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debb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4.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伯夷兄弟的故事。
他们因为不愿为殷纣王效命而选择了饿死在首阳山,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深为敬佩。
伯夷兄弟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殷纣王暴虐无道,百姓遭受着苦难。
但是伯夷兄弟并没有选择逃避现实,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们拒绝了殷纣王的宠幸和封赏,选择了离开王宫,独自在首阳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宁愿饿死在山中,也不愿意为一个暴君效命,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伯夷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
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力所屈服,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尊严和品德远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另外,伯夷兄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伯夷兄弟的坚守和牺牲,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信念。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史记·伯夷列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而且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我深深地敬佩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影响的人。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6f9538f18583d049645984.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读后感(一)文/星空下的人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
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
为什么呢?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fef94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9.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里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
读书活动中你一定有很多感悟,写一篇史记读后感能让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1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我。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样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终,用尽自我的最终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然后尽自我所能,普天下众生。
直到他没有了故宫一角,颠沛流离。
或许我曾梦见历史,却没有亲生经历。
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欢什么人物,因为《史记》。
以前我总是在历史的小黑屋,没有阳光,没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篇2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2d1d9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c.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了《伯夷列传》,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那是一股脑儿地往上涌。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子不做,愣是因为道义,死活不肯继承王位,然后还跑得远远的躲起来。
这在咱一般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到家了,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去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他们有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劲儿。
咱就说现在这社会,有几个人能像他们这样?工作里,为了升职加薪,那勾心斗角的事儿可不少见。
有点好处,大家都跟饿狼扑食似的往前冲,谁还管什么道义不道义的。
但伯夷叔齐不,王位在他们眼里,那都不算啥。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司里遇上一个项目竞争。
那竞争激烈得呀,就差没动手打架了。
每个人都使尽浑身解数,想把这个项目抢到自己手里。
我一开始也跟着掺和,天天加班加点做方案,想着怎么能把对手比下去。
那段时间,满脑子都是这个项目能带来的奖金和升职机会,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
后来有一天,我累得瘫在椅子上,突然就想到了伯夷叔齐。
我就问自己,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啥?就为了那点钱和所谓的地位?那一瞬间,我有点瞧不起自己。
和伯夷叔齐相比,我这追求也太肤浅、太功利了。
再说说伯夷叔齐跑到周国,结果周武王要去攻打商朝。
这俩老哥又站出来反对,说这是以臣弑君,不道义。
我的妈呀,这得多大的胆子和多坚定的信念啊!别人都想着怎么在战争中捞好处,他们却只关心道义。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菜市场。
有个摊主缺斤少两,被一个大妈发现了。
那摊主不仅不认错,还态度蛮横,说大妈故意找事儿。
周围的人都在看热闹,没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我当时也在旁边,心里明明知道摊主不对,但就是没勇气吭声。
等我回到家,心里那个后悔呀!想想伯夷叔齐,再看看自己,真是觉得惭愧得不行。
后来周武王胜利了,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齐呢,觉得吃周朝的粮食丢脸,就跑到山里去采薇吃,最后竟然饿死了。
这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想想我们现在,一顿饭不吃好的都觉得难受,稍微受点苦就抱怨连天。
可伯夷叔齐,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连命都可以不要。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ceb388687c24028905fc32e.png)
作文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
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平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1《伯夷列传》十分难读,难在对人性的拷问,难在对价值观的选择。
因之,昔日读、今日读,竟有迥异的结论。
余读《伯夷列传》,以为可从两处而入,一观伯夷叔齐之人格,二睹太史公之良苦用心。
伯夷、叔齐两位在思想上有强烈的洁癖,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违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
从兄弟让位到同归西伯,从叩马而谏到饿死首阳,他们对心中的“道义”是从一而终的。
