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合集下载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现状一、整体趋势分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1979~1992)1979~1992年我国所有制结构(%)资源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第18、20页(二)改革深入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1993~2006)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注:①为2001年数。

②为1999年数。

③为2005年数,城镇就业人数。

④为1991年数,包含农村。

⑤为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全部国企销售收入为18万亿元)。

⑥为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

⑦根据李成瑞的计算。

⑧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6日普查公告第1号。

※为民营企业数。

括弧内为私营和外资企业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第24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125、505页;《中国统计摘要》(2005)第127页;李成瑞《大变化》第1~2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第6、15页。

从注册资本看,私有经济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从1991年的49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0000亿元,增长了161倍,在全社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从微不足道,上升到2000年的34.3%,2004年的44%,2006年的52%。

国有经济的资本由2000年的7.5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7万亿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从54.4%下降为48.1%;集体资本从1.5万亿元下降为1.4万亿元,比重从11.3%下降为7%。

非公有制经济实收资本的绝对额及在社会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总产值看,非公有制经济从1993年的92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0530亿元增长了17.5倍。

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03%上升为63%。

国有经济的产值从22724.6亿元降为14529亿元,下降了12%;两者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从81%下降为37%。

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量和相对额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从业人员看,到2004年末,在私营、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人员达到763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5%,其中私营企业就业人员5305万人,占31.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员由1996年的15281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6488万人,减少了57%;在城镇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由2000的37.2下降为2006年的28.5%。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所有制形态。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展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有机统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它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是国家直接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集体所有制是劳动者集体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

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形式。

国家所有制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国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实行全民所有制,实行集中统一经营和管理。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

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稳定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国有资本比重、提高经济活力等重要作用。

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

集体所有制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

集体所有制在扩大农民增收、加强农民群众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织方式。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力量之一。

私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

股份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名词解释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名词解释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名词解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和组织形式,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公有制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归属于全体人民,并由国家或集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这种结构下,生产资料是公共财产,也就意味着它是公正、平等地分配和利用的。

公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 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于私人或私人组织,而其使用权和收益权均由私人享有。

这种结构下,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支配自己的财产,从而可以更灵活地进行投资和经营。

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私有制是基础,起到了市场调节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3. 合作制合作制是指生产资料由一组人共同所有,而这些人通过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和共同享有收益。

这种结构下,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协作的、共赢的,更易于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

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中,合作制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独资制独资制是指企业所属的生产资料全部由个人掌握和支配,这种方式适用于小型企业或者自由职业者。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具有快速、灵活的决策优势,但是其风险承担能力和资金实力可能不如其他所有制结构。

5. 联营制联营制是指两个或多个单位对于某项生产资料的权属和利益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共同经营和管理。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各方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也需要在合同监督、双方关系、股权归属等方面做好制度安排。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选择和组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公有制在很多领域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私有制等其他所有制结构也将逐渐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内容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内容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 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 家统一指挥和协调,确保证国民经济健康 快速的发展; (2)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需要 由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来 行使所有权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掌握属于全民 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才能真正为全体劳动 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 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 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已经突破了 仅仅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 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股份制经 营、股份合作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 经营、委托经营,等等。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1)我国目前的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很 大的优越性;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符合“三个
有利于”标准 。
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形式是否具有 优越性的标准。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 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 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 的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产生。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 有制结构,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 基本经济制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采取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
(1)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 低,而且生产力在全国各个地区、国民 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2)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多层次性。
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
3、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
(1)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 实现形式。 在股份合作制中,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职工共同占有和使用生 产资料,共同劳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 (2)实行股份合作制,落实了企业生产经营 责任,提高了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心程度和 风险意识,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调动了职工 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3章 社会主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3章 社会主

第1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答: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除原始公社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外,各种社会形态一般都同时并存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一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同时,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所有制形式。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营企业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等形式。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答: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被社会或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经营、使用等诸方面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虽然由于承担职能的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以消除人们在经济上的对抗和剥削关系。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一种所有制经济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也可采用相同的实现形式。

