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合集下载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简单认识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简单认识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简单认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此三者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三者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这三条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却又有着极大的差别。

相对而言,质量互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好比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对应着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对应于人性中的感性、知性和理性。

另外,虽然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

但前两个规律是从事物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揭示事物内部发展的动力和状态,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从螺旋式的前进运动方面揭示事物的辩证发展,以最一般的形式总括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它往往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的本质,它的作用在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自黑格尔提出这一理论以来,只有马克思一人真正从本质上高度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其他的哲学家普遍都没有能够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而是停留在肤浅的表象上。

以我大一学生的哲学知识水平当然无法深入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我所能做的只是简单认识、理解经马克思解读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要认识、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何为“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故而此处所提的“否定”应为辩证否定观。

课本上已经清晰地写出了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我便先对其四个部分做一个简单分析。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统一于自身的活动,故即使是受到外部因素驱动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表现出来。

另外,唯有内部矛盾导致的结果才有必然性,任何外因的否定都具有偶然性。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同一性,因此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把握住。理性的特点是间接性,它与现象之间存在对立性,不能直接把握住,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到。 通常人们习惯于停留在直观概括上,把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联系称作规律性的东西,如把新陈代谢现象直接称作新陈代谢规律。因为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中经常可以感觉到。在哲学上普遍性是规律性自身具有的一个特点。然而,这种直观概括出来的普遍性并不是辩证法的规律,而是辩证法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辩证法规律具有的特点是普遍适用性。这里的普遍适用,其范围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必须在三个领域都适用,才能称作辩证法的规律。 新陈代谢现象尽管具有普遍性,但是,它的普遍性程度没有达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都适用的高度。在无生命的无机界,新陈代谢规律就不存在了。这一事实说明,新陈代谢只是辩证法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辩证法的规律本身。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辩证否定观的关系》一、引言在哲学和逻辑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都是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关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1.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概念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之一,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的。

1.2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1.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辩证否定观的内涵2.1 辩证否定观的概念辩证否定观是辩证法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实现的。

2.2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过程实现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2.3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具有积极作用,否定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启示。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辩证否定观的关系3.1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辩证否定观的内在联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都强调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它们都指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3.2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辩证否定观的区别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即通过否定推动事物的发展;而辩证否定观更侧重于对立统一的过程,强调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3.3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共同点在深入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补充。

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加强调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辩证否定观更加强调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深刻规律。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4.1 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的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观都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我认为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否定之否定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否定之否定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否定之否定定律的理解与认识否定与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亦被称为“肯定否定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

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方面。

这两个方面互相斗争着,当肯定方面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

但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否定的因素发展的结果,但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的抛弃,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同时它又被后一个阶段所否定。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充分展开,否定进而发展为否定之否定。

由于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影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可能暂时发生逆转、倒退和偏差等现象,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曲折,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以最一般的形式总括了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

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的。

他认为否定之否定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否定之否定是对原来概念的扬弃,使它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每一次否定之否定,既是一次发展的结束,又是新的发展的起点。

但是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的理解才转变成唯物主义的科学内容。

否定之否定是指同一事物的同一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过程。

每个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

所以,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质的自身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个环节两度否定,这是普遍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方面、趋势,它们是对立的。

同时,肯定与否定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2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处于肯定阶段。

当否定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处于否定阶段。

新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经过斗争,对否定阶段再一次否定,使事物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

因此,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日臻完善的过程。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对证统一规律是核心和实质。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辩证法的根本内容、发展动力,并且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向上学唯物辩证法揭示并科学地论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性质,它是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新事物需要吸收旧事物中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得以发展,如果新事物将旧事物全部抛弃,割断和旧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想要发展是不可能的。辩证的否定是保留旧事物中有价值的,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制度,每次制度的转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奴隶主等新事物,但仍是集体劳动,形式也仍以采集经济为主,到了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了,也出现了君主立宪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新事物,但阶级间的压迫和关系与奴隶社会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辩证唯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旧事物换成新事物,是在吸收了旧事物的同时发展新事物,联系着新旧事物,促进新事物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是“扬弃”。 所谓扬弃,从哲学上讲,是既要克服又要保留,既要舍弃又要发扬的意思。《论语》有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弃”,意思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中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的是孱头,不分好坏,全盘否定的是昏蛋,不分好坏,全盘接受的是废物。所谓的“拿来主义”应该是占有,然后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男尊女卑、裹小脚等落后文化已消失,但中国自古以来尊老爱幼、仁爱等美好品德至今仍被发扬。又例如中国根据基本国情选择了社会主义,但又因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最后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另一角度看,“扬弃”也可解释为创新。著名的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曾经说过“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创新。”苹果公司在传统基础上赋予新内容、新概念、新文化,提出“科技要和人文、艺术融合,才能产生让我们的心为之歌唱的结果”,使苹果的每一款作品都成为一件艺术品,在电子产品界成为龙头老大。

