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纳税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纳税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纳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64403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6.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纳税问题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能够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3.能够解决生活中涉及纳税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解决生活中涉及纳税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投放一张纳税相关的新闻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纳税的兴趣和关注,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54纳税问题”。
2. 讲解1.纳税基本概念和作用纳税是指个人或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向国家缴纳所得的一种行为。
纳税的作用有: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实现公共利益、调节经济运行等。
2.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获得所得后,按照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收。
计算公式是:应纳税所得额 = 年总收入 - 免征额 - 费用扣除 - 专项扣除 - 赡养老人扣除;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3.生活实例分析以“54纳税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税后收入和实际税率。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4. 拓展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其他纳税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展开对生活中其他税收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出纳税问题后,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纳税的基本概念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生活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但是,本节课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纳税问题,还需加强实战操作和示范演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纳税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c4b6022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2.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纳税的重要性,理解纳税的含义,掌握基本的纳税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纳税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概念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纳税作为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困惑和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理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纳税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纳税问题。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觉纳税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性2.基本纳税计算方法的掌握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纳税问题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纳税案例资料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入纳税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纳税的含义。
例如,通过一个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缴纳水电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纳税的重要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纳税的相关知识,包括纳税的含义、纳税的种类、纳税的计算方法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实际的纳税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纳税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纳税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商店的销售情况,让学生计算该商店应缴纳的税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9 纳税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9 纳税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9c47f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0.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9 纳税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3.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纳税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纳税计算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课件,包括纳税的相关介绍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3.教师需要准备一些与纳税有关的素材,如新闻报道、税收政策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让学生思考一下纳税的含义,并举出一些例子。
探究(25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包括税率和计算方法等。
2.提供一些实际的纳税计算案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3.引导学生讨论纳税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一些与纳税相关的知识和政策。
实践(20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组随机分配一个纳税计算案例。
2.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并以小组形式展示出来。
3.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纠错。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纳税知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2.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思考纳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共同责任。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掌握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3.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4.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资料1.《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2.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秋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秋](https://img.taocdn.com/s3/m/0b910b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3.png)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秋一、教学目标1.理解纳税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税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纳税意识和纳税意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将抽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纳税的概念和意义。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根据不同的税前收入金额,计算实际税后收入。
2. 教学方法1.观察法:带领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2.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案例分析资料和展示工具。
2.学生需要纸笔计算和思考。
2.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案例分析,介绍一位学生收入的情况,并与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引导学生探究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组内不同的计算方法和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收集不同的方法和意见。
3.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理解,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的计算方法。
4.讲解答案:教师通过领读答案和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和税后实际收入计算方法。
5.实践操作:教师再给学生几个不同税前收入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计算应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并计算税后实际收入。
6.总结:针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强调纳税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履行税收义务。
五、教学评价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生掌握了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的计算方法,并理解了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
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质量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和税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9《纳税问题》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9《纳税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fe3e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c.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9《纳税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纳税问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知道纳税的意义和必要性,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纳税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纳税这个概念可能比较陌生,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更是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知道纳税的意义和必要性。
2.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纳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纳税的基本概念。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纳税实例,如购物发票、工资单等。
