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共43页文档
《客观规律》课件
![《客观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acf0a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5.png)
这一规律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1
社会发展是在客观规律作用下自然演进的过程,人类
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02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
律的惩罚。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基础性作用
思维规律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
思维规律指导人们的思维活动,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
思维规律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人们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04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认识客观规律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手段, 收集数据和信息,发现规律性特
认识的发展。
03
客观规律的作用
自然规律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
自然规律决定着自然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自然 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是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规律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类必须遵 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 律的,只有遵循社会规 律,才能实现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思维规律
01
02
03
04
思维规律是人类思维过程中所 遵循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思维实 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人类
思维的本质和特点。
思维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 所有人类思维活动。
遵循思维规律,有助于提高思 维效率和思维能力,促进人类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b72341a7d4d8d15abe234e4d.png)
辨证唯物论之规律的客观性一、全面把握规律的科学概念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这就是说,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当然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有现象的联系,也有本质的联系。
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只有隐藏在现象内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
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
它体现了事物的根本性质。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
有些事物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
比如,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2、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主观赋予的,也不是神创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不是个别的,单一的现象独有的,它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它对同类有普遍的支配作用5、规律具有多样性,规律无好坏之分6、规律与规则的关系区别: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规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而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主观的,属于意识的范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和废止规则和守则联系:规则、守则是具体规律的反映,任何正确的规则、守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人们遵守正确的规则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二、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最全版)PTT文档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最全版)PT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dbf8337ce2f0066f43322a9.png)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规意律识的 对客物观质性有表能明动,的人反们作不用能,藐这视是规物律质,、更意不识能关创系造问和题消上灭的规辩律证。法。 意我识国对 战物国质时有代能哲动学的家反荀作子用说,:这“是天物行质有、常意,识不关为系尧问存题,上不的为辩桀证亡法。。 意但识这能 决动不性是不说限人于们从在实客践观中规形律成面一前定是的完思全想消,极形被成动活无动所的作目为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意过识实 是践物把质“的观产念物地,存是在物着质”世的界模在型人、脑蓝中图的实主现观出映来象,变这为是客物观质现、实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人意们识可 反以映利对用象规不律只来是指一导般实地践模,仿更,好而地是改能造动自地然创和造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意心识情对 愉物快质,有延能年动益的寿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正心确情理 愉解快主,观延能年动益性寿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现实代践科 是学客和观医规学律实性验与也主证观明能:动意性识统、一心的理基因础素,对是人发的挥健人康的状主况观有能重动要作影用响的。基本途径。 意识是 对物质的有产能物动,的是反物作质用世,界这在是人物脑质中、的意主识观关映系象问,题这上是的物辩质证、法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第人四们, 可意以识利还用具规有律指来导指、导控实制践人,的更行好为地和改生造理自活然动和的社作会用,。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第但四这, 决意不识是还说具人有们指在导客、观控规制律人面的前行是为完和全生消理极活被动的无作所用作。为的。 ”现这代里 科的学“和常医”学就实是验指也规证律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现第代一科 ,学意和识医是学能实动验的也,证具明有:目意的识性、和心计理划因性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人其们次可 ,以在利尊用重规客律观来规指律导的实基践础,上更,好要地充改分造发自挥然主和观社能会动,性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规实律践客 是观客性观与规主律观性能与动主性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正们确可 理以解利主用观规能律动来性指和导客实观践规,律更性好的地关改系造,自在然理和论社和会实,践最上终都达是到一为个人重类要谋问福题利。。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362cf8d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a.png)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一)规律客观性含义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意味着规律的存在和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的发生不转移。
它有两个层次的意义。
一是规律的存在并不转移到人的主观意志上。
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从外部强加于事物,不是由人的意识赋予的。
无论人们是否知道,喜欢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规律是否有效,而不是对人的主观意愿转移。
规律作用的关键在于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当规律的作用条件时,规律必然会发挥作用。
当规律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例如:价值法则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有这个条件,价值法则就必然存在并生效,它就不会被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
(2)规律具有客观性,也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破坏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运动本质的必然联系,人们不能创造一个客观的规律,它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存在的,也不能改变或破坏仍然有效的规律,规律只能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取决于客观条件而改变,不能被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在于它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必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铁法,具有强制性。
人们思考问题,做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侵犯性是规律客观的有力证明。
(4)思维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思维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存在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知活动,思维规律在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知活动,(5)规律的客观性植根于物质的客观实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现实,而由于物质运动的规律也必须具有客观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物质作用条件的规律是客观因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世界客观现实的肯定是完全一致的。
(6)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思考、做事,只有以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充分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要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d4dc1f5e52d380eb63946d07.png)
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提问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那么:
3、是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 定能如愿以偿呢?
不一定。它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因素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提问
为什么河床会升高、洪水会爆发?
