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条例颁布后公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合集下载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各级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条例。

然而,在新条例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立法的过程可能存在问题。

新条例在制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或其他的原因,导致立法程序不完善。

有时候,政府可能会过于急切地推动某项条例的颁布,而未能征求相关群体的意见,导致该条例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了更多争议和抵制。

在立法中应注重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倾听社会声音,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考虑,以避免后续执行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问题。

其次,执行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官员的行为不规范。

虽然新条例的颁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官员可能会忽视自身的职责,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他们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对某些群体或个人进行特殊对待,导致条例执行不公平,不符合法律精神,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提高官员素质和道德水平。

第三,新条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在于执法部门的能力和素质。

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新条例的执行成效。

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可能存在不作为、玩忽职守的问题,导致条例执行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可能过分严苛,以权谋私,将新条例执行过程变成权力滥用的工具,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改善执法部门的能力和素质,我们需要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确保他们能够公正、公开、透明地执行新条例。

此外,新条例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人们对于条例理解不足的问题。

有时人们对于新条例的内容和要求并不是很清楚,或者是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这就导致了新条例的执行不一致和执行效果不佳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于新条例的宣传和解释,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条例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公众对于新条例的正确理解和遵守意识。

条例执行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条例执行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条例执行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条例执行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意识淡薄现象突出在条例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基层干部对法律条文的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基层干部对新出台的法律条文了解较少,甚至根本没有掌握相关知识。

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做到将条例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

2.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条例执行监督方面,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职能弱化是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各级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内外部协调沟通渠道。

导致监管措施无法跟进落实,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得到惩处。

3.权责不明确在许多地方,由于权责分配、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凸显。

基层干部缺乏执法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造成一些重要行动方案推进困难,公共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4.宣传教育不到位一些地方在推行条例时,对于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并未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将相关信息广泛传达给市民群众。

导致执行人员和社会公众对条例的内容和要求了解不足,从而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5.法律适用不当在具体执行条例时,一些干部贯彻的方式存在问题。

有的根据个人喜好或者人情关系来裁定处理违规行为,而非根据严格的法规来判断。

这直接影响到条例本身的效力,并且降低了整个社会执行条例的积极性。

二、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社会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宣传解读新出台的条例和相应法律知识。

2.加大监督力度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和权限,增加内外部联动监督机制,设立有效投诉渠道,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水平。

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执法纪律。

3.加强条例执行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政府应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对于条例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综合性的评估。

相关数据和信息要及时公布,公众有所知晓,并根据产生出来的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调整改进。

4.完善权责分配机制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合理划分职能权限。

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

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

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组织团体之间进行沟通协调的重要工具,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以下是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公文表述不明确、语言晦涩难懂,给读者造成困扰。

2. 公文格式不规范,不符合标准化要求,影响了公文的效果和可读性。

3. 公文使用的词汇和术语过于专业化,容易引起误解,增加了理解和沟通的难度。

4. 公文的信息量过大,篇幅过长,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其内容。

建议:
1. 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词汇和术语,减少读者的阅读难度。

2. 规范公文格式,遵循标准化要求,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效果。

3. 采用分类整理的方式,将公文内容分为主要内容、要点摘要、附件等,使读者能够快速浏览和理解公文内容。

4. 制定公文编写标准,规范公文写作流程,提高公文的编写质量和效率。

综上,改进公文的质量和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优化公文的编写和传递方式,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
效果,促进沟通和协调的顺利进行。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公文管理是指对组织内部的公文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确保公文的准确、及时和高效。

在公文管理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一:公文制度不健全或不规范解决对策:1. 建立规范的公文管理制度并定期修订和完善,明确各种公文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2. 对公文的格式和内容进行统一规定,确保公文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3. 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公文管理工作,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份公文都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签发。

4. 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公文管理制度的认知和遵守程度。

问题二:公文流转过程复杂,耗时长解决对策:1. 优化公文流转的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文效率。

2.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电子公文管理系统,实现公文的电子化、在线审批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3. 建立公文流转监督机制,明确流转时限和责任人,并进行监督和督促,避免流转中出现拖延和延误的情况。

