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寻找语文的味道
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案三篇
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出的秋天各种事物的味道,感受深秋时节特有的成熟与满足。
教学重点:积累好词佳句,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秋天的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2.的确,初秋时节是美好的,它给秋高气爽的感觉,然而深秋时节作者家乡那特有的味道却留给作者永远的怀想和追忆,使作者久久不能忘怀。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2)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3)当当小老师。
三、再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可前后桌交流。
第二课时一、由题入手,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秋天味道的句子,多读几遍。
2.做填空练习初说感悟:由这些特有的秋天的味道,你能感受到什么?二、自主研读,理解体验。
1.再细读文章,把你喜欢的部分大声读一读,思考这些秋天的味道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
把你想到的与组内的学习伙伴交流。
先读读相关的句子,再谈谈你的想法。
3.把小组的学习内容向全班汇报。
汇报方式可以谈体会,可以有感情朗读。
三、比赛促读,升华感情。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2.合作指点朗读。
3.比赛,多方点评。
板书设计:秋天的味道秦艽花红薯地玉米秸____亲切幸福葡萄:色香态____满足篇二一、教材概述《秋天的味道》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秋天的味道入手,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来到家家户户写起,全面地描写了秋天醉人的味道、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5课《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
《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2、通过品读语言,体悟母爱的伟大。
通过合作探究,探寻“好好儿活”的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理解“好好活儿”对作者的影响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三、教学设想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叙事散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单元提示中内容提示:“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提示:“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要理清思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悟启示。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是北京人,今年58岁了。
在他21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因一场大病,不幸双腿瘫痪了!命运让他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侣。
他也曾沮丧、彷徨,甚至绝望过。
而就在那一年,爱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三十五年,三十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课件出示:史铁生坐轮椅照片;史铁生文字资料介绍)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语文《zh ch sh r》教学反思
语文《zh ch sh r》教学反思语文《zh ch sh r》教学反思1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本课出现的声母 zh、ch、sh、r 以及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 和上一节课的声母 z、c、s、整体认读音节 zi、ci、si 在教学方法上很相似,只是在发音和形状上稍稍做了变化,因此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先让幼儿抽读拼音卡片,重点复习 z、c、s 的读音和发音要领,强调 z、c、s 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接着再让幼儿抽读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强调音要读长些,读响亮些。
这样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二、借助图画,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对于拼音教学,课本中有许多的插图,非常的精美、形象,我充分运用书中的图片结合教学拼音,如:学习 zh 的时候,我出示图片后提问:小朋友,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蜘蛛在织。
接着我就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 zh,接着我就带幼儿学习 zh 的读音,由于有了看图说话的铺垫,再把发音的要领讲解清楚,孩子们的发音基本都准确了。
读完后继续看图提问:zh 与图的哪部分很像呢?有幼儿回答:“z”很像妈妈旁边的小树杈。
还有幼儿回答:“h”很像大树枝。
我及时进行总结:大家说得很对,这样合在一起便成了声母 zh,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实物联系在一起,使孩子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三、对比练读,分清平、翘舌音。
通过图片初步感知了这三个声母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好它们的音,掌握它们的发音要领,我将 zh、ch、sh 与 z、c 、s 进行了对比练读,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观察中幼儿不难发现,zh、ch、sh 都比 z、c、s 多了一个 h,接着我进行总结,由于它们都多了一个 h,所以它们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平舌音变成了翘舌音,接着进行多种多样地练读,这样幼儿在练读中体会到发音要领,掌握发音方法。
学习了 zhi、chi、shi 后,可以把 zhi、chi、shi 和 zh、ch、sh 也进行了对比练读,通过不断的对比读中区分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的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选10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选10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篇1《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
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提醒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
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展的。
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拟长和构造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设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局部来进展阅读。
先读前五段,这局部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俗”;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设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展比拟,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大、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局部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
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总结(通用16篇)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一定收获了许多吧,先准备一份教学总结吧。
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内心崩溃的状态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特色总结篇1一个学期转眼间就过去了。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有工作上的欢乐,也有工作上的苦闷。
本学期学校全面推进了自主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教育教研的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特对本学期语文自主高效课堂中的收获及做法总结如下:一、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教师首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预习的工具,是学习的抓手。
