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金匮要略》重点图表鉴别(方剂 病症)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重点难点考点剖析

绪言1 学习目标1.1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1.2熟悉《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3了解《金匮要略》性质、沿革及主要注家。
1.4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及必要性。
2 教学内容2.1《金匮要略》的性质。
2.2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
2.3学术成就与贡献。
2.4学习目的及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学习目标1.1掌握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1.2熟悉病邪的特性和中人的规律,致病的三种途径及病机。
1.3了解四诊举例及预后。
1.4了解本篇对全书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及篇名的含义。
2 教学内容2.1以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从邪正两个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未病之前应注重预防:既病之后应根据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进行早期治疗和先治未病之脏,以防疾病传变。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内因、外因;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体内阴阳失去平衡。
2.2说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
重点说明诊断的目的在于探求疾病的本质。
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于引起重视和给予积极的治疗。
2.3在治疗上必须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新久先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等治疗原则。
此外,在对病人的护理上,也必须加以注意。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 学习目标1.1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其证治。
1.2了解暍病的概念及其证治。
1.3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
2 教学内容2.1概括介绍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及其概念,后世对痉与暍均有发展,补充了本篇的不足。
2.2痉病⑴说明外感风寒致痉的病机与脉证。
⑵痉病有表证与里证之分,表证有刚痉柔痉之别。
阐明葛根汤、栝楼桂枝汤、大承气汤的证治。
⑶说明治痉的总则为顾护津液,以及判断预后的要点在于审察正气的强弱。
2.3湿病⑴说明湿邪致病多兼风、寒,且与脾虚不运所致的内湿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响。
⑵外湿宜发微汗,兼顾阳气;里湿利其小便;头部寒湿宜宣泄。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内科医学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讲述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意义金匮要略是中国一部内科、妇科医学著作,它奠定了中医学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医学著作流传至今,除了学术价值,更是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所涉及的疾病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慢性疾病,如头痛、咳嗽、腹痛等疾病。
而且本书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简明扼要,容易辨证、易于实施。
二、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1. 瘟疫部分:金匮要略的瘟疫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其中有“胃病伤寒论”、“温病条辨”、“淋证多虚论”、“疟疾论”、“腰椎肾病论”等关于瘟疫的专门论述。
瘟疫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对于保护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瘟疫的知识,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基本常识的重要途径。
2. “伤寒论”部分:金匮要略中的“伤寒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它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内容涉及伤寒的病因、病症、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中病机、治法论述较为系统的篇章之一。
学习“伤寒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高诊疗技能。
3. “温病条辨”部分:金匮要略的“温病”是指暑热、湿热、流感等疾病,也是一种急性病。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各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等,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腰椎肾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腰椎肾病”篇章主要讲述了腰背部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中医学中针对腰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诊疗方法,有助于缓解各类慢性疼痛有关的症状。
5. “妇人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妇人病”篇章主要讲述了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如温热针灸、敷药等。
金贵重点 广中医考试重点

金匮要略考试重点最新整理本资料按照老模给的重点进行整理。
绪言1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最早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金匮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辩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其基本理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
脉象作用脏腑经络先后病治则与预防(1)治未病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问曰,病有急当救表救里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新久有先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攻邪当随其所得【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三个原则(5)根据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护理。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痉湿暍病1注意词解2重点在湿病3表阳虚:桂枝附子汤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里阳虚:白术附子汤表里阳气俱虚:甘草附子汤百合狐惑阴阳病1百合病病因病机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2狐惑病症状主方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内治:甘草泻心汤【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1中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历节病病因病机与脏腑关系肝肾不足,寒湿内侵(肝肾)3两条证及方方剂组成(1风湿偏胜: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加减)麻黄桂枝、附子、白术防风、知母芍药、生姜、甘草歌诀:脚肿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术桂须均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金匮要略考试重点整理

方药:(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歌诀: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三两芍芪均,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2 虚劳病辨证 过度劳伤致慢性衰弱性疾患 何为阴虚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何为阳虚 (脉沉小迟,名曰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何为阴阳两虚
