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与葛朗台吝啬形象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同样被人称为吝啬鬼,葛朗台和严监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特征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并由人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塑造。

一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同样,葛朗台与严监生的个性特征也与他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此外,二人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还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即文本语境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葛朗台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这时期,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斗争几经反复,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向共和军供应一二千桶白葡萄酒,就得到了某所女修道院的一流草原;拿破仑执政时,他担任市长,修了几条不错的公路与其产业直接相通,登记房地产时,也只交了很少的税。

总之,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给葛朗台为代表的大资产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生命力注入到他身上,造成了他贪婪吝啬而又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毕竟“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①。

在葛朗台所生活的时代里,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在他身上有着与旧式剥削者最根本的差别:在资本主义风气的熏陶下,他已经懂得了商品流通和投机的诀窍。

每一个子儿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使之有所“出息”。

在他身上既守财奴吝啬也有高利贷者的冷酷、贪婪,更有新兴资产阶级的狡诈精明和冒险精神。

他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旧式高利贷者向新型的土地、金融资产阶级的过渡。

而严监生生活的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个时期考取功名能使文人命运发生奇迹般的转变。

走读书进学这条路是当时成了文人最有前途的选择。

严监生生活在这一时期,自然也会迷恋上功名,没有进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这就是那一时代对他产生的影响。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第一篇: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内容摘要】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典型形象(《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和《人间喜剧》的葛朗台)在历史学和美学这两个学科方面作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持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对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和注入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吝啬鬼性格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前者是破财的守财奴,后者是敛财的吝啬鬼。

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历史学和美学两方面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吴敬梓生于封建的名门望族,“五十年家门鼎盛”,但他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受尽了冷遇,和巴尔扎克一样,同样体会到世态炎凉。

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周旋于官僚、绅士、名流、清客之间,对他们卑污的灵魂有很深刻的认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专横,膏粱子弟的平庸昏馈,举人的利欲熏心。

社会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阶级的浪子与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自觉批判者与个人性解放、民主思想的追求者。

处在复杂动荡、变革的时代使他有机会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敏锐的观察目光冷眼注视着清王朝的黑暗、庸俗、卑劣的种种世相人情,于是愤世嫉俗写就了《儒林外史》。

吴写《儒林外史》时约在1736—1750年。

这时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但封建社会末世的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

它终究已是旧社会的老人,已无法阻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吴敬梓很清楚历史这种发展必然性。

《儒林外史》中塑的严监生的形象即是注入了作家对甘于受金钱奴役的社会现象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预言。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修订]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修订]

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内容摘要】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典型形象(《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和《人间喜剧》的葛朗台)在历史学和美学这两个学科方面作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持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对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和注入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吝啬鬼性格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前者是破财的守财奴,后者是敛财的吝啬鬼。

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历史学和美学两方面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吴敬梓生于封建的名门望族,“五十年家门鼎盛”,但他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受尽了冷遇,和巴尔扎克一样,同样体会到世态炎凉。

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周旋于官僚、绅士、名流、清客之间,对他们卑污的灵魂有很深刻的认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专横,膏粱子弟的平庸昏馈,举人的利欲熏心。

社会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阶级的浪子与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自觉批判者与个人性解放、民主思想的追求者。

处在复杂动荡、变革的时代使他有机会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敏锐的观察目光冷眼注视着清王朝的黑暗、庸俗、卑劣的种种世相人情,于是愤世嫉俗写就了《儒林外史》。

吴写《儒林外史》时约在1736—1750年。

这时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但封建社会末世的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

它终究已是旧社会的老人,已无法阻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吴敬梓很清楚历史这种发展必然性。

《儒林外史》中塑的严监生的形象即是注入了作家对甘于受金钱奴役的社会现象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预言。

由于严监生的形象蕴含着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故能“震动一时,而流传于一世”(严复、夏尊右:《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吴军(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 200807040127)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吝啬鬼差异严监生葛朗台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

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

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写作背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着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正如巴尔扎克所写:“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

