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合集下载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扶沟高中梁之璐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精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成分。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文言文赤壁赋虚词翻译

文言文赤壁赋虚词翻译

一、助词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翻译: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

2. “其”:指示代词,表示“那”,译为“那”。

如:“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翻译:苏轼神情悲戚,整好衣襟坐端正,问客人说:“为什么那样呢?”3.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译为“呢”。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这不正是曹操的诗句吗?4.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感叹等语气,译为“啊”。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翻译:因此,神游故国,多情的人应该笑我,早早地白了头发。

二、连词1. “而”:表转折,译为“却”。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使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2. “乃”:表承接,译为“于是”。

如:“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翻译:于是大家饮酒作乐,拍打着船舷唱歌。

3. “以”:表目的,译为“来”。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明月》这首诗,唱《窈窕》这首歌词。

4. “虽”:表让步,译为“即使”。

如:“虽体解吾人,然终不能察。

”翻译:虽然体谅我等,但终究不能明察。

三、副词1. “忽”:表时间短暂,译为“突然”。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翻译:突然听到水上传来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家,客人也没有动身。

2. “乃”:表转折,译为“竟然”。

如:“乃知吾辈之不才,不若自谦以自牧。

”翻译:竟然知道我们这些人没有才能,不如谦虚自牧。

3. “何”:表疑问,译为“怎么”。

如:“何异于世俗之乐?”翻译:这与世俗的乐趣有什么不同?4. “乃”:表原因,译为“因为”。

如:“乃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翻译:于是明白古人说:“死生毕竟是大事,怎能不痛心呢?”总之,《赤壁赋》中的虚词运用巧妙,富有变化,使得文章语言华美,意境深远。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水不一定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因我有美好的品德而闻名。

青苔碧绿,爬上了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在一起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彼此往来的没不识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也可以浏览珍贵的佛经。

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心。

这犹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内容大意课文中心(一)说明陋室之所以值得称颂,关键是身居陋室的人人品高尚。

(二)写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和安贫乐道等,表达了室主人的高洁。

(三)归纳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了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重点字词句1、常用词理解(1)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文中译为“音乐”。

这是根据修辞借代手法翻译的。

乐器中的琴类都是用丝线作弦的,笛子是用竹子做管的。

(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译作“身体”。

2、多义词辨义(1)形罔不因势象形(形体。

《核舟记》)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表现,流露。

《黄生借书说》)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相貌。

《世说新语三则》)(2)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表示句子结构的移位)友人惭,下车引之(他。

之做助词的四种情况

之做助词的四种情况

“之”作为助词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用法,以下是四种常见的情况: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这里的“之”用在主语“大道”和谓语“行”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了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

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状态或结果,作用相当于“得”。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遇之一战而擒也。

”(《荀子·议兵》)这里的“之”用在了不及物动词“遇”之后,强调了动作的结果。

用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这里的“之”用在了定语“利”和中心语“爪牙”之间,表示这是定语后置的结构。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这里的“之”用在了动词“鼓”的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凑足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之”作为助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多变,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五人墓碑记》翻译

《五人墓碑记》翻译

《五人墓碑记》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五人墓碑记》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就。

除:修整,修治。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来。

之:代词,他们,指代五人。

于:介词,在。

其:代词,他们。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表扬。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盛:盛大。

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之:助词,的。

去:距离。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墓:名词作动词,修墓,筑墓。

而:连词,表承接。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其:代词,那。

为:经历。

止:只。

有:又。

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4.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凡:凡是,所有。

子:与“徒”为对文,同义。

徒:同一类别的人。

慷慨得志:志得意满,官运亨通。

其:代词,他们,指代前边的两种人。

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表承接。

湮没:埋没。

道:动词,称道。

已:程度副词,太。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志得意满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足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当“之”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时候,之的用法即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

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往往把“之”放在主谓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

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取消句子独立性(简称:取独),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定义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它并不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

详细释义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汉语语法中,主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主语和谓语构成了句子的核心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在汉语中,通常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情况。

在汉语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一、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太阳升起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太阳”和谓语“升起了”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二、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例如,“他生病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他”和谓语“生病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条件等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例如,“下雨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天空”和谓语“下雨了”之间存在着时间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四、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并列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例如,“他和我一起去了。

”这个句子中的主语“他”和谓语“一起去了”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并列关系,主谓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或者是并列的。

在汉语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逻辑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主谓之间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法规则。

这样才能更准确、生动、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简洁。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1.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句子中取消主语和动词之间的独立性,即把句子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两部分单独处理,这是常见的语法形式。

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的句子中,一般不再把主语和谓语分开来看,而是把整个句子看做一个整体;即使有介词,也把它当作一整句处理,不再把句子分成独立的部分。

(1) 举例说明例如,“她唱得很美”这句话,由主语“她”和谓语“唱得很美”组成,当我们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时,可以把它变成“她唱得美”这样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无论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什么样的语言结构,都可以当作一个句子的整体来处理。

(2) 根据情况使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并不是每句话都可以使用,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

首先,如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意思是同义的,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

其次,当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

例如:“买西红柿”,买在此句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西红柿看做一个整体,才能够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又如:“上学去”,上在此句中也是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学去这两个词组成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3) 句子的变形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此句的语法变形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语序上。

如“她唱得很美”,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就变成“她唱得美”,其中原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无语序;再如:“我们去郊游”,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此句就变成“去郊游”,由原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谓宾语序。

4.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必要性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对于句子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把一句话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必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语句的意思,还能使句子更简洁易读,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有效的读写活动。