问题四:对公文的抄送和传阅不规范解决对策:1. 严格把控公文的抄送范围,避免过多的抄送,减少冗余和浪费。

2. 对公文的传阅进行严格管理,规定传阅范围和时间,防止信息外泄和误传。

3. 制定公文传阅的办法和程序,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公文的传阅顺畅和安全。

问题五:公文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规范解决对策:1. 提高员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开展公文写作培训和技巧分享,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规范公文的格式和用词,避免使用简单、模糊或歧义的语言,确保公文的明确和具体。

3. 建立公文质量检查机制,对公文进行审核和审定,确保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和规范。

问题六:公文效力不明确或不及时解决对策:1. 建立公文的有效期限制和期限提醒机制,提前对即将失效的公文进行提醒和更新。

2. 对重要公文进行备案和登记,确保公文的权威和效力。

3. 对公文的传递、签发和收回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公文的滥用和过时。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公文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公文管理可以很好地保证政府行政部门的正常运转。

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是重中之重。

本文将会就公文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阐述如下。

一、公文办理过程中常见问题1.公文办理流程不顺畅办理公文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公文审核流程不够顺畅、缺乏系统思维、文书撰写能力不强等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公文的处理速度较慢,甚至出现公文遗失、流转不过等问题。

对策:建立规范流程和标准化制度,制定严格的流转要求,建立责任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文的安全性和处理效率。

2.公文文书质量不高公文文书质量是公文办理的关键,文书内容不准确、格式不统一、错别字、措辞疏漏等问题,会降低公文的形象和效能。

对策: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写作和表达能力。

对于重要公文,可通过多人审核机制,避免出现内容错误与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3.公文管理软件缺乏安全保障随着IT技术的发展,公文管理软件已经普及,但是公文管理软件缺乏安全保障,存在数据泄露、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问题。

对策:为公文管理系统增加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如用户密码、审计功能、防火墙、加密协议等,保证公文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1.公文存档不规范公文存档是公文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将公文归档不规范,会出现找不到公文、公文流转不清等问题。

对策:严格规范公文归档规程,建立相应的档案存储系统,建立档案管理机构,并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2.纸质公文管理不当在电子化程度不够高的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大量纸质公文,而纸质公文管理不当,容易存在公文遗失、丢失、涂改等问题。

对策:制定纸质公文管理规程,建立纸质公文管理项目,建立纸质公文分类存储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遵循规程和制度。

3.加强公文传阅管理制度公文传阅是公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传阅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传阅原则,会导致公文传阅混乱,难以较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政府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和不规范案例(2020.12)

政府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和不规范案例(2020.12)

政府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和不规范案例(2020-12)对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条例》《格式》)将公文处理中容易出现问题通报如下。

一、公文处理中易出现的问题(一)违反行文规则。

《条例》要求,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领会和运用行文规则时主要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越级行文。

《条例》在行文规则中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越级行文不利于发挥被越过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

行文关系应根据隶属关系和职能范围确定,县(区)分局文件应先向所属市局呈报,市局研究提出倾向性意见后再向省厅转报。

2.“请示”多头主送。

按照《条例》要求,上行文中的请示件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可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请示件多头办理易出现办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当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时,会影响文件办理进程,甚至导致文件无法继续办理。

3.向领导个人报送公文。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也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4.转报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没有明确意见。

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给上级机关。

如各市局在转报县(区)分局的请示类文件时应有明确的是否同意的意见。

5.违反“请示应当一文一事”原则。

有的地方为了工作方便,一份公文同时请求批准几个事项,且几个事项涉及不同的分管领导和处室(单位),导致分办和协调存在困难。

6.议事协调机构行文问题。

议事协调机构,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或特殊性任务或临时任务而设立的跨部门协调机构。

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按照党委、政府的部门行文关系行文。

即:可以向其组成单位和下级机关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行文,也可以向批准它成立的党委、政府行文。

但不能超越自己职权范围向下级党委、政府下发指令性公文。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背景简介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公共利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然而,在新条例执行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立法过程缺乏广泛参与新条例的制定过程通常由政府主导,民众对其中内容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充分听取和体现。

