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85期2013年第3期Serial No .185No .3,2013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仅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人们在总结和分析其创新成功的奥秘时,都对其以技术引进、学习、改良为主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及评价,这种以模仿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日本原有的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并促使其在创新模式和政策上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调整。

SanehChamari和SusanthaGoonatilake将这一演化过程概括为前期的对于高级技术的引进模仿过程以及后期的从模仿到自主性创造的转型过程[1]。

作为后发国实现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日本的秘诀就在于其能够根据本国国情,适当地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

一、模仿创新模式的萌生1.推行“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的“倾斜式生产方式”,是指在资金、原料不足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决定对于煤炭、钢铁、电力、化肥这四大基础工业及海运、铁路等运输部门进行重点扶持,由此来为其他部门提供廉价的动力、资源、资料以及运输手段,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复苏。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从1945—1955年期间,日本技术引进重点为电力、钢铁、煤炭和造船等基础产业,而其引进的方式则以成套设备的购买为主,在此技术上,通过对于这些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及仿制和部分改进,以此来实现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1956—1973年期间日本广泛而大规模地进行了技术引进,并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而展开,在这一时期,这些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了大企业的规模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其发展路线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开始从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增长至上路线转化到以知识密集型为中心的灵活增长路线[2],技术发展的重点也逐步转向为许可贸易以及为节约开发能源、环境保护、集成电路、计算机、原子能工业等对研究工作以来程度较高的尖端技术方面。

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研究要点

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研究要点

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研究要点作者: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17年第01期“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ImPACT)是一个综合性科技创新计划,其主要促进高风险、高冲击性的研发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

最初该计划只有12个领域,在2016年1月颁布的“第五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又新增加了4个领域,目前共涉及16个领域。

为促进给社会带来变革的颠覆性创新,支持具有挑战性、高风险性的创新活动,2016年4月,日本内阁府与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联合推出“日本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ImPACT)。

该计划的推行将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能够为未来产业生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该计划中的各领域设有项目经理,他们作为研究项目负责人,与传统的研究者不同,主要负责本领域内研究人员和研发机构的任务分配以及项目的管理。

文章将围绕各个领域的研究要点及内容做简要介绍。

ImPACT始于2014年,是一个综合性科技创新计划,作为政府科技创新的司令塔,主要促进高风险、高冲击性的研发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

最初该计划只有12个领域,在2016年1月颁布的“第五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又新增加了4个领域。

各领域项目经理在自己的研究构想下勇敢挑战科技前沿,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很大期待。

一、超薄、有弹性、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在人类发明的材料中用途最为广泛,但是这种材料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做得很薄就很容易被破坏,如果做得很厚、很硬就会变脆。

本领域的目标是开发出能够同时实现前所未有的薄膜化以及高强度化的有弹性且结实的高分子材料。

具备坚韧性、柔软性、自我恢复性(利用热和光还原)的高分子材料,有助于在汽车零件和运输设备开发领域实现飞跃性的突破。

这种有弹性且结实的高分子材料如果能在高分子材料产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将来可为满足安全、安心、低环境负载等社会需求做出贡献。

二、以计划性手段实现偶然性突破传统的生命科学研究就像“寻找沙滩中的一粒金沙”,通过试错的方式找到偶然性突破,因此发现的概率非常低,且需要很长的时间。

日本科技发展研究

日本科技发展研究

三、现状
1、研究机构
目前,日本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如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等。这些研究机构为日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人员培养
日本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通过提供奖学金、实施培训计划 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
3、产业应用
日本的科技创新研究不仅局限于学术界,还广泛应用于产业界。许多日本企 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四、亮点
1、人工智能
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们的研究涵盖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2、生物技术
日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也非常突出。他们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方 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这些成果为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注重应用研发
日本的科技创新研究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还非常重视应用研发。他们通过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水平。其 他国家可以借鉴日本的这一做法,加强应用研发的投入和推广。
3、加强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日本科技创新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通过制定科技 创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税收政策等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 持。其他国家可以借鉴日本的这一经验,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研究的快 速发展。
2、起步阶段(1980年代-1990 年代)
在这个阶段,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包括建立研究机构、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等。同时,日本企业也开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追求技术领 先。
3、壮大阶段(200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和企业继续加大对创新研究的全球影响力。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一、概述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是一个深入探索该国经济崛起背后的技术动力与创新机制的重要课题。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其经济增长的历程中,技术创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日本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主要特点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日本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的方式,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使得日本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增长。