2.准备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购物实例,让学生了解购物时需要支付的税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纳税,纳税的意义和必要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工资单实例,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如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纳的税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实例,按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计算应缴纳的税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不同情况的实例,让学生独立计算应缴纳的税款。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计算过程和心得。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个人所得税,还有哪些税种?各有什么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税收体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纳税的意义和必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纳税的意识。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5a5b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纳税情况,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
3.能够通过简单的计算,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例子和实践,让学生真正理解税收。
2.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税收?1.税收是指国家通过税法规定,从社会上各个方面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税收主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直接以所得或财产等形式计算征收的税。
•间接税是指在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征收的消费税、关税、营业税等。
2.纳税的目的和意义1.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2.纳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运转所需的政府运营费用,从而维护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3.学生生活中的纳税情况1.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常见的纳税情况,如购买物品时的消费税、餐馆收取的餐桌费等。
2.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纳税情况。
4.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1.根据教材上给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让学生了解税率表的计算方法。
2.提供具体的数值,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税收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10分钟)–让学生认识税收的概念和种类,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
3.学生生活中的纳税情况(10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纳税情况。
4.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分钟)–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税收的概念和种类,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讲解、实例练习、问答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纳税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税收意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6.8 纳税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6.8 纳税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d107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6.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6.8 纳税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税收,能根据税收的定义区分出哪些是税负,哪些是税基。
2.能够理解税收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3.了解个人所得税,能够根据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
4.了解税收的征收方式,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教学重点1.了解税收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税收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3.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税收的征收方式,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1.引入:介绍税收的概念,作为国家和个人的义务。
2.概念阐述:介绍税收的概念、税负和税基的区别,举例说明。
3.分类讲解:介绍税收的分类,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税收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并总结汇报。
2. 个人所得税计算1.引入: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了解税率的概念。
2.计算方法:通过实际Case,让学生自行计算个人所得税,并解释计算过程。
3.国家税务局网站:介绍国家税务局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如何查看税率和计算方法。
3. 税收征收方式1.引入:介绍税收征收方式,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2.讲解:讲解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以及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影响。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直接税和间接税实际案例的应用,并总结汇报。
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出一道题,让学生自己计算个人所得税。
2.班级作业:让学生自行了解税收,撰写一个200词左右的文章,阐述税收的意义以及个人的税收义务。
3.小组讨论评价:对于小组讨论的汇报,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课后拓展1.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自行尝试通过国家税务局网站进行计算,并进行交流讨论。
2.对于企业的税收问题,可以通过拓展材料进行探讨。
3.通过国家税务局、财政部等部门的网站,了解相关政策和计算方式,对于税收问题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f2fc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6.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
2.掌握税收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3.了解纳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税收种类和计算方法;
2.认识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了解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出主题: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述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
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且记录,分享自己的想法。
3.反思小组活动中讨论到的问题及答案。
2. 点拨
1.讲解税收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税收和税收计算的方法。
2.讲解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纳税的重要作用。
3. 练习
1.给学生出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份简化版,让学生自由讨论其中哪些内容是涉及税收的。
2.让学生练习计算个人所得税,以巩固所学的税收计算方法。
4. 拓展
1.让学生以纳税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纳税和如何更好地纳税。
2.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税收及纳税的短片,引导他们对税收和纳税有更深刻的认知。
5. 总结
1.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记叙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同类型
税收和其计算方法。
2.和学生共同探讨纳税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性。
五、作业
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纳税的小调查。
例如,调查大家在一年内纳了多少税;学生可以选择采访父母或亲戚朋友、调阅相关资料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纳税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纳税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a6f7c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a.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纳税问题-苏教版一、课程目标1.了解国家税收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个人纳税的对象、方式以及纳税义务;3.掌握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之间的关系;4.了解税收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1.个人纳税的意义和作用;2.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个人纳税方式及纳税义务。
四、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2.讨论教学法;3.研讨式教学法;4.任务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花钱,那你们知道每天花的钱有一部分是要上缴给政府的吗?为什么?2.请同学们说出不同的税种,例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等。
2.展开(35分钟)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7页、P28页、P29页,并回答以下问题:(1)税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个人纳税的对象有哪些?如何纳税?(3)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关系是什么?2.请同学们接着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
3.老师根据讨论情况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适当增添内容进行讲解。
3.拓展(15分钟)1.请同学们思考,税收与公共服务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以画图和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
2.老师对同学们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10分钟)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31页的练习,检查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
六、作业请同学完成以下任务:1.收集你家的水电煤气费缴纳单据,填写相应的金额和时间。
2.与家人一同讨论纳税意义和纳税义务,并写出感想。
3.就税收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联系,制作一张海报,展示出来。
七、板书设计税收的意义和作用个人纳税的对象、方式及纳税义务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关系税收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联系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探究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在思考、讨论中掌握了个人纳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纳税方式和纳税义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后期通过拓展活动和作业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税收与公共服务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税收知识的理解。