这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合法性缺失和公众反对情绪高涨等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机制来促进广泛民众参与立法工作,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信息传播渠道狭窄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政府仅通过官方网站或媒体发布信息,而没有足够考虑到社会各个层面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这使得广大民众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政策内容和变化,并在执行中产生困惑。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利用各种平台广泛传播信息。

四、执行机构分散不统一新条例的执行常常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而这些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不同执行机构对于条例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存在差异,给实施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混乱。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和合作方案,并加强底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统一标准。

五、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由于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不够大。

这给一些人产生了违法成本低、随意违规的错觉。

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应该加强处罚力度,使其成为制约违法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增加举报奖励措施以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监督。

六、执法过程中权力滥用问题突出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有些执法人员存在权力滥用问题。

他们往往违规操作,以权谋私,从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公共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投诉举报渠道,并对涉嫌滥用职权的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七、执行成本和效率矛盾突出新条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一个困境:高昂的执行成本和低效率。

公文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公文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公文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尊敬的领导:您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您聊聊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咱们得明确一点,公文处理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形象。

所以,咱得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能马虎大意。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1.1 语言表达问题亲爱的领导,您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在写公文的时候,会觉得词不达意,不知道怎么把话说清楚。

这是因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有个朋友,他在写公文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些生僻字和复杂的句子,结果弄得别人都看不懂。

其实,写公文就应该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2 格式规范问题亲爱的领导,您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在写公文的时候,会觉得格式很繁琐,不知道怎么下手。

这是因为我们对公文格式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我有个同事,他在写公文的时候,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安排格式,结果弄得别人都看不懂。

其实,写公文就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规范,这样才能让人一目了然。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公文格式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格式规范意识。

二、公文处理中的建议2.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亲爱的领导,您知道吗?要想提高公文处理的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我们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多加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向专业的老师请教,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加强格式规范意识亲爱的领导,您知道吗?要想提高公文处理的能力,还要加强自己的格式规范意识。

我觉得我们可以多看一些优秀的公文样本,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还要多加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还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了解他们在公文处理中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格式规范意识。

三、总结亲爱的领导,通过以上的讨论,我相信您已经了解到了公文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公文中存在问题总结范文

公文中存在问题总结范文

一、引言为进一步提高公文处理效率,确保公文质量,现对近期公文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升公文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总结1. 格式不规范部分公文格式不符合国家公文处理规定,如标题、发文机关、正文结构等存在错误。

具体表现为:(1)标题不规范,未使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如“关于……的请示”等。

(2)发文机关名称不规范,未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3)正文结构混乱,段落划分不合理,导致内容表达不清晰。

2. 内容不完整部分公文内容存在缺失,如请示事项未明确、报告事项不全面等。

具体表现为:(1)请示事项未明确,导致承办单位无法准确理解办理要求。

(2)报告事项不全面,遗漏重要信息,影响决策。

3. 语言表达不准确部分公文语言表达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现象,影响公文质量。

具体表现为:(1)用词不当,如将“尽快”改为“立即”。

(2)句子结构不完整,导致语义表达不清。

4. 审核把关不严部分公文在审核过程中把关不严,导致问题公文流出。

具体表现为:(1)审核人员对公文格式、内容等方面的审查不够细致。

(2)审核人员对公文处理流程不够熟悉,导致审核不全面。

5. 发文程序不规范部分公文在发文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现象,如未经领导审批、未按规定盖章等。

具体表现为:(1)公文未经领导审批,导致公文效力降低。

(2)公文未按规定盖章,影响公文的法律效力。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公文格式培训定期组织公文格式培训,提高公文处理人员的格式规范意识,确保公文格式符合国家规定。

2. 完善公文内容审查机制建立健全公文内容审查机制,对公文内容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公文内容完整、准确。

3. 提高公文语言表达水平加强公文处理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培训,提高公文语言表达准确性,确保公文质量。

4. 强化审核责任意识加强对审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审核质量,确保公文在审核环节得到严格把关。

5. 规范发文程序严格执行发文程序,确保公文在发文环节符合相关规定,提高公文的法律效力。

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文章标题: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导言:公文办理作为政府及机关事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旨在保障信息交流效率,提高决策层面的决策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文办理工作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对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善措施,旨在提高公文办理的效率和质量。

