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与明代诗歌_曾庆雨

合集下载

广东省佛山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广东省佛山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广东省佛山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主旨情感 (共10题;共79分)1. (7分) (2019九上·凤翔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

(提示:请先分别概述前两句和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2. (6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A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考点】3. (10分) (2017八下·无锡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伊州歌【唐】王维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注】荡子:指丈夫。

(1)诗歌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第三,四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考点】4. (10分)(2020·广水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

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 ,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⑤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chān)突骑:襜,战袍。

指精锐的锦衣骑兵。

②娖(chuò):整理的意思。

刘基诗词鉴赏5篇

刘基诗词鉴赏5篇

刘基诗词鉴赏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基诗词鉴赏5篇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古诗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翻译赏析

古诗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翻译赏析

古诗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翻译赏析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作者为明朝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前言】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明代高启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清
明时节,在送oRG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因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对故人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战争的不满。

【注释】
满衣:全身衣服。

乱后:战乱之后。

过:过去了,尽了。

【翻译】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赏析】
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
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明朝历史】高启

【明朝历史】高启

【明朝历史】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

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

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

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

刘伯温诗文

刘伯温诗文

刘伯温诗文《题小画》刘基〔明代〕夕阳山下水鳞鳞,一叶轻舟钓白蘋。

谩道江湖堪浪迹,荻花风雨更愁人。

《五月十九日大雨》刘基〔明代〕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绝句·人生无百岁》刘基〔明代〕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北风行》刘基〔明代〕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题沙溪驿》刘基〔明代〕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

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

《无题绝句二首·其一》刘基〔明代〕花自飘零水自流,无情有恨月如钩。

十年一枕三更梦,嬴得风烟满地愁。

《江上曲》刘基〔明代〕月出前山青黛寒,雁声遥下碧云端。

草根错认骊珠吐,自是西风白露团。

《春蚕》刘基〔明代〕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江上曲》刘基〔明代〕红蓼丹枫一色秋,楚云吴水共悠悠。

人间万事西风过,惟有沧江日夜流。

《晚兴》刘基〔明代〕腐草馀光灭又明,微风不起夕凉生。

绝怜一饷池塘雨,只得青蛙半夜声。

《绝句漫兴》刘基〔明代〕莫道花开便是春,莫言沙涨即成津。

南风过了东风起,愁杀江头待渡人。

《题小画》刘基〔明代〕庭前绿荷叶,香气浓于酒。

疏雨忽飞来,的皪明珠走。

《春晚》刘基〔明代〕疏雨随风迥,轻寒薄暮归。

犹怜数花朵,辛苦驻春辉。

《题梅屏二绝其一》刘基〔明代〕树杪过流星,轻霜落半庭。

疏花与孤客,相对一青灯。

其二独酌梅花下,怜花与鬓同。

折花还插鬓,颠倒笑东风。

《遣兴》刘基〔明代〕于越三年客,思家一百旬。

如何今夜月,却忆镜湖春。

《岁晏》刘基〔明代〕岁晏悲风急,空江白昼阴。

黄芦与红蓼,无处不伤心。

《途中见去雁》刘基〔明代〕昔与雁同归,今来雁北飞。

殷勤祝过雁,来往莫相违。

《题墨竹》刘基〔明代〕风梢舞空烟,露叶滴晴月。

折取寄情人,感此岁寒节。

《漫成其一》刘基〔明代〕春晓正堪睡,娂他窗上明。

无端双楚雀,又向屋头鸣。

其二明月圆复缺,春风去不来。

高启笔下的采茶人

高启笔下的采茶人

高启笔下的采茶人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0年第06期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明]高启《采茶词》2006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就有名茶制作的内容入选,可见我国对于茶产业的关心与重视。

自此以后,国家又陆续公布了“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

截止到2014年,共有30项与茶相关的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毋庸置疑,诸多“茶非遗”的产生对于制茶技艺的传承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如今的“茶非遗”项目,偏重于“制茶”内容的表述与保护。

例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主要强调了“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阳”“雙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而“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主要强调了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但实际上,在制茶之前,还有采茶。

