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东区历史文化街区调研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
方式。
和 睦路 工 人村 位 于大 东 区黎 明二街 与 黎 明 四 街之 间 ,周 边 多 为与 用地 范 围 内情 况相 近 的 老式
住宅 , 部分 已经拆 迁 , 规 划将 在 该用 地集 中建 设居
格 相近 的住 宅 。
模 式等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工 人 村 因为 高强 度 的 使用 , 已经 逐 渐 出现 功 能 退 化 、 建筑破损 、 环 境 恶 化 等现 象 , 改造 更新 迫 在眉 睫 。
1 . 2 沈 阳市工 人 村 现状
和 睦路 工 人村 现状 建 筑 为 2 0世 纪 5 0年代 仿 苏 式 的工人 及 家属 生 活住 宅 ,多 为 3层 坡 顶 窄 窗 建筑 ,外立 面特 征 上 除单 元 入 口门洞 等 细 节装 饰 外, 苏式 风 格 并 不 明显 , 且 装 饰质 量 己十 分破 旧 。 现状 的 2 7栋住 宅 以外 立 面特 征 为 区别 , 大 体可 分 为 3类 。第 1类是 红 砖裸 露 式 ,第 2类 是 水洗 石 贴柱 式 , 第 3类 是 外墙 粉 刷式 ( 见图 1 ) 。
筑 空 间相互 独 立 ;老 并 入 新 ,即 新 旧建筑 空 间相
种 元素 的组合 拆 分 ,形 成 了风格 统 一 但细 节 差异 的 多个 立 面改 造 方案 。 同时, 在 建筑 基 调色 彩 的选 择上, 我 们 也 提 出 了咖 啡色 、 灰红 、 暖 黄 3种 色 彩
沈 阳 市现 存 3处 工 人村 , 分 别 是铁 西 工 人村 、
和 睦路 工 人村 和 三 台 子工人 村 , 根据 《 沈 阳历 史 文 化 名城 保 护 与复 兴规 划》 中 的规划 要 求 , 工 人村 被 列 入“ 展示工业文化 ” 工 作 任 务 范 畴 。 目前 , 铁 西 工 人村 已经进 行 了建筑 改造 ,形 象和 功 能都 有 所 更 新 ,并 建 设 了工人 村 生活 展 示馆 以展现 不 同年 代 工人 村 居 民的居住 生活 。但 由于工 人村 生活馆
沈阳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沈阳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报告摘要:
本报告主要针对沈阳市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通过对沈阳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概况、重要民俗活动等方面的分析和整理,总结出沈阳的独特民俗文化特点,并探讨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对沈阳的民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传承。
一、沈阳的历史文化背景
沈阳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慈溪文化、古墓文化、清代宫廷文化等都为沈阳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沈阳的民俗概况
沈阳的民俗文化多样丰富,包括生活习俗、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
其中,吃大餐、打麻将、团拜等都是沈阳民众喜爱的日常活动。
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是沈阳人民重要的民俗文化表达。
三、沈阳的重要民俗活动
沈阳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活动,如沈阳古墓文化节、沈阳冰雪节、中山公园牡丹花会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了沈阳市民自豪的文化符号。
四、沈阳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尽管沈阳的民俗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沈阳的民俗文
化,有必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并积极推广沈阳的民俗文化。
五、结论
沈阳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瑰宝,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加强对沈阳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对于沈阳市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沈阳的民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
沈阳古城调研报告沈阳古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沈阳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区域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沈阳古城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调研。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参观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和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等。
三、调研结果1.历史悠久沈阳古城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满洲王朝早期的都城,也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城多次扩建和修复,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如沈阳故宫、沈阳中街等。
2.丰富的文化遗产沈阳古城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重要的是沈阳故宫,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古建筑群,被誉为“东北小故宫”。
此外,古城内还有一些名胜古迹,如以沈阳中街为中心的商业街区、以文广寺为核心的宗教区域等。
3.建筑特色突出沈阳古城内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
建筑风格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两大类,其中官式建筑以庙宇、宫殿为代表,具有严谨、庄重、雄伟的特点;而民居建筑则以“四合院”为主,布局合理,别具一格。
4.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沈阳古城内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古城中街每年举办的各种庆典和活动,如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等,都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增进市民的交流与互动。
