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杨炯简介 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合集下载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简介
2.杨炯的典故背景
3.典故内容概述
4.典故的历史影响
正文:
杨炯是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炯的典故主要涉及到他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中的事迹。

杨炯的典故背景发生在唐朝初期,那时正值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表现自己的才华。

杨炯在这样的环境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坛的佼佼者。

典故内容概述:
据传,杨炯曾在一座寺庙中题诗,诗中写道:“寺内僧人不知处,庭前老衲已无言。

”这句诗表达了杨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前人。

这句诗传到了当时著名文人刘知几的耳中,刘知几对此诗颇为赞赏,并感叹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典故的历史影响:
杨炯的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风雅和自信,展示了初唐四杰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这个典故也激励了后世文人,使他们更加自信地投身于文学创作,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炯简介】杨炯及其唐诗代表作梳理

【杨炯简介】杨炯及其唐诗代表作梳理

【杨炯简介】杨炯及其唐诗代表作梳理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

高宗上元三年(676)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曾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县附近)县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余。

《杨盈川集》原三十卷,今存十卷,有诗三十余首,全是五言。

成就主要在五律方面。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②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

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③不平:难以平静。

④牙璋:调兵的符牒。

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⑤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

绕:围。

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⑥“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⑦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诗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诗中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颇可代表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宏,允矣,初唐之杰。

……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

杨炯:王杨卢骆,耻居王后,初唐四杰唯一得以善终的天才杨炯卢前王后: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世人一贯认同的主张。

盛唐之时,大诗人层出不穷,文风鼎盛,诗作盛行,在历史上漂染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论诗不离四杰,而杨炯,正是初唐四杰中的一位。

杨炯,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同以文章诗词扬名于世,被世人合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又因为三人所生活的年代是初唐,所以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一直流传的叫法便是“王杨卢骆”,这个称呼无疑是时人依据他们四个人的才学而做出的排名。

可是“王杨卢骆”这个说法,却并没有让杨炯这个位居第二的才子满意,甚至让他极为不快,说了一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而这句话传出去后,也是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同。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初唐四杰提及杨炯,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昂,豪情切切,久转不绝。

杨炯的《从军行》可谓是古往今来最为优秀的边塞诗之一。

且观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叹的是边塞未至却思长风已起,寥寥十字久抒不平之意。

杨炯借用了乐府诗旧题《相和歌·平调曲》,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通过对边塞环境,征战历程等等侧面的渲染,在将一个书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远大抱负。

比之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的送别之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王子安这句诗难免有盗用曹植那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意,在本质上难免不如杨炯这句端正。

如果说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打开盛唐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杨炯的这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盛唐大门初启,所有书生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呐喊,正是这一声声的呐喊,唤醒了整个盛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才华鉴赏》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才华鉴赏》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才华鉴赏引言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初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几位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的诗人,他们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这些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作品的深刻内涵而受到后世的推崇和钦佩。

本文将对这四位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行鉴赏和探讨。

一、王勃1. 生平介绍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但凭借他出色的才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在青春飞逝中早早离世。

2. 作品欣赏(1)《滕王阁序》这首作品是王勃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陈琳的功绩,表达了壮志未酬、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描写了杜少府借调蜀州时的离别场景,以及王勃对其告别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充满了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慨,表现了王勃对仕途不如意的无奈与失望。

二、杨炯1. 生平介绍杨炯(581年-645年)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早年曾有过多次出仕失败经历,但最终克服困难成为一名将领,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2. 作品欣赏(1)《世说新语·文学》这篇散文记录了当时各种文学才子辈出的景象,并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与作品特点的描述展示了杨炯对于文学创作和人才培养的见解。

(2)《三峡》这首诗以描绘长江三峡为背景,展示了杨炯雄浑壮丽的诗歌风貌。

他用雄辩的表达方式抒发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敬畏之情。

三、卢照邻1. 生平介绍卢照邻(647年-678年)是初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特别擅长写景。

然而,他在仕途上屡次受挫,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作品欣赏(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美好的秋夜场景,并表达了卢照邻对于人事悲凉和诗人苦涩境遇的思考。

(2)《中秋闲居》这首诗以描绘卢照邻闲居的田园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其独特雅致的笔触和才华。

杨炯:郁郁不得志而寂寞一生的神童

杨炯:郁郁不得志而寂寞一生的神童

杨炯:郁郁不得志而寂寞一生的神童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初唐四杰”来说,这杨炯怕是知名度最低的,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滕王阁序》;骆宾王有“鹅鹅鹅”和《讨武曌檄》,卢照邻有《长安古意》,有《行路难》,那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倾羡了后世多少人。

