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表现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表现

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肿瘤影像学》2021年第30卷第3期Oncoradiology 2021 Vol.30 No.3191·论 著·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表现陈利军1,韩月东1,张 明21. 西安高新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75;2.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 目的:分析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淋巴瘤的CT 表现,提高对肺MALT 淋巴瘤的认识。

方法:分析经肺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2例肺MALT 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均接受胸部CT 平扫。

结果:12例患者CT 扫描均见肺实变,其中5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

12例患者中11例实变肺组织内见扩张支气管影及多发空泡影,9例伴肺内随机分布的多发结节及肿块影,2例伴多发空腔,1例伴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

结论:肺实变是肺MALT 淋巴瘤常见的CT 表现,以扩张的空气支气管并多发空泡影为特征,肺结节及肿块、空腔、磨玻璃影均是肺MALT 淋巴瘤特征之一。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肺淋巴瘤;CT DOI: 10.19732/ki.2096-6210.2021.03.009中图分类号:R734.2;R44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210(2021)03-0191-04CT findings of 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CHEN Lijun 1, HAN Yuedong 1, ZHANG Ming 2 (1.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aoXin Hospital of Xi’an, Xi’an 710075, Shaanxi Province, China; 2.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Shaanxi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ence to: ZHANG Ming E-mail: zhangming01@[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12 cases of lung MALT lymphoma confirmed by transcutaneous lung biopsy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lain CT scan of the chest. Results: A total of 12 cases of CT were manifested as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of which 5 cases were solitary lesion and 7 cases were multiple lesion. The sign of dilated air bronchograms and multiple empty bubbles were seen in 11 of 12 cases with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lesions, randomly distributed multiple nodules and masses in 9 cases, multiple cavities in 2 cases, and under subpleural abrasion with multiple ground-glass opacity in 1 case. Conclusion: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was a common CT manifestation of pulmonary MALT lymphom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ir bronchogram sign and multiple empty bubbles with bronchiectasis. Pulmonary nodules and masses, cavities, and ground glass opacity were also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Pulmonary lymphoma; CT通信作者:张 明 E-mail: zhangming01@ 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 r i m a r y pulmonary non-Hodgkin lymphoma ,PPNHL )十分罕见,仅占全身淋巴瘤的0.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淋巴瘤是其最常见的亚型,占原发性肺淋巴瘤的70%~90%[1-2]。

肺类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类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类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肺原发性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肺类癌)是一种原发于肺内的少见低度恶性的肺神经内分泌癌,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也可以来源于 Kulchitsky 细胞、神经内皮细胞戒多向分化的支气管内皮干细胞,在病理上主要根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以及坏死区域增多分为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

按部位分为中央型类癌和周围型类癌,多数文献认为中央型类癌要比周围型类癌多见。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与其它肺内肿瘤鉴别较难,易误诊为肺癌。

鉴于此,笔者先把园内有病理结果的 30 例肺类癌病例链接贴友的精彩分析,结合文献,初步归纳,旨在从影像上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

类癌是好发于消化道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肺部较少见,据文献统计肺类癌发病率仅占肺部肿瘤疾病的1%-2%,发病年龄大多在 40 岁以上。

高少收集的园内 30 例肺类癌病例,男 13 例,女 17 例,与文献报道男女发病均等基本相符。

病患年龄大部(约占80%)超过 40 岁,只有 6 例在 32 岁以下,最小 13 岁,最大 75 岁,年龄跨度较大,平均 49 岁,与文献报道相符。

肺类癌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可有胸痛、咳嗽、咳痰、咯血,也可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另外,由于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阵发性潮红、腹泻及哮喘发作样呼吸困难。

临床根据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分为分化较好的典型类癌和有侵袭性的不典型类癌,其中不典型类癌具有淋巴道与血道转移等特点,患者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可达到40%-48%,远处转移达到20%,转移至肝脏、肾上腺、骨骼、颅脑及皮肤等处常见,WHO 将它归为低度恶性肿瘤。

典型类癌则少有此特点,一般局限于支气管壁内。

肺类癌病理上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其中典型类癌占大多数,不典型类癌仅占11%-24%,有文献报道类癌和未分化小细胞肺癌均来自支气管黏膜上皮的 Kultchitsky 细胞(又称嗜银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根据组织学分 3 级:K 细胞 I 型,即典型类癌,K 细胞 II 型,即非典型类癌,K 细胞 III 型,即小细胞肺癌,从组织学上将类癌与SCLC 联系,表明同属一个家族,但恶性程度逐渐增高。

肺癌分期纵隔淋巴转移的CT展示(自己改写)

肺癌分期纵隔淋巴转移的CT展示(自己改写)

肺癌的症状与体征
咳嗽
持续咳嗽、咳痰,痰中 带血或咯血。
胸痛
胸部疼痛、胸闷、气短 等。
全身症状
发热、消瘦、乏力等。
体征
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组 织时可能出现相应体征

