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 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_IFN)
2.干扰素是细胞基因组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 调节细胞功能,防御外来物质尤其是核酸 的入侵,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 3.根据对干扰素基因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它早于5~10亿年前就于生物细胞中存在, 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古老的保护因 子。
二、IFN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 来源,分为IFN- α 、 IFN- β 、 IFN- γ 。 IFNω 属于IFN- α 家族,在结构和大小方面与IFNα 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α β 干扰素都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都结合同 一细胞表面受体,因此统称Ⅰ 型干扰素。Ⅰ 型干 扰素虽然有很多,但编码基因都没有内含子。
五、干扰素的效应机理
蛋白激酶类(JAK) 信号转导及转录 活化蛋白(STAT) 干
诱 导 基 因 顺 式 激 活 序 列
扰 素 信 号 转 导 过 程 演 示
效应蛋白
1. 2,5A合成酶,聚合ATP,合成腺苷酸寡聚体, 后者活化细胞内核酸内切酶(RNA酶L),从而裂 解病毒RNA,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2.PKR(蛋白激酶),PKR是一种双股RNA依赖 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经干扰素处理的细胞,被 低剂量的双股RNA激活后首先自身磷酸化,然后 合成真核细胞的蛋白合成起使因子(eIF)的α 亚 单位,导致其在循环受到抑制,蛋白翻译不能起 使。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概述 干扰素的分类及其理化特性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诱导产生及其机理 干扰素的效应机理 干扰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干扰素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干扰素的开发前景
一、概述
1.定义:干扰素是指动物机体细胞,在干扰 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组低分子量的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高 度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
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
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作用于小鸡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流感病毒,并且能干扰其它病毒的繁殖,因此,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
以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
当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三大类(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由人体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IFN-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
由于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可分为:α-2a(23位为赖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b(23位为精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c(23位和34位都为精氨酸)三种。
α-干扰素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
干扰素对β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β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英文名词解释是"interferon"。
一、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体内被发现,并随后在人类体内的病毒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
干扰素能够被多种细胞合成,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0,000至30,000道尔顿。
它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其他体内组织合成。
二、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三类: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
每一类干扰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生理反应。
1.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也称为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
它们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能力。
此外,它们还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
2. 干扰素γ干扰素γ(也称为IFN-γ)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它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
干扰素γ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1. 病毒感染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缩短感染周期。
2. 恶性肿瘤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抑制肿瘤血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干扰素
一、干扰素的性质及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干扰素在整体上不是均一的分子,可根据产生细胞分为3种类型:白细胞产生的为α型;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为β型;T细胞产生的为型。
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
1.Ⅰ型干扰素又称为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
Ⅰ型干扰素有3种形式:IFNα、IFNβ和IFNω。
IFN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含有至少14种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各成分之间氨基酸顺序的同源性约为90%,成熟的IFNα的分子量约1820kD。
IFNβ是单一基因的产物,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产生;分子量20kD,与IFNα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仅为30%,在核苷酸水平上约45%。
IFNω的基因有6个,但其中只有1个是有功能的;IFNω与IFNα的基因相近,而且其主要产生细胞也为白细胞。
IFNα、β和ω的受体为同一种分子,其基因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表达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有核细胞表面,因此其作用范围十分广泛。
多数Ⅰ型干扰素对酸稳定,在pH2.0时不被破坏。
2.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主工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IFNγ与Ⅰ型干扰素几乎在所有方向均有不同:IFNγ只有一种活性形式的蛋白质,由一条分子量为18kD的多肽链进行不同程度的糖基化修饰而成;IFNγ的基因只有一个,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IFNγ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的受体无关,其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但也同样表达在多数有核细胞表面;IFNγ对酸不稳定,在pH2.0时极易破坏,利用此特性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与Ⅰ型干扰素区分开来。
