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丁静王继鉴张上茂陈元坚胡延生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丁静王继鉴张上茂陈元坚胡延生发布时间:2023-06-06T05:36:57.35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丁静王继鉴张上茂陈元坚胡延生[导读] 摘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表现上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
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淋巴结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猫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伤寒、转移癌等疾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可靠依据。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数周或数月,多数预后良好。
现将我院收治一例组织细胞性淋巴结炎(HNL)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摘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表现上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
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淋巴结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猫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伤寒、转移癌等疾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可靠依据。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数周或数月,多数预后良好。
现将我院收治一例组织细胞性淋巴结炎(HNL)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关键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淋巴结炎;病例报告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以“发现左侧颈部肿物2个月”为主诉就诊我院。
缘于就诊前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部肿物,无畏冷、寒战,无午后低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消瘦等不适。
病初未予重视,未规律诊治,左侧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遂就诊我院。
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第59卷 第2期2023年04月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J O U R N A L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V o l .59,N o .2A pr i l 2023[收稿日期]2022-05-17; [修订日期]2022-12-09[基金项目]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X+科研项目(3384)[第一作者]闫思琪(1994-),女,硕士研究生㊂[通信作者]冯献启(1971-),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E -m a i l :q d f x q2005@163.c o m ㊂赵春亭(1963-),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㊂E -m a i l :c t z h a o -006@m e d m a i l .c o m.c n㊂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 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闫思琪1,李田兰2,刘珊珊2,毛春霞2,冯献启2,赵春亭2(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1 医学部; 2 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摘要]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㊂方法 回顾1例原发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缓解后出现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㊁治疗经过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㊂结果 病人确诊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后,给予R -C HO P 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0疗程后淋巴瘤部分缓解;口服来那度胺维持半年后出现盆腔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转化,考虑淋巴瘤进展,再次给予9疗程R -C HO P 方案化疗;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㊁肾上腺及淋巴结浸润,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及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化疗3疗程达部分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淋巴瘤达完全缓解㊂口服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现持续缓解3年余㊂结论 R -C HO P 方案化疗基础上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发生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组织转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病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㊂[关键词] 淋巴瘤,B 细胞,边缘区;淋巴瘤,大B 细胞,弥漫性;伊布替尼[中图分类号] R 733.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2096-5532(2023)02-0304-04d o i :10.11712/jm s .2096-5532.2023.59.04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网络出版]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37.1517.R.20230308.1035.009.h t m l ;2023-03-09 16:33:24T H E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O F 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T R A N S F O R M E DI N T O D I F F U S EL A R G EB -C E L LL Y M P H O M A :AC A S E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Y A N S i qi ,L IT i a n l a n ,L I US h a n -s h a n ,MA O C h u n x i a ,F E N G X i a n q i ,Z HA O C h u n t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o f M e d i c i n eo f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 d a o26607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l i n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d i f f u s e l a r g eB -c e l l l y m p h o m a (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e d f r o me x t r a n o d a lm a r g i n a l z o n eB -c e l l l y m p h o m a o f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MA L T -L ). M e t h o d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a p a t i e n tw i t h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e d f r o m p r i m a r y MA L T -L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r e v i e w e d . R e s u l t s T h e p a t i e n td i a gn o s e d w i t hr e c t a l MA L T -L a c h i e v e d p a r t i a l r e m i s s i o na f t e r 10c y c l e s 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C HO P (r i t u x i m a b ,c y c l o p h o s p h a m i d e ,d o x o r u b i c i n ,v i n o d i x i n ,a n d p r e d n i s o n e ).D L B C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c c u r r e d i n t h e p e l v i c c a v i t y a f t e r s i xm o n t h s o fm a i n t e n a n c e t r e a t m e n tw i t h l e n a l i d o m i d e .A f t e r a n o t h e r 9c y c l e s o f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w i t hR -C HO P ,t h e p a t i e n t s h o w e d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a d r e n a l g l a n d ,a n d l y m ph n o d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T h e p a t i e n t a c h i e v e d p a r t i a l r e m i s s i o na f t e r 3c y c l e s o f i n t r a t h e c a l i n j e c t i o no fm e t h o t r e x a t e +c y t a r a b i n e +d e x a m e t h a -s o n e a n d h i g h -d o s em e t h o t r e x a t e +r i t u x i m a b ,a n d c o m p l e t e r e m i s s i o n a f t e r a u t o l o g o u s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T h e p a t i e n t h a s b e e n i n c o m p l e t e r e m i s s i o n f o rm o r e t h a n3y e a r s o no r a l i b r u t i n i bm o n o t h e r a p y . C o n c l u s i o n I b r u t i n i bm a i n t e n a n c e t h e r a p y a n d a u t o l o g o u s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b a s e do nR -C H O Pc h e m o t h e r a p y h a s a g o o d t h e r a pe u t i c ef f e c t o n MA L T -Lw i t hD L B C Lt i s s u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l y m p h o m a ,B -c e l l ,m a r g i n a l z o n e ;l y m p h o m a ,l a r geB -c e l l ,d i f f u s e ;i b r u t i n i b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 L T -L )是一类来源于消化道㊁呼吸道和其他黏膜组织的惰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8%[1]㊂MA L T -L 转化的病例临床中相对少见,我院收治1例原发MA L T -L 转化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 L B C L )的病人,现报告如下㊂1 病例报告病人,女,28岁㊂因反复发热㊁盗汗1月,腹痛1周 于2016年3月至我院消化科就诊㊂自述于2016年2月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9ħ,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有效㊂1周前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恶心㊁黑便㊁乏力㊁头晕㊂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 b )37.00g /L ,白细胞(W B C )6.18ˑ109/L ,血小板(P L T )183.00ˑ109/L ;大便隐血(+);乳酸脱氢酶(L D H )695.7U /L ;E B 病毒(E B V )(-)㊂消化道内镜检查:胃窦组织活检示幽门螺杆菌(H p )阳性;直肠内发现2处直径约0.2c m 广基隆起,伴顶端糜烂;于该隆起处取直肠组织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闫思琪,等.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305活检,病理示:黏膜组织内中等大小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 D20弥漫(+),C D3+T淋巴细胞(+),B c l-6(-),C D10(-),M u m-1(-),K i-67的阳性率约10%,符合MA L T-L㊂行骨髓穿刺,骨髓形态学示增生极度低下骨髓象,分类不明细胞占20%,考虑淋巴瘤累及骨髓可能性大㊂骨髓流式示:I G H基因重排(+),免疫分型㊁染色体核型及T C R基因重排均未见明显异常㊂转入我科继续治疗㊂C T检查示:骨盆多发骨质破坏,考虑肿瘤浸润可能㊂颅脑M R I未见异常㊂诊断为: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Ⅳ期B,MA L T-I P I评分2分,高危);②淋巴瘤细胞白血病㊂2016年3月开始给予R-C HO 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10疗程㊂2016年11月复查骨髓穿刺未找到特殊细胞,P E T-C T示仍有少许活性肿瘤组织,S U V m a x值较前降低,考虑MA L T-L 部分缓解(P R)㊂此后门诊规律随诊治疗,以28d为1个周期,第1~14天每日服用10m g来那度胺维持治疗㊂2017年7月病人复查P E T-C T结果显示:左肺门㊁后纵隔食管旁及双侧髂外走行区多个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 S U V m a x约3.5,较前新发㊂2017年8月出现腰酸㊁腰痛,伴间断肉眼血尿㊂泌尿系超声示:盆腔内阴道前方见低回声团,大小约9.2c mˑ8.6c mˑ7.7c 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双侧髂窝多发淋巴结大㊂行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盆腔肿物穿刺术,病理结果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示:C D3 (-),C D20(+),B c l-2(-),B c l-6(-),C D10(-),M u m-1 (-),C D5(-),C D30(-),C D21(-),C y c l i nD1(-),K i-67阳性率约60%,符合D L B C L;骨髓穿刺未见特殊细胞㊂考虑病人淋巴瘤进展(P D),转化为D L B C L(Ⅲ期B)㊂2017年10月 2018年2月再次给予R-C HO P方案化疗9疗程㊂复查骨髓穿刺仍无特殊细胞㊂复查P E T-C T示:腹主动脉旁㊁右侧髂血管走行区及双侧腹股沟区多个增大淋巴结,S U V m a x 为13.2,较前部分新发㊁增大㊁代谢率增高㊂考虑D L B C L化疗后仍P D,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拟调整治疗方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㊂病人于2018年3月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顺利获得C D34+干细胞>4ˑ106/k g㊂2018年4月复查胸腹部C