02
CATALOGUE
肺癌分期
TNM分期系统
T
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 T0表示无原发肿瘤,T1至 T4表示肿瘤逐渐增大和扩 散。
比较疗效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可以通过肺癌 的分期进行比较,为临床医生选择 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分期与治疗选择
早期肺癌
TNM分期中的T1至T2、N0、 M0期肺癌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
中晚期肺癌
TNM分期中的T3至T4、N1至 N3、M0或M1期肺癌以化疗、 放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必要时可
CT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淋巴结大小
通常认为淋巴结短径大于1cm时,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淋巴结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淋巴结形态提示恶性可能。
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结构消失、密度不均提示恶性可能。
CT在肺癌治疗评估中的作用
疗效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肿瘤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判断治疗效 果。
预后评估
根据CT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 考。
THANKS
感谢观看
05
CATALOGUE
肺癌分期纵隔淋巴转移的CT表现
肺癌肿块的CT表现
1 2
肿块形态
肺癌肿块在CT上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 则形,边缘可光滑或毛糙。
肿块密度
肺癌肿块的密度通常不均匀,可伴有钙化或坏死 。

1例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

1例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

1例以肺实变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涂军1甄国华21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一科2通信作者:甄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E-mail:ghzhen@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对一例以双肺实变为主要表现的肺继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此例中年男性患者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后气短,胸部CT提示以右肺为主的双肺实变,经病理诊断为肺淋巴瘤。

结论:肺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多变,肺活检是确诊肺淋巴瘤的金标准;如遇难以治愈的肺实变病例,应想到淋巴瘤可能。

关键词:肺实变淋巴瘤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木匠,因“间断咳嗽、咳痰、发热2年,加重伴呼吸困难半月”于2015-1-30入院。

患者入院2年前因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体温38℃以上,伴活动后气促,在当地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未复查胸部CT。

2年间患者数次出现类似症状,自行在诊所输液治疗后症状仍可缓解,但渐进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精神差。

半月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咳少量黄色脓痰和白色泡沫痰,伴发热,体温达39℃,再次行胸部CT提示双肺感染性病变、右肺为甚,建议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行纤支镜检查提示右肺支气管炎性表现,左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外院按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10天后体温有所下降至38℃左右,仍有间断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

查体:T38.2℃,P106次/分,R28次/分,BP120/70mmHg,呼吸浅快,口唇无发绀,右侧颈部可触及2个黄豆大小淋巴结,右中下肺叩诊呈浊音、语音震颤增强,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右肺为甚,HR106次/分,律齐,无杂音,脾左肋下2cm可触及。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3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2.0%;血沉:88mm/h;降钙素原:0.8ng/ml;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正常;乙肝、丙肝、梅毒、HIV抗体:均阴性;风湿全套、免疫全套、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CA153、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1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正常;呼吸道病原体九项:全部阴性;痰培养2次:无致病菌生长;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无反应性;胸部CT:双肺多发大片斑片状影,右肺明显,右下肺大片实变,右侧少量包裹性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腹部B超:脾稍大;胸腔B超+胸水定位:右侧少量包裹性胸腔积液(不宜定位)。

(整理)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整理)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1、脉络丛乳头状瘤: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肿瘤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其内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肿瘤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内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脑积水。

肿瘤多局限于脑室内,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肿瘤多呈实质性,和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见于脑室系统及脑桥小脑角等处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这主要由于肿瘤过多地分泌脑脊液,阻塞脑脊液循环,或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

2、间质瘤: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间质肿瘤,多\肿瘤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和胃窦部。

在胃肠道中占2.5%,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发生在40岁之前,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比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肿瘤多见,平滑肌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蛋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胃肠道间质瘤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肿瘤有包膜,故一般边界清晰。

肿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多呈膨胀性生长,分腔内型、腔外型和混合型(同时突向腔内外),以腔外型多见。

最大径小于5 cm的肿瘤,多为良性,一般呈类圆形,平扫密度多数均匀,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大于5 cm的肿瘤,多为恶性,一般呈分叶状,平扫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有的可与胃腔相通,增强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淋巴结。

间质瘤恶性者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间质瘤应与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

进展期胃癌主要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常有梗阻征象,局部侵犯明显,伴有胃周、肝门区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胃淋巴瘤胃壁增厚更显著,范围更广,腔外生长少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多见。

胃间质瘤与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附1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鲍军芳; 魏新华; 江新青【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11【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肿瘤; 体层影术【作者】鲍军芳; 魏新华; 江新青【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4.2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于1987年由Begin 等[1]首次报道。

LELC可发生在鼻咽以外前肠起源的器官,包括口腔、涎腺、腮腺、胸腺、肺以及胃等[2]。

最新WHO(2015)[3]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LELC被归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其他未分类癌中,而之前该病被归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2004)[4]。

本病发病率低,具有人种和地理分布特点。

过去25年来文献报道不超过300例并且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地区,如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5]。