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日本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投入研发资金、建立科研机构等方式,政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日本的企业也积极投入研发,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注重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日本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时,日本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涵盖了政策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一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机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日本经济增长概况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本,作为亚洲的经济强国,其经济增长历程既具有独特性,又充满了启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其中技术创新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日本经济实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这一时期,日本依托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扩张。

日本科研实力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分析

日本科研实力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分析

日本科研实力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分析日本一直以来被誉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国家,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其中,跨学科研究模式的应用为日本科研实力的增强提供了关键支持。

本文将对日本科研实力的跨学科研究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其对学术界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 日本跨学科研究模式的背景日本作为科技强国之一,其跨学科研究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多个因素。

首先,日本高等教育和科研投入的巨大规模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其次,日本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交流平台。

此外,日本社会对于创新和科研的重视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 日本跨学科研究模式的特点1. 学科间的紧密合作日本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相关学科的专家常常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进行合作,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研究问题。

这种学科间的紧密合作能够促进不同领域的创新,为科研成果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 产学研结合在日本,产学研结合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并将学术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中。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科研成果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创新的推动提供了强大动力。

3. 国际合作交流日本的跨学科研究模式还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外的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开展合作,日本的科研者能够获取到更广泛的知识和资源。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打破学科壁垒,产生更具创新力的研究成果。

三. 跨学科研究模式的应用与成果1. 医学领域日本在医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日本的生物医学研究融合了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和理论,为治疗疾病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日本在医疗器械和药物研发领域也有不少重要突破,得益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工程技术领域日本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同样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科技奇迹日本东京的未来科技与创新

科技奇迹日本东京的未来科技与创新

科技奇迹日本东京的未来科技与创新科技奇迹:日本东京的未来科技与创新日本东京作为一个先进的科技中心,一直以来以其创新和奇迹般的科技发展而闻名于世。

这个城市不仅拥有领先的科研机构和教育体系,还孕育着一批批出色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本文将重点介绍东京的未来科技与创新,为读者揭开这个城市的科技奇迹。

1.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作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东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东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感知技术以及自主导航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生产制造业,还广泛运用于医疗、服务业和交通领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2. 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东京作为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东京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总部所在地之一,拥有一流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极高的上网速度。

同时,东京还是物联网领域的领军城市,连接着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

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交通管理、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3. 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东京在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领域也有着显著的科技奇迹。

东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投资。

这些人才和资金的引入,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的进展,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国际级的生命科学创新中心。

同时,东京医疗技术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一流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4. 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东京一直致力于推动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东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东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东京也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重要发展地。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和虚拟旅游等领域,而增强现实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日本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日本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日本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研发高投入,低产出在日本科技创新领域,研发投入相对较高,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

一方面,日本企业往往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研发中,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然而,这种追求过于注重基础研究和长期攻关项目,在商业应用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传统企业文化的束缚使得日本企业在产品推向市场时显得保守和缓慢。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

政府应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并鼓励企业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着实际应用转化。

二、缺乏开放创新平台日本科技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开放的创新平台。

由于传统企业文化和知识保护观念的束缚,很多公司愿意在自己内部闭门造车而不是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

这种封闭的创新模式阻碍了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合作,导致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独立机构或平台,鼓励不同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引入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合作共享创新成果。

三、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日本在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

然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以及传统企业文化对年轻人创新意识的限制,许多优秀人才选择离开日本去其他国家发展。

与此同时,受到少子化等因素影响,日本现有的科技人才供给也出现了不足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政府可以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福利待遇,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并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四、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在日本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资金、资源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小型科技企业难以参与到创新竞争中来。