他们见过了太多的兄弟残杀,因此追慕谦让的美德;他们向往盛世痛恨暴君,但绝不允许“以暴易暴”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们觉得,手段和目的同样重要。
这种人当然是无法参与政治的,政治是没有洁癖的。
或许我们会认为他们迂腐不堪、食古不化,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我们永远都没有资格指责他们的人格。
古人的赞许和称颂,大抵是从此处而发,“古之贤人也(孔子语)”、“圣之清者也(孟子语)”、“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韩愈语)”。
那他们有怨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们有怨,但怨的不是自己的选择,“求仁得仁,又何怨哉?”他们怨的,是世道人心。
太史公将其置于七十列传之首,当然不是没有他的寄托。
他首先要彰显的就是“让”的美德,这在《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之中已早有体现,但这当然不是他所要寄托的全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太史公最为深切惋惜的,就是仁人志士在世时因天道无常而不得善报,没世后又不能见诸史籍而被人们遗忘,所以他才说“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伯夷叔齐,事迹本是渺远难闻,但孔子的称述使其贤名益彰;颜渊好学,却不免蚤死,但终究有《论语》载其“身居陋巷、不改其乐”。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21477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e.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啊,真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俩,放着好好的孤竹国国君不当,非要互相推让,最后还一块儿跑了。
你说这是图啥呢?我就琢磨着,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
要是换了我,有国君的宝座摆在面前,说不定早就乐得找不着北了。
他们跑到周国,正赶上武王伐纣。
这俩老哥倒好,居然拦在马前,说武王这是不忠不孝。
我的天呐,这胆子也太大了!人家武王那可是大军压境,气势汹汹,他俩就这么不管不顾地冲上去讲道理。
结果呢?当然没人听他们的。
武王该伐纣还是伐纣,最后还得了天下。
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世界没道理可讲了,干脆连周朝的粮食都不吃,跑到首阳山上采薇充饥。
这得多倔啊!我有时候跟我妈闹别扭,不肯吃饭,可撑不了多久就饿得受不了。
他们倒好,就靠那点野菜过日子,最后愣是给饿死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一开始我们都兴致勃勃,觉得自己肯定能爬到山顶。
可是爬着爬着,就累得气喘吁吁。
我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心里直打鼓,真想扭头就回去。
可我那朋友,咬着牙一直往上走,还不停地给我打气。
我当时就想,这伯夷和叔齐是不是也这样,心里虽然害怕、虽然犹豫,但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是死路。
再说这伯夷和叔齐采薇为生,那日子过得肯定苦不堪言。
我就想象着,他们在山上,风餐露宿,衣服破破烂烂的,头发也乱蓬蓬的。
每到下雨天,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缩在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
那野菜也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多少,肚子饿得咕咕叫。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肯低头,不肯向周朝妥协。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作业多一点,或者遇到点小困难,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倒霉。
和伯夷叔齐比起来,我这点事儿算什么呀!他们面对的可是生死抉择,可还是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如今这社会,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为了一点好处争得头破血流。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815d0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3.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伯夷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录了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在商朝末年的忠义之举。
伯夷和叔齐一开始是商汤的忠臣,但是商纣王败坏了商朝的治理,他们不忍看到百姓遭受苦难,于是决定离开朝廷,并且拒绝入王纣朝廷为大臣。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受感动。
伯夷和叔齐是真正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他们不愿意看到国家和百姓遭受苦难,即便是面对压力和困境,他们也选择了不妥协和退缩。
他们抱着对治理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决定离开朝廷,离开权力和权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应该有着怎样的品德和处事原则。
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深深触动了我,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不为个人利益和个人荣誉所动摇,而是以百姓的福祉和社会的安宁为己任。
在一个腐败和无道德的社会里,他们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他们的精神力量让我明白,一个人应该追求正义和真理,不被利益和权力所动摇,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读完《伯夷列传》,我对伯夷和叔齐充满了敬佩和钦佩之情。
他们的行为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追求,更代表了对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功绩和成就,更在于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正义的坚守。
在这个充斥着欺骗和不信任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像伯夷和叔齐一样,勇敢前行,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最后,读完《伯夷列传》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深感敬佩。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个人利益和荣誉所动摇,以社会公益为己任,成为伯夷和叔齐那样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e446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9.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列传以伯夷及其兄弟叔齐为主线,生动地展示了两位贤者在相对黑暗的时代中坚守道义、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质。
他们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不为所动的原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伯夷和叔齐是夏朝时期的人物,他们的父亲姬息贲担任夏国的宰相,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相反,他们矢志不渝地践行道义,敦厚贞正的品行让人敬佩不已。