5.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沈阳古城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城内的部分建筑已经出现了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文化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多样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吸引力。
四、保护和传承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沈阳古城的历史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修缮力度,对古城内已经出现老化和破损的建筑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其安全完整。
2.推动合理开发利用,将一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建筑和遗址进行整理和修复,使其成为旅游和文化场所。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为例
城市工人村历史街区更新方法初探——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为例李思漫【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工人村发展现状,研究了工人村历史街区改造更新的意义,初步探索了其改造更新的方法;并以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规划项目为例,从功能、空间以及立面形象3个方面的改造更新方式方法进行阐述并加以总结,以期能够充分挖掘工人村的资源潜力,重建活力街区,同时也为其他工人村的改造更新提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工人村;历史街区;改造【作者】李思漫【作者单位】英国HBA城市和区域咨询公司,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了多个城市工人村,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工人村建筑经过60余年的高强度使用,大多已陈旧破损,部分建筑已经进入危房期。
由于工人村建筑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将其拆除,因此,改造工人村成为城市区域更新的最佳方式。
1.1 城市工人村简述工人村多是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拨款建设的工人住宅建筑项目,它集中体现了我国50年代的建设能力、居住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模式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人村因为高强度的使用,已经逐渐出现功能退化、建筑破损、环境恶化等现象,改造更新迫在眉睫。
1.2 沈阳市工人村现状沈阳市现存3处工人村,分别是铁西工人村、和睦路工人村和三台子工人村,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中的规划要求,工人村被列入“展示工业文化”工作任务范畴。
目前,铁西工人村已经进行了建筑改造,形象和功能都有所更新,并建设了工人村生活展示馆以展现不同年代工人村居民的居住生活。
但由于工人村生活馆只有纯粹的展示功能,参观的游客并不多,没有足够的人气。
1.3 和睦路工人村现状概况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东区黎明二街与黎明四街之间,周边多为与用地范围内情况相近的老式住宅,部分已经拆迁,规划将在该用地集中建设居住小区。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暑期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报告沈阳市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爱护调查感悟炎炎夏日,酷暑难耐。
为了能更好地爱护教育文货物源,提高个人人文素质,做到对多地区教育文物的掌握和了解,为教育文化博物馆作贡献,沈阳师范大学赴沈阳市教育文化遗产调研20**年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王雷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沈阳市教育文物找访活动,希翼能够经过那个活动了解更多的教育文物知识。
7月20日是我们小组活动的第一天。
小组成员集体从东北大学动身乘车前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门附近的周恩来青年读书处旧址,那句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算是青年周恩来在这个地方发表的。
怀揣着对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崇敬和对这所小学的好奇,课题组决定把这个地方作为课题调研的第一站。
由于对旧址具体位置别熟悉,课题组一行人在31℃的高温下,仅凭借着打听和地图的指引,经过一具半小时的步行终于在一处胡同小路上寻到了这所旧址。
旧址是一排类似于平房的建造,中间的匾额上依旧保存着民国阶段“奉天省官立东关榜样两等小学校”的字样,院内有一尊高约5米的周恩来塑像,基座上刻着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警世恒言,石像上周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看起来依旧凝视着那个时代。
学校院内有两栋二层亭子,据治理人员介绍,这两栋楼算是原来的学生教室,由于时刻久远早已破败别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人,原址差不多得到返修和爱护,所有的建造都遵循原有风格。
经过了解这些,课题组成员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当年那些有志少年的奋斗精神。
在治理人员的帮助下,课题组成员查阅了馆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大量文字基础。
位于东北育才中学院内和中国医科大学院内的原满洲教育特意学校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向来在被学校使用,并得到了很好的爱护。
但位于原沈阳体育学院的汉卿体育场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早已被列为国家级教育爱护文物,但因为资金短缺没能得到妥善维护,如今的汉卿体育场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令在场的课题组成员感到可惜。
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75337 旅游管理论文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本课题主要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将其与沈阳的旅游产业联系起来,使沈阳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同时,发展旅游行业,促使更多人了解文化街区的历史,一起为保护这一区域做出贡献。
由历史文化中心的保护引出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如此这一方案切合实际。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在沈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沈阳大东区典故