通过导学案的引领,学生能够自我开展自学。
用导学案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第一手学习材料。
不能有了导学案,就肢解了教材。
整体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是首位的。
通过导学案的问题,要回到教材中去,不能让学生只注重寻找答案而不读书,不品悟。
问题的答案是读出来的,同时在读的过程又有新的生成。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
每课的预习由学习小组长评价,在组内交流。
每单元的成果由老师评价,选出预习小明星,班内展评。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二、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新课程条件下,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
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1、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导语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300字:我喜欢读书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 300 字:我喜欢读书我喜欢读书,我喜欢触摸新书时那种软绵绵的感觉,喜欢翻阅书籍时那种刷刷刷刷的音乐般的声音,喜欢打开书本那种淡淡的油墨的味道。
我一开始读的是小人书,那是带着图画和少许汉字的书。
我听家人说读书对自己有好处,将来会有用处。
于是,那时单纯的我,便以为书只要记住了就行。
就这样,我对读书的第一感觉便是死记硬背。
等到我上了小学,我便对死记硬背,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我的方式不对。
果然,我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正了读书方法。
我也脱离了“苦海”,去寻找我的“金钥匙”。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记录好词好句和活学活用。
并且,我找到了一个大大的“金库”——那就是学校图书馆。
我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划着小船尽情遨游。
可是,自从上了 4 年级后,我便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在班上的成绩虽说是名列前茅,但是我却越来越支撑不下去了。
为了我的成绩不被别人超过,不被家长和老师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我从心底里明白:必须找一个更好的读书方式。
在茫茫的学海中,我努力寻找另一个更好的读书方式。
我只知道如果我只是单纯的做读书笔记,效果就不会太明显,我一定要再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
终于,在我“地毯式”的搜索下,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加科学的读书方式——“煮书”。
所谓“煮书”,并不是把书放在水里煮,而是把书读通、读懂、读熟、读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了这把全新的“钥匙”,一开始,我并不能很好的使用它,但是,这已使我受益匪浅。
再加上有了更丰富的图书宝库,我的视野更加广阔了,与别的同学交谈也能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我对学习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在这迷人而又无际的“学海”里,我的航海工具也从“ 小木筏” 换成了“ 大气艇”。
在这知识的海洋里,我只有默默地品味着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细嗅语文的味道作文
细嗅语文的味道作文范文一:关于细嗅语文的味道语文就像一道美食,细嗅其味道,方能领略到它的魅力。
对于我这个学生来说,语文就像一座无垠的迷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和技巧。
在我的学习之路上,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课外阅读,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和启示。
语文的味道,一方面是思维的味道。
语文不单纯是一门文科学科,更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学科。
课堂上,老师总会引导我们思考,常常从生活点滴中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真理和爱。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掘取到语文深层次的内涵,更可以帮助我们在其它学科中表现更出色。
另一方面,语文的味道还有一种文字美的修辞。
在阅读中,我常常被某些语句的用词峰回路转、神来之笔所吸引。
比如在《红楼梦》里,“枯树生花,石烂海枯”这样的诗意修辞打动了我。
它们充满浪漫、诗意和感染力,让人始终不忘它们的美。
语文的味道,在学习中也是带着辛酸而挥洒的,而这种过程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只有不断的练习,艰辛的钻研,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的魅力,发现语文的芳香之处。
用词分析:思维、智慧、灵性、内涵、修辞、峰回路转、诗意、感染力、艰辛、钻研、掌握、发现、芳香。
范文二:细嗅语文的味道,发现学习之美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语文,感受它的味道,找到学习的美。
这是我所追寻的。
语文的味道,可以不单单在课堂上寻找,更可以在学习中找到。
比如,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
书里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我享受了读书的乐趣。
也许是文中的某个角色与自己的性格相似,也许是作者独具的创意所引发的共鸣,都让我对阅读的热爱。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写作,通过写作能够理清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被靠谱的逻辑所打动,又或是准确的语言所凸显的力量。
写作的过程中,让我发现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更将我推向了未来的某个方向。
总之,细嗅语文的味道,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读书和写作的乐趣,是发现学习之美。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1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交流平台”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进行想象,说一说__中所描写的画面。
再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析,学习作者在__中想出画面、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书写提示”结合课本中给出的三点提示指导学生书写。
“日积月累”让学生自读诗句懂得大概意思。
在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可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开展自学。
学生结成小组互相讨论,互相解决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不足之处“日积月累”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式简单的说给大家,学生对诗句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授“日积月累”时,我会采用课件展示的方法,用更现代化的方法渗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2本单元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制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
而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
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习作教学要求学生明白地交流子所观察的内容,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下面是我习作教学是反思。
我根据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习作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习作前几天,我用盆子泡了一些绿豆和红豆。
而且在进教室时,用一系列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不出所料,老师端了一盆豆子进教室,这个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好奇地看着我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老师要做一个实验,那就是自己亲手培育豆芽。
假如有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可以自己在家里种。