另一方面,对于大企业而言,传统企业文化的束缚也限制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改革。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型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技术创新——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启航”

技术创新——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启航”

与贸易 。
6 0 —
的。到七十年代初期 ,日本政府先后确定并扶持 电力、石
毛兴斌,等:技术创新——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 “ 启航”
油化 工 、机 械 制造 三 大关 联 产业 ,推 动 了 日本 经济 的重化 学 工业 化和 高 速增 长 。1 9 7 0 年重 化 工在 日本 工 业 中 的 比例 已经达  ̄ i J l 6 2 . 1 % , 日本 工 业化 基 本 完 成 ,但 同时 也 埋下 日 后 产 业 结构 过重 、环 境 污染 爆发 的 隐患 。 这个 阶段 的 日本更重视 应用技术 的 引进 ,长期 忽视作 为 科 技创 新根源 的基 础科 学领 域 的研 究 ,没有 建成完善 的基础 学科研 究体系 。 ̄ ! l J 2 0 世 纪7 0 年代 , 日本与发 达 国家 间 的技术 差距逐渐 缩小 , 日本在技 术上 的后发优势也 逐渐丧 失 ,并且 随着 日 本 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 的崛起 ,与美 国等西方发 达 国家 间贸 易摩擦 日渐频 繁 ,这 让 当时以美 国为首 的西方 国家感 到 巨大 的潜 在威胁 。这些 国家从维护 本国 的技 术垄 断和 长远 国 际竞争 的需要 出发 ,开 始逐步加 强对技术 出 口转让 的限制 ,
关键词 :日本 ;科技政 策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 1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 0 9 — 0 0 6 0 — 0 3
而 战 后 日本 的 2 0 世纪 以来 ,经历过第 二次工业革命 和互联 网革 命 ,世 行 跟 踪 为特 征 的所 谓 “自然 ”发展 道 路 。
二大经济体 ,仅用 不到半个 世纪的时间就实现 从战后 的一 片
技术 发 展没 有选 择这 条路 径 ,走 了一 条 “ 引进 一 消化一 吸

日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日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日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日本政府依靠科技创新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为主要方向,借助强大的科技力量,实施了科技驱动型的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日本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投入更加精准,并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本文总结了日本科技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验借鉴,可以为国内经济改革带来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经验正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在短短几十年中,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为主要方向,借助强大的科技力量实施了科技驱动型的改革,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因此,国内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尤其是通过政策刺激、行政改革和科技投入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

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下了巨大力气。

一是政策刺激,鼓励企业投资研发,用政府投资计划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新品种研制等方面投入资金,同时也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二是行政改革,日本采取的行政改革政策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政策将相关部门的职能整合到综合课题处,让经济排放物和促进经济成长的政策互相协调;三是科技投入,日本将投入巨大的人力资源,研发机构实体重组,采用精准技术投资,利用大数据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政策刺激、行政改革和科技投入,日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历,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创新,以提高竞争力,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日本政府采取“大学-企业-政府”的模式,实施高层次创新。

将科技成果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业生态系统,实施“先导技术”政策,活跃企业创新,扩大共享技术的范围,改造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

日本产品研发模式

日本产品研发模式

日本产品研发模式
日本产品研发模式:以创新精神探索新时代。

日本企业研发模式
日本的企业可以通过出色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产品质量的标杆。

尽管这个国家的资源很有限,并且经济压
力高于其他国家,但是企业依然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们拥有的资源和知识,实现竞争力和成功。

这种研发成功的背后,存在着日本研发模式的特色。

日本的技术研发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当下市场需求:
日本企业经常研究当前市场需求,从中寻找技术变革的机会,然后构
建新产品。

此外,还要根据消费者的风格,制定出当地能够接受的新
技术、新产品等,把握市场需求,使得产品设计更适应消费者,从而
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

二、细节设计有创新:
日本企业将时间、费用和技术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进行细节设计,确保每一个产品的质量,让许多表面错综复杂的产品,看似简单化,
但质量上确保到极高水平。

