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②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
③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屈原伟大人格对后世的意义。
【学民过程】一、知识链接:屈原,名,字。
时期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主义诗人。
著有《》、《》、《》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辑集的《楚辞》。
首创“ 骚体诗”,亦称“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渔父同,释义: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3)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今:高高举起(4)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今:停止流动,不灵活3.词类活用:(1)鼓枻而去鼓:用法,释义(2)乃歌曰歌:用法,释义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三、问题探讨:1. 本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2. 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四、拓展延伸:“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五、当堂检测: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2."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 的意思是()A玷辱 B高雅 C水盛 D回转3. "餔其糟而歠其醨"在这里比喻()A自甘堕落 B随波逐流 C是非不分 D出污泥而不染。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2渔父(2)
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词》
备注
四:学后反思
答:
3.文采展示:我们学习了《渔父》,瞻仰了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200~300字。
参考资料:
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1)是以见放()
(2)新沐者必弹冠()
(3)新浴者必振衣()
(4)鼓枻而去()
(5)举世皆浊我独清()
3、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Βιβλιοθήκη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今义: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枯稿()震聋发聩()浩首穷经()苍海桑田()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5、(1)《楚辞》是战国时代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有《》《》《》《》和《远游》等。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案
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 ) 餔.其糟 ( ) 歠.其醨. ( ) ( ) 莞.尔 ( )洗濯. ( ) 鼓枻. ( ) 憔悴. ( ) 凝滞. ( )答案:ɡǎo,bǔ,chuò,lí,wǎn,zhuó,yì,cuì,zhì2.辨音渔父. ( ) 自令放为. ( )父.亲 ( ) 为.什么 ( )答案:fǔ,fù;wéi,wèi3.辨形尔(wǎn)鼓(yì)溪纱(huàn)气(xiè)缧(xiè)其泥(ɡǔ)洗(zhuó)强(jué)拔(zhuó)起(jué)邮(chuō)挖(jué)答案:莞,浣;枻,泄,绁;淈,倔,崛,掘;濯,擢,戳【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戍卒叫,函谷举(4)而客逾庖而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6)见是以见放敢陈愚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图穷匕首见(7)于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8)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渔父导学案
必修五课题渔父左权中学语文组编写教师李军芳〖学习目标〗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设计〗〖知识链接〗一、了解作者、背景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餔.糟()歠醨..()鼓枻.()..()()汶汶莞.尔()濯.缨()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前置性补偿】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弹冠..凝滞..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新沐.者必汶汶../汶.川莞.尔而笑鼓枻.沧.浪濯.吾缨.2.旧知回顾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新知探究】1.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
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3)特殊句式: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4)多义虚词:而、于、以(1)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2)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3)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2.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渔父形象的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渔父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以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准备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渔父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如智慧、勇敢、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品深层次含义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在故事情节理解、渔父形象分析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理解方面的表现。
2.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渔父为什么要离开国家?(2)渔父在离开国家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渔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结合渔父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应对?七、课后作业(10分钟)1. 熟读课文,加深对渔父形象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渔父》教学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从风景如画的三峡乐平里走出了这样一个人。
他头戴岌岌之冠,腰挂陆离之剑;他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他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他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这是怎样一个蕙质兰心之人啊?他也曾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他也曾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会长太息以掩涕,只因为哀民生之多艰;他劝告君王抚壮而弃秽,自己甘愿做那引路的向导。
然而他的理想被奸佞的小人扭曲,被昏聩的楚王践踏,被秦军的马蹄粉碎。
这又是怎样一个哀痛者啊?今天,我们在湘江边遇到了他,曾经的楚国左徒,后来的三闾大夫现在的被流放之人一一屈原。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与渔父的对话,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探寻生死抉择背后的血泪与坚持一、初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渔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结合注释,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4)何故深思高举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是以见放行吟泽畔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四、问题探讨伟大的诗人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留下了千古芳名,从此产生了一个民族节日---端午节,并且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他。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渔父》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解析文章中的难句和长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渔父》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者电脑,以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介绍《渔父》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渔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渔父》这篇文章,让学生先尝试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回过头来读。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解析难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渔父》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表达能力。
4. 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重点解析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并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渔父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勤奋努力,像渔父一样坚持不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渔父》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渔父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的品质。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课前预习】
