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
葛洪的医学著作
葛洪的医学著作葛洪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医学著作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葛洪的生平、医学思想、医学著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平葛洪(283年-343年),字正卿,汉族,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据《晋书》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太学博士、司徒行参军等职务。
二、医学思想1. 阴阳五行理论葛洪主张“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他认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两种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五行之气。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体内阴阳五行之气的不同来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2. 神仙药物葛洪信奉道教,并且在其医学著作中大量提到了神仙药物。
他认为这些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
不过,他也明确指出这些药物并非万能的,需要结合正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 预防为主葛洪在医学上主张“预防为主”。
他认为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先从预防入手,尽可能避免患者接触疾病源。
如果患者已经感染了某种疾病,也应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恶化。
三、医学著作1. 《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葛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书共收录了151篇方剂,涵盖了风寒、湿气、火毒等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药物配方和治愈记录。
2. 《抱朴子》《抱朴子》是葛洪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他不仅阐述了自己的医学思想,还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
该书共分为20卷,其中第四卷至第八卷是关于医学的内容。
葛洪在其中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并且对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进行了详细介绍。
3. 《神仙传》《神仙传》是葛洪的一部道教文化著作,但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医学方面的内容。
该书共分为10卷,其中第八卷至第九卷是关于疾病治疗和药物应用的内容。
葛洪在其中提到了一些珍贵的药物配方,并且指出这些药物可以延年益寿、祛病强身。
葛洪养生思想
葛洪养生思想葛洪养生思想葛洪(公元283-363)东晋名道,是我国十分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养生家。
一生研究长寿养生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古代养生家葛洪养生之道,养生以不伤为本。
一、养生思想精髓葛洪养生之道的思想精髓之所在。
中医讲究“气”,那么古代养生之道的核心就是“养气”。
葛洪养生之道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生养性、乐享天命:强调德行修养、内修心性。
道德情操的陶冶居重要位置。
2、不伤不损、劳逸结合:葛洪养生学术思想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此为要言也”。
3、行气导引、动静相宜:行气是一种利用呼吸吐纳来修炼的养生方法,道教修仙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呼吸吐纳之术,唐代以后称为“内丹术”,即现代的“气功”。
他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的躯体的存在,皆有精气或元气所化生,人生活在大气之中,气又充塞在人体之内,人与天地之气为一体。
只要妥善与取天地之精气和元气,以充养人体内的精气和元气,就能够长生不老。
提出一种“内息法”和“闭息法”的行气方法。
行气时人应集中意念内守,控制自己的意念活动,即进入到“入静”状态。
十分重视行气时间,应选择“生气之时”,避开“死气之时”。
他认为,从当日的半夜到次日的日中着6个时辰为生气之时,日中到夜半为死气之时。
4、宝精爱气、形神具重: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动的最基本物质,由此葛洪特别强调,要达到养生目的,就要顾护精气,加强精气的生成。
5、博采众方、重视医药:强调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葛洪养生学术思想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养生者兼习医术;认为疾病不是鬼神所致,平时不知节制,一旦祸起,祈求鬼神是完全没有作用的。
6、服食金丹,以期仙寿:葛洪养生学术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金丹成仙。
葛洪认为服食丹药是修炼成仙的最重要方法和捷径。
二、养生之道1、葛洪养生之道:生活有度,起居有节葛洪强调生活起居要有节制。
他认为,人的寿命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自身。
道医|葛洪的教育目的和内容
道医|葛洪的教育目的和内容葛洪作为道教学者和教育家,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仅就他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和以道为主,兼采各家教育内容作一探讨,敬希方家教正。
一、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道家一般把所培养的人才称为'真人'、'至人'等。
这是道家推崇备至的理想人格。
所谓'真人'就是修真得道之人。
他以修身养性为要,达到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葛洪把'真人'、'至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上士',有时亦称'长才。
''上士'和神仙是有密切联系的,而且是神仙中最高级的。
葛洪说:'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1他把神仙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士'是最高的。
他说:'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念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
'2'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3这就是说,凡服金丹大药举形升虚者,成为最高的天仙;其次是靠行气导引长生不死的地仙,可以在名山遨游;下等的是股草木之药,先死后蜕的尸解仙,指的是那些在人间活动的'千岁翁。
'不管哪种方法成仙,'上士'都是仙班里最高级的,是葛洪道教教育中最理想的培养目标。
'上士'既可举升虚为神仙,又可佐时治国为'长才',这是葛洪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才。
他说:'长才者兼而修之,何难之有? 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
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
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者,上士也。
自恃才力,不能并成,则弃置人间,专修道德者,亦其次也。
