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A、调节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B、明确了三省各部门的职掌
C、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操作权力
D、避免君主一人专权的弊端
解析:A “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说明门下省谏官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调和作用, A项与此一致,正确.B项材料内容无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题干“技术性”的体现,故均排除.
【新知生成】古代言谏制度始终都只是君主专制社会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在阶级利益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君主与上层统治集团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与分歧,因此,仅仅受到统治集团内部一定程度制约的君权,本质上并不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最多不过将君主个人专制之权置换为统治集团的群体专制之权,削弱了代表君主个人意志的专制而加强了代表和维护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专制.
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解析:A 本题易错选B、D两项,原因是B、D两项说法正确,但二者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科举取士,革除了世家大族察举选官的弊端,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这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举制逐渐僵化,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故C项错误.
6、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 )
A、中央监察机构的职能增强
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
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
D、监察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
解析:D 结合题意可知唐朝的侍御史弹劾的是皇子李恪,由此可知监察没有回避贵族统治集团,D项正确.材料只提供了弹劾皇子一个案例,不足以说明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或者司法制度完善,因此A、C两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吏(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钦定历代职官表》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