1、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
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1 通假字
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
2 古今异义词
颜色憔悴古义:今义:
行吟泽畔
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
不复与言
6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文本研读】
1 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的一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 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探究】
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渔父导学案
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颜色、形容、见、于等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一、解题:《渔父》:1.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 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楚辞》。
二、关于楚辞“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体”。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语气词“兮”。
三、关于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四、感知课文,梳理课文文言知识点1.注音憔悴弹冠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枯槁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濯我足2.课堂反馈第一段重点字词:屈原既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何故至于斯颜色憔悴是以见放翻译句子(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第二段重点字词: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翻译:(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3)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第三段字词: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第四段重点字词: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鼓:敲打(名作动)五、分析文本对话,感知文物形象(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1. 文章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主要通过___和____的对话,表现人物形象以及人生态度的?2. 文中对话有几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揣摩对话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 ) 餔.其糟 ( ) 歠.其醨. ( ) ( ) 莞.尔 ( )洗濯. ( ) 鼓枻. ( ) 憔悴. ( ) 凝滞. ( )答案:ɡǎo,bǔ,chuî,lí,wǎn,zhuï,yì,cuì,zhì2.辨音渔父. ( ) 自令放为. ( )父.亲 ( ) 为.什么 ( )答案:fǔ,fù;wãi,wâi3.辨形鼓(yì)溪纱(huàn)气(xiâ)缧(xiâ)洗(zhuï)拔(zhuï)邮(chuō)【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1)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戍卒叫,函谷举(4)而客逾庖而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6)见是以见放敢陈愚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图穷匕首见(7)于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8)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九年级语文《渔父》优秀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言重点字词句。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
【学习重点】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首自学】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了解文学常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楚辞体”是兴起于战国,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
突破《诗经》四言的格式,语句参差,多用“兮”,想象丰富,文辞华美,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以屈原《离骚》为代表作,又称“骚体”。
2、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2)是以见放()(3)鼓枻而去()(4)形容枯槁()3、名句填空(1)乘骐骥以驰骋兮,。
(2),吾将上下而求索。
(3),哀民生之多艰。
(4)亦余心之所善兮,。
(5),众人皆醉我独醒。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同“甫”
“与”同“欤”
“歠”同“啜”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和染料
(2)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描绘
(3)至于:古义有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副词,事情到达某种程度
(4)凝滞:古义拘泥、执著;今义受阻而停
(5)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扬起
教学
反思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
①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5)何故深思高举
3.多义虚词
渔父见而问之曰()
而: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莞尔而笑()
何故至于斯()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足()
渔父见而问之曰()
之: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
蒙世俗之尘埃()
4.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
(2)不复与言()
必做部分: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了他
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性格。
②多用“兮”字。“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1、展示基础知识的自学成果
二、合作探究
翻译句子:
1.圣人不凝滞与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2.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那么深沉、行为那么高超,而让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的影响下,后世涌现一批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庄严选择的人。他们的选择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在遭遇人生困境时发出的天问。这是一个很难作答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价值,只要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生命价值便得以体现。
二、梳理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鼓枻()
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
(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渔父
(2)子非三闾大夫与
(3)歠其醨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何故至于斯
(4)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
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
【教法建议】
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过程
学案内容
导学过程设计
前置学习
一、知识链接
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文章最后一段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贡献的,但是现实很黑暗,不如不出世。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苏跃然更具悲剧性,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了。
选做部分: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你更喜欢谁?不同的选择,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பைடு நூலகம்导入
前置学习答案
二、梳理基础知识
(一)fǔgǎo zhìyì
wǎn mén gǔbūzāo
chùo lílǚzhúo yīng
(4)屈原既放()
(5)自令放为()
(6)圣人不凝滞于物()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品味文本
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义虚词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于:介词,到;表被动;介词,在
以:介词因为;用;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之:代词,指屈原;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省略“于”(2)省略句,省略“之”
(3)宾语前置、被动句
课堂导学
当堂检测
(3)是以见放()
(4)被动句(5)被动句(6)被动句(7)定语后置
三、品味文本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屈原心力交瘁的形象,表现他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他在是非不分的世界里,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浊流,洁身自好,特立独行,孤岸高蹈。“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着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更表现他名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