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流行病中流行曲线

流行病中流行曲线

流行病中流行曲线流行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地区内的集体性发生和传播。

在研究流行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流行曲线。

流行曲线是用来描述流行病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图表,通过观察和分析流行病的流行曲线,我们可以对流行病的传播特点和趋势有所了解。

流行曲线的形状根据流行病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平稳期。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第一个阶段是上升期。

在流行曲线上,上升期通常表现为一个较为缓慢的上升曲线,也就是说流行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加。

在这个阶段,人群中的感染者还不多,且大部分人都对这种传染病没有免疫力。

因此,流行病的传播速度较慢,但趋势是逐渐上升的。

接下来是高峰期。

高峰期是流行曲线上的一个顶峰,也是流行病传播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流行病的传播速度急剧加快,感染人数迅速增多。

由于人群中的感染者数量激增,密切接触者很容易被感染,从而使流行病在社区内迅速传播。

流行曲线在高峰期的曲线巅峰是由大量的感染者构成的,形状通常是一个陡峭而高大的山峰。

然后是下降期。

下降期是指流行病的发病人数开始逐渐减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开始变慢,感染人数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在之前的高峰期,大部分的人群已经被感染或者康复,进而获得了免疫力。

此时,人群中的感染者数量下降,导致流行病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减慢。

最后是平稳期。

平稳期是指流行病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流行病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感染人数也基本上不再增加。

此时,人群中的感染者数量很少,大部分人都免疫或者已恢复健康。

流行病的传播逐渐停止,整个流行曲线变得平缓。

通过观察和分析流行曲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流行病的传播趋势。

如果我们能够在流行曲线的上升期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比如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个人卫生习惯、自觉戴口罩等,就有可能有效遏制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减少感染人数,保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PPT课件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PPT课件

其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时,病原
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
性感染。
7
传染病感染谱冰山现象
海平面
1
2
1+2 表示临床医师的视野
3
4
1+2+3+4+5 表示流行病学
医师的视野
5
1.医院报告病例 2.医院漏报病例 3.不就诊病例
4.隐性感染者 5.病原携带者.
来自禽流感,而其余六个是人甲它的8个基因节段均类似于
1950年在人群中流行HINI亚型病毒。 80年代上海甲肝大流行 1993年后中国HIV的流行呈高速增长。几年前的输血传播. 90年代下旬,O157:H7大肠杆菌江苏,山东等省的流行. 1997年香港禽流感流行. 2003年SARS大流行.
病原体停留和转移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媒介 和非生物媒介物(如水、空气、食物、苍蝇、 手、日常用品等)。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 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
13
传播途径(续)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是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 而引起感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脑 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引起 的疾病,常经此方式传播。
疫水接触传播
经食物传播
流行特征:①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 不发病;②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 爆发。③当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
16
传播途径(续)
经接触传播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
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趋势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趋势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成为了一项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各种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频繁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以传染病疫情的现状分析为出发点,探讨传染病疫情的趋势以及应对之策。

一、传染病疫情现状分析当前,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传染病的疫情,其中以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迅速蔓延至全球范围,导致了大量感染者和死亡者。

此外,还有其他常见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流感等。

二、传染病疫情趋势分析1.全球化助推传染病爆发和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的增长,连通不同地区的人与物的频率大大增加。

这种跨国贸易和旅行的便利性也导致了传染病的快速传播。

因此,预计未来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将更频繁。

2.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了蚊子等病媒生物的生命周期缩短,更有利于一些传染病的传播。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进一步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三、传染病疫情防控策略1.健全的公共卫生系统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系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包括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医疗救治等方面,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的体系和人员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2.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传染病疫情往往跨越国界,因此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尤为重要。

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的威胁。

及时分享病毒的基因序列和流行病学数据,以便更好地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3.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疫苗研发的投入,提高疫苗研发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疫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疫苗接种率,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4.引导公众科学防疫公众的科学防疫意识和行动对于传染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官方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公众正确获取和理解疫情信息,遵守防疫措施,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洗手液等。

疾病谱变化

疾病谱变化

咱们身体越来越棒人均寿命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与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68.01/10万。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就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

