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魏晋之初的王朝制度,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最终演变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制度。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等。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动乱,王朝的政治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重要政治制度便是魏晋王朝的统治体制。
在魏晋之初,魏国取代了东汉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且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东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相对自治的限制。
然而,魏晋王朝并没有稳定的统治,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替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
其中魏晋王朝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政治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的重要节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
北方的北魏和北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基本遵循了魏晋王朝的制度模式,但其实质上是由各种民族政权取而代之。
而南方的南梁、南陈等南朝王朝则较为强调地方自治和文化发展,政权分散在各地方。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不仅使得王朝的统一制度受到挑战,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了疆域的频繁变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也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动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朝制度的再度统一。
隋炀帝建立了统一王朝制度,恢复了中央集权。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强制统一的控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演变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统一王朝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宋朝、明朝等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革。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重点探究二 唐代地方行政与基层治理
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邻保制度;藩镇割据
高熲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 长史肆情,文帐出没,復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 请徧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寻人,各随便近。五党三 党,共为一团,一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以。
民族关系
经济
1、农业:
1、中央: 尚书省礼部 与鸿胪寺 2、边疆治理: (1)隋朝:
推行郡县制, 册封冼夫人, 到达琉球 (2)唐朝: 羁縻政策 北方突厥 北方回鹘 西北西域 西南吐蕃 西南南诏 东北靺鞨
曲辕犁、 筒车 2、手工业: 支钉 3、商业: 开元通宝, 信贷(柜坊 、 飞钱、质库 ) 契约 城市(坊市 ) 交通(隋大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
重点探究六 儒、佛、道的思想交融
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 教兴起的冲击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 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犹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 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 ,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 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 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重点探究一 中央官制的制度创新
三省六部制:以皇权为核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集体宰相、节制皇权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张永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二,西晋时期政治思想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治思想 四,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普通群众的政治思想:并非只有一流思想家名著中的思想 才是重要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思想也许并不高明,甚至 也许只是由无知产生的迷信,但是如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 运动,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后果,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中国 有史以来民间信仰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几千年来无 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黄巾军到义和团, 贯穿着一条连续不断的线索.
阮籍:阮籍经历了魏晋之际的变故,思想前后发展的痕迹很 明显,前期《通老论》,《通易论》与何晏,王弼相似,带有 儒道结合的色彩,认为君臣之制合于自然之道,后期所依据的 思想来源已经从《老子》,《易经》转向《庄子》,《达庄论》 和《大人先生传》虚无主义倾向更浓,不仅反对礼法,甚至发 展到无君思想,其行为也更加酣酒放旷,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自由主义:玄学崇尚自由放任,自然而然,相对 于注重礼教束缚的儒学,具有思想和行为解放的作用,到竹林 七贤时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追求无 限制的个性自由,自由主义的风气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十分突 出,甚至对追求个性解放,抨击礼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相 当的影响,比如鲁迅,周作人都很推崇魏庄之学,政治上反对司 马氏政权,也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儒学名教,"轻贱唐虞而笑 大禹","非周武而薄周孔",甚至认为名教是罪恶之源.
向秀:《庄子注》当时影响很大,但大部分失传,其思想倾 向于调和名教与自然,没有阮籍,嵇康那么激烈,与嵇康, 吕安共同隐居,二人被杀后出仕,可以说与山涛同样背叛了 竹林风格.