研究认为原发性肺LELC较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平均年龄小、预后好[6],因此分析掌握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肺LELC,结合文献归纳总结其影像学表现。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6年5月间确诊的原发性肺LELC 共14例。

14例患者均来自广东地区,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6.1岁。

吸烟者4例,非吸烟者10例。

14例临床主诉中,咳嗽咳痰11例,胸痛7例,咳血丝痰3例,咯血2例,呼吸困难2例。

病理切片均根据最新WHO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第四版)[3]确诊为原发性LELC。

TNM分期中,ⅡA 期1例、ⅡB期2例、ⅢA期4例、ⅢB期5例、Ⅳ期2例。

1.2 仪器与方法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 l ion 320排螺旋CT机。

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维普资讯
3072
实 用 医 学 杂 志 2007年 第 2组 织 型 淋 巴瘤 1例并 文献 复 习
鄢 莉 宏 邓 星奇 高育瑶 张 杰 尹化 冰 许 长德
摘 要 目的 :提 高对原发性 肺黏膜相 关淋 巴组织型淋 巴瘤的认识 方法 :通过报 告 l例病理 证 实的原发性 肺黏膜相关淋 巴组织 型淋 巴瘤及复 习文献 ,对 原发性肺黏 膜相关淋 巴组织型淋 巴瘤 的临床特 点进行分析 。结果 : 肺 黏 膜 相 关淋 巴 组 织 型 淋 巴瘤 多数 属 低 度 恶性 ,进 展 缓 慢 ,预 后 较 好 。结 论 :肺 黏 膜 相 关 淋 巴组 织 型 淋 巴瘤 临 床 罕 见 ,缺乏特异 的临床症状 ,确诊有赖 于病理 学诊 断。
原 发 性 肺 MALT型淋 巴瘤 是 一 种 少 见 的淋 巴结 外淋 巴瘤 .它是 原 发性 肺 淋 巴瘤 的 主要 表 现形 式 .占 原发 性 肺 淋 巴瘤 的 69% ~78%I .原 发 性肺 淋 巴瘤 很 少 见 ,占原 发性 肺 恶 性 肿瘤 的 0.5% ~l% ,占全 部 淋 巴瘤 的 l% 。1983年 Isaaoson和 Wright E 首先 提 出 了 “MALT型 恶 性 淋 巴瘤 ”的 概 念 .随 之 又 提 出其 属 “边缘 区 B细胞淋 巴瘤”。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 提议将 MALT型淋 巴瘤单独列 为一型 .命名为 “边缘
国外 学 者 [ ]研 究 显 示 原 发 性 肺 MALT型 淋 巴瘤 发病年龄通常在 20~80岁之间.无 明显性别差异 。半 数 以上 的患 者有 吸 烟史 。临床 表 现不 典 型 ,可表 现为 咳嗽 、胸痛 、呼吸 困难 和 咯血 等 症状 ,多数 患者 仅 表现 为 乏力 、体 重 减轻 、低 热 及盗 汗 等 非特异 性 症状 ,甚至 有 些患 者无 任 何 症状 ,偶 然 于健 康 体检 时发 现 。确 诊 多 数在 上述 症 状 出现数 周 到数 月后 l0]。影 像 学表 现呈 多 样 性 ,最 常 见 为 肺 内边 界模 糊 的高 密 度 阴影 ,病 变 范 围一 般不 大 。可 单 发或 多发 ,分 布 于肺 野 中心 或 胸 膜下,还可表现为双肺 网状结节状高密度阴影。以肺 炎 样 肺 实 变 阴影 为 特 征 的 ,则 可 累及 一 个 或 多 个肺 叶 ,在肺实变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胸腔积液少见 ,不 到 10%[1O-12]。近期徐 鹤 云等 ¨3]报道 肺 MALT型 淋 巴瘤 12例 ,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37~74岁 ,平 均 54岁 。 胸部影像学分别为肺部块影 .内有特征的支气管充气 征 7例 .肿块 2例 ,多发 结节 、支 气管 扩张 、肺 实 变 、胸 腔积 液各 1例 。病 理组 织 学特 点 :瘤 细胞 单 一性 弥漫 增 生 ,主 要 由中 心 细胞 样 淋 巴细胞 组 成 ,有 多少 不 等 的小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样 、浆样细胞或浆细胞 ,核分 裂 象 不易 见 到 。淋 巴瘤 细胞 多 沿反 应性 淋 巴滤泡周 围 生 长 ,后期 也 可侵 入 并 取 代 滤 泡 而形 成 滤 泡植 入 现 象 。免疫组 化 显示 :瘤 细胞 表达 B细胞 相关 抗 原 。遗传 学特征 :无 BCL 1和 BCL 2基 因重排 ,有 IgH或 L基 因重排 .有或无 3号染色体三体性(+3)等ll4]。生物学 标 准 :肿瘤 性 的 B细胞 在 黏膜 和结 外选 择性 增 生 ,以 及 与 上皮 及 反应 性 生 发 中心 有 特殊 的相 互 反 应 。治 疗 :依 据 其组 织 学类 型 、病 变 的 大小 而异 同 ,对 于在 手 术切 除局 部 病灶 的患 者或 无 明显 病变 的患者 ,可随 访

