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传统殡葬文化解析中西生死观
・12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之一,它的必然性和神秘性引起了古今中外无数人士对人生的思考。
葬礼是人们对死者举行的一种安葬仪式,用以怀念、圣化或者安抚亡灵以及安置尸体,各民族传统的殡葬文化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体的人生价值、意义以及死亡的不同诠释。
东西方传统的主流殡葬文化也折射出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地域风俗、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中西生死观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方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殡葬仪式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以及对于死者的缅怀形式。
首先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东西方殡葬文化体现了各自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
中国人传统的殡葬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待死者的哀思,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达观和幽默。
中国俗语称结婚和丧事为“红白喜事”,其中丧事称为白喜事,把死亡看做是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对待死亡是坦然、从容的。
正如李白的诗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早早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老人们怀着宗教般的热忱或谈论或亲手制作自己的棺材。
这种对待生死的达观、幽默也体现在丧葬音乐中。
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上通常要雇请专门的丧葬礼乐人员通宵演奏、说唱,传统的哭丧音乐曲调悲戚能够烘托出悲伤哀悼的气氛,但另一方面,这些丧葬音乐也包含了调侃风格的乡村趣事,生活琐事的演绎,这些轻快、幽默的曲目和着喧闹的锣鼓、鞭炮声可以冲淡人们悲伤的心情,让人调整心态,坦然接受逝者的离去,也为死者摆脱世界的烦恼而欣慰。
[收稿日期]2012-02-16[作者简介]彭燕(1972-),女,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2—0120—02西方主流丧葬文化则表现的是浓重的宗教氛围和哀思肃穆之情。
丧葬礼仪
7 树葬
八大丧葬方式
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有的在树杈上以树枝架成鸟巢状 或在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 棚状小屋,将死者臵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 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 少数民族地区还可见到各种不同方式的树葬。西藏珞巴族用树枝 、竹子、芭蕉叶等在树上建成简易树屋,作为死者葬身之所。对 树葬习俗的产生,有的认为同游猎经济有关;有的认为是远古人 类“巢居”生活在葬俗上的反映,他们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认 为人们在生之时既然栖息于树上,死后到另一世界也同样要过树 居生活。
3 水葬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部分藏族、门巴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实行这种葬法 。西藏地区的藏族多数实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 被贬用水葬;另一些地区 的藏族因地处草原,缺乏燃料,除农 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 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地,多 设在江河急流处。人死后,请喇嘛念 经,由司水葬者或近亲,将尸体屈肢 捆扎,背至水葬场,在其前胸缚一巨 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归司水 葬者所得,其余的财产半数交地方封 建政权,半数交寺庙。由于治丧待客 花费大,许多人因而负债,有些家庭 甚至破产。
8 船葬
八大丧葬方式
中国南方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葬俗。 因以船形棺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 露天葬和土葬两种。船棺露天葬流行 于东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 及江西的武夷山区。福建崇安武夷山 的船棺是独木舟形,史称 “仙船”, 曾流行于商周至西汉年间。近年考古 发现,这种船棺分底盖两部分,均由 整段木头刳成,上下套合。底部为船棺的主体,中为长方形盛尸 处;盖作半圆形,内部刳空如船逢状。据文献记载,中国中南地区 也有类似船棺葬:湖北称“敝艇”,湖南称“船”,广西称“沉香 船”、“仙人舟”。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于公元 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末。考古发现,四川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 宝轮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体形硕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 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板为盖。
浅谈中美丧葬文化差异
浅谈中美丧葬文化差异作者:王奕宏孙军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中美丧葬文化的差异,以及其差异形成的几点原因,以便读者对两国的丧葬文化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同时能用以恰当的态度和观点去对待他们。
关键词:丧葬文化;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生死是人类世界永不过期的一个命题,人们用庆典迎接生者,又用葬礼送别死者。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同时由于各地文化风俗之间的交融而衍生出多种问题。
但是就文化个体而言,每个国家都有其极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
1.中美丧葬文化简介丧葬文化起源于早期人类对未知环境和鬼神的恐惧——究其根源其实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是中美丧葬文化中一个显著的共同点。
中国丧葬文化带有十分明显的宿命论色彩,它认为,人的命运与身边的自然息息相关,神灵是完美的、不带私欲的,因此也衍生出中国流传千年的风水学和神学。
追根究底,中国丧葬文化中孝道、宿命等学说均体现了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以自然为主体,而人类是附属,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负面的思想。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凌驾于一切生物之上。
在一些神话传说中甚至有人类打败神灵的故事,并且故事中的神灵是自私且有瑕疵的,而人类却是英勇善良、完美无缺的。
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在美国的文化中人类是摆脱了自然的制约而存在的,也充分表达出他们思想中个人英雄主义至上的一面。
2.中美丧葬文化差异(1)服饰——“寿衣”和“西装”死者和生者在葬礼上所穿的服饰有很大不同。
“寿衣”在中国葬礼上是必不可少的一样。
长辈们多在去世前就已经准备好自己的寿衣,这并不是代表诅咒和死亡,它的谐音是“长寿”,有着希望长辈长命百岁的含义。
汉族寿衣多以唐装为主要样式,男性为长衫或者马褂,女性为旗袍等;寿衣的件数非常忌讳双数,必须为单数件;寿衣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用纽扣,均以带子系紧,“带子”则代表家族的香火会绵延不绝,后继有人。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