二、干扰素的诱导及产生正常情况下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只有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使细胞产生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的主要诱生剂是病毒及人工合成的双链RNA,此外某些细菌和原虫感染及某些细胞因子也能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一、干扰素二、干扰素简介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五、什么叫干扰素(IFN)六、品种及价位七、作用机制①间接性②广谱性③种属特异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八、分类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1自然干扰素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3复合干扰素十一、干扰素适应症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二十、用途及用法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一、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陈宝东王艳X u m u s h o u y i 山东费县气候有春旱、夏涝、秋又旱,旱涝不均,无霜较长等特点。
对畜牧行业尤其是养猪行业中影响较大,春秋季干旱使猪饮水不足,体质减弱,且天气干燥时空气中的漂浮物数量增加,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引发猪的各种疾病。
夏季时多雨,空气潮湿且温度高,猪感到炎热会降低采食量,且潮湿的环境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各种疾病。
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干扰素,它是一种具有抵抗病毒功能、抑制细胞生长分裂、调节免疫等功能的细胞因子。
近几年我国将干扰素运用于畜牧行业。
在治疗猪的实践中上,干扰素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干扰素的原理和作用1、干扰素的基本认识干扰素的本质其实是一类糖蛋白,它没有杀死和抑制病毒生长的能力,而是经由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蛋白经过生物反应使细胞产生相应抗病毒蛋白。
干扰素用于治疗猪病毒性临床疾病的方法是近几年普及的,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改变了我国猪的病毒性疾病防治有余治疗不足的状态。
干扰素根据其蛋白结构、基因组及功能的不同被分为I 类干扰素、II 类干扰素、III 类干扰素。
其中Ⅰ类里面组成有IFN-α、IFN-β。
Ⅱ型组成里面有IFN-γ,并且只有一种亚型。
Ⅲ型即只有三种:IFN-λ1、IFN-λ2、IFN-λ。
Ⅰ型干扰素是有抗寄生虫和抑制病毒复制,以及参与免疫调节、刺激免疫细胞等的杀伤活性、抗肿瘤等作用。
II 型除具有抗增殖活性、抗病毒之外,它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2、干扰素的作用机理干扰素是病毒或其它因素如干扰素诱生剂,刺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体外或体内)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病毒与靶细胞DNA 与干扰素中的“抑制物”结合,消除抑制作用,随后产生特异mRNA 合成干扰素。
干扰素被释放后进入另一个细胞,与细胞“作用因子约束物”结合导致产生干扰素。
3、干扰素功能分析干扰素的作用一共有四种。
首先是抗病毒作用,I 型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抗病毒,是免疫系统组成中主要的调节、防御环节。
干扰素的作用和副作用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 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
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
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肝细胞核内HBcAg使其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
通过近几年来作者应用干扰素的经验,选择以下情况的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异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100pg/ml=者;(3)有明确急性发病史,病情较短者;(4)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5)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9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6)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7)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者;(8)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9)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10)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微生物中的干扰素名词解释
微生物中的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动物体内等等。
微生物包括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类型。
在微生物的世界中,存在一种重要的分子,被称为干扰素。
本文将对干扰素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在微生物中的作用。
干扰素是一类由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抵御病毒、抗癌和调节免疫应答。
干扰素分为三种主要类型:α干扰素(IFN-α)、β干扰素(IFN-β)和γ干扰素(IFN-γ)。
它们在微生物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首先,干扰素在抵御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时,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会被周围的细胞和组织吸收,激活它们的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可以诱导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酶,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通过干扰素的产生和作用,宿主细胞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屏障,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其他未被病毒入侵的细胞。
其次,干扰素具有抗癌作用。
在肿瘤细胞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干扰素通过直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以及增加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等多种机制来发挥抗癌作用。
研究表明,干扰素在特定的肿瘤类型中,特别是黑色素瘤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干扰素还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干扰素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增强身体对外界的抵御能力。
当宿主细胞受到微生物的感染时,干扰素的产生能够引发炎症反应,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干扰素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免疫应答的进行,提高身体对微生物的抵抗力。
在微生物中,干扰素不仅仅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一些病毒和细菌也能产生类似干扰素的分子。