T提示右肺下叶多发小结节影,右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病灶可能性大㊂病人诉左侧头部不适,颅脑M R I检查提示左侧顶叶及胼胝体异常信号(图1A),符合脑淋巴瘤表现㊂考虑病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累及,肾上腺及全身多处淋巴结受累,目前疾病进展,暂停干细胞移植计划,给予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2次甲氨蝶呤10m g+阿糖胞苷50m g+地塞米松5m g,并先后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8.0g第1天,利妥昔单抗600m g第7天)化疗1次㊁阿糖胞苷+利妥昔单抗方案(甲氨蝶呤8.0g第1天,阿糖胞苷4000m g每12h应用1次第1~2天,利妥昔单抗600m g 第1~2天)化疗2次㊂于2018年7月复查,颅脑M R I示:胼胝体压部㊁左侧海马旁回占位性病变,较前明显好转(图1B);胸部及腹部C T示:胸腹部淋巴结及肾上腺病灶较前缩小,化疗效果可;腰椎穿刺未见异常细胞㊂病人一般情况可,头部不适症状较前改善,结合腰穿㊁头颅M R及腹部C T检查结果考虑D L B C L治疗后P R㊂遂于2018年8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B E MA方案(卡莫斯汀475m g第6天,阿糖胞苷320m g每12h用1次第2~5天,依托泊苷0.16g 每12h用1次第2~5天,马法兰225m g第1天)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㊂院外持续口服伊布替尼560m g/ d,门诊定期随诊至今,复查胸腹及盆腔C T未见异常包块, P E T-C T未见增大淋巴结,病人无明显出血㊁感染㊁腹泻及肌肉疼痛表现㊂病情较前无明显进展,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维持治疗后D L B C L达完全缓解(C R)㊂现病人一般状况可,无明显不适㊂3讨论MA L T-L属于边缘区淋巴瘤(M Z L)的一种,是一种低度恶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确诊病人的中位年龄为70岁,女性相对多见㊂MA L T-L最常发生于胃部(35.0%),其次为眼附属器(13.0%)㊁肺(8.8%)㊁结直肠(5.2%)和其他部位[2]㊂临床常表现为与受累器官相关的局部症状,也常有发热㊁盗汗等淋巴瘤相关的全身症状[3]㊂细胞学方面,镜下可见单核样B细胞平铺排列,胞浆透亮,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㊂MA L T-L通常C D20和C D79a表达阳性,C D5㊁C D10和C y c l i nD1表达阴性[4]㊂本例病人因发热㊁腹痛就诊,直肠组织活检㊁免疫组化及骨髓穿刺结果符合MA L T-L㊁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的诊断,10疗程R-C HO P㊁C HO P方案化疗后P R,但其后仅半年余即出现盆腔D L B C L转化,病情进展迅速,临床少见㊂M Z L通常被认为属于惰性淋巴瘤,转变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的发生率约为12%[5],发生组织转化的中位时间为1.9年[6],现有报道多见于MA L T-L向D L B C L转化[7-10],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㊂S A G A E R T等[10]对70例MA L T-L样本进行形态学检查和F O X P1染色,结果显示,t(3;14)(p14;q32)易位引起F O X P1强表达的MA L T-L 有转变为D L B C L的风险㊂V A S E F等[11]报道了1例患有MA L T-L伴D L B C L转化病例,原位杂交示MA L T-L细胞和大B细胞中均存在E B病毒且病毒的L M P1基因序列相同,表明E B病毒感染也可能造成MA L T-L的D L B C L转化㊂此外,S T A R O S T I K等[12]通过对24例胃MA L T-L进行微卫星筛查,比较筛查结果与胃D L B C L研究中检测到的畸变,结果显示MA L T-L中最常见的t(11;18)(q21;q21)易位产生的功能A P I2-MA L T1融合蛋白可激活核因子N F-κB,A P I2-MA L T1阳性的MA L T-L病人有较低的概率发生D L B C L表型转化㊂本文病人为青年女性病人,肠道起病,直肠黏膜组织活检符合MA L T-L表现,I G H基因重排(+),发生盆腔D L B C L转化时免疫组化提示K i-67阳性表达率较前明显升高㊂K i-67是细胞增殖的标志,其表达指数可以独立预测肿瘤进展[13-14]㊂不排除年龄因素㊁A P I2-MA L T1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06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59卷A:2018年4月颅脑M R I检查;B:2018年7月颅脑M R I检查㊂图1病人颅脑M R I表现表达缺失及K i-67高表达是导致本例病人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㊂目前,除局限性原发性胃MA L T-L可采用根除H p的方法治疗外,MA L T-L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尚无统一标准[15]㊂对于有临床侵袭性复发的MA L T-L病人,可考虑进行自体移植[1]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 T K)抑制剂伊布替尼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㊁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16]㊂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63例复发和(或)难治性M Z L病人口服B T 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治疗效果,显示伊布替尼有抗M Z L活性作用[17]㊂因此,口服伊布替尼560m g/d单药维持治疗为M Z L提供了一种新的无需化疗的治疗手段㊂奥妥珠单抗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治疗初发和复发难治M Z L的疗效测试研究也正在进行中[18]㊂另外,对于出现组织学D L B C L转化的病人,应根据D L B C L 指南进行化疗和(或)免疫治疗[1];伊布替尼与R-C HO P联合使用已经在非生发中心源的D L B C L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反应[19]㊂本例病人出现盆腔D L B C L转化后积极给予R-C HO P方案化疗9疗程,仍出现新发㊁增大淋巴结;1月后出现D L B C L的中枢神经系统(C N S)和肾上腺浸润,给予2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及3疗程化疗后较前好转㊂需要注意的是,30%的D L B C L缓解后在2~3年内复发[20],年龄增长㊁肾/肾上腺受累是D L B C 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1],持续关注肾/肾上腺受累情况㊁在化疗中或化疗结束后给予鞘内注射或静脉注射高剂量甲氨蝶呤可有效预防复发[19-21]㊂年龄ȡ70岁㊁A n nA r b o r分期Ⅲ期或Ⅳ期㊁乳酸脱氢酶(L D H)水平升高是影响MA L T-L病人预后的3个最有意义的临床参数,通常MA L T-I P I分期就是根据这3个参数将MA L T-L病人分为低㊁中㊁高危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70%㊁56%和29%;且高危MA L T-L病人发生组织学转化概率更高[22],预后不良[23]㊂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A L D E-R U C C I O等[24]随访评估了397例新诊断的M Z L病人,更新修正了MA L T-I P I评分标准:将2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结外部位多黏膜发病(MM S)纳入评分标准,并且修正年龄范围为>60岁,重新定义了低风险㊁低中风险㊁中高风险和高风险4个风险组,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 F S)分别为未能评估(N E)㊁12.8年㊁5.8年和1.8年[24];另外,新的评分标准能够更好地识别出24个月内有E A L T-L复发或进展(P O D24)可能的高风险病人[25]㊂本文病人初诊即为高危MA L T-L,规范治疗缓解后迅速出现D L B C L转化以及转化后C N S㊁肾上腺复发,均提示预后不良㊂病人目前一般状况良好,表明R-C HO P化疗基础上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发生D L B C L组织转化的MA L T-L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㊂对本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MA L T-L的发生㊁发展及治疗提供更详细的参考,提高人们对该疾病认知,以期未来取得更好的疗效及更长的生存期㊂[参考文献][1]Z U C C A E,A R C A I N IL,B U S K E C,e ta l.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s:E S MO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t r e a t m e n ta n df o l l o w-u p[J].A n n a l s o f O n c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E u r o p e a nS o c i e t y f o rM e d i c a lO n c o l o g y,2020, 31(1):17-29.[2]V I O L E T A F I L I P P,C U C I U R E A N U D,S O R I N A D I A-C O N U L,e ta l.MA L T l y m p h o m a:e p i d e m i o l o g y,c l i n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 a n dt re a t m e n t[J].J o u r n a lof M e d i c i n ea n d L i f e,2018,11(3):187-193.[3]HWA N GJH,K I M D W,K I M KS,e t a l.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期闫思琪,等.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307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l y m p h o m ao f t h e a c c e s s o r yp a r o t i d g l a n d p r e-s e n t i n g a sas i m p l ec h e e k m a s s:ac a s er e p o r t[J].M e d i c i n e, 2019,98(36):e17042.[4]C O N C O N IA.H i s t o l o g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nm a r g i n a l z o n e l y m-p h o m a s[J].A n n a l s o fO n c o l o g y,2015,26(11):2329-2335.[5]L E N G L E TJ,T R A U L LÉC,MO U N I E RN,e t a l.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a n a l y s i so f100p a t i e n t sw i t hs p l e n i c m a r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 t r e a t e dw i t h s p l e n e c t o m y a s f i r s t-l i n e t r e a t m e n t[J].L e u k e m i a&L y m p h o m a,2014,55(8):1854-1860. [6]A R S L A NSH,U Y E TÜR K U,T E K GÜN DÜZE,e t a l.P r i-m a r y b r e a s t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MA L T)l y m-p h o m a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 d i f f u s e l a r g e B-c e l l l y m p h o m a:a c a s e r e p o r t[J].T u r k i s hJ o u r n a lo fH a e m a t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T u r k i s hS o c i e t y o fH a e m a t o l o g y,2012,29(3):274-277.[7]F U J I T A A,T A J I K A M,T A N A K AT,e t a l.Ac a s e o fA P I2-MA L T1-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MA L Tl y m p h o m a w i t hc o n c o m i t a n td i f f u se l a r g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J].N a g o y aJ o u r n a l of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2017,79(2):251-257.[8]李文智,蒋超梅,王安标.腮腺MA L T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9):672-674.[9]王磊,陈华,蓝松,等.甲状腺粘膜相关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淋巴瘤1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163.[10]S A G A E R T X,D E P A E P E P,L I B B R E C H T L,e ta l.F o r k-h e a db o x p r o t e i nP1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t i s s u e l y m p h o m a s p r e d i c t s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od i f f u s e l a r g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J].J o u r n a l o fC l i n i c a lO n c o-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S o c i e t y o fC l i n i c a lO n-c o l o g y,2006,24(16):2490-2497.[11]V A S E F M A,W E I S SL M,C H E N Y Y,e t a l.G a s t r i c l y m-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a n d j e j u n a lB-c e l lMA L Tl y m-p h o m aw i t h l a r g ec e l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E B Vw i t h i d e n t i c a lL M P g e n ed e l e t i o n s i nt h ec a r c i n o m aa n d l a r g ec e l l l y m p h o m a[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C l i n i c a lP a t h o l o g y,1996,105(5):560-566.[12]S T A R O S T I K P,P A T Z N E RJ,G R E I N E R A,e ta l.G a s t r i cm a r g i n a l z o n eB-c e l l l y m p h o m a s o fMA L Tt y p ed e v e l o p a l o n g 2d i s t i n c t p a t h o g e n e t i c p a t h w a y s[J].B l o o d,2002,99(1):3-9.[13]S E V I CI,S P I N E L L IF M,V I T A L E D L,e t a l.H y a l u r o n a nm e t a b o l i s m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D N Ar e p a i r g e n e s i nb r e a s t a n d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s c r e e n i n g o f p o t e n t i a l p r o g r e s s i o n m a r k e r su s i n gq P C R[J].B i o m e d i c i n e s,2020,8(7):183. [14]WO N J H,K I M S M,K I M J W,e ta l.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t r e a t m e n t a n do u t c o m e so fc o l o r e c t a lm u c o s a-a s s o c i a t e dl y m-p h o i d t i s s u e(MA L T)l y m p h o m a: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s p u b l i s h e di nE n g l i s h b e t w e e n1993a n d2017[J].C a n c e r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R e s e a r c h,2019,11:8577-8587.