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
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
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
正是在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
丧葬方式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此,不同地方,丧葬礼俗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重肉身,轻灵魂,认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西方宗教性的丧葬礼仪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下面通过比较中西的丧葬礼仪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丧葬文化。
[1]一、中国的丧葬礼仪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死亡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中华习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葬礼仪式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让后辈之人去遵守它,以彰显出死亡的庄严肃穆。
1、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
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1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
肖临骏:从丧祭礼仪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礼仪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丧祭之礼也不例外,它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看不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不可通约性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丧礼为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中西丧礼的不同表现形态。
中国丧祭礼仪分析.《说文》中对“礼”的解释是“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故“礼”的最初意义并非针对人间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而是对神的敬畏,行礼是为了给神献祭。
“绝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让位于人,一切“礼”都遵循“尊尊”和“亲亲”的原则,儒家的丧祭之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①“哀”是为了尽孝道,“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质量。
《论语》说,“‘慎终追远’,《中庸》则强调‘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慎终追远”谓居父母丧要尽礼节。
祭祀要尽虔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②而“孝”是因为存在一个等级关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
”③正因为长者中心制支配着一切丧葬礼仪,中国人在丧礼上表现出来的繁文缛节才显得并不偶然,死亡仪式最终要符合的是社会的情理。
报丧、哭丧、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称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没有任何逾越世俗权威的可能,因为丧祭礼仪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孝”的本质并不是精神性的,因为这里没有自由可言。
孔子所谓内心的孝道———“仁”缺乏一个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适性的标准,因为孝道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血缘和亲属关系的私人德行,这种常被人们称道的“孝文化”实质并非对“人”的敬重,而是对外在规范的无条件服从。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丧葬仪式是每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部分,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为了给予生者安慰和支持。
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宗教、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丧葬仪式进行简要介绍。
英国的传统丧葬仪式英国的丧葬仪式通常以基督教传统为基础,遵循一系列形式和仪式。
在丧葬仪式之前,逝者的身体常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前来瞻仰和告别。
之后,逝者的棺木会被送往教堂或礼拜堂,丧礼会在这里进行。
仪式通常包括祈祷、演讲和赞美诗的朗诵。
葬礼结束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墓,而家人和朋友会在此等候。
在阅读彩信后,葬礼结束,亲友们会前往家庭友谊场所享受餐点,以缓解漫长的一天。
法国的传统丧葬仪式法国的丧葬仪式独具特色,混合了天主教和民间传统。
仪式通常从教堂开始,陈列逝者的棺木。
在这里,牧师会为逝者祈祷,并向家人和亲友传达慰问。
随后,棺木会被抬到坟地,而家人和亲友则会步行跟随。
在出殡过程中,路过的人会停下脚步,向逝者默哀。
到达坟地后,葬礼会进行,亲友们会送别逝者,并献上花圈和花束。
葬礼后,家人和朋友常会举行纪念活动,以追怀逝者和庆祝其生命。
德国的传统丧葬仪式德国的丧葬仪式具有地区性差异,但通常遵循一些共同的传统。
葬礼前,逝者的身体会被安放在殡仪馆,供家人和亲友瞻仰。
丧礼通常在教堂举行。
仪式包括祈祷、圣经朗诵和音乐演奏。
之后,棺木会被送往坟墓,家人和亲友会步行跟随。
到达坟地后,逝者的遗体会被安葬,并举行一些仪式和祈祷。
葬礼结束后,家人和朋友常会聚集在一起分享餐点,共同追忆逝者。
结语欧洲各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习俗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无论是英国的基督教传统、法国的天主教传统还是德国的地区性习俗,丧葬仪式都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给予逝者合适的离世仪式,并向生者传递支持与慰藉。
虽然仪式内容存在差异,但共同表达着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死”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
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
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
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
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
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
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
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
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
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
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
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