葛洪“养生以不伤为本”(胡学研分享)
葛洪“养生以不伤为本”(胡学研分享)葛洪“养生以不伤为本”(胡学研分享)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我国晋代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也是著名的养生家。
葛洪年青时即对世上追逐名利的风气深恶痛绝,热衷于修性养心,同时爱好体育锻炼,精通刀、矛、棍、戟、射等武艺。
又喜钻研医道和养生之学,在深悟《道德经》之旨的基础上撰著了《抱朴子》、《神仙传》等。
葛洪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过着悠闲的生活。
其养生之术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身心修炼葛洪指出,世上许多人一方面热衷于追求富贵荣华,声色犬马;另一方而又无时不想长生不老,修道成仙,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求长生,修至道,关键在于精神专一、情志静寂,世俗的权势及物质,都会防碍人们延年益寿的努力,所以,最根本的。
学仙之法”有四个方面:“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这些都要求人们不得驰心于外,而要收敛精神,专心修养情性。
在具体操作上,葛洪提倡所谓“胎息法”。
在他看来,人们求仙最要紧的是牢固地保持自己先天得自于天地间的“精气”,因此,人们必须行内在的呼吸锻炼。
得胎息者,不能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以心数一百二十,乃以口徽吐之。
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自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
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由此可见,葛洪十分重视身心修炼,他提出了“先讲治身,后谈养生”的著名观点,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
他说,人之身,犹如国家,人的胸腹就是宫室,四肢好比郊区,骨节好比百官,肌肉是城市中的街道,精神犹如统帅一国的君主,血液好比臣子,真气就如众民。
善于养生者,关键在会保护身心,好像领袖会治国、会爱民。
民众有弊,国家定会亡;人之气衰,体必凋谢。
因此,善养生者注重预防,禁绝不良嗜好,抛却名利权势,此即治身之道。
一个人只要做到心胸开阔,精神安闲,必可益寿延年,成仙得道。
志在抱朴修己利民——了解古人葛洪
志在抱朴修己利民——了解古人葛洪志在抱朴修己利民葛洪,晋代丹阳郡句容人,他取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以示守其本真、朴实,不为物欲所诱惑之志,是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修道和济世利民为己任,鼓励人修道、重德、向善,被后人称为“葛仙翁”和“稚川真人”。
生逢乱世艰苦求学葛洪少年时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由于为官清廉,没留下任何积蓄,葛洪与母亲扶柩还乡,生活非常贫困。
葛洪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
他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卖柴买纸、用笔抄书来学习。
在耕田打柴的闲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
每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读了《孝经》、《论语》、《易经》、《诗经》等经史书籍,其博学的名气传遍乡里。
通过读书,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拯民于水火的理念,十六岁时葛洪便师从祖父的徒弟郑隐修道。
修己利民行医济世葛洪生性淡泊,不好荣利,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必定要分出一半接济穷困之家,为周围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
他见《老子》中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句,于是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在潜心修道的同时精研医术,扶危济急,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
他所撰写的《金匮药方》、《玉函方》、《肘后救卒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所谓“肘后”,即是谓此书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时携带,上面记载了许多常见病、急病及其治疗方法与药方,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的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
葛洪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药到病除,有时药资分文不收,人们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人向他请教处世、养生、长寿之道,葛洪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养脾脏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养脾脏70年代见面都问吃了没? 90年代问吃的什么?看病的时候医生问:胃口怎么样,吃饭香不香?一天能吃几顿?看望一个病危的人的时候问:还能吃下去饭不?其实这些话反应出一个问题?在身体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它掌管吃喝拉撒整个消化系统被称为人的后天之本?什么是后天之本就是人从刚出生的小孩变成大人,这生长的过程都是后天之本发挥的作用!这个脏器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我们身体的仓禀之官—脾脏。
《黄帝内经》中记载:“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行”意思就是说,脾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主要有两个功能,运化水谷,统摄血液运行。
中国的文字,就和中医一样,都很神秘,往往就是差一个字,结果意思差出十万八千里,消化,指的是什么?把大块的变成小块的,我们的牙齿,就是这个作用,把大块的肉咬成小块的肉!而运化是什么意思呢?不仅有消化,而且还有变化,脾能把吃进来的东西变成对人体有用的能量,而且把这个能量及在这个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糟粕运输出去,这就是运化!咱们老百姓总说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其实直肠子仅仅是说人的性格好,没有坏心眼!人不可能有这样的直肠子!但现在很多老年朋友都有这样的现象,吃完就拉,基本吃的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去的,就怎么出来的,身体一点都没吸收!食物空跑一趟,还浪费了牙齿!就是因为脾胃不运化,其实说白了,就是肚子里面没有火!就好像是家里面用电饭锅煮大米饭一样,放进去是生米,过了半个小时打开,生米还是生米,因为没电没热量。
像老年人的腹泻、结肠炎、五更泻这些都是脾不运化!咱们说没有火不行,但是火太大也不行,你像咱们很多人都说这个人干吃不胖,咱们很多女同志都很羡慕这样的人,其实大家别羡慕这样的人,在《黄帝内经》中讲:这叫消谷善饥。
总有一种饥肠辘辘的感觉,感觉心口窝里面特别热,而且手脚心都发热,吃多少都不觉得饱!非常爱吃凉的,吃饭的时候,是一口水一口饭。
这也是脾失运化的表现。
看一个老年人能不能健康长寿,就看他的脾和肾好不好!能吃饭,说明这个人的胃气足,《黄帝内经》里面不是有句话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看一个人能不能长寿,看他的饭量就知道了,所以咱们老年朋友有句话叫能吃是福。
医药学家葛洪:内修外养的养生术
医药学家葛洪:内修外养的养生术作为一代养生名家,葛洪采用了多种养生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并将这些总结前人经验而得来的养生术记录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
