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时练习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C.壮大自耕农队伍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13705691671302占总数之百分比(%)45.154.9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49221834051451占总数之百分比(%)55.0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魏晋至隋唐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后作业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
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 )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 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
这表明(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答案 B解析从“轮番上役”和“雇佣工匠的制度”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控制松弛,故B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2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解析:选A。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2019·呼和浩特调研)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
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
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D项正确。
3.(2019·成都模拟)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 1 370 569 45.1 北方道 4 922 183 55.0 南方道 1 671 302 54.9 南方道 4 051 451 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选B。
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B项正确;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快,不能得出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因而不能体现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户数增长较快,不能反映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
高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明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改治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盾经济晋时期,北⽅战乱,⽣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平低;隋唐时期,南⽅经济政策调整,⽣产⼯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度繁荣,经济重⼼南移思想⽂化晋南北朝时期,特⽴独⾏的⼠⼈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了知识分⼦队伍,推动了⽂学艺术的进步。
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活的风俗画板块⼀m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经济)扬?益⼆考点⼀魏泮南北?h隋唐、宋尤时期的政治⼀、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改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物的徳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族⼦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仕途;有才学但出⾝低微的⼈很难出任⾼官。
(3)衰落:隋朝时,隋⽂帝把选拔⼈才和任命官吏的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⑴分⼯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新高考历史择性考试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2.(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答案 D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左图反映的是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图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农业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
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4.(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练习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答案 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A。
2.(2019·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3.(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 D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但《西游记》是虚构的神魔小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4.(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2021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版含解析副本
一、选择题1.[2021·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 "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假设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表达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应选B项.题干无从表达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 三项.2.[2021·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开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根本持平D.唐代东南开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答案 D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开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说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开展,故D项正确.3.[2021·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 "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开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4.[2021·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繁荣,唐诗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说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开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 "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B、C、D三项,均排除.5.[2021·广东潮州期末]?旧唐书·崔融传?记载: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开展水陆交通B.重视开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开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兴旺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答案 D解析 "政府非常重视〞材料未表达,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唐朝的史实,同时材料也未表达,故B项错误;C项对材料理解片面, "天下诸津〞包含内河和海运,故C项错误; "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说明唐朝的交通四通八达, "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兴旺的交通推动了商贸的开展,故D 项正确.6.[2021·河北大名月考]开元时(713~741年) ,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代的手工业很兴旺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答案 B解析材料中广州 "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说明开元时海外贸易繁荣,应选B项.7.[2021·河北大名月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外乡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 D解析解题时一是要注意时间:魏晋时期;二是要理解 "父子之亲〞 "君臣之义〞 "夫妇之和〞 "友朋之信〞这些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由此可知题干反映了佛儒矛盾,应选D项.8.[2021·湖北宜昌一中期末]有学者评价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 "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该评论最|||能说明()A.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B.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C.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感D.当时的书法追求美观实用答案 B解析秦汉时期,书法艺术走向成熟,排除A项;由材料 "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可知,当时士人的个性意识开始萌发,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个性意识,排除C项;草书的实用性不大,排除D 项.二、非选择题9.[2021·江苏盐城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根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开展.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根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开展的根本状况和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开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开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开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状况:商运活泼,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2)开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兴旺、店肆众多) .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开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开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从交通条件、商业保障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根底知识可从夜市与草市的开展、柜坊的出现等现象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从商业市镇的数量、密度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经济的开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角度作答.第(4)问,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交通条件、利润刺激等角度概括.。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课时冲关练(二)
2016广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课时冲关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湖北天门模拟)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这一看法()A.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B.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C.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D.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比以前,宰相的人数有所增加,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但材料并未揭示三省制下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的本质,故选C。
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排除A;三省制实质是一种分散相权、强化皇权的制度,材料未否定其运行机制,排除B、D两项。
答案 C2.(2015·湖北黄冈调研)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
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
这说明()A.“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解析在我国,严格的宗法制度虽然在周代以后不复存在,但其“家国同构”的模式和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故A错误;B错误,皇权在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排除;封建社会是“家天下”,C错误;从国事、家事不分到国事、家事分开,说明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D正确。
答案 D3.(2015·安徽淮北一模)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选B项。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板块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质检)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期间的经济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8 分)1.三国期间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河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这类场面的长久存在。