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
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
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在丧祭礼仪这个话题上,以此来窥探中西文化差异之一。
首先,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最基础的环节看起,中西方在认定死亡的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差异。
对于西方人而言,主要是通过心跳和呼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有:心跳、呼吸、瞳孔放大、肌肉松弛等,比西方更全面、更丰富。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停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神灵身心全都在停顿。
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在丧祭礼仪上的表现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亲属丧世后的哀悼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哀悼的方式也更加笼统化。
比如,常常会选择在遗体处理后的一周或更长时间内何时来安排葬礼,而葬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家中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会过分强调尊重、合适,需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仪式,追求规矩节制的精神与能量、日子、配角十分繁琐。
最后,中西文化在亡者灵魂和来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来世的问题抛到一边,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灵魂的转世转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不止在人间,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世间。
因此,丧祭礼仪中的基本礼仪与灵性信仰及各项礼仪上均关乎祭祀、钱财甚至包括每岁谷雨之前的清明祭日。
这个传统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依然很重要。
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方面的差异之大。
虽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贡献了这些差异,但我们依旧能从这些差异中,看到各自文化性格的不同之处。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丧葬礼仪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实应用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丧葬礼仪,可以为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提供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沟通的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和误解。同时,也可以为殡葬服务行业的国际 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02 中西方丧葬礼仪概述
科技在丧葬礼仪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科技将在丧葬礼仪中发挥更大 的作用,如虚拟追悼会、数字化遗产等。同时,科技也将 为丧葬服务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习俗内容对比
中国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做七、下葬等仪式,注重孝道、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 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西方丧葬习俗
包括守灵、葬礼、追悼会等仪式,注重个人尊严、平等和宗教信仰,强调对生命的珍视 和对死者的怀念。
习俗传承方式对比
中国丧葬习俗传承
通过家族、宗族等社会组织以及民间信 仰、传统文化等途径进行传承,具有历 史悠久、内容丰富、地域性强等特点。
中国丧葬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丧葬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与祖先崇拜、灵魂信仰等密 切相关。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灵魂前往另 一个世界的开始,因此丧葬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丧葬礼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封建社会,丧葬礼仪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不同社会阶 层有不同的丧葬规格和仪式。现代社会,虽然丧葬礼仪有所 简化,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和仪式。
宗教信仰对丧葬观念的影响
中方宗教信仰
在中国,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对丧葬观念产生了深远 影响,如佛教的超度仪式、道教的法事等,都体现了对 逝者灵魂的超度和安抚。
中西方丧葬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的丧
葬礼仪基本上属宗 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 亡地或尸体发现地 的登记处进行登记, 由医生或验尸人员 签发书面证明,并 在死亡者生前居住 地的基层组织办理 登记;而后对亲友 发出通知或在报刊 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 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 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 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 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 序是,先把棺材运入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 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 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1、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 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 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 2、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 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例如在 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 何方法可以避免。; 3、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 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否则就意味 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4、… …
与儒家不同的是,基督教在灵魂与肉身 关系问题上持二元论的观点,即强调灵魂 不死,而肉体有生有灭。
英文的“灵魂” (“精神”)spirit 一 词是由希伯来语中的 “呼吸”而来。《创世 纪》中这样描述了亚当 的而出事:“上帝用泥 土做成了一个男子,想 他的鼻孔中注入生命的 气息,于是这个男子就 变成了活人。”可见, 灵魂和肉体并不是合二 为一的。
未 知 焉生 知,
死
?