(3) 暍病:白虎加人参汤
百合狐惑阴阳病
1 百合病病因病机
百合地黄汤
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
误治:误汗:百合知母汤 误吐:百合鸡子汤
2 狐惑病症状主方
目赤、咽喉前后两阴蚀烂(湿热虫毒蕴结)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
○3 虚劳腹痛
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
2012 金匮重点整理
20150708
Vi
升
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偏于气虚)
2012 金匮重点整理
20150708
Vi
方药:(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3 热盛致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方药: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2) 湿病
1 治则 微发汗 【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出也。】 利小便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疢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简答题论述题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
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
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
金匮要略重点考点表格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主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病机风湿在表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寒湿痹阻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关节疼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温经散寒,除湿宣痹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鉴别方名防己黄芪汤越婢汤病机风水兼表虚,卫气不固风水夹郁热药物防己,甘草,白术,黄芪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病名风水风水诊断表虚夹热鉴别点防己黄芪汤越婢汤主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一身悉肿,汗出,口渴汗出表虚腠理不固热逼汗液外泄治法益气固表,利水祛湿发汗利水,兼清郁热方名柏叶汤黄土汤条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胃气上逆中焦虚寒,脾失统摄,血随大便而下药物柏叶、干姜、艾叶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病名吐衄下血吐衄下血诊断虚寒吐血虚寒便血鉴别点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主症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病机水气壅盛于肌肤,阳气郁滞水湿停滞于肌肤,卫表不固治法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益气固表,利水化湿药物防己、黄芪,茯苓。
桂枝,甘草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生姜【简答】:【鉴别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证】鉴别点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证证型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热盛里实主症黄色鲜黄色黄色明,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鲜明,心中懊憹热痛,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治法清利湿热退黄泄热除烦通腑泄热退黄。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疢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简答题论述题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
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
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1、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
P2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治未病:P23(1)定义: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上工”怎样“治未病”,并举例: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湿病的治法:(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P34水气病的治法:(1)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3)攻下逐水。
P194痰饮(1)治则:“当以温药和之”;(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日晡所:即申时,指下午3~5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百合病(1)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内热)。
P457、缓中补虚: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虚劳的治疗特点: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答:《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由于本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古今医家都对此书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答:《金匮》全书是以金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即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病机结合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施治原则,对理、法、方、药四个基本环节规定了严格经络要求,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和特点。
本书是论述诊治杂病。
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在诊断方面,通过四诊举例,结合八纲,把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都具体地落实到脏腑经络病变上,示范性地运用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答:《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3种,分为寸口、跌阳、少阴三种诊法。
一是寸口(指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诊查脏腑病变,如《中风历节病》篇论述历节病的脉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二是趺阳(指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处的动脉。
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肌健间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搏动处),趺阳脉候胃气。
三是太溪脉(指足少阴肾太溪穴处的动脉,其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答:仲景继承《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将治则具体化。
金匮要略期末复习资料.docx

1.《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2.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
3.原著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4首只有方名),用药155味。
4.辨证论治:运用四诊八纲辨清证候,针对证候而治是原著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这一原则的基本体现。
1)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或病机上的差异,以及病位的不同,治法就有不同。
如:同为水肿病,腰以上肿者,当发其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
发汗散水者,有越婢汤以治风水之例;利尿行水者,有防己茯苓汤以治皮水之例。