陆羽《茶经》的“三之造”中,开篇就用相当多的文字论述了采茶的意义及方式。

其中写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显然,“采茶”的位置排在最前面。

可以说,采茶是一切制茶工艺的前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采工精良的茶青,任凭什么样的大师也不可能做出质量优异的好茶。

全国茶区都出现了不少“制茶大师”。

但对于采茶,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商家宣传均罕有提及。

显然,我们对于精细的采茶环节存在着严重的忽视,而对于辛勤的采茶人更缺乏应有的尊重。

幸好,历代还留下不少与“采茶”题材相关的茶诗,其中明代高启的《采茶词》,就描述了这样一群乐观可爱却又令人心酸的采茶人。

题目很简单,我们从作者讲起。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邱子,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生于苏州。

【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

【word】 高启与明代诗歌

高启与明代诗歌2008年1月第25卷第1期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 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V01.25.No.1Jan.200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高启与明代诗歌曾庆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高启诗中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他诗中那种”腮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关键词:高启;明代诗歌;文人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08)O1~0133—03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他在《独巷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日格,日意,日趣而已.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_】高启的这些文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 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即”师古”恰不似古,”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出自己的新风格.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后七子”有着显在的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 “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跻,方为得耳.”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跻”,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某种相通之处.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跻者唯此一人.”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高启诗最为显着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他的诗中具有那种”腥而清”【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曾庆雨(1961一),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复古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我认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的生平得到证明,更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得以求证.所谓言为心声,对诗人而言,诗作往往是心灵运动的轨迹再现.高启曾在《青丘子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青丘子,曜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屐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啃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宾.……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 坐令无象作有声……通过这些诗句人们不难感受到,高启曝露出的心迹就是借助词句,遨游心海,纵横书林,驰骋于灵魂天空而不受任何的羁绊.换言之,灵魂与思想的自由与舒展,才是高启的人生终极价值追求.高启之所以把写诗作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事业,是因为他体验到创作时他是自己心灵世界的主宰,整个时空宇宙皆为他所支配,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因此,学诗写诗成为他追求心灵解放,获取精神自由的手段.一旦被迫放弃这种追求,他便会感到十分痛苦.这种痛苦与已往文±怀才不遇,或是对时政不满所怀有的痛苦完全不同.高启的好友, 吴中才子之一的张羽在一首悼念高启的诗中写道:“生平意气竟何为?无禄无用最可悲.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正是这个”赖有声名消不得”,使高启受到了新朝新皇朱元璋的启用.高启曾奉召到南京编修《元史》,后又被任命为侍郎.在别人眼中不易得到的优渥的生活,却让高启感到不自在,他在《喜家人至京》一诗中写了他的处境被人羡慕而他却体会不到富贵的愉悦.对高启来说,没有比被世俗所羁绊和自由生活的丧失更可怕的事了.在南京为官的生活是高启在精神上极为苦闷的时期,他在《寓感二十首》之十三和《池上雁》等诗中都表现了这种苦闷的情绪.应特别指出的是,高启的苦闷并不是因政治上与明王朝有什么对立.他在着名的诗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对朱元璋的统一很是赞扬,在《召修元一134一史,将赴京师,别内》一诗中有”我志愿裨国,有遂幸在期”的诗句,这些都足以说明,高启对朱明王朝并无恶感.他的痛苦在于,他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以建功立业为人生宗旨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价值观念是相悖逆的.由此,他才会拼死追求在创作中主宰时空宇宙的愉悦,拼死抗拒官场功名利禄的诱引,将写诗作文视为自己一生的奋斗主旨.高启的文学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即平易地抒情,热情地表现.他的诗是纯粹的诗人之诗,他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文人意识的诗人.他的诗从不直接反映学识或思想.