[15]N O Y A,D E V O SS,C O L E MA N M,e t a l.D u r a b l e i b r u t i n i br e s p o n s e si n 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 l o n g-t e r mf o l l o w-u p a n d b i o m a r k e ra n a l y s i s[J].B l o o d A d-v a n c e s,2020,4(22):5773-5784.[16]N O Y A,D E V O SS,T H I E B L E MO N T C,e ta l.T a r g e t i n gB r u t o n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w i t hi b r u t i n i bi n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J].B l o o d,2017,129(16):2224-2232.[17]C A V A L L O N IC,V A R E T T O N IM,R A T T O T T I S,e t a l.E-v a l u a t i n g i b r u t i n i b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r e l a p s e d/r e f r a c t o r y 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J].E x p e r t O p i n i o no n P h a r m a c o-t h e r a p y,2021,22(13):1643-1649.[18]T I L L Y H,G OM E SD A S I L V A M,V I T O L O U,e ta l.D i f-f u s e l a rg e B-c e l l l y m ph o m a(D L B C L):E S MOC l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t r e a t m e n ta n df o l l o w-u p[J].A n n a l so fO n c o l o g y:O f f i c i a l J o u r n a l o f t h eE u r o p e a nS o c i e t y f o rM e-d i c a lO n c o l o g y,2015,26(S u p p l5):v116-v125.[19]Y U A N T,Z H A N GF,Y A OQ M,e t a l.M a i n t e n a n c e t h e r a p yf o r u n t r e a t e dd i f f u s e l a rg eB-c e l l l y m ph o m a:as y s t e m a ti c r e-v i e wa n dn e t w o r k m e t a-a n a l y s i s[J].T h e r a p e u t i cA d v a n c e s i nH e m a t o l o g y,2021,12:20406207211018894.[20]W I L S O N M R,E Y R ETA,K I R KWO O DA A,e t a l.T i m i n go f h i g h-d o s em e t h o t r e x a t eC N S p r o p h y l a x i s i nD L B C L:am u l-t i c e n t e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 o f1384p a t i e n t s[J].B l o o d, 2022,139(16):2499-2511.[21]T H I E B L E MO N T C,C A S C I O N EL,C O N C O N IA,e t a l.AMA L T l y m p h o m a p r o g n o s t i c i n d e x[J].B l o o d,2017,130(12): 1409-1417.[22]C A S U L OC,F R I E D B E R GJ.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m a r g i n a l z o n el y m p h o m a(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o t h e r l y m p h o m a s)[J].B e s t P r a c t i c e&R e s e a r c h C l i n i c a l H a e m a t o l o g y,2017,30(1-2): 131-138.[23]A L D E R U C C I OJP,R E I SIM,H A B E R MA N N T M,e t a l.R e v i s e d MA L T-I P I:a n e w p r e d i c t i v e m o d e lt h a ti d e n t i f i e sh i g h-r i s k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l y m p h o m a[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 H e m a t o l o g y,2022,97(12):1529-1537.[24]A L D E R U C C I OJP,Z H A O W,D E S A IA,e t a l.S h o r t s u r v i-v a l a n df r e q u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e x t r a n o d a l m a r g i n a lz o n e l y m p h o m aw i t hm u l t i p l em u c o s a l s i t e s p r e s e n t a t i o n[J].A m e-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H e m a t o l o g y,2019,94(5):585-596.(本文编辑黄建乡)作者书写文内标题须知本刊文内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左顶格书写㊂标题一般可分为3~4级,即:1,2,3 ;1.1,1.2,1.3 ;1.1.1,1.1.2, 1.1.3 ;1.1.1.1,1.1.1.2,1.1.1.3 ㊂第5级标题可用(1)或①㊂1,2级标题均单独占行㊂请作者来稿时遵照执行㊂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淋巴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淋巴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及临床意义张莹;甘润良【摘要】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有众多的基因参与其中.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PRF1基因突变,套细胞淋巴瘤中SOCS3基因缺失及甲基化等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有关;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诊断有关,如检测BCL10基因突变、CDH1基因甲基化、MALT1基因重组等有助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或者类型的鉴别;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治疗有关,如治疗前后PIG-3基因表达出现改变,IL-10基因的不同基因型患者对同种治疗的反应不同等;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如P15启动子甲基化、CDKN2A缺失等与生存指标有关,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01【总页数】4页(P174-177)【关键词】淋巴瘤;基因;功能;临床意义【作者】张莹;甘润良【作者单位】421001 衡阳,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421001 衡阳,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简称淋巴瘤。
按病理组织学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前发现大量的基因异常改变如突变、甲基化、缺失、易位、重组等,可能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并有助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提示预后。
认识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对于揭示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L20、 MAdCAM-1、CCR6基因:Takata等[1]研究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DFL)的发生机制,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72例组织样本,包括十二指肠滤泡淋巴瘤(DFL),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淋巴结滤泡淋巴瘤(NFL)样本,3种类型淋巴瘤差异表达基因(DEG)的表达谱表明,十二指肠滤泡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有共同的特点,CCL20和MAdCAM-1在DFL和MALT淋巴瘤中上调,但在NFL中下调,双重免疫荧光显示,CCL20和CCR6在DFL和MALT淋巴瘤中均共同表达,得出CCL20和MAdCAM-1的高表达和CCL20和CCR6的共同表达在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IgG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IgG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初文慧;于文征;刘增艳;王学霞;孙建荣;刘香君【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4页(P301-304)【关键词】淋巴浆细胞淋巴瘤;IgG;非IgM【作者】初文慧;于文征;刘增艳;王学霞;孙建荣;刘香君【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滨州 25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1在WHO淋巴与造血组织分类中,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LPL)定义为一种包含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肿瘤,同时不符合其它伴小B淋巴细胞样肿瘤的诊断标准。
其中侵犯骨髓且分泌单克隆性IgM的LPL称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WM),占LPL的绝大多数。
仅有不到5%的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G、IgA成分或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1]。
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IgG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患者,男,57岁,因“乏力1年,间断发热半年”于2013年9月21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1年开始出现乏力,活动后为著,不伴明显胸闷、心悸,未诊治。
入院前半年开始出现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8℃左右,伴夜间盗汗,至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WBC 4.67×109/L,RBC 2.51×1012/L,HB 67g/L,PLT 182×109/L,L%43.6%。
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腋窝探及低回声,大者2.3 cm×2.2 cm×1.0 c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匀。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临床极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1-3]。
好发于青少年,绝大多数累及横膈以上淋巴结,多有纵隔肿块伴胸腔积液,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本院近期收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1例,现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1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
因“发现右侧锁骨上肿物3个月,咳嗽、咳痰1个月”入院。
患者3个月前自行触及右侧锁骨上数个小肿物,约黄豆大小,无压痛,2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咳嗽、咳痰,夜间盗汗,服用消炎止咳药无好转,遂来本院求诊。
胸部CT显示:(1)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胸腺瘤;(2)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门诊拟“前上纵隔占位”收住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入院时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7/71mmHg(1mmHg=0.133kPa)。
神清,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
右侧锁骨上可触及约2~3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0.5cm×0.5cm,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差,无压痛。
右侧腹股沟可触及3~4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0.5cm×0.5cm,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无压痛。
左侧腹股沟可触及8~10个肿大淋巴结,最大0.5cm×1cm,部分融合成长条梭状,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无压痛。
余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后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显示腹膜后多发性低回声团(考虑为肿大的淋巴结),胆囊息肉,脾增大,少量腹水,肝、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2.87×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1011L-1,红细胞3.02×1012L-1,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58×109L-1,淋巴细胞比例51.9%。
癌抗原125(CA125)48.11U/mL,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2.07mg/L,C-反应蛋白3.52mg/L,红细胞沉降率40.0mm/h。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发表者:魏锐利 (访问人次:143)患者:病人女,25岁,无任何疾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最近发现左眼有类似息肉的肿块,去医院手术时,发现并非如此,切出蚕豆粒大的肿瘤物,病理检查结果如下:基因重排检测报告显示,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T淋巴细胞无克隆性增生免疫组化结果:CD3(+),CD20(+),KI-67(+3%),K-LC(+), λ-LC(+)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病理诊断结果:(左眼内毗部结膜)结合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病变支持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刚刚得到诊断结果,尚未开始治疗目前非常紧张,在当地都没有医院愿意接收治疗。
想咨询此病如何治疗,是否可以治愈,治疗时间和费用大概是多少?从外地过去,是否可以马上住院治疗?非常感谢魏大夫的回复。
上海长征医院眼眶病、眼肿瘤诊治中心魏锐利上海长征医院眼眶病、眼肿瘤诊治中心魏锐利:需要你的片子,和切除的手术记录。
患者:非常感谢魏医生的及时回复!再次期待着您的回复。
患者:魏医生,刚刚只上传了手术记录,另外,CT片目前无法清楚拍摄出来,只能手写一下CT扫描描述。
希望您结合之前的免疫组合和基因重排结果再帮忙看看。
我们都非常感谢您的回复及指导!上海长征医院眼眶病、眼肿瘤诊治中心魏锐利:就是粘膜相关淋巴瘤,放疗吧,最好在上海放疗。