一、公文审批流程繁琐1. 公文审批流程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流程繁琐、复杂。

包括审阅环节过多、审核程序不明确等问题。

2. 公文办理中参与人员众多,协同工作困难,导致流程延误、沟通障碍。

二、信息交流渠道不畅1. 公文办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平台,导致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传递误差大。

2. 公文办理工作基于传统的纸质传递方式,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3. 公文办理中信息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窃取和操控。

三、公文办理流程缺乏规范和标准1. 公文办理中缺乏明确的流程规范和标准,容易导致不同部门或机关间的流程不一致,延缓办理速度,影响工作效率。

2. 公文办理工作存在“一纸在手,天下我有”的思维定式,缺乏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意识。

四、缺乏信息化支持和技术手段1. 公文办理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缺乏信息化支持和技术手段,如电子签章、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等。

2. 公文办理过程中信息存储和检索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全面、快速的信息检索。

改善措施:为解决公文办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改善措施:一、优化公文审批流程1. 建立统一的公文审批流程规范和标准,减少审阅环节,降低流程复杂度。

2. 制定明确的审核程序,包括时间节点、参与人员和责任,提高流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二、推进信息化改革1. 建立信息交流与协作平台,实现各个部门或机关之间信息沟通的畅通,减少信息传递误差。

2. 推行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电子存档、共享和检索。

3. 推广使用电子签章,提高公文办理效率,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条例的贯彻落实是保证法律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寻求解决方案。

本文将分析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促进条例的落地执行。

二、主要问题1. 意识不到位许多人对条例的意识仍然不够明确。

他们可能缺乏了解或忽视了该条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导致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孤立行动、欠缺合作精神和不配合等问题。

2. 执行的不力条例执行中普遍存在执行力不足的情况。

有些责任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法规执行过程中存在滞后、拖延甚至无效果的情况。

3. 缺乏监督机制落实条例需要进行监督,但目前监督机制相对薄弱。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相关工作按照规定进行,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信息传递不畅条例贯彻落实中重要的一环是信息传递。

但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需要知晓的各方。

这会导致离散行动和信息不对称,并使得执行效果受到影响。

三、解决对策1. 提高意识宣传在条例颁布后,可以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大众对该条例的认知度和理解力。

通过举办宣讲会议、发布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强相关主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而推动条例的充分贯彻。

2. 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为了改善执行不力的问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各级政府可以组织专门培训班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并通过实践项目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 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向公众公开反馈工作成果,并接受社会组织的监督。

此外,还应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减少权力寻租和腐败的可能性,提高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 加强信息传递为了解决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建立在线平台、开展手机短信通知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给各方。

此外,还应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确保信息能够流动。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公文办理是各级机关和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办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公文办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文办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格式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文存在格式错误,如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行距、页边距设置不合理,标题序号混乱等。

还有一些公文在页码标注、落款日期等方面存在疏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文的美观,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

(二)公文内容质量不高部分公文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的数据支撑,只是泛泛而谈,无法有效地传达工作要求和部署。

有些公文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清晰,存在歧义或逻辑混乱的情况,让接收者难以理解和执行。

此外,公文内容的准确性也是一个常见问题,一些数据、事实等存在错误,影响了公文的可信度。

(三)公文办理流程不顺畅公文在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审批环节繁琐、拖延时间过长的情况。

有些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公文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滞留、重复处理等问题。

此外,对于紧急公文的处理,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不能及时响应和处理,影响工作的时效性。

(四)公文管理不善在公文的存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公文归档不及时、不完整,导致查找困难。

一些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公文检索系统,使得查找特定公文费时费力。

还有些单位对公文的保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公文泄露的风险增加。

二、公文办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部分公文办理人员对公文的格式、内容要求等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必要的写作和处理能力。

同时,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公文办理工作敷衍了事。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一些单位对公文办理工作的培训不够重视,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无法得到及时提升。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贯彻落实条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行政法规、规章制度被制定和实施。