葛洪总结说:“养生要在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之外,还要用导引之术来运动调节筋骨,修习道教气功,并服用保健养生的滋补药品和注意性生活的生理卫生。
”因此,葛洪的养生方法虽多,但可分为“内修”和“外养”两类。
其中“行气”、“导引”、“房中术”等养生方法可调节内气,可称为“内修”;而“外养”则包括“辟谷”和“服食”等通过外力养生的方法。
“内修”“外养”同时发挥功效,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作用。
1 “行气”养生术①什么叫“行气”葛洪认为人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
养生就如同治国,人的精神就好比一国的国君,而人的气贯穿于身体之中,就好比国家的子民。
治国安邦,一定要爱民如子,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
养生也是同样道理,我国的传统气功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想要长寿无疾,就一定要先注意养气。
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所以追求健康养生的人一定要恬淡清静,思神守一。
气能够流畅地运行于体内,才能祛病延年。
所谓行气,也叫做“行炁”(同气),也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气功。
葛洪的祖上葛玄,以及他的老师郑隐都是功力精湛的气功大师。
传说葛玄能够使用分身之术,还可以潜入水中纳凉数日不出。
对于气功,葛洪更是毕生研习,未曾中断。
行气的方法有很多,历来都是师徒口授心传,并没有著书立传,所以自秦汉以来善于气功的人虽多,但真正流传于世,并直到今天仍然可见的气功却凤毛麟角。
葛洪将他所学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括其要领,也记录于《抱朴子内篇》中,(天下养生网)成为历代修习气功的人所追逐研习的经典。
对于行气,葛洪说其可以治百病、驱瘟疫,还可以延年益寿,可以防身,甚至可以在水面上生活或行走,不渴不饿等等。
当然,有些说法在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气功本身就有一定的神秘性。
气功能够治病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他的人生哲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他看来,修身养性是最重要的,注重自我修养和提升。
他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美,而非功名利禄。
葛洪在道教中地位显赫,被誉为"太极宗师"。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道教和中国哲学领域。
葛洪的人生哲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的思想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指引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探索自我、追求真理。
葛洪的人生观和道家思想仍然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启迪和启示。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生平、人生态度、哲学观点、道家思想、修身养性、人生意义、道教、影响、现实意义、当代价值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3-343年),字正一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家思想家、学者和医药家。
葛洪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生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诸多思想,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葛洪的人生哲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在修炼,提倡安于自然、宁静养性,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升华。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法则,融入大自然之中,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在葛洪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实现心灵的平衡与升华。
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内在培养,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葛洪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和人生哲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1.2 葛洪的生平简介葛洪(283-343),字正一,号胶阳先生,汉族,祖籍中国山东,生于今河南济源县。
他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葛洪年少时就以才华横溢而知名,被誉为"开元才子"。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
葛洪仙翁: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调心脏肝、心、脾、肺、肾,如木、火、土、金、水一般,相生相克,互生互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脏中心与火相对,火有个什么特点呢?火太小了,会灭了,火要是燃烧的特别大,也会灭了,灭了就不叫火了!什么是火?必须一直保持不断的燃烧,而且火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才是火!而且火有个什么特点呢?有温暖的功能,火有这两个功能,心脏呢?心脏病发作,就和火烧尽了一样,没有了温暖,全身冰凉,中医叫什么?心阳不振!而且心跳也是一样,心脏不能跳的太快,跳的太快,一分钟120,除非你中了500万!或者是打麻将,连续封顶加番,赢了一把最大的!心跳会很快,结果怎么样?过度高兴,一下子心脏病犯了!这是老年朋友不可取的!要么就是心跳的很慢!跳着跳着,甚至都偷停了,也不行!以前有个老年朋友就是心跳很慢,他总开玩笑的和我说,我的心脏再停,我人都跟着停了。
正式因为心脏和火苗都需要保持一个最稳定的状态,而且都有一定的温暖的功能,所以心脏和火很像!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脏怎么管着身体的生杀大权?靠的就是心脏的第一个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其实打个比方说,心脏就像一台水泵一样,不过心脏里泵的是血液!血液泵出去,再回来!心主血脉功能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两大类疾病:第一类是心律不齐,打个比方说,以前心脏泵血,顺着血管走了一圈是3秒钟,现在从出去到回来走了5秒钟,走的比以前慢了,就是心律不齐,如果没有血了,心脏根本就泵不起来,时间久了就是心脏萎缩!第二类就是就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硬化,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这里我重点说说现在老年朋友最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咱们说的冠心病,打个比方,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人血管是什么样的?就好像歌中唱的一样,一条大河波浪宽!血液非常清澈,流动速度也很快!动脉硬化的的人是什么样的?血管中的血液就和我们早上喝的小米粥一样,非常粘!结果时间久了,就堵住了,严重了就是梗塞,大家做的支架是什么?就是在梗塞的地方,放一个东西,撑开,像打雨伞一样!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葛洪神奇疗法—开启健康大门