面对夏朝腐败的政治环境,他们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甘愿放弃荣华富贵,以不受命令屈从于不合理的要求。
作为伯夷和叔齐的弟弟,我深感他们的无畏与坚毅。
在伯夷被逐出夏国、不能过父母葬礼的时候,叔齐毫不犹豫地追随哥哥,一同离开家乡,与世隔绝。
他们选择了隐居山野,过着清贫的生活,摒弃了一切名利。
故事的高潮在于当他们被周武王征召为臣子的时候。
被赐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财富的机会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然而,伯夷和叔齐并没有动摇。
他们谦逊地辞谢了这份重任,坚持以与天地合一的方式生活。
这篇列传深刻地描绘了伯夷和叔齐那种高尚品格与坚守原则的精神。
他们对自己所坚信的道义有着无比的坚定,宁愿选择死亡,也不背离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
这种忠诚和正直超越了个人利益和权力的诱惑。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深切地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夏朝的政治腐败固然令人痛心,但伯夷和叔齐以其高尚的品格点亮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
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清醒和正直。
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功利与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道义为准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伯夷列传》的阅读,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动容。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给了我力量,鼓舞着我在现实中勇敢地追求真理,并始终保持清醒和正直。
他们是伟大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4c98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2.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得跑出去隐居,这操作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说这世间,权力地位多少人梦寐以求,他俩倒好,潇洒一转身,把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旅游,去了一个挺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山清水秀的,确实美。
我们住在一家农家乐里,老板是个挺憨厚的大叔。
晚上大家坐在一起闲聊,就说起这山村里的日子。
大叔说,之前也有人劝他把农家乐搞大,多赚点钱,可他不愿意。
他说就喜欢现在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钱够花就行,不想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当时我心里就想,这和伯夷叔齐好像有点像啊,都是那种不在乎世俗眼中的富贵荣华,只追求自己心里舒坦的主儿。
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道义,反对周武王以暴制暴。
在他们看来,武王伐纣这事儿不合规矩。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一些所谓的“规则”和“潜规则”。
比如说找工作,有时候大家都觉得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找到好工作。
可也有那么一些人,就像伯夷叔齐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相信靠自己的本事总能行。
我有个同学,毕业那会儿,家里人给他找了各种关系,想让他进一家大公司。
但他愣是没答应,自己一家一家公司去面试,虽然过程挺曲折,碰了不少壁,但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他说,靠关系进去的,心里总不踏实,还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靠谱。
再说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结局够凄惨的。
但你说他们后悔吗?我觉得未必。
这就好比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绝不回头。
我家隔壁有个大哥,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人都觉得这玩意儿没前途,不支持他。
可他不管,白天打工赚钱,晚上就窝在自己那小房间里画画。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混出个大名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有一次我碰到他,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着摇摇头说:“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没啥后悔的。
”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和伯夷叔齐一样的坚定。
读这《伯夷列传》,我越琢磨越觉得,伯夷叔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但放在今天,也照样能给咱不少启发。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c8a912caaedd3383c4d3ba.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导语:《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伯夷列传读后感,供您参阅。
伯夷列传读后感1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同时存在着光明和黑暗两面。
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充斥着无法理解的矛盾,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苦苦挣扎,在法律和人性间徘徊。
人就像行走在悬崖边缘,脚下的土地是理智。
如果一不小心掉入其中,便落入情感的陷阱。
上周看了东野圭吾的《彷惶之刃》,东野圭吾的小说,揭露了人性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急切得为女儿报仇的父亲,女儿无辜得死亡并惨遭欺凌的遭遇令本是一位公司普通职员的他踏上复仇之路。
他亲手杀死了杀害他的女儿的其中一人,也因此被冠上“杀人犯”的名称并被通缉。
但在寻找另一位凶手的路上,他还帮助了旅店的老板。
你能说这样的一个人,是坏人吗?他只是因为丧女而暴怒了而已。
寻仇中,有一名旅店老板帮助他,还有一位神秘的人给他告知方向。
你能说,他们是坏人的帮凶吗?只是理解了而已。
好人还是坏人,是不能看他的一面的,人都是多面的生物,真正冷血的人很少,就像完全的好人很少一样。
伯夷列传读后感2 伯夷、叔齐者,兄弟也,系出商时诸侯之门。
其父遗命立叔齐,叔齐则欲让于伯夷,而伯夷拒受。
最终兄弟二人先后离国而赴西岐。
西伯姬昌卒后,武王载西伯木主而东伐纣,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而动干戈,为不孝;以臣弑君,为不仁。
武王怒,欲斩二人,最后姜子牙力劝而释之。
殷灭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於首阳山。
以今之眼光,伯夷、叔齐之事简要,相比史上不少忠肝义胆之人,并无非常显赫之举,而太史公却将其二人列于《史记》诸列传之首。
依太史公之见,二位传主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臣,均至善至仁,然以饿死告终,命运实欠公平。
传后太史公感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天道终究予善人以何物、予恶人以何物哉。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0e2d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0.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伯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述了伯夷兄弟的传奇故事。