其中的一种形式就是条例。

条例不仅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力工具。

然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条例的贯彻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条例制定不规范在制定条例时,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忽视环保、人身安全等问题。

这类地方政府往往缺乏严谨的立法程序、长远的规划思维和实践经验,因此导致条例制定不规范、执行不力。

解决方案:政府要加强对制定条例的规范引导,建立起行政立法的长效机制,在制定条例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在制定条例时,要注重权衡各种利益,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制定出合理的条例。

二、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许多条例在起草时未强调其对应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未制定配套的规范制度,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这些都导致条例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解决方案:政府应当对检察机关进行法律教育,以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配套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确保条例顺利实施。

同时,要积极给予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适当的政策支持,以便更好地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

三、执法者执行不到位许多条例的实施需要执法者采取的行动,但在具体操作中,执法者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违法行为没有受到惩罚,这就导致了许多条例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执法者的执行力度,政府应该加强执法者的培训和专业知识提升,为执法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发执法者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更好地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

四、缺少法律宣传很多条例缺乏宣传和教育,导致公众对具体条例的理解不够深入,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不够强烈,无法有效推进条例的贯彻。

解决方案:政府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制作大众易懂的普法材料,加强某些领域的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新《条例》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新《条例》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新《条例》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作者:刘文森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2期文/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刘文森【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条例》实施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

提出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新《条例》;问题;原因;对策《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2年7月1日实施至今已三年多了。

《条例》实施以来,笔者深入基层,了解了《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

现不揣浅陋,借助贵刊谈谈自己的见解,求教于文秘战线的专家学者,并吁请大家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探讨解决之策。

一、《条例》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从总体看,《条例》实施三年多来贯彻落实的情况是好的,在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要是:(一)重视程度有高有低,贯彻落实存在失衡状况。

有些地方、单位领导比较重视,贯彻执行力度大,一个动作紧接着一个动作,既制定了《条例》的实施细则,又每年组织公文处理工作培训;既举办公文知识竞赛,又开展优秀公文评选活动。

但大部分地方、单位对《条例》的贯彻落实不够重视,一阵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不在。

三年来,既没有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也未召开有关会议或举办相关的培训,致使《条例》的贯彻落实明显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条例》内容普及出现死角。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条例》的内容普及尚未在党政机关全履盖,甚至还有死角。

一是对“红头文件”概念的曲解。

尤其是一些报刊,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纪检监察报》《法治中国》等报刊,自2004年始在相关栏目的文章中,几乎异口同声:所谓“红头文件”并非法律术语,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行政机关发布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

直到2013年、2014年,这些报刊的相关栏目文章中仍然出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表述,令人啼笑皆非。

说明这些新闻媒体单位的记者、总编、办公厅(室)没有学习《条例》,连公文标题用黑色2号小标宋体字排印都不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版面设臵方面(一)页边与版心尺寸最普遍的问题是按照办公软件的自动设臵,而未按照公文格式标准进行设臵,行数与列数的设臵也未重新设臵。

正确的版面格式为:纸张大小:A4 2lOmm×297mm;版心:156mm×225mm;上边距:3 /mm±Imm;下边距:35mm±Imm;左边距:28mm±Inuu;右边距:26mm±Imm。

(二)字体和字号在公文的字体与字号使用方面,目前各镇及各部门使用的是小三号仿宋体字,正确的公文字号为三号仿宋体字,标题是二号小标宋。

(三)行数和字数这个问题普通存在,排版随心所欲,行间距宽的宽、窄的窄,想怎么排就怎么排,显得很不严肃。

按照要求,公文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二、印制装订方面目前,我县所有单位均没有采用A3纸张印制公文,全部采用A4纸张进行印制,有单面印制的,也有双面印制的,各单位上报的文件有的单页印制、有的双页印制,很不统一,单面印制不符合节约型机关的要求,浪费很大。

还有一些单位为了节省,将打印机设臵成省墨格式,文件发文单位标志、印章红色部分显得发白、发花、泛灰,还有一些单位没有配备彩色打印机,直接是黑头文件,很不严肃。

这次修订对公文印制提出了双面印制的要求。

而在装订方面,各单位均没有根据要求进行装订,有的只订一颗订书针,有的订书针歪斜,有的有坏订现象,更多的是订距的订位很不规范,长的长、短的短,宽的宽,窄的窄,相同的一份文件装订都各不相同,对公文的最后一道工序没有严格把关,影响公文的庄重性和权威性。

