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苏轼生平经历及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结合课下注解,赏读此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被贬的愁苦孤独,学习词人清高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借助意象,感悟意境美,理解词人的愁苦孤独与清高自守。
学习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共八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年多朗读和品析古诗词的经验,尤其是对苏轼的部分诗歌及创作特点耳熟能详,前面已经学过了作者的多篇古诗文,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及欣赏素养,这就为学习这篇诗歌做好了准备。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min)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代文人有过苦难的体验,往往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离骚》问世;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就不会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刘禹锡不是被贬,就不会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
(轻音乐播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3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滴漏已尽,万物入梦,被贬至黄州的一位词人在孤寂地徘徊、痛苦地思索,他将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心语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特殊情感的经历?”比如,在宁静的夜晚,你是否有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了解诗词的背景、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他们逐渐能够领悟到苏轼在特定环境下所表达的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朗读环节,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一点,多给予学生示范和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卜算子》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创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堂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堂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本教案将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主题,设计一堂关于古代算术的课堂教学。
第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及其对古代数学的贡献;2.掌握古代算术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1.古代数学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介绍;2.古代算术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3.实例讲解:如何使用古代算术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古代算术的欲望。
步骤2:知识讲解1.简要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生平和贡献,引导学生了解他在古代数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2.讲解古代算术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加法、减法等;3.展示古代算术的运算方法和记数法,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算术的特点和应用。
步骤3:情境引入设计一个与古代算术相关的情境,例如古代商人如何使用算盘计算商品价格,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4:案例解析选择一两个与古代算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使用古代算术计算长城的长度,或者如何使用古代算术解决商业问题。
详细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算术的应用。
步骤5: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提供一些与古代算术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和古代算术的了解程度;2.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解决能力;3.通过小组展示和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代算术的了解和兴趣,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古代算术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运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教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诗歌全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抒发的情感和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诗歌中所描绘的地方和环境如何?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诗人通过怎样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解读诗歌(15分钟)教师对诗歌进行解读,讲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文学鉴赏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诗歌,讨论诗歌的艺术特点、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李清照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探讨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2.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写一篇类似风格和主题的散文或诗歌作品,发表并与同学分享。
3. 辅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和卜算子的意义。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展示。
3. 学生的书面作业和诗歌创作的表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设计一、课时安排
本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内容,并能简单概括该作品的主要内容。
2.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节的发展,并能体会作者的情怀。
3.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内容,并能简单概括该作品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节的发展,并能体会作者的情怀。
3. 深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简单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份和文学风格。
2. 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节的发展。
3. 讨论:让学生就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情怀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够明确,教师需要更多的讲解和示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节的发展,以及深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堂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也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视角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诗人在黄州定慧院的生活和修行。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意义并掌握其诗意、情感、意象等方面,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二、教学目标1.理解黄州定慧院的生活。
2.初步了解卜算子的用意。
3.掌握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4.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设备。
2.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3.学生们需提前准备笔记,以方便课堂上的讲解及交流。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解诗歌的篇目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环境以及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2.诗歌学习1)学生们可以一起朗读诗歌。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些意象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特色,包括以“卜算子”开头和冗长的定语修饰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3.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1)课堂讲解唐诗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学形式、时间的制约、诗人的思想等多个方面分析诗歌,从而体现唐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白居易创作意图。
四、复习总结1)教师简要讲解课程的核心内容。
2)帮助学生自己梳理课程关键点,回顾今天上课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我认为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重点词汇与讲解,我们可以在之前将其读入范围,以帮助学生轻易获得自己的信息。
此外,小组讨论比起教室大讨论可能更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以最丰富的方式表现出学生的权衡,并帮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中理解文本通过本次课堂,我们深入了解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卜算子》一诗。
【教学方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 诗歌背景的掌握;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2. 诗人情感的体会;3. 诗歌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 学生教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苏轼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深入解析诗歌;(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2)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抒情见长,讲究平仄和音韵美。它是我们传承文化、体会古人情感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展示了苏轼在贬官寓居时期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词的音韵美。