患者:谢谢魏大夫回复眼眶肿瘤之一—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的诊治新进展全网发布:2011-06-23 19:45 发表者:魏锐利 (访问人次:2337)上海长征医院眼眶病、眼肿瘤诊治中心魏锐利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边缘带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发生在与黏膜和腺上皮有关的结外器官呈低度恶性的惰性发病过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OAML)是眼眶恶性淋巴瘤中较常见的一种,西方国家占50~80%日本和韩国占80~90% 可浸润眶内及其他眼附属器结膜25%,眼眶75%,双侧10%~15%(主要在结膜)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后,平均年龄65岁,年发病增长率有大于6%的趋势。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典型结节病1例并文献复习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典型结节病1例并文献复习胸腔积液是指胸腔内积聚液体,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而不典型结节病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不一,通常会引起对诊断和治疗的困惑。
本文通过报道1例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不典型结节病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病例报告患者为一男性,60岁,因胸闷、气促、干咳1个月入院。
体格检查:T36.7℃,P78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
肺部听诊:右肺底可闻及少许干性啰音,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排液后感觉好转,积液细胞学检查示淋巴细胞增多。
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示右侧胸腔多发结节状病变。
腹部CT示多发肝内占位,血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细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ANA、ds-DNA、RF、anti-CCP抗体均为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异常Q波及ST-T改变,心脏超声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心肌酶谱和BNP均正常。
PET-CT示右侧胸腔积液伴多发结节,右侧肺小叶及肺门淋巴结增厚代谢增高,肝内多发占位,考虑为多处转移性病变,肝脏穿刺活检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
经过6个疗程化疗(R-CHOP方案)治疗后胸腔积液和肝内病变均显著缩小。
2.文献复习2.1 原发性胸腔淋巴瘤原发性胸腔淋巴瘤是指胸膜、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或肺内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占所有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
患者大多数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为主。
影像学表现多样,以双侧胸腔积液为主,部分病例可见淋巴结增大。
对于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多数选择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放射治疗仅用于局部控制。
2.2 胸腔结节形病变胸部结节病变的诊断治疗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结节病变,胸部CT检查往往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于不典型结节病的认识和诊治技术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病变不典型、临床表现不一、影像学检查特异性差而导致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大。
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诊断

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诊断吴艳玲ꎬ张㊀伟ꎬ沈㊀杰ꎬ俞同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㊀江苏㊀南京㊀210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ꎮ方法㊀搜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MALToma7例ꎮ观察胸腺MALToma的CT特征ꎬ并与6例胸腺癌及6例胸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ꎮ结果㊀7例MALToma患者中男性2例ꎬ女性5例ꎬ年龄<40岁者5例(5/7)ꎬ与胸腺癌(0/6)相比P<0.05)ꎬ而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ꎻ胸腺MALToma所有病灶均呈单侧生长(7/7)ꎬ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6)比较P<0.05ꎬ而与胸腺癌(5/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ꎻ所有MALToma病灶均呈囊实性肿块(7/7)ꎬ囊变区呈小而多发ꎬ囊与囊之间分界清楚ꎬ囊壁光滑ꎬ胸腺癌囊变多呈单个大片坏死(4/6)ꎬ边缘欠清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囊变较少见(2/6ꎬP<0.05)ꎻ所有MALToma病灶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0/7)ꎬ胸腺癌中2例出现淋巴结肿大(2/6)ꎬ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ꎬ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均有纵隔淋巴结肿大(6/6ꎬP<0.05)ꎻ所有MALToma病灶均未出现周围大血管侵犯(0/7)ꎬ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6)比较P<0.05ꎬ而与胸腺癌(2/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ꎮ结论㊀CT表现在胸腺原发性MALToma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ꎮʌ关键词ɔ㊀胸腺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6.3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02 ̄0213 ̄04CTdiagnosisofprimary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ofthymusWUYanlingꎬZHANGWeiꎬSHENJieꎬYUTongfuDepartmentofRadiologyꎬ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nvestigatetheCTmanifestationsofprimary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MAL ̄Toma)ofthymusandtheirdiagnosticvalue.Methods㊀7casesofprimarythymicMALTomaconfirmedbypathologywereretro ̄spectivelycollected.TheCTfeaturesofthymicMALTomawereobservedandcomparedwith6casesofthymiccarcinomaand6ca ̄sesof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Results㊀Amongthe7MALTomapatientsꎬ2weremaleand5werefemale.5of7wereyoungerthan40yearsoldꎬforcomparisonꎬthethymiccarcinomawas0/6ꎬwhereP<0.05ꎬ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agebetweenMALTomaand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6/6).UnilateralgrowthwasobservedinallMALTomalesions(7/7)ꎬin1caseofthe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1/6ꎬP<0.05)ꎬandin5casesofthymiccarcinoma(5/6ꎬP>0.05).AllMALTomalesionswerecystic ̄solidmass(7/7)ꎬwithsmallmultiplecysts.Theboundarybetweencystswasclearꎬandthecysticwallwassmooth.Thecystsin4casesofthethymiccarcinoma(4/6)weremostlysinglenecroticareawithunclearmargins.Thecysticdegenerationwasobservedin2casesof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2/6ꎬP<0.05).Mediastinallymphnodeenlarge ̄mentwasobservedinnoneoftheMALTomalesions(0/7)ꎬin2casesofthymiccarcinoma(2/6ꎬP>0.05)andin6casesofthe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6/6ꎬP<0.05)ꎻVascularinvasionwasobservedinnoneoftheMALTomalesions(0/7)ꎬin5casesofthediffuselargeB ̄celllymphoma(5/6ꎬP<0.05)ꎬandin2casesofthymiccarcinoma(2/6ꎬP>0.05).Conclu ̄sion㊀TheCTmanifestationsarevaluableinthediagnosisofprimarythymicMALToma.ʌKeywordsɔ㊀Thymusꎻ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㊀㊀淋巴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ꎬMALToma)是一种低级别结外B细胞淋巴瘤ꎬ常发生于胃肠道㊁作者简介:吴艳玲(1995 ̄)ꎬ女ꎬ江苏盐城人ꎬ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俞同福㊀主任医师ꎬ医学博士ꎬ硕士生导师㊀E ̄mail:yu.tongfu@163.com涎腺㊁肺等器官[1 ̄2]ꎬ原发于胸腺的MALToma罕见ꎮ目前针对胸腺MALToma的影像学文献较少ꎬ对其临床及影像认识不足ꎮ本文搜集了7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MALToma病例ꎬ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表现特征ꎬ探讨CT征象在纵隔原发性MALToma中的诊断价值ꎮ312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4月~2018年7月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MALTomaꎬ并排除无其他结外脏器受侵ꎬ7例患者ꎬ其中男性2例ꎬ女性5例ꎬ年龄33~45岁ꎬ平均年龄37.6岁ꎮ3例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ꎬ2例为干燥综合征(其中1例同时伴发原发性胆汁肝硬化)ꎬ另1例为过敏性紫癜ꎮ以胸闷气喘就诊者2例ꎬ其余病例均因体检发现肿块而就诊ꎮ7例患者术前或经皮穿刺前均在本院行胸部CT检查ꎮ本文另搜集胸腺癌6例ꎬ男性4例ꎬ女性2例ꎬ年龄43~64岁ꎬ平均年龄54.8岁ꎮ纵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ꎬ男性3例ꎬ女性3例ꎬ年龄18~35岁ꎬ平均年龄27.3岁ꎬ分别作为对照组ꎮ1.2㊀检查方法MALToma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或穿刺前均行CT扫描ꎮ除三组患者中各有1例仅行胸部CT平扫外ꎬ余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ꎮ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SomatomDefinitionꎬSie ̄mensꎬGermany)ꎻ扫描体位:仰卧位ꎻ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下2cm横断扫描ꎻ扫描参数及图像后处理:探测器准直宽度0.625mmꎬ螺距0.9~1.2ꎬ旋转时间0.5~1.0sꎬ管电压120kVꎬ管电流150~200mAsꎻ增强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碘海醇(300mg/ml)ꎬ用量1.5ml/kgꎬ注射速率2.5ml/sꎮ全部病例通过纵隔窗和肺窗重建ꎬ重建层厚5mmꎮ穿刺或手术获得的标本ꎬ其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常规镜下HE切片及免疫组化ꎮ1.3㊀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独立阅片ꎬ有分歧者ꎬ双方讨论后达成一致ꎮ图像观察:病灶形态大小㊁位置㊁密度㊁周围大血管受侵情况及纵隔淋巴结有无肿大ꎮ1.4㊀统计学方法胸腺原发MALToma患者与胸腺癌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特征之间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ꎮ2㊀结果2.1㊀年龄比较7例MALToma患者年龄<40岁5例ꎬ胸腺癌发病年龄均>40岁ꎬ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均<40岁ꎮ2.2㊀CT表现形态与大小:形态多不规则ꎬ4例病灶边缘呈浅分叶状ꎬ边缘尚锐利ꎮ7例MALToma病灶的最大径为4~10cmꎮ发病部位:7例MALToma病灶均位于前纵隔胸腺区ꎬ均呈单侧生长(7/7)ꎬ其中4例偏左侧生长(图1)ꎬ3例偏右侧生长ꎮ胸腺癌中5例呈单侧生长(5/6)ꎬ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呈双侧生长(1/6)ꎬ见表1ꎮ密度:7例MALToma病灶密度均不均匀(7/7)ꎬ呈囊实性ꎬ6例瘤内有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影ꎬ小囊壁光滑ꎬ囊与囊之间分界清楚ꎬ1例囊较大ꎬ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均可见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图2a~2d)ꎻ胸腺癌常出现单个大片坏死(4/6)ꎬ坏死边缘多不清晰ꎮ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2例出现单个小囊变(2/6)ꎬ见表1ꎮ纵隔淋巴结及周围血管情况:所有MALToma病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0/7)ꎬ胸腺癌中2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2/6)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均伴有纵隔区淋巴结肿大(6/6)ꎻMALToma肿块包绕纵隔大血管0例(0/7)ꎬ少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6)ꎬ胸腺癌中有2例出现血管内癌栓(2/6)ꎬ见表1ꎮ2.3㊀病理与预后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ꎬ1例行经皮穿刺活检术ꎮ标本均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检查ꎮ所有患者均确表1㊀胸腺MALToma与胸腺癌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鉴别特征特征胸腺MALToma胸腺癌P值胸腺MALToma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值年龄<40岁5/70/60.0215/76/60.462单侧生长7/75/60.4627/71/60.005有囊变7/74/60.1927/72/60.021纵隔淋巴结肿大0/72/60.1920/76/60.001纵隔大血管侵犯0/72/60.1920/75/60.005412图1aꎬ1b㊀女ꎬ34岁ꎮCT示前纵隔偏左侧囊实性占位ꎬ肿块内多发小囊变ꎬ囊壁光滑ꎬ囊与囊之间可见分隔ꎬ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可见强化图2㊀女ꎬ33岁ꎮ图2aCT平扫轴位:前纵隔偏右侧生长的囊实性肿块ꎬ密度欠均匀ꎬ内见大小不等的囊腔ꎬ边界尚清ꎮ图2b~2dCT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强化ꎬ囊性部分不强化ꎮ图2e术后病理(HEˑ40):胸腺区淋巴组织高度增生伴囊肿形成ꎮ图2f术后病理(HEˑ200):大量淋巴细胞浸润ꎬ中央为哈氏小体ꎮ图2g免疫组化(EnVisionˑ100):肿瘤细胞表达CD20ꎬ最终确诊为胸腺MALToma诊为胸腺MALTomaꎮ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胸腺区淋巴组织高度增生伴囊肿形成(图2eꎬ2f)ꎬ免疫组化示CD20等阳性(图2g)ꎮ7例患者中2例失访ꎬ余5例(肿块均经手术切除)进行了术后随访ꎬ至本课题结束时随访时间为1~6年ꎬ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复发ꎮ3㊀讨论3.1㊀临床与病理MALToma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ꎬ仅占B细胞淋巴瘤的7%~8%[3]ꎬ其中胃肠道MALToma约占50%ꎬ其次是肺㊁头颈部等器官ꎮ而原发于胸腺的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T淋巴母细胞瘤ꎬ胸腺MALToma罕见ꎬ相关文献报道少ꎬ最早是1990年由Isaacson等报道的2例[4]ꎮ部分个案报道病例分析显示ꎬ胸腺MAL ̄Toma常见于亚洲人ꎬ女性多于男性ꎬ中青年多见ꎬ可能与亚洲女性好发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㊁干燥综合征等有关[5]ꎮ本文7例胸腺MALToma患者中女性5例ꎬ年龄在33~45岁ꎬ其中3例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ꎬ与文献报道相符ꎮ胸腺原发性MALToma的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检查ꎮ肿瘤细胞主要为中心细胞样细胞ꎬ同时伴有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及转化细胞ꎮ免疫表型分析中CD20㊁Bcl ̄2通常呈弥漫强阳性[6]ꎮ在本资料的7例患者中ꎬ所有病例CD20均为阳性ꎬ6例Bcl ̄2呈阳性ꎬ1例为阴性ꎬ与文献报道[6]基本一致ꎮ3.2㊀胸腺原发MALToma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CT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ꎬ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㊁范围及周围侵犯情况ꎬ具有无创性ꎬ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前的评估ꎮ本组中7例MALToma在CT512表现为前纵隔囊实性病灶ꎬ6例瘤内有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影ꎬ小囊壁光滑锐利ꎬ囊与囊之间分界清晰ꎬ1例囊较大ꎬ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均可见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ꎬ多发小囊㊁囊与囊之间分界清晰及增强后囊壁强化这些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ꎬ对于明确诊断具有提示作用ꎮ既往有研究报道[7]ꎬMAL ̄Toma囊腔的形成ꎬ可能与胸腺髓质导管上皮衍化而来的结构囊性变有关ꎮ在病理学上ꎬ胸腺MALToma大体常表现为多房囊实性肿块ꎬ囊壁内衬上皮是胸腺MALToma一个普遍的组织学特征[8]ꎬ这一病理学基础与影像学表现相对应ꎮ本组资料中ꎬMAL ̄Toma均向单侧生长ꎬ提示MALToma病灶生长相对缓慢ꎬ可能与其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关ꎮ本文中搜集的MALToma病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包绕血管生长的表现ꎬ表明纵隔MALToma几乎不侵犯周围组织或血管ꎬ与文献报道[7]基本一致ꎮ3.3㊀鉴别诊断胸腺癌恶性程度高ꎬ本组6例平均年龄为54.8岁ꎬ较MALToma的发病年龄稍大ꎻ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ꎬ肿块中央部常常出现大片状坏死低密度区ꎬ边界欠清ꎬ增强后坏死边缘无明显强化ꎬ这一CT征象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提示作用ꎬ与陆杨等[9 ̄10]报道相符ꎮ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胸腺原发淋巴瘤中发病率较高ꎬ主要表现为前纵隔密度均匀的肿块ꎬ较少出现囊变坏死ꎬ本组2例出现小囊变ꎻ病灶一般较大ꎬ向两侧生长并包绕邻近纵隔大血管(5/6)ꎬ同时所有病例均有纵隔淋巴结肿大ꎬ这与赵飞及熊淑红等[11 ̄12]的报道基本一致ꎮ胸腺MALToma病程缓慢ꎬ预后较好ꎬ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ꎬ且术后复发少见ꎮ本组进行术后随访的5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ꎮ综上所述ꎬ本文总结了经病理证实的7例胸腺原发MALToma的临床及CT特点ꎮ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ꎬ常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ꎮ病灶在CT上多表现为前纵隔单侧生长的囊实性肿块ꎬ囊变区呈多发小囊ꎬ囊与囊分界清楚ꎬ囊壁光滑锐利ꎬ增强后囊壁及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ꎬ常不合并有大血管侵犯或纵隔淋巴结肿大ꎬ与胸腺癌及胸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所区别ꎮ胸部CT能反映病灶的特点及邻近结构累及情况ꎬ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参考依据ꎮ参考文献:[1]IsaacsonPꎬWrightDH.Malignantlymphomaofmucosa ̄associat ̄edlymphoidtissue:adistinctivetypeofB ̄celllymphoma[J].Cancerꎬ1983ꎬ52(8):1410 ̄1416.[2]易祥华ꎬ周晓燕ꎬ张太明ꎬ等.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表型和IgH基因重排的检测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ꎬ2005ꎬ28(10):704 ̄708.[3]TanakaTꎬYoshinoT.ClinicopathologyofMALTlymphoma[J].NihonRinshoꎬ2007ꎬ65(1):178 ̄181.[4]IsaacsonPGꎬChanJKꎬTangCꎬetal.Low ̄gradeB ̄celllympho ̄maof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arisinginthethymus:athymiclympho ̄mamimickingmyoepithelialsialadenitis[J].AmJSurgPatholꎬ1990ꎬ14(4):342 ̄351.[5]宋伟安ꎬ王伟ꎬ周乃康.胸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ꎬ2011ꎬ16(9):829 ̄832. [6]常晓燕ꎬ陈杰ꎬ姜英ꎬ等.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及文献复习[J].协和医学杂志ꎬ2012ꎬ3(1):41 ̄46. [7]胡帅ꎬ李智勇ꎬ郎志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ꎬ2017ꎬ33(6):676 ̄677. [8]王震ꎬ李海ꎬ曾铮ꎬ等.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淋巴上皮性涎腺炎样胸腺增生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ꎬ2016ꎬ32(12):1338 ̄1342.[9]陆杨ꎬ赵亚娥ꎬ杨春燕ꎬ等.MSCT对低危型㊁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ꎬ2017ꎬ32(2):149 ̄152.[10]张明山ꎬ刘茜ꎬ谢开元.无症状胸腺瘤CT影像特点与其型别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8ꎬ28(7):1126 ̄1129.[11]赵飞ꎬ杨明ꎬ黄承明ꎬ等.前纵隔胸腺瘤和淋巴瘤的18F ̄FDG ̄PET/CT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6ꎬ26(4):634 ̄636.[12]熊淑红ꎬ肖琼ꎬ冯少仁ꎬ等.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ꎬ2014ꎬ29(6):654 ̄658.(收稿日期:2019 ̄03 ̄28)612。
相异性(组合性)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相异性(组合性)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王玉虹;崔杰;夏小军;姜俊峰;段赟;古扎努尔【摘要】组合性淋巴瘤(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我科近5年来仅发现1例,CL的治疗不同于普通的淋巴瘤,需要针对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给予恰当的化疗或放疗,这例患者首先发病在右腹股沟区淋巴结,局部取活检病理诊断为经典型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HD),双颈部淋巴结亦同时肿大,但未取该部位淋巴结活检,按HD病理类型予以化疗效果不佳,再次取右颈部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不同部位出现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临床少见。
【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6(035)011【总页数】3页(P861-863)【关键词】组合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结【作者】王玉虹;崔杰;夏小军;姜俊峰;段赟;古扎努尔【作者单位】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730050 甘肃兰州,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霍奇金淋巴瘤(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一个出现在先,另一个出现在后的继发性淋巴瘤称为异时性淋巴瘤(metachronous lymphoma)。
当HD和NHL两种组织学形态同时出现时,称为同时性淋巴瘤(syn⁃chronous lymphoma)。
如同时性淋巴瘤的两种组织学类型发生在同一解剖部位时,称为组合性淋巴瘤(com⁃posite lymphoma,CL);在极少数情况下,HD和NHL发生在不同解剖部位时,称为相异性(组合性)淋巴瘤(dis⁃cordant lymphoma)。
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通讯作者】陈相猛,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肺癌影像学诊断。
E-mail:****************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嘱患者深呼吸,屏气状态完成CT平扫。
13例患者接受增强CT扫描:保持和胸部CT平扫同样的方向和范围;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浓度:350mg /mL;剂量80~100 mL),经肘前静脉以2.5~3.5mL/s的流率由高压注射器注射,动脉期和静脉期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30s和60s进行图像采集。
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多平面重组图像,层厚均为3.0mm。
CT征象阅读和记录由两名胸部放射亚专业方向的高年资医生,在未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完成,意见不统一通过协商达成最终意见。
包括以下征象:(1)数量(单发,多发);(2)位置(左肺上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3)分型(结节肿块型,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的结节肿块影,边界清晰或模糊;肺炎实变型,表现为大片状或节段样分布的致密影及实变影;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斑片状或网格状模糊影;粟粒型,表现为多发小结节状致密影;混合型,表现为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同时出现);(4)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5)血管造影征(增强图像显示病灶内强化血管影);(6)病灶周围磨玻璃密度影;(7)支气管扩张(病灶内部显示的支气管管径超过近端支气管管径);(8)空洞;(9)钙化;(10)胸腔积液等[3-4]。
1.3 18F-FDG PET/CT检查9例患者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VCT64型PET/CT仪,显像剂为18F-FDG(广州市原子高科同位素公司;放化纯>95%)。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1例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1例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
张海宇;闫宇涛;彭培立;王跃彬;白守红;李肖可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24(29)7
【摘要】肺动脉内膜肉瘤临床较为罕见,好发部位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主干、肺动脉瓣周围,该病恶性程度较高,其扩散性及浸润性均较强。
由于肿瘤多数生长于肺动脉腔内,影像学容易误诊为肺动脉栓塞。
本研究报道1例病理确诊为肺动脉内膜肉瘤的影像学病例。
并对该病近年文献记载的影像学诊断进行复习。
【总页数】3页(P1132-1134)
【作者】张海宇;闫宇涛;彭培立;王跃彬;白守红;李肖可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放射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2.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3.原发性肺动脉肉瘤伴肺内转移及肺动脉高压1例并文献复习
4.肺动脉内膜肉瘤手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5.肺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抗肿瘤治疗肺动脉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肺炎、肺泡型
27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肺炎、肺泡型
28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肺炎、肺泡型
29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结节、肿块型 肺炎、肺泡型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粟粒型 混合型
30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以B细胞型为主
约占80%~90%
3
引言
原发性肺淋巴瘤诊断标准
肺及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以前从未发生过胸外淋巴瘤 通过临床、影像、病理等检查
排除了胸外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胸外淋巴瘤征象
同时满足上述四点可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
4
引言
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
霍奇金病
Hodgkin’s disease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
5
引言
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malt,70-90%) 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中心性淋巴瘤 其他如血管内淋巴瘤(IVL)等
6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
起源于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 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 属于原发性肺淋巴瘤
分型及影像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本型最少见)
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状网状阴影 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 小叶间隔增厚 可呈毛玻璃样变
31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状网状阴影 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诊断标准

的研究,对结外淋巴瘤的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 个弥漫的实质性团块.周围型的特征是在叶问裂、脏
1983年Isaacson和Wright03首先提出了“MAI。’I、 层胸膜,沿淋巴管走行分布或滑支气钎肺泡囊形成
型恶性淋巴瘤”的概念,随之义提出其属“边缘区B
一个结节.有时为问质肺炎型的表现-7】。在无症状
腺、胆囊、宫颈、胸腺.甚至是硬脑脊膜。不少患者有
且比较清楚的是胃MAI,T型淋巴瘤,而肺MAL"r 型淋巴瘤发病率低,有关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缺乏
慢性免疫性疾病或慢性感染病史。病变发展缓慢. 町较长时间局限于局部.治疗后预后良好。若肿瘤
认识给临床病理诊断和研究常常带来诸多的困惑。 下面就肺MALT型淋巴瘤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
胞,这种细胞有分化为浆细胞和回归到一定组织部 性肺炎发展为MAI。T型淋巴瘤的危险性似乎很小.
