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学院石油资源系所有课程

1.地震勘探原理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资工
总学时:66学时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学时:6学时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的最主要方法,无论精度或分辨率都比其他物探方法高得多。目前世界石油物探总经费的90%以上用于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技术是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吨度年个地掌握地震勘探基本理论和数据采集、数字处理及资料解释的常规方法,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

基本要求:
对地震波的产生、形成及传播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
对共中心点多次观测的原理、施工现场、资料处理有清楚的概念和掌握;
对地震剖面的含义及应用有清楚的了解及掌握。

主要参考书:
《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年;
《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牟永克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81年。


2.岩石物理学

课程学时:56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先修课程:地震波动力学、弹性力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岩石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勘探、测井、资源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岩石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实验过程和技术,以及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流体和流动、岩石的弹性和波的传播衰减、岩石的电学和热学性质,以及岩石特性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将第四、五、六章作为教学重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陈顒、黄庭芳.岩石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美]J.E怀特著,陆其鹄,齐国英译.地下的声音-地震波的应用, 地震出版社,1986
LAWRENCE.E.KINSLER FUNDAMENTALS OF ACOUSTICS in Canada 1980


3.石油地质学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必修、选修)
总 学 时:40
理论学时:40
学 分: 2.5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石油及天然气的形成机理、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掌握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及油气藏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掌握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规律。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

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是勘查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及地球物理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基本要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应考虑各课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油气藏,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围绕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这一油气藏形成基本原理为中心,避免陷入一般地质学的讨论,应强调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条件,油气藏的静态条件生、储、盖及动态条件运、圈、保应贯穿始终。
流体、储盖层和圈闭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份和性质是分析油气藏的基础知识,尽管本章难度不大,但也不应掉以轻心,要侧重从地质角度出发讲解各种成份的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中各种假说很多,尤其是油气成因、油气运移中存在各种观点,在教学中应客观评价,同时也应体现出倾向性意见,以免学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但应注意课程前后观点的一致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教学中老师应密切注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也应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文献,适当举行一、二次读书报告或讨论。

主要参考书:
《石油地质学》张厚福主编,1999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主编,1994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潘钟祥主编,1986年,地质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张厚福编,1998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4.地震地层学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地震地层学是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地震勘探原理与地质学相结合的—门边缘学科。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根据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学及沉积学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课程。要求学生掌握:
地震地层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意义;
地震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步骤;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分析、海平面相对

变化分析、地震模型技术等概念、原理、分析方法及步骤。

主要参考书:
《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徐怀大等编,地大出版社,1990
《地震地层学》,C.E.佩顿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地震地层解释与石油勘探》,L.F.布朗,W.L.费歇尔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Seismic Stratigraphy》,B.A.Hardage,Geophysical Press,1987


5.层序地层学

学分:2分
总 学 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适应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测井方法与综合解释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层序地层学》属于专业选修课。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以及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具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年代格架内岩石关系的一门地质学科。是为了加深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地质科学的最新成果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学习,了解地质科学的最新进展,掌握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层序识别和层序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例、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朱筱敏.层序地层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C.K.威尔格斯等编,徐怀大等译.层序地层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Andrew D.Miall. The Geology of Stratigraphic Sequecce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1997
J.B.Sangree等著,张宏逵等译.应用层序地层学.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6.测井地质学

学分:2
学时:32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工程

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以测井原理为基础,以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为目的。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岩性识别、地层评价、沉积地质研究、构造地质研究、开发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开设本课的目的在于:
在学生已有的测井知识的基础上,进

一步扩宽学生对测井知识的应用视野;
提高学生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测井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测井信息解决地质问题的基本步骤,为使学生顺利地适应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回顾和复习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现代测井新方法;
掌握综合灵活应用各种测井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现代测井新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油气测井地质,马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测井地质解释,法?O?塞拉,石油工业出版社
油气测井地质,陈立官,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0。
测井地层分析与油气评价,曾文冲,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7.油藏描述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课程学时:总学时32,实验学时10
学 分:2
先修课程:《油气地球化学》、《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计算机地质制图及应用》、《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油层物理》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油藏描述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授油藏描述的原理及技术与方法,它具有综合性、定量化及可视化等特点。此课程的目的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及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测井、物探和试油试采等信息,对油藏进行定量描述及评价。其任务包括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及展布、储集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分布、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油气储量,开展油藏的综合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油藏描述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油藏描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数学及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初步具有储层构造、物性参数及流体分布的三维描述技能。掌握油藏综合评价的方法,提出勘探开发的合理化建议。

