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6课时 简单应用-学习文档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教案
分数除法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kg。
x=28
x=28÷
x=28×
x=35
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手写
(1)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 。× =。
(2)故事书本数比科技书多 。× =。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1题。(1)根据题意列出等量来自系式:南北距离× =东西距离。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x=5200。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人体体内水分有关的问题。
课题
分数除法
课时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分析推理、回顾反思等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爸爸体重是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占小明体重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爸爸的体重×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35× =28(kg)
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的问题求的是小明的体重,和成人的信息无关,因此不需要用到有关成人的信息。
4.拓展延伸:爸爸体内有50kg水分,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完成解答。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教案第三单元 第6课时 教案(word版)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教案第三单元 第6课时 教案(word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六课时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例3、例4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二、认识四分之几1、认识1/4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2、认识3/4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 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1.学会比较大小。

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

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1、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

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2、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RJ)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RJ)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算法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分数除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发现算法,感悟算理。

教学解决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第1课时倒数的认识)教材第28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课件。

师: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

师:“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士”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士——干)有不少中国汉字存在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

如38,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83)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

(板书:倒数的认识)1.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的四个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第6课时 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第6课时 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

分数除法问题(两个量的关系)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3第2课时(第32页),自主练习2-13题。

教学目标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感知单位“1”已知和未知的解题方法的不同。

4.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弄清题意,会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你知道解题步骤吗?学生:读题、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如下:2.承上启下,揭示课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过渡语:同学们上节课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能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今天我们继续探索有关于分数除法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除法问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教材第32页红点例题。

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34。

第一小组有多少人?提出要求:读题,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第一小组:多少人?第二小组:6人,是第一小组的3 42.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完善课题。

教师提出要求: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你理解的题意。

需要提示:题目中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是两个独立的数量,需要画出两条线段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板书:两个量的关系)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线段图,交流解题思路。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说说你画的线段图所表示的题意,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第6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内容教材第36页例5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方程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时,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能力。

3.在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知识。

(课件出示)师: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并说出如何列式。

【学情预设】数量关系式是:小红的存钱数×715=小明的存钱数,列式为35÷715。

师:如果把“他存的钱是小红的存钱数的715”改成“他存的钱比小红的存钱数少815”,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从复习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入手,着重放在分析方法上,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探究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1)阅读与理解。

师: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学情预设】已知小明的体重是35 kg,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

要求的是爸爸的体重。

师:“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是什么意思?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几分之几呢?【学情预设】“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的意思是: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部分是爸爸的体重的815,也就是如果把爸爸的体重平均分成15份,小明的体重相当于其中的(15-8)份,即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的715。

(2)分析与解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4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知识点: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46+570÷80 60÷[(30+30)×10]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学习例1.出示例1:计算(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5)订正。

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四、课堂练习。

1.填空:(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第06课时 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第06课时 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第06课时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是小学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求一个数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求一个数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学具: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华买了3个苹果,比小明多买了1/3,问小明买了几个苹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已知一个数比5多1/5,求这个数。

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讨论,交流解题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3)》是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的第6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而导致解题过程的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关键要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找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建立合适的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尝试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3.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关键要素,指导学生建立合适的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5.总结:学生总结解题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练习:学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

第6课时 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例4,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使学生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想到什么?今天,我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出示例4题目1.阅读与理解:(1)你知道了什么?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成37页第一部分填空。

(2)找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分率)和与几分之几对应的量,(3)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你准备选取哪些已知条件?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发现“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是多余的条件。

2.分析与解答:(1)画线段图:独立思考,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并在线段图上标明哪一部分是“小明体内的水分”,即28kg ;哪一部分是要求的“小明的体重”,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式。

(2)写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列方程解答: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 千克(根据等量关系式写方程)45x =28 x =35(4)分数除法解答:求小明的体重,也就是求单位“1”的量。

根据乘法与除法的逆运算关系,可知,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写算式:28÷45=35(kg) 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