否定之否定规律举例说明

否定之否定规律举例说明

否定之否定规律举例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听起来好像很高深的样子,其实说白了就是一门哲学,咱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聊聊。

想象一下,你刚买了个新手机,满心欢喜,但第一天就摔了一下,哎呀,心里那个懊恼啊!这就是第一种否定,原本的快乐被摔坏的手机给否定了。

这时你就开始想,哎,这手机是不是该换了,还是修一修更好?你开始对手机的功能和耐用性产生怀疑,心里想着,“这东西真不靠谱吗?”这就有点像是你对自己选择的否定,内心的纠结。

你可能去修手机,花了些钱,结果它恢复得不错,甚至比之前还要好。

你发现它的某些功能更强大,体验更顺畅,心里顿时舒坦了。

这个时候,你对刚才的否定又进行了反转,终于又找回了当初的喜悦,甚至超越了之前的状态。

这样的过程就叫“否定之否定”,就像是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刺激得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得是,真的不想让人太无聊。

再比如,考试的时候,分数出来了,心情跌到了谷底,完全不想面对,那种失落感简直是透心凉。

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想,哎,看来我就是个学渣。

这是第一种否定。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安慰你,告诉你学习方法,或者你自己反思,发现这次失误是因为准备不充分。

于是你下定决心,重新复习,努力弥补,最后考得特别好,心里那种自豪感简直是不可言喻。

原本的否定又被打破了,甚至变成了更强的自信,感觉自己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魅力所在。

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变化,有时候你觉得一切都糟透了,可没过多久,事情又变得意外顺利。

像是吃饭,有时候吃了难以下咽的东西,心里一阵失落,想着下次再也不点这个。

然而,几天后,朋友带你去的地方有个类似的菜品,结果味道出乎意料的好,你又被吸引了。

这就好比否定了又否定,生活总有惊喜给你。

否定之否定就像一场人生的游戏,有时候你处于低谷,有时候又能逆袭。

生活中这些小插曲让你明白,虽然总会有失落,但也会有新的开始和希望。

每次经历都会让你成长,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结果往往会更丰盈。

别担心,生活总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惊喜,真心期待每一次的反转,让我们一同期待吧!。

论《共产党宣言》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论《共产党宣言》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论《共产党宣言》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方法论作者:饶银华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10期饶银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并发表于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党纲,其包含了丰富内容和科学方法论。

正如列宁所高度概括的那样:“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

”[1]本文着重论述《共产党宣言》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时,所使用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一、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其基本含义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并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亦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成分。

这一科学规律还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构成的,而否定之否定是其中心环节,因为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该事物矛盾解决的方式,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观告诫人们,对一切事物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应与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划清界限。

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以及该社会制度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甚至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等,都无一例外地对其进行斥责、诅咒和谩骂等,对其全盘否定,从而陷入形而上学否定一切的境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的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

(1)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既统一又对立的结果,不是外力的作用。

(2)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而不是事物联系发展的中断。

(3)否定是事物自身的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继承又抛弃改革,实质是扬弃。

(4)否定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而不是同一水平的循环往复。

2.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1)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自我否定的性质,要求我们对待事物要全面,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2)否定作为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也就意味着否定本身在实践中也有积极意义,不可轻易的认为肯定就是好的,而否定就是坏的。

(3)“扬弃”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兼收并蓄,既保留又要克服,既继承又要发展,既不搞否定一切,也不搞全盘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但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完成的,而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来完成的。

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第三个阶段在形式上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因而彷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形式上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有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者中最不容易理解的便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平常接触的只是单纯逻辑学里的“非非A等值于A”,这只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符号形势,然而从概念上把握起来就要复杂深刻得多。

三大基本规律揭示的客观实在物的规律,从运动的绝对观点来看,其实就是在揭示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