位的能力。1998年WH()分类”o提泌将MAI。T型
但是,一曲患者有自身免疫紊乱的病史,例如风越性
淋巴瘤单独列为一型.命名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 关节炎或者sjOgren综合征,或者由于特发性肺纤
瘤,MALT型”。
MAI。T谢淋巴瘤现在被定义为发生于消化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中的原发性淋岂瘤,是 结外低度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瘤细胞表达 B细胞丰H关抗原。多见于成人。很少累及淋巴结,I 期多见。最常见于胃肠道,其次足唾液腺、肺、甲状 腙一3’“,也可见于乳腺、眼部、皮肤、膀胱、肾、前列
MAI,T型淋巴瘤”4。MAI。T型淋巴瘤研究较多
长的时间。PPI。是非常罕见的肺肿瘤,常形成一个
外边缘区淋巴瘤(MZI.)是否要按大细胞的数量分
局限性的实性肿块.通过手术能够完全切除,对大部
级尚需进一步研究。
肺原发性非特指型外周T_细胞淋巴瘤1_例及文献复习

ciency ,osteoporosis and effect on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hematopoiesis :a review [J ].Int Mol Sci ,2021,22(16):8855.[6]㊀Barbalho S M ,Goulart R A ,Gasparini R G.Associations be-twee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vitamin D [J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19,59(8):1347-1356.[7]㊀荆扬,石永强,张家琦,等.外源性维生素D 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胃肠病学,2019,24(8):493-496.[8]㊀Krela -Kazmierczak I ,Szymczak -Tomczak A ,Tomczak M ,etal.Is there a relation between vitamin D ,interleukin -17,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Arch Med Sci ,2021,17(3):662-674.[9]㊀Konya V ,Czarnewski P ,Forkel M ,et al.Vitamin D downreg-ulates the IL -23receptor pathway in human mucosal group 3innate lymphoid cell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8,141(1):279-292.[10]㊀Moschen A R ,Tilg H ,Raine T.IL -12,IL -23and IL -17inIBD :immunobiology and therapeutic targeting [J ].Nat Rev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3):185-196.[11]㊀Kojecky V ,Matous J ,Kianicka B ,et al.Vitamin D levels inIBD :a randomised trial of weight -based versus fixed dose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J ].Scand Gastroenterol ,2020,55(6):671-676.病例报告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04-0702-03肺原发性非特指型外周T 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沈凌筠,㊀刘㊀幸,㊀王㊀霖,㊀和进堂,㊀李㊀翔,㊀赵雁红,㊀王㊀戈,㊀李文明,㊀骆鹏举(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省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㊀云南㊀昆明㊀650041)ʌ关键词ɔ㊀T 细胞淋巴瘤;㊀外㊀周;㊀非特指型;㊀肺原发性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 ɔ10.3969/j.issn.1006-6233.2023.04.037㊀㊀外周T 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PTCL )起源于胸腺后T 淋巴细胞或(和)NK /T 细胞的侵袭性淋巴瘤,具有显著异质性[1]㊂外周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 -NOS )指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无独立分型者,均被定义为非特指型㊂PTCL -NOS 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及结外疾病,多见于脾脏㊁骨髓和皮肤等,而肺部巨大肿物者罕见㊂现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以肺部巨大肿物为特点的肺原发性非特指型外周T 细胞淋巴瘤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并进行文献复习㊂1㊀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6岁,因 反复发热㊁咳嗽㊁咳痰3月余 于2021年6月1日入院㊂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无糖尿病史㊁高血压史㊂院外胸部CT 示 左肺下叶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左肺上叶舌段见高密度结节影,周围肺组织受压,左侧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部分肿大 ,见图(1~3)㊂院外支气管镜刷检示:镜下见左肺下叶基底段,后段新生物,行刷检见大量脱落柱状上皮细胞及散在炎细胞,未见恶行细胞㊂支气管镜肺活检示:大片凝固性坏死物,周围散在淋巴样细胞㊂入院查体:体温38.5ħ,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70mmHg ,血氧饱和度98%,一般情况欠佳,神志清楚㊂左肺语颤减少,左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㊂右颈部扪及1个直径约1.0cm 大小淋巴结,质韧㊂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9.49ˑ109L -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4.50%,淋巴细胞百分比52.08%,红细胞3.06ˑ1012/L ,血红蛋白101g /L ;感染性标志物:血清淀粉样蛋白A 95.1mg /L ,白介素-632.19pg /mL ,降钙素原1.058ng /mL ㊂肝功能:总胆红素120.1μmoL /L ,直接胆红素93.7μmoL /L ,间接胆红素26.4μmoL /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3U /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U /L ㊂EB 病毒㊁支原体检查㊁风湿二项㊁肿瘤标志物㊁肝炎系列等均为阴性㊂胸部CT 示 左肺下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左肺下叶肿㊃207㊃㊀㊀第29卷㊀第4期2023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㊀北㊀医㊀学HEBEI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9,No.4Apr.,2023㊀㊀㊀㊀ʌ基金项目ɔ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2J0726);昆明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1-03-02-003)ʌ通讯作者ɔ刘㊀幸块较前明显增大,左侧胸腔积液,较前新出现,纵隔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前增大 ,见图(11㊁12)㊂PET -CT 示,全身多区域增大淋巴结,氟代脱氧葡萄糖(FDG )代谢异常增高㊂T 细胞斑点实验示 抗原A :216,抗原B :196,检测:阳性 ㊂患者入院后持续高热,结合T 细胞斑点实验结果及感染指标升高情况,给予抗痨治疗(利福平㊁异烟肼㊁乙胺丁醇㊁吡嗪酰胺)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仍反复发热㊂2021年6月10日行气管镜见左肺下叶腔内新生物并坏死,阻塞气管,见图4㊂2021年6月19日行左开胸探查术㊁左下肺叶切除术㊁左侧舌叶楔形切除术㊁肺门淋巴结清扫术㊂术中见左下肺占位病变,大约12cm ˑ10cm ˑ10cm ,鱼肉样,质硬,活动度差,探查胸腔及左上肺见病变浸及左舌叶,致舌叶部分实变㊂电镜下见淋巴组织增生浸润,细胞核形不规则,核浆比高,核分裂多,并见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现象,见图(5~8)㊂免疫组化:CD3(+)CD5(-)CD4(-)CD8(+)CD43(+)CD56(+)CD30(-)TIA -1(+)GB (-)PCK (-)Ki -67/MIB -1(+,70%),EBER1/2-SIH :(-),见图(9-10)㊂TCRγ基因重排检测:在目标片段范围内查见较低扩增峰㊂结合形态学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结果,诊断:肺原发性非特指型外周T 细胞淋巴瘤,Ⅳ期B 组㊂患者至肿瘤科就诊行CHOP (环磷酰胺㊁阿霉素㊁长春新碱㊁泼尼松)方案常规化疗6个月,目前仍在随访中㊂图1~3胸部CT 检查;图4气管镜检查;图5HE 染色,ˑ4;图6HE 染色,6ˑ10;图7HE 染色,ˑ20;图8HE 染色,ˑ40;图9免疫组化染色,ˑ20,肿瘤细胞表达CD3;图10免疫组化染色,ˑ10,肿瘤细胞Ki -67高表达,约60%~70%;图11~12胸部CT检查2㊀讨㊀论肺原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 ,PPL )指累及肺部一侧或双侧,包括肺实质或器官的淋巴瘤,少见恶性肿瘤,仅占肺原发恶性肿瘤的0.5%~1.0%[2]㊂肺原发性T 细胞淋巴瘤首次报道于1991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3],肺原发性T 细胞淋巴瘤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低,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以老年人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㊂PTCL -NOS 在欧美国家中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 ,NHL )的7%,在亚洲国家中约占NHL 的22%,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淋巴结肿大及结外疾病,单纯结外疾病受累占13%,单纯结内疾病受累占38%,结外和结内混合受累占49%,多见于脾脏㊁骨髓和皮肤等,侵袭性强,预后差,重症患者可伴噬血细胞综合征,5年生存率仅为25%~45%[4]㊂通过PubMed ㊁Embase 数据库检索关键词 primary pulmonary T -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自1982年05月至2022年12月共检索到172篇文献,通过阅读筛选,共得到了14例病例报告㊂其中亚洲国家病例数较多于欧美国家,年龄范围在48~82岁,中位年龄61.17岁,以老年人为主,男女比例为5ʒ2,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87.3%)㊁咳嗽(61.5%)㊁咳痰(54.3%)㊁呼吸困难(36.5%)㊁体重减轻(23.6%)等,对抗生素治疗均无反应㊂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8/14)㊁结节(7/14)㊁肿块(6/14)㊁毛玻璃样影(3/14)和斑片状浸润(2/14)㊂随访病例中11例已死亡,仅有3例治疗效果佳,仍在随访中㊂本例患者以肺部巨大肿物为特点,有发热㊁咳嗽㊁咳痰等症状,既往有结核病史,结合感染指标及T 细胞斑点实验结果,初诊误诊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㊂但伴随病情进展,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结合肺组织活检最终明确诊断㊂肺原发性T 