另外,取消主谓间独立性还可以加强语句的节奏感,使语句变得更加有力、更富有感染力。

此之谓大丈夫句式

此之谓大丈夫句式

此之谓大丈夫”特殊句式:之”是助词,放在“此”和“谓”中间,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折他的节操,这就叫大丈夫。

“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

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到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

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

《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

《滕文公下》创作于前372年-前289年,隶属于先秦散文。

作品通过孟子和其他人交谈的语录来讲明道理,形象生动。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及用法析疑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及用法析疑

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实践听说读写训练,并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学习过程之中,达到“生活处处皆综合,学习处处皆综”的境界。

第四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

语文味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品味,才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合课作为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其实践性、知识复合性都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突破之一,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对语文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在综合中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语文教学目的,达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才是综合课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端正教学理念,坚守“语文”阵地,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达到在综合中提高语文学习、巩固语文学习成果,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味更加浓郁、更加诱人。

注释:①引自王崧舟语。

②引自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③引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文献:辛孝定.对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7(2).•编辑薄跃华一、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的质疑“之”既可出现在单句里作主语、作谓语、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之中,又可出现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所有的文言虚词书中对“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语法作用都解释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

这样的解说,将短语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给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解说为“在单句中,‘之’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在复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样在分析时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在单句中,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1.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主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中文语法中,主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主语和谓语构成了句子的基本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句子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句子中的主谓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明显,甚至会出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都会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导致句子的表达不够准确或者语义不够完整。

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长句中,尤其是复合句或者包含多个从句的句子中。

在这些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会存在较长的距离,有时候甚至会被其他成分所分割,导致句子的逻辑结构不够紧凑,表达不够清晰。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现象并不是语法错误,但它会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和理解效果。

因此,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以确保句子的表达准确、流畅和生动。

为了避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简化句子的结构,避免过长的主谓之间距离。

其次,我们可以适当运用连接词或者标点符号来连接主语和谓语,以确保句子的逻辑结构清晰。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句子的词序和成分排列顺序,来加强主谓之间的逻辑联系,确保句子的表达准确和完整。

在实际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主谓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现象。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更加准确、生动和流畅的句子。

总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一个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句子的逻辑结构,避免主谓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以确保句子的表达效果和理解效果。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更加准确、生动和流畅的句子。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

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在文言文中,“之”字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

“之”字有多种用法,其中之一便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分析:第一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主语。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例①中“吾妻美我”本来意思是说“我妻子认为我美”,“吾妻”是主语,“美”是谓语,主谓间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吾妻之美我”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例②中“师道不传”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加了“之”之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由来已久”,“师道之不传”译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的事实”,也变成了这个句子的主语。

第二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宾语,例如: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例①中“秦兵来”意思是“秦国出兵来攻打”,“秦兵”是主语,“来”是谓语,而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想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又担心秦国出兵来攻打”。

“秦兵之来”变成了“患”的宾语。

例②中,“民多于邻国”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多”,“民”是主语,“多”是谓语,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大王如果知道这些,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

“民之多于邻国”变成了“望”的宾语。

第三类,取消独立性后,作句子的状语。

例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例①中,“臣壮”意思是“我年轻”,“臣”是主语,“壮”是谓语,但加了“之字后,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臣之壮也”译为“我年轻的时候”,变成了表时间的状语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关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做一分析。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文言中“之”这个词的一种特殊用法。

在文言中,为了表意更简洁,书写更简便,表达更流畅,常常把主谓结构的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一个“之”,从而取消了这个短语独立成句的自由,作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一个成分或一个分句。

“之”的这种用法称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一是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先说第一种情况:作单句的一个分句。

(一)作单句的宾语。

例如: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
这是一个省略主语“吾”的单句。

其中,“恐”是谓语动词,“太后玉体之有所郄”是宾语。

本来,这个单句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是“吾恐”,一个是“太后玉体有所郄”。

为了表意简洁流畅,文言中往往把它们合成一个句子来说。

怎么合呢?就是在主谓短语“太后玉体有所郄”的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中间加一个“之”字,取消它独立成句的自由,也就是不再让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来使用,跟另一个句子“吾恐”合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复杂,但表意较为简洁的单句了。

这个单句就是“(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在这个合成的句子中,“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作单句的宾语。

(二)作单句主语.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谓短语“吾妻美我”的主语“吾妻”和谓语“美我”之间,从而取消了“吾妻美我”独立成句的自由,作“...者...也”结构的判断句的主语。

(三)作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这个句子中,“之”用在“媪”与“送燕后”之间,取消了“媪送燕后”的独立性,作后面单句的时间状语分句。

译为“您送别燕后的时候”。

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此例中,“行李之往来”作时间状语分句,译为“出使的人经过(郑国)时”。

(四)单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

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个句子译为“我得到孔明,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再如: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这个句子译为“后世的人们看待现在的事,也像现在的人们看待过去的事一样”。

再说第二种情况: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例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在这个句子中,“之”用在主语“父母”和谓语“爱子”之间,取消了“父母爱子”的独立性,作假设关系的复句的一个分句。

译为“(如果)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替他作长远的打算”。

有时,复句的两个分句都包含有"之"的这种用法.例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前后分句中的“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译为“(如果)邻国的土地增加了,(那么)您的土地就会减少”。

此外,“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例如: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为“(这是)你知道的”。

“之”用在主语“君”和谓语“所知”之间,取消了“君所知”的独立性作判断句的宾语。

这样的情况比较隐蔽,只有把它译出来才可以断定。

再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在这个句子中,“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了句子独立性,作介词“当”的宾语。

而整个句子又是一个“...者...也”结构的判断句。

译为“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死去的(那五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之”字也是用在主谓之间,但并不是属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例如: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