(癌症)肿瘤CT诊断

(癌症)肿瘤CT诊断
3.胸膜及横膈肿瘤
(1)局限型间皮瘤:CT 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少数可有囊变及钙化,肿瘤邻近胸膜增厚。
(2)弥漫型间皮瘤:CCT 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胸膜增厚及结节状,同侧胸腔积液,可侵犯纵隔、心包、胸壁及肺内。
1.眼眶肿瘤
对于显示眼眶内肿瘤,CT 和MRI 是非常有效的。
(1)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肿瘤的CT
值可以从负值增加到与眼肌相同的密度。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儿童,CT 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增强。
(3)畸胎类肿瘤:囊形畸胎瘤CT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界清,囊壁可有钙化。实性畸胎瘤CT表现为混杂密度肿块,从脂肪到高密度钙化或骨骼均可见到。若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4)恶性淋巴瘤:CT 是显示纵隔淋巴瘤的最好方法。可明确显示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和范围。CT
(1)良性肿瘤:血管瘤是鼻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CT 表现为鼻腔或上颌窦肿块,鼻骨变薄,增强后肿块可有显著、均匀增强。
乳头状瘤CT 表现为起自鼻腔侧壁的软组织肿块,伴鼻腔侧壁骨质破坏,增强后肿瘤可有部分增强。
骨瘤多发生于额窦。CT 能显示骨瘤的位置及向周围发展的范围。CT 表现为高密度骨性影,边缘清楚,常有分叶。
2 纵隔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CT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上缘与甲状腺相连,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2)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CT
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缘较清楚,类圆形、分叶状或梭形。瘤内可见囊变区及不规则钙化。肿瘤在纵隔内蔓延,胸膜多发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为恶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

胸部各种影像学检查-常见病的CT诊断

胸部各种影像学检查-常见病的CT诊断
囊状支气管扩张亦属空腔。
编辑课件
空洞与空腔
编辑课件
肺肿瘤
↗原发性→良性,少见。 肺肿瘤 ↘恶性,多见→98%原发支气管肺癌。
↘转移性→均为恶性。 ↘2%为肺肉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腺体和细
支气管、肺泡上皮。组织学上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 小细胞肺癌(分为鳞癌、腺癌、复合癌和大细胞未 分化癌)。 鳞癌最常见,占肺癌40%;多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 少数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男性多见(80%),生 长慢,转移晚,中心易坏死。
编辑课件
斑片与磨玻璃影
1、相同点:均为密度增高影。 2、不同点:密度增高的程度不同。
斑片影密度较高,内部的正常血管 被掩盖; 磨玻璃影密度较淡,内可见正常血 管影。
编辑课件
斑片与磨玻璃影
编辑课件
肿块与结节
肿块与结节是肺肿瘤的特征; 以大小来区分肿块与结节的最新标准: 大于3cm者为肿块,小于或等于3cm者为结节; 结节又分为: 2cm﹤大结节≦3cm;
编辑课件
淋巴瘤
4R、4L、5、6 7、8、10L、11L区淋巴肿
编辑课件
右上肺癌:
10R、4R、4L、3A、3P 5区淋巴结转移,符合
转移途径
编辑课件
纵隔淋巴肿的鉴别诊断
1、结节病 2、淋巴瘤 3、淋巴结转移瘤 4、淋巴结结核
编辑课件
纵隔淋巴肿的鉴别诊断
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1、淋巴结的分布。 2、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缘。 3、淋巴结的密度。 4、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5、淋巴结的增强表现。 6、肺内表现。 7、胸外表现。 8、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
编辑课件
肺动脉栓塞与肺梗死
影象学表现:
在没有肺梗塞的肺动脉栓塞中, CT显示栓塞血管供应的肺区内CT 值减低,提示该区肺血量减少

CT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在肺部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在肺部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8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9月 第21卷 第09期 总第167期【通讯作者】廖凯兵,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血管介入治疗。

E-mail:***********************Application of CT Imaging Features and·8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SEPT. 2023, Vol.21, No.09 Total No.167趣区(ROI),并获得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另1位医师复核,并采用R软件提取影像学特征。

将所有病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73例(淋巴瘤27例,PIMA 46例)和验证组32例(淋巴瘤12例,PIMA 20例)。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通过(χ-±s )呈现,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例(n)或构成比(%)呈现,行χ2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将结果P <0.1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将P <0.05的单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建立影像特征模型。

影像组特征采用R软件,以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LASSO)十折交叉验证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降维,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影像组学特征的鉴别诊断效能。