“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

”这就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

目前,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1962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此后,又成功消灭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乙肝病毒携带者由1.3亿人下降到7000多万人。

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成果稳固发展。

天花没了乙肝少了“山高高,草茫茫。

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

”以前,中国农村孕妇,甚至一些城市妇女,习惯请来“接生婆”在家中分娩,孕产妇与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民间有着“儿奔生,娘奔死”之说。

分娩引起的大出血、产褥期感染,成为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如今,无论在城市还就是农村,到医院生孩子,国家给予医疗保险与补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与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孕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生孩子不再“儿奔生,娘奔死”国家的繁荣带动了医学技术的昌盛,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许多一样的病症,往往不再就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

失明:过去失明就是往往因为感染沙眼医原体所致,如今更多的就是因为寿命延长而致的老年性白内障与糖尿病并发的白内障所致。

心脏病:过去,心脏病以链球菌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如今,因为人们营养过剩,引起高血脂导致的冠心病为主。

传染病流行趋势

传染病流行趋势

传染病流行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染病的爆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国也不例外,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本文将对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现状并提出防控对策。

一、传染病流行现状当前,我国面临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感、登革热、艾滋病、结核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传染病在我国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流行趋势,但总体来看,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流感是我国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每年都会引发大规模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二、传染病流行原因分析传染病的流行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人口密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跨境流动等。

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容易造成传染病在群体中传播。

同时,环境污染也是传染病蔓延的助推因素,污染严重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菌病毒。

气候变化导致病菌传播途径增多,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

跨境流动更是传染病扩散的主要通道之一,多国之间的人员往来使得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传染病防控对策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我国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加大了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在防控方面,首先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防控体系,包括健康教育、病例管理、疫苗接种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国传染病预警机制,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流行。

总的来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令人担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防控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希望未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全球传染病防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了解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其要求。

一、疾病谱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谱也在不断演变。

一些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如天花、霍乱等,而一些新的疾病如非典、禽流感等也不断出现。

同时,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主要疾病类型。

因此,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体系需要不断适应疾病谱的变化,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逐渐上升。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体系时,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三、医疗水平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

然而,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广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四、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规律作息等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逐渐改变。

然而,这需要我们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五、全球化影响全球化也给疾病谱带来了变化。

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增加导致了疾病的跨国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的挑战。

同时,也需要加强出入境检疫和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

六、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卫生政策对于控制疾病传播和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减少有害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人们因病致贫的风险。

七、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

中国疾病谱变化情况医药股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是由流行病学数据来指引的,因此密切跟踪人口疾病谱的变化是自下而上分析医药股的第一出发点。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概述一下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构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根据对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其构成的统计来看,在中国大陆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比越来越重,从1990年的22%增长到了2008年的27%;其次是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上升到了2008年的近20%。

脑血管病致死占比虽然由1990年的第二位降低到2008年的第三位,但致死人数占比仍高达19.62%。

呼吸、消化、损伤和中毒等致死占比较大的疾病导致死亡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致死人数占比则由1990年的1.74%上升到2008年的3.34%,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就恶性肿瘤来看,总计每十万人死亡率由1973-1975年间的83.65上升到了2004-2005年间的134.8。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肺癌成为死亡率攀升最快的恶性肿瘤病种,每十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该种疾病。

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死亡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唯有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状态。

再来关注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情况。

循环系统疾病成为患病率最高的病种,每千人就有85.5个患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人,其中高血压病人54.9个、心脏病患者17.6人、脑血管病患者9.7人。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患者患病率位居第二,达到每千人31个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占到每千人10.2个。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率位居第三,为每千人24.5人,其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呼吸系统患者发病率排第四,为每千人14.7个,患病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致死恶性肿瘤病种。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者增长很快,每千人患病率由1993年的3.1上升到了2008年的12.9,其中患糖尿病的病人由每千人1.9飞速上升至10.7人。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然而,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历史数据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历史流行病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包括感染人数的变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或减慢等。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流行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可以研究传染病的季节性特点,比如流行病在某个季节易发,或者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

这些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我们预测未来的传染病流行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为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对海量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全球各地的传染病患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和相关因素,进而预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人口统计学数据、交通流量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推演,进一步加强流行趋势的预测能力。

