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详细讲解]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节选自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1)这样,资本按照定义是寻求增殖、寻求剩余价值的价值。
但是,如果说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话,剩余价值也产生追加的资本。
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是积累资本的动力。
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资本家有什么神秘的“积累”的欲望或倾向。
这基本上可以由竞争,由“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存在来解释。
马克思明确地说,若是没有竞争,增长的“熊熊烈火”就会熄灭。
①完全垄断化的资本(“单一的世界托拉斯”)将基本上是停滞的资本。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2)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是同作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种趋向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产量的扩大老是保持活劳动投入量和死劳动(机器和原料)投入量之间的一定比例,那么这种扩大很快就会达到物质极限(可供使用的总人力),从而也就达到利润极限。
在持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侵蚀利润,以致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逐渐归于消失。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对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来说并不是“中立的”。
它拥有大量的财富,可以用来扩大节省劳动的装备。
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久倾向,确实是资本积累的起文明化作用的主要的副产物,是资本主义客观上为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
资本积累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采取增加工厂设备和原料储备的价值这种基本形式。
从长期看,这种积累正象马克思曾经想象的那样,给人以深刻印象。
美国所有积累的私人非农场生产者的耐用货物的价值,以不变美元计算,在1900年和1965年之间增长了10倍以上,而这一估计肯定是偏低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由于逃税而偏低的官方登记的材料。
资本积累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统治阶级的行为。
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要以奢侈品形式消费掉,那就根本不会有资本积累。
资本就将被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正式提出来的。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产生财富的过程的阐释,指出了由劳动到资本之间的财富的变化,以及财富的转化和分配方式。
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职位、价格和资本主义的利润。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特点
(1)劳动的形态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劳动过程,其过程或形态不仅是劳动力的购买和出售,也包括了资本投资、以及有关价格、贸易、负担等劳动。
(2)价值分配方式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市场上的价值通过更多层次的价值分配而实现。
劳动的收入是由其劳动产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资本的收入则是由其对价格控制而实现的。
3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它指出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发生的活动,并说明了财富如何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流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和
攫取的方式获得大量财富,而劳动者只能依靠其劳动获得有限的收益。
4结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贫富不均的真相。
它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他社会运动现象,同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谈资本积累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理论及当代价值1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其实质是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资本积累既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又是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
它包括资本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等。
认真解读资本积累理论,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指导意义。
1.1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重新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用于积累的资本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要进行资本积累,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一部分用于积累,所以,在剩余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
如果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规模就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
而剩余价值总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预付资本的大小。
1.2资本有机构成。
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的构成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它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称之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比例,称之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伴随着资本积累地进行,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会增大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减少可变资本的比重,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所以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3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过剩的劳动人口,它的形成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
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如何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邱海平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资本积累过程,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和社会经济内容。
尽管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因此,资本积累这个范畴,正如资本范畴一样,首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是一个历史范畴。
明确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前提。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狭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主要是指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而广义的资本积累理论还包括资本论!第三卷的有关内容。