沈阳大东区典故
沈阳大东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1.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位于大东区。
2.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1 年九一八事变而建立的,位于大东区柳条湖地区。
3. 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位于大东区。
4. 东塔:东塔是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大东区东塔街。
5. 万泉公园:万泉公园是沈阳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位于大东区万泉街。
这些典故和文化遗产都是大东区的重要历史文化财富,也是沈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沈阳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的调研报告按照省旅游局《关于对全省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进行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对全市相关区县的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宅情况(以下简称“五古”)进行了摸底,在省旅游局调研组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沈阳方城地区和沈阳路民俗特色街,还在文物部门、规划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五古情况的初步统计。
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的沧桑变幻为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除去墓葬类、寺庙类的资源,我们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遗址资源进行了梳理。
一、古城资源按照已收集上来的情况,沈阳的古城古镇既有汉代(东陵区上伯官村)、高句丽时期(石台子山城),辽代(新民辽滨塔、康平祺州)古城遗址,也有代表明清时期的古城。
1.沈阳方城沈河区方城地区是指东、西、南、北顺城路以内的区域,面积约169公顷。
该地区从战国时期开始有城市建设至今,是清前期的都城和中后期陪都建设的重点区域,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完整记录了清前与奉系军阀时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具有“十字街”、“井字街”两种道路格局和“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格局与特征鲜明的宫殿建筑群、多种近代建筑风格的帅府建筑群,对研究清、民国时期历史和中国传统建筑、近代建筑以及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地区现状文物保护较好,但建筑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街区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规划部门认为应在在保护好各文物建筑的基础上,延续“井字街、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中国传统都城布局模式,强化北通天街轴线,严格控制故宫、帅府建筑轴线南侧的建筑景观,加强对“井”字街沿线建筑檐口、屋顶形式的引导和控制,整体协调“井”字街两侧建筑的风格、体量。
按照皇城地区的总体规划,沈阳方城的改造依照“以轴举城”为原则,建立以沈阳路(抚近门至怀远门)为横轴,北通天街(沈阳路至南顺城路)为纵轴,将沈阳路改造和打通北通天街结合起来,在故宫和帅府之间构建“T”字特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宫廷餐饮、皇家住宿、文化旅游纪念品、满清文化精品店等业态。
对沈阳红色遗迹的调研报告
对沈阳红色遗迹的调研报告沈阳红色遗迹调研报告一、引言沈阳市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之一。
沈阳市内保留着许多红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价值。
本报告旨在调研沈阳红色遗迹的现状和保护情况,以及对红色遗迹保护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考察主要包括参观红色遗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状,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文献资料搜集涵盖了相关书籍、报纸、网站和研究报告等。
三、沈阳红色遗迹概况沈阳市内的红色遗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沈阳国民革命纪念馆、十·九军军部旧址、沈阳市大东区教育局旧址、沈阳市二中旧址等。
这些遗迹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亲历者及其后代的重要纪念物。
四、红色遗迹的现状1. 沈阳国民革命纪念馆:作为沈阳市内著名的红色遗迹,沈阳国民革命纪念馆以其丰富的历史陈列、精美的展览和现代化的展览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但是,馆内的展品保护工作不够完善,有些文物存在破损和违规摆放的情况。
2. 十·九军军部旧址:十·九军军部旧址是沈阳红色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但在现实中,军部旧址的保护工作相对滞后。
旧址周边环境较为拥挤,附近商业化发展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压力。
3. 大东区教育局旧址和二中旧址:这两个旧址在沈阳市内有一定的声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建筑维护,建筑外观出现老化、脱落等问题。
五、红色遗迹保护的建议1. 加强法规制度:加强对红色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侵害红色遗迹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红色遗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确立保护责任部门:明确沈阳市红色遗迹的保护责任部门,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提升红色遗迹保护工作的整体效益。