三、公文格式方面(一)份号、密级、保密期限和紧急程度在密级和紧急程度的标注上,随意标注或不标注很普遍。

有的应该标注密级的没有标注,有的马上要办的公文没有标注紧急程度,造成了收文单位不重视,贻误工作时间。

(二)发文机关标志问题在发文机关标志方面,全县各单位的字体、字号很不统一,大的大,小的小,大的比中央、国务院的字号还大,小的只有初号字体大小,还有的使用黑体,隶书、魏碑等字体,显得很不规范和严肃。

还有的单位把发文机关标识排也了两行,如“×××银行文件”排成了“×××银行文件……件”另起了一行。

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臵压缩字间距来进行排布,总体上要小于版心的宽度。

这次《条例》规定,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字号的使用不再规定具体数值,以不大于上级机关为原则自行酌定。

通过测量“中共中央文件”和“陕西省委文件……安康市委文件”,中央文件的字高是26mm,省委文件是25mm,市委文件是24mm,同时又对比政府系列文件,国务院的字高提22mm,省政府的字高是2lnun,经商议、调试、对比,县委文件字高以19mm 为宜(即“中共紫阳县委文件”选用60号小标宋字体,“中共紫阳县委……中共紫阳县委办公室文件”用58号小标宋字体,“中共紫阳县委办公室”用56号小标宋字体。

)各镇党委、县委各部门,县级国家机关各单位党组织文件发文机关标志的字高参照执行,可分别选用58、56、54号小标宋字体。

发文机关标志居中排布,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35mm(三号字体三行),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颜色为红色,以醒目、美观、庄重为原则。

(党委系列加粗,政府系列不加粗)根据注释,上行文、平行文如“紫字……紫办字”类文件只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不加“文件”二字;下行文如”紫发……紫办发”类文件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

发文机关标志在具体排布上,文字少的情况下要尽量拉宽字间距,文字多的情况下尽量压缩字间距,总体上要小于版心的宽度,做到醒目、美观、庄重。

与99版国家标准相比,发文机关标志的位臵有了变化,发文机关标志的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的距离统一为35mm。

上行文不再留80mm的空白区域。

平下行文、上行文的发文机关标志的位臵已经完全统一,距离版心上边缘都是35mm。

35mm就是3行多的距离,正好可以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以及紧急程度。

(三)发文字号问题在发文字号上,有的将发文顺序号加“第”字,编虚位如“紫××发〔2012〕第001号”,还有的发文代号过长。

特别是发文括号的使用上,有的用圆括号“()”,有的用中括号“[ ]”,还有的用方头括号“【】”,应该注意的是用六角符号“〔〕”,这是公文的专号符号,具有一定的防伪作用。

在“发”与“字”使用方面,混用现象严重,“发”与“字”不区分,有的单位无论对上或对下,一率使用“发”,对下的通知用“发”,请示、报告等上行文也用“发”,应该注意的是“发”用于重要的下行文,不能对上用“发”,“字”用于上行文和一般普通下行文。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发文代字过长,如“紫综铁护办发”就值得商榷。

(四)签发人的问题任何一份公文都需要经过签发的程序。

有很多单位将签发人理解为签署公文的单位颌导,便此“签发”非彼“签发”;或者是某副职领导分管某项具体工作,在主要领导的授权下签发公文,但在公文签发人一栏中也应是主要负责人的姓名。

还有的单位,行文无论对上、对下,统统添加签发人,也是不对的。

《条例》规定,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

也就是说,只有上行文才会出现签发人。

签发人指发文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专指正职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

因此,上行文标注的也只能是机关的主要负责人。

还需要注意的是,党的系列与行政系列要区分开来,如以镇党委的名义向县委行文需要镇党委书记签发,以镇政府的名义向县政府行文需要镇长签发。

(五)标题格式问题标题格式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出现标点符号和空格问题。

《条例》规定,公文标题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但目前我县各单位的公文标题出现的问题较长见的是:出现顿号、括号、引号和空格。