葛洪神奇疗法—开启健康大门葛洪神奇疗法—开启健康大门作者:葛洪养生时间:2013-02-21在治疗疾病的时候,由于不懂医,不懂药,抓不对病根,找不对方法,很多老年朋友走了不少弯路,那么疾病的本源到底在哪里?早在1400年前,葛洪葛仙翁就提出,疾病的本源在我们的五脏。
百病之源,五脏为根!人体五脏是百药箱。
所以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不是盲目的去治,而是应该通过修炼加强五脏功能,五脏衡通,百病不生。
修这个字可不得了,古代长寿人都讲究修炼成仙,或者叫修仙成道。
道家称之为辟谷,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通过气功打坐炼气等方法。
修炼一段时间后,出关时功力大增。
不光人是如此,植物也是一样。
比如好人参就是修炼成熟的,我国最道地的人参要在500到1100米山地杂木林中的野山参为上品,这样的人参都是借助自然界树木精华,太阳烘炙,土壤,雨水等五行的力量,修炼出来的。
而人工养殖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好,比萝卜强不了多少,这就是修炼造成的不同结果。
医学也是一样。
传统医学把“修”字文化运用在调养疾病上,那通过怎么修才能让人体五脏的百药箱,发挥到最大的功能呢?练武的人有一句话,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在修炼可以加强五脏气血运行,调整五脏功能,外在修炼通过穴位经络的调养五脏,畅通气血,调养疾病和练武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葛洪道家疗法的精髓所在—“百病之源、五脏为根、内外双修、五脏同调”。
那为什么要内和外一起修呢?祖国传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里面什么样,反应到外表就有什么表现,给大家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人现在非常紧张,那心里面怦怦挑个不停,但是我们怎么能看出来一个紧张呢?哎,首先手抖、手心出汗、说话磕巴,这都是紧张的外在表现。
再比如说:一个苹果,如果苹果外表有个黑色的斑点,切掉一小快之后,还有斑点,再且一刀,还有黑斑点,最后一直切到苹果心,发现里面是黑心的!还有的为什么看耳朵上的冠脉沟就能诊断出来一个人有心脏病?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有诸内必行于诸外。
葛洪的名词解释
葛洪的名词解释葛洪,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是中国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学者及道教思想家。
他以著书立说而闻名于世,对于道教的发展和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葛洪的名词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他的影响力以及他在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葛洪所提出的名词解释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学识和逻辑思维,对于许多重要概念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于“道”和“德”的解释。
首先,葛洪给出了对“道”的解释。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最高原则。
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超越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葛洪将“道”看作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在他的眼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根本原则,是以伟大的智慧包容万物的存在。
其次,葛洪对“德”的解释也十分重要。
他将“德”视作道德和美德的体现。
他认为,德是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准则,它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葛洪强调,德的培养和实践是人们追求道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品德,人们才能够更好地遵循道的指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葛洪的名词解释并不仅限于“道”和“德”,他还对其他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他对“气”的理解,他将气看作是宇宙中的基本物质,能够形成万物,并联系了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
他认为,气是一种能量,是宇宙运行的动力。
通过培养和调和自身的气,人们能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
此外,葛洪的名词解释还涉及到“天”、“地”、“人”等词语。
他将“天”看作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是人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他将“地”解释为一种宇宙中的基本元素,是万物生长和滋养之地。
而“人”则是宇宙中最具有自主性的存在,是道德和德行的主体。
葛洪认为,在人的行为和思想中,体现了德和道的力量。
葛洪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和道教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葛洪苦学修身 道教养生
葛洪苦学修身道教养生*导读: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的养生思想渗透了鲜明的道教思想。
思神守一内养元气葛洪在饱读各类诗书的同时,逐渐对道家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认为,道教与儒教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往往追求功名利禄,这就容易相互竞争,相互排斥,且相互伤害,从而导致身心疲惫。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通过自身修炼而养生延年。
葛洪的养生思想就是依托他的道教理论所形成的,道教神学理论为他的养生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柱。
葛洪的养生术是以不死成仙为主要目的的。
他的养生理论主要是生命至贵,长生可得;内修守一,养精行气。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可以通过修炼来获得的。
修炼的方法就是守一,进而养精行气。
这是一种内练意志的修身养性法。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之《畅玄》中指出:玄是自然界的始祖,是万事万物的宗源。
他认为,玄是超自然存在的,玄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修炼的人要想通达玄道,必须明心净虑。
而达到的方法就是守一。
一即元真之气。
守一就是淡泊平心,摒除杂念,调心入静,思想专一,潜心静养,元气就会充盛,人自然就会健康无病。
《内篇至理》中还谈到,人身就好比一鼎火炉,用体内精、气、神为药物,用意念进行导引,使精、气、神在体内循环烧炼,精、气、神便在体内凝结成丹,然后再经沐浴温养,即可飞升。
这就是所说的内丹术。
由于道教神学体系是他养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所以他要人们通过道教内丹术的修养,以求守一存真,保养元气。
不为物累戒欲修性葛洪认为,玄道虽是从内心中领悟获得的,却要靠外在来持守。
有生命的人谁不想长寿呢?然而荣华富贵诱惑着人的心志,娇媚的容颜、玉洁的肌肤迷惑着人的眼睛,悠扬的乐声扰乱着人的听觉,爱憎利害搅扰着人的精神,功名利禄束缚着人的身体。
所有这些都是不请自来、不用学习便人人都会迷恋的事情。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葛洪伦理思想
价值取向
见素抱朴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而尊道贵德则强调责任、忠诚的 品质。