要讲好狭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关键要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简单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实质的理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马克思先分析简单再生产,然后重点分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对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三个重要的事实:从连续的再生产角度看,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预付的,而是工人阶级自己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价值;即使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后,必然会使资本家的所有资本都成为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其实质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因而它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既是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永久化的结果。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料(如果在内含或外延方面不能增加对就业工人剥削的情况下还必须追加劳动力)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收入差距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的基本理论。
运用它可以分析、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
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2、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
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增加。
其中,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再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马克思主 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关键意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些剩余价值一部分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则被用于资本积累。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也会日益扩大。
一方面,资本家的财富不断积累,生活越来越富裕;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则日益贫困化,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资本积累的后果之一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导致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
这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提供了随时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后备军;另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使得资本家能够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还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
少数资本家占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广大工人阶级则越来越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上,还体现在社会地位、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此外,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
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
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P634)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
”(同上P649-650)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
(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
”(同上P66③“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并将其重新投资以增加资本量的过程,而资本集中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不断集中的趋势。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资本积累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之一。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进行生产和投资,从而推动了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的核心机制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挤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他们实际获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不仅包括资本的扩张和增长,还涉及到资本的再生产和再投资。
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种循环不断地加速了资本的积累速度,同时也加剧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
与资本积累相伴随的是资本集中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技术的进步,资本不断地从小资本家手中流向大资本家,最终导致资本在少数大公司和财团手中的集中。
这种资本集中不仅加剧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大资本家通过垄断市场和压低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工人阶级则面临着失业和工资下降的压力。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和阶级斗争的加剧。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建立。
论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动所得。事实果真如此 吗?这一结论 真的符合社 会现实吗?其实不然 ,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的前提中 就鲜 明地揭露 出, 或者说反 击 了资本家 “ 勤俭致 富” 这一弥天大谎 。他论证说 , 资本主义是在剥夺 农 民小生产者的基础上创造 自身出现的前提的, 对 农 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全部历史过程 的基础。 封建社会 的经济形式 , 一般都是分散 、 孤立、 保 守的 自 然经济式的生产方式 ,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
一
首先 , 什 么是 原始 积 累 呢?马克思 总 结道 :
“ 所谓原始积 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 生产 资料分 离 的历 史 过程 。 这个 过 程 所 以 表 现 为 ‘ 原始 的 ’ , 因 为 它 形 成 资 本及 与之 相 适 应 的生 产 方 式 的前 史。 ” [ 1 ] ( 啪 也就是说 , 资本原始积累使得劳动者与 劳动资料所有权彻底 、 无情地分离 。马克思在分析 出这一历史前提之后 , 还界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 始性 : 它处于资本形成的早期 阶段 , 其历史使命是 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更为广泛、 更为有利的前提 条件和发展境遇。具体而言 , 大致体现在两个 向度 上: 一方面创造 出货币、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的持
本主义精神》 一书当中, 马克斯 ・ 韦伯大肆宣扬具
有理性的资产阶级的开创性 、 勤俭创业精神。倘若
[ 基金项 目] 中国矿业 大学人 才引进 资助 项 目的阶段 性成果
3 5
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逻辑推演 的话很容 易得 出一个 结论 : 资本主义“ 经济关 系” 完全是资本家辛勤劳