3. 增加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开展社会教育和推出相关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红色遗迹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阅读和现状调研,分析了方城的街巷道路变化,从街巷布局、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等三方面剖析了街巷空间形态特征,试图为今后方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1沈阳方城概况沈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岁月沧桑的沈阳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殖民统治,最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洗礼,从小小的郡城发展到都城、陪都再到现在的辽宁省会,是辽宁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工业基地。
沈阳方城作为沈阳市老城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由东西南北四条顺城路围成面积为1.8平方千米的近似正方形区域。
是沈阳城的发源地、城市历史的缩影,是沈阳的城市名片。
在这里,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中街等地闻名海内外。
2 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道路沈阳方城街巷风貌历经多时期的变化,要对方城街巷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就有必要了解方城的历史演变历程。
在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后的近三百年间,沈阳方城曾有二次较大的变化或者说是扩建。
第一次是在1631年清太宗改建都城之际,将城内四门十字街改为八门井字街,城内以通往各门的井字街为主要道路,城内区域分布从“田字格”变成了“九宫格”。
第二次是康熙十九年(1680)增建边墙,将原来方形砖城内的城区,拓展为城方郭圆的内外城。
中华民国成立后,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兴起,方城内住宅小区和商业逐渐形成功能主体,取代了原本的合院式居住院落,传统街巷格局逐渐消失。
沈阳方城的街巷格局生成受到地理环境、传统规划观念、社会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的影响。
其中方城的地理环境影响着街巷尺度,来满足建筑日照采光;传统的规划观念使方城呈现出“井字形”街道、“九宫格”格局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功能布局;受到外来八旗文化的影响,方城的布局同八旗驻防方面相一致;随着社会发展的影响,“形式服从功能”,街巷的形态、尺度、比例等发生适应性改变。
沈阳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三百字
沈阳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三百字
沈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通过对沈阳传统文化的调研,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沈阳以其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作为满洲之都,清代的沈阳有着浓厚的满族文化氛围。
在沈阳市区,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南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还是了解清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次,沈阳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
比如,沈阳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锣饱子”,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经常在庆典和表演中使用。
另外,沈阳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戏曲和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沈阳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沈阳的历史文化。
此外,沈阳的传统手工艺也值得关注。
像沈阳刺绣和糖人制作等手工艺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通过调研我发现,沈阳的传统手工艺正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一些传承人正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
最后,沈阳的传统节日也是沈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沈阳人民每年都会热烈庆祝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沈阳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沈阳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建筑、艺术形式、手工艺品和传统节日等等。
通过对沈阳传统文化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沈阳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
沈阳老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之沈阳路摘要:古文化街是历史文化街区,它本身是名城发展的见证,该文对“清代古文化一条街”沈阳路的历史特色进行了描述,对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街区开发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开发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沈阳路开发与保护景观旅游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50-021 沈阳路街区概况沈阳路位于沈阳方城内,沈阳故宫南侧,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1939年被日本侵略者改名为“一心街”,1946年称“沈阳大街”,1957年称“沈阳路”,1966年改成“东风大街”,1989年恢复命名为“沈阳路”至今。
沈阳路全长1 300 m,红线宽度为22 m,东西两端分别为抚近门及怀远门,其中由西顺街至正阳街为一段,长约430m,由正阳街至朝阳街为二段,长约530 m,由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为三段,长约360 m。
沿街60多座建筑琉璃瓦舍,檐牙高啄,雕梁画栋与沈阳故宫映衬和谐,成为全国别具传统风格特色的“清代古文化一条街”,见图1。
2 沈阳路街区现状沈阳路是沈阳古城最古老的街道,从西汉时期建城,到清初在此建都,都是以沈阳路为中心逐步向周边扩散,因此以故宫为主体,以沈阳路为纽带的盛京城是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各城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沈阳路尽管也进行了多次改造,但都以局部的修整为主,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这几年街道周边现代建筑的兴起,管理上的疏漏,使沈阳路的历史地位逐渐弱化。