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7 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 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 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8 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 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 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 客观规律的要求。
H、守株待兔 I、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确定性 偶然的 多变的
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发展规律
必然联系
K、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序数影响 元素周期律
稳定联系
注意区分:规律与规则
规律
规则
不 含义 同 点
性质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家共同遵守的制度
的联系
或章程
主观联系d春江水暖鸭先知e苹果落地f万有引力定律现象联系现象联系本质联系本质联系h守株待兔i近朱者赤近墨者黑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k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序数影响必然联系稳定联系稳定联系不确定性偶然的多变的社会发展规律元素周期律规律规则含义性质联系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创造和废止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止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
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客观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0fdc3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9.png)
规律客观性原理
规律客观性原理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事物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和验证,不受主观意识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规律客观性原理的提出源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即科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重复实验的结果。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观察、积累实验数据以及进行系统性分析,逐渐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许多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
规律客观性原理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其普遍性和一般性。
一个客观规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重复验证,而且在不同的人、地点和时间都适用。
这意味着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广泛可应用性,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为了保证规律客观性原理的有效性,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严谨的方法和程序。
研究者应当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同行评审等机制进行验证和确认,以确保研究成果符合科学标准和规范。
总之,规律客观性原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事实和能够重复验证的结果。
这一原理的应用不仅在于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还在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06af5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7.png)
掌握规律知识点总结一、规律的概念和特点1. 规律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固有规则和性质。
规律在时间、空间和范围上都具有普遍性,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
2. 规律的特点(1)普遍性:即规律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事物。
(2)必然性:即规律发生的是确定而不是偶然的。
(3)相对独立性:即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独立的。
(4)相对稳定性:即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
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1. 规律的认识(1)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2)归纳和演绎:通过归纳和演绎,总结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 规律的掌握(1)掌握规律的方法:分析、综合、比较、总结是掌握规律的方法。
(2)规律的评估和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规律,对未来的事物发展和变化进行评估和预测。
三、数学中的规律1. 数列的规律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它包含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等不同类型的规律。
(1)等差数列的规律:等差数列是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是相等的数列,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n-1)d。
(2)等比数列的规律:等比数列是相邻两项之间的比是相等的数列,其中通项公式为an=a1*r^(n-1)。
(3)递推数列的规律:递推数列是通过前几项来确定后一项的规律。
2. 图形的规律图形的规律是指按照某种规则排列的图形的变化。
例如,几何图形的角度、边长、面积等具有一定的规律。
3. 几何图形的规律几何图形的规律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描述。
例如,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正方形对角线的关系等。
四、社会现象中的规律1. 社会科学中的规律社会科学中的规律是指社会现象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
例如,社会身份的转移、社会阶层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2. 生态学中的规律生态学中的规律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固有规则。
例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物种多样性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五、科学实验中的规律1. 科学实验的基本规律(1)科学实验的目的:科学实验是为了验证规律和发现新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https://img.taocdn.com/s3/m/49daab1e59eef8c75fbfb3b9.png)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 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案例
“大跃进”运动是指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 大跃进 是指 年至 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 年间, 年间 范围内开展的极“ 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 运动, 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 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 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 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 倾冒进的产物。 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 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 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式通过了“鼓足干劲、 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的总路线。从1958年“大跃进” 年 大跃进” 开始的三年“ 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 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 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 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分析
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 大跃进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 标志的“ 倾错误严重泛滥。 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尽管它的出发点是要尽 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 忽视了客观经济 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 规律,因此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规律,因此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在这次空前的经济灾难中,我们我们应当吸取“大跃进”运 在这次空前的经济灾难中,我们我们应当吸取“大跃进” 动的教训,不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按规律办事, 动的教训,不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按规律办事,使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各方面因素, 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各方面因素, 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https://img.taocdn.com/s3/m/e9290ec7524de518974b7d1d.png)
(2)从存在来看: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 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3)从发展上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 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结论: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泥坑中去。
(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 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 顺序分别是 (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 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的相对主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故选A。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 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性 质
联系
图示:
(2009·江苏卷)“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
客观规律相关知识点总结
![客观规律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75ae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f.png)
一、客观规律的概念客观规律是指在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客观规律是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定,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客观规律是客观世界运行的基本特点,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宇宙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
客观规律的特点:1. 普遍性:客观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 必然性: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一定结果,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3. 相对性:客观规律是相对而言的,具体规律随着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一定性: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产生变异。
5. 历史性: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发展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规律可能发生变化。
二、客观规律的分类1. 宇宙规律:宇宙规律是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和宇宙物质发展变化的规律。
宇宙规律包括天体运动规律、宇宙演化规律等。
2.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
自然规律包括物质运动规律、能量转化规律、热力学规律等。
3. 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社会规律包括社会生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形态规律等。
三、客观规律的应用1. 物理学中的客观规律: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这些物理定律是物理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基础。
2. 生物学中的客观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的规律,包括生物遗传规律、生物进化规律、生态系统稳定规律等。
这些规律指导着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3. 化学中的客观规律: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包括化学反应速率规律、化学平衡定律、化学键的形成规律等。
这些规律指导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4. 数学中的客观规律:数学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规律,包括数列规律、几何规律、概率分布规律等。
这些规律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
《规律》知识点详解免费范文精选
![《规律》知识点详解免费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635b61f0242a8956bece4fa.png)
在教师资格笔试中,《生活与哲学》中规律这个知识点历来是考查的重点,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规律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我们将就此知识点与大家分享。
【考点精讲】规律1.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
(3)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不时浮现于外表的现象的联系;规律无法被人们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来把握。
(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3.人与规律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
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典型例题】单项选择题1.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古人提倡天人合一,从方法论来看,主要是强调( )。
A.立足实际,不好高骛远B.重视实践,不纸上谈兵C.建立联系,不墨守成规D.重视规律,不竭泽而渔1.【答案】D。
解析:生态文明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共识,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就已经提倡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题应该选D。
2.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