而否定之否定规律较之于其他两个规律则揭示得更完整更宏观。

简单说来,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在运动的初始状态是以“肯定”的方式存在,然后发展,进入自身的对立面,达到对自身的“否定”,然后再发展进入新的肯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

事物整体的发展状态成螺旋式上升。

要全面的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哲学中的“否定”概念。

它不同于平常我们交流中的那种语义概念。

交流中的“肯定”一词大多指“接受”|“认同”甚至有“赏允”的含义在里面,而“否定”的含义与他相反,指“不接受”“不认同”,所以生活交流中的否定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在参照自身价值观后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而哲学上讲的否定对抽离了具体形态的物或者说是普遍到万物的否定。

这种否定是辩证的,没有肯定也就谈不上否定,二者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的前提,就好像“美”和“丑”这两对辩证的描述性词语一样。

所以说哲学讲的肯定与否定实际上只是一种规定性。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论断,当你规定了这件事“是什么”,就等于否定了这件事“不是其他的什么”。

当规定了中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否定了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否定了以对外交往为中心。

客观实在的事物本身具有有限性,而有限性本身便是一种否定。

所以哲学中辩证的否定首先是一种自我否定,而非来自于他物的。

如果把事物本身的自在性看成一种肯定,那在他之后的发展都可以视作是一种否定。

这种否定并非是全盘的割裂与放弃,而恰恰是我们所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意义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意义

谈谈你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意义一、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它破坏现成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最初,肯定因素处于支配地位,否定因素处于被支配地位。

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因素总会由弱变强。

一旦否定因素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

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着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由此可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麦粒—植株—麦粒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很好的例子。

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

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

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

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

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

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考察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种种仿佛向旧东西回复的神秘而有趣的怪圈。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锂是一个金属元素,属于活泼元素,外层电子是一个。

锂元素之后是铍、硼、碳、氮、氧、氟,这六种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氟元素之后的氖是惰性气体,氖的外层电子是8个。

这个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是钠,也是一个金属元素,又是活泼元素,外层电子还是一个。

钠元素又开始另一个周期。

从锂、氖到钠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氖是对锂的否定,钠是对氖的否定,其公式,从形态上看,是“固态——气态——固态”;从属性上看,是“金属——非金属——金属”;从外层电子的数目看,是“少——多——少”。

钠元素和锂元素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金属元素;外层电子都是一个;都是活泼元素等。

但钠和锂又有质的区别:钠的原子量比锂大,比重和导电性比锂大一倍,熔点比锂低一倍,比锂更加活泼。

可见,钠不是锂的重复,而是在另一个阶段上“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

例2:生物的生长过程。

生物的生长过程表现为“种子——植物——种子”。

以稻谷为例。

稻谷种到一定的土壤中,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内部的胚芽就会突破谷壳长出谷芽来,谷芽继续吸收谷种里的养料,当谷种里的养料吸收完了,幼苗能独立生活之后,便依靠它的根吸收周围土壤里的养料,慢慢地长成秧苗,秧苗经过分蘖、抽穗、扬花、灌浆,最后又结成一穗穗金黄色的稻谷。

在这里,“种子——植物——种子”,具体表现为“稻谷——禾苗——稻谷”。

这个发展过程,经过了两次否定:禾苗否定了作为种子的稻谷,作为果实的稻谷又否定了禾苗。

在这里,尽管前后都是稻谷,但是,作为果实的稻谷已经不同于原来的谷种,它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如果加以培育,质量也可能提高了。

例3:社会的历史演进。

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经过原始社会的公有制——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选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

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

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方面。

这两个方面互相斗争着,当肯定方面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因素而成为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否定的因素发展的结果,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作为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的否定。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同时它又被后一个阶段所否定。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充分展开,否定进而发展为否定之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往往重复出现旧的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

否定之否定是回复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有的事物的发展,回复性比较明显,有的事物的发展,前进性较为突出。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不断地被扬弃,不断地变化、更新。