主要问题如下所述,见图2。
2.1 建筑形式混杂沈阳路现状沿街有相当部分的建筑物在立面上已经变为仿古建筑的形式,但还有一部分新建和改建建筑并没有与之协调,混杂凌乱,没有形成整体上的规划,破坏了古建筑的群体形象。
2.2 街道布局不合理除第二段(正阳街至朝阳街)为步行街外,第一段(西顺街至正阳街)和第三段(朝阳街至东顺城街)仍允许公交、私家车、人行并行,且第二段内还建有大量停车场,交通拥挤、混杂。
沈阳中街调研
沈阳中街调研基于沈阳中街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此予以分析.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下沈阳中街的基本情况。
图中的红点为沈阳中街的所在位置。
中街:全长1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沈阳中街位于沈阳故宫北方,位于大东区内。
我们小组于5月1日对其经行考察分析,理由是鉴于在这一天人流相对于其他的时间拥挤,就更能够对其的弊端有所展现。
我们便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对商业空间的旧有的建筑空间形态和新型的建筑形态的区别和之间的联系经行考察调研。
1,中街的交通问题——人车混杂沈阳中街街道宽约15多米,中间经过了一条城市干道——正阳街,人流和车流在此处交汇,从而交通十分的混乱。
此处没有红绿灯,并且没有相应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整个的感觉就是中街的步行街被这条干道切割成了2个部分,人们几乎是见缝插针的从车辆中穿过的,人和车子的间距几乎没有,这大大的降低了该条道路的车行速度,阻碍了城市的交通,增加的空气的污染,更加使得步行街的行人的安全系数大大的降低,并且几乎没有人利用城市地铁站的地下通道来避开城市干道,而选择了直接从城市干道横穿而过。
这和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有着本质的步行街的区别,在步行街中的速度是正常人行的速度,人车应该经行有效的分流,更加不可取这种城市干道从中穿过的情况。
下面在对其为何没有人利用城市地铁形成的地下通道进行下列的分析:1,大多数的人认为从城市干道横穿是最为简单而省时省事的做法。
2,地铁口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人们是集中的进入或是离开地铁,如果人们利用其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话,在此处人流交叉十分严重,而且地铁站的入口考虑地下通行的话,太过于狭小,不适合商业步行街的人流通行。
我们一致认为在考虑中街的城市规划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应采用城市立体交通的方式进行其的通行,例如修建天桥和新建地下通道或者将地铁的入口以及内部扩大,以进行人流的疏散。
然而结合当今中国的天桥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认为后两者的方案更加适合。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
首先介绍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对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后分析了当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调查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现状,指出了发展的潜力和不足。
在对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
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研究、重要性、修复工作、现状、问题、挑战、对策、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概述沈阳历史文化街区是沈阳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沈阳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的繁荣,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保护与修复工作、旅游开发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为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街巷等,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城市的精神家园。
一方面,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面貌,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这些街区中的建筑和景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沈阳作为古都的地位和文化底蕴。
沈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铁西工人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沈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铁西工人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沈阳市历史街区是沈阳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沈阳市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以沈阳市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和更新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同时,本研究也将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经验和做法,为沈阳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 研究沈阳市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其建筑风格和特点;2. 分析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探讨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和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4. 通过借鉴国内外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经验和做法,为沈阳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调研:通过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进一步了解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现有的建筑、设施和环境。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和方法。