经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分数纳税》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分数纳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45c73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c.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分数纳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百分数纳税》主要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能解决一些与纳税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纳税这一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纳税这一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含义,并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2.难点: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纳税这一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案例教学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与纳税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税及百分数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纳税的实际场景;2.素材:收集一些与纳税有关的实例,用于教学实践;3.练习题:准备一些与纳税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场景,如购物、工资等,引导学生思考与纳税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纳税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纳税与百分数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与纳税相关的实例,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纳税及百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bf8fd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1.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纳税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纳税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纳税的含义、纳税的种类以及纳税的相关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纳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含义,知道纳税的种类。
2.培养学生纳税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纳税的含义及其种类。
2.纳税相关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纳税的定义、种类以及相关计算。
2.准备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讲解。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课堂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图片,如税务人员、税票等,引导学生关注纳税这一主题。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纳税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纳税的含义、种类以及相关计算方法。
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纳税相关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并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525e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6.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纳税的含义,掌握不同税率的应用,并能计算个人所得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运算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公民意识,理解税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纳税的基本概念:介绍纳税的含义、种类及重要性。
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学习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税率,掌握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不同税率的应用,准确计算税额。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纳税的意义。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纳税的种类和重要性。
3. 个人所得税计算:详细讲解税率表,举例说明计算过程。
4. 实例分析: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左侧:列出关键概念和公式。
右侧:展示实例及其解答过程。
作业设计基础题:计算给定收入水平的个人所得税。
提高题:分析不同收入来源的纳税情况。
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对纳税概念的理解程度。
分析学生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的常见错误。
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纳税的重要性,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个人所得税计算的重要性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必须缴纳的税种,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因此,理解和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未来在财务规划和个人理财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且也是培养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重要一环。
税率表的理解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这意味着税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在教学中,需要详细解释不同收入档次对应的税率,并强调这些税率的适用条件。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5c09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c.png)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纳税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计算纳税金额的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纳税问题。
二、教学内容1.纳税的概念和种类;2.计算纳税金额的方法;3.解决实际纳税问题。
三、教学重点1.纳税的概念和种类;2.计算纳税金额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纳税问题。
五、教学过程1. 纳税的概念和种类•引入:向学生介绍纳税的概念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纳税的意义。
•观察: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纳税,例如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列举出不同的纳税项目。
2. 计算纳税金额的方法•引入:展示一份实际纳税单,并向学生介绍计算纳税金额的方法。
•探究:让学生探究如何根据不同的纳税项目来计算纳税金额。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计算实际纳税金额。
3. 解决实际纳税问题•引入:将实际纳税问题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确定解决方法。
•探究:让学生社会实际纳税问题,并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纳税问题,并进行评估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观察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团队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程度。
•纳税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建议和辅导。
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答1.学生可能对纳税的概念和种类不太理解,在引入环节时需要进行详细介绍。
2.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纳税项目来计算纳税金额,需要进行更多的案例讲解和练习。
3.学生可能在解决实际纳税问题时遇到难题,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
八、教学体会本课程的设计非常实用,通过对纳税问题的深入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纳税的重要性和种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纳税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纳税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5cd7d6b4daa58da1114a7d.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纳税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
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21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
(进行纳税意识教育)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板书:纳税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7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7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b3652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e.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7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我的口吻,为大家呈现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主题为“6.7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1页至第103页,主要讲述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理解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学生们将通过实例了解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等概念,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税收意识,理解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等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填写所得税申报表的情景为例,引发学生对税收的思考。
2. 讲解教材内容: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以及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等概念。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税收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解决的税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2. 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3. 税收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小明的月收入为8000元,请计算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小明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000 3500 = 4500,4500 0.03 = 135元。
(2)小红的花费为5000元,请计算她的应纳税所得额。
答案:小红的花费为5000元,所以她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 3500 = 1500元。