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6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2. 黑板3. �粉笔4. 练习题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除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讲评: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技巧。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2. 重点内容: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 示例: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4.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布置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思考题:设计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技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为“解决问题(2)”,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将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理解和运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应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绘制图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多步骤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问题背景,识别并提取关键信息。

2. 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3. 独立或合作完成多步骤问题的解决。

4. 用口头和书面形式清晰表达解题思路和结果。

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在于:1. 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2. 在多步骤问题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数学方法。

3. 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沟通与协调。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或图片数学教具(如尺子、计算器等)学生分组活动所需材料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二阶段:探究与讲解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演示解题过程。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分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

学生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疑问,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本课时的和教学目标。

关键知识点的图示和说明。

解题步骤和例题展示。

学生练习题和答案。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基础练习题,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综合应用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

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4)长方体有( )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

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 4条棱的 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总结:(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3)》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够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案例展示、解题过程、巩固练习等内容。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准备好的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2)教案与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2)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单元分数除法第6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kg,西瓜重()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

六(1)班有多少人?(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出例5。

(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

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

第3单元分数除法第6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2.3.【教学重难点】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1)苹果有akg,西瓜西瓜比苹果轻()kg,西瓜重()kg(2)鸡有b鸭比鸡少()只,鸭有(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2.(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

六(1)班有(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出例5。

(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2.(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

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3.(1(2(3(4(5)阅读课本例54.改变例5“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1(2(3)启发学生与例5(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五、课堂作业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新)冀教版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6课时(精品)教案

(新)冀教版六年级上第三单元第6课时(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百分数第6课时简单应用(2)教学目标:1、结合植树造林问题,经历了解数据信息、发现问题并要试解决的过程。

2、能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決实际问题。

3、知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植树造林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以及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自觉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決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谈话引入新课,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植树造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师生谈话,交流植树节的意义及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绿化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解决和绿化有关的植树造林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师:你们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生:3月12日。

师:对,为了引起大家对植树的重视,把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天定为植树节。

谁能说一说树木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师:是啊,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植树造林的意义非常重大。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和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情況。

(课件出示例题)二、讲授新课(一)森林覆盖率师:谁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师板书出有关的数据。

我国: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

世界面积的是14900万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约是38.69亿公顷。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我国的森林面积。

学生自主计算。

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看了这些数据,我有一个问题:这些数据都是准确数吗?生:不是,都是近似数。

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我还有一个问题:前面我们讲过求百分数时,一般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百分号前面保留两位小数呢?师:当数据的单位较大的情況下,为了更准确地用百分数描述事物,百分号前面可保留两位小数。

下面请同学用计算器计算一下世界森林覆盖率是多少。

先来把38.69亿公顷变为以平方千米为単位的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时简单应用(二)◆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提示森林覆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教学目标1.经历了解我国及世界森林覆盖率数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森林覆盖率的实际问题。

3.了解我国森林覆盖率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植树造林问题,经历了解数据信息、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

难点对植树造林的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下图。

师:图中的人们正在干什么?生:在植树。

师:对,每年春季我国都有许多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植树造林除了能够美化环境、降低噪音外,主要作用是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那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统计资料。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图)师:请根据资料中的数据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平方千米?(2)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千米?(3)照上面的情况估计,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要多少年的时间?学生独立解答,点名汇报,集体订正。

生1:我国森林面积10年增加的面积大约有960X(20.36%—16.55%)=36.576(万平方千米)≈37万平方千米=370000平方千米。

生2:平均每年增加370000÷10=37000(平方千米)。

生3:要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还需要960X(30%一20.36%)÷3.7=25(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正确地解答了这两个问题,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咱们再来看这样一道题目。

(出示教材第38页例4图片)师:对我国的森林覆盖问题,你有何感想?生1: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我认识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生2:我们每年都要多植树造林,任务还十分艰巨。

生3: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去。

师: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定会达到甚至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的两个问题。

(1)世界森林的覆盖率是多少?(2)我国要达到世界森林覆盖率的平均水平,还要植树造林多少平方千米?同学自己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培养自觉植树造林的意识。

二、拓展、延伸、自主探究课件展示以下内容:退耕还林是我国政府自2019年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全面禁止森林采伐以来采取的又一项重大的生态政策。