构了不合时宜的 旧生产方式。马克思对“ 资本原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C O N O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1 1 . N o . 4
马克思主 义对资本积累的分析复习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积累的分析复习在当今社会,资本积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积累的分析具有深刻的洞见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了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成为了资本积累的基础。
为了实现资本积累,资本家不断追求扩大生产规模。
他们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种循环使得资本不断积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资本积累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资本积累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了大量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而工人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取微薄的工资。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家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工人的相对贫困却日益加剧。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资本积累造成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每个资本家都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而进行生产,缺乏对整个社会生产的统一规划和协调。
这导致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经常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
再者,资本积累引发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协调和组织。
但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和社会需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资本积累在国际范围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达国家的资本家通过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剩余价值。
这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依附性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此外,资本积累还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这种技术进步同时也导致了工人的失业和劳动强度的增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积累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第四节中, 分析了不增加积累也能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原理。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同时当作是一个劳 动过程来考察,这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酷奥达, 就不仅依赖于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还受到在劳 动过程中生产力提高的因素的推动。只要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劳动、土地、科技的伸 张力,也就是把自然力运用于生产过程,就可以 不追加劳动的条件下,增大使用价值生产规模。 • 洪远朋在《资本论》全部分析得出非积累原理有:
• 第三种意见。如果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当作 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积累则 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如果分析现实 的扩大再生产,除积累外,还有非积累的 源泉。(赵人伟)。 • 第四种意见,从资本的角度看,积累是扩 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从其他社会的观点 看,扩大再生产除积累的源泉外,还有其 他源泉。
•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和 商品价值降低,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增加相对 剩余价值量,从而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数量;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降低,可以使资本 家在实物上保持原有消费品甚至增加消费品数量 的条件下,减少消费基金,增加资本积累基金的 数量;再次,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 降低条件下,同样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加资本积累数 量;最后,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旧机器设备就 会不断用效率高,价格低的新及其和设备替换, • 不变资本部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得到更有 效的利用。
• ㈠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 第一种意见:因资金积累而发生的生产规模的扩 大,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没有资金积累而发生 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 第二种,刘国光认为: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 的数量以及生产产品的数量,不是由于生产技术 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而纯粹是由于劳动 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不是 由于劳动量的增加,而是由于生产技术改进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扩大,就是内涵的扩大 再生产。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是区分扩大再 生产的外延性和内涵性的基本标志。
最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述评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述评政治经济学段冰(201020093)【摘要】: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论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做出系统介绍,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前四节分别介绍了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关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和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五节在总结前四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做出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积累简单再生产原始积累资本积聚1、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第一部分,属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七篇的第一章。
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财富的占有,而资本主义法律把这种产权占有固定化,导致工人的贫困和资本家的富有,但是,从过程看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因此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关于资本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如此描述:“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必须周而复始的经历同一个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生产的条件就是再生产的条件。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的生产,即再生产。