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2.1 训练组、验证组基线特征比较 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淋巴瘤组和PIMA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 训练组、验证组CT影像特征比较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检出率均高于PI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验证组中淋巴瘤的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检出率高于PI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Rad-score是肺淋巴瘤的危险因素(P <0.05),见表3。

肺肿瘤影像诊断

肺肿瘤影像诊断



无包膜,但分界清,决无浸润,仅个例恶 性报道 多发的错构瘤,在多数病例中,不同瘤体 的组织成分是相似的,仅少数病例不同


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70 岁,86%的患者 有吸烟史。 罕见于气管、支气管内错构瘤。

肺错构瘤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常见有以 下的全身性疾病。 Carney’s triad(Carney 三联征):即支气管软骨瘤、 多发性胃平滑肌肉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Cowden 综合征: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器官 的多发错构瘤病。 错构瘤综合征:合并其他发育异常或良性肿瘤的 肺错构瘤称为错构瘤综合征,此类病人多为 Cowden 综合征患者。
肺炎性假瘤

以青壮年多见,一般发病年龄30~40 岁,女性多于男性。 1/3 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2/3 的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 肺炎、肺化脓症的病史。 炎性假瘤的3 个转归:吸收消散、相对稳定不变、缓慢增 长。 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的结节影,少钙化,有些 边缘模糊,似有毛刺或呈分叶状,与肺癌很难鉴别。 肺炎性假瘤在肺部无明确的好发部位,多数在4cm 以下。

9、平滑肌瘤



约占肺部良性肿瘤的2%。多为单发、可有囊性变大小不 等,最大可达13cm,球形,可呈分叶状,有包膜。 可为多发,肺部的病变也可以是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特别 是与子宫浆膜下平滑肌瘤有关,也有合并多发皮下平滑肌 瘤者。 肿瘤可位于气管、支气管内,也可位于周围肺组织,发生 率相近。 以青、中年多见,在5~67 岁,平均为35 岁。女性多于 男性,男女比为2∶3。 放射学无特征性表现,其阴影密度较脂肪瘤高。
肺部良性肿瘤-------1.错构瘤


90%以上肺内错构瘤生长在肺的周边部,紧贴于 肺的脏层胸膜之下,体积大小不等,绝大多数是 单发,80%为圆形、椭圆形, 20%有分叶。密度 均匀,边缘锐利,极个别的有毛刺。10%~30% 可见钙化,以偏心钙化最多见,中心型钙化少见; 爆米花征是肺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多见而 且不是肺错构瘤所独有。 多发少见,而且多为双病灶。

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表现为无痛性视觉丧失或玻璃体漂浮物
影像学表现
➢ 肿瘤多见于脑表面、额顶叶深部、基底节、脑室周围、胼胝体、脑干、 下丘脑、小脑
➢ 该病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瘤细胞常浸润血管周 围Virchow-Robin间隙,浸润并沿着血管壁生长,近脑表面脑实质或者 中线区近室管膜周围深部脑实质的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因此好发于上 述部位
➢ CT平扫多为均匀稍高或者等密度 ➢ 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楚,DWI
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呈低信号
影像学表现
➢ 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表现为“脐凹征(缺口征)”、 “尖角征” 、“握拳征”、“蝶翼征”、“硬环征”等强化
➢ 出血、囊变、钙化:较少见 ➢ 无免疫缺陷者呈均匀强化,反之则为边缘强化伴中央坏死
影像学表现-典型征象
握拳征
影像学表现-典型征象
可见血管穿行其中
延迟1分钟增强
影像学表现-典型征象
病灶沿脑脊液播散:可侵入脑室,沿CSF转移,可表现为多发结节灶,大 脑镰强化
影像学表现-MRS
Cho升高,NAA降低,出现高耸的Lip 峰,为特征性改变 Cho峰升高与快速细胞膜翻转,有
丝分裂活跃、富含细胞结构有关 NAA降低反映神经元损害,导致数
量减少 Lip峰提示肿瘤坏死区域的吞噬细胞
内存在大量脂质
影像学表现-PWI
灌注成像大部分为低灌注:肿瘤血管无明显的内皮细胞增生,缺乏新生 血管生成,是一种乏血管肿瘤
影像学表现-PET/CT
➢ 淋巴瘤组织的代谢高,无氧酵解增强,PET/CT常表现为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高摄取
➢ SUVmax(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可达到15以上 ➢ PET/CT诊断淋巴瘤的灵敏度大于90%

128层螺旋CT在原发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28层螺旋CT在原发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28层螺旋CT在原发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3-04-08T13:23:17.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韩金堂张振华[导读] 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准确的提供肺、支气管受累情况,纵隔肺门有无侵犯的淋巴结,及胸外有无淋巴瘤侵犯韩金堂张振华(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CT室 277101)【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174-02【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肺淋巴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8例原发肺淋巴瘤,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原发肺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6例累及双肺,2例累及单肺。

