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

合集下载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反复朗读课文,探究课文写作思路,分段并整理段意。
第一部分( ① ): 总说。介绍王叔远的 高超技艺 和 核舟 的由来。
第二部分( ②-⑤ ): 按照“ 中间 - 船头 - 船尾 - 船背 ”的顺序,详细介绍
核舟的 形状 、 结构 ,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 神情姿态 ,用 事实说明雕刻者 精湛的技艺 。
【理解性默写】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文段】 大约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慢慢地

代指所刻字的凹处。
【参考译文】
②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 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 篷遮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 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顺着、就着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姿态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参考译文】
①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 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 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 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 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这件雕刻品原材料只是一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的桃 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各具情态 ”,对船的 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 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 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 、 雕着花纹的栏杆 。这些都充 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11核舟记

11核舟记
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二、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
雕刻成。 是。 有。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人视端容寂 其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那。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右手执卷端
直、正。 开头一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桃花源记》)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而 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木石,罔不
因势
象形,各具
神情姿态 曾经 赠
应当是
情态。 尝 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技艺非常精湛以及核舟
的由来和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词可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sǎn)之。
(戴着)高高的帽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 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
略微侧转(身子)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靠近 隐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核舟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核舟的制作工艺、课文中的细腻描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描绘核舟的细腻笔触,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描绘练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方面还需加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他们在探讨古代雕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描绘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雕刻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

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课件
a.罔不/因势象形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 王/毅叔远甫/刻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析】 c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虞 /王毅叔远甫/刻。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盖__大__苏__泛__赤__壁__云________;点明全 文中心的句子是:__嘻__,__技__亦__灵__怪__矣__哉________。 (2)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__罔_不__因__势__象__形__,__各__具__情__态___。 (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_列__数__字_____、_作__比__较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 用是:_突__出__雕__刻__者__技__艺__的__高__超_________。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_答__案__】__船__身__从__头__到__尾__有__八__分__多__一__点__儿__,__大__约__有__两__个__黄__米__粒____ _那__么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__【__答__案__】__谁__能__给__我__三__斗__粟__米__,__我__就__把__我__的__技__艺__传__授__给__他__。_____
15.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
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答__案__】___(_示__例__一__)不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这__种__技__艺__创__造__出__来____ __的_冰__雕__作__品__,__深__受__人__们__的__喜__爱__,__能__带__给__人__们__美__的__享__受__。__(_示_____ __例_二_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花__了__很__大__的__功__夫__雕__出__的__作__品__,__却_____ __不_能__保__存__久__远__,__白__白__地__浪__费__了__人__力__和__物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三)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意为刻上;名,名字。
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的秋天。苏轼《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可观,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赤壁赋》540年后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预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第五段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干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四、初读感知
1.自学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作比较:“通计一舟……面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面计其长曾不盈寸”的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3.本文题目中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活灵活现的人和物,使人领会到雕刻者神奇的雕刻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1课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 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 (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3)篷桅橹舵咸具..(______) (4)略.无欹侧 (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核舟记》一文的主旨句。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1)极像(2)同“屈”,弯曲(3)都具备,都具有(4)皆、全2.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第11课《核舟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第11课《核舟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第11课《核舟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乙】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摘选自魏学洢《核舟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怪】令怪.之(2)【逮】逮.举轴(3)【衡】左手倚一衡.木(4)【容】其人视端容.寂2.文中甲文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B.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C.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D.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2)若听茶声然。

4.甲文写善画,乙段写善雕。

在表现高超技艺上,写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钉②田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11.核舟记(对照课下注释+教参翻译)

11.核舟记(对照课下注释+教参翻译)
挑选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嘻,技艺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 的)是苏轼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高可二黍许。
jī零数、余数 大约 左右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点儿,高约二分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 的船篷覆盖着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直径一寸的木头
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 殿、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
木、石头。
顺着、就着
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全都
模拟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 (各种事物的)的形象,各有各的神 情姿态。

不相类似
(他)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弯曲
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分明的样子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 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总计在一条核舟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 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核舟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1] 。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明〕魏学洢核舟记文言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第11课《核舟记》比较阅读

第11课《核舟记》比较阅读

《核舟记》·比较阅读(一)(19分)【甲】船头坐三人…………若听茶声然。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其两膝相比.者(2)矫.首昂视(3)大可.二寸(4)二人对酌.于中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尝奏荐某人为.某官C.佛印绝.类弥勒沿溯阻绝.D.篷桅橹舵咸具.各具.情态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3)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4.从技艺角度,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理由。

(3分)5.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二)(16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嘻!技亦.灵怪矣哉!【乙】余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①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②历历可数。

城巅③具层楼,楼门洞敞。

其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④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⑤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⑥。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核侧出浮屠⑦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⑧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⑨,盖供客茗饮。

山顶月晦半规⑩,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⑾。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一等奖创新教案《核舟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

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

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本题例句均无量词,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第一段介绍核舟的形态和雕刻者的技艺;第二段介绍核舟上雕刻的五个人物,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三段介绍核舟上的细节雕刻,例如窗户和对联等。