他们以贞廉、高洁的品质闻名天下,放弃了王位的机会,选择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于贞廉和高洁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伯夷兄弟出身于大禹的后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继承王位。
然而,他们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诱惑选择了拒绝。
在孤独寒酷的荒山野岭中,他们宁愿以饿肚子对抗饥饿,宁愿以裸体对抗严寒。
他们的生活简朴,但他们内心的世界却极其丰富。
他们心中只有一份追求自由和高洁的理念,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贞廉与高洁是伯夷兄弟最闪耀的品质。
贞廉是指守真守信的品质,而高洁则是指清白高尚的品质。
伯夷兄弟的贞廉和高洁体现在他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态度上。
他们拒绝了王位的机会,选择了放弃一切享乐与诱惑。
他们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精神的自由与境界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高尚品质,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伯夷兄弟不同寻常的品质和行为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们对道德伦理的高度追求,同时也给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内在的精神追求。
我们常常沉迷于功利之中,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心灵的满足和灵魂的升华。
伯夷兄弟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与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荣誉和物质的丰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提升。
伯夷兄弟的故事也引起了我对于自己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如何守护自己的原则和追求真善美,是我在读完《伯夷列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传》后思考的问题。
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不为名利和物质所迷惑,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内心的高洁。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做到高洁和贞廉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考验和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诱惑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坚定和高尚并不容易。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36306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了《伯夷列传》,我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居然互相推让,最后还跑了。
这在咱普通人眼里,简直就是“傻”得冒泡啊!可细细想来,他们这种对权力的淡泊,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呢?就说咱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为了那点名利争得头破血流。
有个升职的机会,那办公室里的气氛都能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伯夷叔齐倒好,直接摆手不要,拍拍屁股走人。
这种洒脱,我是既羡慕又困惑。
我想起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
本来嘛,大家聚在一起应该是叙叙旧,回忆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结果呢,全程都变成了某些人的“炫耀大会”。
这个说自己又买了一套房,那个说自己刚升了职,工资涨了一大截。
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
我就在想,他们这么拼命追求这些东西,真的就那么快乐吗?是不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再看看伯夷叔齐,他们虽然没有荣华富贵,没有高官厚禄,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内心,活得坦坦荡荡。
他们宁愿在首阳山上采薇充饥,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去享受那所谓的富贵。
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还有啊,都说好人有好报。
可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最后却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这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想想我们平时,总觉得自己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回报,一旦没有,就怨天尤人。
可伯夷叔齐呢?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有得到回报而抱怨,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周围的人都在犹豫要不要去扶。
我当时心里也纠结啊,万一被讹上了怎么办?但最后还是咬咬牙把老人扶了起来。
结果还好,老人一个劲地感谢我。
可回家跟家里人一说,他们却数落我,说我太莽撞,万一真出了事怎么办。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特别委屈,我做了好事,怎么还不落好呢?但读了伯夷列传,我又觉得自己这点委屈算什么。
伯夷叔齐坚守一生,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他们都没有后悔。
我这不过是被家里人数落几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06abd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9.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
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
于是,绝代*横空而出。
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
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境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样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
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
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
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完美,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我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
