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变态心理犯罪

合集下载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摘要】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常常和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本文首先介绍了变态人格的定义和特征,然后探讨了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措施,如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

最后讨论了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方式,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对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变态人格、犯罪、成因、预防、社会处理、定义、特征、分析、措施、结论1. 引言1.1 引言变态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自私、冷漠、喜欢控制他人、缺乏同情心等。

这些特征让变态人格在社会中容易引发犯罪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个体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发展出变态人格并表现出犯罪行为。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

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是关键,可以帮助这些有变态人格倾向的个体克服障碍,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共同努力防止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2. 正文2.1 变态人格的定义与特征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些人具有不正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变态人格的特征包括冷漠、无情、自私、缺乏责任感、缺乏同情心、喜欢控制他人、反社会倾向等。

这些特征使得变态人格的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经常表现出不尊重他人、不遵守规则和法律的行为。

变态人格的人往往表现出潜在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他们可能会对他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而且通常缺乏忏悔和悔改的能力。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完整word版)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 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的影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变态心理学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形式,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关于变态心理学的案例。

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明的青少年在家庭中经常遭受家暴,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非常苛刻,经常施加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逐渐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比如焦虑、抑郁、甚至自残。

这个案例反映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受到严重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心理行为。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红的女性在长期受到性侵犯后,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她对性产生了恐惧和厌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受到严重创伤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个关于变态心理学的案例。

在某个案例中,一个名叫小李的青少年在长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后,产生了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极度的孤独和自闭,对他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和敌意。

这个案例反映了在受到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变化,产生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一些变态的心理行为。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 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变态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那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变态或畸形特征的人。

一、变态犯罪的定义变态犯罪是指那些以性取向、行为、欲望、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严重畸形或变态特征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杀人、恶魔儿童等。

变态犯罪表现出对他人造成严重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强烈欲望,违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变态犯罪的心理特征1. 内在冲动变态犯罪的人常常有内在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与性欲相关的。

他们可能会在犯罪前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2. 出于控制和支配的欲望变态犯罪的心理中常常存在一种强烈的支配欲望。

他们希望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受害者,通过施加身体或心理上的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对权力的渴望变态犯罪者通常对权力和支配感充满渴望。

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追求他们心中的权力感和支配感。

4. 对他人的无视和冷漠变态犯罪者通常对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缺乏共情心。

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人的痛苦和后果,只关注满足自己的欲望。

5. 奇特的恋物癖变态犯罪者还可能表现出奇特的恋物癖,对于特定对象或物品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变态犯罪的成因1. 环境因素变态犯罪的成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荒谬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变态犯罪者在成年后表现出畸形的性癖好。

2. 学习和社交因素个体的学习和社交经历也会对其形成性取向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圈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可能会引发变态犯罪的意愿。

3. 精神问题一些变态犯罪者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妄想症等,这些精神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做出严重伤害的行为。

四、变态犯罪的预防和治疗1.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变态犯罪的认知和警惕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经典---犯罪心理学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变态心理的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的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的名词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是指那些与普通心理状态相比显得异常、扭曲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着重对变态心理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指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差异。

它常常表现为一种扭曲的人格特征或者不正常的性欲倾向。

变态心理既不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也影响个体的自身健康和他人的利益。

二、变态心理的分类在变态心理学中,变态心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变态心理类型:1. 变态人格障碍:这类变态心理表现为人格异常、个性扭曲等。

常见的变态人格障碍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不守法律、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边缘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等。

2. 变态性倾向:这类变态心理表现为对性欲的异常追求和扭曲,不符合正常的性关系。

常见的例子包括恋物癖,性虐待和性虐待狂等。

3. 变态兴趣:这类变态心理指的是对与一般人兴趣不同或奇特的事物具有异常的执着和偏爱。

例如,对暴力、恶心的事物产生兴趣,喜欢看血腥恐怖影片等。

三、变态心理的成因变态心理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成因:1. 遗传因素:遗传上的因素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变态人格特征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