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材教案三篇《秋天的味道》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来到家家户户写起,全面地描写了秋天醉人的味道、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材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的味道》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出的秋天各种事物的味道,感受深秋时节特有的成熟与满足。
教学重点:积累好词佳句,读懂课文,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秋天的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2.的确,初秋时节是美好的,它给秋高气爽的感觉,然而深秋时节作者家乡那特有的味道却留给作者永远的怀想和追忆,使作者久久不能忘怀。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2)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3)当当小老师。
三、再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可前后桌交流。
第二课时一、由题入手,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秋天味道的句子,多读几遍。
2.做填空练习初说感悟:由这些特有的秋天的味道,你能感受到什么?二、自主研读,理解体验。
1.再细读文章,把你喜欢的部分大声读一读,思考这些秋天的味道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
把你想到的与组内的学习伙伴交流。
先读读相关的句子,再谈谈你的想法。
3.把小组的学习内容向全班汇报。
汇报方式可以谈体会,可以有感情朗读。
三、比赛促读,升华感情。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2.合作指点朗读。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6.最大的麦穗
16.最大的麦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1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3.能联系实际, 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5.补充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 让学生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 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教学难点:明白“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教学准备]配套教材、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同学们, 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 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 在古希腊, 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图片师:同学们, 请仔细观察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 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题目叫--(板书) 最大的麦穗, 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走近苏格拉底.二、初读课文, 浅谈体会, 引导质疑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正确, 把句子读通顺, 在这个基础上, 还可以提高一些朗读的速度.2.把自己最喜欢的或感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其他同学仔细听, 然后发表评价.3.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 值得庆幸的是, 两千多年以后, 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畅所欲言, 师生对话, 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 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 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问题可以将我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再仔细读读课文, 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要提假问题, 也不要提过于简单的问题)5.引导学生提问, 因时间关系, 限提4个问题, 并将问题归类提要式地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弟子们寻找最大麦穗时的所作所为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2)周围到处都是大麦穗, 弟子们为什么到头来两手空空?(3)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4)这个故事, 到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师:同学们, 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 教师的指导等.) 其实, 真正把课文读懂, 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三、教师引导, 体验感悟1.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请读一读.其中的要点是什么?(师:我们读书听话都要抓住要点) 板书:一个、最大、只许……不许……指导朗读苏格拉底说的话(多媒体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要清楚地表达出其中的要点来. 2.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请你仔细读读第一段, 然后体会一下, 当时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弟子会有什么难处?)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的? 从第一段中找出理由来.(多媒体出示:“那正式大熟的季节, 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指导朗读好这句话, 指名朗读, 评价哪里读得好, 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指着板书问: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你觉得怎样才能圆满完成苏格拉底交给你的任务.(让学生畅所欲言)3.仔细读读课文的有关内容, 看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怎样去寻找那个最大的麦穗的.(1)自读, 并划出描写弟子们动作的句子.(2)指名读一读, 教师多媒体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 摇了摇头; 看看那一株, 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 但并不满意, 便随手扔掉了.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 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请你边读边想象, 要学会抓住重点的词语圈圈划划, 并从这些圈划的词语中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板书:挑挑拣拣)(4)指导朗读, 要读出这些感受来.(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在指名读)(5)比较一下多媒体出示的这段话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表达好, 好在哪里?(书本上的表达不仅写出了弟子们是怎么做到, 而且还写出了弟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更加真实具体.)(6)完整朗读4、5自然段, 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师:同学们, 到最后, 弟子们有没有完成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请你读读第5自然段, 再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摘麦穗的结果.(板书:两手空空)师: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发生的, 但却真的发生了.这段话该怎样读, 才能把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感情读书来. 自读--指名读--相互评价(在评价中体会感情)--再指名读师:此时, 弟子们好像感到小麦在嘲笑他们些什么?四、小节1.同学们, 能够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来说一说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自己练说--指名说2.同学们, 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那几个可以解决了? 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研究.五、作业1. 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结满沉甸甸麦穗的麦地,继续做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学生,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2.