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

合集下载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扶沟高中梁之璐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成分。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之字翻译文言文

之字翻译文言文

之字,古汉语中一重要虚词,其用法繁多,意义亦丰富。

然今人阅读文言文,常感之字用法难以捉摸,故特撰此文,以阐述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翻译。

一、之字用法1.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结构助词,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的”。

例:余闻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了。

3. 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动词,表示到达。

例: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助者。

(《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帮助吧。

5. 动词,表示往、到。

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论语·子路》)翻译:子路说:“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6. 动词,表示连接、勾连。

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7. 动词,表示替代。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在乎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二、之字翻译1.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2. 结构助词,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的”。

例:余闻之矣。

翻译:我听说了。

3. 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

例: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去南海。

4. 动词,表示到达。

例: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助者。

翻译: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帮助吧。

5. 动词,表示往、到。

例: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翻译:子路说:“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6. 动词,表示连接、勾连。

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楚国人一把火,可惜化为焦土。

7. 动词,表示替代。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何必在乎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总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繁多,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之”字是一个极为常见且用法多样的词。

要想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熟练掌握“之”字的用法是必不可少的。

“之”字用作动词时,意思通常是“到……去”。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这里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整句话说的是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去休息。

“之”字用作代词的情况较为常见。

它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当“之”代人时,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代指渔人前面所见到的景象。

代物的情况,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之”指代的是“群鹤舞空”的景象。

而代事时,像《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之”就是指代“学习的内容”。

“之”用作助词的用法繁多且复杂。

用作结构助词“的”,这是我们较为熟悉和常见的用法,比如《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两个“之”都表示“的”。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种用法需要我们仔细体会和理解。

比如《爱莲说》里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来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加上“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宾语,“之”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之”还能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的存在将宾语“何陋”前置了。

“之”也可以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之”将定语“千里”后置了。

此外,“之”字在句中还能起到补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如《狼》中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里的“之”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用来补足音节,让句子读起来更加顺畅。

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之”字的用法,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不能生搬硬套某种固定的解释,要灵活运用,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和句子的结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含义,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化魅力。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做练习、多读经典篇章来加深对“之”字用法的理解和记忆。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语文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语文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1、动词,到、往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字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1)代词,可以代人、物、事,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她(们)、他(们)、它例句:具答之《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例句: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助词(1)结构助词,的例句:予厅事之东北角《口技》(2)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独立性: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之前后的主语谓语当成一个单位来看待,例句:虽我之死(我之死成一个单位),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之乱耳成一个单位)(3)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可省去例句:怅很久之《陈涉世家》陈涉惆怅了很久(4)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不译)格式: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何陋之(5)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句子结构:(定)主+[状]谓+(定)宾)(定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及用法析疑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及用法析疑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实践听说读写训练,并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学习过程之中,达到“生活处处皆综合,学习处处皆综”的境界。

第四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

语文味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品味,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合课作为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其实践性、知识复合性都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突破之一,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综合中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语文教学目的,达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才是综合课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端正教学理念,坚守“语文”阵地,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在综合中提高语文学习、巩固语文学习成果,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味更加浓郁、更加诱人。

注释:①引自王崧舟语。

②引自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引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辛孝定.对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7(2).•编辑薄跃华一、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的质疑“之”既可出现在单句里作主语、作谓语、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之中,又可出现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有的文言虚词书中对“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语法作用都解释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

这样的解说,将短语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给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解说为“在单句中,‘之’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在复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样在分析时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在单句中,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1.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主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在文言文中,“之”字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字有多种用法,其中之一便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第一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主语。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例①中“吾妻美我”本来意思是说“我妻子认为我美”,“吾妻”是主语,“美”是谓语,主谓间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吾妻之美我”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例②中“师道不传”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加了“之”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由来已久”,“师道之不传”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也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第二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宾语,例如: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例①中“秦兵来”意思是“秦国出兵来攻打”,“秦兵”是主语,“来”是谓语,而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想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又担心秦国出兵来攻打”。

“秦兵之来”变成了“患”的宾语。

例②中,“民多于邻国”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多”,“民”是主语,“多”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大王如果知道这些,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

“民之多于邻国”变成了“望”的宾语。

第三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例①中,“臣壮”意思是“我年轻”,“臣”是主语,“壮”是谓语,但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臣之壮也”译为“我年轻的时候”,变成了表时间的状语成分。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谓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一、概念阐释:“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说,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了这么一个“之”字,就将主语和谓语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使主谓结构成为整个大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既然变成了一个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就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了,所以就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得名就由此而来。

