
五、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所引起的不利效应或不良事件。
不良反应可能是药物的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也可能是患者对药物成分的过敏反应。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可能发生的机制,有助于合理用药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六、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是通过研究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毒性、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方面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它对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以及现有药物的使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价合格的药物安全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七、药物信效学药物信效学是评价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学科。
它注重将药物的药效学和临床试验的信息对接,探索药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通过信效学的研究,可以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减轻疾病的能力。
总结:本文介绍了药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及其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重点标注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存活性的药物。
2.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
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4.抗菌后效应:去除细菌培养基内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的现象。
5.最低杀菌浓度: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6.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7.T1/2:即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8.PAE:即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者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9.Bioavailability:即生物利用度,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A dverse reaction:即不良反应,指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效应。
11.T I:即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12.P lacebo:即安慰剂,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制成的外形似药的物质。
13.成瘾性:反复用药对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征。
14.首剂效应:部分病人首次服用哌唑嗪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晕厥等,称为首剂效应。
15.血浆半衰期: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6.受体拮抗药:对受体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简答题1.弱酸性药物(巴比妥)中毒,采用何措施加快药物排泄?碱化体液:可使肾小管内尿液PH值升高,弱酸性药物解离度增加,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应用利尿药:通过增加尿量加快药物排泄。
2.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对眼的作用:扩瞳,升血压,调节麻痹;松弛内脏平滑肌;对心脏的作用:加快心律,加快房室传导;对血管的作用:大剂量扩张血管;中枢兴奋作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2.拮抗剂:能减弱或阻止另一种分子或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酶、抑制剂或激素类等分子3.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4.零级动力学:许多酶催化过程,如代谢、肾、眼排泄、胃肠道主动吸收均为饱和过程5.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6.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7. 折返: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
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9. 调节痉挛:乙酰胆碱等M胆碱受体激动药能够与位于睫状肌的环状肌的M受体结合使之被激动从而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此即为调节痉挛10.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可能会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11.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2.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效应,包括药效增强或不良反应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反应1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14.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药理学全书重点名词解释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6.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8.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9.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10.首过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1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12.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13.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朋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14.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5.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
16.药物的机体消除:包括代谢及排泄两个过程。
17: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1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9.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药理
名词解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生化生理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量效关系:是药物的药理效应,剂量关系或血药浓度成一定关系。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胆汁排泄量大,就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程度选择性作用: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的专一或广泛程度不良反应,凡于用药目的无关,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为不良反应副作用:在治疗计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不适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物作用选择性差。
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加大剂量,停药之后可以恢复。
治疗指数:用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LD50\ED50。
一般情况下治疗指数越高,药物作用越强,毒性越小。
毒性反应:在大剂量或者长时间使用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药理性,病理性,基因毒性。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药物清除快慢的重要参数,服药间隔理论依据。
生物利用度:用任一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达到全身血液循环时百分比,反应药物吸收重要参数。
成瘾性:药物长时间使用后,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
停药之后导致身体不适或心里渴求。
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服用过量导致重症肌无力,危象。
呕吐,绞痛等锥体外系反应:指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或选择性,广谱窄谱抗生素:某些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其他病原微生物抑制或杀灭作用物质耐药性:是指长期应用化学治疗药物后病原体或恶性肿瘤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肝肠循环:排出肠腔部分药物经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血液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理效^( pharmacological e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 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3(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11、量效曲线(dose-e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等专业期末复习考试《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3.表观分布容积(V 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1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5.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6.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7.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不可避免,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9.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
一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药源性疾病。
20.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21.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
22.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物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其效应不在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3.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
24.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5.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2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27.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28.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9.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0.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是指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拮抗药或因受体激动药水平下降,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31.安慰剂(placebo):一般指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32.耐受性(tolerance):是指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
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33.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34.躯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也称生理依赖性,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
35.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36.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有部分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37.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38.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39.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40.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41.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2.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3.最低抑菌浓度(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44.最低杀菌浓度(MBC):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45.化疗指数(CI):常以LD50/ED50或LD5/ED95来表示,是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
46.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47.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崔少华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