明确目标: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句话?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入手,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3.预期效果:大家有信心顺利完成目标吗?是的,相信自己,就一定行!跟老师一起喊出我们的口号:我自信,我成功!二、民主导学1.任务呈现:读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写下你的读书体会.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标记3.展示交流(一)交流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1.指名读2.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们听懂他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4.那么该怎样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要求呢?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句“你们已经到头了.”1. 谁来读一下?2.几个字?(七个字)苏格拉底说这话的时候,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出示:苏格拉底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时间到头了, 生命到头了, 机遇没有了……)4.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没有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出示:弟子们埋头(努力认真,但目光短浅,视野不开阔)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犹豫不决,挑挑拣拣,不当机立断,继而失去了机会)(【】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没有把握现在,从而错失良机)过度: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来手中空空如也.这时的苏格拉底又说出了怎样的话呢?(三)交流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整个麦地里存在的那株最大的麦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弟子们在麦地里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一粒最大的麦穗,这是主观的,是相对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文中有两个:“最大的”你明白指什么吗?2.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苏格拉底地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格拉底之意仅仅在于“麦穗”吗?更在于什么?(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他的话还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四)交流最后一自然段“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齐读2.“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会,麦地就是人生)3.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4.重点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把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会)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例如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班队委的竞选,爸爸妈妈的就业,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等.)指名说.(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三、检测导结1.目标检测: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2.结果反馈:集体交流名言3.反思总结: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板书设计: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眼前的一穗(追求)(实在)抓住机遇把握当前【教学反思】《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
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批注是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的有效途径。
从小学中年级起,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批注这一方式解读文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1.感悟式批注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意蕴丰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调动生活体验,对引起感情共鸣,有所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从而升华对文本的感悟。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5、6自然段进行批注:“一群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们的心时时被牵动着,被感动着。
同学们,对于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灵去体会。
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5、6两个自然段,动笔把最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并把感受写在旁边。
”几分钟后,学生们这样写道:“通过对这两段文字的阅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天鹅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它不怕牺牲,不怕痛苦,特别了不起,像石头一样坚强。
” “这重重地一击,冰面在颤动,我的心也在颤动啊!”教师选取最打动人的两个自然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入情,深入语言文字体会,活化老天鹅的形象,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
2.赏析式批注赏析式批注,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积累,对文本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鉴赏,从而不断提高感受、体验、评价能力的过程。
笔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把赏析式批注粗略的分为一下两种:(1)品味关键词句。
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读者要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
可以对动词、修饰语、经典词语等进行赏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让学生对“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一段进行批注。
学生们纷纷抓住了“芳香的音韵”中的“芳香”一词谈了自己的体会:“芳香这个词语,立体地写出了‘我’对母亲歌声的喜爱,从这芳香中我仿佛闻到了母爱的味道。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篇
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合同方案、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述职报告、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contract proposal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job repor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篇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加自己的思想认知,心得体会是对于未来的展望,可以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朗读教学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教学反思评语
语文教学反思评语教学反思1、这节课展示了扎实、朴实、踏实的教学风格,表达了实在、实际、实用的教学特点,回归了生动活泼、扎扎实实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本色。
2、结合本课特点,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品尝、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一边表演,一边朗读,也适合孩子们的特点。
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及师生互动朗读等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同时也尊重了学生朗读感悟的个性。