这并非是他的诗中没有思想的内涵,恰恰相反,高启的诗歌不乏思想意味隽永之作,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他的《青丘子歌》.他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展示出“那是一种在诗的热情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后才产生出来的思想”|2j.正是由于他诗文中突出的个性张扬,以及对传统人生观,文学价值观那咄咄逼人的责难与那种有意无意的轻蔑,导致了他被朱元璋残忍腰斩的惨烈结局.高启因他的惨死成为明代文字狱的第一人和朱元璋新朝迫害文人的祭刀者. 明朝建权不久,文人便遭遇到大规模的思想清洗运动.|3高启敏感到了这种变异,他的诗开始唱出了一连串悲歌的最初序曲,如《送伯兄西行》. 高启被杀害后,朱氏王朝对文学思想的的禁锢,对文学作品的话语禁忌更为严厉.许多文人学士都相继被斩,其中有不少是高启的生前好友.这一切导致了洪武及之后近百年,文坛一片肃然,文人噤若寒蝉.唯一能听到的只有歌功颂德的鸣唱,而主事赞歌吟诵的声音来自于”台阁体”,这一流派以“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而这样的颂歌一唱就是近百年.尽管元末之际,导真情写诗,注重文学本体价值的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活动进程,被明初残酷的文字狱给中断了,可是高启诗中的抗争精神,他那沉郁与略带伤感之情的诗歌韵味,与在政治高压下挣扎的南方文人产生了精神共鸣.在目睹并感受了残酷的现实后,在受到高启诗歌情绪的影响下,”诗人们在苦难艰辛,变化莫测的人生漩涡里,用血和泪写成悲怆命运的诗章”4j.这些具有着永久的,惊心动魄力量的诗,便是在政治迫害最严重的吴中地区产生的.吴中地第1期曾庆雨:高启与明代诗歌区的诗人们在创作上虽不同于高启诗讲求形式与修辞,但却继承了高启诗语上朴质平实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的诗歌意境.到成化,弘治年问,雄踞文坛(主要在北方)近百年的”台阁体”诗已是生气全无,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沉重打击了代表着虚伪和道统文学观的”台阁体”.在南方文坛上也出现了敢于蔑视宋儒理学道统,张扬个性,重视文学本体价值,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流派”吴中四才子”.从”文采风流照一时”2的平民诗人沈周可看出高启的影响.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沈周不仅精于丹青,于诗文也堪称大家.他与“吴中四才子”中的文征明,唐寅等人关系都很密切,而他们之间在文学思想上,是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流的.沈周不仅诗画双绝,尤其在为人风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意追求方面更近高启.他不惑之年名动江南,可年逾八旬依旧是一介平民.沈周不是没有应举出仕的条件和才识,只是一种畏惧——害怕自由的生活被破坏,害怕自我意识的泯灭,害怕心灵被桎梏,就不能在创作中感受灵魂的自由翱翔的心态使他无意宦途.沈周的诗朴质得近于平淡,可读来总让人感到诗中的内在力度.如《低田妇》”君不见田家不悔苦生涯,生女还复嫁田家”的句子,多少显示出了作为平民的一份自尊.沈周的人生态度是不卑不亢的,没有魏晋文人的怪诞,也无晚明文人的荒唐.他对人生是平静以待却不失冷漠.在《桃源图》和《两竿西下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启及其后的诗人们心底里的那种忧患,那种寂寞.而且,高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本思想,那种对自由自在的,主宰心灵宇宙的精神追求,在沈周的诗中也表现充分.沈周这种自适与淡雅的人生观,既是他诗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他画艺的审美品味.如果说沈周的诗作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平民文人的精神,那么高启正是这一精神的发端.这种精神,在明代中晚期通过泰州学派的李贽,公安派的三袁,以及汤显祖,冯梦龙等发扬光大了.另外,从与沈周同一时期的南方大才子唐寅诗中也可看到高启的影响.唐寅的诗在创作上继承了尊重自我,肯定人性的文学精神,并把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把充分肯定人的欲望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他的《烟波钓叟歌》中有句云:”自言生长江湖中,八十余年泛萍梗.不知朝市有公侯,只识烟波好风景.芦花荡里醉眼时,就解蓑衣做衾枕.撑开老眼姿猖狂,仰视青天大如饼.问渠姓名何与谁,笑而不答心已知:玄真之孙好高士,不尚功名惟尚志.”高启诗和唐寅诗里都具有尊重自我的一面,但前者注重精神的满足,后者则较强调自我在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就更具市民色彩,也更具时代特征.到了晚明时期,公安派主将之一的袁宏道继续着高启明倡的文学主体精神,在他的《龚惟长先生》和《芦沟道中》等诗文中,我们都能听到高启文学思想的遗响.高启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对明代文学观和诗文写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尊重自我,强调个性,抒发真情,追求自由的文人意识及其精神和行为,为后人所景仰,赞叹.参考文献:[1]高太史大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4]陈建华.明初政治与吴中诗歌的感伤情调[J].复旦[2][日]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M].郑州:中州(社会科学版),1989,(1).古籍出版社,1999.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册)[M].上海:社,198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GaoQiandthePoetryoftheMingDynastyZENGQing-yu(SchooloftheHumanities,Y 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Kunming650031, China)Abstract:1’I1emostobvioustraitofGaoQi’spoetryisitssimplicityandhonesty whichexertedmuch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bv theup—comingpoets.Thus,GaoQiwasthepioneerofsuchpoeticstyleandthefi rstonewhoneversoughtanofficialpositionwithhis goodreputationasagreatpoet.HisinfluenceonthepoeticcreationintheMingdy nastyfindsexpressioninhisadvocatingtherevival oftheclassicaltheoryofpoetics.Keywords:GaoQi;poetryoftheMingdynasty;scholar’Sconsciousness(责任编辑丁立平).一135—。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导读: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被誉为“明诗第一人”的高启竟因为“龙蟠虎踞”这4个字而被腰斩。