4. 问题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解决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分析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其建筑风格和特点;2. 发现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解决铁西工人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繁荣。
五、研究进度安排1. 文献调研:2021年6月—2021年7月2. 实地调研:2021年8月—2021年9月3. 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2021年10月—2021年11月4. 论文撰写和修改:2021年12月—2022年1月六、参考文献1. 蒋京华. 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西建筑, 2019, 45(17): 54-55.2. 刘文霞, 黄盛博.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建筑, 2020(1): 17-20.3. 刘继伟.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进展总结[J]. 中国城市规划, 2018, 32(5): 42-49.4. 赵志刚, 邢维.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概念、特点与实践[J]. 城市规划研究, 2019, 47(6): 75-80.。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开题报告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是中国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建筑群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是我国“两型社会”和文化自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方城历史街区所面临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如开发建设、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历史建筑物老化等,严重威胁了方城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保存价值。
因此,对方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通过对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符合方城历史街区特点和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保护与更新措施,旨在为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方案。
2.研究内容(1)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研究通过对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其保存价值所在,从而为后续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基础。
(2)方城历史街区的现状研究对方城历史街区的保存现状、环境条件、人居状况、规划控制情况等进行详实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掌握方城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提供数据和分析依据。
(3)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研究结合目前国内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经验,研究符合方城历史街区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保护与更新措施,包括环境改善、文化保护、建筑修缮、功能更新等。
(4)方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根据方城历史街区的具体情况和保护需求,制定可行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包括政策制定、规划控制、法律保障、经济支持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历史资料等,全面了解方城历史街区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等。
(2)田野调查法:对方城历史街区的保存现状、环境条件、人居状况、规划控制情况等进行详实的实地调查和分析。
城市修补视角下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活化研究——沈阳堂子街为例
城市修补视角下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活化研究——沈阳堂子街为例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historical area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storation-- tangzi street, shenyang1Zheng xu摘要——基于城市设计基础上的“城市双修”,是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由“城市双修”理念入手,通过“城市修补”的视角对历史风貌区的历史文脉、景观生态、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堂子”是清朝初期满族人祭拜天地祖宗的神庙。
从修建盛京堂子庙起,直至民国。
堂子街不断扩展加建形成了一个集宗教、商业、居住、行政于一处的满族特色历史街道。
建国后堂子街因欠缺修缮以及各种历史原因的破坏逐步破败。
秉着重现历史、重组院落、重塑街巷的原则,对堂子庙、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进行活化、恢复和保护。
关键词——城市修补;历史风貌区;满族历史街区;空间活化Abstract——Based on urban design, "urban double repair"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space.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urban double repai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landscape ecology and traffic facilities of the historic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pair". "Tang zi" is the temple where manchu people worshipheaven and earth ancestor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hengjingtangzi temple, until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ngzi street has been expanded and added to form a historical street with manchu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religion, commerce, residence and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angzi street was gradually dilapidated due to lack ofrepair and various historical reasons.