3、探索了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模式。
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同时,创设了一种由鲜明的图画、优美的文字所组成的一种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在头脑中建构一串串问号,然后通过自己主动阅读、体验,在文中寻找答案,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受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
4.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课文,减少了大量的分析,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复习生字,稳固生字、词语,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
点评《酸的和甜的》这篇教学设计,凸显了教师新的理念,新的教学风格。
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遵循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直觉的感官人手进展教学。
上课开始,教师就让孩子们品尝带酸味的柠檬、带甜味的苹果,这不但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再一次地从味觉上感觉到酸味和甜味的不同,这为讲课埋下了伏笔。
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这位老师恰恰理解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如:利用粘贴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画引发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品尝酸的、甜的味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理解“转来转去”、“跳起来”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同时也就理解了小狐狸着急的心情;教者还创设了学生与文中的小动物直接对话的形式,能让学生融于情境中,使其与小动物产生共鸣,到达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学语文的乐趣作文600字
学语文的乐趣作文600字学语文的乐趣作文600字(通用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语文的乐趣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语文的乐趣作文600字篇1语文,是一门我非常喜欢的科目。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语文学习有些枯燥,总要去背诵一些乏味的课文。
你可知道,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我觉得语文学习乐在其中,而且学好语文还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是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句话说的就是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自主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其次,学语文不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平时除了对字词的积累以外,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遇到精彩的段落要及时摘抄、背诵下来,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写作文时才会思如泉涌。
想要学好语文,还要多问,多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遇到古文、诗词中不懂的篇章和字词时,要请教老师或者查工具书,揣摩每一个字的意思,弄懂了要记录下来,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另外,学语文要“温故而知新”。
对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做习题和考试时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改正并记录在错题集中,经常翻看,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
最后,要踊跃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快速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各项活动,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
语文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欣赏。
读就是多读书,使自己获取更多知识;说就是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写就是多动笔,把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及时记录下来。
说明文中美犹在 语文味从字中来——以《麋鹿》为例谈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中美犹在语文味从字中来——以《麋鹿》为例谈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作者:施志萍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3期江苏盐城市盐马路小学(224001)施志萍众所周知,说明文题材单一、文本平淡,语言缺乏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读起来觉得缺乏味道,教师教起来也觉得兴趣索然。
但无可否认,说明文的社会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其冷静客观的陈述、简洁明快的风格,让读者得以很快了解事物的特点,由此可知说明文用途很多。
如何才能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呢?一、由词入境,咬文嚼字语文味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倾向:将接受性学习丢掉,单纯地抓探究式学习;将教师的主导性丢掉,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文本丢掉,一味地抓拓展。
教师的智慧不单单体现在赏词析句上,更多的是要将课文的原生价值挖掘出来,使其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在这点上,接受性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麋鹿》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文字,让学生先自读,然后从语境中进行分析。
师:你见到过这个词吗?(出示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师:经常和山水连在一起使用,这两个字念什么?(学生借此了解“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对课文中字词的处理,一是要让字词在新语境中再现,使其有了新的生长力量。
在鲜活的语境中,学生能很快形成语感。
二是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但领悟新词,而且能够熟练使用新词。
二、以“饵”诱“探”,实践深思语文味探究型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但是,目前,探究式学习有泛滥使用之嫌。
如何才能将探究真正落实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这需要敏锐的思考力,用实践来拨乱反正。
从现实来说,探究学习本身应该从文本和生本两个层面进行操作,但效果不太理想。
曾有人对说明文这样戏言:纠缠文字太枯燥,搞表演太浮躁,读起来又没有情调。
在《麋鹿》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物——《驯鹿图》,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进行求证,深入文本寻找答案: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诱饵”,诱使学生去观察字里行间的细节,诱使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索文本的内涵。
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以寻味为题的题目
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以寻味为题的题目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寻味大家好啊,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文题目,就是"寻味"。
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也有点难哦。
不过没关系,我会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写这篇作文的。
说到"寻味",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美食。
每次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我都会仔细地品尝、品味。
不同的食物,都有不同的口味。
像酸酸的、甜甜的、咸咸的、辣辣的,还有特别香的味道。