三、疫苗研究和防控措施的推进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不仅可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以推动疫苗研究和开发。

通过预测未来流行病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加大对某些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和生产力度,以提前准备和预防未来的流行。

此外,预测趋势的结果还可以指导防控措施的制定,比如对疫情高发区域加强监测力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危害。

四、公众教育与健康意识提升提前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公众教育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预测结果可以向公众传达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流行趋势的不确定性,进而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重视,提高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年]
[键入公司名称]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 染病疾病谱变化趋 势
[键入文档副标题]
jiangdechao [选取日期]
[键入文字]
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人际沟通能力
如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人际沟 ....................................................................................... 1 2010 级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姜德超 10398130 .................................................................. 1
[键入文字]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年]
3.实习阶段注重人群接触经验积累 卫生服务人员在实习阶段应重点考察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将先前的理论知识 运用于实践,注意理论结合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勇于接触人群,走进人群,了解人群,在这一阶段通过不断累积的人际接触经验为 日后的工作做良好的铺垫。 4.工作阶段加强医患角色换位思 考 经过之前两个阶段的准备,社区 卫 生 服 务 人员 已 基 本具备满足卫生服务中所需要的人际 沟通能力, 但在实际 工 作 中 , 仍 需 要
通过对广西、云南、甘肃三省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传染病的发 病情况曾较为严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染病的总发病率逐年下降;经消化道、呼吸道、虫 媒及其他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已多年稳步下降;而经血源及性途径传播的疾病逐年上升。我国传 染病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该更新。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 国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 总的发病率降低; 总的死亡率降低; 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 减弱;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大规模流行减少。以上这些变化趋势可归功于预防接种、 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
甘肃省:
分析: 从1978年到1985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呈快速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306.16/10万持续降到 1985年的368.99/10万, 1985年之后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已经减缓, 但仍呈现降低的趋势, 在1993 年降到最低点之后,又出现缓慢回升。
总结: 1998—2007年,乙肝、肺结核和丙肝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丙肝发病率增长最快, 其次为肺结核发病率、乙肝发病率。同时痢疾和甲肝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甲肝发病率下降快 于痢疾发病率,麻疹发病率变化趋势较不明显。前4位疾病发病率位次从1998年的痢疾、乙肝、 甲肝、肺结核的排序逐渐演变为2007年以乙肝、肺结核、痢疾、甲肝依次排序,而麻疹发病率则 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的波动,和丙肝交替位居第五。
2010 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姜德超 10398130
社区所提供的卫生服务1质量的好坏不仅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有 关,同时,卫生服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对 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改善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状况却是医患 双方沟通严重不足,不仅是大医院存在此种现象,在不甚忙碌的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往往也出现此类情况,这里固有患者医学知识相对匮乏
霍乱:1950年至1977年间仅在1961年发生一次流行(当时归属广东管辖) ,1978年以后发病较频 繁,1979、1987和1994年局部地区发生爆发流行,90年代后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25/10万。 痢疾:50年代至70年代报告发病率、报告死亡率居前五位,80年代以来,报告发病率、报告死 亡率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90年代末报告发病率仍居各种传染病发病顺位第2位。 伤寒:发病、死亡的控制效果均不明显,70年代后期开始,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90年代初 期,报告发病率进入前5位。 疟疾:50年代和60年代广泛流行,报告发病率居前2位,报告死亡率居前5位,60年代后期报告 死亡率明显下降,报告发病率除70年代初稍有回升外,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目前,发病率已 降至较低水平。 乙脑:1969~1971年流行,70年代使用乙脑疫苗以来,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均有一定幅度下降, 但报告死亡率从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居于前5位,在各种传染病报告死亡率中仍处于重要位置。 狂犬病:70年代报告发病率开始升高,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报告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首位, 90年代报告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图 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2010级卫管班姜德超 10398130
