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4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

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3)选官:实行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②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③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2019·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 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021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版含解析副本

2021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版含解析副本

一、选择题1.[2021·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 "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假设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表达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应选B项.题干无从表达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 三项.2.[202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开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根本持平D.唐代东南开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 D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开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说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开展,故D项正确.3.[2021·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 "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4.[2021·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繁荣,唐诗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说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 "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B、C、D三项,均排除.5.[2021·广东潮州期末]?旧唐书·崔融传?记载: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开展水陆交通B.重视开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开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兴旺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答案 D解析 "政府非常重视〞材料未表达,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唐朝的史实,同时材料也未表达,故B项错误;C项对材料理解片面, "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故C项错误; "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说明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 "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兴旺的交通推动了商贸的开展,故D 项正确.6.[2021·河北大名月考]开元时(713~741年) ,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代的手工业很兴旺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答案 B解析材料中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说明开元时海外贸易繁荣,应选B项.7.[2021·河北大名月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外乡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 D解析解题时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二是要理解 "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 "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由此可知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应选D项.8.[2021·湖北宜昌一中期末]有学者评价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 "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该评论最|||能说明()A.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B.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C.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感D.当时的书法追求美观实用答案 B解析秦汉时期,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由材料 "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可知,当时士人的个性意识开始萌发,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个性意识,排除C项;草书的实用性不大,排除D 项.二、非选择题9.[2021·江苏盐城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根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开展.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根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开展的根本状况和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开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开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状况:商运活泼,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开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兴旺、店肆众多) .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开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开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根底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开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开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 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7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7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7讲魏晋到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一、单1.据史料记载,某一朝代在耕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称作江东犁的工具。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该朝代是()A、春秋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2.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3.唐朝贾岛在《喜李馀自蜀至》一诗中说:“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对应的是()A、《格尔尼卡》B、《阿Q正传》C、《命运交响曲》D、《唐璜》4.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旧唐书·玄宗纪》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入十一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唐会要》六十九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唐会要》八十六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5.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

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B、江南经济的开发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对外贸易的繁荣+6.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出现于隋唐之际的是()A、火药B、指南针C、造纸术D、雕版印刷术+7.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拥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君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地主拥有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8.唐朝官营丝织生产,设立二十五个“作”。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fd1a7fa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fd1a7fa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3.《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5.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6.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7.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

⾼考历史⼤⼀轮复习专题⼆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教学讲义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帝改⾰ 2.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学成就魏晋⾄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书P21]★1.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黄河流域,结束了北⽅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盾、民族⽭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盾⾮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为孝⽂帝改⾰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均⽥制:485年实⾏,规定15岁以上男⼦和妇⼥可以领种⼟地,受⽥农民要承担⼀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批鲜卑⼠兵和百姓也进⼊中原。

④⾰除旧俗——实⾏“汉化”政策:让鲜卑⼈改穿汉服,改⽤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①促进北⽅农业⽣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民族⼤融合,为隋唐⼤⼀统和经济⽂化的⾼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2)地⽅:实⾏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

(3)选官:实⾏科举制,是⼀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股取⼠。

②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族垄断官场的局⾯;保证了专制政府⾏政⼈员的来源及⽂化素养,提⾼了⾏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的形成;在⼀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含答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田水利C法op,有y利r于i农g业h的t发2展0。04-2011 Aspose Pty Ltd.
(6)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如汉初多年不收田租,唐朝的“两税法”,明 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 利于农业的发展。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但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
②成C就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 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 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K12课件
10
重理解
1.邸店、柜坊和飞钱 (1)邸店: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等业务,又往往成为经营金融业务的
ith钱(质2)庄,A柜是s。坊现p:代纯o银s粹e行的.的金S雏融l形i机d。构Eev,既sa吸lf收uoa存rt款i.,o也Nn经ET营o货n3l物.y存5.放C,具l有ie后n世t钱庄Pr的o性file (3)飞C钱o:中py国r最i早g的ht汇兑2业0务04,又-称2便01换1,类A似s于p现o在s的e 汇P票t,y可以L避t免d.长途
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 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③。
——《唐朝的丝绸之路》 【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
K12课件
14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解析卷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 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 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2.(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 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3.(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4.(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

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 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5.(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 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doc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 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doc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9·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选C项。

答案 C5.(2019·四川资阳模拟)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

《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

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

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措施() 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B.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C.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析根据题目中“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信息,可知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配给各阶层的人,有利于实现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有效利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十分广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7.(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8.(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

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A.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B.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C.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D.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可知国家对工商业的造籍登记,本质就是强化对其管理,故选C项。

答案 C9.(2019·甘肃兰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表明文化多元化,故选A项。

答案 A10.(2019·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内外有别B.注重风水迷信C.侧重地理因素D.彰显教化功能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内外里坊的命名,“崇教”“明义”“旌孝”“靖安”,都流露着明显的儒家教化色彩,故选D项;内外有别,这并不能由材料中的命名来看出,故A项错误;“注重风水迷信”,材料中同样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地理因素只是襄阳城的选址考虑因素而非命名考虑条件,故C项错误。

答案 D11.(2019·广东清远期末)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从材料中可看出()A.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B.道教在唐朝遭到灭顶之灾C.唐太宗重视儒学D.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故选C项。

答案 C12.(2019·陕西榆林模拟)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

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500个以上。

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社会鼓励B.儒家思想尊崇孝道C.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D.“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解析在古代,朝廷推行孝道,往往还有配套的物质刺激,被公开旌表的孝子不仅直接受赏,还能终身免税,例如材料中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故选A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湖南常德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10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纳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夜市、草市的出现来回答。

答案(1)状况:商品运输活跃,富商众多,商品交易广泛。

(4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

(6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或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5分)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10分)14.(2019·四川南充调研)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唐代学制系统图》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教育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结合所学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前途不尽相同,体现出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如观点一。

根据材料国子监、中书省下学习门类的多样性和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得出教育体制系统化和学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观点二。

答案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3分)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贵族学校崇文馆和弘文馆,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

弘文、崇文学生的门荫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

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

(9分) 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

(3分)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

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各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

(9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