其实,这个曾在南京留诗大赞明朝一统天下的年轻人的悲惨下场,和他在南京做官一年多后突然拒绝明太祖亲封高官却选择隐居一样,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明初,高启曾在南京写诗盛赞开国皇帝高启,生于1336年,长洲(今苏州西南)人。

元代末年,他隐居在吴淞江边的青丘,自号为青丘子。

高启学识渊博,尤其酷爱吟诗,一直以“谪仙在世”自许。

他在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高启的诗歌,雄健有力、富有才情,改变了元末以来华丽的诗风。

他众体兼长,写诗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清人赵翼的《瓯北诗话》说:“高青丘(即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更有后世评论者认为高启是“明诗第一人”。

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虽然元末的社会现实使高启写出了不少诗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也,但他肯定还是向往着过上太平日子的。

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启一开始也是表现出赞佩的。

他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写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陈与义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

北宋末,宋朝词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 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言绝句》、《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临江仙〕中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虞美人〕中的"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 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 卷(附《无住词》1 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1982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代表作品:《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试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试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梅(其一)高启①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B.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C.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2)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1)A(2)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

颈联: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

【解析】【分析】(1)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

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故选A。

(2)“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前言】《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初诗人高启的作品。

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

当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注释】⑴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⑵雨花ORg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

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⑶“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⑷钟山:即紫金山。

⑸“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

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⑹“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

瘗(yì),埋藏。

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

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王,通“旺”。

⑺郁塞:忧郁窒塞。

⑻城南台:即雨花台。

⑼坐觉:自然而觉。

坐,自,自然。

⑽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⑾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

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⑿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⒀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⒁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东区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东区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东区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3、《牧牛词》明·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青丘子歌》明·高启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pt课件(10页)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pt课件(10页)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 子,长洲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 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 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凡古 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 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高启的诗歌 豪放清逸,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 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 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 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石头城下涛声——三国、六朝的旧事。
“黄旗入洛”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赏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
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 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 北而起干戈。 对现实的歌颂——对国家的期望。
声调欢快,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 心境爽朗,爽朗中蒙上一层历史的阴影。 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 纵横随意。
秦始皇瘗黄金事
赏 析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赏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析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心绪、感慨
排遣胸中“郁塞”——酒后登台眺江
“荒烟落日”远景——“苍茫万古意”
看 注 释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写所见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 东下,钟山似盘龙乘风西上。江山 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 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 “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 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 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诗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 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 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发抒怀 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 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明】高启诗词集(诗)《姑苏杂咏》卷一