三、勇于改变:
日本企业抓住销售期间一些需求调整和变更,勇于改变,早日跟上市
场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也要探索vry和技术的发展空间,从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四、重视创新:
日本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坚持以创新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不断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树
立自己在行业中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持续增长。

以上就是日本研发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众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研发
成功的关键。

只有正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细致入微地设计产品,勇于改变,注重创新的思想,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成功。

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析

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析

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析日本以其出色的科研实力而闻名于世。

为了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

本文将对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解析,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一、介绍日本科研实力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日本科研实力的背景。

日本自19世纪末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

通过积极投资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日本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如电子、汽车、机械工程等。

这为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学研合作的定义和类型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携手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日本,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校企合作:日本的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项目。

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大学提供研究人才和实验室资源。

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2.产官学合作:政府作为桥梁,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

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术界提供技术研发,产业界提供市场需求。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3.集群式合作:日本形成了众多的产学研集群,如电子、汽车、信息技术等。

在这些集群中,企业、大学和政府共同研究和开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合作模式为创新和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功因素日本科研实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政策支持: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合作的发展。

政府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同时鼓励大学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资源共享: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大学、企业和政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大学提供专业知识和研究设施,企业提供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及中小企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及中小企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m m)
41 4 0 3 9 38
尖产业集群地 而闻名于世 。大 田区的企业规模在 1 0 0 人 以下 的企业 占 到8 0 %。这里专门生产技术专长很窄 、 很精 、 很少 的产 品。是个性化生 产、 小批量生产 、 试制生产为 主的技术 型工业 区。如今大 田区的企业 已 经基本完成 了技术模仿 和引进阶段 , 走向 了技术 自主创新 的阶段。但 是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前 , 大 田区的中小企业 主要 是靠 接受大公司的委 托订单生存的 , 处在被动的从属地位。9 O 年代 以来 , 日本大型企业开始 了海外投资的高潮 , 零部件加工 的大部分工作 也被 带到了国外 , 日本 国 内形成了一时的“ 产业空洞化 ” 现象 。失去订单 的中小企业便 把重点转 移到研发上 , 而没有研 发能力的 中小 企业 纷纷倒 闭破产 。在这 场浪潮 中大 田区的企业数量从 原来的 9 0 0 0多 家 减 少 到 5 0 0 0多 家 。 留 下 的 中 小 企业 是各具特色的研发型企业 。这些企业一方 面接 受大企 业的高附 加值 的加工订单 , 另一 方面在 开发 自己独特 的产 品 , 不断 进行技术 创 新。 三、 日本 技 术 创 新 的 经 验对 我 们 的启 示 我 国经济学 家吴敬琏提 出“ 推动技术 发展 的重要 力量不是技 术本 身的演进 , 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 的制度安排 ” 。技术创新 机制是提供企 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产学官合作是 日 本技术创 新成 功的主要 模 式。 目 前我 国的产学研合 作 尚未形成 高效 的创新合 力 , 创新 主体定 位 不够清晰 , 没有充分发挥各 自特长和优势 , 现在 虽然 一些企业与大学 之间也有联 系合作 , 但在合作 项 目的选题 、 成果转化 上还很不理想 , 合 作 层次低 , 经济和科技两张皮 的问题还很突 出 , 未 能有 效地促 进企业核 心竞争力的提升。 日本的产学官合作 的初期也存 在类 似问题 。我们可 借 鉴 日本的经验教训 , 由政府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 , 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 的创新体系 , 有 效地整合 各种资源 , 广 泛建立科技研 发和创新联盟 , 促 进 我国技术创新 更好 发展。 近年来我 国中小企业 的发展面临着诸 多新老 问题 , 尤其是 面对 目 前高端制造业 向发达 国家 回流 , 巾低 端制造领域 向新兴经济体 分流的 新 形势 , 中小企业如何 生存发展?从要 素驱动 向创 新驱动转变 显得尤 为迫切 。总体 而言我 国中小企业技术上 还处于模仿 阶段 , 低、 小、 散的 现状没有改 变 。近年来 国家加大 了对 中小企业 的扶 持力度 , 从 税收优 惠、 资金支持 、 清理收费 、 政府采购等 多方 面人手 ,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 持力度 , 不 过仅凭政府有 限的扶持 , 并 不能使 中小企 业长大变强 , 关键 还要看 中小企业能否在市场 中找准 自身的定位 。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 做大做强 。有的企业盲 目扩张 , 却 凶后续的资金 、 管理等 出现 问题 , 反 而失去 了原 有 的特色 与优 势。 日本 的中小企业很 少搞小而全 , 而且通 过选择 能使 企业发挥 自身优势 的细分 市场来进 行专业化 的经 营 , 就是 “ 小精专 ” 的发展模式 , 注重产 品质量 、 专业化程 度及技术创新 , 以不断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 国家经济发展 的不 竭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 品附加 值是产业升级 的动力所在 。为此 , 一方 面要加快科技 创新体 系 的建立 , 构建 以企业 为主体 、 市场 为导 向、 产 学研 相结合 的技 术创新体 系, 同时 中小企业可 以借鉴 日 本“ 小精专” 的发展模式 , 在细分市场做专 做精 , 提升产 品的竞争力 。 “ 创新 则兴 , 不创新则亡” , 已成为 当今市场经 济的定律 。