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可能是因为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更能展现出核舟的整体美感,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欣赏。

首先,我们来介绍核舟的外形。

它的船头和船尾都很尖,而中间部分则较为厚实且高,被雕刻成船舱和船篷。

这个中间部分是整个船的“主体”,视觉上最为显眼。

其次,中间部分的窗户上刻有XXX《赤壁赋》和《后赤
壁赋》中的名句,可以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到XXX当年泛舟
赤壁时的美妙环境。

船舱则是整个船的背景部分,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能让读者初步感受到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头的三个人物位置就很清晰了。

XXX、XXX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因此要先介绍
他们。

而船尾上的舟子则是陪衬人物,所以我们放在后面介绍。

最后,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作者通过三个层次清晰地介绍了XXX的微雕艺术,然后才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能充分介绍XXX的奇巧技艺,又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舟的外形和内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理解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意,培养学生自主
【投影展示】检查课前自学成果,投影展示重点字词。
学习与合作学习
2.检查自学情况,理解文句,掌握文意。
的能力,便于学生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整 体 把 握 课 文 内
总括核舟上所刻人、物种类和刻字总数,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教师点评】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教师提问】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 教 师 点 拨 】 说 明 文 的 结 构 方 式 主 要 可 分 “ 总 一 分 一 总 ”“ 总 一
让学生理清
分”“分一总”“递进”“并列”。
【投影展示】见课件。
容。
(1)通假字 (2)—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5)
虚词 (6)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请概括第 1 自然段和第 6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第 1 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尝贻余核舟一”)。第 6 段,
心?
【学生回答】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
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
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
使学生更为
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板书)
深刻地感受我国
四、课外延伸,增长知识
【学生回答】“奇巧”“灵怪”“盖大苏泛赤壁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核舟记新课导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学习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重点)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作者名片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背景链接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

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字词正音洢()器皿()罔()贻()轩敞()峨冠()矫首()黍()八分有奇()夷()箬篷()糁()髯()衣褶()袒()诎()椎髻()壬戌()甫()篆章()Yī mǐn wǎnɡyí xuān chǎnɡé jiǎo shǔjīyíruò sǎn rán zhě tǎn qūjìrén xū fǔzhuàn课文解读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精巧叫能够用的做。

这里指雕刻。

顺着、就着具有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赠句末语气词。

曾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零数,余数大约上下高起而宽敞是打开左右相对代词,指代窗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高帽子 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观看拿指手卷的右端好像露出靠近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特别,极像类似同“屈”,弯曲支撑靠分明可数的样子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桨同“横”扳像呼叫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顶部它的,指船背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清楚明白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总共竟然原来长而窄神奇◆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诎右臂支船()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同“横”,横着同“屈”,◆古今异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高可二黍许()雕栏相望焉()古义:竟然今义:曾经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属()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其两膝相比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类似今义:属于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古义:相互靠近今义:比较古义:长今义:修理◆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形容词,奇妙名词,零数动词,雕刻动词,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名词,一头形容词,正,直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副词,大约动词,可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动词,表示存在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词类活用卧右膝()箬篷覆之()石青糁之()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居右者椎髻仰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名词做状语,用箬篷名词做状语,用石青名词做动词,涂染名词做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做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文言句式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省略句:则题名其上(“其”前省略介词“于”)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细若蚊足(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第一部分(1)】第1段第一句话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第二部分(2-5)】1.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对联的内容清晰可见,足见雕工的精细,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运,同时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还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2.在第3段中表现方位的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在第③段开头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

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3.第3段描绘了什么?侧重于刻画人物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第3段写船头的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描绘苏东坡、黄鲁直手、足的姿态、神情与动作,连二人衣服的褶皱、褶皱下面隐隐约约的双膝,都做了细致的描绘。

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描写如此精细!侧重于刻画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文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形而留其神,“执”“抚”“指”“语”“矫”“视”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样写显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神情、姿态,人物活灵活现,呼应“各具神态”。

表现出王叔远技艺的高超。

4.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

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5.第5段主要描写船顶上的什么?有什么作用?第5段主要描写船顶上的雕刻题名和篆章。

其字形小,笔画细,颜色艳,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无不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家的细心。

【第三部分(6)】1.第6段连用了9个“为”字,你怎样理解?“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

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2.第6段文字有什么作用?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深入探究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游赤壁主题无关的两个舟子却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结构梳理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艺术特色1.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说明事物采用空间顺序,可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写局部时,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船头——船身——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身部分的次序加以颠倒。

这样写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能激发读者想象。

2.细致生动的描写。

作者对核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人、物雕刻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而且刻画传神,细致入微。

如:“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

更为传神的是对人物肖像的描摹,做到了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拓展延伸一代名匠王叔远王叔远是明代一个手艺极为精巧奇妙的人。

他能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鸟兽、树木、山石,无不依照木头原来的纹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刻得各具情态,惟妙惟肖。

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说明顺序: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

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使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

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30来字能够说清的。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有奇”,大概……多一点。

对船首尾长度的描述较为科学,不显绝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