任何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中,都有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如果发生变化,社会性质也就相应发生变化。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个统一的 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国家。 第二,全民本身是一个整体概念,全民占有意味着全体 劳动者作为一个同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占有,不是每个 劳动者个体占有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有一个代表社会利 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才能在生产资料使用过程中,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 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为全体 劳动者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服务。
5、生产资料四种权能的多样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四种权能是以复杂多样的形 式组合在一起。四种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 主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劈分、拆细、互相分 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有权、 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 总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统一与分合存在着 不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组合,这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不同实现形式。 ***说明:《企业法》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具有占有、 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该法特地将企业的支配权规定为 “依法处分”,表明企业只能根据国家规定分享国有资产的 部分支配权,还有一部分支配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 将国有资产支配权劈分、拆细的典型例子。***
注意:这里的分析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一)全民所有制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人 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 生产资料关系上的平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
(一)公有制的地位
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不意味着各种所有 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同地位,而是要以社会 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坚持做 到: (1)使公有制在资产、产值、设备、生产技术水 平等方面,都成为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主要的部分。 (2)保证公有制经济拥有国家的重要资源,掌握 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在 国民经济中占有优势,居于支配的地位。 (3)保证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和 主要的制约作用。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 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 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 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 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 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 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 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和所有制或所有制形式是不同 的,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从一般 意义上讲,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或资产归谁所有, 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就是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 制。归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制。 这两种公有制,也称作两种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 有制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形式,这里所说的“形式” 不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是公有制自身的具 体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一定所有制经济采取的 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 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第二章 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第二章 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二)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其本质特征表现在“剩余”的归属上。 私有制使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可以单纯凭借生产资 料所有权不劳而获地取得一份收益。“剩余”一 开始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所有。 公有制企业的“剩余”不是一开始就归个人,而 是归劳动者群体占有和支配,用于扩大再生产, 增加集体福利等方面。个人无权以生产资料所有 者的身份索取不劳而获的收益。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及其实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 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 有制。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 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三是贫富分化加剧。2002年上半年,占俄人口总数 10%的最富有阶层的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32.9%,而10%的 最贫困居民收入仅占全民总收入的2.3%。据调查显示,真 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90万人 四是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均呈不断下降趋 势。普京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承认,俄 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俄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 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但经过一系列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后,由于过 度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丧失对本国经济、 社会和资源的控制权,导致重要战略资源和国际 经济命脉被跨国公司掌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大量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日趋下降甚至倒闭、失 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不 断加剧等等,尤其是拉美地区相继爆发的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 阿根廷债务危机,更使拉美地区经济急剧恶化和 社会剧烈震荡。料的四权是以复杂多样的形式组 合在一起。所有权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主 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分割、拆细、互相 分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 有权、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所有权和经 营权能够两权分离。如国有民营、国有承包、国有租赁 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主要分为国有、集体和私有三种形式。

其中,国有制是指由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国有企业、国有土地等;集体制是指由农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村土地、林木等;私有制则是指由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的生产资料,如私营企业、个体户等。

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例如,在国有制下,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控资源和市场,但也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在集体制下,农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但也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在私有制下,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但也容易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功能,确保国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其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土地和林木的保护力度,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来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和活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要加强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来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展需求。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的具体实情出发,研 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 如《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刘世锦、杨建龙 ;《管理世界》1998年04期 ); 《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下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 (胡建兰 ;《唯实》 2010年03期) 三是,从时间上出发,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以 时间点的形式开展研究,给我们所有制结构的变 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如《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刘国光、董 志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1999年05/06期第 26~38页),《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 (张兴茂;《史学月刊》 2002年11期 )。
农业、手 工业 一 化 三 改
工业化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 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 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 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 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 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3)1957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的强化与单一化
“文化大革 命”期间, 更加盲目片 面地追求 “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形 式。将“一 大二公三纯” 作为判断所 有制形式先 进与否的标 准,片面强 调全民所有 制的优越性。
在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 非 公 有 中的比重 相对指标 经济 制经济 国 有 经 集 体 经 济 济 在 GDP中 99.0 1.0 56.0 43.0 的比重 在工业总 产值中的 99.2 比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 有制结构变迁
前言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 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 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 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及其 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 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 本性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的 变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第一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第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第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1《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经济学篇)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形式。

它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有联合经济、公有股份经济。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的公有制经济形式。

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下,社会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生产资料已不再是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而是为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

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设备、燃料、动力和其他重要物资,绝大部分都由全民所有制经济提供。

因此,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城乡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日用工业品,大部分也是由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和提供的;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全民所有制经济积累的;它还在物质上、资金上帮助和支援其他经济形式的发展,引导集体经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经营,保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起到必要和有益的作用。

总之,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即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归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掌握。

这是因为,第一,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在国家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便历史地成为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第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兴建的企业,也必然归国家所有;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有个中心来调节,现阶段这个中心只能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承担;第四,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代表,只有它能够胜任管理全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归属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通常包括生产设备、厂房、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不同类型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

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或集体所有制形式,它的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共性。

私有制则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于个人或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实现个人或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既包括公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也包括私有制企业。

这种模式兼容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点,既可以发挥国家和集体的优势,又可以保障个人和企业的自由经营权。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不同所有制结构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

1.国有制国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国家掌握,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

国有制企业经营目的以国家利益为主要目标,国家将企业看作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国有制企业在某些领域的产能和技术领先,发挥着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作用。

但是,在国有制企业中,由于单一的所有权结构,决策权、经营权和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出现腐败和浪费,或者出现政治化、官僚化的问题。