日本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启示

日本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启示
清新 , 环境 宜人 , 面 上 没 有 一 根 电 线杆 , 地
从 国家政策 目标 (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 一 国家战略 目标 提 出一 研究领域 和研究总
括 的 确 定 一 研 究 组 开 展 研 究 活 动 和 学 术 振 兴 的 事 业 , 于 自上 而 下 推 进 型 , 年 属 每
年都在 4 0万 件 以 上 ,0 5年 高 达 5 . 20 1 9万 件, 比美 国多 1 . 件 , 居 世 界 首 位 ; 8 5万 稳
半。拥有 国家级机构 3 个 、公益 团体 7 3个、 1 民营研究 机构 2 2个 、 他 2个 , 3 其 合计 3 2家 ;2 2 0 12 2名研究人 员 ,其 中外
F on r t
I 前 沿
l术经济 奇迹实质 l 1 : 就是 l  ̄f技术 箭迹 他I之 ,『 : j l I u以攻 ,t I本科 技 创新的 许多做法 经验值得我 f 刿僻撩 『 j
日本政府支持 科技创新 的若干启示
> 文 / 雄 ) 应
16 8 8年 “ 治 维 新 ” 明 以来 , 日本 从 一 个 落后 的东 亚 小 国 , 跃 成 为 雄 居 世 界 第 一
国人 4 0 15人 ,约 占 2 .%,中 国 人 12 99 28
费。 该机构有 30 多名研究员 , 00 主要有创
造 新 技 术 、新 技 术 企 业 化 和 转 让 科 技 信 息 、 持 研 究 交 流 、 及 科 学 技 术 等 两 类 支 普
业务 。今年预算收入 14 16亿 日元 ,其 中 9 %是文部科学省拨款 。其 中, 5 战略的创 造研究 推进事业 是一项 由文部科学 省提
看, 日本 在汽车 、 家用 电器 和半导体 等产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

0引言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创新活动区域化聚集的趋势[1]。

21世纪以后,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也成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体系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区域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贡献力量[3]。

英国的库克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构成的支持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4]。

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要素,其中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创新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其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动力源和创新环境[5],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运转。

1日本区域创新一揽子政策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依赖于民间产业部门和应用技术,但地方和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对日本长期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6]。

为此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日本启动地方和区域科技振兴政策,1995年日本政府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在科技振兴中的主体责任。

基于《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事业,提高区域整体科技水平,避免科研资源向东京过度集中,鼓励产学官合作研发,区域科技政策的新型框架开始建立。

