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66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措施 ①实行___均__田__制_____,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 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 集权。 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 兴盛。 ④迁都__洛__阳__,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解读】 (1)史料一信息“名尤不正”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 宰相,共议国是,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 (2)史料二选自史学论著,论述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 化及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提示】 (1)相权三分。 (2)唐代宰相人数增加,并且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 权。 (3)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 1 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考纲解读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度,隋唐时期的三省
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命题点一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实证——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是”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 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 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220~907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

(2)九品中正制度。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3)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②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③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的出现①原因⎩⎪⎪⎨⎪⎪⎧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0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2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3
板块一
(5)衰落原因:隋唐商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商 人地主)的兴起,要求政治上掌权;士族门阀的衰落; 8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0
板块一
板块二
特点: 作用:
16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17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2.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18 展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5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 (通史版)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6
板块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目录
考点二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 (1)背景 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目录
①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 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目录
2
考什么
探究热考主题
突破命题核点
目录
2考什么
探究热考主题 突破命题核点
选准角度·提能力
///////
主题 传承与创新——魏晋至隋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视角1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一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 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①。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 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 之私属②。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 而行之③;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④。
目录
2.重要观点——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 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 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想一想 三省六部制的“民主”色彩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本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目录
3.重要概念——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 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 (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想一想 “藩镇割据”对当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是唐朝后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教训。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
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传承与创新;先秦至 时空观念 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信息提取: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相权被分割,有利 于加强皇权。
[微点拓展] 藩镇割据的影响 (1)藩镇割据造成了唐代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 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唐末农民起义后,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藩镇割据,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受 到一定影响,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素养立意
试题难度
以“安史之乱·全国 唐朝藩镇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 卷Ⅰ·T25 割据
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 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例如,汉代察举制 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 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都要 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 出一种开明性。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_贞__观__之___治__”,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核心观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 加强。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 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 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郑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显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

这反映出()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气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解析:C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刻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郑重的策试”“显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用、公平公平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21·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要紧目的在于()A.节约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点的操纵D.打击地点豪强势力解析:C隋朝对地点机构进行改革要紧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操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点豪强势力,故D 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紧是向当道节度观看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小心C.藩镇势力的进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操纵地点解析:C唐代地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

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看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进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 消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 产生和发展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 成熟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Ⅰ卷,26:对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 不同历史叙述的历史解释 (2)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的官修史书 考查史书的政治性 (3)2016·全国Ⅱ卷,25:科举制的影响 (4)2014·全国Ⅰ卷,4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八股取士) (5)2014·海南卷,3:东晋时期的门第观念 (6)2013·全国Ⅰ卷,41: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 汉、唐历史变迁 (7)2011·全国卷,40: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 和原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 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④……可以说,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 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⑤,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⑥,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 治的合法性基础⑦。
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 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 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 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 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pptx

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pptx

6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 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社__会__基__础__;促进 _官__僚__体__制___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 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创新设计》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1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2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创新设计》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7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22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即时体验』 1.(2019·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

通史-魏晋至隋唐

通史-魏晋至隋唐

3)、大放异彩的文学艺术 文学: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书法:步入自觉时代。曹魏钟繇的楷书。东晋王羲之是书圣,王献 之。十六国北朝的魏碑体。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同时也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差异较 大。
1.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
融合选修【研读教材】
2.经济方面
农业(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政史地(南方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战乱人口南 迁和先进的工具和经验,自然条件优越。)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 和佛教的发展导致)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 区得到开发。 (4)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耕耙耱,南方 耕耙技术。 (5)北朝推行均田制。 (6)政府重视,《齐民要术》 手工业(1)灌钢法(2)北方创制白瓷(3)纸张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 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 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 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第十八章“变相的封建 势力”开篇中有这么一段话来论述封建势力:“贵族世袭 的封建制度,早在战国、秦、汉年间彻底打破。然而东汉 末期以来的士族门第,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地位,反 而已经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问题: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什么?你如何理解钱穆所 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思想:道教(玄学)、佛教盛行。(2分) 书法:王羲之的行书 (或《兰亭序》)。(2分)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 女史箴图》)。(2分) (答到儒学面临挑战、书法发展到自觉阶 段、文人画兴起等都可酌情给分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3.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46张)
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a.前提: 政府 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b.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影响: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②实行三长制 a.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 c.影响: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 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分割相权,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辽宁大连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 “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 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知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故选B项。 由礼部的“采风使”任务不能判断礼部监察职能,A项错误;文化建设内涵太大,C 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D项错误。 答案 B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 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 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3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 部;凡参加___政__事__堂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标准 血缘、姻亲
才能 品德 门第 才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0
雁塔题名
【解读】 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 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 代称进士及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6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7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4
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历史(人民版_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历史(人民版_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运用图文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3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1.中央机构的演变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①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 (2)隋唐都 ②是 凡宰 参相 加, __政尚 __事_书_堂_省__下会设议六的部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相权有所分散。
4
宦官专权 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 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也是皇帝与文武官员争权的手段。通常 情况下,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从历 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1
2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魏晋至隋唐的政 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2)唐太宗*。
18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 点评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
审题 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认识武则天改变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
解题
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 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 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选C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 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项错;低品级官员参与 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 会,B项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