细胞淋巴瘤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PTCL -NOS 属于排除性诊断,需排除血管免疫细胞性T 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lymphoma ,AITL )和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等PTCL ,PTCL -NOS 为PTCL 最常见的亚型,但由于PTCL -NOS 可累及多种器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发病时多为晚期,为诊断和预后增加了难度㊂大约52.9%的患者可以通过开胸肺活检或者胸腔镜辅助手术确诊,47.1%的患者可以通过影像检查确诊[5]㊂肺原发性T 细胞淋巴瘤影像学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㊁胸腔积液㊁肿块样实变影㊁网格状间质性改变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样改变等[6]㊂本例患者CT 影像符合肿块样实变影和胸腔积液表现,双肺多发高密度斑片影,伴有支气管充气征㊂支气管充气征常见于肺炎㊁肺结核和肺癌,很少见于肺原发淋巴瘤,我们推测可能由于淋巴瘤侵犯肺实质导致近端支气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致㊂对于PTCL -NOS 的诊断,淋巴结切除或淋巴结外㊃307㊃㊀㊀第29卷㊀第4期2023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㊀北㊀医㊀学HEBEI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9,No.4Apr.,2023㊀㊀㊀㊀活检至关重要㊂PTCL-NOS病理形态变化多样,病理表现多见淋巴结构紊乱,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仁明显,呈多形性,弥漫性生长,可见核分裂象[7]㊂与本例病理形态学类似㊂PTCL-NOS免疫表型检测对辅助诊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多数PTCL-NOS免疫表型通常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广谱T细胞抗体丢失,无法完全呈现疾病特异性,文献报道多以CD4+/CD8-案例为主[8],而本案例为CD4-/CD8+㊂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化疗效果佳且未出现并发症㊂有研究提示[9], CD30抗原在PTCL-NOS患者中的表达较低,阳性患者的生存预后差,但本例患者CD30(-)提示可能生存预后佳㊂血清EBV也可作为快速评估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50%以上的PTCL-NOS患者可少量表达EB病毒[10],本例患者肺组织EBER原位杂交结果和血清EBV均为阴性,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较好预后㊂基因表达谱对患者预后也有一定意义,组蛋白修饰相关基因突变患者更容易发生耐药,一项纳入125例PTCL-NOS患者的研究发现,二代测序后组蛋白修饰基因突变的比例高达36%,显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明显缩短[11]㊂PTCL-NOS侵袭性高,病程进展快,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㊂CHOP是PTCL-NOS最常用的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在17%~70%,但复发率较高,患者预后差;CHOPE(CHOP+依托泊苷)方案比CHOP 方案可改善低危年轻患者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但对老年患者无益;GDP(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方案可作为复发难治PTCL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案,通常对于初治PTCL患者可以采用CHOP/GDP轮替的治疗方案[12]㊂本例患者经CHOP常规化疗仍在随访之中,后期需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时间,可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新型药物,如罗米地辛㊁西达本胺㊁贝林司他㊁普拉曲沙㊁来那度胺㊁小分子靶向抑制剂等㊂范潞艳等[13]研究显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PTCL-NOS患者48周,可使肿瘤最大垂直径乘积(SPD)缩小67.8%,达到部分缓解(PR)㊂赵维莅等[11]也提出利用MICM分型(病理形态学㊁免疫表型㊁细胞遗传学㊁分子生物学),使PTCL治疗从经验性向智慧化转变㊂目前对于复发性或者难治性PTCL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㊂化疗建议应当以个体为基础,并提供非交叉耐药的多药化疗方案㊂综上所述,PTCL-NOS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指标,临床诊疗需要关注以下几点:①对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肺部病变,如果病理活检发现大量淋巴细胞或者非典型淋巴细胞,应当将PTCL纳入鉴别诊断;②如果病情持续,多次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③临床资料提供的证据对相关免疫组化检查的选择和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㊂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带来较好的预后㊂ʌ参考文献ɔ[1]㊀徐成波,廖斌,齐彦,等.伴全身弥漫性皮肤红斑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J].白血病㊃淋巴瘤,2021,30(7):426-428.[2]㊀Cadranel J,Wislez M,Antoine M.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J].Eur Respir,2002,20(3):750-762. [3]㊀De Figueiredo RH,Parreira BS,Canao PA,Cardoso L,et al.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 case report and short literature review[J].Arch Clin Cases, 2022,9(4):140-144.[4]㊀Singh A,Bhagat M,Siddiqui AD,et al.Peripheral T-cell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n unusual presentationof a rare lymphoma[J].other,2019,11(1):3813. [5]㊀Shi L,Zeng Y,Lin H,Chen X.An atypical case of primarypulmonary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misdiagnosed as apulmonary infectious disease: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Indian Cancer,2021,58(2):302-306. [6]㊀蒋冲,来瑞鹤,滕月,等.基线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非特指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评估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2,42(6):347-351.[7]㊀李毅,蔡瑞敏,王文洋,等.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诊断学特征[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6-9.[8]㊀Went,P.Marker expression in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a proposed clinical-pathologic prognostic score[J].Journalof Clinical Oncology,2006,24(16):2472-2479.[9]㊀杨笋,张明智.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0):485-489.[10]㊀Xu P,Yu D,Wang L,et al.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and comparison of prognostic scores in peripheral T cell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a single-institution stud-y of105Chinese patients[J].Annals of Hematology,2015,94(2):239-247.[11]㊀赵维莅,蔡铭慈.我如何诊断和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5):363-367. [12]㊀Qi F,Dong M,He X,et al.Gemcitabine,dexamethasone,and cisplatin(GDP)as salvag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J].Ann Hematol,2017,96(2):245-251.[13]㊀范潞艳,张伟华.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例并文献复习[J].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32(7):512-514.㊃407㊃㊀㊀第29卷㊀第4期2023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㊀北㊀医㊀学HEBEI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9,No.4Apr.,2023㊀㊀㊀㊀。
眼科首诊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S.f S
ei { sLeabharlann s. 止视力 下降或盲 等严 重并 发症 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I 张映 琦 , 华 东 , 曼 娥 , .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颈 内 动 脉 粥 样 硬 ] 周 陈 等 缺 化 的 研 究 [ ] 中 国解 剖 与 临 床 ,00,( ) I6一I8 J. 2 0 5 3 :3 3. 2 王宝 涌 , 淑娟 . 年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眼 动 脉 和 视 网 膜 中 央 动 ] 赵 老
_ 二
属器 M L A T淋 巴瘤 是 眼 附 属 器 最 常 见 的 淋 巴 瘤 , 通 常 发 生 于 眼 眶 软 组 织 、 膜 、 腺 , 首 诊 于 眼 结 泪 但 科 的 MA 巴 瘤 易 与 眼 眶 炎 性 假 瘤 混 淆 。现 将 I T淋 就 诊 于 眼 科 的 MA 巴瘤 l 报 告 如 下 。 I T淋 例 者 , ,3岁 , 眼 渐进 性肿 胀伴 发 作性 胀 痛 4 女 5 左
7 宰春和. ] 神经 眼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9 7 17 M] 北 人 l8 :5 . 8 P ri V K n K w sk A, l 1A t ir sh mi o t e rp ly ] uvn , igR, a a a i e a. ne o c e c pi n uo ah r i c i ee i pi ds rsn J . rh O hh lo,0 4 12( ) n yswt ot i due [ ] A c p t m l2 0 ,2 1 : h c c a
9
收 稿 臼期 :0 9 l 2 修 囿 日期 :O O一 8 O ) 2 0 一I 一 3 2 1 0 一 2
对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疗体会

治疗 方 案正 在接 受 挑 战 。 胫腓 双 骨 折的 术后 并 发症 如水 肿 、 端 缺血 下 远