举例:如诗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句的平仄韵律。
(2)词汇理解: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举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等词汇,要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及象征意义。
(3)情感理解:把握作者寓居黄州时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诗词朗读:正确朗读并理解诗词的节奏、韵律。
3.诗词解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4.情感理解:体会作者寓居黄州时的孤独、寂寞和对人生的感悟。
5.赏析评价:学会鉴赏宋词,提高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词汇、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举例:分析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 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背景介绍和翻译。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会。
2. 诗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为学生学习本诗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
2.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逐句翻译诗歌,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象。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自称“幽人”?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五、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深入领会诗歌的哲理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2.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哲理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分析诗歌中的哲理,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人生哲理。
2. 讲解诗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寓居”为主题的诗歌。
2. 让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五、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巩固所学。
三、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检查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创作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案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究其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a. 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b.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方式;c. 探究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赏析:a. 细读诗歌,掌握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b.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元素;c. 领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a. 通过引入王之涣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b. 提问:“你对王之涣的作品了解多少?你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回忆并触发思考。
2. 文本解读:a. 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诗歌的来源和创作动机有所了解;b. 细读诗歌,解读其结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并推导诗歌的内涵;c.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思索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3. 诗歌赏析:a. 细读诗歌,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形式;b.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元素,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表达技巧;c.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与自身经历和观察做对比。
4. 总结归纳:a. 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b. 提问:“在你看来,诗歌中的哪些表达和思考对你有所启发?你能从诗歌中获得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对诗歌的感受。
五、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王之涣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六、教学素材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文本;2. 王之涣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学设计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4。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诗句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诗人身处困境,依然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学会勇敢面对,保持乐观。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分析:“诗人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政治失意时的孤独与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3.文化拓展:介绍诗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卜算子”、“定慧院”等,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卜算子’是古代一种占卜方式,诗人以此为题,寓意着对自己命运的探究与反思。”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引导:“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课后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建议:“希望大家课后能主动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作业完成时间为一周内,请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作业质量。
2.解析文章和感悟文章要求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流畅,注意使用修辞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o理解词所表达的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o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超脱精神,理解并珍视个人的内心世界。
o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所表达的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苏轼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与超脱。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译文、注释、图片及音频)•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的基本概况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播放一段静谧的夜晚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o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思考过人生,感受过孤独与迷茫?(学生回答)o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绘孤独、迷茫与超脱之情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看看苏轼是如何通过这首词来表达他内心的复杂情感的。
2.板书课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学生活动:•聆听音乐,感受氛围,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对课题产生兴趣,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词作内容。
o提问:词作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全词、译文及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大意。
o提问:词中的“缺月”、“疏桐”、“漏断人初静”等词语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学生回答)3.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苏轼的豪放洒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人生哲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邀请语文老师共同讲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风及其变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读词的步骤。
2.能够感悟苏轼落难时仍能坚守自我,以及他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精神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读词第二步,通过分析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2.感悟苏轼落难时仍能坚守自我,以及他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精神魅力。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资料拓展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茫茫无涯的人生中,在的浩荡四方的乾坤中,每个人都有意义别样的地点,正如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既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性格的蜕变点。
在此地,他写出了因悲戚恸人悲伤涌怀而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于斯处,他也曾因囊中羞涩被迫尝试贵族不耻的猪肉而独创“东坡肉”。