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

二、例句分析: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之”处于主语“屈平”和谓语“作”之间,取消了“屈平作《离骚》”的句子独立性,使它成为“盖自怨生也”的主语。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为学》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主语,可译为“的”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主语,可译为“的”2、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群英会蒋干中计》宾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宾语3、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与妻书》时间状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假设复句中的假设分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垓下之围》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三、判断文言文中关于”之”是否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这么几个做法:1 跳读法.指读此句(一般有主语和谓语)时,不读”之”,将”之”跳过去读,如果不影响句意,则为”取独” .2 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来判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主语,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了。

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取独的用法,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多种用法,归纳如下:
1.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赤子之心”。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这种情况下,“之”不必译出。

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2. 作代词用:
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

3. 作动词用:可译为“去、往、到”。

如:“吾欲之南海”。

4. “之”字作虚词用,起到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久而久之”。

5. “之”字作为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另一种文言格式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

另一种文言格式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

另一种文言格式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他强调了在读书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

思考才能发现问题。

有一次,笔者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一学生提出:“恨晨光之熹微”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作何解释?我告诉他,“之”在这是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晨光熹微”这个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降格为一个主谓短语,作动词“恨”的宾语。

按理说,这样的解答应该是清晰的,合理的,因为备课时,教者已研究过这个问题,而且人教版的教参书上也是这样翻译的:“只恨晨光朦胧,天还未亮。

”可学生却问:“老师,‘之’在这里为什么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呢?”教者又从语句表达的重点的角度给他做了一番解释,学生听后默不作声。

虽然老师对自己的解答很自信,但看着学生若有所悟而离去的样子,知道学生对这个问题并未“大彻大悟”。

这不禁让人想起以前教《桃花源记》中出现的类似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其中的“之”的用法,也是因为学生的反驳,而后引起老师们的讨论:一种是认为“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忘记了远的近的路”;二是认为“之”在这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路远路近”作“忘”的宾语。

当时老师们各执一词,都难以说服对方。

现在相似的句子再次出现,就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之”在主谓之间,表示取消独立性,若谓语是动词,“之”的这种作用比较容易辨别。

难辨别的是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及常见的“动词+名词+之+形容词”的格式中,“之”字用法的确定。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动词+名词+之+形容词”的格式中,“之”表示定语后置时,即动词后名词和形容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之”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时,即动词后名词和形容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两种格式的辨别。

看来论定“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个格式中“名词+形容词”的结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辞源》中例举“之”的义项有八条,其中指定“之”作助词用的有三项:“作助词‘的’”;用于句中,使一句如同一词”;“作语气助词,无义”。

如何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更有效

如何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更有效

如何讲解“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更有效作者:吴日彬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1期摘要: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文言虚词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字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常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

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该如何讲授这一用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之;主语;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必考的内容。

“之”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重中之重,在“之”字的用法中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常常觉得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理解不了这个用法。

笔者想通过本文详细的论述怎样讲解“之”字这一用法,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有效。

“之”字这一用法在文言中是很普遍的,在高中课本必修一到必修五,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下面几句是笔者从课文中摘录的。

用在主谓之间就是指“之”字所在句中的位置而言的,即“之”字的位置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指把“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

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简单地说,为了表达更为完整、更为复杂的意思的需要,要让一个句子用在另外一个句子里,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成分,古人常在要充当句子成分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插进一个“之”字,而这个“之”是无实义,不用解释的。

它的作用是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表明这已不再是句子,而是可以作为句子的成分的词组了。

那么,如何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之”字的这一用法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要做一个关于语法知识方面的学情调查,备好学生因为笔者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没有事先进行学情调查,这本来可以三言两语讲清楚的知识点,结果是讲课时花了很长时间,讲了几遍了,学生还是不理解。

于是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情况,结果发现,非常多的学生还分不清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实词及虚词,更不要谈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别有哪些词语充当了。

“之”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

摘要: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目为例,解说“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后的结构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之;句子独立性;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 h10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99-01一、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句子的主语举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上述各句,“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一旦独立出来,其有主有谓,表意相对完整,若再拥有独立的语调和句末点号,则都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如“师道不传”、“媪爱燕后”但加一“之”字后,(1)句,被“之”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

(2)被“之”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短语,仅作句子宾语部分的小主语。

二、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举例:(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本句中,“寡人”是陈述对象,是主语;“不知”是陈述内容,是谓语;“其力之不足”是“不知”的宾语。

而在宾语“其力之不足”中,“其力”是陈述对象;“不足”则是陈述的内容。

“其力不足”表意相对完整,若具有独立的陈述语调和句末点号,则成一主谓句。

在它的主谓间加一“之”字,则使它失去独立成句的语调,失去句子独立性,只作全句的宾语。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上述(2)句,被“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后的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宾语。