【明】高启诗词集(诗)《姑苏杂咏》卷一

【明】高启诗词集(诗)《姑苏杂咏》卷一高启诗词集《姑苏杂咏》卷一〔《姑苏杂咏》卷一~卷二:凡九十四首〕吴趋行仆本吴乡士,请歌吴趋行。

吴中实豪都,胜丽古所名。

五湖汹巨泽,八门洞高城。

飞观被山起,游舰沸川横。

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

泰伯德让在,言游文学成。

长沙启伯基,异梦表休祯。

旧阀凡几家,奕代产才英。

遭时各建事,徇义或腾声。

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

兹邦信多美,粗举难备称。

愿君听此曲,此曲匪夸盈。

长洲苑在太湖北岸中国久无伯,阖闾思骋功。

讲蒐开别苑,训武出离宫。

宰嚭应参乘,巫臣实御戎。

鼗鸣深谷应,罝掩广场空。

远曳捎云旆,高弯射月弓。

三驱仪已毕,七伐步还同。

甲骑从舆后,蛾眉侍幄中。

煮胎须紫豹,胹掌得玄熊。

乐事方难极,英图忽易穷。

城迷歌黍客,地属采荛童。

辇道崩秋雨,旗门失晚风。

犬亡晙肆狡,人去雉争雄。

草树迎萧索,湖山罢郁葱。

犹疑见猎火,寒烧夜深红。

姑苏台在横山西北麓金椎夜筑西山土,催作高台贮歌舞。

文身泽国构王基,却笑先人独何苦。

铜铺玉槛盛繁华,幻作峰头一片霞。

望处直穷三百里,役时应废几千家。

蟠空曲路迷仙仗,攀尽瑶梯才到上。

外绕雕龙宛转栏,中施绣凤葳蕤帐。

熏炉长爇郁金香,共道千龄乐未央。

茂苑月来秋佩冷,洞庭雨过夏绡凉。

当窗众妓如仙女,扬袂迎风欲轻举。

人从天上见经过,鸟向云间惊笑语。

日暮横塘花尽开,卷帘台上望王来。

宴舟初自观鱼返,猎骑还从射鹿回。

从登不用持铍队,自列红妆侍高会。

香传罗帕进黄柑,缕切鸾刀供玉鲙。

烛光远落太湖波,惊起鱼龙出没多。

城上乌啼河汉转,此时谁问夜如何。

管弦嘈嘈聒人耳,不闻兵来渡溪水。

欲携西子走登舟,醉倚画筵娇不起。

瞑目无因到甬东,可怜一炬绮罗空。

献楣竟堕仇人计,赐剑应辜谏士忠。

客来试问遗宫路,物色荒凉总非故。

搴衣始信不虚言,满地荆榛见零露。

当年争夺苦劳机,却把江山付落晖。

闻说越王台殿上,如今亦有鹧鸪飞。

百花洲在姑苏台下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

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

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

高启诗歌风格浅析作者:王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高启的诗歌具有博大浑融的诗境和酣畅真挚的情感。

他让自己的品性、人格甚至是灵魂融入了诗作,这让他的诗歌有了不同于一味拟古的生命力。

他转变了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为明代诗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启;风格;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11-01一、诗人简介高启(1336-1374),元明之际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青丘,自号青丘子。

洪武元年,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复命教授诸王,修《元史》。

洪武三年秋,擢启户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他以年少不敢当重任为由,徽亦固辞,并被朱元璋赐白金放还。

后因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获罪入狱,于公元1374年被腰斩于市,年仅三十九岁。

二、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诗风壮年陨殁,是诗人的悲哀和不幸,更是整个明代诗坛的巨大创伤。

高启的诗作以古雅雄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古雅表现在“声不违节,言必止意”的诗歌主张上。

“古雅”可理解为言语的古朴和雅正,古韵与风雅,与儒家一贯提倡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雄健则是雄劲壮大,意境开阔之意,呈现出一种意气风发、气势磅礴的上扬趋势。