教材及参考书:
《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刘泽容等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油藏描述》,裘怿楠 陈子琪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王捷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8.油气田勘探

学 分: 2
总 学 时:32学时
适应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先修课程:地球物理勘探、普通地质、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石油勘探类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内容是如何综合所学的普通地质学和石油地质理论,运用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手段,寻找和发现油气田。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科学,直接为油气地质勘探服务。由于该门学科综合性较强,因此,要求学员具备必要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应注意结合专业技术,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典型实例,让学生得到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童晓光 何登发 著 油气勘探原理和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工程剖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CNPC 勘探局 石油地质学进展,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CNPC 勘探局 油气资源评价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朱广生,地震资料储层预测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朱广生,陈传仁,桂志先,勘探地震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毛宁波 褚荣英,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桂志先,裂隙介质地震波场特征理论与应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重磁电勘探

学 分:2分
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
适用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物理学
先修课程:矢量分析与场论t计算方法、电磁场论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重磁电勘探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地矿类工科专业的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重力、磁法和电法勘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知识面较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此课程以“矢量分析与场论”、“电磁场论”、“计算方法”为基础。应在专业基础课学完后开设,最宜在大四上学期开设。

教学参考书
张胜业、潘玉玲主编,《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O00
黄仲良主编,《石油重磁电勘探》,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王家林等编,《石油重磁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王家映编,《石油电法勘探》,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10.声波测井原理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领域: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弹性波动力学
课程目的与要求:
《声波测井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技术课。声波测井在油气田勘探及开发阶段中,是广泛获取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勘探领域的扩展及油田开发的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测量方法和解释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在了解现代声波测井方法的物理学基础上,进一步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现有声波测井方法原理和应用。该课程的任务主要是介绍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和声波全波列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初步应用。具体要求如下:
从宏观物理基础上,掌握各种声波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具有针对性的应用;
了解目前声波测井新技术及新的处理方法原理;
掌握利用声波信息进行定量评价及针对性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王冠贵,声波测井理论及其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
楚泽涵,声波测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唐晓明,定量测井声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章成广,江万哲,潘和平.声波测井原理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11.放射性测井原理

适用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4
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是其它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场几种主要放射性测井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仪器响应特点及核测井资料的初步应用;了解核测井方法共同特点与相互联系,现代放射性测井(核测井)的发展状况。能应用核物理、射线电子学等基础知识进行初步测井方法研究,并能对测井资料进行初步地质解释。

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放射性测井的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仪器响应特点及资料的初步应用;较好地了解放射性测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测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测井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黄隆基,放射性测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查传钰,原子核物理基础,江汉石油学院教材,1998
陆大卫等,核磁共振测井理论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2.电法测井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

与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电磁场论
课程目的与要求:
《电法测井》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学位课程。在油气、煤田的勘探和开发中,电法测井技术及其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讲授现有主要电测井方法基本原理、曲线特点、影响因素和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自然电位测井、普通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和感应测井等的基本原理、曲线特点、影响因素和应用;并能运用电磁场论和其它已学过的数理基础理解主要电测井方法的一些基本公式推导;了解电测井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情况。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张庚骥主编,《电法测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尚作源,《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陈一鸣等,《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测井资料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13.生产测井

学 分:2.5学分
总 学 时:40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适用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
先修课程: 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产测井》是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学习生产测井方法理论、资料处理解释和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油藏工程基础、注采剖面动态监测、产层参数评价、工程测井、资料综合应用等。主要培养学生现场生产测井操作和资料分析解释及应用能力。生产测井是界于测井和油藏工程之间的一门跨专业技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在石油矿场主要用于油气井动态监测工作。

教学基本要求:
生产测井是一门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涉及声、光、电、磁、渗流、流利力学等基础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各种生产测井系列和常用生产测井仪器的类型;了解生产测井过程中信号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和流程以及仪器的刻度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生产测井井下仪器的测量原理,流量、持率、密度、温度、压力等测井资料的定性及定量解释方法,及资料综合分析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教学参考书:
郭海敏 戴家才 汪中浩 《生产测井》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郭海敏 《生产测井导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Production Log Interpretative Method, Atlas,1984.