三、一个句子中,前后都用“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则前为主语,后为谓语或宾语举例:(1)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初中课文《隆中对》)(1)(2)句,属文言判断句句式,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比较,则无判断动词“是”“就是”。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高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之”字在高中文言文里那用法可多啦!比如“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就是“到”的意思,我想去南海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呢?
2. 嘿,你看“蚓无爪牙之利”,这里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呢,就好像给爪牙加上了特别的标记,神奇吧!
3. 哇塞,“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个“之”呀,就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就像给句子安了个小开关一样呢!
4. 呀,“之二虫又何知”,这里的“之”就是“这”的意思呀,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你说有趣不有趣?
5. 哟呵,“辍耕之垄上”,这里的“之”不就是“到……去”嘛,停下耕种到田垄上去,多形象呀!
6. 哈哈,“马之千里者”,这“之”又表示定语后置啦,千里马呀,多厉害!
7. 哎呀,“怅恨久之”,这里的“之”就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让句子更有味道了呢!
8. 嘿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这个“之”就是“到”呀,项伯晚上跑去沛公的军队,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9. 哇哦,“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可是个提宾标志呢,有什么简
陋的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10. 嘿嘿,“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就是“我”呀,不知道将军竟然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呀!
我觉得“之”字在高中文言文里真的太重要啦,掌握了它的各种用法,对理解文言文帮助超大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的”。
(2)为吾子 之 将行 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秦晋殽
之战》

“之”使“吾子将行”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全句的时间状语。
“(3之)”使郑“之獉郑有有原原圃圃,”犹这秦个之獉主有谓具结囿构也(也。《是秦有晋主殽谓之宾战的》句子)成为全句
的主语。
“之”使“秦有具囿”这个主谓结构(也是有主谓宾的句子)成为全句
的宾语。
全句形成“××犹如××”的主谓宾句子。
(4)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秋声赋》 “之”使“人马行”这个主谓獉结构成为“声”的定语。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秦晋殽之战》 “之”使“寡獉君以为戮”成为全句的假设分句。
(6)天之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之”使“獉天亡我”这个主谓结构(也是有主谓宾的句子)成为全句的
原因分句。
2 注意:判断“之”是否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要看句子是 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之”处在主谓结构之间。“之”的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有
的谓语后面还带宾语(如上文例(3)中的“原圃”和“具囿”)。 (2)这个“主谓结构”被取消独立性后,它一定充当整个句子的一
个成分(如上文例(1)至例(4))或充当整个复句的一个分句 (如上文 例(5)、例(6))。

《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使“臣不敢倍德”成“言”的宾语)

《伶官传序》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使“晋王将终”成“言”的宾语) 獉
第 六 册
《〈论语〉七则》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使“老将至”成“不知”的宾语) 獉
《〈孟子〉二章》
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使“苗不长”成“闵”的宾语)

天下之不助苗长獉者寡矣。(使“天下不助苗长”成“寡”的主语) 獉
《〈指南录〉后序》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使“予及于死者”成主语) 獉
《兰亭集序》
1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使“人相与”成全句的主语) 2 曾不知獉老之将至。(使“老将至”成“不知”的宾语) 视昔3”成全后句之獉的视宾今 语獉,亦)由今之獉视昔。(使“后视今”成全句的主语)(使“今
第 五 册
《归去来兮辞》
1 悟已往之不谏。(使“已往不谏”成“悟”的宾语) 2 知来者之獉可追。(使“来者可追”成“知”的宾语) 3 恨晨光之獉熹微。(使“晨光熹微”成“恨”的宾语) 4 审容膝之獉易安。(使“容膝易安”成“审”的宾语) 5 善万物之獉得时。(使“万物得时”成“善”的宾语) 6 感吾生之獉行休。(使“吾生行休”成“感”的宾语) 獉
《陈情表》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使“臣进退”成全句主语) 獉
《秦晋殽之战》
1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使“师出”成“见”的宾语) 2 为吾子之獉将行也。(使“吾子将行”成全句的时间状语) 有具3囿”成郑宾之獉语有)原獉圃,犹秦之獉有具囿也。(使“郑有原圃”成主语)(使“秦 4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使“寡君以为戮”成假设分句)
“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
1 “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是指助词“之”处在一个主谓结
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不独立成句而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成
为整个复句的一个分句。它有时可译为“的”。如:
(1)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之”使“獉臣进退”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实为狼狈”的主语。“之”可译
《秋声赋》
1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使“人马行”成“声”的定语)
2 3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獉惨淡。(使“秋为状”成主语) 但闻四獉壁虫声唧唧,如助 余 之 叹息。(使“余叹息”成 “助”的
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