2. 环境因素:个体的成长环境对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不良家庭环境或过度暴力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导致变态心理的形成。

3. 学习经验:变态心理的形成还与个体的学习经验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受到虐待可能会形成变态心理。

四、对变态心理的处理与治疗当存在变态心理时,正确的处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1. 支持与理解:面对变态心理的个体,我们应该给予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寻找支持的力量。

2. 心理治疗:专业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内心的困扰。

浅述变态心理的论文

浅述变态心理的论文

浅述变态心理的论文变态心理倾向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精神、情感、认知、意志、态度、人格特征等方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述变态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述变态心理的论文篇一《预防变态心理犯罪,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变态心理犯罪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呈现加重的趋势,这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直接阻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把握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变态心理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安有序之环境。

关键词:预防;变态心理;犯罪;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与安定有序涵盖了概念的基本含义,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关系:只有加强民主法治,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变态心理犯罪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加重的趋势,这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直接阻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预防变态心理犯罪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化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前提;充分认识变态心理犯罪的现状与危害,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变态心理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安有序之环境。

一、变态心理犯罪现状当前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心理失衡、激烈的竞争、社会的转型导致变态人格者尤其是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相当一部分犯罪人存在一定的人格扭曲和心理障碍,刑事犯罪率与心理精神疾患几乎是同步增长。

1、犯罪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国内外关于犯罪人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的诸多统计结果表明:犯罪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的心理疾病患病率。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只有真正探索到犯罪人想从犯罪行为中得到什么时,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的本质。

对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努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简论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论文摘要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犯罪实施者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因素,是在行为人犯罪心理活动的支配影响下进行的。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本文主要以不同环境、不同特质以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女性犯罪人为视角阐述其特殊的犯罪心理。

论文关键词犯罪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女性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概述(一)犯罪尽管不同国家、同学者对犯罪概念的界定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犯罪的概念都应该是由这个国家的法律所决定并且由刑法加以明确的。

我国《刑法》第13条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特征的有机结合上,科学地界定了犯罪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以及应受刑法惩罚性的实质性内涵,是关于犯罪的一种科学定义。

“犯罪”亦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种核心概念。

缘于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须以犯罪概念为理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正确把握决定了学科的严谨性以及学科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延大于刑法学概念中犯罪的外延。

它是以犯罪发生前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它应该是指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

(二)犯罪人对犯罪人的认识是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中得来的,两者具有实质上的相关性。

具体来说,“犯罪人”就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并被法院定罪判刑的人。

犯罪人作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犯罪现象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在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被视为两个重要的概念。

心理变态指的是人类心理上的异常或畸形,而犯罪行为则是指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并试图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变态的定义及类型心理变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存在某种异常或畸形。

心理变态可以是由遗传、环境、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变态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

1.2 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这种心理变态可能导致患者的行为不稳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1.3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变态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种心理问题可能造成患者严重的困扰和焦虑,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1.4 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心理变态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沉默和孤立,对他人的情感和社交交往能力存在困难。

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会中难以融入和适应。

二、犯罪行为的定义及心理因素犯罪行为指的是人类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它违背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公共利益。

犯罪行为的形成不仅涉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1 社会心理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交认同、追求权力和地位、个体对社会公正性的感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2.2 心理冲动和满足感一些犯罪行为往往是出于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满足感。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对于权力、控制力的追求,或是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上瘾,从而使其产生犯罪的动机。

