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3)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②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③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出现

①原因⎩⎪⎪⎨⎪⎪⎧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

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措施⎩⎪⎨⎪⎧a.武力讨伐: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b.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官职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c.册封首领: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裔。d.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②作用: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政策⎩⎨⎧a.积极友好的中外交往态度

b.宽容的宗教政策

c.重视传播唐文化

②作用⎩⎨⎧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

增添了多元的色彩。b.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皇权得以加强。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运转

[构图解史] 选官制度的演变

[图说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取士,为广大庶族地主、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史论观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知识拓展] 唐太宗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文化发展。

1.史实概念——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2.史论概念——朝议制度

朝议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3.历史现象——宦官专权

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也是皇帝与文武官员争权的手段。通常情况下,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主题一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