48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赵乐屏 渤海大学摘要:严监生和葛朗台均为有名的吝啬鬼形象,他们将“吝啬”二字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二人又在行为、感情和个性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严监生虽然吝啬,却不失慷慨的一面,对于家人也表现得真情实感,葛朗台却是十足的薄情寡义,将金钱视为唯一的追求。

同时,严监生的懦弱和葛朗台的精明也表现出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好的区分。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比较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形象,其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欧仁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累积财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严格管控金钱的使用,身为一家之主又决定着家庭一切事务,同为吝啬鬼,二者却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一在吝啬这件事情上,严监生与葛朗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严监生家中已有十多万银子,却自称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节流”一事管控得十分严格,平常连一斤猪肉也不舍得买,即使是唯一的儿子想要吃,也只是买个四五钱的分量来哄他而已,就连自己病重,也不舍得花银子买人参吃。

严监生的吝啬在临时之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吴敬梓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严监生对钱财的重视。

文中写道严监生的病情日渐加重,弥留之际却看着桌上点着两茎灯草的灯盏迟迟不得断气,期间他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身边的侄儿、奶妈等人始终不能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点头咽气。

分家时严监生与兄长严贡生一样的田地,但是兄弟二人的生活一奢一俭,严监生的财富便是在这样抠门的生活中逐渐累积而成的。

同样的,葛朗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抠门,家中的壁炉何时生火,他在日期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哪怕天气寒冷也不能作出改变;对于日常食用的糖的数量斤斤计较,口中所说的野味汤用乌鸦炖成;在夜晚全家只点一支蜡烛用以照明,女佣娜侬居住的房间甚至还需要通过小窗洞向邻家获得亮光。

葛朗台经常强调自己没有钱,却将金币、田契等财产存放在一个隐蔽的密室中,当夜深人静时,他便沉醉在这些财富之中。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比较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比较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082021034 陈凯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很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被人同指为“吝啬鬼”。

他们同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悭吝鬼形象。

下面我就时代背景和性格特点和家庭观念这三个方面来作比较,分析他们作为中外著名的吝啬鬼形象的异同。

一、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造无疑贯穿着作家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倾注了作家个人感受、认识、评价与理想,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与揭示。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不例外地包含着他本人对生活的反省。

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各自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成为文学史的不朽典型,各自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某种社会内容。

但是,吴敬梓的“吝啬鬼”与巴尔扎克的的“吝啬鬼”又有着本质的差异。

严监生生活于封建阶级衰落的中国,葛朗台生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法国,因而,他们的身上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性格、气质,各自形成“这一个”。

形成这种差异是与这两位作家的经历、世界观、创造方法有关。

巴尔扎克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6—1819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是他认识社会的三年,通过律师事务所的窗口,他看到巴黎社会的腐败与司法界的卑鄙勾当。

以后社会上的坎坷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社会,深感金钱的魔力,领略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觉察到社会痼疾:腐朽的、贪婪的、虚伪的、丑恶的。

他创作《人间喜剧》是在1829年至1848年之间,正是大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统治上升时期,作家生活于“金钱污秽和鲜血同归一流”的恶浊社会中,认识“金钱肆虐,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现实,由于他坚持“真实”、“典型”地“照原样表现世界”,因而《人间喜剧》实质就是贵族阶级的衰亡史与资产阶级的发展史的再现。

严监生和葛朗台的作文

严监生和葛朗台的作文

严监生和葛朗台的作文说起这严监生和葛朗台,那可真是两个出了名的吝啬鬼。

今儿个,我就跟您好好聊聊这二位。

先说这严监生,他那副小气的模样,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家里虽说也有些钱财,可那日子过得,比普通穷人还抠搜。

有一回,他的妻子王氏病了,他舍不得花钱请名医,只找了个庸医来应付。

那庸医胡乱开了几副药,一点效果都没有,王氏的病反倒越来越重。

严监生心里着急,可又舍不得多掏银子换个好大夫。

就说他临死前那一幕,那叫一个经典。

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芯,他硬是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咽气。