肿块或肿块样实变5例,单纯结节状实变影3例。

8例增强CT检查均为轻至中度强化。

结论原发肺淋巴瘤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

MSCT可准确的提供肺、支气管受累情况, 边缘清晰的实变伴支气管壁增厚,病变周边小叶间隔增厚,提示肺淋巴瘤的诊断。

【关键词】肺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多排螺旋CT原发肺淋巴瘤少见,占全身淋巴瘤发生率的0.1%~0.4%[1]。

原发肺淋巴瘤是原发于肺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

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为非特异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由于淋巴瘤沿支气管黏膜下浸润性生长,支气管内窥镜及痰液涂片检查多为阴性[3] 。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50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反复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或咯血胸闷气促、胸痛、不规则发热。

6例行手术切除,2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

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

1.2 扫描方法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 128层螺旋CT机扫描, 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肋膈角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 所有病例均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所有轴位原始图像传输至同机工作站图像后处理系统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诊断。

原发肺结核影像表现及鉴别1

原发肺结核影像表现及鉴别1

原发性肺结核概念理论上,原发肺结核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发病的患者,多见于儿童。

临床表现:1.婴幼儿患者症状相对明显。

临床为高热、咳嗽、呼吸急促似流感、肺炎。

高热1~3周后转为持续低热。

患儿一般情况尚好,与高热不相称为结核特点。

2.成人及学龄前儿童原发型肺结核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5%的成人可无症状)(1)多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发热、轻咳等症状,常误诊为感冒和支气管炎。

(2)稍重者可出现急、慢性结核中毒症状,表现长期午后低热,面颊潮红,食欲不振、消瘦、盗汗、易疲乏等(3)儿童发育迟缓。

3.较少见症状•结核过敏表现: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

•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等(多见于少年儿童)。

•淋巴结明显肿大患者可有相应压迫症状。

如:胸闷憋气等。

原发性肺结核病理机制:结核菌经呼吸道侵入肺部,在肺组织内生长繁殖形成渗出性炎性病灶,称为原发灶,多为单发。

机体初被感染后4~8周产生变态反应,即:原发灶周围反应,可波及全部或大部肺叶。

之后约2周病灶周围炎性反应吸收,继之出现增殖性病变,病灶中心出现干酪坏死。

淋巴结肿大:结核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含结核菌的巨噬细胞—淋巴管—淋巴管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此时机体处于高敏状态,炎症反应和干酪坏死发展迅速。

随着T细胞被激活,特异性免疫产生(感染后3周左右)。

活化的巨噬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肉芽肿,胞内结核菌被杀死或以持留菌状态存留。

原发病变可很快吸收或形成结节,故部分患者仅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肺内原发灶不明显。

即:原发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症和单纯淋巴结结核。

成人原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1、原发灶:分布:原发灶可发生于肺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是在肺上叶底部或下叶上部,尖段较少见。

右侧多于左侧,即主要位于于右肺上叶后段,好发于胸膜下区域,故邻近胸膜易被波及。

“原发综合征”:胸膜下局限实变影、近端淋巴结管炎与肺门淋巴结共同构成“原发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它仅仅是原发肺结核的一个特定时期的表现,病变经过较短。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资料

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资料

PPL的鉴别诊断
PPL影像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常需和肺 内其他常见或少见疾病鉴别,如:
➢ 大叶性肺炎 ➢ 小叶性肺炎 ➢ 结节病 ➢ 转移瘤 ➢ 韦格肉芽肿 ➢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 ➢ 肺霉菌病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等。
最后确诊需靠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
2024/6/5
PET/CT等排除了肺外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 ➢ 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肺外淋巴瘤征象。 ➢ 同时满足以上4点者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
PPL临床表现
本病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缓慢,病程最长达10年, 平均约为4年,约有1/2~1/3患者无临床症状。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 占87%。手术预后一般较好。
1983年Koss提出的诊断标准:
➢ 病变包括脏层胸膜下的肺或肺局部的淋➢ 必须是肺穿刺活检或肺叶切除后的病理诊断。
PPL诊断标准
1993年Cordier等的修订标准:
➢ 影像学上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 以前从未发生过肺外淋巴瘤; ➢ 通过临床体检,全身放射性核素、CT或淋巴管造影,骨髓检查,及
➢表现为沿肺段或叶分布的斑片模糊渗出性病变, 由于淋巴瘤倾向于侵犯肺间质,病变内常可见支 气管气像。
2024/6/5
PPL影像表现
男性,肺部反复发作的症 状一直被当作肺炎治疗, 呼吸衰竭。 CT表现:双肺明显大片 状肺实变影,边界清楚或 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显 著扩张;周围仍可见正常 的肺组织存在。双侧胸腔 少量积液。 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原发性肺淋巴瘤
(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 PPL)
➢发病率极低
❖约占淋巴瘤的0.36%~1.2% ➢特点