算来杨炯身上的标签有两个,一个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再有一个就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了,从这“耻于王后”来看,他对王勃很是有些看起,而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杨炯同王勃应该不在一个层次上,无论才情或留传下来的作品,王勃都比杨炯要高一个档次,而“愧在卢前”也有些茫然,他同卢照邻应该差不多,无所谓谁前谁后,所以,他这句话真不是所云何来。

但当时的宰相张说对杨炯的评价倒是很高,据唐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既生瑜,何生亮”,自古文人相轻,杨炯和王勃同为一时之俊杰,年龄相当,都是恃才傲物之人,有点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

但说这话也许是他在前期说的,而后来对王勃看法的转变却很少有人知道;当王勃死后,杨炯为其文集作序,对他也是美溢有加,也许是对王勃早逝的一种惋惜,为此后无人与其争一时之长短的一声叹息吧。

杨炯,弘农华阴人,即今陕西华阴人,初唐诗人,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

又因故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则天除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这弘农杨氏可是望族,如果往上算,汉丞相杨敞,大学者杨震,还有那让曹操恨得咬牙的杨修等等,都是曾经的骄傲,只是到了唐时,家族中拿得出手的人似乎少了些,但基因是强大的,所以,在杨炯身上智慧的潜力那是多多。

杨炯是神童一枚,而他这神童之名可是考来的,当时有一种选拔叫“弟子举”,是由各地政府举荐天才少年,再由朝廷进行考核入编,以备将来任用,杨炯是十岁应弟子举及第,侍制弘文馆,也就算半个公务员了,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学习,还有银两进帐,真是羡煞人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作者:叶寒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皆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

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些。

其中又以杨炯,最为恃才傲物。

1“高开低走”的一生杨炯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

人家问:怎么像麒麟楦呢?杨炯就说了: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然后翩翩起舞。

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它变不成麒麟。

我看呀,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朝臣们,披着朱紫色的朝服,看起来人模人样的,其实他们和覆盖着麒麟皮的驴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写到这里,诗词君不得不感叹一句:杨炯是真敢说呀!这一段话传出去,得罪的可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杨炯因为这些言论,从此被朝堂上很多人忌恨。

私下里直言不讳,在文学上,杨炯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排名为“王杨卢骆”。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来自《旧唐书》)意思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我是很惭愧的;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却是不服气的。

杨炯的这种“狂”,是有底气的。

他自小就是神童,9岁就进士及第,10岁就进了弘文馆。

弘文馆,最初叫作“修文馆”,公元621年,由唐太宗李世民设立,招集天下名士,其中就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名流。

太宗即位后,改名为弘文馆,聚书20万卷,是国家藏书之所,也是皇帝招纳贤才之地。

杨炯进了弘文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所有人都以为他的前程不可限量。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点。

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我以为我的人生终于要扬帆远航了,你却告诉我,船只从此抛锚在这里。

起点,原来竟是终点。

待制弘文馆,一待就是16年。

昔日青葱少年郎,转眼已将到而立之年。

除了阅历和学识的加深,他的仕途看不到一点起色。

公元676年,杨炯在京应制举,终于获得了一个“雠(chóu)校典籍”的九品小官。

(完整)初唐四杰

(完整)初唐四杰

杨炯之生平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四杰命运多舛,四人中就有三人死于非命,只有杨炯得善终,但年岁也不高,仅43岁,且身后萧条,没有子嗣,其中以骆宾王和卢照邻年岁稍长,杨炯和王勃同龄。

1、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伯父杨德裔曾在地方州县担任要职,杨炯自称“吾少贱也”,可能幼时家境并不怎么好。

2、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3、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正三品,副部级)、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

(弘文馆是太宗时代就设立的,主要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设置;同时又招收弟子、教授生徒,相当于中央直属的学校,能到里面学习都是贵族子弟,且名额有限。

)只可惜,杨炯的辉煌便止步于此,从10岁到27岁,这10年间,一直都是“待制弘文馆”的身份,生活仿佛止步不前,他的心情压抑而彷徨。

这期间土蕃大举入侵西北边庭,渴望挣脱樊笼、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他,写了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一位埋首穷经的书生弃笔从戎、从军边塞的过程,写得气格豪迈,壮志昂然,远非当时柔靡浮艳、吟弄风月的宫廷诗可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后来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

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想必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而这一句更是喊出了作者的心声,只可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炯一生都困守书斋,从来都没有机会实现他的豪迈愿望。

直到27岁,杨炯才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专门校勘典籍的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也就是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好友王勃,也是27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亡。

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作者:金陵小岱来源:《幸福·悦读》2019年第06期与大多数诗人一样,“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也有着神童的光环,据说其幼年就聪颖博学,文采出众。