生产资料就是从社会产出中分离出来,重新投入生产过程的产品①”。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论述,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理论,而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分析,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条件的分析。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和资本积累的实质。
社会再生产的性质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行资本的职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行资本的职能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伟大贡献之一。
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缩短必要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中必要 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而生产剩余价 值的方法。 值的方法。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的价值→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 的价值→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 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思考题
•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 什么? 什么? • 2、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 是什么? 是什么? • 3、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可以得到 、 哪些启示? 哪些启示?
• 第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 •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以及马克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 以及马克 思用以剩余价值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所得出的结论,就不能照搬来理解社会主义 式所得出的结论 就不能照搬来理解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也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如分析了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要的指导意义。如分析了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揭示了人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 第二,资本积累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第二,
• 积累是人类的一般行为,资金积累和扩大再 积累是人类的一般行为, 生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物质基础。 生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物质基础。 • 资本积累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启示 要从 资本积累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启示:要从 实际出发增加企业资本积累量; 实际出发增加企业资本积累量;要重视企业 技术构成,实现技术创新 实现技术创新; 技术构成 实现技术创新;要合理使用企业资 本积累方式;要合理分配运用积累的资金。 本积累方式;要合理分配运用积累的资金。 • 资本积累理论指导我们在当代认识资本积累 的特殊性即个性, 的特殊性即个性,在实践中为实现社会主义 积累的历史趋势而推进积累。 积累的历史趋势而推进积累。
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
经济评论 2007年第1期ECONOMIC RE VIEW No11 2007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杨文进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存在着形式上结论与逻辑上结论之间不一致的矛盾。
从资本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逻辑发展看,资本积累的结果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一定是劳动供给的不足和工人阶级的富裕化;而对资本家阶级来说,资本积累只是使他们得到权力与荣誉,但积累的主要成果却并不被他们所享有。
因此,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异化过程。
关键词:资本 资本积累 竞争 市场经济 传统上,人们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理解,往往是以马克思自身形式上得出的结论为依据的,而在实际上,在这些形式结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与形式结论不完全相同的结论,理解这种逻辑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结论,对我们正确认识资本和资本积累,从而正确认识我们今天进行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资本性质理论要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必须首先认识他的资本性质理论。
因为资本积累理论既是他的资本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资本性质理论的一种逻辑发展。
从理论上讲,资本理论是一定的价值与货币理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延伸。
虽然几乎所有的资本理论,都没有明确讲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无论何种资本理论,都是一定价值理论在特定经济制度和经济分析中的逻辑结果。
显然,建立在不同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资本理论,对资本本质和内涵的认识是不完全相同的。
如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资本理论,一定会得到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所得是对劳动剥削的结论;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资本理论,得到的则是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的结论。
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两个剑桥”之间的“资本争论”,尽管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却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结论。
①然而,如果仅仅依据资本所得是一种剥削就完全否定资本及资本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2019-05-26【摘要】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其基本内容与剩余价值理论等紧密相连,有着创新⽣产、规划资本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本次研究深⼊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内容详细,深⼊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其基本原理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本次研究深⼊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于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发展的应⽤对策。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概述1.1马克思简单再⽣产理论。
马克思的简单再⽣产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第⼀部分,属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七篇的第⼀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在资本主义⽣产⽅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种⼿段,同样,再⽣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增殖的价值来再⽣产的⼀种⼿段,资本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货币在不断的执⾏资本的职能”从这个基本理论来看,这种再⽣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其他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在⽣产消费、资产阶级和⼯⼈阶级等⽅⾯进⾏了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再利⽤的全⾯探索。