对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疗体会

对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疗体会
在 肿块 的患 者4 , 例 占患者 总数的2 .3 其 中有2 35 %, 例患者 其肺 内 肿块 的 周 围可见 毛刺 和卫 星灶 - 肺部 出现 炎性 改变 、 发现 边缘模 糊 , 实变 影或斑 片 有 影的患 者8 , 例 占患 者总数 的4 .6 发现肺 部纹理 增多 、 7 0%; 透光度 降低 的间 质型肺 部改变 患者 l , 例 占患者总数 的5 8%。 肺部分布着 多发4e - .8 发现 ,  ̄、  ̄ 无 支气管 充气现 象 、 界粗糙 的粟 粒型肺部 改变患者4 , 边 例 占患者总 数的2 . 3
治疗 方 案正 在接 受 挑 战 。 胫腓 双 骨 折的 术后 并 发症 如水 肿 、 端 缺血 下 远
涉及踝关节的粉碎性骨折, 我们选择Mau 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 z啸9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 e ekMe i l dA k h Me i n 2 1 年第 1 卷 第 8 d a An s T e dc e 0 2 c i 0 期
5 3 6
对肺原 发性恶性 淋 巴瘤 的诊疗体会
马 鸣 胡 志 亮 艾仕 文 张子腾
山东
徐 保 彬 胡 荣杭
济宁 222 ) 7 0 9
有肺原发性恶性淋 明 ( 是经支气管铙检查确诊的) , 其余1例患者全部被 5 误诊 , 误诊率高达8 .4 在这l 8 2 %。 5例被误诊的患者中, 例患者被误诊 有5 为患有周围型肺癌 , 例患者被误诊为患有淋巴组织增生 , 例患者被 有4 有4
误诊为患有低分化癌, 例患者被误诊为患有肺结核。 5例被误诊的 有2 这l 患者后经病理检查得到确诊。 由此可见, 进行病理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肺原 发性恶 性 淋 巴瘤 最可靠 的方 法 。 23 这1例肺 原炭 『恶性淋 巴瘤患者 治疗和预后的情况 我们根据这 1 . 7 生 7例 患者的意愿及其疖 隋特点。 将他们分为手术组和t疗组。 { 二 其中, 手术组有l例 1 患者( 包括在手术后进行化疗的7 例患者 ) , 化疗组有6 例患者。 我们对手术组 的u例患者进 行了开胸手 术 , 并对其 实施 了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 巴结 清扫术, 对化疗组的6 例患者进行了C P HO 化疗。 治疗结束后, 我们对这l例 7 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 结果发现, 手术组患者和化疗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分 别为9 .1 lO 二者相 比无显著 性差异 (2 .76P .5 。 患 0 9%和 0 %, X=059 ,>0 0 )两组 者—年的生孳摹分别为B.3  ̄ 18 ̄, 33% .2, /二者相比无 生 差异( O 06 , x= .0 1 P .5 。 >00 )两组患者五年 的生存率分别 为8 .2 1 .3 二者相 比差异 具 18% ̄3 3%,= 3 有显著性( .93P .5 。 X =396 ,<O0 )详情见表2 。 表2 这 1 例肺原 发性 恶性 淋 巴瘤患者 的预后情 况 7

CT影像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_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CT影像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_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652012 年 12 月第 32 卷第 12 期Dec. 2012 V ol. 32 No. 12〔收稿日期〕2012-11-25〔作者简介〕肖海清(1974-),男,湖南湘潭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及腹部X 线及CT 影像诊断工作。

CT 影像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诊断价值(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肖海清,何 杰,王彩云(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湖南 长沙 410015)〔摘要〕目的 探讨充气支气管征对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方法 通过1例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并复习近年文献,对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近半数具有充气支气管征,这是很有价值的征象。

结论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性疾病,恶性度较低,发展缓慢。

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征象差异性很大,较难诊断。

充气支气管征对诊断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及与其他有关疾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充气支气管征;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肺肿瘤;CT 诊断〔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12.034.065.02The diagnosis value of air bronchogram in CT image for pulmonary mucosa of correlation lymphoid tissuetype lymphomaXIAO Hai-qing,HE jie,WANG Cai-yun〔Key words 〕Air bronchogram;Pulmonary mucosa correlation lymphoma;Lung tumor;CT diagnosis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ymphoid tissue type lymphoma ,MALT )是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一种亚型,属淋巴结外的、且与黏膜组织相关的一种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螺旋CT表现特点。

结果其中10例患者出现肺实变,其中上叶2例,中叶7例,下叶1例。

8例患者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其中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

4例患者出现肺部磨玻璃样改变,7例患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合并肺实变。

2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4例患者表现出胸膜增厚后粘连,2例患者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病理结果显示2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10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有6例患者在病理证实之前分别误诊为肺部结核3例,肺部感染2例和肺结节病1例,误诊率高达50%。