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recreating history, reorganizing courtyards and reshaping streets and lanes, the historic buildings such as tangzi temple and jiangsu and zhejiang guild hall were activated, restored and protected.Key words——Urban repair; Areas with historical features; Manchu historic district; Space activation1.堂子街历史沿革及现状堂子街因“堂子”而得名,“堂子”是清朝初期满族人祭拜天地祖宗的神庙。
沈阳大东路街角公园观感
沈阳大东路街角公园观感
大东路,东起滂江街,西至东顺城街,由东至西与小河沿路、东边城街、堂子街、银元街、小什字街、大什字街等相交至大东门,这条约2公里的路上,大东区的历史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纵横交错,400余年的沈阳城市风云久久不散。
了解大东区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惟穿梭于城市之间,走在一条条街巷之上,才能切实感受到沉积百年的大东画卷,才能真正聆听到命运涌动的大东脉搏。
踏上大东路,恍若置身时光隧道,岁月更迭在路两边匆匆闪过,那些消失的人和留下的建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大东故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十六日,盛京城迎来了第三次东巡祭祖康熙皇帝。
此时,流放盛京的汉人文臣陈梦雷手捧在盛京所著诗文,长跪在扬起黄土的御路旁,等待他的到来。
前途茫茫,就如同眼前的尘土,孤注一掷,陈梦雷忐忑却期待。
许是帝王对盛京的感怀,许是盛京对才子的眷顾,康熙皇帝暂停御驾,召陈梦雷入至帐中询问,陈梦雷将自己的遭遇一一禀明,并进上一首120韵的七言排律《圣德神功恭记》。
康熙帝过目后连口称赞,遂下旨,赦免陈梦雷,释归京城。
从此,陈梦雷结束了在盛京长达16年的流放生涯,返回京城。
这次赦免对康熙皇帝来说微不足道,但却在盛京流人的漫漫历史中最闪亮的时刻。
纵观清代文坛,因政治而流放盛京等地的文人虽处境凄苦,但仍在艰难的环境中为盛京乃至东北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
先有函可和他
的“冰天诗社”开创了文人结社和文学创作先河。
继而陈梦雷潜心修志编史,在沈阳城市文化的开拓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东区区史馆建设准备工作座谈会发言纪要(三)
大东区区史馆建设准备工作座谈会发言纪要(三)关注辽宁记忆,了解历史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遼塔一、大东区是沈阳市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区。
相比其他市辖区,如铁西区只有殖民工业一条发展主线;如和平区只有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两条发展主线;再如沈河区也只有盛京古城和商埠地两条发展主线。
而我们大东区则具有多条发展主线:1、具有类似于沈河区的古城文化区(四个关厢:大东、小东、大北、小北);2、有类似于和平区的依托于铁路的工、商、居住区(奉海铁路奉天车站市场,即今之东北大马路沿线);3、更有类似于铁西区的工业区(即以东三省兵工厂厂区和生活区为主的奉天大东新市区,包括今长安地区、黎明、新光、东塔机场等);此外还有北大营等等。
因此,区史馆的主线如何设定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是完全按照时间轴?还是以不同地域的空间为主、时间为辅?二、明确区史的起点。
区史写好了,区史馆的内容自然就有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比如写我国的历史,是写《中国史》?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如果写《中国史》,那就是以三皇五帝、大禹治水为开端。
如果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那就必须从1949年开始。
对应我们大东区也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是写《大东地区史》,那就可以上溯至古代,甚至更远。
如果是《大东区史》,那就应该是以大东区这个行政建制的设置为起点,即1924年成立大东新市区(开发区管委会性质),然后在1938年正式成立大东区(正式的市辖区之一),1948年合并东关区,1959年合并北关区(北关、沈海两区已先行合并为北关区)。
大东区自1924年设置以来,发展至今天,行政建制从未中断。
▲图1 《盛京时报》对大东新市区成立的报道因此无论区史是怎样一个编法,1924年大东新市区的成立是具有标志性、划时代意义的,必须重视。
当时关于大东新市区成立的批复文件档案现存于省市档案馆,建议将复印件陈列于区史馆。
同时,房产局在拆迁之前也会拍照存档,大东区房产局现存大量民国年间老建筑拆迁之前的影像资料,其中与区史有关的重要建筑的照片可复制放大,作为区史馆馆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东区204区历史街区风貌特色调研与分析
沈阳大东区204地区是中航集团沈阳黎明肮空公司的附属地区,这里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都是黎明工厂的职工宿舍,与三台子,工人村号称沈阳的骄傲。
至今,204地区依旧保留着许多老建筑,许多现存老职工宿舍楼都有四五十年的房龄了,且基本都是三层的“苏式”小楼,共有上百栋之多。
1.街区布局与景观
二零四地区位于沈阳大东和睦路地区,东至北运河,西至滂江街,南至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北至北运河。
区内有和睦路和黎明街等主要道路,其中和睦路以北有和睦北一马路,和睦北二马路,和睦北三马路。
以南分为和睦南一马路,和睦南二马路。
同时黎明一至五街贯穿其中。
地铁一号线从区域内部穿过。
从地图上来看,和睦北三马路与和睦南二马路并不是十分成熟的马路系统,位属于小区建筑楼之间,人行道,车辆不易通过。
(图1)
图1 沈阳大东区204地区示意图
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北边多是废弃的居住区,工厂与正在开发楼盘的地区,环境相对较差与南边的经济繁荣有很大差距。
且路宽相对于来说较小,只能通过双排车辆。
道路两旁商铺稀少,居住人员较少。
(图2a)但是在环境旅植方面表现较好:在新开河附近有这一片最大的绿化地带,且因为经济条件发展一般,并没有较大的车流流动,使得这里代入乡村城市之感。
但同时也造成了这里上学的不方便,处在这里的中学,小学的附近并没有什么辅助性商铺,造成这里的教育水平落后。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代附近被万科承包,进行建设性改造,相信这一带将会变得更加繁荣。