2.3 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预防变态心理犯罪 促进心理和谐建设

预防变态心理犯罪 促进心理和谐建设

做 出的由应 激性 的 、 自我被动 的非攻击性保 护转 化为具有
主动攻击性 的一种违 背常理和 常规 的反应 。f 在变态心理
的, 事后 将被害人 碎尸并埋在 后院 , 如果 不被发现通 常会
继续作案 。 ( ) 三 变态心理犯罪类型多样化 。从类 型看 , 变态人格
支配下导致犯罪行为 , 往往违背常理 , 看似荒诞 和怪异 。诸 如 ,0 2年河南省平舆县黄勇先后杀死青少年 1 , 20 7人 其犯
变 态 犯 罪 往 往 是 系 列 性 和反 复 性 的 , 害对 象 多 , 害 范 侵 侵
度 的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 变态心理犯罪 是指 由心
理 发 生 严 重 变 态 而 引 发 的犯 罪 。变 态 心理 犯 罪 主 要 是 由于
心理 的异 常和变 态 , 因此其有不 同与正常人犯罪 的一些特
可 能引发变态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犯罪与常态心理犯罪的 主要不 同在 于犯罪行为人心理变态 。心理变态是导致 变态 犯罪 的直接 原因 , 良社会环境 因素是 导致变态心理犯 罪 不 的根本原 因。故要预防变态犯罪 , 构建和谐社会 , 就要从 减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之时 , 探讨 变态 心理犯罪 的特点 和心理
根源 , 寻找预防和控制 变态犯罪 的对 策 , 对于促 进和谐 心 理建设 , 动和谐社会建构意义重大 。 推


变 态 心 理 犯 罪 的 特 点
变态心理 , 是指人的认知 、 情感 、 意志活动 和个性 心理
特 征 , 及 行 为 表 现 超 出 了正 常 范 围 , 至 表 现 为 某 种 程 以 甚
会 的稳定和 和谐社会 的建构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以下简称 《 ( 决定》 明确 )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哪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背景?A. 经济犯罪B. 暴力犯罪C. 政治犯罪D. 性犯罪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3. 变态犯罪者通常具有哪些心理特征?A. 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B. 缺乏同情心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良好的道德判断力4.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一词通常指的是什么?A. 心理疾病B. 心理异常C. 心理变态犯罪D. 心理变态行为5.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为犯罪者辩护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C. 增加犯罪率D. 惩罚犯罪者答案解析1. 答案:B. 暴力犯罪。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那些具有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者,特别是暴力犯罪者,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2. 答案:C.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个体在认知不一致时的心理状态,并不常用于变态犯罪心理学。

3. 答案:B. 缺乏同情心。

变态犯罪者通常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冲动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特征。

4. 答案:C. 心理变态犯罪。

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通常指的是那些表现出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行为。

5. 答案: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变态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来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减少社会危害。

结束语变态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还为预防和治疗犯罪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测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习者对变态犯罪心理学的兴趣,并加深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变态杀人犯

犯罪心理学-变态杀人犯

从黄勇案看“变态杀手”及社会管理的缺失与重建摘要: 对付犯罪,首先要了解犯罪人。

而了解犯罪人, 则首先要研究犯罪心理现象。

河南平舆黄勇系列杀人案属于典型的变态系列性杀人案,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也暴露出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温情感等方面; 同时, 广大公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群中存在的不健全人格和心理缺陷也是酿成惨案的原因之一。

文章将对黄勇进行进一步分析来探讨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黄勇案、变态杀人犯、社会管理、重建2002年11月, 电视新闻、报刊新闻和网络新闻都报道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案件: 河南一犯罪嫌疑人黄勇在普通的村庄中、在自己简陋的住房里,竟然在三年内诱杀了17人。

请看相关报道:犯罪嫌疑人黄勇, 男, 现年29岁, 是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委大黄村人, 初中毕业在家务农。

经突, 犯罪嫌疑人黄勇供述了本人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 自感杀人刺激, 自2001年9月以来, 被告人黄勇将家中面条机架改装为杀人器械,取名为”智能木马”。

精心策划后,采取欺骗手段, 将受害人从录像厅、网吧、游戏厅等场所骗至家中, 先后杀死青少年17人, 杀伤1人, 并将死者尸体掩埋在自己室内和院内的犯罪事实。

许多人在听到这类案件时, 最初的一个疑问就是: 杀人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有着怎样的犯罪心理? 这类犯罪案件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 其犯罪动机令人费解! 因为, 犯罪人似乎没有常人理解的图财、追求性满足、或达到某种报复的目的。

