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合集下载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眉山一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如下。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北方行政区划变化频繁C.南方秩序相对稳定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答案 C解析图片内容无法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交流情况,排除A项;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北方地区是政权变化频繁而不是行政区划变化频繁,排除B项;图片中南方地区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变化相较北方来说较少,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故选C项;图片内容无法体现专制政体是否遭到破坏,排除D项。

2.(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 7% 19%-38%世家大族49%-64% 78% 49%-64%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皇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这一阶段皇权有所增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官僚体系遭到破坏,排除A项;图表主要反映的是皇权势力与门阀势力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3.(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促使科举制形成并发展C.标志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答案 A解析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人才学理论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魏晋之初的王朝制度,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最终演变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制度。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等。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动乱,王朝的政治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重要政治制度便是魏晋王朝的统治体制。

在魏晋之初,魏国取代了东汉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且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东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相对自治的限制。

然而,魏晋王朝并没有稳定的统治,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替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

其中魏晋王朝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政治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的重要节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

北方的北魏和北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基本遵循了魏晋王朝的制度模式,但其实质上是由各种民族政权取而代之。

而南方的南梁、南陈等南朝王朝则较为强调地方自治和文化发展,政权分散在各地方。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不仅使得王朝的统一制度受到挑战,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了疆域的频繁变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也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动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朝制度的再度统一。

隋炀帝建立了统一王朝制度,恢复了中央集权。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强制统一的控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演变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统一王朝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宋朝、明朝等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革。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教学目标列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教学目标列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1. 状况: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政 2.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萌中央芽集权受到一定破坏/世家大族

3. 4.
地方制度:
选官制、监察制: 九品中正制
5. 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 济
文 化
【重点问题】1.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概况:
3次分裂:春战、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4次统一:秦、西晋、隋、元 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元明清
②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 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封建化与汉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1. 含义 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少数民族汉族化是指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 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 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特点》
•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 •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选修一《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北朝

东 方魏 汉蜀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西魏
北周 隋
南吴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后汉、 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 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寒门(庶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 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央机构1.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科举制(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2)标准:考试成绩(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a.前提: 政府 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②实行三长制 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 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3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 部;凡参加___政__事__堂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标准 血缘、姻亲
才能 品德 门第 才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0
雁塔题名
【解读】 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 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 代称进士及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6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7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4
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相权,保证了
的皇独权尊。
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有效履行
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
策和执行等权力。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
和审议 ;三省执的行最高长
官都是 。 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政事堂: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设
●五代 三省形同虚设,政事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 开始 ●北宋 三省合为一省,同时与枢密院、三司分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大事年表说明从汉至北宋三省制演变的特点,反映了 什么实质问题? [结论] (1)特点:皇帝任用近臣设置新机构制约相权;内朝权力逐渐增大向外 朝执行机构演变;三省间形成权力制约;宰相人数增多相权分割;具有传承性 与创新性。实质: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 熟
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课堂探究 即时演练
考情分析
关联新课标 南北朝政权更迭的 历史脉络,隋唐时 期封建社会的高度 繁荣,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隋唐时 期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民族交融的新
成就。
(1)2018·全国Ⅰ卷,25:藩镇割据的影响
[解析]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 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 繁的更替,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 项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 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 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但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度发展

中国古代的制度发展中国古代的制度发展是一个漫长而精彩的历史演绎。

自远古时期起,中国各个朝代和王朝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着各类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社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演进。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

一、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体制得以长时间地延续。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夏、商、周三代的封建政权,其政治组织呈现军权与朝权相结合、诸侯分封制的特点。

此后,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官僚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地方割据逐渐增多。

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再度走向统一,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培养士人阶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的做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转折点,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文官的主要手段,也使得社会地位的提升更加与个人才干和学识挂钩。

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则呈现了封建专制的巅峰,传统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最为完善的发展。

二、军事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最早的军事组织是封建时代的诸侯分封军队,在周朝时期形成了以“军功”为衡量封爵与封地的标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建立了雄厚的中央军队,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的先驱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军事势力强化,战国时代的军事制度瓦解。

隋唐时期,唐朝建立了府兵制度,实行了兵役制度,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宋代时期,军队逐渐成为中央权力的工具,士兵选拔标准逐渐提高,武将地位不断上升。

明清时期,军队的编制逐渐完善,势力逐渐集中于中央统治。

三、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封建等级明确,社会流动性较低。

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严格划分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身份和权利。

农民、士人、官僚、贵族等各有其不同的地位和责任。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中于封建贵族与皇室,农民则以缴纳租税或农业劳动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0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3
板块一
(5)衰落原因:隋唐商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商 人地主)的兴起,要求政治上掌权;士族门阀的衰落; 8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0
板块一
板块二
特点: 作用:
1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7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18 展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6
板块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7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4)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出任高官。
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13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地方行政制度 (1)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东汉的州—郡—县三级制 演变为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度。 致 (2) 唐 朝 中 期 , 朝 廷 在 地 方 设 立 节 度 使 , 导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藩镇割据 的
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1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含义: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常科名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太宗以进士明 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蜀 南 吴

西晋
266-316
北周 隋
东晋





南朝(420-589)
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单元宏观概览
3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 年)
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唐三省六部
分 工 合 中书省 作, 草拟 牵 制 监 吏 户 督 部 部
12
板块一 板块二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皇帝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评价
礼 部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地方行政制度 (1)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东汉的州—郡—县三级制 演变为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度。 致 (2) 唐 朝 中 期 , 朝 廷 在 地 方 设 立 节 度 使 , 导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藩镇割据 的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如何削弱相权, 并概括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24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板块三
板块四
二、隋唐
二、隋唐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中央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
决策 (1)运作机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 皇权的独尊;三省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为历朝所沿袭。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魏晋:220-589 隋唐:581-907
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北朝(439-581)
北 方 魏 东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北齐
581

25-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