1.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章指出“通过把商品⽣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占有⽣产资料的资本家不付代价就⽆偿占有⼯⼈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程,这也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理解这部分的知识重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购买到劳动⼒这⼀特殊商品后,同⽣产资料结合起来进⾏⽣产。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双汇公司并购探讨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与双汇公司并购探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探讨,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问题,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新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利润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资本的积累水平和垄断地位。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是无限制的,但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资本积累难以长期持续。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双汇公司并购事件备受关注。
双汇是一家以生产猪肉类产品为主的企业,2016年进行了收购海外公司的并购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对双汇的并购事件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结合资本积累理论对企业经营活动动力的分析,有助于对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
双汇公司的并购事件不仅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资本积累机制的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资本积累往往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化和发展,通过不断扩大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支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积累对于双汇来说也同样如此。
通过收购海外公司,双汇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盈利空间,也实现了对全球猪肉产业链的更为全面的布局和控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资本的运作机制是不可避免的,资本向好处投资往往会得到更高的回报,而这也是驱动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资本积累也不是没有成本的。
一方面,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从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隐患。
另一方面,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和风险控制都存在挑战和困难。
这也说明企业选择资本积累策略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分析,不能仅仅看重增加利润,忽略其他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资本积累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双汇公司的海外并购事件,进一步认识到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资本积累的深层次规律和机制,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机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节选自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1)这样,资本按照定义是寻求增殖、寻求剩余价值的价值。
但是,如果说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话,剩余价值也产生追加的资本。
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是积累资本的动力。
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资本家有什么神秘的“积累”的欲望或倾向。
这基本上可以由竞争,由“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存在来解释。
马克思明确地说,若是没有竞争,增长的“熊熊烈火”就会熄灭。
①完全垄断化的资本(“单一的世界托拉斯”)将基本上是停滞的资本。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2)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是同作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种趋向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产量的扩大老是保持活劳动投入量和死劳动(机器和原料)投入量之间的一定比例,那么这种扩大很快就会达到物质极限(可供使用的总人力),从而也就达到利润极限。
在持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侵蚀利润,以致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逐渐归于消失。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对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来说并不是“中立的”。
它拥有大量的财富,可以用来扩大节省劳动的装备。
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久倾向,确实是资本积累的起文明化作用的主要的副产物,是资本主义客观上为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
资本积累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采取增加工厂设备和原料储备的价值这种基本形式。
从长期看,这种积累正象马克思曾经想象的那样,给人以深刻印象。
美国所有积累的私人非农场生产者的耐用货物的价值,以不变美元计算,在1900年和1965年之间增长了10倍以上,而这一估计肯定是偏低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由于逃税而偏低的官方登记的材料。
资本积累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统治阶级的行为。
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要以奢侈品形式消费掉,那就根本不会有资本积累。
资本就将被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纯粹为了进行理论分析,在“简单再生产”的名义下说明过这种特殊情况。
这当然不符合正常运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任何“真实”阶段。
①我们已经指出过,资本主义的特点正是强制积累,即“扩大再生产”。
注释:①我们可以说:它接近经济周期中一定阶段的停滞状态。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由生产劳动所生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掉。
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转化为奢侈品,从再生产过程中消失。
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追加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工厂设备、原料和劳动力。
这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能够造成剩余价值的新增量,从而造成资本的新增量。
资本主义的早期“浪漫派”批评家之一西斯蒙第就已经懂得,这一运动是按螺旋形发展的,马克思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曾以赞许的口气提到他。
资本积累只是因为被资本家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没有被奢侈挥霍掉才有可能。