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以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为主的日本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和政策(见表1),并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以2008年为例,与区域创新相关的财政预算达到751.9亿日元,占到科技财政预算的3.58%[7]。

日本区域创新政策的案例分析研究——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孙艳艳吕志坚王晓迪范漪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4)摘要:以日本首都圈为例对日本的区域创新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向网络化和地方政府主导转变,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在首都圈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科技中介作用,最后针对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区域内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调节首都和周边地区的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中介组织建设的建议。

日本核废水处理计划的技术改进和创新

日本核废水处理计划的技术改进和创新

日本核废水处理计划的技术改进和创新
对于日本核废水处理计划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方向和努力:1. 高效沉淀技术:日本核废水处理计划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使用沉淀剂将放射性物质从废水中沉淀。

针对这一过程,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和改进高效的沉淀剂,以提高放射性物质的沉淀效率和水质处理效果。

2. 浓缩和消除放射性物质技术:除了沉淀剂,科学家们还在探索使用其他技术来浓缩和消除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这包括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膜过滤和电化学等方法,以减少废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并达到可接受的处理水平。

3. 水循环系统和循环利用:为了减少核废水处理的数量和影响,日本计划建立一个水循环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次利用。

这包括使用处理后的水进行核反应堆冷却和其他相关用途,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

4. 确保处理安全性和透明度:为了确保核废水处理计划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日本政府和相关机构致力于建立高标准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他们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严格的监测、检测和报告机制,以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并向国内外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沟通渠道。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以在安全和环保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目前,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仍在讨论和评估相关的技术和处理方案。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差距模型的核心是创新国与模仿国存在技术差距(模仿时滞),技术模仿国通过引进与模仿,缩小与创新国的差距,使技术领先国的比较优势消失。

日本应用“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较快地缩短了其与创新国的技术差距(模仿时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因此,探讨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可以为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技术差距模型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日本战后“赶超经济”的成功,从创新角度讲,源于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特别是日本以“吸收”为主的渐进创新模式,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日本的技术创新实力被各国公认是世界一流的。

战后日本的制造业正是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尽管近十年来日本经济低迷,但它先进的创新模式和管理机制曾经为日本经济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运用技术差距模型的机理,研究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赶超型国家尤其像中国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即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

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伦(T.Veblen)1915年最早提出了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技术差距的国家可以利用前者的已有技术加速自身工业化进程这一思想。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格思琴科伦(A.Gerchenkron)认为,落后国家仅仅通过先进国家现有技术的转移,就可以实现工业化,而不必去重新发明,不必经历按部就班地开发每一项技术的缓慢过程。

上述理论被果缪尔卡(S.Gomulka)和科恩霍尔(J.Cornwall)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技术差距模型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波斯纳(M.V.Posner),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

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案例研究

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案例研究

在产业应用方面,该联盟的成果显著。例如,联盟支持的一项智能制造技术 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 该联盟还推动建立了一系列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加强产业界的创新能力和竞争 力。
4、学术研究
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合作内容和成果丰富多样。 该联盟通过鼓励会员单位共同开展基础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方式,推动了 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联盟还支持会员单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研 水平。
区域专利创新产出是指一定区域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总和,它是衡量一 个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官产学RD合作中,政府可以通过 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学术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专 利申请。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合作,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加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
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案 例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主体部分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上。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官产学合作,以提升本国的科技创新能 力和产业竞争力。本次演示将以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为研究对象,探 讨其背景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揭示其成功之处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3、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热情 和创造力,促进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的增加。
参考内容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学合作创新日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区 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与政策研究,以 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日本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与组织模式探讨——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例

日本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与组织模式探讨——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例

日本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与组织模式探讨——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例敖 青(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摘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特别是随着研究活动趋向专业化、复杂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研究越来越频繁。