当时的记者仔细查看了一下周围环境, 也发现尽管村子相当僻静, 但凶手住所与其周围邻居家距离也就两三米之遥, 何以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这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凶杀案, 邻居们却一无所知? 一位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 黄勇的屋子是独门独院, 他也经常不在家, 跟邻居们也不怎么来往, 如果不是那天警察来,我们都不知道他干了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问起对凶手的印象, 不止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黄勇就住在村里, 还没有结婚, 表面上看他很正常, 还有点老实, 并不凶残。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犯罪行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探讨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和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以期提供一些洞察力和启示。

一、心理历程:从正常到异常1. 自我调节能力的异常犯罪者的心理演变往往始于他们自我调节能力的异常。

比如,在面对挫折、压力或冲突时,一些人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情绪和情感,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寻求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2. 内心价值观的扭曲犯罪者之所以抛弃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价值观出现了扭曲。

他们可能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失去了信心,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这种扭曲的内心价值观会让他们认为犯罪是合理的、正当的,甚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3. 潜藏的攻击倾向一些犯罪者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一种潜藏的攻击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源自于童年阶段的创伤或虐待经历,也可能是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样的攻击倾向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会被激发和放大,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变态:从正常到变态1. 心理发展的失序在一些犯罪者的心理变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失序。

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而犯罪者的心理发展则不同,往往会出现缺失或跳跃。

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个发展阶段停滞不前,或者在某些方面过快地发展,导致心理结构的不协调和不稳定。

2. 人格障碍的形成一些心理变态的犯罪者往往伴随着人格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构造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导致其无法符合社会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这种异常的人格结构往往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倾向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一种性质严重的犯罪 行为,对于正常生活的异 性不感兴趣,也不能引起 性欲要求或性兴奋,而对 异性尸体感到有特殊的魅 力。 有的恋尸癖不仅与尸体交 接,而且有切割肢解虐尸 行为,并将爱恋部分带回 住处,激发性兴奋。

(2)性欲满足方式的倒错
异装癖 窥阴癖 露阴癖 摩擦癖 施虐狂与受虐狂

同性恋导致的犯罪

与伤害类罪相关:通常情感强烈,若伴侣中断恋 爱关系,常会引起极大的痛苦悲伤,导致自杀或 者伤害他人。 与公共治安管理有关:公共场合的淫乱活动 与同性恋相关的犯罪:杀害同性恋者的犯罪


② 恋童癖(paedophilia erotica) 一般见于年龄较大的男性,其平均年龄一般 在35岁左右,通常都是已婚者,但在婚姻和 性关系上存在问题,无法获得满足。 恋童癖一般不摸弄陌生孩子,而多是亲戚或 熟人的孩子。 分为异性恋童癖、同性恋童癖和乱伦恋童癖,

3、心理障碍和性变态
各种人格障碍:偏执型、反社会型和情感 型人格障碍等 各种性变态:恋物癖、露阴癖、性施虐癖、 恋童癖等 狭义上犯罪心理中的心理变态主要是指这 些内容

4、精神病
个体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几乎完全的破 坏,心理活动各个方面不协调,丧失了正 常人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能理解和认识 自身的现状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丧失辨别 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给社会 造成严重的危害 例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

无责任能力
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部分责任能力
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中轻度弱智


完全责任能力
精神病已愈,或缓解处于间歇期,无病或诈病
5、大脑疾病及身体缺陷导致的心理 变态
由于大脑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精神发育不 全和盲、聋、哑、肢残等躯体缺陷所导致 的心理变态 大脑病变、躯体残缺往往会导致人性情大 变,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以及一些智 力低下、冲动控制问题
他们为何性侵儿童?