我最喜欢妈妈做的糖醋排骨了,外面酥酥脆脆的,里面又嫩又多汁,吃起来酸酸甜甜的,真是太棒了!不过除了美食,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去品味的东西。
比如大自然的风景,就让人赏心悦目。
清晨的露珠挂在绿叶上,晶莹剔透;夕阳西下时,天空被染成了绚丽的橘红色;还有溪流潺潺流过,听着就让人心旷神怡。
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另外,音乐和书籍也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
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欢快活泼的,也有哀伤沉重的。
音乐就像一种语言,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
至于书籍,每本书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慢慢品读、沉浸其中,就能领略到书中的乐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东西,只要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寻到味道。
要学会欣赏美好的事物,过有滋有味的生活哦!这就是我对"寻味"这个题目的一些想法啦,希望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喜欢。
篇2【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寻味大冒险】啦啦啦,小伙伴们好呀!我是阳阳,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我寻味的大冒险!你们知道吗?我可是个小小吃货呢,嘻嘻。
爸爸妈妈常说我就像个"嗅觉怪兽",总是对各种各样的味道敏感无比。
走在街上,总能闻到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在餐馆里,鼻子好像长在了舌头上,对菜品的味道了如指掌。
不过,有一次我的这个"怪兽嗅觉"可把自己给坑惨了!那天,我正在公园里玩,忽然闻到一阵阵香喷喷的味道。
哇,是什么呀?闻起来太香了!我兴奋极了,立马像个小狗狗一样,猛嗅着寻找香味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读中寻找语文的味道
发表时间:2016-09-14T13:39:14.0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李燕[导读] 执教课文《凡卡》,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细腻的笔触集中反映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617000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语文味”,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重视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想象、把握情感、品析语言、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语感素养
执教课文《凡卡》,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精湛细腻的笔触集中反映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作者通过对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沙皇等级制度的残暴与冷酷,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
面对凡卡悲惨的遭遇,我的内心无比的伤感和同情,怎样让学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呢?我思考:应该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于是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抑扬顿挫的范读、沉重悲凉的语调让学生也随着我的节拍沉浸在小说悲惨的情境之中。
读完课文,不仅感动了全班学生,也让听课老师倍受感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设计朗读活动,在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刘禹锡的坚定、苏轼的乐观、柳宗元的悲凉、张岱的孤傲,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生的思维灵敏了很多,参与面也扩大了。
这样的朗读教学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课中的朗读是多么重要,读就是感悟的基础,它不仅能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阅读活动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再现文章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活动。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把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起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染力、充满活力,让学生体味到语文的味道。
一、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兴趣,把握作者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一开课时我特别喜欢让学生大声朗读、背诵诗文。
这一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时,我也很注重朗读的设计,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读、耐心听、用心思,从多个方面感知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小石潭记》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要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就必须用心思考课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联想到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但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作者内心的凄惨悲凉。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这些词句的朗读之中,就能把作者内心的悲苦表达出来。
这样的朗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又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想象,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课是语言课,课文中的语言都是传情达意的。
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语言的品析,是生成语感的前提条件。
三、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丰富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不仅仅是个“读”的活动,还包含了学生的很多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想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揣摩作者情感,体会这是怎样的刘禹锡。
首先,我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倾听之后说说“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其次,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
你喜欢读哪个句子?说说你想读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呢?学生在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读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感,因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让我看到了一个宁静、淡定、乐观的刘禹锡。
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赛读此句。
读到此时,文人的气节、品格、不屈的灵魂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烙印,这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产生了对刘禹锡崇高精神的赞美之情。
朗读的过程,既是学生识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品人的过程。
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在探寻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这也发展了思维,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从读到悟,从悟到思,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
学生在课堂上读出了兴趣,读出了思维,读出了想象,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语文素养,我们的课堂也就拥有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