由于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影响,这个过程也可能暂时发生逆转、倒退和偏差等现象,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曲折,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前进性,以最一般的形式总括了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大力神西西弗斯因违反众神的意志而被罚去推石头上山,无论它怎么努力把石头推上山顶,石头都会自动滚落下来,这很明显就是劳而无功的,但他却不屈不饶,每天重复着这单调的动作,终于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撼动了众神,得到了解脱!他是那个敢于否定不合理一切并打破命运桎梏的英雄!正是因为对腐朽过去的否定,才催进新时代的步伐!正是因为哥白尼对对地心说的否定,才揭示了日心说这个正确的天体真相!正是因为有马丁路德对教会持有圣经解释权的迟疑,才推进了基督教改革!正是因为毛泽东对王明错误路线的否定,才保住了革命的火苗!正是有邓小平对华国锋两个凡是的否定,才有改革开放一派新气象!辩证的否定,推翻了旧时代的围墙!事物在发展中似乎会反复的运动,而列宁称之为“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谈谈你对否定之否定之规律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意义

谈谈你对否定之否定之规律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对否定之否定之规律的理解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它破坏现成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最初,肯定因素处于支配地位,否定因素处于被支配地位。

但是,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否定因素总会由弱变强。

一旦否定因素由被支配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

事物最终之所以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

因此,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含义:事物由于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矛盾而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又发展到第二次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有着某些特征相似,但这第三阶段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事物,是一种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由此可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很好的例子。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后来这种公有制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被废除了,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自己的发展中,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自己的公有制。

不过这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的那种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理解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理解

1.彻底一贯的唯心主义(黑格尔的)是精神形态的辩证法:精神在对方那里就是在自己这里(或者说精神自己预先设定自己而后否定自己从而生产出对方并从而再否定对方将对方重新收回自身内,精神就是这个永恒的创造对方并扬起对方的运动本身)!精神不仅是这样的存在,而且还知道自己就只是这样的存在!精神以这样的总体性的绝对自信的态度决定对自己进行思维具体的再现,亦即自我展现为自己生产自己,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绝对自由的绝对精神本身(作为集成一切的包罗万象的真理的全体)。

那么这样的精神具体是怎样操作自己发展出自己的从而实现出自己的这个唯一宿愿的呢?精神发现,它在在对自己的上述本质特征的仔细考察中,可以把自己更简单凝练的概括为一种方法:否定的否定(纯粹的逻辑形态的辩证法/设定-否定-否定的否定:抽象形态的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正是在这种绝对的否定运动中,精神发现自己原来的预先设定自己已经不是预先设定的了,而是通过生产出对方并同时把对方扬弃在自身内回归自己,从而是最初的自己的恢复。

但这个从结果回到开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是扬弃式的否定运动,它把异己的对方内化为自己的环节,从而涵盖了对方。

这样,它就是成长的发展的不断丰富自己集成自己的从潜在到自觉的自我生成的运动本身(自动的或说智能的自主活动)。

于是精神持着这种自己本身的特性的态度,绝对自信的决心要运用自己的这个辩证的否定方法思维具体的再现(生产/创造)出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绝对自由,并在那里完结自己,因为那时已经将一切收纳入自己之中或者说消除了一切异己的东西,没什么再需要认识扬弃了的!最终精神自己毫无悬念的成功的生产出了包罗万像的自己(或者说它把这个方法当做一切事物的灵魂并应用到一切事物,把一切事物加以思维的改造并认为这只是自己的生产活动,而且把到达自己之前的一切必然环节都当做是自己的生成过程的必要前提,这整个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作为全体才是真正的自己亦即思维具体的清楚的理解了知道了自己的绝对精神(绝对的知),不再是像开始那样的只是模糊的意识自己的决心了!)。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疑问。

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经常被用到。

这个规律源自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反向思考和否定来找到真理。

这种方法论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还可以引导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框架,无法从其他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打破这种思维框架,从反向思考的角度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发现隐藏在问题表象之下的本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有时候,我们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

而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地对我们的认知进行反思和修正。

通过否定错误的认知,我们能够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否定之否定规律还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

在面对问题和困惑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固定的观点或立场。

而这种固定的观点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其他可能性的忽视。

而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主动否定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从其他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更加开放地对待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不是一种万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应用这种方法论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否定之否定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

我们需要在反向思考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陷入极端的观点。

其次,否定之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传统观点和经验。

我们需要在反向思考的过程中保持对传统观点的尊重,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否定之否定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基础之上。

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和猜测,而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总的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举例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举例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举例解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听上去复杂,其实就像生活中的一场大戏,角色换来换去,剧情层出不穷,真是有趣极了。