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灯芯,他才安心地闭上眼睛。

您说说,这得多小气才能到这份上!他家的那几个仆人,也是跟着他受了不少委屈。

平日里吃的饭菜,那是能简单就简单,一点油水都没有。

有个仆人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被他狠狠骂了一顿,还扣了好几天的工钱。

再瞧瞧这葛朗台,也是吝啬到了极点。

他对自己的家人都抠得要命。

他的女儿欧也妮过生日,他都舍不得多花一个子儿。

就给了那么一点儿可怜的零花钱,还觉得自己已经很大方了。

他家里的房子破破烂烂的,也不舍得花钱修缮一下。

那楼梯都摇摇欲坠了,他还觉得能将就着用。

有一次,他的侄子查理来到家里,他表面上装出一副热情好客的样子,可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从侄子身上捞点好处。

查理不知道他的心思,还以为这个叔叔是真心对他好。

结果,等查理要离开的时候,葛朗台那是一分钱都没多给,就把人打发走了。

这葛朗台对钱的痴迷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

他每天都要去密室里数他的金币,那眼神,就像是在看自己最心爱的宝贝。

有一回,他不小心把金币掉在了地上,他急得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捡,生怕少了一个。

他的妻子和女儿在一旁看着,心里满是无奈和悲哀。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虽然都吝啬,但仔细想想,又有点不一样。

严监生更多的是一种小家子气的抠门,对自己和家人都苛刻,却也没有太多的心机。

而葛朗台呢,则是充满了算计和贪婪,为了钱不择手段。

咱生活中虽然碰不到像他们这么极端的人,但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小气的行为。

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形象研究

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形象研究

文法学院08汉语言02班20084120234 周鹏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形象对比研究内容提要: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世界名著中的吝啬鬼。

前者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

后者则是出自中国清代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先说《儒林外史》。

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以吝啬著称,吝啬是他们的代名词。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之处。

但是二者的创作,又是出自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大家之手,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也正是由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二者之间的创作又是平行的,所以二者的比较分析就构成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一个很显眼的焦点。

本文在介绍二者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同时,将着重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对两者的形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平行研究;形象对比一葛朗台与严监生是世界文学史上塑造的两个成功的吝啬鬼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都具有吝啬的特征,葛朗台狡诈贪婪、冷酷无情,严监生自视低下、胆小谨慎。

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他的聚财发家史和他的家庭生活。

葛朗台的一生是极其“辉煌”的,他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迅速崛起的第一代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那个革命动荡时期投机发财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个人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吝啬和狡诈贪婪。

他比旧式地主精明,也更加的凶狠,聚敛财产的方式也更加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他善于钻营,利用商业投机和高利盘剥发财致富,当过行政委员、市长。

在任职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了索漠城的首富。

这个人巧取豪夺,为每一个铜子费尽心机,他为了金钱泯灭人性,用装穷来掩饰富有,即使买一根白蜡也会认为是倾家荡产的行为。

在家里由他实行分配定食,舍不得花钱医治已经生病的妻子,甚至抢夺女儿的梳妆匣,并且不断地给女儿制造一系列的苦难,即使是在他弥留之际,在他眼里看到的女儿,也“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葛朗台的世界完全是一个金钱的世界,别的什么也看不到。

吝啬鬼之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对比讲稿

吝啬鬼之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对比讲稿

一、书籍介绍《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一方面批判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另一方面歌颂了少数人物的坚守。

书中对于严监生的描述有以下重要的几点,一是他用钱了解了兄长的官司、二是花了大量银子打点两位舅爷将妾扶正,三是他的妻子王氏病故。

严监生十分肉痛花费的钱财,宿疾发作,以致一病不起。

最经典的画面就是他死前竖起的两根手指。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创作的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篇长篇小说,主要以葛朗台对不同的人物的表现为主要内容,表现当时资产阶级对金钱的狂热追求。

本书突出的情节有,一是弟弟破产,葛朗台不闻不问;二是逼走了父亲破产自杀来投靠他的侄儿查理,三有折磨把自己的私蓄送给查理作盘缠的女儿欧也妮,四是把袒护女儿的妻子虐待致死,逼迫女儿放弃继承遗产。

五是死前对做法事的教士的银器物表现出索求。

二、选题原因严监生和葛朗台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两人都是越有钱越抠搜的吝啬鬼《》在临死前都为了钱财而难咽最后一口气。