2.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一定的集体掌握,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市企事业单位、乡村企业和城市小企业等,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多种多样。

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以集体利益为经营目的,通常由从业者共同出资、共同管理。

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具有很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并在某些地区的特定领域中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决策权、经营权和控制权相对分散,集体所有制透明度更高,经营利益更均衡;但是在效率和生产力上却相对较弱。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 混合所有制:不同所有制成分在企业内部以资本为纽带结合 而形成的所有制形态,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其性质取决于 控股权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 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贸易形式:“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 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0.11%升至2007 年的57.7%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二、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演进
1997年:明确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农村集体:合作制(双层经营体制) • 股份合作制(集体) • 承个体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及家庭 成员所有,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 使用其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私有制经济 形式
• 薛暮桥:解决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 • 1979年2月,“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征得有关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国内外),促进生产力发 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提供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有利于竞争环境的形成
十实八现届劳三动中者与全生会产:资两料个结必合须,保,证一就个业混合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 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 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一、引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料归属的形式和比例。

它涉及到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体的利益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特点和优劣势、所有制结构对经济效率、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国有制的优势与劣势国有制是指由国家或政府全面掌握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对于国家实现统一调控、均衡发展、保护战略安全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有制可以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国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等重要领域的引导,带动经济发展。

其次,在市场失灵、资源错配等情况下,国有制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等措施,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然而,国有制也存在管理效率低、制度刚性、创新动力不足等弊端,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产能过剩。

三、私有制的优势与劣势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的所有制形式。

私有制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明确的所有权关系和经济自主权。

首先,私有制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激发个体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其次,私有制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然而,私有制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市场失灵、利益冲突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公共利益领域,私有制可能无法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四、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与劣势混合所有制是指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参与生产资料所有的经济体制。

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形式相互制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可以在国有制和私有制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或减少各自的劣势。

但是,混合所有制也面临着多元利益关系的协调难题,管理和监管相对复杂。

五、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1 经济效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对经济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由于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个体经济(包括农村的个体农业,城市和乡村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决定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受这种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百年以上。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的和繁重的任务就是变革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科学地预见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32、639页)。

刘少奇也正确地分析了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之后新中国经济所应包含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并且指出:“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6-428页)他还在建国初期进一步提出了确立新民主主义新秩序的重要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没收了官僚垄断资本(包括它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的日、德、意等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一切封建制度,从而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建国后,国营经济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空前壮大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中的比重为26.7%,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1.3%,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92%,钢产量的97%,水泥产量的68%,棉纱产量的53%。

国营经济还掌握了全国的铁路,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对外贸易,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5%,平均每年递增34.8%。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的有关数据计算)而其中的国营工业发展更快,三年增长287%,平均每年递增51%(蒋家俊、尤宪迅、周振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

2.个体经济比重下降,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细小分散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

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约占3/4。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个体经济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是个体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

解放后,个体经济在国营经济的扶助下,发展较快,但由于现代工业恢复和发展速度更快,1952年,个体经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2/3左右。

其次,个体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积极而稳妥地开展,集体经济初见端倪。

3.在中国共产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指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国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私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63.3%下降为1952年的39%。

在一些重工业部门,私营工业比重下降更大。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工订货将其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

到1952年,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值已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56%,商业方面也已出现批购、经销、代销等形式。

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共有907家,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

(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经过三年多的经济变革,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彻底打碎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的所有制关系,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这说明,中国社会已经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但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历史事实表明,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二“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形成及其历史教训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但是,总的说来,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应该不停顿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以刘少奇为代表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社会)的正确主张没能实现。

相反,在紧接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严重脱离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国情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仅用了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原来准备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至1957年,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加速,“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

表现在:首先,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

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3%。

其次,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工业的比重由41.5%上升到54.5%,集体所有制工业由3.2%上升到17.1%,公私合营工业由4%上升到27.2%,私营工业由30.7%下降到0.04%,个体手工业由20.6%下降到1.2%。

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已达98.8%。

再次,在商业领域中,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例,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6.2%上升到34%,合作社经济由18.2%上升到30.1%,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经济由0.4%上升到28.3%,私营经济由65.2%下降到7.6%。

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达到92.4%。

(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

此后,随着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左”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加剧和对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日益夸大,就更是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和不稳定因素,超越生产力的水平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

一方面,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低估集体所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混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搞所有制的“升级”、“穷过渡”和“合并”运动,将“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即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越大越好,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

另一方面,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连农户搞的一些少量的家庭副业也被当做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温床,不断地加以挞伐。

据统计,至“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所有制占83.2%,集体所有制占16.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的有关数据计算);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家所有制占56.8%,集体所有制占43.0%,个体所有制占0.2%(参见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7-38页),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消失。

这种公有制基本上一统天下、国有制又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微观经济主体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三所有制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进行了大胆和艰苦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所有制结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定位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重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