郭象:《庄子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哲学上提出 "独化论",政治思想上主张政治制度"应时而变","先 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又认为 "君臣上下"本身就是"天理自然","臣妾之才"安于 "臣妾之任",各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安于自己的本 分,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央机构1.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科举制(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2)标准:考试成绩(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交子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 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 了许多大港口。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三、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隋唐 三教合一 局面;宋代融合佛道 时期,佛道盛行,形成“_________” 理学 ;南宋陆 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_____” 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主题深化】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 点及影响 (1)分封制 ①特点:a.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周王
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
级关系。c.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 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②影响:在当时巩固了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的局 面。但诸侯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错误 题干未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未涉及经 济重心的南移,错误
辨 析 选 项
B C D
答案
A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视角2
用联系的角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历程
【典例4】 (2014· 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
雕版印刷术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 2.科技:隋唐发明___________ 指南针 用于航海。 药广泛用于军事,_______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a.前提: 政府 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②实行三长制 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 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3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 部;凡参加___政__事__堂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标准 血缘、姻亲
才能 品德 门第 才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0
雁塔题名
【解读】 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 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 代称进士及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6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7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4
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用书)
读书笔记
讲史甚为精细,末尾几百页的史籍检索讲解是目前为止看到过最详细的教程。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一本历史书籍,侧重经济,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时代印记很重,有局限性,但 文章最后的文献整理和解读才真正凸显了唐长孺的功力。 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读之恨晚。 薄薄小书,内容当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但是连贯性非常强。 毕竟是讲义,容易阅读。 中央党校讲义自然不会差,快速而抽丝剥茧般的从魏晋到唐末快速过了一遍从附录看的出作用的功力十分了 得,手动双击666。 一般的历史读物,都是讲人物、讲事件,各种民间传闻、野史、演义都融合其中,读起来趣味性会比较强。 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简要讲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由于是唐先生1960年为中央党校研究生讲课 写的讲稿,有较深的时代背景用语和意识形态,阅读感受不是很好,但可以作为阅读《资治通鉴》的参考。 好书,好老的书,但是立场坚定,言语清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大学 用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用书
中央党校
农民
魏晋
制度
先生
政治
大学
笔记
史籍 部
后人
讲义
经济
统一
社会 国
变化
改革
内容摘要
本书是唐长孺先生在中央党校讲课时的笔记,后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习的必 备书。
一十六国前 期(公元 304—383 年)
二0 2十 六 国 后 期拓跋部的 形成和它的 统一北方 (公元 383—439 年)
03
三拓跋部的 社会发 展 ——北 魏前期的经 济与政治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相权,保证了
的皇独权尊。
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有效履行
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
策和执行等权力。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
和审议 ;三省执的行最高长
官都是 。 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政事堂: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设
●五代 三省形同虚设,政事由皇帝特派使臣办理,成为宋代以差遣为正官的 开始 ●北宋 三省合为一省,同时与枢密院、三司分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大事年表说明从汉至北宋三省制演变的特点,反映了 什么实质问题? [结论] (1)特点:皇帝任用近臣设置新机构制约相权;内朝权力逐渐增大向外 朝执行机构演变;三省间形成权力制约;宰相人数增多相权分割;具有传承性 与创新性。实质: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 熟
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课堂探究 即时演练
考情分析
关联新课标 南北朝政权更迭的 历史脉络,隋唐时 期封建社会的高度 繁荣,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隋唐时 期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民族交融的新
成就。
(1)2018·全国Ⅰ卷,25:藩镇割据的影响
[解析] 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 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 繁的更替,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 项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 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 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但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2021年湖南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魏晋至隋唐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从公元220年魏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此时期是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方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由遭破坏到制度创新。
魏晋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发展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开创并完善科举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
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由遭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后恢复,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并发展,北方出现均田制,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出现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受限制;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南北交流思想文化方面封建正统思想出现危机到“三教合归儒”。
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出现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书法、绘画、文学等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儒学有了新发展;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达到新高峰;雕版印刷、火药出现并被应用;中医药发展;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全国课标Ⅰ卷2019,26,4分唐代社会风尚本单元近年考查直接呈现题目不多,但试卷情景内容有较多涉及,从内容看:主要涉及隋唐制度创新、藩镇割据、官修史书、史学素养、社会风尚、三教合一、曹魏改革等,强调维护国家统一、文化传承;从考查方式看:注重图表解读能力、史料实证能力、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查模块看:选修部分多于必修部分针对本部分试题设计难度较大的实际:(1)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隋唐制度创新、中外交流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2)注意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注意制度完善、经济均衡发展、文化多元交汇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220~907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
(2)九品中正制度。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3)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③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的出现①原因⎩⎪⎪⎨⎪⎪⎧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措施⎩⎪⎨⎪⎧a.武力讨伐: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b.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c.册封首领: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裔。
d.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②作用: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开放的对外政策①政策⎩⎨⎧a.积极友好的中外交往态度b.宽容的宗教政策c.重视传播唐文化②作用⎩⎨⎧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b.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巧学妙思][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权得以加强。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运转[构图解史] 选官制度的演变[图说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取士,为广大庶族地主、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史论观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知识拓展] 唐太宗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文化发展。
1.史实概念——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
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2.史论概念——朝议制度朝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
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3.历史现象——宦官专权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也是皇帝与文武官员争权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主题一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研读]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史料三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后人历史评论类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的职能。
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
史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
┃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答案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任能”——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研读]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史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史料,据史料信息可知汉代通过察举制、举孝廉的方式,注重品行进行选拔人才。
2.史料二为后世史学研究性材料,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信息,可知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选官的主要的标准。
3.史料三为后世历史文献,主要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
4.史料四为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
史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借鉴价值。
┃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根据史料四,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答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史论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真题研析]考法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历史记载的真伪【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和提示可知:唐武德元年的皇帝为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秦王”,当时尚未称帝,A项错误;根据《旧唐书》中记载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等信息可知,唐军主帅为李世民,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等信息可知,唐军作战失败,C项正确;“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