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无特异性,单纯依靠CT误诊率较高,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病理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极低的淋巴结外淋巴瘤,研究报道其在全身淋巴瘤中仅占1%,在结外淋巴瘤中仅占3%~4%[1]。

而且常常和眼部、胃肠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同时发生,因此临床上非常容易误诊和漏诊[2]。

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并无特异性,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此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4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肺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淋巴瘤,诊断标准为[3]:①肺部病变累及单侧或者双侧肺野,或累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②病理结果支持;③未侵犯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④无其他淋巴瘤病史;⑤无纵隔腺瘤。

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0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1.5个月~5年,平均病程(5.8±
2.8)年;6例有长期吸烟史。

其中3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咳嗽、咳痰,3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2例患者出现发热,2例患者出现盗汗症状,1例患者痰中带血,6例患者出现短期内体重减轻。

3例患者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3例患者肺部叩诊呈浊音及呼吸音减弱。

3例患者经支气管活检得到证实,4例患者实施CT引导下肺穿刺,其余5例患者在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

1. 2 螺旋CT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纵隔窗和肺窗扫描及重建,其中10例患者直接行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厚度1.25 mm,视野33 cm×33 cm,电压为120 kV,剂量指数选择为8。

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双侧肾上腺水平。

增强造影剂选择碘海醇(欧苏350)自肘正中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入,剂量选择80~100 ml,随后注入生理盐水20 ml,流速设置为3.5 ml/s。

注入造影剂后26 s开始增强扫描。

1. 3 螺旋CT结果的评价由两位不同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同时对
CT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结果发生分歧时协商解决。

影像学的分析包括病变分布、病灶大小、伴随征象、肺门和纵隔的淋巴结以及有無胸腔和心包积液等方面。

2 结果
有10例患者出现肺实变,其中上叶2例,中叶7例,下叶1例。

8例患者表现为肿块或结节,CT上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中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直径4~14 cm,密度均匀,边缘模糊;5例为多发,大多沿支气管束分布。

4例患者出现肺部磨玻璃样改变,病变部位密度稍增高,可见血管影和支气管影。

7例患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合并肺实变。

2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4例患者表现出胸膜增厚后粘连,2例患者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病理结果显示2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10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光镜下表现主要为弥漫性肺间质肿瘤细胞浸润。

有6例患者在病理证实之前分别误诊:肺部结核3例,肺部感染2例和肺结节病1例,误诊率高达50%。

3 讨论
淋巴瘤是一种好发于淋巴结的全身性疾病,极少发生于肺组织。

肺淋巴瘤临床上极为少见,起源于肺组织内的淋巴结,大多以B型淋巴细胞为主,T 细胞型仅占不到5%[4]。

肺淋巴瘤侵犯的主要对象是肺间质和支气管黏膜下组织,其临床类型主要有三种:原发性肺淋巴瘤、继发性肺淋巴瘤和免疫缺陷有关的肺淋巴瘤。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肺组织的极为罕见的类型,仅占淋巴瘤不到1%,且大多数病理类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点[5]。

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出现多种复杂的首发症状,如发热、消瘦、咳嗽、咳痰等症状,首诊误诊率较高。

本研究中有6例患者在病理证实之前分别误诊为肺部结核3例,肺部感染2例和肺结节病1例,误诊率高达50%,因此临床医师在接诊患者时要想到不典型淋巴瘤的可能。

螺旋CT是临床上诊断肺部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诊断价值。

肺淋巴瘤的患者常出现病灶部位的实变,多以肺门为中心呈节段性分布,也可累及整个肺叶而出现整个肺段的实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支气管充气征,进一步增强后可见血管造影征象。

支气管充气征是肺淋巴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主要由淋巴瘤沿支气管生长牵拉支气管所致[6]。

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合并肺实变。

作者发现肿块尤其是直径≥3cm的肺部肿块是肺淋巴瘤常见的影像学改变,可分布在肺门或者周围组织,可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模糊,甚至出现磨玻璃样改变,对于此类患者要格外注意。

本研究中发现8例患者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其中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直径4~14 cm,5例为多发,4例患者出现肺部磨玻璃样改变,病变部位密度稍增高,可见血管影和支气管影。

部分患者因为淋巴瘤侵犯胸膜而出现一些胸膜改变,如胸膜增厚粘连、胸腔积液等。

综上所述,肺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是螺旋CT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肺淋巴瘤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帆,达瑛. CT对肺原发性淋巴瘤征象的分析探讨.医药卫生,2013,42(9):121-122.
[2] 李爱武,徐建芳,周彩存,等.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012,34(5):390-393.
[3] 钟涛.原发性肺淋巴瘤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特点.放射学实践,2013,28(4):401-404.
[4] 贾传忠.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CT学表现.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5):617-618.
[5] 田欣伦,冯瑞娥,施举红,等.原发性肺淋巴瘤18例临床和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6):401-405.
[6] 万载鑫.原发性肺淋巴瘤CT诊断.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189-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