即以壮美的意象、开阔的视野作为发端,就像拍摄电影时的俯瞰全局。

提到高启的古雅雄健,就不能不提及《吴越纪游》。

至正十八年(1358)到二十年(1360)年间,高启游历绍兴、钱塘、嘉兴等地,从所作纪游诗存稿中整理选编出十五首,为《吴越纪游》。

他在《吴越纪游诗序》中提到:“写行役之情,纪游历之迹,与夫怀贤吊古之意,亦往往而在。

古诗《郑燮·江晴》原文赏析

古诗《郑燮·江晴》原文赏析

古诗《郑燮·江晴》原文赏析古诗《郑燮·江晴》原文赏析古诗《郑燮·江晴》原文赏析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江晴》二首,今选其一。

据王锡荣《郑板桥集详注》:“这两首诗作于焦山。

”查《郑板桥集》所附《年表》载:“1735,(雍正) 十三年乙卯,四十三岁。

读书镇江之焦山。

”次年中进士。

可见此诗是板桥中进士前所作。

板桥中进士前几年,曾多次在焦山读书,并有不少诗作和家书提到此事,其中能悟出最早至焦山时间的为《游焦山》诗。

诗中有“老去依然一秀才”句,而板桥是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二十四岁时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四十岁时中举人的,可见临近中举之前就已“游焦山” 了,再前则不见记载。

以此推算,此诗当作于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之间,或是中举之前不久,或是中举之后准备会试中进士之前。

今扬州博物馆藏郑燮扇面书此诗,落款云:“乾隆乙酉,书似蔚起年学兄正。

板桥郑燮。

”乾隆乙酉是1765年,板桥已七十三岁,并于年底去世,显然这不是作此诗之年,而是书此诗赠人之年。

焦山,在江苏镇江市东北,屹立大江之中,与西北的金山对峙,并称金焦,向为江防要地。

古名樵山,相传东汉末处士焦先隐此,因名焦山。

南宋岳飞、韩世宗曾驻此抗击金兵。

有定慧寺、华严祠、三诏洞等名胜。

明白了此诗写作的大致时间和地点,再结合诗的内容看,所写“江”即长江,“山” 即焦山,“望江楼” 即在江岸望江中焦山时所见山上下临大江之雄伟建筑。

由此可知这首五绝写的是夏日观江上骤雨初晴的焦山晚景,故题为《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雷鸣阵阵,大雨急来,落个不休,原来清晰的江面,顿时烟雾朦胧,一片迷茫。

这正是夏日常有的气候和景象。

原来屹立江中的美丽的焦山因“雾裹”而再也看不见了。

既说“山疑失”,可见原来不但有山,而且清晰可见,只是现在才消失了。

一个“疑”字正生动地写出了“雾裹山”、山顿失的情景。

这既是以山写雾,又是以雾写山,明写雾,暗写山,一石二鸟。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25卷第1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Y unnan N ati onaliti es U niversity V o l 25,N o 1Jan .2008收稿日期 2006-10-12作者简介 曾庆雨(1961-),女,四川成都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高启与明代诗歌曾庆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高启诗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的朴实和率真。

他诗中那种!臞而清∀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

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是复古的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

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

关键词:高启;明代诗歌;文人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7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8)01-0133-03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是元明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高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在经历了元代末世的离乱后,终被腰斩于明代承平的洪武七年,即公元1347年,时年仅39岁。

他的死曾震慑了当时的整个文坛,成为明代百年文事凋敝伊始的标志。

但他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风格一直对明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批评思想产生着影响。

一高启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学古,且强调诗要重!格∀。

他在#独菴集序∃中指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格以辨真体,意以达其精,趣以臻其妙也。

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精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甚微。

三者即得,%%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1]高启的这些文学主张是在对前代文学进行了潜心研究,并有感于当时诗坛向尖新工丽和追求偏执之美的流向而提出的。

高启虽提出!师古∀理论,但他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复古主义者。

高启一方面主张依傍古人的诗学实践,重视典范的创作技巧。

另一方面,他更为强调学古应做到!心融∀,追求的是融会贯通,以!免夫偏执之弊∀。

他认为,吸收前人诗作的艺术技巧,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诗歌创作中的变通手段,不拘泥于派系或风格。

因此,他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来完备自己的创作技巧。

即!师古∀恰不似古,!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最终创出自己的新风格。

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来明代中期文坛复古思潮的另一流派&&&!后七子∀有着显在的影响。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指出:!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跡,方为得耳。