中国的“死亡文化”是 儒家仁学孝道文化的一 种具体形态。中国古代 儒家学者认为,“生” 与“死”表面上看起来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从但本质上考察,两者是相通的。在一般中 国百姓的思想意识中,“死”犹如“归”。 人死后,肉体变为“尸”,精神演变成 “魂”与“魄”,所以人死了便成了 “鬼”,“鬼”即归也。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实践创新
西方现代殡葬业推出多样 化服务,如定制葬礼、纪 念品制作、网络悼念等, 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环保趋势
西方殡葬业也开始关注环 保问题,推广绿色殡葬和 生态葬法,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环保理念在殡葬行业中应用推广
环保殡葬概念
绿色殡仪服务
环保殡葬是指在殡葬活动中尽可能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节约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了解文化差异
02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丧葬习俗、礼仪、价值观
等方面,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培养沟通技巧
03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以便在跨文化
沟通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消除误解和隔阂。
06 总结:尊重多样性,促进 跨文化融合
历史渊源
中西方丧葬文化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源,受到各自宗教、哲学、社会制度 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中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多元文化影响,强调孝道、尊重死者、灵魂不灭 等观念。
西方丧葬观念形成背景
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强调天堂与地狱、复活与审判 等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西方国家殡葬行业政策环境介绍
01
美国
各州有独立的殡葬法规,对殡葬服务、遗体处理、墓地管理等方面进行
规范。同时,美国政府倡导绿色殡葬,鼓励采用环保的殡葬方式。
02
英国
殡葬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相关法规包括《殡葬法》、《墓地法》等。
英国政府也倡导绿色殡葬,推动殡葬行业向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文化不同。
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
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丧祭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虽然不同文化的丧葬仪式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的,即向逝者表达敬意和追思。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丧葬仪式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丧葬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古老的仪式,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仪式,讲究仪容仪表和排场。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更加简单,鲜花和烛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
传统的中式丧葬场面高低有序,排场繁复,而西式则更注重教会或者祭坛的氛围。
其次,中西方文化一般都有丧葬礼仪的主持人。
在中国,往往是一位老者或者居民监督人组织丧礼程序。
西方则通常由一位牧师或者丧葬主持人领导。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由基督教会领导,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只是一种个人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反映。
在中国人眼中,家族的祭祀和陪葬仪式,是对孝道志向的诠释,和对逝去者的表达。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含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烧纸钱,祭拜祖宗等。
这些仪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不存在。
在中国希望祖先能够在天堂安息,而在我们这里的礼仪程序当中,是要更多地表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在外国,通常只有给予敬意的标志。
最后,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时长通常很长,并且需要家人长时间守灵,接待来访的亲朋及敬香祭拜,而且一般都意味着需要为死者办理一些手续、买墓地等。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没有那么多的仪式和手续。
通常岂止是为了安葬,也是为了表达家属的悲痛,然后就结束了。
综上所述,丧葬仪式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仪式。
虽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取决于它们所采用的特定细节,但两者都遵循一个基本的目标: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感激之情和表达孝道的意义。
从丧葬礼俗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_田茉云
[收稿日期]2006-04-10[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4 ̄2005年度立项资助课题《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课题编号:0407014)子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茉云(1965-),女,湖南醴陵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副教授。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
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的博大精深的丧葬文化要作全面而准确的考察并展示出来,实非易事。
本文通过对中美某些丧葬礼俗的比照,来探析其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美国丧葬礼俗1.传统的丧葬礼俗西方殡葬礼俗,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始终。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灵魂”。
(1)停丧。
在一个人弥留的时候,要在神父面前忏悔,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
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更衣,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2)守灵。
美国的传统葬礼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举行。
葬礼前,灵柩要放在教堂中由亲友们轮流守灵,由神父主持追悼会。
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据学者们分析,守灵习俗是由古时人们心理上的原因所导致:一是死者亲属始终抱着死者会重新苏醒的幻想;二是他们曾在死者生前尽心竭力地加以看护,虽然这种看护现在已不需要,但他们仍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天长日久,守灵便成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种习惯作法。
(3)墓地。
在墓地上,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墓地的东、南、西三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墓碑,而北面墓碑却寥寥无几,其原因是北面通常是埋葬犯人、凶手或自杀者的地方。