咱们先来想象一下一个小苗子,它从土里钻出来,迎接阳光。

这个小苗就是它的“初始状态”,它充满了生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可小苗也不能总停在这儿,得继续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苗慢慢长成了大树,变得枝繁叶茂,这就是“第一次否定”。

大树的生长虽然壮观,但它的成长也意味着小苗的消失。

肯定有人要问,难道小苗就真的死了吗?其实并没有,它的“消失”并不是彻底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你看,那棵大树又成了新的起点,它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大树的果实里藏着新的种子,这些种子就是小苗的“复活”。

当它们再一次落入土中,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小苗又会重新冒出头来,迎接新一轮的成长。

这时候,大家伙儿就能看到,否定之否定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再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夏天热得让人无处可逃。

炎炎夏日的时候,咱们总是想方设法找点儿清凉。

风扇吹的风不够劲儿,空调又得费电,真是让人头疼。

但就在这时,你发现秋天来临,气温渐渐下降。

这个变化就像是第一种否定,把热得发慌的夏天给否定了。

可是,秋天虽然凉爽,树叶开始变黄,冬天又在悄悄逼近。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树叶落光,似乎一切都变得光秃秃的,感觉就像夏天的一切都被彻底否定了。

可不可以这样说,冬天的到来是对秋天的否定,而这又是对夏天的否定呢?这时候,大家可能觉得冬天真是一场梦魇,光秃秃的景象让人无从下手。

但是,别忘了,春天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嫩芽破土而出,生命又重新焕发活力。

小草、小花开始争奇斗艳,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从未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魅力所在,生活的轮回让人感慨万千。

想想这规律,其实很简单。

它就是把否定当成一种推动力,把每一次的转变都看作新的机会。

就像咱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困难和挑战,仿佛是让你跌入谷底。

哲学笔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哲学笔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哲学笔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否定的概念。

在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两个⽅⾯。

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的⽅⾯,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的⽅⾯。

双⽅既统⼀⼜⽃争,⽃争的结果,否定⽅⾯战胜肯定⽅⾯,取得了⽀配地位,事物就转化到⾃⼰的对⽴⾯(⾃⼰的他者),这就是事物的否定。

简⾔之,否定是事物的⾃我否定。

这种否定,⼀⽅⾯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质的根本变⾰;另⼀⽅⾯,⼜保留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使之发展到新的阶段。

新旧事物之间这种既克服⼜保留,既变⾰⼜继承的关系,叫杨弃。

这是否定的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向否定阶段的。

⼀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两次向对⽴⾯转化的结果,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好像⼜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

但它在实质上是和旧的东西不同的、更⾼级的新东西。

这⾥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个确定的事物发展周期来说,其起点和终点是客观的,⽽不是任意的。

如⼩麦的⾃然⽣长周期是麦粒-麦株-麦粒,⽽⾮麦株-麦粒-麦株。

对这个规律更精炼的概括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或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

形象点说,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这是该规律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因为:否定是杨弃,⽽且是反复的杨弃。

否定⼀次,杨弃⼀次,否定之否定,是再杨弃。

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曲折的是因为:对⽴⾯存在着同⼀性。

对⽴双⽅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倾向使事物在经过两次否定之后,重复初始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是向旧阶段的回复。

当然,实质上是更⾼级的东西,只不过保留了原来的⼀些合理的特征或特性。

使它们看上去有相似之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说其普遍是说任何事物都要被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摘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在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辩证的继承性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1 ;揭示的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以及在新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新事物的产生。

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由该规律所构成的辩证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之所在――2 ,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实践观,矛盾观紧密相连的观点,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事物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本文主要从其演变和发展,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其内容和实质,以及该规律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这四个方面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

.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规律;演变及发展;关系;内容和实质;体现
一:演变及发展――3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理论,是G.W.F.黑格尔总结了欧洲哲学史上有关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

他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并用此作为构造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他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动与展开,并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认为任何概念都可以归结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

并将肯定视为抽象,相应地否定便成了对立面――具体。

而任何一个概念都是这二者(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因此,只有当否定再次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变成新的肯定时,概念才得以统一和完整,又因为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不同于一次那种简单的否定,而是经历了选择与取舍,使得二次否定后形成的事物在层次上高于肯定和一次否定的事物。

由此,便形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种开端的概念和最后的概念相重合的事物发展的过程,而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比喻为圆圈式的发展。