在和睦路以北这段地区,居住房屋大多都是红楼,是很浓的俄罗斯风格,尖屋顶,红五星,外阳台,但现在已是百病缠身,看上去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图2b)这些红楼都不是独立建立的,一般会有四个拐角形状的楼合围成一个区域,然后东西方向各有一栋厢楼。
中间合围成公共空间,供居民活动。
a
b
图2a、b 和睦路北工人住宅
在和睦路南边,更多的是生活居住带。
在南边的南一马路,,是一个小型市场集,道路很宽,即使两边布满搭起的蓬帐,中间也很宽敞。
退至市集后面则是居住区,这里的建筑也是苏式建筑,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与之前类似,每一个小的单元区都会形成四个拐角,但不同的是东西南北方向各插入一条小道与外面的市集相通,方便了这里的居民生活。
这一带街区的布置增添了许多商铺,饭店,
相对于北边更热闹,但相似的是大量古老居民楼形式的保留造成了本地规划的障碍及当地居民住房的难处。
(图3)
图3 和睦路南工人住宅
在景观方面,都是以植树为主,鲜少有花朵作为装饰。
总体来说,景观的布置都是沿着街道设置。
最基本的是在旧厂房,建筑工地旁,种植简单的绿色树木,隔离污染与噪音。
其次是居住区内部的布置,在中间的活动区域设有栽培的花草。
相对于来说有特色的是邻近新开河的沿河公园,邻河的小型绿地场所,如果再加上细心的栽培,会成为一个较为优秀的特色一角。
据可靠资料证实,二零四地区是根据地区功能定位及该区域的发展形成“三点,三带,三区的空间结构”三点:历史保护街区,黎明广场站,滂江街站节点;三带:艺术景观带,林荫商业带,科技普及带;三区:服务设施综合区,滨水景观型住区,紧凑型花园住区。
2.建筑风格与特点
204地区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尚未拆迁保留下来的建筑为当时的职工住房,为典型的苏式风格。
概括的来讲。
首先,从建筑单体上,204地区的老苏式建筑有四大特点。
第一: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第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是指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第三是都楼层都为三层(不包括后来在内院中加盖的较新的楼房);第四:房屋结构和装饰在手法上统一,如房顶都是斜顶,且门洞上面和四周多少带有石刻浮雕花纹,有的窗冬上会配装饰石刻浮雕花纹,或加阳台。
其次,从整理排布上来讲,204地区的苏式建筑都是以八座或者六座为一个组,围城一个环形,内部是人行道和绿地。
其中八座为一组的每座都是直线型楼,而六座为一组的包含四座直角型楼。
详细的分析。
在历史建筑的调研过程中,在大体统一的建筑样式中,一共发现了五种类型的建筑。
第一种,主要分布在和睦路及和睦北一路之间的街区,其主要特点是外墙颜色为粉色或蓝色,但同一街区颜色统一,其门洞四圈个上方有独特的石刻,类似于花环丝带,以及有铁艺装饰,且门楹上有左右对称的四个匾额,上的字迹大都模糊不清,有一个门洞上的勉强可以辩认出是“破私立公”四个字。
(图4a)其部分窗洞上也有石刻装饰,屋檐也同样是。
靠近两侧的三楼窗口有对称分布的铁艺阳台,架在两个垂直于墙面伸出的雕刻石柱子上。
(图4b)
a b
图4a、b 工人住宅门窗细节
第二种与第一种唯一的区别就是第二种外墙是红砖,其主要分布在和睦北二路和和睦北三路之间的街区中,其他特征皆与第一种相同(图5a)。
第三种出现在和睦北二路和和睦北三路之间的街区,位置在204地区偏西的部分,其外墙整体为白色,门洞四周装饰与前两种相同但没有铁艺装饰,顶部有石刻浮雕,内容为白鸽环绕黄色的五角星麦穗,左右分布有云状图案,十分精致好看。
(图5b)且其部分阳台是石质镂空装饰的,造型较前两种更加精致。
a b
图5a、b 不同的外墙立面
第四种与第五种的差异在于门洞。
其共同特点是外墙为灰色,,并不像前几种那样色彩明艳,且只分布在和睦路以南的部分。
不同的是第四种的门洞四周有简单的石刻装饰(图6),相较前三种可谓是十分简略,只是简单的缠绕花纹,
而第五种干脆没有任何装饰。
图6 简单的石刻装饰
其他建筑。
204地区除了老的苏式建筑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旧楼房以及新建高层楼房。
旧楼房有的穿插在苏式建筑围成的方形街区内,有的独立组合成街区,其外以灰色为主,有的在阳台部分加了黄色三角的装饰,层高不一,形状厚重,与原有苏式建筑较为和谐。
新建高层主要地区东边界附近以及和睦路西,包括在建的和已经建设完成的,其建筑分格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高层无异,不再赘述,但与此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不太和谐。
在和睦南二路南侧,在建的109中学采用苏式风格,与周围老建筑群相一致(图7)。
图7 109中学
3.历史遗产保存状况
沈阳市不仅是历史名城,也是建国初期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素有“东方鲁尔”和“共和国长子”之称,因此,沈阳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旧工业区建筑。
沈阳市的工人村是共和国最早的工人居住宅楼群,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也是在沈阳市展示曾经的工人村景观风貌的重要建筑群。
根据《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欲复兴规划》中的规划要求,工人村被列入“展示工业文化”工作任务范畴。
沈
阳市大东区的204地区的和睦路工人村也是其中之一。
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东区黎明二街和黎明四街之间,工人村规划整齐,有着较为明显的苏式风格,通常是三层或是四层的外墙粉刷建筑,部分则水洗石贴式和红砖裸露式,屋顶是两坡式,有尖屋檐和窄窗,单元入口门和尖顶下外墙有饰纹,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沈阳市大东区黎明机械厂的工人及其家属生活住宅。
从整体上来说工人村的建筑虽然已陈旧破损,但大部分结构保存完好。
和睦路附近的工人住宅主要功能依旧是住宅小区,而和睦南一路的工人村则演变成为市场。
沈阳市对历史工人村的保护十分重视,目前正在实施对工人村的保护与更新,和睦路工人村暂时还没有改造完成。
但是从沈阳市对铁西工人村的保护与建筑改造可以看出,对工人村的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有所更新,并建设了工人村生活展示馆以展现不同年代工人村居民的居住生活。
因此,和睦路工人村的改造也应该是这样的形式。
工人村的周围则是和工人村住宅相近的老式建筑。
在工人村附近不远处的地坛街30—3号,则是二战时期,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当时主要关押的是太平洋战争中的受俘盟军。
又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近5万平方米,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是1号战俘营房及其附属用房。
建筑都是是红砖裸露结构,其中日军用房是一层,战俘营房是两层,屋顶同样是两坡式。
沈阳市在旧址边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和一面“死难者碑墙”。
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
经过多年的维修建设,纪念馆于2013年5月18日开始对外开放。
总结:通过对大东区204地区街区总体布局分析,建筑风格特点,历史遗迹
保护情况的等方面的具体调研,我们得知204地区有如下特点:工业保护恰当,街区热闹,绿地保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