又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的不同,他们各自的身上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性格、气质上的特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既相似又不同的“吝啬鬼”。

二、比较人物形象1 相似之处一是吝啬。

原文描述严监生“钱过北斗,米烂成仓,憧仆成群,牛马成行”,却舍不得买一斤猪肉。

葛朗台作为城市的首富,不仅对自己严苛,对家人更是漠不关心,一心只有攒钱。

二是用钱开路,严监生用小钱立偏房,葛朗台贿赂监督官,以低廉的价钱买到了葡萄园、修道院及几块田地。

三是临终前的行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从被里伸出两个指头”,可他听完家人挑掉一根后,马上没气了。

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看见“十字架,烛台代和银镶的圣水壶”眼睛就亮了,表现出贪婪的欲望。

2 不同之处一是临死之前追求的财产来源不同。

使严监生迟迟不肯断气的“两茎灯草”本就是自家的财产。

让葛朗台发狂的镀金十字架则是为他做临终法事的教士的所有物。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同样被人称为吝啬鬼,葛朗台和严监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特征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并由人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塑造。

一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同样,葛朗台与严监生的个性特征也与他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此外,二人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还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即文本语境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葛朗台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这时期,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斗争几经反复,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向共和军供应一二千桶白葡萄酒,就得到了某所女修道院的一流草原;拿破仑执政时,他担任市长,修了几条不错的公路与其产业直接相通,登记房地产时,也只交了很少的税。

总之,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给葛朗台为代表的大资产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生命力注入到他身上,造成了他贪婪吝啬而又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毕竟“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①。

在葛朗台所生活的时代里,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在他身上有着与旧式剥削者最根本的差别:在资本主义风气的熏陶下,他已经懂得了商品流通和投机的诀窍。

每一个子儿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使之有所“出息”。

在他身上既守财奴吝啬也有高利贷者的冷酷、贪婪,更有新兴资产阶级的狡诈精明和冒险精神。

他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旧式高利贷者向新型的土地、金融资产阶级的过渡。

而严监生生活的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个时期考取功名能使文人命运发生奇迹般的转变。

走读书进学这条路是当时成了文人最有前途的选择。

严监生生活在这一时期,自然也会迷恋上功名,没有进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这就是那一时代对他产生的影响。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着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9页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10页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内容摘要】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典型形象(《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和《人间喜剧》的葛朗台)在四个学科(历史学、心理学、哲学和美学)方面作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持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对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和注入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典型形象吝啬鬼性格焦虑心理偏执狂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被人同指为“吝啬鬼”。

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不妨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一个作家的文学创造无疑贯穿着作家自己对人生的独特体味,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倾注了作家个人感受、认识、评价与理想,着眼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感情、命运、心理冲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与揭示。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不例外地包含着他本人对生活的反省。

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各自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成为文学史的不朽典型,各自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某种社会内容。

但是,吴敬梓的“吝啬鬼”与巴尔扎克的的“吝啬鬼”又有着本质的差异。

严监生生活于封建阶级衰落的中国,葛朗台生活于资产阶级上升时的法国,因而,他们的身上各自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和个人性格、气质,各自形成“这一个”。

形成这种差异是与这两位作家的经历、世界观、创造方法有关。

巴尔扎克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16—1819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是他认识社会的三年,通过律师事务所的窗口,他看到巴黎社会的腐败与司法界的卑鄙勾当。

以后社会上的坎坷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社会,深感金钱的魔力,领略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觉察到社会痼疾:腐朽的、贪婪的、虚伪的、丑恶的。

严监生和葛朗台争一毛钱的作文

严监生和葛朗台争一毛钱的作文

严监生和葛朗台争一毛钱的作文
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

即使在吝啬方面也是人才济济,英雄辈出。

设想一下,如果西方的吝啬魔王葛朗台与东土的吝啬大仙严监生狭路相逢,为了一毛钱也要争,那真有一出好戏要上演啊!
正值深秋,在这花木凋零的寂静时刻,葛朗台正走在拜访严监生的路上。