A.儿时曾受到性侵犯,形成愤怒人格 国外的调查表明,许多侵犯者在儿童期就曾遭受过性侵犯,这促使他 们形成愤怒情绪,改变了人格,从而又去侵犯其他儿童。

B.恋童癖 恋童癖患者有男有女,但以男性居多,大部分患者对象为6至13岁儿 童;也有部分以5岁以下儿童或婴儿作侵犯对象。

额叶和颞叶损害易致人格改变和精神病样 症状。
6、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

由于某些精神药物、酒精中毒、咖啡因、 致幻剂等作用下产生的心理变态
四、变态心理之成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躁狂抑郁与单基因显性遗传的因素有关 舌样痴呆则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遗传病 (2)神经生化因素 躁狂症患者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 明显增多 5-HT功能低下——忧郁症 5-HT功能亢进——躁狂症 (3)后天因素 主要是脑损伤和躯体疾病

(5)对于人格障碍犯罪的处罚
人格障碍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犯罪的社会 性质,法律上具有责任能力 各国对于人格障碍犯罪行为一般采取较为 严厉的处罚措施

2、性心理障碍类型与犯罪
(1)性欲满足对象的倒错 ①同性恋(homosexuality) 同性恋者以相互抚摸生殖器、身体接触、口生殖器接触为常见方式,男性同性恋者多以 肛交为主,且是AIDS的高危群体 男同:称为gay, queer,分为1、0和0.5 女同:Lesbian,简称LES,分为T和P


案例一,E,22岁,大学生,自幼发育良好, 天真活泼。青春期后变得沉默寡言,见女 性害羞。15岁时因偷摸幼女下身而遭父母 毒打。后来,E发展到经常翻窗入室偷看女 性洗澡而被开除学籍。在心理门诊,E一个 劲地说管不住自己。

案例二,王小兵,男性,1989年生,2008 年考入西南某重点大学。在大二期间,他 多次在电影院坐女性面前取出生殖器并手 淫,被人发现扭送派出所。大三的时候, 他又多次在女同学面前露阴,受到处分。 后来进行心理治疗,情况得到好转。



海南14岁中学生被轮 奸后染上妇科病

深圳3岁男童睾丸被割

据调查,85%以上的儿童 性侵犯发生在邻居、学校、 朋友、亲戚、甚至是父母 等熟人当中。而香港在一 份关于性侵犯者的调查里 面发现,父亲占据的比例 居然是最高的,达到21%, 朋友或者同学也达到19%。 近几年来,媒体曝光的诸 如“父亲奸淫女儿、少年 强奸同学”的案件,已经 比比皆是。

这些孩子容易受到性侵犯 性侵犯可能发生的场合 * 跟踪、强拉入室或上车 * 比较友善、容易亲 * 送玩具、娃娃、糖果等引 诱 近、对别人的要求言听计 * 冒充警察、维修工或销售 从; 员入室 * 容易受物质吸引或 * 谎称是家中友人,受父母 引诱的孩子,如金钱、玩 之托 具、食物等; * 借口请儿童帮忙,如问路、 * 缺乏感情呵护、被 找东西、填写问卷等 疏忽的孩子; * 假借玩耍、游戏的形式 * 年纪较小,不太懂 * 受害人独自一人时被攻击 得“性”或身体自主权, * 教师谎称补课 不能察觉或意识对方的侵 * 请受害儿童的同学打电话 害行为; 邀其外出

上述数据说明:犯罪人的确存在人格障碍,即犯罪 人格。
六、变态心理犯罪之类型
1、人格障碍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敏感多疑、报复心强、主观固 执、刚愎自用、常无理取闹、或嫉妒的超 价观念,可能产生报复性或攻击行为

偏执型人格障碍

希特勒(1889-1945) 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 魔王。他发动的第二次 世界大战,导致了61个 国家参加,20亿人参战, 5700万人死亡。他曾想 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 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 却最终畏罪自杀。