两种伦理思想的融合
融合背景
01
葛洪作为道家和儒家的融合者,在伦理思想方面也体现了两种
思想的融合。
融合方式
社会治理
尊道贵德在社会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正平等,为社会治 理提供了道德基础和理论支持。
04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的比 较及融合
两种伦理思想的比较
起源差异
见素抱朴起源于道家思想,强德品质和社会责任。
核心内容
02
葛洪通过吸收道家和儒家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伦理思想,既
强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又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
融合意义
03
见素抱朴与尊道贵德的融合为当时社会提供了新的伦理观念和
价值取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5
葛洪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与价值
葛洪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强调内心修炼
葛洪的伦理思想强调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完善,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在现 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丰富中华文化
葛洪的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
葛洪伦理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
提供道德标准
葛洪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标准, 它强调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 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促进道德教育
葛洪《极言》养生思想探微
葛洪《极言》养生思想探微晋代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极言》篇,是凝聚其修炼道术,养生长存思想的主要篇章,其养生思想:心诚志坚,必能成仙;元气充足,仍需修补;身强体固,养生基础;勿伤勿极,养生要义四点,充分体现了他对修炼成仙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执着、爱气于微的谨慎、巩固根荄的重视及方法得当的追求,颇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葛洪,字稚川,晋代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今江苏句容县人。
自少好学,博览众书,酷好神仙导养之法、炼丹秘术。
因仰慕道家始祖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言,自号抱朴子,并将其撰写的著作也命名为《抱朴子》,分内外二篇。
其《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极言》是《抱朴子•内篇》之十三卷,是凝聚葛洪修炼道术,养生长存思想的主要篇章,其养生思想概括起来有下面四点:一、心诚志坚,必能成仙成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道家前辈庄子已经描绘出那里的美好景象:“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分外向往那个世界,不断有人努力不懈地要到达那个境界,葛洪是深信此境界的存在,并坚信不移地认定通过勤奋学习是可以成仙的。
在《极言》中他强调,成仙的人“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於室。
”他们跟随师傅勤修,从最小事开始接受考验,不断被测试,坚持不懈,一心一意,最终才提高一步。
一步一步地坚持到最后,敬终若始,才有可能登上仙界。
然而希望成仙的人多,但是真正到达仙境的人少,“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原因是什么呢?葛洪也分析了成仙路上的种种障碍,“或有怠厌而中止,或有怨恚而造退,或有诱於荣利,而还修流俗之事,或有败於邪说,而失其淡泊之志,或朝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
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
葛洪“以德济生”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葛洪“以德济生”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陈金花1,吴炎君2(1.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广东珠海519087)摘要:葛洪早年以儒学知名,晚年成为道教领袖。
他在继承儒道尚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德济生”,人们要想延年益寿或得道长生,必须积善立功。
葛洪认为有德之人所作必成,为道者要先立功德,修德务必断除恶行,葛洪自己也力行积善修德。
葛洪“以德济生”思想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并能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葛洪;以德济生;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39-04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08葛洪,字稚川,世称仙翁,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句容县)人,生活于两晋时代,是东晋著名道教领袖,金丹道教的重要创始人,被人誉为炼丹家、养生学家、医药学家等等。
葛洪是东晋时期道儒兼修的代表人物,早年以儒学知名,后期潜心于神仙的长生之法,曾两次到岭南罗浮山炼丹修仙,最后以丹鼎生涯终老于罗浮山。
葛洪“改造和完善道教理论,使道教长生理论同儒家所主张的封建伦理结合起来”[1]97,把积德行善视为养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认为一个人道德高尚,广行善事,就有助于延年益寿和长生成仙,这种“以德济生”思想是葛洪养生思想中一个突出特点,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现代社会大有益处。
一、儒道对葛洪重德思想的影响葛洪出生于江东世家大族之一的丹阳葛氏家族,祖辈世代为官。
其祖父葛奚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担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大鸿胪、侍中、光禄勋等官职,封吴寿县侯。
葛洪的父亲葛悌以孝友闻,在吴国曾任中正、中书郎、中护军、会稽太守等职。
葛洪内修外养的养生导引方法
葛洪内修外养的养生导引方法导引,即导气和引体相结合的功法。
先民以舞蹈舒展肢体,强身祛病,便是最初的导引。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讲古时中央一带地平而湿,“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种说法同古书上关于当时中原地区因潮湿致病而作舞强体的记载相同。
导引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如西汉帛书《导引图》所示。
葛洪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对俗》)可知汉代道士模仿龟、鹤等长寿动物的动作,是把导引用作为延年长生的神仙方术。
《后汉书·华佗传》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食。
”华佗五禽戏是祖国气功中的宝贵遗产,当时即引起葛洪的重视。
他说:“有吴普者,从华佗受五禽之戏,以代导引,犹得百余岁。
”(《至理》)近年发现广州民间流传一种气功,当气功师依一定姿式站立入静时,静极生动,竟会自发地作出虎、鸟、熊、猿、鹿的五禽戏,而五禽戏的自发出现和祖国医学五行学说中五脏、五志的生克关系完全对应,用于治病健身,颇有奇效。