唐显庆五年(660年),那时的杨炯只有十一岁,就已经待制弘文馆。

在他童年时期,所作的一些诗文就颇具刚健之风,杨炯虽出身于寒门,但诗文里却藏着傲骨,性气豪纵,轻视权贵。

当年诗坛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宫廷诗风达到了鼎盛时期,讲究“六对”“八对”,过于重视诗歌的音律,忽略了“诗言志”的本质,很多文人跟风效仿。

杨炯却不,他与上官体为首的宫廷诗派划分着鲜明的界限,他主要是以诗歌抒怀,以诗歌表达他的内心所想,情感真挚,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大唐的新诗风。

而所谓“待制”弘文馆,就是等待诏命,每天轮值,随时做皇帝的顾问,后来人越来越多,“待制”也就变成了一个职称。

初入弘文馆,杨炯太过年轻,对出仕这件事还没有什么概念,日子过得安逸且满足,杨炯也是如此,在弘文馆一待就是十六年。

二十七岁时,杨炯有些焦虑。

年岁在增长,阅历与学识也在加深,他不再屈从于眼前的安逸,“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在心底日渐萌生。

只是这时的杨炯早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机遇,古人寿命短,二十七岁,正是不上不下的年纪。

在怀才不遇的焦虑中,杨炯写下了《青苔赋》与《幽兰赋》,表达了他入仕无门的郁愤与哀怨。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在京应制舉,补秘书省校书郎。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很多诗人都在这个位置上坐过,但这个职务大多是他们仕途的开始,抑或是升迁的一个跳板。

而此时的杨炯已经年近三十,才获得了这么一个九品小官,他心里极其郁郁不平。

我倒是觉得杨炯的这种郁郁不平分为两种心理:一是怀才不遇,认为眼前的这个九品小官远远不及自己的学识;二是年近三十,他如此努力地拼搏了一把,却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总感觉有点伤自尊,抑或是有些……丢人。

入职以后的杨炯,郁郁寡欢,于是抬头望着天空,望着望着,就写下了一篇《浑天赋》。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有关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诗人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

杨炯简介

杨炯简介

杨炯简介杨炯(650-639),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为“初唐四杰”之一。

其五律工整雄健,尤为擅长。

胡应麟《诗薮》以为“虽神俊输王(勃),而整肃雄浑,究其体载,实为正始”。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该诗很好地体现了杨炯五律的特色。

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不直说军情紧急,而说“烽火照西京”。

“烽火”这一意象,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引起的,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特有的那种的爱国激情,突显了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这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典雅而稳重,既说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

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诗的最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夫。

至于这场战争是不是胜利诗人没有写,不过读者却感觉到了胜利——这又是从最后两句体会出来的。

“言而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杨炯

杨炯

杨炯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 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历史人物(唐)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

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其人
2.杨炯的典故
3.杨炯典故的意义
正文:
杨炯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美、高古而著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杨炯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他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是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臣待罪行间,窃观陛下,亦有青海长云,暗雪山之志”。

这个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也表达了杨炯豪放的个性和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再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中的“金戈铁马”就是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与诸将罢会,曰:‘吾闻楚虽众,所用非吾族也。

’于是项王乃使使者召诸将,曰:‘吾闻楚虽众,所用非吾族也,今吾使公等征兵,公等亦有何见?’诸将皆曰:‘唯项王马首是瞻。

’”这个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更为丰富,也表达了杨炯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

杨炯的典故,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历史
文化素养。

杨炯简介_杨炯的诗代表作_古诗大全

杨炯简介_杨炯的诗代表作_古诗大全

杨炯简介_杨炯的诗代表作_古诗大全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与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

杨炯的诗代表作:《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翻译】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战城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翻译】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

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西陵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有所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

其古诗全文如下: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颦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翻译】李贺这首《过华清宫》同上一首一样,也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杨炯的生平简介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杨炯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世人赞称为初唐“四杰”。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杨炯曾自称说“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杨炯小时候很聪明,还被人称之为神童。

杨炯这个人性子比较耿直,说话的时候可能刻薄了一些。

还有就是做人恃才傲物,不知道谦虚。

杨炯在政治上十分的激进,所以他很鄙视在朝廷上那些虚伪的热,还把无德无能的官员比作是“麒麟楦”。

“麒麟楦”的意思是,那些无德无能的人好比是在驴子的身上披了假麒麟皮,表面上看上去是像麒麟,但是如果把那张皮扒下来,不过还只是头驴子罢了。

就因为这件事,杨炯就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忌恨。

杨炯这个人看不惯世俗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欺诈,还有守旧的思想,但是又受到世俗的攻击。