除了他的破皮靴奏出的咯吱咯吱的旋律,那就只有秋风扫落叶的声响了。

走到严府门口,只见一个穿着粗陋、尖嘴猴腮的矮老头带着一个仆人迎候在门前,如果不知内情,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老家丁,但他却正是吝啬达仙严监生。

大仙睁着他并不算大的眼睛,歪着头拱手作揖:“仁兄,天公作美,让你我二人在此一叙,真是令在下欢喜不已啊!”葛朗台也显出很亲热的神气:“久闻阁下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大仙紧盯着葛朗台,却不让他进门。

葛朗台这才哆哆嗦嗦把手伸进衣兜,拿出一件别致的礼物,一条一毛钱纸做的小毛鱼,微笑着呈上:“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让先生您补补身子。

”严监生的小仆慌忙上前道谢,在他面前用一毛钱画了一个圆,笑眯眯地说:“还你个大月饼。

”严大仙气呼呼地小声责骂道:“笨蛋,送他半个就够了!”
严大仙很是生气,扑了上去,大吼一声:“一毛钱你也要和我争!”葛朗台纵身一闪,冲出客厅直奔书房,顺势把手一抡,飞也似的逃了出去。

大仙一见原来是玉器被抢,顿时跌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葛朗台很是高兴,重归故土后,竟得了风瘫。

两大吝啬鬼之间争一毛钱的场大战暂时告一段落,也许在天堂或是地狱,他们会斗得更厉害吧!。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9页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10页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形象研究

葛朗台与严监生的形象研究

文法学院08 汉语言 02 班20084120234周鹏葛朗台和严监生的形象对照研究内容概要: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世界名著中的小气鬼。

前者是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

后者则是出自中国清朝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先说《儒林外史》。

葛朗台和严监生都是以小气著称,小气是他们的代名词。

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之处。

但是二者的创作,又是出自于来自不一样文化背景的文学大家之手,不一样点也是不言而喻的。

也正是因为来自不一样国家,不一样文化,二者之间的创作又是平行的,所以二者的比较剖析就组成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一个很惹眼的焦点。

本文在介绍二者相同点和不一样点的同时,将侧重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对二者的形象进行商讨。

重点词:葛朗台;严监生;平行研究;形象对照一葛朗台与严监生是世界文学史上塑造的两个成功的小气鬼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拥有小气的特点,葛朗台狡诈贪心、冷峻无情,严监生自视低下、胆怯慎重。

葛朗台是法国批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作者详尽地描绘了他的聚财发财史和他的家庭生活。

葛朗台的一世是极其“绚烂”的,他是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此后快速兴起的第一代财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是那个革命动乱期间谋利发达的财产阶级暴发户。