据称基督教教堂的圣坛北面是宣读福音的所在,福音的主旨是让罪人忏悔,因此便进一步认为北面是为那些需要拯救的罪人而设置的。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传统丧葬仪式。
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
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丧葬、习俗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
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
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
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
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
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葬礼的理念差异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宗教文化不同。
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
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
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念经,二七由道士作法事,三七是和尚念经,四七为喇嘛念经,五七又是道士作法事,六七不念经,七七又由女尼诵经,真是鱼龙混杂,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宗教信仰文化。
2、伦理文化不同。
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儒家伦理学中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
儒家著作《曾子大孝》中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置之而塞于天地,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 “民之本教曰孝”,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因此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形成了“重孝”的观念,而“孝”的体现之一就是丧葬活动的重殓厚葬,而简办丧事便会被视作“不孝”,会招致舆论的谴责,损害个人乃至家族名誉。
丧葬礼仪中的繁多的礼节都表现了儒家的孝义。
西方的伦理道德观,用著名的伦理学专家黄建中的话来说就是:远西伦理是宗教伦理、个人本位、利权平等、崇尚亲爱等。
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
个基本取向,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
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崇尚自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
在西方的丧葬礼仪中,除重视的对上帝的尊崇外,没有中国的那种浓重的“孝悌”思想,不是重殓厚葬,而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
因此在丧葬礼仪中没有了中国的那些繁文缛节。
3.颜色文化不同。
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
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
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
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领带。
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
在中国,丧礼则以白色示悼念。
据说,这是受了佛教的影响,由此,人们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做“白喜事”。
因此,死者脸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丧停的房间窗户镜子等都要用白色来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个丧葬是以白色为主色调。
西方国家白色则用于与丧葬完不同气氛的新人的婚礼上,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纱,寓意纯情圣洁。
现在随着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
人们接受、引进异质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
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青年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有人会大惊失色。
红色在西方人传统观念中是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的,可现在他们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同样的喜盈满面。
可以预言,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的这种联想义和象征义的趋同现象将会日益增加,并交互叠合。
4.礼物文化不同。
赠送礼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礼物交换与赠送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根据各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赠送礼物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婚、葬礼等)礼物具有了社会功能。
西方国家的葬礼上,亲戚朋友悼念死者,鲜花必不可少,参加葬礼的人,一般都要为死者献唐菖蒲花或白色的百合花,以表示哀悼。
在中国,丧礼是没有人送鲜花的,一般要送的是白色的祭幛,用以表示哀伤。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时期,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对人为操作的崇尚。
他们心目中早早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信念: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先天赋予,一切必须靠人为的进取和造就。
人应该努力去揭示世界真相。
他们作为个体的人在环境面前是自主的,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能独立影响环境。
他们的主创精神使“个人本位”思想得以产生而巩固。
中华文化发生的初原期,农业生产劳动始终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世世代代以农为主的民族,客观上便生活于对自然给定性的绝对依赖中,在内心深处相信惟有自然的给予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对天意的顺从居主导地位。
“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信奉的经典。
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环境是不自主的,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无法独立影响环境,只能凭借给定的关联安身立命。
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宿命论色彩明显与这种观念一脉相承,这也为迷信提供了有效基础。
伦理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忠孝礼义、三从四德均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上的中华文化的负面因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最终在于: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使得现代的丧葬礼仪相互之间越来越接近,从而进一步达到真正的“中西合璧”。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王才勇.中西语境中的文化述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