∀很明显,王世贞认为对前人的模仿的最佳之境是!无跡∀,只有达到此境界的人,才是真正把创作的精髓学到了。

故而他对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学古而!食古不化∀十分不屑,他明确否定那种!模临∀古人的学诗方法。

王世贞认为,学古不化则诗无新意可言,无个性可言。

他强调诗要表达!性情之真∀,所谓!冥通于性灵,神独诣独往∀,他要求诗要能创新。

通过这些理论主张不难看出,王世贞与高启文学思想的某种相通之处。

高启不仅从理论上提出创新诗的风格,抒发真性情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上更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

#明十三家诗选∃评其诗是:!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采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俊亮之节,醇雅之音,%%有明代学古而化,不泥其跡者唯此一人。

∀虽然#四库提要∃批评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故备有古人之格,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尽管由于诗人的早逝,在诗作风格上,高启还来不及完全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故而其诗作确有风格杂陈的现象存在,但以现在存留的高启的大量诗作来看,我们还是能够窥见出他已具有的风格雏形。

高启诗最为显著的就是作品中浸淫着朴实与率真。

他的诗中具有那种!臞而清∀&133&的风格,对中晚明时期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可谓开了明诗创作中简单率直的诗歌风气之先声。

二高启对明代诗歌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复古诗学理论主张的提出。

我认为,他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是我国文坛上不以诗名谋功名的第一人。

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的生平得到证明,更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得以求证。

所谓言为心声,对诗人而言,诗作往往是心灵运动的轨迹再现。

高启曾在#青丘子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屐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啃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宾。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通过这些诗句人们不难感受到,高启曝露出的心迹就是借助词句、遨游心海、纵横书林,驰骋于灵魂天空而不受任何的羁绊。

换言之,灵魂与思想的自由与舒展,才是高启的人生终极价值追求。

高启之所以把写诗作为生活中最主要的事业,是因为他体验到创作时他是自己心灵世界的主宰,整个时空宇宙皆为他所支配,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因此,学诗写诗成为他追求心灵解放,获取精神自由的手段。

一旦被迫放弃这种追求,他便会感到十分痛苦。

这种痛苦与已往文士怀才不遇,或是对时政不满所怀有的痛苦完全不同。

高启的好友,吴中才子之一的张羽在一首悼念高启的诗中写道: !生平意气竟何为?无禄无用最可悲。

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正是这个!赖有声名消不得∀,使高启受到了新朝新皇朱元璋的启用。

高启曾奉召到南京编修#元史∃,后又被任命为侍郎。

在别人眼中不易得到的优渥的生活,却让高启感到不自在,他在#喜家人至京∃一诗中写了他的处境被人羡慕而他却体会不到富贵的愉悦。

对高启来说,没有比被世俗所羁绊和自由生活的丧失更可怕的事了。

在南京为官的生活是高启在精神上极为苦闷的时期,他在#寓感二十首∃之十三和#池上雁∃等诗中都表现了这种苦闷的情绪。

应特别指出的是,高启的苦闷并不是因政治上与明王朝有什么对立。

他在著名的诗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对朱元璋的统一很是赞扬,在#召修元史,将赴京师,别内∃一诗中有!我志愿裨国,有遂幸在期∀的诗句,这些都足以说明,高启对朱明王朝并无恶感。

他的痛苦在于,他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以建功立业为人生宗旨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价值观念是相悖逆的。

由此,他才会拼死追求在创作中主宰时空宇宙的愉悦,拼死抗拒官场功名利禄的诱引,将写诗作文视为自己一生的奋斗主旨。

高启的文学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即平易地抒情、热情地表现。

他的诗是纯粹的诗人之诗,他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文人意识的诗人。

他的诗从不直接反映学识或思想。

这并非是他的诗中没有思想的内涵,恰恰相反,高启的诗歌不乏思想意味隽永之作,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他的#青丘子歌∃。

他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展示出!那是一种在诗的热情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后才产生出来的思想∀[2]。