这一事实,是关于利润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所谓“节欲”理论(更确切地说是辩解)的出发点。
①历史上没有丝毫迹象可以证实这样一种设想:即社会各个成员本来财力是相差无几的,只是由于一些成员有“俭朴习惯”而不象别的成员那样随意挥霍才产生出资本来。
相反,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证明,在一个以前几乎完全限于自然经济(产出的货物只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里,大量“资本”(表现为贵金属及其他财富的形式)的突然出现,不是“俭朴”的结果,而是大规模的海盗行为、抢劫、暴力、偷窃、奴役人和贩卖奴隶的结果。
十世纪和十三世纪之间西欧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起源的历史,从地中海的海盗行为经过第四次十字军征讨对拜占廷的劫掠到对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领土的经常性袭击,是这方面最雄辩的说明。
注释:①甚至熊彼特也千方百计维护这种关于利润的“节欲”理论,虽然并没有赋予它象在西尼耳那里那样的庸俗性质。
“资本家把基金变为资本流,他为节欲而得到时报酬,进入基金的积累。
甚至在物质上可能的场合,对节制消费也没有额外的报酬”(《经济分析史》第661页)。
还可参看《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第16页。
(4)这个没有得到历史证实的理论,从当代的经济分析来看甚至更加荒唐。
没有人能够严肃地认为,洛克菲勒、摩根和梅隆必须为他们没有把成百上千亿美元花在购买更多的游艇、住宅和私人飞机上的美德而得到补偿—这是节欲说的粗俗说法。
还有一种更精致的说法,即认为资本所有者的利润是因为他们把“基金”变为长期投资的“流”而得到的。
这完全是一种循环论证。
因为,“基金”如果不正好是从“流”中产生出来的,又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就是说,资本如果不是积累的利润,又是什么呢?否认利润产生于生产过程的观点,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情况的一切科学的与实际的观察面前只能逃之夭夭。
只要我们了解这一点,关于利润的任何节欲理论就没有存我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过程的考察,是按照两个不同的和继起的抽象层次进行的。
在第一卷的“资本一般”的范围内,他基本上是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交换中发生和流出来的东西这个角度来考察资本积累的;在第三卷中,他是从在“许多资本”领域中发生的东西即资本主义竞争这个角度来考察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增长)的。
所以,关于马克思的批评者对第三卷中阐述的资本积累的运动规律所提出的主要批评意见,我将在给该卷写的导言中加以考察。
这里,我只考察资本积累对雇佣劳动的基本影响。
马克思不象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其中包括某些对资本主义的最严厉的非马克思主义批评者,他不认为资本积累对雇佣劳动的地位具有简单明了的不利影响。
马克恩研究了经济周期中实际工资的运动情祝,他决没有忽视当资本以最快速度积累时工资达到最高水平的事实。
①但是,他又一次力图越过这些明显的事实去研究资本积累对劳动产生的价值上的基本变化。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6—197页。
(5)于是他得出这样一个论点:资本积累进行的方式本身,资本主义进步的动力本身(固定资本即机器的发展),包含着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的强大动力。
因为,既然这个价值是为恢复工人按一定强度进行生产的能力所必需的一定量消费品价值的等价物,由于消费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引起的这些消费品价值的降低,在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这个论点的意思,既不是说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相反,它是以中短期内实际工资稳定不变的设想为根据的),也不是说工人阶级有“绝对贫困不断增长”的倾向。
我们将在这个导言的下一节讨论这个误加在马克思头上的理论。
但是这个论点的确是说,如果劳动产业后备军的长期趋向是稳定不变或不断增长的话,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成果最终是大部分落入资本家阶级手中,变成为补充的“相对剩余价值”。
在世界范围内,自从资本主义存在以来,肯定一直是这种情况。
正象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在扩展时,不仅要创造新的职业,而且还要创造新的失业(破坏先前的工资劳动者、特别是以前不受雇于人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的就业)。
但是计算“劳动力的世界平均价值”自然是一种无意义的抽象。
的确,自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向其余世界倾销大批生产的廉价商品以来,至迟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种分岔发展的趋势:西欧的劳动后备军长期下降(作为向外移民和商品出口的结果),而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后备军则上升。
(这后一种过程当然包括大批的资本主义以前的农民、畜牧者和手工业者转变为无业的游民、迁徙不定的季节工和强制劳动者,与西欧几个世纪以前发生的那种情况相似。
)因此,“世界范围的资本积累”的发展必须看作是一个有机能整休,而不是不同国家的资本积累过程的简单总和。
世界市场好象一个巨大的虹吸管,把价值从我们星球的南部转送到北部(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转送到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世界市场的这种作用成了帝国主义制度的根基。
如何从理论上来说明这种现象的讨论,还处于开始阶段,①这里必须指出,这种现象本身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不平衡运动的基础之上的,它把马克思打算放在《资本论》原来计划却从未写成的第四卷、第五卷和第六卷论述的那一切方面都引进了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
注释:①例如,可参看:萨米尔·阿明,《世界性的积累》,1970年巴黎版;阿吉里·埃曼纽尔,《不平等的交换》(包括与沙尔·贝特兰的讨论),1972年伦敦版;克里斯提安·帕洛阿,《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1971年巴黎版,以及欧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1975年伦敦版,关于这几本书的讨论。
非常有趣的是,M·亚瑟·刘易斯在他的《在劳动无限制地充分供应情况下的发展》一文(《曼彻斯特经济和社会研究》第22卷,1954年5月号)中,力图证明,加速的资本积累意味着产生大量工业劳动后备军;但是他把这种情况仅仅局限于开始工业化的阶段,并不同意马克思关于机械化过程不断恢复这种后备军的设想。
(6)资本积累是财富以商品形式、价值形式的积累。
价值生产变成了目的本身。
劳动被贬低到了用以取得货币收入的手段的水平。
《资本论》的最引人注目的和最“现代的”部分之一,是考察资本积累对工人和劳动本身造成的非人道后果的章节。
马克思自己给第一卷德文第二版加了这样一个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不仅对资本家说来变成了商品,而且对工人自己也采取了这个形式,这表示劳动的这种贬低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命运。
“官方”政治经济学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直到工人对流水作业线的加速生产愈益频繁地进行反抗之后,才发现了马克思由于透彻了解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机制而早已预见到的东西。
因为资本积累的先决条件是为利润生产,因为它把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作为它存在的理由,精确细致的成本核算要求不断地为降低成本而改组生产过程。
从单个资本主义企业的角度看,一个工人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具有基本权利、尊严和发展其个性的需要的人。
他是一个“成本因素”,为了把成本降到最低,这个“成本”也必须经常地并且毫无例外地用货币来衡量。
即使“人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考虑”被包括进劳动组织,它们归根到底也只是集中在“节省成本”上(节省过多的临时工、过多的工作中断、旷工、罢工等一般管理费)。
①注释:①最极端的情况是成本津贴费用分析中的“成本全盘化”作法,它把人的生病和死亡都用样以货币成本的形式作出结算。
(7)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庞大的非人道化的企业,把人从目标本身变为赚钱和资本积累的手段的企业。
必然要把工人和一般男女变为可怕的设备的附属品和奴隶的,不是机器,也不是技术上的强制。
促成这种骇人听闻的趋势的,是各个企业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资本主义原则。
如果投资的指导原则不再是相互竞争的各个企业的“成本节省”,而是全体人类最适当的发展,那么完全可能设想有别种类型的工艺和别种类型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