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童趣5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受童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把握课文主题,感悟童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童趣的文章,看看作者小时候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自主探究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感悟课文主题,体会童趣。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童趣?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哲理。
三、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童趣?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2.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童趣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 童趣 课本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5 童趣课后练习参考答
案
∙一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
趣”?
∙这两件事都是作者根据事物的特点,借
助于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
性的新事物并从中得到乐趣的。
所以说
它们都有“物外之趣”。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
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
(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
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项,脖子、颈项
∙(2)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
∙(3)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4)兴正浓兴,兴趣
∙(5)方出神方,正
∙(6)驱之别院驱,赶、驱逐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庞然:高大的样子。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形容声音很大。
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课文说明】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
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
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
记忆二、整体感知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教师指导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习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相关疏通字词句)三、合作学习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习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朗读课文五、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二、问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引导;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三、拓展创新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童
趣》课件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那是多幺欢快,多幺有趣,至今记忆犹新,请欣赏这几幅图片,让它带我们回到那快乐的童年时代,用一段话讲述自己最难忘的童年趣事.
作者沈复童趣[作者作品]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维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语感,达到背诵的目的;。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趣》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童
趣》课件
文言文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洁、典雅。
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
2、用心领会,能见言而知意
3、积累文言词汇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三白,号梅逸。
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一生为幕僚。
《浮生六记》
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读准字音
童稚()藐()小
项为()之强()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凹()凸()
土砾()壑()。
童趣(沈复)原文
童趣(沈复)原文童趣(沈复)原文及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鞭打蛤蟆,(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注: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七年级语文上《童趣》教学课件
《童趣》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善于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
《童趣》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角色扮演:体验童年游戏乐趣
游戏选择 教师提供若干童年游戏选项,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学生分组选择游戏。 角色分配与准备 学生分组后,分配游戏角色,准备游戏道具,熟悉游戏规则。 游戏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体验童年游戏的乐趣,并通过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创意写作:以“童趣”为主题进行创作
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童心童趣
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鼓励学生保持童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 引导学生理解童趣的内涵,学会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一颗童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对人生的影响。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鹤唳(lì)
鹤鸣。
童稚(zhì)
儿童幼小,幼稚。
藐(miǎo)小
微小。
怡(yí)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凹凸(āo tū)
高低不平。
土砾(lì)
土块。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七年级语文童趣
初一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童趣》
初一语文文言课文翻译:《童趣》童趣作者:沈复原文OriginalText译文TranslatedText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注释】[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 童趣》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学年七年级上册《第5课童趣》生本
课堂导学案
第5课童趣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②昂首观之()③使之冲烟而飞鸣()④蹲其身()⑤观之,兴正浓()⑥驱之别院()课堂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幺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幺?⑶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幺?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幺?⑷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⑸文。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
《童趣》的原文和翻译童趣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活泼。
这是小编整理的《童趣》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童趣作者:沈复原文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5课,为精读课文。
原文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也能注意到最细微的事物。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
七年级语文上册 5 童趣 课文解读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
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童趣》这篇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作品。
记叙了作者沈复与妻子陈芸志趣相投,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童趣》这篇文章实为《闲情记趣》开头的一段文字,因为内容相对独立,所以可以独立成文。
这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作者童年的趣事。
全文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
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铺垫。
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为之“怡然称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树木,虫蚊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见到“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驱之别院”。
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效果。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
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
将本文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趣事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生活共鸣。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1、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
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
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
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
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童趣》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明察秋毫:视力好极了。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
(2)夏蚊成雷
(1)物外之趣 (3-4)草丛神游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 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 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并从中得 到乐趣。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品味童真童趣。 3、学会使用联想、想象的方法体会生活乐趣。
童稚 (zhì) 藐小 (miǎo) 私拟作 (nǐ) 鹤唳 (lì) 怡然 (yí) 壑 (hè) 癞虾蟆 (lài)(há)(ma)
文言文与现代文区别:
1、语言较精炼。 2、词语含义、用法不同。 3、句子结构不同。
文言虚词:
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之,的。
心之所向。
之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
之,代词。
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
于:
又留蚊于素帐中。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于,在。
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把
其:
必细察其纹理。蹲其身。神游其中。
其,代词。
节奏划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蹲其身,使/与台齐。 见/二虫斗草间。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联
想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
鹤唳云端
初中语文《童趣》教案
《童趣》创作背景《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教案建议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初中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时间不超过20分钟。
要点如下: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童趣》原文及教案《童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本课反映了少年儿童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2.聆听《四季童趣》、《捉迷藏》、《樱花》、《雪花飞舞》,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情趣。
教学重、难点:1.创编活动。
2.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做情景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拍手进教室,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
2.师生问好。
二、导入1.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热情的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录音)2.请小朋友们讲述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
3.复听歌曲并感受音乐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1.体验感知,聆听歌曲《四季童趣》范唱。
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到什么?2.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la 3.教唱歌曲时要按句听唱与教唱。
4.反复听范唱,跟录音哼唱曲调与歌词。
用“La”模唱主旋律,注意难点。
5.跟教师的伴奏学唱歌曲。
6.小声跟范唱完整地演唱歌曲。
7.创新表现,处理歌曲。
大家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这种形象?1(交流、处理、试唱)四、创编活动1.编自己的歌。
例:2/4 ×× ×× │ × × │ ×× ×× │ × — ‖ 6 1 2 3 │ 5 6 │ 5 3 2 1 │ 6 — ‖ 2.复习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自制碗琴。
五、课堂小结听着音乐下课。
《童趣》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5童趣 PPT课件
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第2 、3 、4 段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 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重点字词
藐(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
怡(yí)然癞(lài)虾蟆源自凹凸(āo tū)
为壑(hè)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方出神(正) ④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⑤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⑥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⑦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童
趣
沈 复
点击欣赏歌曲《童年》
沈复(公元1763—1807),清代元 和年间苏州人,字三白,以作幕僚、经 商为生,能文善画,曾一度幕游四方, 晚年学道以终。
《浮生六记》沈复撰写,是一部自 传体的作品。书中记述了作者平凡的家 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坎坷的 遭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 的世态人情。
课堂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 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 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 是热爱小动物的
课堂讨论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 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 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教案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5课(童趣)教案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特别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关心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什么原因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1、检查作业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舞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么样的启发?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