涉及踝关节的粉碎性骨折, 我们选择Mau 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 z啸9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 e ekMe i l dA k h Me i n 2 1 年第 1 卷 第 8 d a An s T e dc e 0 2 c i 0 期
5 3 6
对肺原 发性恶性 淋 巴瘤 的诊疗体会
马 鸣 胡 志 亮 艾仕 文 张子腾
山东
徐 保 彬 胡 荣杭
济宁 222 ) 7 0 9
有肺原发性恶性淋 明 ( 是经支气管铙检查确诊的) , 其余1例患者全部被 5 误诊 , 误诊率高达8 .4 在这l 8 2 %。 5例被误诊的患者中, 例患者被误诊 有5 为患有周围型肺癌 , 例患者被误诊为患有淋巴组织增生 , 例患者被 有4 有4
误诊为患有低分化癌, 例患者被误诊为患有肺结核。 5例被误诊的 有2 这l 患者后经病理检查得到确诊。 由此可见, 进行病理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肺原 发性恶 性 淋 巴瘤 最可靠 的方 法 。 23 这1例肺 原炭 『恶性淋 巴瘤患者 治疗和预后的情况 我们根据这 1 . 7 生 7例 患者的意愿及其疖 隋特点。 将他们分为手术组和t疗组。 { 二 其中, 手术组有l例 1 患者( 包括在手术后进行化疗的7 例患者 ) , 化疗组有6 例患者。 我们对手术组 的u例患者进 行了开胸手 术 , 并对其 实施 了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 巴结 清扫术, 对化疗组的6 例患者进行了C P HO 化疗。 治疗结束后, 我们对这l例 7 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 结果发现, 手术组患者和化疗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分 别为9 .1 lO 二者相 比无显著 性差异 (2 .76P .5 。 患 0 9%和 0 %, X=059 ,>0 0 )两组 者—年的生孳摹分别为B.3  ̄ 18 ̄, 33% .2, /二者相比无 生 差异( O 06 , x= .0 1 P .5 。 >00 )两组患者五年 的生存率分别 为8 .2 1 .3 二者相 比差异 具 18% ̄3 3%,= 3 有显著性( .93P .5 。 X =396 ,<O0 )详情见表2 。 表2 这 1 例肺原 发性 恶性 淋 巴瘤患者 的预后情 况 7
肺结节性淋巴组织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泡, 浆 细胞 散在及灶性浸润 , 问质 出血 , 考虑结节 性淋 巴组 织
增生 ( 图 2 ) 。免疫 组 化 染 色 显 示 : C D 3 、 C D 5 ( T细 胞 +) ; C D 2 0、 C D 7 9 ( B细 胞 +) ; C D 2 1 、 C D 2 3 ( 滤 泡 树 突 网 +) ; C D 3 8
尔可定” 止咳 , “ 卡巴克络 ” 止血等治疗 。并在 B超引导下 经 皮肺 穿切割活检 , 病理显示 : 肺泡上皮 轻度增生 , 间质纤 维组 织增生伴 胶原化 , 淋 巴细胞 、 嗜 酸性粒 细胞 、 巨噬细 胞浸润 , 部分聚集成淋 巴滤泡 , 较 多碳 素沉 积 ( 图2 ) 。免疫 组化 ( s P
病 例报 告 ・
肺 结 节 性淋 巴组织 增 生 1例并 文 献 复 习
Re p o r t o f a c a s e o f p ul mo n a r y n o d ul a r l y mp ho i d hy pe r pl a s i a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杜 玉霞 曾奕 明 周 志斌
【 关键词 】 肺淋 巴组织 ; 结 节性 增生 ; 病例报告
中 图 法 分 类 号 :R 5 6 3 文献 标 识 码 :B 痰涂 片 未 检 出 抗 酸 杆 菌 。给 予 “ 头孢 孟多 ” 抗感 染 , “ 复 方 福
肺 结 节 性 淋 巴样 组 织 增 生 , 是 肺 淋 巴增 生 性 疾 病 中 的一 种, 过 去 又称 为 “ 肺假性淋 巴瘤 ” , 其 病 理 特 点 为 肺 组 织 内淋
・
8 4 ・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2 ) 1 3年4月
CT影像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_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65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11-25〔作者简介〕肖海清(1974-),男,湖南湘潭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及腹部X 线及CT 影像诊断工作。
CT 影像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肖海清,何 杰,王彩云(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湖南 长沙 410015)〔摘要〕目的 探讨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方法 通过1例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并复习近年文献,对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近半数具有充气支气管征,这是很有价值的征象。
结论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性疾病,恶性度较低,发展缓慢。
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征象差异性很大,较难诊断。
充气支气管征对诊断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及与其他有关疾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充气支气管征;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肺肿瘤;CT 诊断〔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4.065.02The diagnosis value of air bronchogram in CT image for pulmonary mucosa of correlation lymphoid tissuetype lymphomaXIAO Hai-qing,HE jie,WANG Cai-yun〔Key words 〕Air bronchogram;Pulmonary mucosa correlation lymphoma;Lung tumor;CT diagnosis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ymphoid tissue type lymphoma ,MALT )是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属淋巴结外的、且与黏膜组织相关的一种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K5 一 、 C K7 一 、 P 6 3 一 、 S y n 一 、 C D 5 6 _ 、 T 1 ] F 一 卜、 NS E . 。病 理
患 者符某 某 , 男, 5 8 岁, 农民, 因“ 干咳 、 胸痛 1 个月
余” 于2 0 1 4 年3 月3 日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胸 部C T 检查见 : 右上肺纵隔旁一大小约4 . 0 c mx 5 . 1 c m 肿块 , 密 度 尚均匀 , 边 缘 不 规则 , 毛 刺状 , 增 强 扫描 轻 度强化 , 肿块包绕右肺门大血管 , 右肺 门区见 多发结 节 肿块 影 , 最大 约 5 . 5 c m ̄ 5 . 0 c m, 边界 不 清 。纵 隔见 多 发 淋 巴结 影 。门诊 以“ 肺 部 肿 物 性质 待 查 ” 收入 我 科 。患者既往有吸烟史 3 0 余年, 约1 2 支/ d 。近半年 无 明显 消瘦 , 无盗汗 、 发热 、 咳血 。人 院 时查 体 : E C O G评分 1 分 。全身浅表淋 巴结未触及 肿大 。可 见杵状指。右肺呼吸音低 , 左肺呼吸音清 , 未闻及干、 湿性 哕 音 。初 步 诊 断 为 : 肺 部肿 物 性 质 待查 : 肺 癌 可 能性大 , 淋巴瘤待排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 三大常 规、 肝 肾功能无 明显异 常 ; 大便潜 血 阴性 ; 血 清乳 酸脱 氢酶( L D H ) 水平正常; 癌胚抗原( C E A ) 、 神经特异性烯
病发病率低 , 临床表现不典 型 , 易误诊 为肺 癌 、 肺 结 核、 肺炎等延误治疗 , 即便得到确诊 , 亦缺乏标准治疗 方 案 。本 文 报告 了我 科 诊 治 的一 例 肺 MAL T淋 巴瘤 病例 , 并 结 合 文 献对 该 病 的诊 治 及 预 后 进行 综 述 , 为 全面认识该病提供参考。
【 文献标识码】 D
【 文章编号】 1 o 0 3 —6 3 5 0 ( 2 O l 4 ) 2 2 —3 4 l 3 —O 3
肺 原发 性非霍 奇 金淋 巴瘤 是一 种 罕见 恶性 肿 瘤 , 仅 占所有恶性淋巴瘤的 0 . 4 % 】 。黏膜相关淋 巴组织 ( Mu c o s a .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p h o i d t i s s u e , MAL T ) 淋 巴 瘤 是 肺非 霍 奇 金 淋 巴瘤 的 主要类 型 , 占7 0 %~ 8 0 %扛 】 , 因该
I I l l i n 姐 Me d J ,No v .2 0 1 4 ,Vo 1 .2 5 ,No .2 2
海南 医学 2 0 1 4 年1 1 月 第2 5 卷第 2 2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6 3 5 0 . 2 0 1 4 . 2 2 . 1 3 3 5
力降低有利于修补的瘘 口愈合 , 向远侧插入营养管术 后滴入肠 内营养液 , 利于患者早期 营养和下床活动。 也有腹腔镜下处理胆囊十二指肠瘘 的报道 , 有待进一 步尝 试 。
醇化酶( NS E ) 、 细胞角蛋 白 1 9 ( C y f r a 2 1 - 1 ) 等多项肿瘤 标志物检查 未见异 常 ; c 一 反应蛋 白轻度升高 。纤支 镜 检查 见 左上 叶支 气 管黏膜 肿 物生长 , 管腔狭 窄 。纤 支镜下 支 气管 黏膜 肿物 活检 病理 示 : 送 检 组织 见 圆形
细胞 增生 , 核大 , 深染 , 侵 表皮 现 象 ( 淋 巴上皮 病变 ) 灶 性 可 见 。免 疫 组化 : C D 、 C D7 9 , + 、 B c F + +、 L C A+ 、 V i .
me n t i n +、 C D2 一 、 CDs - 、 c y c l i n D1 一 、 CD2 l 一、 CDl 0 一 、 CD5 - 、
通讯 作者 : 陈邓林 。E — ma i l h . n e t
诊断 : 符合黏膜相关淋 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 瘤( M AL T 淋 巴瘤) 。补充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淋巴瘤 细胞 侵 犯 ; 腹、 盆腔 C T、 全 消化道 钡餐 造 影未 见 异常 ; 血口 : 微球蛋白水平正常。结合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及 病理结果 , 患者确诊 为肺原发性 MA L T 淋 巴瘤 , A n n A r b o r 分期 Ⅱ 期 。确 诊后 于 2 0 1 4 年 3月 起 接 受 C V P(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方案化疗 , 因经济 原因拒绝利妥昔单抗治疗 , 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 , 两 个周期化疗后复查 C T 提示肺部 、 纵隔病灶 明显缩小 , 目前仍按期返院接受化疗。
・
短篇 报道 ・
肺原发 性黏膜 相关淋 巴组 织淋 巴瘤 一例 并文献复 习
陈邓 林 , 王海 霞 , 陈俊 民
( 海南省人 民医院肿瘤 内科 , 海南 海 口 5 7 0 3 1 1 )
【 关键词 】 肺肿瘤 ; 淋 巴瘤 ; 黏膜 相关淋 巴组织
【 中图分类号】 R 7 3 0 . 2 6 3
2 讨 论
MA L T 淋 巴瘤 的概念首先于 1 9 8 3 年提出 , 此 后 随着 对 该 病 认 识 加 深 , 观 念 几 经 更新 , 最 新 的 WHO 病 理 分 类 将该 病 确 定 为 B细胞 淋 巴瘤 中 的一 种 独立 类型 , 命名为边缘 区B 细胞淋巴瘤 , MA L T 型Ⅲ 。原发 于肺 的 MAL T 淋 巴瘤极 罕见 , 当前 针对 该病 的报 道 均 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 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