本篇通过对广西、云南、甘肃三个省的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对我国近年来传染 病疾病谱变化趋势进行概括总结。
广西省:
分析: 天花:50年代有流行,报告死亡率居各种传染病第1位,1955年以后消灭。 麻疹:50至70年代前期,报告发病率居前4位,报告死亡率居前2位,70年代使用麻疹疫苗以来, 发病和死亡均得到了控制,发病在90年代前期稍有回升外,总的趋势是稳步下降,90年代后期 报告发病率比50年代后期下降了98.5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报告死亡率下降了99178%,但在各种传染病报告发病 率、死亡率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脊髓灰质炎:50、60年代报告发病率在1.29~ 1.57/10万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70代使用脊髓 灰质炎糖丸以后,报告发病率大幅度下降,80 年代初期稍有回升,1986年局部地区爆发流行, 1991年开始强化服苗后,报告发病率再次大幅度下降,90年代后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降至0.05/ 10万,比50年代后期下降96.12%。 白喉:1964~1966年发生大流行, 50、60年代报告死亡率居前5位, 70年代后报告发病率、报告 死亡率均得到了控制。 百日咳:50、60年代流行较广泛, 发病、死亡均居前5 位, 70年代特别是开展计划免疫后得到 了有效控制。 流脑:1966~1968年发生大流行,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报告死亡率居前五位。 流感:1957~1959年全区流行,与全球、全国亚洲甲型流感流行相一致;1974~ 1975 年A3( H3N3) 新变异株在广西城乡广泛流行,50年代后期、70年代初至80年代前期报告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 首位。 艾滋病:90年代开始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成为当前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 重要问题。 淋病:1990年开始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90年代前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85/10万,居各种 报告传染病第四位,报告发病率呈稳步上升趋势,至90年代后期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89/10 万。 肝炎:70年代流行相对严重,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报告发病率、报告死亡率均得到一定控制, 但成效并不明显,进一步分析1990~1998年资料可见,乙肝占肝炎的比例为41.36%,且乙肝发病 率逐步上升,甲肝逐年下降。
"2±3=”规”x=
-b± b 2 -4ac 2a
, 医生与其i无法流畅沟通的缘故,但是医生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往往也是被 人诟病的原因之一。为改善以上困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建立和谐良好的社区医患关系, 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改革提高社区卫生 服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1.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年]
[键入文字]
不断的加强,积极进行医患角色换位思考,通过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更好地理 解患者的思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重点培养与着重锻炼,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接下来,通过早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经验传授,更好的指导 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同时开展试点试验,以某一条件合适的社区为试点, 加大投入,搞好建设,在社区内建立健全良好医患关系塑造机制,总结经验,然后 向全市乃至全省进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医生正面形象。通过长此以往的努 力, 最终做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改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 云南省21年来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和传染病的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报告发病率总体
呈下降趋势,发病率报告最高年份是1991年,为317.72/10万,发病率最低年份是2000年,为 175.08/10万,平均报告发病率是218.3101/10万。传染病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显示了传染病 防制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反映出传染病流行呈现的若干新特点。同时传染病死亡的构成发 生显著的变化,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死亡率显著下降,而血源 及性传播传染病的艾滋病显著上升,到2011年艾滋病死亡数占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数的80.99%, 其报告死亡率列为第1位死因,成为主导传染病死亡构成的主要传染病。
云南省:
分析:
1990—2011年云南省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概况: 云南省21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病率报告最高年份是1991年,为317.72/10万;发病率最低年份是2000年为175.08/10万;平 均报告发病率是218.3101/10万。传染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死亡率由1990年的1.23/10万 上升到2011年的3.39/10万
总结: 通过以上四张图我们可以分析出广西省过去50年传染病谱的变化趋势,50年来,绝大多数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有了不同程度下降,90年代后期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比50年代后期下降了 96.14%。传染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1955年消灭天花,疟疾和麻疹得到了控制,使发病顺位由 疟疾、麻疹和痢疾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肝炎、肺结核和痢疾占主导地位,死亡顺位则由天花、麻 疹和痢疾占主导地位转变为新生儿破伤风、肝炎和痢疾占主导地位。
[键入文字]
图解我国近年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 [年]
2.培养阶段增设人际沟通相关课 程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进行专门课 程的教授, 通过对社区卫生工作环境 的实地考察与人群调研, 增添相关人 际沟通能力培训课程, 增强社区卫生 服务人员人际沟通方面理论知识,从 根本上弥补早期经历的不足。 同时在 培养阶段鼓励人员走出课堂, 放开眼 界,不再局限于书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