长期以来,日本建立了完整的科技计划体系,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引导科研资助机构组织实施科技计划,以谋求科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通过分析日本国际科技活动,发现日本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合作方式、组织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拥有先进的做法,这些对我国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日本学术振兴会;政策;组织模式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95(2018)03-0050-08The Policy and Organizational Mode of Japa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ase of JSPSAO Qing(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Guangzhou 510033, China)Abstrac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s research activities tend to be specialized and complicate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For a long time, Japan has established a complete planning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ulated a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uided the funding institu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organize and implement the proj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eek discourse power in the fi 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analyzing Japan's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 fi nds that Japan has advanced practices in the top design, policy formulation, cooperation mode, organizational mod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 on, which is instructive to deepen our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SPS; policy; organizational mode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新常态下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与区域布局研究”(20150330B1507)作者简介:敖青(1990—),男,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研究、产业与区域发展战略。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日本是一个以产学研结合为特点的国家,产学研三方紧密合作并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

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下,日本的制造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各个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将从日本的产学研状况以及启示方面进行分析。

日本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三方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发。

产学研合作让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融入前沿科技,实现技术创新。

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能够通过与企业合作,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培养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

在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吸引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加入企业,也能够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也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研发时,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分配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时保护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的发展。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了与政府的合作。

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孵化器和科技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

这些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不仅提供场地和设施,还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培养等支持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形成聚集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

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其他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创新和技术转化的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在政策层面上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壁垒,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而这一时期,日本则主要采取了后者的技术引进方式。

即直接买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利和设备,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拿来主义”。

但日本企业对引进的技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吸收,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实行再创新。

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分解、研制,改良,创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并使新产品物美、价廉、耐用。

2.“技术立国”和自主创新战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在战后所推行的吸收性科技发展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国际上,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材料价格猛涨。

特别是由于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导致世界性石油危机。

我们知道日本主要依靠进口资源出口产品而创造了经济奇迹的。

所以,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日本政府认识到,要尽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品的技术和产品附加值。

提出了实施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

为贯彻技术立国战略,日本政府首先确定了优先发展尖端技术的方针,日本企业把面向高新技术时代发展的战略重点落实在科技研究开发方面,逐渐从模仿性技术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研发投入开始大幅度增长。

因此,20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在技术上赶超欧美国家的分水岭,日本基本上完成引进、模仿、吸收和改良技术阶段,开始进入了科技自主创新阶段。

2.3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起)在提出“技术立国”15年之后,日本的科学研究水平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诺贝尔获奖人数远远少于欧美国家。

国际上对日本的基础性研究开发落后状态的批判,所以呢在1995年提出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它改变了以往偏重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做法,转而注重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自1996年起,日本连续制订了3个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运用产学官合作的形式培养研究型人才。

三、日本的科技体制与科技实力总体特征3.1.1决策和管理体制现在日本内阁府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是日本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由首相任主席,内阁大臣、著名学者和资深企业家为成员。

该会议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政策,分配政府科技预算等相关资源,并对大型国家研发项目进行评价。

文部科学省制定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计划、调整各研究机构的经费使用方针、分配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企业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科研成果和技术,也设有许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资格多是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

3.1.2研发机构的分类通常把研发机构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企业研究机构”,第二类,“官类研究机构”,也称政府研究机构,比如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理化学研究所等;第三类,“大学研究机构”,比如大学附属研究所、中心。

对于这三大类研究机构,日本也相应地分别简称为“产”“学”“官”类研究机构。

3.2日本科技实力的总体特征3.21科技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l)R&n经费投入占GDP之比居世界第一(2)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在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比例上,日本也遥遥领先欧美等国家。

如2005年日本共有科技人82万人,每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比率为64.2,高于美国的46.3,居世界首位。

(3)发表论文与专利数目居世界第二(4)第二技术出口大国技术贸易结构是衡量一国科技水平、企业国际化程度以及对知识产权重视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3.2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政府弱(1)企业R&D经费投入从研究经费的投资比例来看,日本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一直占日本总研发经费的绝大部分,2006年日本企业研发经费占全日本的80.7%,日本也是世界主要国家中企业R&D投入比重最多的国家。

政府投资R&D的费用仅占到19.0%,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政府研发投入少,民间企业投入大,这一点是日本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