2004年8月4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 儿园的血案,导致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 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歹徒砍伤,其中1名儿童 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在审查中了解到,涉 案犯罪嫌疑人徐和平, 1999年5月11日至9月 24日,因病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经与 医院核实,医生诊断徐和平患有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变态心理犯罪
Abnormal Psychology Crime
一、变态心理 (abnormal psychology)
1、定义:所谓变态心理,指的是大脑机能 或精神活动超过正常范围,导致个体对客 观现实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 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 2、变态心理的跨文化(cross-culture)研究 例:印第安部落的“幻觉”天赋 某些原始部落的月事禁忌

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

1、广义变态心理: 酒精或其他药物依赖、智能障碍、人格障碍、性 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 2、狭义变态心理: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智能障碍 3、常态心理:就是在适应周围环境方面具有被大 多数人所理解和公认的“应有”的一般反应方式, 即符合社会的常模。

三、变态心理常见的类别






施虐受虐(即SM,sadism和masochism) 就是在虐待别人或被虐待中,可以得到性兴奋或 单纯的乐趣。在医学上,这被视为一种“类似上 瘾”。 掌掴 绑缚 鞭打 囚禁 堵嘴 滴蜡 踩踏 舔脚

案例1:国内曾于1990年报告一个“自虐症”的例子。 病人男性,35岁。因腰骶部疼痛求医。X线照片发现臀 部软组织内有针样异物36枚。病人自诉在15岁时受到 歧视,内心压抑,常想以利刃自残身体。有一次自己将缝 衣针试探戳刺臀部时,偶然产生性的快感。28岁结婚, 性生活虽能维持,但总感到不如针刺所引起的快感强。以 后病人多次跪求妻子通过殴打他让自己求得性满足。来诊 前一个月,再次将4cm长的缝衣针刺入左侧臀部后,时常 感到腰骶部不适,且有电流通过样的感觉,影响肢体活动, 才来求治。尽管有人认为这个病例应诊断为“自虐症”。 但病人除了针刺自己臀部的痛苦以取得性快感外,还多次 要求妻子对他施加痛苦的殴打,实际上他应是一个男性受 虐症病人。 案例2:中国留学生林俊被杀一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见于男性

患者常患有阳痿、性功能障碍
儿童性侵

案例一:2005年3月25日晚,深圳一个10岁女孩的尸体被 发现在一废弃果园中,尸体头部向下着地,双腿跪着,双 手在身后。据家属介绍,该女孩生前曾遭到强奸。 案例二:湖南一中学退休教师邹春宝的5岁孙女遭强暴, 施暴者将女孩塞入编织袋中踩死。湖南邵阳中院认定施暴 者归案后认罪服法,以此免除其死刑。2006年12月24日, 学校百人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杀人凶犯。 案例三:今年5月10日,吉林省九台市11岁的女孩小西,放 学途中被一骑摩托车男子哄骗至山坡上。罪犯强奸小西后, 残忍将小西双眼扎伤。目前小西右眼已失明,左眼还在观 察中。
C.愚昧观念 痴信与儿童发生性关系能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



案例一:因为痴信同处女发生关系能升官,河南 一位国税局干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奸污16岁以 下未成年少女17人。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 近20名16岁以下的少女被编入这个犯罪网络 。

案例二:云南一名五旬男子由于患性功能障碍夫 妻关系不和,一次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如果 与年轻妇女发生性关系能恢复性功能。于是将村 里一名不满10岁幼女奸淫。近日,当地检察院以 涉嫌强奸罪对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2、环境因素 1、问题家庭 主要包括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地位不平 等、父母离异等 2、不良的教育影响 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

五、人格与犯罪

美国学者苏哲南(Sutherland)根据纽约州与麻州 的监狱资料,发现囚犯中人格违常者占75%。 据英国内政部和监狱报告,1972年在押的12969名 犯人中,人格异常者达40-60%。 我国某课题组2000—2003年到山东、北京多个监狱, 对612名犯人进行人格检测,检测结果为有53.6%的 被试有人格障碍,其中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为 34.3%;98名再犯中,有人格障碍的达7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