2. 讨论题: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纳税、利息、折扣问题练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纳税、利息、折扣问题练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4a3e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b.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纳税、利息、折扣问题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纳税、利息、折扣问题练习》。
教材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纳税、利息和折扣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纳税、利息和折扣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纳税、利息和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纳税、利息和折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何正确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案例。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纳税、利息和折扣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解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纳税问题》(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纳税问题》(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417f713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5.png)
纳税问题一、课堂导入老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们问道:“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纳税吗?为什么要纳税呢?”学生们或许知道一些关于纳税的知识,但或许对于为什么要纳税还存在疑惑。
接着老师可以分享一些关于纳税的常识,比如说:“纳税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纳税人按照法定的税种、税率、方法和期限向国家缴纳的财政资金,也是国家实行维护和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二、纳税对象与税种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关于纳税对象和税种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纳税对象的常识。
纳税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单位等,包括所有符合法定条件的纳税人。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些税种的常识。
税种是指税务管理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在特定领域和特定目的下设定的不同税种。
常见的税种有: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三、如何计算税款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计算税款。
计算税款需要确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应当缴纳的税款数额。
应纳税额是由纳税收入减去扣除费用和累计减免额的差额。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应纳税额=纳税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已扣缴税款其中,适用税率是指按照法定规定分级计算的税率,纳税收入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获取的所得额,速算扣除数是指按照法定规定的一定标准,从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中直接扣除的数额,已扣缴税款是指先前已经缴纳的税款。
四、学生练习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一些练习来帮助他们加深对于纳税问题的理解。
问题一:小红在某一年中的工资总收入为150000元,其中应扣除1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那么小红应支付多少个人所得税呢?(提示: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为3%、10%、20%、25%、30%)问题二:小梅今年的年终奖为8000元,月工资为10000元,年终奖和月工资的个人所得税分别是多少?(提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5000元,月工资为10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问题三:某企业产值为200万元,其中应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那么该企业应缴纳多少企业所得税呢?(提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5%、10%、15%、25%、35%)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纳税对象和税种有哪些,以及如何计算税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1e8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f.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纳税的相关计算方法。
教材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增值税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纳税问题作为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知道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纳税的基本知识,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中的纳税情境,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实际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纳税案例,让学生掌握纳税的计算方法。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纳税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的PPT。
2.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纳税案例,用于教学中的分析和讨论。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纳税计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图片,如税徽、税收标志等,引导学生关注纳税这一主题。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纳税吗?为什么要纳税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介绍纳税的基本知识,讲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4c77b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0.p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认识税收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内容包括税收的定义、种类、税率,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计算和缴纳税款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纳税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理解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能够独立解决。
但是,纳税问题作为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对于税收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逐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税收的计算和缴纳方法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税收的定义、种类、税率,理解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掌握计算和缴纳税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养成自觉履行纳税人义务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税收的基本概念、种类、税率,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计算和缴纳税款的方法。
2.难点:税收计算公式的运用,税率的理解和应用,如何正确缴纳税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税收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税收案例,使学生了解税收的计算和缴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税收的基本概念、种类、税率,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计算和缴纳税款的方法等内容。
2.税收案例:准备一些具体的税收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ddb0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3.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纳税问题,这是一堂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107页至第10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纳税的基本概念,包括税收的含义、种类和作用,以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税收的含义、种类和作用,知道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2. 学会计算个人所得税,理解税收政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税收的含义、种类和作用,以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难点则是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税收知识手册、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税收的概念。
例如,假设一个家庭每月收入为10000元,税收政策规定,每月应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那么这个家庭每月需要缴纳多少税收?2.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税收的含义、种类和作用,以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税收知识手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税收的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以个人所得税为例,讲解如何计算应缴纳的税收。
例如,一个家庭每月收入为10000元,税收政策规定,每月应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那么这个家庭每月需要缴纳多少税收?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假设一个学生每月零花钱为500元,税收政策规定,每月应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那么这个学生每月需要缴纳多少税收?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以及税收政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税收的含义、种类、作用,以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纳税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
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幻灯投影出示)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
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19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
(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19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
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5%
超过部分是500元---2019元的10%
超过部分是2019元---5000元的15%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
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课堂回顾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
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
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