专题3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专题3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1.(2015·河北衡水期中)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确立三省六部制解析A、C两项发生在秦朝,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答案 D2.(2015·山东威海期中)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根据书本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它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B项错误。

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

相权虽然一分为三,但相互之间有合作,不是独立施政,A项错误。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

故C项为最佳答案。

答案 C3.(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B 项。

A、C、D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B4.(2015·江西上饶调研)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讲义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讲义

3.[2018·云南曲靖模拟]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 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 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 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解析 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并未 开创新的诗歌风格,A、D 两项排除;顾况并非唐诗集大成 者,C 项错误;因为诗歌不仅是唐朝的文化代表符号,更 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擅长诗歌就容易成名,故选 B 项。
板块三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 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部分 中国古代史
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单元宏观概览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 年)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 变与成熟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魏晋南北朝 1.中央官制:逐渐形成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 体制。 2.选官制度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②职责分 工明确。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①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 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②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史料解读:由①②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近年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能力提升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解析:选D。

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解析: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科举制 ①实施: 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考试内容:儒家经典; 衡量标准:考试成绩。 ③评价: 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
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 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 阶层的流动;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消极:重才轻德;官本位思想严重;明清八股取士 压制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 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 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 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三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 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
D 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栏目 导引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发展趋势?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考纲
考点
内容
考题统计
命题角度
考查 考频
难度
魏晋以后朝廷官修史书
2017·全国卷Ⅱ,T25
的特点
古代 君主专制的影响
★★★
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变
中国
2013·全国卷Ⅰ,T41
5年
迁的趋势(非选择题)
政治
4考
唐代历史史事的真伪辨
制度 唐代政治现象 2017·全国卷Ⅰ,T26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 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从史料中“不经 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 下”的职能分别为草拟、审批诏令。 3.史料三“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 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
止官员贪污腐化; 局限: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 效能有限(无法监督君权)。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4.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①含义:以“_中__正___”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行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后期逐渐演变成不注重才能,只注重 门第 的考察标 准。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尝试解答] 提示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 立宣读的‘敕书’”。 [尝试解答]
★★

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6·全国卷Ⅱ,T25 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2017·高考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 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 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 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 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 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 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 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 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 B 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教材补遗 2】 士族庄园经济
士族以家庭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形成地主阶级中的特 权阶层。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 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 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 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地方行政区划 (1)唐代演变为 道—州—县 三级制度。 (2)唐后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__藩__镇__割__据__”局面。 3.监察制度 (1)概况:唐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监察御史。 (2)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
考法 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
影响
2.(2016·高考全国卷Ⅱ,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3.(2016·高考海南卷)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 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 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 正”的主要原因。 [尝试解答]
提示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 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钱穆在《国史新论 》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D(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演变
选官 制度 时期
察举制 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至清末
2.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 到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时空线索引领]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第 1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关联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唐太宗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
核)、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栏目 导引
【构图解史】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教材补遗 1】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 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 吏,世袭传承。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 与地方的社会矛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措施 ①实行_均__田__制___,征收租调,增加收入,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 ②实行 三长制 ,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③整顿吏治,颁行 俸禄制度 ,按政绩升迁,为改革提供有利的 政治局面。 ④迁都_洛__阳___,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 移风易俗 ,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栏目 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解析:选 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 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 处于初创阶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 故 B 项错误;D 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