正是由于他诗文中突出的个性张扬,以及对传统人生观、文学价值观那咄咄逼人的责难与那种有意无意的轻蔑,导致了他被朱元璋残忍腰斩的惨烈结局。

高启因他的惨死成为明代文字狱的第一人和朱元璋新朝迫害文人的祭刀者。

三明朝建权不久,文人便遭遇到大规模的思想清洗运动。

[3]高启敏感到了这种变异,他的诗开始唱出了一连串悲歌的最初序曲,如#送伯兄西行∃。

高启被杀害后,朱氏王朝对文学思想的的禁锢,对文学作品的话语禁忌更为严厉。

许多文人学士都相继被斩,其中有不少是高启的生前好友。

这一切导致了洪武及之后近百年,文坛一片肃然,文人噤若寒蝉。

唯一能听到的只有歌功颂德的鸣唱,而主事赞歌吟诵的声音来自于!台阁体∀,这一流派以!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3],而这样的颂歌一唱就是近百年。

尽管元末之际,导真情写诗、注重文学本体价值的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创作活动进程,被明初残酷的文字狱给中断了,可是高启诗中的抗争精神,他那沉郁与略带伤感之情的诗歌韵味,与在政治高压下挣扎的南方文人产生了精神共鸣。

在目睹并感受了残酷的现实后,在受到高启诗歌情绪的影响下,!诗人们在苦难艰辛、变化莫测的人生漩涡里,用血和泪写成悲怆命运的诗章∀[4]。

这些具有着永久的、惊心动魄力量的诗,便是在政治迫害最严重的吴中地区产生的。

吴中地&13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区的诗人们在创作上虽不同于高启诗讲求形式与修辞,但却继承了高启诗语上朴质平实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的诗歌意境。

到成化、弘治年间,雄踞文坛(主要在北方)近百年的!台阁体∀诗已是生气全无,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沉重打击了代表着虚伪和道统文学观的!台阁体∀。

在南方文坛上也出现了敢于蔑视宋儒理学道统、张扬个性、重视文学本体价值、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文学流派!吴中四才子∀。

从!文采风流照一时∀[2]的平民诗人沈周可看出高启的影响。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的山水画家。

沈周不仅精于丹青,于诗文也堪称大家。

他与!吴中四才子∀中的文征明、唐寅等人关系都很密切,而他们之间在文学思想上,是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流的。

沈周不仅诗画双绝,尤其在为人风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意追求方面更近高启。

他不惑之年名动江南,可年逾八旬依旧是一介平民。

沈周不是没有应举出仕的条件和才识,只是一种畏惧&&&害怕自由的生活被破坏,害怕自我意识的泯灭,害怕心灵被桎梏,就不能在创作中感受灵魂的自由翱翔的心态使他无意宦途。

沈周的诗朴质得近于平淡,可读来总让人感到诗中的内在力度。

如#低田妇∃!君不见田家不悔苦生涯,生女还复嫁田家∀的句子,多少显示出了作为平民的一份自尊。

沈周的人生态度是不卑不亢的,没有魏晋文人的怪诞,也无晚明文人的荒唐。

他对人生是平静以待却不失冷漠。

在#桃源图∃和#两竿西下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启及其后的诗人们心底里的那种忧患,那种寂寞。

而且,高启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本思想,那种对自由自在的、主宰心灵宇宙的精神追求,在沈周的诗中也表现充分。

沈周这种自适与淡雅的人生观,既是他诗中的审美情趣,也是他画艺的审美品味。

如果说沈周的诗作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平民文人的精神,那么高启正是这一精神的发端。

这种精神,在明代中晚期通过泰州学派的李贽、公安派的三袁,以及汤显祖、冯梦龙等发扬光大了。

另外,从与沈周同一时期的南方大才子唐寅诗中也可看到高启的影响。

唐寅的诗在创作上继承了尊重自我、肯定人性的文学精神,并把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把充分肯定人的欲望作为诗歌创作的主旨。

他的#烟波钓叟歌∃中有句云:!自言生长江湖中,八十余年泛萍梗。

不知朝市有公侯,只识烟波好风景。

芦花荡里醉眼时,就解蓑衣做衾枕。

撑开老眼姿猖狂,仰视青天大如饼。

问渠姓名何与谁,笑而不答心已知:玄真之孙好高士,不尚功名惟尚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