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我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d4f9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c.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历史春秋》中的一篇篇名,文中讲述了伯夷、伊尹不同凡响的人生故事。
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伯夷作为黄帝的子孙,身负崇高的家族期望,却因为无法容忍残暴的朝政而抛弃封禅。
他脱离了皇室,选择了一个贫穷的山林,在那里与哥哥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
儿子忍不住饿肚子之后,伯夷只能咬牙自己割下了肉喂给孩子。
他宁可自己饿死也不愿意去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守真令我敬佩。
伯夷在贫穷中坚守正义,与富贵名利无关,这种甘于贫穷也不屈于权贵的精神让人感动。
而伊尹则是一个不起眼的村民,他本是一个负责庄稼的村民,后来因为一根木杖召集村民击退了盗贼,被周文王抬举为贤臣。
后来,伊尹在周文王的称赞下,成为了周朝的重臣。
他不忘初心,始终保持谦逊和自勉的精神。
他在去世前,自嘲自己是一个不材的人,并且希望人们能够及时纠正他的错误,这种谦虚的态度让人敬佩。
《伯夷列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名利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品格是否端正。
伯夷的坚守和伊尹的谦虚,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操守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使得他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相比起那些只顾追逐名利的人,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富有和权势,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是无可比拟的。
读完《伯夷列传》,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
是否在面对困难时会退缩、是否在面对旁人的非议时会改变自己的原则。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坚守的底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归宿,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和伊尹,都是令人敬佩和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只有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左右,我们才能真正快乐和自由。
这是我从《伯夷列传》中获得的启示和收获。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8d6bc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3.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伯夷列传读后感篇1《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读过该篇数次,每次读完都感觉这篇文章有些奇怪,但又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疑问如下。
第一,为何司马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的位置。
也许你会认为没有什么,哪篇列传放到首篇是随机的,但是我不这样的认为,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马迁的想法,但我认为一定有其道理的。
例如《聊斋志异》首篇文章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通过这句话就能写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诉读者,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事的结果,还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例如小孩吃饭时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这是无心的,不要介意。
如果一群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同样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为何这篇文章的格式与其他篇列传的格式不同。
其它篇列传的基本结构是先介绍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写主人公与事,通过记事写人,通过人来写事。
记事是为了写人而服务的,所以研究列传中的人一定后看作者都选了哪些事,每一个人经历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选这个事而不用另一个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
最后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这个人或者事的评价,评价事也主要是为了评价人。
该篇文章,开头没有介绍伯夷,文中也不是只写伯夷一个人。
结尾处没有太史公曰部分。
第三,为何该文读后能明显感觉到司马迁有股怨气。
其他文章中没有或者很少能见到司马迁这种怨气。
处处疑问,似乎是有很多的他不明白的。
例如,"此何以称焉?""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求仁得仁,又何怨呼?""由此观之,怨耶非耶?""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其轻若此哉?""恶能施于后世哉?"在文章中,司马迁问,不是经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9f10d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b.png)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读后感》篇一读了《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兄弟,那可真是轴啊,也许在现代人眼里,他们有点傻愣愣的。
你看,他们本来是孤竹国的王子,就因为老爹想把王位传给叔齐,老爹一死,叔齐说啥也不干,非得让给哥哥伯夷。
伯夷呢,也一根筋,说这是老爹的遗命,不能违背,扭头就跑了。
叔齐一看哥哥跑了,也跟着跑了。
这要是放在现在,王位就像个超级大馅饼,不知道多少人打破脑袋都要争呢,他们倒好,跟躲瘟疫似的躲得远远的。
这俩兄弟跑到周文王那儿,正赶上文王去世。
周武王呢,没等守完孝就起兵去打纣王。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就站出来了,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说你这是不孝啊,你老爹刚死,你就大动干戈。
我当时就想,这俩兄弟是不是有点太较真儿了?这纣王那么坏,大家都想推翻他,周武王这是顺应民心啊。
可是伯夷和叔齐可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这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儿。
后来商朝被推翻了,伯夷和叔齐觉得周武王这新政权他们不认可,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去采野菜吃。
有人就跟他们说,这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呀,结果这俩兄弟连野菜都不吃了,最后就饿死在首阳山。
这可真是死脑筋到了极点。
但是啊,细细琢磨,我又觉得他们特别了不起。
他们就像两颗固执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管外界怎么变化,都绝不妥协。
这种坚守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不管风雨如何侵袭,都纹丝不动。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考试,大家都在偷偷作弊,我心里也痒痒的,觉得要是不作弊,成绩肯定比不过别人。