那么,作为被老皇帝神宗当做宰相培养的苏轼,作为当时文坛、书坛、诗坛明星的苏轼,究竟为何沦落至此,他又因此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他刚到黄州所做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二)初读——口中有数首先,让我们来齐读本词。
(生读)初读后,就我们的初步感知而言,你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字词可以直接感受出来?预设:孤独寂寞,忧愁凄凉,从“独”“孤”“恨”“寂寞”“冷”等词可以直接感受出来。
有没有同学知道苏轼此刻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预设)乌台诗案师:(补充背景)小结: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窥探读诗歌的方法。
当我们初读诗歌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一些直接传递心情的字词,来初步感知诗歌的氛围。
这对我们朗读也是很有帮助的,孤苦凄凉是本词的感情基调,那么想一想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呢?生:放慢语速、放低声音让我们尝试着将这份孤苦凄凉读出来。
(师生齐读)(三)品读——目中有象“诗言志”,诗人往往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志向,但很多时候,诗人们并不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来抒发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身边的物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它就带有了诗人的情感,我们将这样的物象称之为“意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之仪及其代表作品;2. 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诗情以及艺术特点;3.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困苦境遇中写了《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词作,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明确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学习赏析词的方法,初步培养赏析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4、背诵、默写这首词。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四、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初中语文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基本的知识。
2、诵读词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赏析词文,理解词中具体意象及作用。
4.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他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思想之子;他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山中哲人;他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深情丈夫;他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亲民太守。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今天,他带着自己的另一力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跨越千年的时空,缓缓走来,他就是苏轼。
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东坡乐府》《记承天寺夜游》等。
3.背景出示: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作者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三、自主学习。
(初读本词,完成1、2小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从词的长短种类来划分本词属于()。
按长短划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牌名:卜算子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按创作风格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词文,弄清全词大意(注意词中的意象及作用)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一、引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卜算子黄州在定慧院寓居时的生活和作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从黄州的背景介绍、定慧院的历史背景、寓居作的特点和价值等方面进行剖析。
二、黄州的背景介绍
1.黄州的地理位置
–具体位置
–自然环境
2.黄州的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社会背景
–文化氛围
三、定慧院的历史背景
1.定慧院的创建与发展
–创建背景
–建筑特点
–行宫功能
2.定慧院的影响力
–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对社会的影响
–留下的文化遗产
四、黄州在定慧院的生活
1.寓居作的时期和内容
–寓居时间段
–作品数量和类型
–主题和风格
2.寓居作的写作环境
–居住条件
–艺术创作环境
–影响因素
五、黄州寓居作的特点和价值
1.寓居作的特点
–内容抒发
–艺术手法
–思想表达
2.黄州寓居作的价值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研究价值
结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背景和特点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黄州的生活与创作条件,并认识到寓居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今天,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将其作为历史的镜子,来提醒我们珍惜和发展文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领会苏轼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理解诗词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苏轼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4.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意境和主题进行巩固。
2. 深入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意义和价值。
3.掌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掌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该诗歌作品。
2.分析法:通过分析该诗歌作品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诗歌作品,并提高其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3.创作法:通过让学生模仿该诗歌作品的写作方式,培养其创造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步:分析诗歌1.让学生阅读该诗歌作品,并分析其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
2.帮助学生理解该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与唐代文化背景的关系。
第三步: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该诗歌作品的写作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个性化创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2.对于整堂课程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准备1.PPT演示文稿;2.黑板、粉笔;3.相关文献资料。
七、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通过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价其创造能力。
3.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该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
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
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
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
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补充理解: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组内评价:教师教态大方,语言表述清爽,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能有效完成。
教学设计中有几处可以稍作改进:1、在请学生答题时多留一些时间,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思维程度并予以指导,从而发现更多的课堂资源;2、课件中,可以适当补充图片,以渲染意境,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解题1、导语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文人写的词吗?是光照千古的苏轼,世称苏东坡。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苏东坡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
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
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
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
苏东坡在黄州只有短短4年多时间,住了3个地方,定惠院、临皋亭、南堂。
按照3个住处,黄冈市委归纳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第二阶段(临皋亭阶段)自省彻悟,第三阶段(南堂阶段)超越旷达。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州人。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4、写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二、分组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三、深入研读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提示:学生寻找的时候容易遗漏,应当提醒学生紧扣意象细致的有条不紊的探寻。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明确:缺月表面写月亮的不圆,其实在人生层面比喻的写出了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还在社会环境层面暗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
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4、概括上片、下片的意义。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5、悟读,诗情画境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
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