2)多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机或病位相同,症状虽异,而治法相同。
如:原著用肾气丸者有五: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用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②《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用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③《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用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④《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用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⑤《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用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
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阳亏虚,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温肾化气治疗。
再如:草芾大枣泻肺汤,既可用于肺痈,又可用于支饮。
前者病因属于风热邪毒,后者病因属于饮邪留滞,两者病名虽异,但病机同为痰涎壅塞于肺,病位亦同,故均可用草芾大枣泻肺汤。
上述用法,形式上虽表现为一方可治多病,或一病可用数方,而实质上仍然反映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精神。
5.治未病:1)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联,某一脏腑病变可传至另一脏腑。
《素问》“五脏想通,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各传其所胜。
"《金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方法,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传变,阻止病位的扩大蔓延。
2)《金匮》倡导早治防变的治疗思想,即要求医生在疾病的初期就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的深入传变。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详解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详解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疢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简答题论述题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
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金匮要略》重点条文及原文

B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本病可发于热病之后,亦可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形成。
因百合能治疗此疾故名。
胞阻:指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证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C寸口:指脉法。
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
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
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瘅疟:瘅,热也。
瘅疟是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
D蹈其胸上:可以理解为推、揉、捶、按胸部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F风气: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风痹:是以肌肉顽麻、疼痛皆有,而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肺痿: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浊沫为主症G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的所致的病症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H缓中补虚:为久病血癖,内有干血证之治法。
治用大黄蔗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癖血去新血生的目的,故曰“缓中补虚”。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
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寒疝: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据急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J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要和身体脱离一样。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癥瘕:腹中积聚痞块的统称。
癥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K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L里急:指腹部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烈,如刀切之状沥沥有声:指水饮在肠间流动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六微:言六腑也。
金匮要略_复习重点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论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
疢难:疾病。
五常:五行“腠理”为抗御病邪的主要屏障。
腠理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具有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作用,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治疗原则:1)脏病邪实的治疗原则:治未病。
2)杂病脏虚证的治疗原则——补法,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以本脏之味药直接入本宫;二是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道理,补益相生的脏腑;三是调补相克的脏腑,使受克的脏腑功能旺盛之后,间接补益本脏。
3)杂病总的治疗原则:不要“虚虚实实”,应当“补不足,损有余”。
4)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
5)新旧同病,应先治新病的原则。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湿邪初侵,病位在表关节疼痛而烦:湿邪痹着于关节,阳气不通脉沉而细:湿性濡滞,遏阻经脉小便不利:湿邪内盛,气化功能受影响大便反快:湿伤脾胃,湿流肠道湿痹治法:内湿盛者——利其小便外湿盛者——发汗祛湿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一身尽疼痛汗出而解: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天阴雨不止:外界湿气盛,影响湿邪排泄汗之病不愈汗大出:风性轻扬,可随汗泄而尽去去;湿性粘滞,非一汗能尽泄微微似欲出汗者:阳气内蒸,微微汗出,使湿缓缓排除,则风湿俱去风湿病的治法——微汗法顺应湿邪之致病特点,微汗使周身感觉微微湿润,似有汗出的样子,这样才能使阳气内蒸但不随大汗而泄,渐周流于肌肉关节之间,湿邪自无容留之处,即可与风邪俱去。
表实证有哪几种?1)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发汗散寒白术:除湿喻昌: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2)[原文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寒湿在表) /身通较甚,固定不移/辛温重剂,辛温解表,散寒除湿/发热较轻,无朝暮差异发热,身疼痛/发汗除湿止痛
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身疼较轻,游走不定/辛凉解表,轻清宣化,祛风除湿/发热较重,日晡潮热
防己黄芪汤(风湿表虚)/风湿在表,表虚固(无痛证)—/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大黄蟄虫丸,薯蓣丸的区别应用?
小建中汤—阴阳两虚偏于中焦—脾胃虚寒,阳虚及阴—温中扶阳,兼顾阴液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遗精—下焦不固而致阴阳两虚—调和阴阳,固肾涩精
肾气丸—腰痛—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温补肾阳
酸枣仁汤—失眠—肝阴不足,虚热内扰—养阴安神,清热除烦
黄蔗虫丸—干血—内有干血,久病伤气,气滞血淤—缓中补虚
薯蓣丸—诸不足—气血不足,感受风邪—扶正祛邪
葶苈大枣汤,桔梗汤和〈千金〉苇茎汤同治肺痿,在运用上有和不同?