看来五禽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机制的外部表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这个功法当为中国气功中动功一脉之祖,实际上名震中外的少林拳术亦源于华佗五禽戏。
过去人称少林拳式为达摩禅师所创,今考其拳式以五拳为最著,曰龙拳、虎拳、豹拳、鹤拳、蛇拳,盖气功家将内家之五禽戏,演变为外家的技击之术,不过略为变通而已。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第112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看来道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贡献颇大,而道教气功师(如武当派张三丰)则多为内家拳术的祖师,诸如民间流行的“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乃至太极拳,皆是由古代导引术演化而来。
关于导引术的健身理论,华佗说得很清楚:“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摘要】葛洪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生哲学融合了道教观念、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生追求应当在修身养性、修炼内丹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升华与超脱。
葛洪主张修身行道、修养性情,倡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他强调个体应当明智接受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守内心的善念和道德原则,不为外在浮华所扰乱,以达到超脱尘俗之境。
葛洪的人生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启迪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修道道德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道教观念、内丹修炼、人生追求、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哲学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概述葛洪(284-364)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被誉为道教的“真人”之一。
他提倡内丹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开创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推崇的内丹修炼理论和道德观念上。
他认为通过锻炼内丹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实现永恒的生命。
他强调修身养性,主张道德行为和修道修身相辅相成。
他对人生追求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和心灵升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葛洪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不断追求提升自我。
他强调修行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修炼的深化。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道义,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实践道义之行为。
葛洪的人生哲学是以道德修养和内在修炼为核心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道教精神的传承。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影响了中国的医学、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发展。
1.2 葛洪的背景和影响葛洪(284-364年),字子长,一字莹,晋朝末期人。
他出生在河南开封,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医学家。
葛洪的父亲葛诩是晋朝的重要官员,因此葛洪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易学、兵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尤其在道教和内丹修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葛洪生命实践科学的当代价值
命血民■■H葛洪生命实践科学的当代价值@文/张宏魁葛洪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生命实践家,又是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实践家。
葛洪敢于疑古,反对贵远贱今,强调创新,认为“古书虽多,未必尽善”,并在实际的行医、炼丹活动中,坚持贯彻重视实验的思想,用生命实践炼丹和医道。
一、葛洪承传黄老道统法脉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来说,黄老孔孟一脉相承,道儒合纵,各取所长,自然形成修齐治平的修身养性之道。
葛洪的道统直承接黄老,他把道统法脉脉深深的扎入黄老的血脉,汲取黄老生命实践智慧。
修道用生命实践长生久视,行医用生命实践救济苍生,实乃儒、道、医承前启后之生命实践家。
二、葛洪生命实践科学家葛洪用实践探索生命真相,若要得道,得先修道,葛洪用生命修道实践总结分为内修和外修。
内修主要是“守一”,并有“守玄一”与“守真一”的不同。
“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抱朴子•极言篇》)。
三、人生之体,易伤难养气,增强体质机能以预防疾病。
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的认识,葛洪总结了“十三伤”:“且又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
”这些对身体的损害,平时不为我们所察觉,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
”四、葛洪生命实践科学的当代意义葛洪生命实践科学在《抱朴子•内篇》中集中体现,其养生观念对现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
如“形神合一、不伤不损、劳逸结合、过用伤本、饮食有度、宽泰自居”的思想指导着现今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为现代人对养生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不伤不损的防病观”在现代不仅对预防疾病、养生意义重大,还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影响颇深。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李刚摘要:葛洪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
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葛洪;人生哲学;佐时修仙;得道匡世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葛洪(283-363)[1]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
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
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
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
丧父之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他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