例如,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产生一种名为病毒干扰素(virus interferon)的分子,它参与了局部抗病毒反应的调节。
细菌也能产生类似干扰素的物质,被称为细菌抗原干扰素(bacterial antigen interferon),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对细菌的反应。
“干扰素”的由来
“干扰素”的由来干扰素,是一类细胞因子,机体某些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剂作用后分泌的一类低分子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生物活性。
20世纪30年代发现,动物被一种病毒感染以后有免受第二种病毒感染的病毒干扰现象。
1957年又发现细胞接触病毒后释放一类蛋白质,它作用于其他细胞的表面,可使之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于是称这类干扰病毒繁殖的蛋白质为干扰素。
后来发现除病毒外,细菌、立克次氏体、原虫、衣原体等微生物及其他人工合成的多核苷酸等物质也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即应用人类细胞生产的干扰素能保护人类细胞免受病毒的感染,动物生产的干扰素对人类细胞则无保护作用。
人类干扰素按其抗原性分类分为α、β、γ等三个型别。
在正常条件下,人类细胞含有的干扰素基因处于非活化状态。
当病毒诱导各类白细胞时产生的干扰素称α 干扰素;病毒或人工合成的多核酸诱导成纤维母细胞时产生的干扰素称为β干扰素;由抗原诱导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称为γ干扰素。
其中γ干扰素算作淋巴因子。
三种类型干扰素的分子量约为15000~22000道尔顿,α及β干扰素在pH2稳定、γ干扰素在pH2不稳定。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阐明是由数个不同基因编码的不同的多肽组成,基因结构大约为1000核苷酸左右,结构基因编码是146~166个氨基酸序列,其余的序列为非编码序列。
干扰素是生物活性较高的物质,通常每毫克蛋白可达106国际单位。
作用机理干扰素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通过靶细胞发挥作用,干扰素先与细胞膜的受体作用,诱导细胞产生2,5寡核苷酸聚合酶,并在双链RNA及ATP作用下使此酶活化,进一步促进细胞合成2,5寡核苷酸,此物质可活化mRNA的内切酶,从而降解了病毒的特异mRNA,抑制了病毒的合成。
同时干扰素又可诱导细胞产生蛋白激酶,此酶在双链RNA与ATP的作用下被活化,灭活蛋白转译起始因子(eIF-2)从而抑制了病毒蛋白的生物合成。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相关知识,包括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药物性质、临床应用等内容。
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内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
根据其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干扰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α、β和γ干扰素等。
其中,α和β干扰素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而γ干扰素则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一方面,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治疗中。
干扰素在药物性质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不易口服吸收。
因此,目前广泛使用的干扰素制剂主要采用注射剂的形式进行给药。
其次,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容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况,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
此外,干扰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临床应用方面,干扰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其次,干扰素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上述的主要应用领域,干扰素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白血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平衡问题,而干扰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使得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重要选择。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非特异免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其中,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1.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等;此外干扰素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NK细胞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形成之前发挥重要的作用。
NK细胞的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也无特异性。
干扰素
近年来,畜禽疾病出现了新病增多、老病新发、混感广泛等特点,治疗难度不断加大。
畜牧兽医工作者尝试了很多的方法和药物,对畜禽疾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和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控,本文就IFN的性质、应用等做一下详细、全面的介绍。
一、IFN的理化性质及分类:干扰素本质是蛋白质,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按细胞结构、来源分:分为两型。
Ⅰ型干扰素包括α-IFN和β-IFN等,是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α-IFN又称白细胞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分为23种亚型,亚型相互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β-IFN有一个亚型,有与α-IFN 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α/β-IFN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Ⅱ型干扰素,又称γ-IFN(免疫干扰素)是由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与α、β干扰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非天然干扰素,非天然即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与天然干扰素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按疗效: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用药;长效干扰素一般指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半衰期长。
二、IFN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即可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其作用机理为: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质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2014.9.29
详细介绍: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物学上叫细胞因子)。
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存在。
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抗病毒作用。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
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
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