据说他在盈川上任的时候,为政十分的严厉残酷,他的下属如果有什么过失的话,杨炯会动用严酷的刑罚,有的甚至被杨炯活活杖杀了。

不过这件事据史学家考证,这是后世诬蔑杨炯的。

在文学上,杨炯同王勃、卢照邻一样,都是反对宫体诗风的,他们主张有“骨气”、“刚健”的文风。

杨炯的诗也像“初唐四杰”其他的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的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重大的承前启后作用。

王勃杨炯王勃杨炯都是唐代的诗人。

,他们两人还和卢照龄、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是四杰之首。

王勃杨炯都反对宫体诗风,他们主张是有“骨气”、“刚健”的文风,在他们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多以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

王勃,字子安,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小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好学,据说在王勃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而且文笔流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在王勃十三岁的时候,他回到家乡就写了许多文章,寻找机会,准备入仕做官。

杨炯的愧前耻后名人故事

杨炯的愧前耻后名人故事

杨炯的愧前耻后名人故事杨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初唐四杰之一,出生于公元650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

杨炯二十岁时,就成为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了。

在仕途,他初为詹事司直,后为盈川令。

公元693年死于任上,时年四十三岁。

杨炯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伯祖父叫杨虔威,精通史书,于高祖武德(年号)后期任右卫将军。

杨炯自幼父母双亡,靠伯祖父杨虔威抚养成人。

由于杨炯天资过人,两岁学诗,三岁背文,杨虔威很是喜欢,认为他将来定能成为一个治国人才。

在杨炯刚刚五岁的时候,家人已无能力辅导他了,杨虔威便给他请了个精通史籍的家庭教师,专门教他学习五经。

杨炯才智过人,记忆力强,学习也很用功。

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他学一遍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习题,却能触类旁通。

有一次,教师为了检查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提出一个问习题让他答复。

他对教师的发问对答如流,但是他在答复完教师提出的问习题之后,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习题,展开思维进行联想,又提出了三个问习题,请教师指教。

而他提出的三个问习题,是教师连想也没想过的,又怎能答复出来呢?于是,为了不使教师难堪,他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习题,巧妙地岔开话习题,给教师一个台阶;然后,他自己则去翻阅大量资料,把自己所提的问习题弄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那教师治学很严谨,感到未能答复出学生提出的问习题是个耻辱,事后也去查询。

当他查到后又去给杨炯讲解时,却发现杨炯竟能引经据典,理解得比他还要透彻。

教师不得不佩服地对他的伯祖父杨虔威说:“杨炯这孩子,不仅学习刻苦,头脑灵敏,钻研精神也很强;他对问习题理解的深度,有时候我也赶不上。

我讲经书几十年,带出弟子几百名,像他这样聪明有志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可谓当今奇才!”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朝在选才举士科目中,有“童子科”。

其中说:“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即一部经书)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据此可知,考神童须在十岁以下。

高中语文 《杨炯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高中语文 《杨炯诗鉴赏》知识文本素材

杨炯诗鉴赏生平简介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

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

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

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

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

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诗鉴赏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初唐诗人杨炯

初唐诗人杨炯

作者: 杨恩成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9页
主题词: 墓志铭;唐高宗;公元;杨炯;常州;陕西;史料;北周;华阴;东平
摘要: <正> 初唐诗坛上,有四位并驾齐驱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由于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各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初唐四杰”。

杨炯,陕西华阴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

则天长寿二年(公元六九三年)尚在衢州盈川令任上,大约其后不久即卒于官(杨炯卒年的确切时间,限于史料,至今仍无法核实,而“四杰”之中,他是死得最晚的)。

关于杨炯的家世,我们从他现存的文章中仅知道:他的曾祖父杨初,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入隋,为宗正卿、常州刺史,后入唐,为左光禄大夫(据《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封常山郡开国。

诗人杨炯的个人简介

诗人杨炯的个人简介

诗人杨炯的个人简介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杨炯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人物生平幼举神童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

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里已经感到满足。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和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秘府校书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里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唐仪凤年间(676-679)。

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

皇帝下令有司审议。

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其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

仕职东宫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杨炯的典故
摘要:
1.杨炯的背景和生平
2.杨炯的文学成就
3.杨炯的典故
4.杨炯典故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杨炯,字子安,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公元650 年,逝世于公元727 年,享年77 岁。

杨炯是唐代初期“四杰”之一,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杨炯的典故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与他的文学才华有关。

据说,杨炯小时候就非常聪明,能够出口成章。

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的文人墨客们都在即兴赋诗。

年幼的杨炯也加入了进来,他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令在场的人非常惊叹。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从军行》。

杨炯的典故不仅是他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写照。

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曾担任过给事中、右拾遗等职务。

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直言不讳,因此得到了皇帝和同僚的尊敬。

杨炯的典故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典故,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杨炯的典故是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炯简介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神童杨炯生平
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他于显庆六年(661)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县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