约二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
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留广州,后回家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食邑。
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参军之类的佐吏。
此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他的‚本志‛是修仙学道。
但从其一生行状看,他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
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知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
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
[3]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
[4] 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渐渐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时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
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系为: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鲍玄--这一道派的道术以金丹为主,既不同于三张一系的符水,也不同于上清派的存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洪的内修理论及价值强昱晚唐五代走向成熟的道教内丹学,是对前代胎息内修成果的继承发展。
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相关论述,成为我们探索内丹学成长过程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
对不同于金丹大药问题的胎息内修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葛洪的历史贡献。
一、思想主题与相关规定追求智慧明觉生命永存,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是道教的终极向往。
而通过哪些方式手段或具体途径实现人生,历来看法有殊。
金丹大药较之其他具有更大的价值,这在《抱朴子内篇》中有充分的表述,无庸置疑。
但葛洪并未因此完全排斥胎息内修的作用,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内修学说,另一方面肯定其在人生自觉过程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需要我们从具体的修持步骤以及理论意义两方面,予以认真的阐释。
葛洪首先指出“人能知一,万事毕”。
一的重要性在于“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1]道派生于一而贯穿于天地人的所有存在者之中,通过客观存在的人伦物类展示其绝对价值,因此为“三一”的多样性统一的整体,决定着事物的生死存亡运动变化。
并引老子“天得一以清”章进行了说明,而且认为不具有个体事物的规定性,但其实在性表现为“存之则在,忽之则亡”。
需要我们以生命的自觉,见证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凋气穷”的伟大力量。
而老子的“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的论述,就是对“一”的揭示。
“以象天地人”之“象”非指形象,是使天地人呈现成为现实存在者的意思。
以本体论为依据,对万物的本源与派生关系的宇宙论问题进行了论证。
以为道从来不能外在于“一”的万物生起根源与整体世界孤立存在,始终是运动变化的无限宇宙中的内在功能作用。
而惚恍的变化不定,既强调了“一”不是僵死的东西,又肯定了“一”的能动活动存在着“象”与“物”的具体内容。
但因为是不可见的非感性事物,需要我们通过“知”的认识,以此为终极的精神觉悟的目标,人生的根本使命就在对“一”的领会洞察。
正因为“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且“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
葛洪认为前人流传下来的“真一之道”,成为超生死得解脱的重要途径。
离开了“真一之道”的引导,必然盲无所从,丧失实现人生的方向。
一在北极大渊之中。
前有明堂,后有绛宫。
巍巍华盖,金楼穹隆。
左罡右魁,激波扬空。
玄芝被崖,朱草蒙珑。
白玉嵯峨,日月垂光。
历火过水,经玄涉黄。
城阙交错,帷账琳琅。
龙虎列卫,神人在傍。
少欲约食,一乃留息。
白刃临颈,思一得生。
知之不难,难在于终。
守之不失,可以无穷。
陆辟恶兽,水却蛟龙。
不畏魍魉,挟毒之虫。
鬼不敢近,刃不敢中。
此中隐语众多,然而推敲文意,是以象征性的语言,对自我生理结构及内脏的功能作用的揭示。
由于“受真一口诀,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又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克金契而分之”,存在着诸多的具体限制,这就出现了“轻说妄传,其神不行也”的结果。
虽然如此,“先贤历试有验之道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道法。
与之对应,葛洪还进一步引用前人“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
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中丹田中,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的认识,解释个体自我如何凭藉气息的调节,切实践履“一”的必然规律而实现人生问题。
鉴于守真一的要求复杂烦琐,相对较易的“玄一之道”,成为葛洪郑重推荐的对象。
经过比较葛洪指出,“真一有姓字服色短长,此玄一但自见之。
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
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侯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则不复去矣。
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
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
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
而“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这样天地神灵“皆可使役也”(《地真》卷十八)。
这一得自于仙师的理论,是传统胎息内修观念的浓缩,两相对照象征与写实的差别明显。
当然其中不乏比附猜测的成分。
葛洪对“求生之道,当知二山。
不审此山,为何所在”的疑问,进行了解释。
指出道门中所言之“二山”,与世俗认识完全不同。
“非华霍也,非嵩岱也。
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
不天不地,不沉不浮。
绝俭绵邈,崔巍崎岖。
和气氤氲,神意并游。
玉井泓邃,灌溉匪休。
百二十官,曹府相由。
离坎列位,玄芝万株。
绛树特生,其宝皆殊。
金玉嵯峨,醴泉出隅。
还年之士,挹其清流。
子能修之,乔松可俦。
此一山也。
长谷之山,杳杳巍巍。
玄气飘飘,玉液菲菲。
金池紫房,在乎其隈。
愚人妄往,至皆死归。
有道之士,登之不衰。
采服黄精,以致天飞。
此二山也。
皆古贤之所秘,子精思之”。
对胎息内视的过程,产生的生理感受以形象化的表达。
“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可以一首口诀概要言之:“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
出彼玉池入华室,大如弹丸黄如橘。
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
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
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