并以此阐明了“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过程。

虽然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也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比如他思辩的思维,以及客观地反映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这些合理的因素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直接思想来源。

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奉行‘拿来主义’,而是将这一规律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不再单纯地从概念来推导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是综合比较,从客观实践入手,使之成为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内容。

二: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的方面。

所谓肯定,就是指对事物的认可和包容,这种认可和包容可以给事物以‘自信心’,让其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谓否定,就是指对事物的批判和排斥,这种批判和排斥可能会给‘自信的’事物‘当头一棒’,促使其走向灭亡,转化为其它事物。

基于此,可以认为,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正如黑格尔所说:‘肯定的一面是一种同一的自身联系,而不是否定的东西,否定的一面,是自为的差别物,而不是肯定的东西。

’――4 当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在相互斗争时,如果肯定的因素更加强势,战胜了否定的因素,那么事物就会保持它原有的性质和状态;反之,如果事物否定的因素处于优势,那么必然会促使事物改变其原有的性质和状态,从而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而存在。

但即使如此,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也必须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

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肯定或否定,所谓的肯定或否定都是相对的,都有时间、条件、对象等的限制,同一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对不同主体来说都存在是肯定或否定因素的可能性,并且,如果一旦给予‘肯定’,那便否定了其对立面,反之亦然,例如,如果肯定
了‘它是一只狗’,必然地就否定了它作为非狗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事物的肯定与否定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主体所选择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否定或肯定。

而由此就构成了辩证的否定观,并且唯物主义的这一辩证否定观还是作为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而存在的,它不仅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能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没有否定,那么事物就会停滞不前,无法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质的飞跃;如果否定中没有肯定,事物也必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三:否定之否定的内容和实质
否定之否定不是对肯定的否定,而是对否定的否定,即对最初的肯定性的某种而不是全部回复,对事物发展的出发点的某种非全部回复。

只有在揭示了这种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过程的基础上,才能较完整地把握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完善的发展性质。

――5 事物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一次否定上,因为仅仅靠一次否定,即发生一次质变,是不能充分展示事物自我运动的丰富内容的,它所呈现的不过是事物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属的状态和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第一次否定的时候,就必须使第二次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6 。

这是因为事物在经历了第一个否定之后,虽然保存了被否定的事物中包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但这一否定阶段与肯定所形成的对立,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只有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才有可能使事物的肯定与否定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让事物有机会呈现一个完整地发展和完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讲,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之所在,成了促进事物质变的重要一步。

但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否定之否定就是使一事物质变成他事物,再质变成另一事物的简单的机械的运动,这样只会造成否定的无限持续,即事物被无限地单纯否定,而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是不是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却无从可知。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事物的演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是矛盾的自我展开,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似乎让人认为事物是在向着原来的肯定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归,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事物的回归虽相似于肯定但必然高于原初的肯定,这时候的事物相较于原来的那个事物也必然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

而这一过程从表现形态上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有其重要特征。

首先,它具有上升性和前进性。

这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又是扬弃,所谓扬,就是保留事物中那些积极的,合理的存在,弃就是摒弃或克服哪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存在。

通过扬弃的过程,使事物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趋于完善。

另一个重要特征则表现为周期性,在这之中又蕴含着回归性。

事物每经过两次否定,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可以视为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之后,新的事物又会在新的肯定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运动,这样前一周期的终点也成了下一周期的端点,如此由周期之间的首尾相连而形成的波浪不断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不仅是哲学领域,其它领域的发展都必然遵循该规律。

正如在数学中,两个否定就表示否定转化为它的反面,所谓‘负负得正’;在语言学中,否定之否定同样具有肯定的意思,所谓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例如‘它不是不好的’,它是不好的是对它是好的的否定,而它不是不好的则是对它不是好的的再次否定,如此便是否定之否定;而在生物学中,否定之否定则普遍表现为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上一代,例如种子长成植物,则由该种子成长起来的植物就否定了原来的种子,而植物所结出的新的种子又会否定该植物,如此便成了‘否定之否定’。

在社会生活
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演变,从原始的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劳动的进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原始统一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再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等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同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共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它以最一般的形式概括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为人们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及其辩证过程提供了全面的综合画面。

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必须科学把握这一规律,用以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使事物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苏〕苏沃洛夫《唯物主义辩证法》,6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19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3参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4参见黑格尔《小逻辑》,2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参见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16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85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