可是我又想到老师说要诚实,内心就特别纠结。
我这和伯夷叔齐面临的事儿比起来,虽然小得像芝麻绿豆,但那种内心的挣扎是有点相似的。
最后我还是没作弊,虽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心里踏实。
我想,要是我当时像那些作弊的同学一样,也许就不会有那种问心无愧的感觉了。
伯夷和叔齐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是不识时务,但他们的这种坚守,却给后世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d514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2.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这篇列传里的伯夷,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两人,那股子坚守原则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要因为道义把这尊贵的位置让出去。
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举动。
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商场逛街。
看到一家店铺在做促销活动,人挤人的,那场面简直混乱不堪。
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就为了抢到那些所谓的打折商品。
我和朋友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朋友当时就忍不住了,也想跟着往前冲。
我一把拉住她,说:“咱不凑这热闹,没必要为了这点便宜失了体面。
”朋友犹豫了一下,还是被我拽住了。
后来我们在旁边安静的店里,买到了更适合、价格也合理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伯夷叔齐,他们不就是在利益和道义面前,坚定地选择了道义吗?不像那些为了一点好处就争得头破血流的人。
再说伯夷叔齐,两人听说周武王伐纣,觉得这是以臣弑君,大逆不道,就拦住武王的马谏阻。
我的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虽说最后没成功,但这份胆量和坚持自己信念的决心,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这就好比我曾经在公司里,大家都在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想要走一些捷径,甚至不惜违背一些行业规则。
我当时就站出来说,这样不行,我们得守规矩。
同事们都觉得我死脑筋,不懂得变通。
可我心里清楚,有些底线就是不能破。
就像伯夷叔齐,他们心中的道义就是那不可逾越的底线。
后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有人说他们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这么固执。
可我觉得,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个远房亲戚,带了很多礼物,想求爸爸帮忙办件违规的事儿。
爸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个亲戚当时就拉下了脸,说爸爸不近人情。
爸爸只是淡淡地说:“有些事儿能做,有些事儿不能做,做人得有自己的原则。
”当时我不太懂,现在想想,爸爸不就和伯夷叔齐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杆秤吗?在这个世界上,诱惑太多了,能像伯夷叔齐这样始终坚守初心的人,真的太少太少。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bcf5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c.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伯夷的故事。
伯夷是商朝的一位贵族子弟,他因为不愿食用残羹剩饭而选择了自我放逐,最终选择在大山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伯夷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伯夷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当时的社会中,食物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伯夷却选择了放弃食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他不愿意与众人一样享受残羹剩饭,而是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种追求精神境界的行为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伯夷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选择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另类的,但却展现了他对于自己内心追求的执着。
他不愿意妥协于世俗的价值观,而是选择了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清贫。
这种对于内心追求的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伯夷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这种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清贫的生活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在于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史记·伯夷列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伯夷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于人生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精神的升华。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0548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f.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伯夷和叔齐,这两位商朝末年的贤者,他们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坚守着心中的道义,做出了让人惊叹的选择。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商朝的天下大乱,周武王兴兵伐纣。
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顺应时势,改朝换代的必然。
但伯夷和叔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周武王的行为是以下犯上,是不忠不义。
于是,他们拦住周武王的马,苦口婆心地劝谏。
那场面该是多么的紧张和激烈啊!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声音或许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们试图用自己的信念去阻止一场即将改变历史的战争。
可结果呢?周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依然挥师前行,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伯夷和叔齐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们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靠采薇为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啊!首阳山上,荒草丛生,他们穿着破旧的衣衫,弯着腰在山间寻觅着可以果腹的野菜。
那野菜或许并不鲜美,甚至带着苦涩,但他们吃得心安理得。