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微旨》卷六)。
为我们贡献了当时道教已经流行并可以相对公开的修炼方法,甚有助于明晰这一阶段道教理论实践的具体细节。
只是那些隐语包含的具体内容,是我们目前至为难以确定的东西。
除了可与《大洞真经》《黄庭经》与《黄帝内经》相互诠释的成分之外,是否还有不为外人理解;但已难究其详的因素,实在不易索隐。
然而要言之,后世内丹学的脏腑理论与丹田学说,不能与此无关。
而“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
实践者如果不能确定人生的根本方向与手段,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
“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
然此三事,复有浅深。
不值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促而尽知也。
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
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
虽言服药,而服药之方,略有千条焉”。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宝精行气涉及房中术与胎息两个方面,而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方法彼此有别,并不完全等同。
服药就更加复杂了,存在着千条左右的规定,草率从事必然会遭到严重的失败。
况且师长“初以授人,皆从浅始”。
而生徒弟子“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
基础不扎实,领会能力不够,那些艰深玄奥的东西不会和盘托出。
“故行气或可以治病,或可以人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功效的大小与方法的精粗成正比,只有达到如同婴儿在母腹中呼吸那样可以“道成”,对胎息的价值予以高度的肯定。
由浅到深的修炼过程存在着严格的指标,不能任意妄为。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
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
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
常令入多出少。
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侯也。
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
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把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论述完全具体化了,而修行者跨入胎息的门径之后,可以自行检验功法操练的程度,朴实简易而毫无神秘色彩。
胎息的时间亦不容混淆,需要严格遵守,以期提高修习的功效。
产生出来的神奇变化,自然令人惊讶。
“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
故曰仙人服六气,此之谓也。
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明为死气。
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
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逆流数步。
嘘火,火为之灭。
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动起。
嘘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
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
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
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
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气,亦登时差也。
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以修其道耳”。
胎息与静虑实际上是二而一的关系,归宿在于塑造自我和谐的生命,并通过心灵的感悟实现对宇宙人生,特别是自我存在的洞察领会。
由于个体生命处于动态平衡过程中,不会出现亏损衰竭的现象,这种来自生命底层的不可遏止能量,可以征服一切外在事物的挑战而安享人生。
葛洪对诸种神妙作用的推崇,包含着一定的夸张成分,易于引起局外人士的诋毁误解[2]。
心理精神活动的神奇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人大惑不解,原不足怪。
对于相关的禁忌与注意事项,葛洪所言甚详。
“行气大要,不欲多食。
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闭。
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
既不得溢,或令发欬。
故甚少有能为者也。
”并举葛玄每在盛夏或大醉之后,潜卧水中达一日之久为证说明胎息的价值。
而在对房中术的相关注意事项中指出,“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事耳”,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东西。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彭祖等仙人的法门,“盖载其粗事,终不以至要者,著于纸上者也。
志求不死者,宜勤行求之。
余承师郑君之言,故记以示将来之信道者,非臆断之谈也。
余实复未尽其诀矣”。
告诫修行者对此应谨慎对待,终究还是“不作金丹大药,此愚之甚矣”(《释滞》卷八)。
依然把金丹置于首要的地位,以为纵使胎息修炼的价值不可低估,房中养生亦有其效,但必须以金丹大药一以贯之,才能长生久视。
后世的三元丹法之说在葛洪这里,已初露端倪。
而对胎息内修的具体细致说明,除了缺少脏俯与五行生克对应关系的揭示,包括没有运用易理的符号系统解释自我与自然的内在一致,许多内容都已出现了。
[3]而胎息内修最终能够发展成为内丹学,如果不加考虑其实践方法的成熟,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会彻底疏离于道教的精神追求。
但让后人倍感困惑的是,葛洪论述中出现了过多的隐语或象征性的表达,这些内容的具体所指为何,当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回避或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都将于事无补而徒增混乱。
二、长生久视的形上学依据汉代最终发育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自汉末正式诞生以来的基本认识依据。
生存于两晋之际的葛洪,对魏晋玄学的理论成就关心不够,沿袭着传统的观念。
但与前人方法论不同的是,感性事例的类比虽然还存在于葛洪的思想中,可是逻辑推理的因素空前增强。
这就意味着魏晋玄学的精神气质对道教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稍后全部教义出现空前理论化革新的先导。
新知与旧学的纠缠不清,认识与实践各自有别的要求,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挑战,葛洪的认识显然是这种复杂的矛盾现象的具体反映。
体现了那一时期剧烈发展中的道教思想,光怪陆离的多重性格。
道教坚信能够达成自我与世界的同一,关键在于生命的固有秩序,同自然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共同的原理。
因此继承了先秦时期既初露端倪的天人同构理论,发展成为天地是放大的自我,而个人则是浓缩的宇宙的认识。
葛洪指出,“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认识自我关系到每一个体的现实命运,在人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把握了生命的节律,就可以自觉地克服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成就自由的人生。
“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