资料反应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均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平定有益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向已经出现分析:选D依据资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保持了这类场面的长久存在”,并联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河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向已经出现, D 项正确;南北朝期间,江南获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A 项错误; B 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战乱屡次,C项错误。
2.建安元年 (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公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知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革D.推动了北方的一致进度分析:选 D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动了北方的一致,应选 D 项; A、 B、 C三项在资猜中无从表现,清除。
3.(2019 ·宜昌调研) 以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能够用来说明()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华C.东汉江南地域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分析:选 D依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种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应选 D 项;这类技术在汉代此后才大规模使用,故 A 项错误;因为资料所供给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 C 两项错误。
4.(2019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 北魏期间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33张)
『史论链接』 角度1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角度2 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①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 ②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曹魏、北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南朝南方相对稳定,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商业发达发展;统治者的重视等。②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 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等。
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 唯物史观
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__翻__车__。
(1)生产工具② ③隋 唐唐 代: :出出现现筒了车结。构更为完备的_曲__辕__犁___,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本题运用史料,借助小农经济占有土地的情况,考查唐代小农经济发展的 点评
特点,主要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紧扣表中户数比例的大小与小农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角度作出 审题 判断。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 解题 农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 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 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 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
(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
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解析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项。
答案A2.(2017·河北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
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
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
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
板块1 第2单元 训练7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第二单元训练7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临沂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2.下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
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频发B.均田制遭到破坏C.政治局势的影响D.疆域的不断缩小3.(2023・龙岩月考)在魏晋时期,西域人民喜欢使用在中原流行的梳妆用具。
在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很多木梳,其形式与在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完全相同;此外,绸制绣花粉袋、漆花等物也与中原所用物品无异。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西域手工业受中原设计风格影响B.政府积极推动手工业技术的西传C.丝绸之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D.手工业生产与市场的互动共生性4.(2023.潍坊三模)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
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A.封建剥削减轻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D.实物地租消失5.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
这种现象折射出()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6.(2023•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C.土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7.(2023・日照高三模拟)唐代儒家士人中参禅问道、信佛修道的大有人在,但很难真正放弃世俗生活而单纯追求彼岸世界,甚至佛教和道教自身也逐渐发展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
高中历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测试题
高中历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测试题1.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答案】 C【解析】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
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 B【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 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 ( )A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 •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选C项。
答案 C5.(2018四川资阳模拟)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
《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
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
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措施 ( )A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B .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C •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D .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析根据题目中“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信息,可知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配给各阶层的人,有利于实现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有效利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十分广泛,故 D 项错误。
答案 A7.(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 •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 •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 •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 B 项。
答案 B8.(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
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 ( )A •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B •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C •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D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可知国家对工商业的造籍登记,本质就是强化对其管理,故选 C项。
答案 C 9.(2018甘肃兰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 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表明文化多元化,故选 A 项。
答案 A10.(2018 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A •强调内外有别B •注重风水迷信C.侧重地理因素 D •彰显教化功能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内外里坊的命名,“崇教”“明义” “旌孝”“靖安”,都流露着明显的儒家教化色彩,故选 D项;内外有别,这并不能由材料中的命名来看出,故 A项错误;“注重风水迷信”,材料中同样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地理因素只是襄阳城的选址考虑因素而非命名考虑条件,故C项错误。
答案 D11.(2017广东清远期末)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从材料中可看出() A .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B .道教在唐朝遭到灭顶之灾C •唐太宗重视儒学D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故选 C项。
答案 C12.(2018陕西榆林模拟)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
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 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500个以上。
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社会鼓励B •儒家思想尊崇孝道C.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D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解析在古代,朝廷推行孝道,往往还有配套的物质刺激,被公开旌表的孝子不仅直接受赏,还能终身免税,例如材料中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 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故选 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 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常德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10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纳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夜市、草市的出现来回答。
答案(1)状况:商品运输活跃,富商众多,商品交易广泛。
(4 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
(6 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或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5 分)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10分)14.(2018四川南充调研)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唐代学制系统图》巾林省 -------- 1"/说书駐■朮怅審一恨学—— -id 卜寺一洋氏爷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教育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结合所学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前途不尽相同,体现出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如观点一。
根据材料国子监、中书省下学习门类的多样性和中央 到地方的学校系统,得出教育体制系统化和学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观点二。
答案 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3分)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贵族学校崇文馆和弘文馆, 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 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
弘文、崇文学生的门荫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
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 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
(9分)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
(3分)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
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 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各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 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
(9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桧史凤事H Ml/\n学 学衬那 -玄号叩卜:庁 商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