每一口野菜下肚,都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能做到吗?面对生活的困苦,肚子的饥饿,我会不会为了一口饱饭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在如今的社会里,像伯夷和叔齐这样坚守信念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有时候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道德和良心抛在脑后。
比如说,在工作中,有人为了升职加薪,不惜背后捅同事一刀,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在生意场上,有人为了赚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
相比之下,伯夷和叔齐的那种纯粹和坚定,显得多么珍贵。
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常常在妥协?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对,但因为怕麻烦,怕得罪人,就选择视而不见;明明心里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吃苦,就不敢去尝试。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让自己在舒适区里待着,不敢迈出那勇敢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伯夷列传读后感1
《伯夷列传》十分难读,难在对人性的拷问,难在对价值观的选择。
因之,昔日读、今日读,竟有迥异的结论。
余读《伯夷列传》,以为可从两处而入,一观伯夷叔齐之人格,二睹太史公之良苦用心。
伯夷、叔齐两位在思想上有强烈的洁癖,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违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
从兄弟让位到同归西伯,从叩马而谏到饿死首阳,他们对心中的“道义”是从一而终的。
他们见过了太多的兄弟残杀,因此追慕谦让的美德;他们向往盛世痛恨暴君,但绝不允许”以暴易暴”的事情发生,因为他们觉得,手段和目的同样重要。
这种人当然是无法参与政治的,政治是没有洁癖的。
或许我们会认为他们迂腐不堪、食古不化,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但我们永远都没有资格指责他们的人格。
古人的赞许和称颂,大抵是从此处而发,“古之贤人也”、“圣之清者也”、“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那他们有怨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们有怨,但怨的不是自己的选择,“求仁得仁,又何怨哉?”他们怨的,是世道人心。
太史公将其置于七十列传之首,当然不是没有他的寄托。
他首先要彰显的就是“让”的美德,这在《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之中已早有体现,但这当然不是他所要寄托的全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太史公最为深切惋惜的,就是仁人志士在世时因天道无常而不得善报,没世后又不能见诸史籍而被人们遗忘,所以他才说“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伯夷叔齐,事迹本是渺远难闻,但孔子的称述使其贤名益彰;颜渊好学,却不免蚤死,但终究有《论语》载其“身居陋巷、不改其乐”。
太史公常以绪《春秋》的职责自任,自然是要给这些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做传。
而七十列传之中的人物,或仁人志士,或游侠商贾,或出将入相,或郁不得志,但终究都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与天下”者,所以以《伯夷列传》为七十列传之首,正见太史公的良苦用心。
然而,我们或许还会再问一句:“立功名于天下”真的如此重要吗?太史公为他人立名之时,难道不也是为自己立名吗?此类问题,见仁见智,正如面对伯夷叔齐,千百个人恐怕便有千百个说法罢。
伯夷列传读后感2
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
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
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
为什么呢?
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
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而我认为,历史本身就有不完全真实的特性,加上人为的篡改和时间的淡化,许多历史真相已经湮没在了浩瀚无边的时间长流里,就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闪他们闪发光的人,他们智慧、优雅、从容或者淡泊名利,但他们并未被记载光辉荣耀的史册上面,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些拿了俸禄的`史官不没有办实事么?亦或者是因为历史的记录并不真实?都不是,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历史不能让他们过于瞩目地出现在后人的眼里,这样可能会毁了他们,因为”某些人”不允许,因为他们与这个庸俗的时代不太协调,就像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一样,他们的品行即便高尚,但只能是”可念不可说”的向往。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子难道公平么?”,”公平”,我人为这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本身并不想为了某些方面的”公平”而去努力地抗争些什么,那么你就没必要为了不抗争所带来的后果,这就像隐退者本身已不在乎世俗人的看法一样,什么流言蜚语什么是不是能够流芳百世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历史虽然没有让他们声名鹊起,但也没有无情地抛弃他们,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他们被包含于历史的一角,又超脱于历史之外永远活在他们应有的光辉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呢?我想也许这只是一种
人类自我安慰的措辞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在对人的善念的塑造和维持以及恶念的扼杀和遏制,还有在维护社会和平这一方面,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五段的言论呼应了前两段的论述。
贤人在后世之人中的声名取决于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人呢?作者认为,贤人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凡那些道德操守合乎自己的意念和追求时,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就被称之为贤人。
一般情况下,这些人占据所有人的大多数时,此贤人才能被认可,或者他们是被当时在思想上很有影响力的人所推崇。
关于他们声誉是否会在后世传扬以及影响力度的大小,则首先取决于他们的不害他的行为和一定的学识或地位。
其次,就主要取决于他们被何人认可了,以及那个人的号召力。
司马迁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所发的感概:”可悲啊!普通人想要磨练自己的品行,立下功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名声传播到后世呢?”真实得让人难受。
古人语:”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为他人的只言片语所动,也不被执权者的威严所撼,坚定智慧的理性,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才有实际上的价值。
至于那些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的所谓正史稗史,所谓正统思想,所谓诡辩,一切皆不要陷入空想的泥潭——”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
”,黑格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