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需要注意:一是法律、法规、规章名称全称应加书名号;二是事由部分出现多个机关、人名等并列时,每个机关名称、人名之间应用顿号分开,不使用空格;三是当文件另起一行只剩下“通知”二字时,不要将通知二字之间使用空格连接,而应该调整标题,在词意完整的情况下分割成两行。

标题一般用二号小标宋体字,编排于红色分隔线卞空二行位臵,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还需要注意的是,文件主题要用“关于”二字引出,文件标题中一般只能出现一次“关于”字样。

但标题中事由是印发文件的,以前经常会用到“关于印发《×××》的通知”,现在要去掉“关于”二字,语法结构上从原来的偏正短语变成动宾短语。

还需要注意的是转发文件,如“关于转发《×××的通知》的通知”,这种情况应该去掉书名号外面的“的通知”,而不能出现多个“的通知”。

(六)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问题这里面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与以前相比,主要是要增加发文机关署名,以前是党委机关署名、政府机关不署名,党委文件成文日期是阿拉伯数字“2012年8月31日”,政府文件成文日期是汉字“二〇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印章的加盖方法有中套和下套两种,新的《条例》颁发后,党政机关均需要署名,成文日期统一成阿拉伯数字,印章加盖的方法统一为下套的方式。

(七)版记的问题目前,版记是出现错误频率最多的。

主要表现在有主题词和版记不在公文最后的偶数页。

《条例》删除了主题词,版记应在附件之后编排,并与正文一起装订,这是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一点。

另外,还有我们现在常见的“(档二)”也已经取消了。

在版记里的抄送单位中,《条例》第四章第十五条笫(五)项规定“……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经常看到“×××书记,×××副县长,……”之类的字样。

其实这些最好不要出现,分管文件收发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领导分工和相关程序进行送达,如果需要特别送达的情况,可与机要人员联系。

正文内容方面(一)文种使用问题《条例》规定,公文的种类共有15种,增加了“决议”和“公报”,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这里面,主要存在不用文种、生造文种和错用文种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用文种如有的单位公文从标题上看不出属于哪种公文,如“×××局关于×××工作”缺少要素,看不出来究竟是属于“函”还是“通知……报告”。

2.生造文种一种情况是把性质、用法不同的文种混为一体,拼凑在一起,不伦不类,例如“关于×××的请示报告”;另一种情况是把某些事务文书或规章制度类文书当作机关公文那样直接行文,例如把“计划”、“安排”、“总结”、“制度”、“细则”等直接作为公文印发。

3.错用文种主要表现在“决定”与“决议”,“请示”与“报告”,“函”的应用,滥用“通知”,“通报”与“决定”。

决定与决议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成文过程不同。

决定可经会议讨论通过,也可由领导机关或机关单位领导审定签发。

而决议成文程序严格,须经全体会议或代表大会例如党代会、人代会等大会讨论通过方才生效。

发文机关也不同,各级领导机关及机关、单位领导机构都可以制发决定;而决议只能由有关会议发布。

请示与报告这是目前存在最大问题的两个文种。

它们都是上行文,常常被混淆使用,经常是应该用请示用成报告,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或者干脆请示报告连在一起用。

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行文目的、作用不同。

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需要上级批复,重要呈请。

报告要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询问,一般不需要上级答复,重在呈报。

呈报时间不同。

请示需要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

报告一般在事后或者工作进行过程中行文。

这正如平常所说“事前要请示,事后要报告”。

主送机关不同,请示只写一个主送机关,而且一般必须逐级上报。

报告有时可有多个主送机关。

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同。

请示均属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处理,明确作答,限期批复。

报告均属阅件,收文机关对其不作答复。

涉及内容不同。

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指示,凡是下级机关、单位无权解决、无力解决以及按规定应经上级机关批准认定的问题,均可写成请示。

请示多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具体事宜,且应当一文一事,。

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

按其内容可将其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和答复报告。

写作侧重点不同。

它们虽然都要陈述、汇报情况,但报告的重点就在汇报工作情况,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