据统计,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毁草开荒,陡坡耕种,导致每年流人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其中三分之二的泥沙来自粮食产量低、水土易流失的陡坡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到2019年5月上旬,已经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500多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内容,谈谈感想。

师:资料中提到“到2.002年5月上旬,已经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500多万亩。

”亩是我国人民使用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1公顷=15亩。

1亩≈666.7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有关退耕还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情况,为后面自主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三)巩固新知:1.秦皇岛总面积约7812.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37.05%,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2.已知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19年的38亿公顷。

你能算出这段期间全球森林面积下降了百分之几吗?答案:1. 7812.4×37.05%≈2894.49(平方千米)答: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积是2894.49平方千米。

2. 4%(四)达标反馈1. 我会选。

(1)小明在体育课上投球,共投]00个球,没投中25个,投中率为( )。

A.25% B.125% C.75% D.80%(2)—块菜地,去年蔬菜产量是前年产量的90%,去年产量是180吨,去年比前年少( )。

A.20% B.20吨 C.200吨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六(1)班有女生20人,男生25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25%。

( )(2)一个学校占地10公顷,其中建筑面积为6公顷,绿化面积占建筑面积的15%,绿化面积是:(10+6)×15%。

( )3. 一种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400千克这种油菜籽能榨油多少千克?4. 实验小学有340名学生,女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0%,问该小学有多少名女生?5.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沙漠覆盖率为27.3%,我国的沙漠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答案:1. (1)C (2)B 2.(1)× (2)×3. 400×42%=168(千克) 答:400千克油菜籽能榨油168千克。

4. 340×40%=136(名) 答:该小学有136名女生。

5. 960×27.3%=960×0.273≈262(万平方千米)答:我国沙漠面积约是262万平方千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方法,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找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六)布置作业1.1万年前,森林面积是62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2%,当时的陆地面积是多少亿公顷?2.1988年世界森林面积是415500万公顷,我国的森林面积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1988年我国的森林面积是多少?3.制衣车间上个月加工服装12019套,本月加工服装套数是上个月的110%,本月加工服装多少套?4.5.上海目前的森林面积为11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58%,到2019年达到森林覆盖率为15%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植树造林多少万亩?答案:1.147.62亿公顷 2.12465万公顷 3.13200套 4.17道题5.119.6÷12.58%×15%-119.6=23.01(万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

我采取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学生在这个环节,激情教高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回答问题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创意。

突破了重点,难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办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

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

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

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一、导入师生谈话,交流植树节的意义及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绿化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解决和绿化有关的植树造林问题。

师:你们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哪一天吗?生:3月12日。

师:对,为了引起大家对植树的重视,把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天定为植树节。

谁能说一说树木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是啊,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植树造林的意义非常重大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和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情况。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森林覆盖率等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造制的重大意义,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新授师:同学们自己看教材第38页的内容。

谁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教师板书出有关的数据。

我国陆地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一下例2中的3个问题。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展示方法和结果。

师:看了这些数据,我有一个问题:这些数据都是准确数吗?生:不是,都是近似数。

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我还有一个问题:前面我们讲过求百分数时,一般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百分号前面要保留两位小数呢?学生讨论。

师:在数据的单位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更准确地用百分数描述事物,百分号前面可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提出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资源一杯牛奶,喝去20%,加满水搅匀,再喝去50%,然后加满水,这时杯中牛奶占杯子容量的百分之几?分析:这道题中,把原来的一杯牛奶看作“1”,第一次喝去20%,还剩下原来的80%;第二次加满水搅匀,喝去50%,喝去的牛奶则是80%的50%;这时杯中剩余牛奶也是80%的50%。

用“1”减去两次喝去的牛奶的百分率,即可求出剩下的牛奶所占的百分率。

解答:方法1:(1-20%)×(1-50%)=80%×50%=40%方法2:1-20%-(1-20%)×50%=1-20%-40%=40%三、资料链接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多项国际奖。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201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已增产稻谷3.5亿吨。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有1533万公顷,约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