14.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总学时:50学时
理论学时:46学时
实验学时:4学时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该门课是

本专业学生拓广专业面的选修课,学生学完本课程以后必须掌握在解决各种工程地质任务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方法,并了解一些常用工程物探方法的原理、方法、资料处理与解释。

基本要求:
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即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如:岩土体的结构,应力-应变关系及强度理论、岩土的孔隙及渗透、胀缩等;
工程地质勘探的一些常用方法;
工程地质的4种方法:面波、VSP、折射和反射法的原理、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及解释,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和效果;
工程电法的4种方法:地质雷达、电剖面、激发极化、瞬变等方法原理、资料处理及解释,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和效果。
主要参考书:
《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王庆海编,地质出版社,1991;
《工程地质学》褚桂棠编,地质出版社,1990

15.测井资料地质解释

学 分:1.5分
总 学 时:32学时 其中理论课时30学时,实习2学时
适应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原理、地层倾角测井或现代成像测井技术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属于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测井资料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现代测井资料能够提供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学分析、精细沉积学分析、地质构造分析和测井地应力评价等一般原理及方法,从而达到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地质工程和钻井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此目标应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或大作业。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第一、二、三章作为教学重点。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法]O.塞拉等,《测井资料地质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
王贵文、李军等编,《测井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待出版)

16.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

学 分:3分
总 学 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4学时;实验学时:4学时
适应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原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数据处理》属于专业必修课


测井学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主要分为测井方法和测井解释两大部分,测井方法在《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测井原理》课程中学习。本课程学习用测井资料进行油气水层识别与评价以及其它地质与工程技术问题的原理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储层、识别储层中油气水性质、判断储层好坏、用手工和计算机计算地质参数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第三、四、五章作为教学重点。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雍世和等,《测井数据处理与统合解释》,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谭廷栋主编,《测井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钟兴水编著,《测井资料计算机处理解释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
曹嘉猷等,《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7.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学 分:4分
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弱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先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属于专业核心课,必修。 ‘
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其中包括数字滤波、反滤波及其应用、动校正和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等,了解弯曲测线和宽线剖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VSP资料数字处理、地震参数提取等。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挚握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土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大纲中所列内容均属基本内容,应全面讲授。讲授中要多引用实吓资料、实陈例子,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参考书:
张白林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李振春等,《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zO00
牟永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朱广生、陈传仁、桂志先编,《勘探地震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8.环境地球物理学

学 分:2.0分
总 学 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
适应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地质与构造地质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环境地球物理学》属于专业选修课。
环境地球物理学是生态环境学科和地球物理学科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运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对生态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它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通过这门课程的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生态环境与地球物理有个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环境工程、环境资源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为以后从事这个新兴的、有着极大潜力的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理论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大致掌握环境地球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特点及基本处理方法。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象、课堂演示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教学参考书:
程业勋、杨进,《环境地球物理学概论》,地质出版社,2005年。
楚泽涵、任平,《环境地球物理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国地球物理学报》
《环境工程》

19.海洋地球物理

学 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
理论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地质学 '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地球物理学原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使学生了解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意义和最新进展。掌握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基本痤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地震、重力、地磁、电磁和热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搞清楚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重要的基本内容。把基本概念讲深讲透,结合不同的专业的不同要求和深度,有选择性地突出与相关专业的内容知识的讲解。使用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录像、演示等加深同学的

印象,做到图文并茂: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避免死记硬背。要求教师要多选择参考材料,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把繁多的教学内容有条理地、全面地、系统地给学生讲授。

教学参考书:
E.J.W.Jones Marine Geo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9
渡部晖淹等著,《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出版社,1980

20.油藏地球物理

学 分:2分
总学时:0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先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石油工程、沉积岩石学、油藏工程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油藏地球物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过去地球物理的角色大多局限于勘探,而在油藏的开发中应用程度则很低。随着效益成为油气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一些主要油气田的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物理是∵种可以用来降低油气开发成本的手段。地球物理测量特别是地震测量的可靠性,极大地降低了现有油田与钻井有关的风险;把地球物理约束条件加到统计模型中去的能力,提供了一种直接向油藏工程师传送地球物理结果的机制。勘探地球物理和油减地球物理之间有着一些特殊的区别,术语通常是明确规定的。这些区别包括如下假设前提,即在地球物理测量区域内有适用的井控制资料,能够进行精细程度的地球物理测量设计,具有解释所需求的岩石物理数据。

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在修完上述先修课程后学习。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请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油仓分析和预测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多与实际生产的相结合,多参与多动手。教学方法上尽量采用简单扼要的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实际范例和多媒体等方式教学,使学生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地下油藏的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学参考书: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主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徐守余编著,《油藏描述方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曲寿利等著,《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检测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O3
杨胜来等编著:《油层物理学》,石油⊥业出版社,2O04
孙建库等编著,《碳酸盐岩储层》,右油工业出版社。2005
胡见义等主编,《非构造油气藏》,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