这个人物最显然的特点就是极端小气和狡诈贪心。

他比旧式地主聪明,也更为的残忍,聚敛财产的方式也更为充满了血腥的滋味。

他擅长钻营,利用商业谋利和高利剥削发达致富,当过行政委员、市长。

在任职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捞油水,仅十几年就成了索漠城的首富。

这个人敲诈勒索,为每一个铜子挖空心思,他为了金钱消灭人性,用装穷来掩盖富裕,即便买一根白蜡也会以为是败尽家业的行为。

在家里由他推行分派定食,舍不得花销医治已经患病的老婆,甚至强抢女儿的梳洗匣,而且不停地给女儿制造一系列的磨难,即便是在他弥留之际,在他看来看到的女儿,也“忧如她是金铸的一般”。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9页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10页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Literature Review2.1 On the Traditional Studies of the BooksWhen the novel The Scholars was finished in 1750s by Wu Ching-tzu in Qing Dynasty it has become the model of satire in ancient China. There are 56 chapters, and describe about 200 figures,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satires and influence later ages.Wu Ching-tzu took great pleasure in the company of genuine scholars and was most eager to meet them; he despised those who wrote nothing but examination essays, however, detesting those who were proficient at nothing else.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Lu Hsun 1950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Wu Ching-tzu is that The Scholar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satire novels that equal to other masterpiece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Yuan Xingpei chapter 5) Eugenie Grinder is a novel by Honoré de Balzac about miserliness, and how it is bequeathed from the father to the daughter, Eugenie, through her unsatisfying love attachment with her cousin. As is usual with Balzac,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fully realized. Balzac conceived his grand project, The Human Comedy, while writing Eugenie Grinder and incorporated it into Comedy by revising the names of som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edition.The popular domestic comments of the novel Eugenie Grinder mainlyfocus on the analyses of Felix Grinder’s miserliness, which is a kind of selective misreading. In this novel, the protagonist is Eugenie. And the main content is Eugenie s life tragedy, which due to her father Felix passionately pursuit and avaricious possession of money. In the novel, the two values, the warmth, which represented by Eugenie, conflicted with money worship, represented by her father Felix. Crushed by the magic power of money, the living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 shrink and deteriorate gradually. The life of Eugenie displays how money revises the human s life and turn Eugenie into the girl confined by gold. (The Female Who Is Tied up by Gold———On Eugenie Grinder’s Life Tragedy DAI Chun-lei Literary Academy,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136000) 2.2 On the Traditional Studies in the Characters of Grinder and Yan Jiansheng.For instance, Yan Jiansheng, come from The Scholars by WuChing-tzu, reader think he is a miser because of three reasons. First, said by Yen Ta—Yu “Though I have a little land, I don't mind telling you, our families of four usually feel it would be extravagant to buy pork. When my son is hungry, we just buy four cash worth of cooked meat for him”. (Chapter 5)He has so much silver, but he never wants to pay for pork. Second, “After the Lantern Festival, he felt stabs of pain in his heart. At first he just put up with them, doing his accounts as usual every night until midnight; but gradually he lost his appetite and wasted away till hewas nothing but skin and bones. Yet he grudged the money to buy ginseng” (chapter 5). The last one is “Lying there at the point of death, Yen Ta−yu stretched out two fingers and refused to breathe his last; and when his nephews and servants made various wild guesses whether he meant two people, two events or two places, he simply shook his head. But now his wife had stepped forward to say: “I'm the only one who understands you. You're worried because there are two wicks in the lamp—that's a waste of oil. If I take out one wick, it will be all right.” Suiting her actions to her words, she removed one wick. All eyes were fixed on Mr. Yen, who nodded his head, let fall his hand, and breathed his last. Then all the family, great and small, began to wail and prepare for the funeral, placing the coffin in the central hall of the third courtyard.” (Chapter 6).Thus the “two wicks” became the classic details of describing the mis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treasure house.Now let me turn focus to Grinder, a man who extremely mean. His mean is expressed in his every word, every action. He distributed personally, not one more. Relatives from afar, he would not let the maid to buy food, but told the tenant to hunt crow for soup; before his death, the priest took out the cross, candlesticks, silver inlay bottle of holy sacraments to pray for him, he suddenly waking up, glued to those sacred. "The priest took the gold cross on his mouth, so he could kiss the statue of Christ, but his action is very terrible, intended to seize the cross, thefinal effort to make him were killed." The last blessing for Eugenie was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good, there came to me to pay off!" so , the only thing he cared in the world was money. Though they have so many commons, but they also have differences. For Yan Jiansheng, is a man who cared about his wife and relatives, and generous to help them. But for Grandet who is a real stingy person that both for his family or himself. Yan Jiansheng can cost money for need. But Grinder does not. To compare them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I chose this study and to write this paper.let him growing up well, Yan Jiansheng let his mother who use to be a concubine his legal wife. And he marries another as his concubine. He manages his money well with bad condition and worked everyday until night so that he could leave a generous heritage to his only one child.In a word, Yan Jiansheng loves his families very much. He cherishes and considers them. However, Grinder loses the basic feeling of human beings. He drowns in the world of money absolutely.3.3.2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relatives3.3.2.1 Grinder’s attitudes towards his relatives —his brother and nephew.Grinder’s elder brother 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of bankruptcy. His nephew asks his help. The servant makes a pancake to him. He sadly feels it is big lose to him. When his nephew prepares to go to Indian, Grinder gives him several boxes which made of woods. He is always happy to do things without wasting his money. Actually, he never thought about helping his nephew let alone gave money supporting his busin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