3.2.3商品化能力强,发明弱一些欧美国家的技术研究者往往对于研究、发现新的东西兴趣很大,而一旦新的东西研究出来,就不再花功夫将其推向实用化,推向批量生产,因为这个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金。

然而,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却能发挥其特长,坚持把新技术推向实用化、商品化。

四、企业为主体,产学官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4.1.产学官合作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日本产学官合作曾被称作“学一官~产”合作,这种提法突出了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作用,相形之下,企业的地位被忽略。

近年来,这一提法变成了“产~学~官”,有时索性只提“产~学”合作,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活动在日本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

其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均离不开企业,企业是产学官合作的主体。

“产”和“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产业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化为最终目的,大学则是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两个领域的人员与创意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使企业和大学形成双赢。

同时,也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

4.2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推进产学官合作日本企业作为产学官合作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不重要。

日本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始终居于引导地位,起着导向作用。

4.2.1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与机构建设4.2.2政府通过立法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合作4.23政府不断地酝酿和推出改革措施(1)推出新制度。

例如,2000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的新制度,以便鼓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开发研究。

(2)推出鼓励措施。

4.2.4为了推进产学官合作,政府将要采取的措施(1)通过以技术突破为目标的产学官合作来发现和确定研发课题(2))有效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

尽快细化包括海外研发活动在内的专利申请支援制度,使原则上归机构所有的大学研究成果以专利权的形式得到灵活利用。

(3))鼓励大学创办风险企业。

(4)加强支撑产学官合作的组织并培养相应的人才。

(5)推进人才培养及灵活利用方面的产学官合作,进一步落实公开招聘制和任期制。

4.3产学官合作培养科技人才4.3.1重视人才培养(1)政府重视科技教育(2)大学注重培养,在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创办科技型企业做多的是早稻田大学,创办了75个科技型企业。

(3)企业重用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日本的大型企业总裁多数毕业于本国著名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以技术见长而闻名。

企业的部长和科长等中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也有很多是技术和经济等专业毕业,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日本重理轻文,多数企业员工以自己是一名技术人员弓!以为自豪。

他们同时也自豪地认为日本企业的总裁多数懂技术,所以日本的企业是靠技术打天下的。

五、日本在华R&D投资的典型案例日立公司的在华R&D投资活动日立制作所1910年由小平浪平创立。

创业以来始终坚持走“追求先进技术”的企业理念。

日立高层一致认为技术是永远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日立制作所研发本部在日本国内下辖六大研究所,同时在美国、欧洲、中国、新加坡设立了海外研究机构。

5.2.1研发的主要特点(1)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大日立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子电气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约356,000人。

截至2007年,日立集团范围内共有5950余名研究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其中日立制作所在日本共拥有3500余名研究人员。

日立在2007年度全球IT企业年收入排名中,以年收入80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位。

5.2.2日立在中国的研发活动(1)日立在华研发投资“短、平、快”战略。

日立集团在中国的研发布局采取了“短、平、快”的研发战略,“短”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较大规模的在华研发机构“北京旧立)研究所”和“上海日立研究所”以及“上海家用电器研究所”。

所谓“平”则是南北平衡布局,日立看中的是北京、上海著名学府林立、研发人才济济的区位优势。

而“快”则是运用产、学合作模式早出成果、快速市场化的原理。

日立,已明确提出“研发必须要有利润概念”的口号。

例如,日立公司面对中日之间人力成本差距很大,很多日本企业不仅把使用较多劳动力的生产环节,甚至需要较多科技人员的产品设计开发环节也都转移到了中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人力成本因素,日立公司开始在中国成立投资研发部门。

(2)与中国著名大学合作研发模式。

日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信息通信系统、开源软件、数字电视等方面的研究,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开展合作。

2004年在上海建立了信息通信上海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开始了共同研究。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战后日本走过了“贸易立国”一“技术立国”一“科技创新立国”的独特发展道路。

从战后初期的“吸收型”、“模仿型”技术战略,逐步实现了“追赶型”,最终建设成为技术“领先型”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