方阶段证理法
葶苈大枣汤/酿脓期 /胸部胀满咳逆上气喘鸣不的平卧/邪实气闭痰气痈滞/泻肺逐水
桔梗汤/溃脓期/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瘀热在肺凝聚化脓/排脓解毒
苇茎汤同/肺痈将成或以成均可/咳有胸痛/清脓化痰活血排脓
试比较栝楼菲白白酒汤,栝楼菲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枳实菲白桂枝汤的异同?
证理法药
白酒/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阳不振水气痰饮内停/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半夏/痰饮过多更见不的卧,心痛彻背乃痰饮内停偏胸阳不足/痰饮内停胸阳不足/同样散结兼化痰饮
桂枝/更见心下痞气,胁下逆抢心乃/痰浊壅滞气滞不通/同样散结西泻满降逆/ 实数痰饮上来。
乌头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阴寒痼结寒气攻冲/助阳逐阴
大乌头箭,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汤均可治汗疝简述证理发方药?
方/证/理/法/药
大乌头箭/绕脐剧痛汗出肢冷脉象沉紧/阴汗内结阳气不通/破结散寒止痛
当生羊汤/腹中剧痛手足不红身体疼痛/表里俱寒里寒为主/散寒止痛调和吟营卫
乌头汤/腹痛拘急得按得温实则减/血虚有寒/养血为主散寒为次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十枣汤、木防己汤、己椒苈黄汤方/证/类型/理/法
苓桂术甘汤/胸胁支满目眩心下悸气短小便不利/痰饮/中阳不运水停心下/温阳()饮健脾利水
肾气丸/较苓桂术甘汤证更见畏寒小便清长甚则夜尿多/痰饮/下焦阳虚不能化水,水泛心下/温肾化水
十枣汤/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悬饮/水饮潴留胁下/破积消水
木防己汤/其人咳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脉沉紧/支饮/气虚,饮热互结/补虚清热通阳利水
己椒苈黄汤/腹满口舌干燥小便不利大便干燥肢肿/痰饮/水走肠间饮邪结实/分消水饮导饮下行
小半夏茯苓汤/卒呕吐先渴后呕心下痞眩悸/痰饮/水饮犯胃胃气上逆/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方证型证理法
越婢汤/风水实证/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风水夹/发越阳气散水清热
防己黄芪汤/风水虚症/脉浮身肿,汗出恶风/风水表虚/补卫固表利水除湿
越婢加术汤/皮水实证/一身面目洪肿,汗多/皮水加里热/发越水气健脾利湿间清里热
防己茯苓汤 /皮水虚症/四肢水肿,聂聂跳动/皮水阳欲/通阳化气表里同清
如何区别使用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
方同异理法
大黄牡丹汤/均为肠痈/里热实证之急性肠痈,按之痛/热毒积聚,营血瘀/清热解毒
有少腹肿/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以脓未成最好/结肠中,经脉不通/排脓攻下通
薏苡附子败酱散/痞,疼痛/里虚热不盛之慢性肠痈,按之濡/肠痈,经久体虚/助阳散结
/腹无积聚,身无热以成脓未溃最宜/弱,痈肿化脓/排脓
试述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各主治什么病证?其病因、病机、主证、主药各是什么?
半夏厚朴汤/咽中痰凝气滞(俗称梅核气)/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气滞痰凝,上逆于咽喉间,/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吞之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关夏厚朴生姜散结苦降逆茯苓利饮化痰,苏叶宣气解郁
甘麦大枣汤/脏燥/情忘不舒或思虑过多,肝郁化炎,伤阴耗,心脾两虚/无帮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小麦养心安神,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